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研究方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摘要: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石油资源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
加强石油油藏等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精细油藏;油藏工程1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内容1.1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刻画董冬等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的剩余油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特征。
窦松江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配套挖潜措施。
剩余油的类型主要包括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其中宏观剩余油主要指油藏规模剩余油的发育特征,而微观剩余油主要指剩余油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1.2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模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王志高等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进行了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该项研究主要综合地质和开发特征,通过剩余油成因和分布位置特征,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及预测。
1.3层序地层学划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构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分类等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汪益宁等研究了高精度构造模型在密井网储层预测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胡望水等以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为例,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陈程等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4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预测尹太举等以马场油田为例,对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
研究认为剩余油预测包括井点剩余油预测和井间剩余油预测2方面。
1.5三次采油措施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宋考平等分析了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主要以簇状形式存在。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是石油勘探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指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等相关信息来预测和评估油田中未探明和未开发的油层的位置、规模和产量分布。
准确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对于油田的规划、开发和生产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合理的油田开发,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和油田开发利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一、地质模型方法地质模型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它通过分析油田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建立油层的地质模型,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常用的地质模型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和地质统计方法等。
测井解释是通过对油井的测井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来确定油层的厚度、含油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地质参数,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地震解释则是利用地震数据进行观测和解释,以揭示油层的结构和性质。
地质统计方法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剩余油分布的统计规律和概率特征。
常用的地质统计方法包括变异函数法、克里格法和高斯模拟法等。
二、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是一种基于物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预测和评估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反演法、电法勘探法和重力法等。
地震反演法是通过分析和处理地震数据,来揭示油层和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油气藏的地质构造,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电法勘探法则利用电阻率差异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重力法是利用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和异常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三、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通过建立油田的物理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来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等。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通过在有限距离上进行微分,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
