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国是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承载着各个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南方文化、北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这三种地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地区包括江浙沪一带以及广东、福建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代表,其古老而丰富的历史为其注入了独特的韵味。
江南文化以其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
此外,江南地区的园林艺术、绘画和文学等也是南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南方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审美和品味,被认为是优雅、细腻、温和的代表。
其次,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
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其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较为贫瘠。
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原文化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注重礼仪、秩序和道德规范。
北方文化以其严谨、坚强和朴实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特点可以在北方的建筑风格、戏曲艺术和饮食文化中找到。
北方文化注重实用、务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被认为是刚毅、豪爽、直率的代表。
最后,中国的西部地区也有独特的文化。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陕西等地,这些地方山峦起伏,自然环境多样。
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代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神秘和异域风情。
这种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服饰、音乐和舞蹈,富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西底地区的文化以其独特的民间传说、医药和烹饪方式而著名。
西部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这种文化被认为充满着自由、奔放和朴素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代表了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核心,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强调礼仪和坚韧;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神秘感。
了解中国地理和文化

了解中国地理和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帮助读者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中国地理中国位于东亚,东邻韩国和日本,南临东海和南海,西接中亚和西南亚的山脉,北界蒙古和俄罗斯。
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
最显著的是中国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这些山脉和河流的存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理风貌,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语言、食物、艺术、哲学、宗教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1. 语言和文字汉字是中国语言的独特之处。
汉字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进行交流和记录的主要工具。
而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汉字的书写形式美观优雅,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重视。
2.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食材而闻名。
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等)以及其他地方特色菜系(如新疆菜、云南菜等)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独特风味。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世界闻名的,茶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之一。
3. 艺术和文学中国艺术和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涵盖了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和京剧等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被誉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
古代中国绘画和雕塑也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独特描绘方式和审美观。
4. 哲学和宗教中国哲学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5. 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往往与家庭团聚、盛宴、烟花和庆祝活动相伴而来。
此外,中国的传统习俗如拜年、红包、舞龙舞狮也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元素。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因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类地域文化,所谓:“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
”—《史记》。
一、地域文化:1、方言:不同地域方言不同,甚至同一个地域中口音又各异,我国汉民族虽然文字是统一的,但各地口音绝对不一致,就说我们东北,沈长哈大四个城市就不一样,一听就能听出来,而同是沈阳人,说话口音也不一样。
南方方言就更复杂了,上海、苏州、南京、扬州很近,却互相听不懂。
2、饮食:如南甜北咸西辣,中国各地饮食绝对不一样,我在江苏一带生活了一年,那边的饮食几乎洋样菜都放糖,连麻辣豆腐都放,吃几口就腻住了,上饭店吃饭得先告诉别加糖。
3、信仰:中国宗教信仰非常淡薄,但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但各地信仰绝对不同,如有蝗灾的地方盛行供刘猛将军,丝绸之乡供蚕丝娘娘,南方供奉妈祖。
4、民居:如陕西住窑洞、北京为四合院,上海为石库门,南方有住竹楼的。
二、地域文化形成原因1、自然地理环境:古代交通不便,无机械化设施,便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地域,形成了众多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古代为了消除这种地域差别,统治者曾经做了努力,如元朝统治者将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划给陕西,清朝统治者将明朝的首都特区纵向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
这些省都有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组成,但这些地域时至今日仍然分界明显,如陕南的汉中绝对跟陕北不一样,汉中更接近四川等南方地区。
同样苏北与苏南、皖北与皖南无论经济文化简直相差太大了。
同样饮食、信仰、民居等项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陕西缺乏木材,黄土层厚,适宜住窑洞,沿海地区地表潮湿,只能高搭底座。
汉武帝时曾让福建人移民至江淮一带种植水稻,成功了,后又移民一批至黄河一带,就无功而返。
同样的,南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后,曾下令杭州一带种植小麦,也未成功。
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
2、移民:我国历史上有多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但对现代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项:湖广填四川:经过明末战乱,四川所剩人口不多,因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湖广一带大量移民拥入四川,而湖广还有部分移民是更早期从江西移民过去的。
中国地域文化解析

中国地域文化解析中国地域文化是指中国不同地区因为地理、历史、民族特点等原因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地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差异开始解析。
北方地区的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北方人民勤劳朴实,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北方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面条、包子等,同时也有独特的小吃文化,如烤鸭、炸酱面等。
北方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北京的京剧、天津的滑稽戏等。
南方地区的文化则以粤、闽、浙、苏等地的文化为代表。
南方人民热情好客,善于交际,注重人际关系。
南方人的饮食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苏菜等,同时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南方地区也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广东的粤剧、福建的木偶戏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东部和西部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这些地方的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东部地区的文化以商业文化为主导,注重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东部地区的饮食以海鲜为主,如上海的小笼包、杭州的西湖醋鱼等。
东部地区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上海的外滩、苏州的园林等。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多样,民族多元。
西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注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
西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四川的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等。
西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民间艺术,如西藏的藏戏、云南的彝族舞蹈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中部和边疆地区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等地,这些地方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中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重视教育为主导,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中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湖北的热干面、湖南的辣椒等。
中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河南的太极拳、湖北的楚剧等。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
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
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
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
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
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
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
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
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
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
七是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
八是现代革命文化。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地域文化简介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指各地方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综合体。
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可以从历史、宗教、社会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历史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也有许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综合体。
宗教上,中国的地域文化受到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宗教文化的综合体。
社会习俗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习俗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
语言上,中国的地域文化以汉语为主,但也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形成了多元语言文化的综合体。
文学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文学,如古典文学、民间文学、诗歌文学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文化。
艺术上,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雕塑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多元而丰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不仅体现在各地方的文化特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地域文化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中国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古典文学、书法、国画、雕塑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民间文学有许多传统文学,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文学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学文化。
民间艺术有许多传统艺术,如剪纸、绣花、刺绣等,这些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
民间音乐有许多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乐曲等,这些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
中国的主要民族与地域文化特点

中国的主要民族与地域文化特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占据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除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如壮族、回族、藏族等等,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将讨论中国的主要民族与其地域文化特点。
1. 汉族及其地域文化特点汉族是中国人口最为庞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
汉族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非常重要,他们的语言、文字、音乐、戏剧、绘画等方面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族地域文化特点:(1) 语言和文字:汉族使用汉语,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2) 音乐和舞蹈:汉族民间音乐丰富多样,如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艺精湛,舞蹈形式独特多样,如龙舞、踩高跷等。
(3) 戏剧和曲艺:京剧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而评书、相声等则是汉族重要的曲艺表演形式。
2. 少数民族及其地域文化特点除了汉族外,中国还有众多少数民族。
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保留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2.1 壮族壮族是中国人口第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他们的地域文化特点有:(1) 壮族歌舞:壮族的歌舞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以著名的“山歌”而闻名,曲调激昂动听。
(2) 民居建筑:壮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以“三面水,一面山”为设计原则,形成了壮族独特的居住风格。
(3) 美食文化:壮族的传统美食有酸、辣、鲜为主要特色,如酸汤鱼、酸汤鸡等,让人回味无穷。
2.2 回族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他们的地域文化特点有:(1) 宗教信仰:回族的文化与伊斯兰教紧密相关,清真寺是他们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
(2) 饮食习俗:回族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如开斋节时必吃的馕、羊肉等。
(3) 古典音乐:回族传统音乐以西北“回王调”为主,常伴随着乐器如胡琴、筝等。
2.3 藏族藏族是中国民族中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云南等地。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到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由某一地域内特定的群体所创造和继承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将学习到各个地理分册中的知识点地域文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进行介绍和解读。
二、中国的地域文化1. 北京的地域文化北京是中国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地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
北京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遗迹:北京拥有世界闻名的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艺术:京剧、古曲、国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北京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北京烤鸭、老北京豆汁、糖葫芦等美食代表了北京的饮食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上海的地域文化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代表之一。
上海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滩头文化:上海位于长江口,滩头文化是上海独有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上海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建筑风格:上海的外滩、豫园、上海中心大厦等建筑代表了上海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充满了现代气息。
•电影文化:上海曾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代表作品有《神女》、《聂耳》等,上海的电影文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世界的地域文化1. 印度的地域文化印度是拥有众多文化多样性的国家之一,其地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印度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宗教文化:印度是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的发源地之一,宗教在印度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舞蹈:印度的音乐和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例如印度古典舞蹈和印度音乐等,被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和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了解三晋文化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也会从中找到可能性。
儒家推崇三晋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内涵,三晋文化在传承儒家文化的精髓中,树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晋文化。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可以概括为开放、包容、务实、求新。