有限元法则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区域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几何元素,利用一组简单的近似函数来描述系统的物理过程。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二、剩余油平面分布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 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 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 件的控制。归纳起来,剩余油平面分布的 基本特征如下。
•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 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 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 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 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 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 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 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 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 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剖面分布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 ①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
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 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 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 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 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 有较多的剩余油。
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简介 : 吴错 (9 7 )2 0 1 8一 ,0 8年 毕 业 于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资源 勘 查 工程 专 业 , 读硕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油 气 田开 发 地 质 在 主
沉 积相 和压力 场分 布 的影响 。平面 上在 注水 井长 期
量 , 要搞 清楚其 成 因 以及 分 布特 点[ , 还 2 为油 田今 后 ] 的开发 提供 依据 。 本文 主要 从剩 余油成 因、 影响 因素
冲 刷 的主流线 、 裂缝 方 向或一 线上 油井 水淹严 重 , 内
以及研究方法三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 : 层 非均质 性 ; 储 夹层 ; 地层倾 角; 原油粘 度 ; 剩余 油 中图分 类号 : E3 7 T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0 6 7 8 ( O 0 2 一 O O 一 O 1 0— 9 121 ) 3 1 7 4
我 国油 田多为 陆相 沉积 , 储层 的层 间 、 内和平 层 面 上渗透 率变 化大 。 9 油 田采 用注 水开采 方式 , 近 0/ 9 6 其基 本规 律是 注水 开发 早 、 中期含 水上 升快 , 出程 采
夹层的分布等 。在水驱开发过程中, 由于渗透率、 孔 隙度在垂向上的差异 , 高渗段先水淹 。 剩余油分布受 沉积韵律的影响, 一般分布在低渗段 , 形成夹层顶部 遮挡型和上下隔层夹持型剩余油。
收稿 日期 :O O O 5 2 1 一1 一1
储 量 的控 制 程度 和 动 用程 度 , 损 井 区剩 余 油 也相 套 对 富集 。 因此 , 采系 统的完 善 程度对 油藏 高含 水期 注 的剩余 油分 布有 着重 要影 响 。
富集 。平面 非均 质是 指 由砂 体 的几何 形态 、 规模 、 连 续 性 、 隙度 和 渗透 率 的平 面 变 化所 引起 的非 均 质 孔 性 , 括 各砂 层组 小 层或 单砂 体 在平 面 上 的非 均 质 包 性 。砂 体在 平面 上的 展布 、 延伸 规律 、 通性 受沉 积 连 微 相所 控制 。注入 水在 单砂体 平面 上 的运 动主要 受
砂岩油藏特征及剩余油开采技术研究

砂岩油藏特征及剩余油开采技术研究砂岩油藏是指埋藏在砂砾岩层中的油藏,砂砾岩是一种具有较大孔隙和渗透性的岩石,可以容纳大量的石油。
在砂岩油藏开采过程中,通常能够通过自然压力向井口输送石油,但是开采时间较长之后,自然压力会逐渐降低,石油开采效率也会下降。
因此,需要采用一些剩余油开采技术来提高采收率。
砂岩油藏的特征主要包括储层特性和流体特性两个方面。
首先是储层特性,砂岩油藏通常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这使得储层能够容纳较多的石油。
此外,砂岩储层中的孔隙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存在着不同尺度的孔隙,从亚微米到毫米级别,这使得石油在储层中的分布非常复杂。
此外,由于砂岩储层中的孔隙与颗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接性,石油在储层中的流动性较好。
其次是流体特性,砂岩油藏中的石油一般为原油,通常具有一定的粘度,并且含有一定的气体和溶解的油酸气。
这些流体特性会对开采过程中的产出率和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剩余油开采技术方面,常见的技术包括常规压裂、水驱、聚合物驱、气驱等。
常规压裂技术主要通过注入高压液体向储层进行压裂,使得砂岩储层中的裂缝扩张,增加石油的渗流面积,提高石油的采出率。
水驱技术是通过注入大量的注水以增加储层内部的水压,使得石油被迫向井口移动,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通过合理的水驱方式和水驱剂的选择,还可以调节储层中的流体饱和度和流体流动性,提高石油的采出率。
聚合物驱技术是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来改变储层中的流体流动方式,从而提高石油的采出率。
聚合物溶液具有较高的黏度,在注入储层后能够形成较大的屏障,减缓水和石油的混合,增加石油的采集效果。
气驱技术是通过注入气体,如二氧化碳或天然气,将石油推向井口。
气体具有较低的粘度,能够提供较大的驱动力,推动石油的流动。
此外,气驱技术还具有溶解石油并降低黏度的作用,从而提高石油的流动性和采出率。