5、岭南文化:是南方地区文化的代表,它与黄河流域的诸文化是迥然相异的文化发展模式。
其地域范围为五岭以南的广东。
在岭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在岭南文化的诸多特点中,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属于同一文化总体系。
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与百越族文化融合,进而与文化融合,与西方文化交流而发展起来。
岭南文化以远儒性和非正统性区别于其他的汉文化,是中华文化总体系中的边缘性文化。
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中原文化、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岭南文化的特点: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广泛。
6、齐鲁文化:产生于齐鲁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该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以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齐鲁文化虽然是产生于齐、鲁两个不同的地域,但因为两地近邻,所以学术界往往将齐、鲁文化并称。
而且两种地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早期的道路并不相同,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到了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建立,在封建统一的政治体制下,齐、鲁文化才逐渐融合,成为中国统一的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7、荆楚文化:产生于荆楚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与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表明了这一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
因为其在长江流域形成,所以较多的融入了当地社会的文化内涵,它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在长江流域的衍生,属于亚文化的范畴。
荆楚文化是以湖北地区为主体,包含周边省份所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的基本特征为:民族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民族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及青铜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郢都、宫殿及台榭建筑,帛画、壁画及屈骚庄文,编钟、琴弦及轻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
荆楚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表现在:筚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巴蜀文化:产生于巴蜀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称,巴文化和蜀文化是两种非常古老的文化,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狭义的巴蜀文化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的文化,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整个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
巴蜀文化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形成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格局。
早期的巴蜀文化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为人所知,有赖考古发掘复原早期文化的概貌,使我们在今天能够根据相关资料确立巴蜀文化的历史地位。
9、河套文化:产生于河套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
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河套地区为中心,向西可以抵达银川一带,向东与山西省接壤,南跨黄河包括今鄂尔多斯,北依阴山山脉。
河套文化包括河套地区所产生的一切社会人文现象。
河套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共同构建起胡汉交融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具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点。
10、八闽文化:产生于福建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是福建地区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福建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它的形成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古越文明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领域文化的渗透。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闽文化的成分复杂以及中原文化延伸到福建受闽文化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八闽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各种区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差异鲜明;各地方言、民俗极为复杂;各种艺术难以交融,始终保持其鲜明地方色彩。
八闽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为延伸性,具体表现为:向海外延伸;向台湾延伸;向省外延伸。
此外,八闽文化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兼有的双重性的特征。
11、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河洛地区所存在的一切现象,是河洛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及其结果,它的特点为:具有先导性、正统性、兼容性、奇异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条件,使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核心地位。
12、西域文化:产生于西域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其地域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上是指凡是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广大地区。
西域文化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汇聚、绿洲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与屯垦文化并存、多种宗教文化辉映的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复合型地域文化。
论述题1、试述先秦时期巴蜀文化的演变蜀地区的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形成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格局。
虽然说与中原地区的商周王朝有所接触,并参加了商周王朝的一系列活动,但是作为一个地方的发展的历史,我们主要对其相对独立的方面加以介绍,并关注其在后期的历史典型性。
一、巴人的起源①关于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最早的文字是袁珂《山海经校注·海经新释》卷13《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后照始为巴人。
”这种说法认为巴人起源于大皞,即伏羲氏。
②另一种说法是巴人是黄帝的后代《华阳国志·巴志》但这种说法基本不可靠③在世本》中,有所谓“廪君种”的传说,这可能是巴人自己对远古历史的追忆,虽然简单朴素,但却较为可靠。
这种记载虽然有神话色彩,但说明了巴人最初发源的地区、风俗习惯,氏族贵族争夺酋长职位的斗争,以及迁徙路线。
巴人最早居住在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一般认为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内,可能巴人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后期。
巴人的五姓:巴氏、樊氏、嘾氏、相氏、郑氏,代表五个氏族部落,争夺酋长权利(五姓争为君长),巴氏胜利,巴的含义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开始由一个氏族的名称变为一个民族的名称。
此时巴族的经济以渔猎经济为主,所以需要经常地迁徙。
巴族能够造船,善于射箭,意识形态是在此时盛行人祭风俗,并最终演变成为奴隶社会的典型特征。
二、巴人的迁徙大致是自东向西,离开鄂西南地区,主要活动在川东、鄂西北和陕西汉中一带。
到达鄂西北后,沿现在的大溪——清江进入巴东,到达川东的巫山境内。
在廪君时代以后,巴族的势力迅速增长,其活动的地域相当广阔。
在最北边,巴族达到了陕西南部的汉中,在东边,巴族似乎控制了汉水流域的中上游,在南边,巴族仍然控制了清江流域的根据地。
三、巴人参与武王伐纣行动巴人一度成为臣服于商王朝与属国(成周),后与武王联合攻商,《牧誓》:有人认为巴人隐藏在濮,后来成为周王朝的附属国,双方保持朝贡关系。
四、蜀族早期的历史蜀族为黄帝后裔的说法2、河套文化的历史阶段与文化特征一、历史阶段河套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相伴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1)从河套地区有人类活动开始,可以作为河套文化的滥觞。
新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制造场,出土了石核、刮削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等文物。
另外,还有发现新石器时代狩猎民族的遗址和墓群,以及旧石器时代的岩画等等。
这一时期河套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是:既初步具有了农耕文化的风貌,也掺杂着游牧民族文化的精神风格。
(2)先秦时期少数民族在河套地区活动的时期。
这一时期活动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有山戎、猃狁、鬼方、林胡、楼烦等。
先秦时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诸奴隶制王朝的接触主要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而与南方地区的楚国婚姻关系的存在则说明当时河套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的社会影响力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这也显现出河套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即少数民族占据河套文化发展的主动地位。
(3)秦汉时期,以秦汉政府全力向北推进,占据被匈奴族控制的河套地区为历史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