总之,砂岩油藏的特征独特,储层结构复杂,流体特性复杂,需要采用一定的剩余油开采技术来提高采收率。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六类:
1、应用检查井密闭取心资料评价油层水淹状况技术;
2、常规测井水淹层评价技术;
3、生产测井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4、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即利用新井(老区内所钻的调整井或更新井)投产和老井卡堵水资料、含油带的宽窄、储层展布资料综合研究剩余油的技术。
5、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通过流体力学方程应用计算机及计算数学的求解,结合油藏地质学、油藏工程学、热力学、化学来重现油田开发的全部实际过程,达到搞清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而通过由不同措施组成的多种方案进行优化来解决油藏有效挖掘剩余油的实际问题。
6、模糊综合评判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
在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地质及开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油田中高含水期及高含水期后期检查井各类油层水淹状况的解剖,分析研究了各类油层水淹程度与其各种影响因素(注采关系、砂体类型、连通状况及注水状况等)的关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实现小层任意井点处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进而确定各小层的剩余油平面分布。
⑴、模糊综合评判法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实现逐层逐井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特别是那些缺少监测资料的
井点;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研究提供新思路。
⑵、由于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及复杂性,目前剩余油描述的精度及量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⑶、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不受样品数限制,但样品越具有代表性,判别的精度越高。
⑷、由于储层物性及开发条件迥异,判别油层水淹程度时,若资料充分应建立各自隶属关系图版及学习模型,
利于保证判别精度。
检查井资料不足时可用单层试油或测试资料。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公式:
N 100 A h Soi o Boi
当油藏全面注水开发到某一阶段后,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其剩余储量Ns可以表示为:
Ns N N p
N 100 A h Sor o Bor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一、油藏工程方法 1.物质平衡法 以上三式联立,得: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三、用地质储量丰度定量描述剩余油的分布 2. 优点 (1) 剩余地质储量丰度克服了网格面积大小的富集分布, 克服了网格面积大小的影响,采用剩余地质储量丰度则能准确 地反映地下剩余油的分布。 (2) 综合考虑了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原油密 度、原油体积系数等参数的影响,克服了应用剩余油饱和度描 述剩余油的片面性。 (3) 纵向上,将每一油层的剩余地质储量丰度相加,就可 得到整个油藏地下剩余地质储量的分布,将每一油层的可动剩 余地质储量丰度相加,就可得到整个油藏剩余可采地质储量的 分布。
reD rD
pD1 pD 2 pD3 0, tD 0
rfD reD , t D 0
三、用地质储量丰度定量描述剩余油的分布 1. 基本原理 油藏数值模拟中计算地质储量的方法采用容积法,将每一 个网格块地质储量叠加即为整个油藏地质储量。 (1)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公式:
N 100 A h 1 S wi o Boi
(2)原油地质储量丰度:
I a N A 100h 1 S wi o Boi
Sor
N N B
p
or
100 Ah o
----这里Bor,是一个随压力变化的变量。 该方法可用于区块、井组,的平均剩余油饱和度、剩余 储量、剩余可动油饱和度、剩余地质储量丰度等,该方法计 算公式相对简单,但同样涉及到纵向劈产和平面劈产。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一、油藏工程方法 2.无量纲注入-采出法 油井注入量、采出量与采出程度有如下关系: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二、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②对见水井 模型基于下列假设: a.油水非混相流动; b.忽略毛细管力和重力; c.流体流动遵循达西定律; d.流体微可压缩; e.均质地层厚度; f.油藏是均质的、各向同性、绝热; g.单相流体粘度恒定; h.两相流体存在界面,它们的运动 遵循Bukley—Leverett方程。
dp1D d y dp1D 0 y dy dy dy
0 y yBL
y yBL
dp2 D d dp2 D 0 y y dy dy dy
lim y
y 0
dp1D 1 dy 2
lim p2 D 0
y
p1D p2 D
(2)求某方向注水井分得产量
q Q
(3)计算单元(以水井为中心)累积产量
Q1 qn q t
若对于规则井网,以注水井为中心,平行注水井排方向以油井为界,垂直注水 井方向以水井井距之半为界来划分计算单元;对于不规则井网,以水井为中心,以 周边油井形成不规则闭合面积,根据井点坐标计算单元面积。
可以根据注入量求出剩余油饱和度。但该值是含水率达到100% 时的剩余油采出程度,因此与最终含水率98%时的剩余油采出程度相 比,数值偏大。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2.无量纲注入-采出法
N Rc G A
剩余可采丰度:
该方法可以用于计算区块、井组的水驱控制储量、水驱可采储量、 剩余油采出程度、剩余可采储量丰度等。用于井组剩余油指标计算时,
a a
当含水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采出程度与注入倍数有如下关系式:
R a3 b3 lg Vi
剩余采出程度:
Rc Re R (a3 b3 lgVi max ) (a3 b3 lgVi )
b3 lg Vi max
a1 b1 2 1 ( a2 a1 ) N b1 b2 b3 lg Vi b3 lg e (b1 b2 ) Boi Wi a a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一、油藏工程方法 油藏工程计算方法是一种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的较为直 观、简便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开发动态特征实际上是储层特 性和流体运动规律的综合反映。
通过分层系、分小层计算单井、单元的剩余油饱和度、
剩余油可采储量,可实现分层系的井点及平面上的剩余油分 布研究;通过层内划分韵律段,计算各韵律段的剩余油可采 储量,进行层内剩余油分布研究。
2 SOR exp 0.0729769 ln KFZI 0.43297ln KFZI 3.462147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有沉积微相、砂体展布、构造特征 等等,测井曲线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响应,建立在测井资料基础 之上的流动单元KFZI值也同样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响应。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ln
ln
Wi a1 b1 R Np
Wp Np a2 b2 R
联立两式得到: 当
Wi W p Np Np
ln
Wp Wi ln a1 b1 R ( a2 b2 R ) Np Np
时,只为水驱失效时的采出程度,即:
Re a2 a1 b1 b2
则剩余采出程度: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一、油藏工程方法 1.物质平衡法 该方法适用于油藏开采一段时间,地层压力有明显的降 低(大于1MPa),或已经采出可采储量的10%以后。对于油藏 类型,较适用于封闭型的未饱和油藏,高渗透性的小油藏以 N NN 及连通性较好的裂缝性油藏等,而对于低渗透的饱和油藏计 算结果不理想。
涉及纵向和平面产量劈分的问题,纵向劈产可以根据Kh/μ值,将合采
油井产量劈分到每个小层,而平面劈产时,先以油井为中心,向所有一 线注水井分配产量,然后以注水井为中心划分计算单元。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2.无量纲注入-采出法
产量劈分步骤: (1)求产量分配系数
Kh d
β —油井分配到某一线注水井上的产量分配系数;
品将落在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上,具有不同KFZI值的样品将落在
一组平行直线上。而同一直线上的样品具有相似的孔喉特征,
从而构成一个水力流动单元。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二、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分布 计算剩余油饱和度 岩心分析数据表明,随KFZI的增大,剩余油饱和度亦增大。 而当KFZI增到一定程度后,随KFZI增大,剩余油饱和度有所降低。 另外,KFZI值越高,则原始含油饱和度与剩余油饱和度的差别 越大,相应的油层动用程度越高,同时剩余油饱和度仍然较高。 据此建立用KFZI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公式: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剩余油 油井生产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油水重力分异 作用。 (1) 油层倾角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Leverett方程:
1 fW K K ro P ( C g sin ) t o L KO 1 W O KW
α(油层倾角)不仅数值有变化,向上流动为正值,向下流 动为负值,故对fW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值与油层倾角成正比。在 任何含水饱和度情况下,水向上驱油比水向下驱油的fW值要低。
——单位颗粒体积比表面。
流动带指标
K FZI 1
FS S gv
油藏品质指数
H RQJ K
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 Z e 1 e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二、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分布
公式变为
lg H RQI lg z lg K FZI
此式表明在HRQI和的双对数坐标图上,具有近似KFZI值的样
dp1D 1 dp2 D dy M dy
y yBL y yBL
用数学方法解这个偏微分方程组得到如下结果:
pwD 1 1 BL f '' 1 1 ln tD 0.80907 1 dS ln S BL 1 M 2 2 sor f ' s 2
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性。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二、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分布
影响流体流动的参数主要是孔喉几何分布特征。
据KozenyCarman公式有:
3 1 2 1 F 2 S 2 K e e S gv
FSτ2——Kozen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二、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分布
流动单元的概念是C.L.Hearn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是一 个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内,各部位的岩性特
点相似,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性特征也相似。一个储集体可
划分为若干个岩性/岩石物理性质各异的流动单元块体。在块
体内部,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相似,块体间表现了岩性和
研究剩余油的地质方法
一、应用微型构造研究剩余油
微型构造是油层的顶面和底面都是不平整的,普遍从在 局部起伏变化,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面积在0.3km2以内,
幅度大多不超过20m,这些局部的起伏称为微型构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油层微构造和断层。
组合方式主要有:顶凸底凸的双凸型、顶凸底斜型、顶 底斜面型、顶底均为小低点型(顶底双凹型)。
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
二、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1)数学模型 ①对注人井 模型基于下列假设: a. 油水非混相流动; b. 忽略毛细管力和重力; c. 流体流动遵循达西定律; d. 流体微可压缩; e. 均质地层厚度; f. 油藏是均质的、各向同性、绝热; g. 多相流体粘度恒定; h. 压降测试关井观察期间油水前缘稳定; i. 注入井和生产井之间存在稳定前缘。
值线图即得到可动剩余地质储量丰度等值图,应用可动剩余
地质储量丰度等值图可以清楚地描述可动剩余油的分布。 计算任意网格的可动剩余地质储量丰度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