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十首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十首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 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 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 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 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表达了诗人悠 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3、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 它好在哪里?
“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 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 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竹里馆
唐· 王维
• 独坐幽篁里,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 • 弹琴复长啸。 一边弹琴一边吹着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没人知晓我在做 • 深林人不知, 什么, • 明月来相照。 只有一轮明月照耀着我,陪伴着
我。
品味感情 感受意境
• 景:优美 高雅 • 情:宁静 淡泊 • 画面: • 一片宁静、幽深的竹林里,一个人独 自坐在那里,他面前摆放着一架琴。诗人 一边弹着琴,有时“长啸”,似乎是在抒 发内心的孤独和苦闷。然而诗人内心的孤 独和寂寞又有谁能明了呢?只有天上的一 轮明月在陪伴着他。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 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 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 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 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 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 上。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七年级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早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2.与“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为哪一项A.须晴天,看红装素裹,格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分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颔联是最能表现禅寺后院环境特点的一联。

其意为一条波折的小道通向清静的远方,那边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依据诗句意思,再联合“幽 " 和“深”两个重点词,能够得出幽静沉寂的特点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缄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前句写万物静寂无声,后句写钟磬之声,此处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切合这个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1 幽静沉寂 2.C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边对这首诗歌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首诗向来被誉为歌唱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睁开,热忱赞叹了泰山的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特艳丽的风景。

B. 这首诗写景富裕层次,从近望到眺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神气艳丽,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C.“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 " 是实写,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奇特艳丽。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衬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矗立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剖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分析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本诗一共四联,据其内容可知,第一联为眺望,第二联为近望。

第为细望,最后一联为梦想。

七年级下册部编本古诗词解析习题八首加答案

七年级下册部编本古诗词解析习题八首加答案

七年级下册部编本古诗词解析习题八首加答案1. 《春晓》 - 孟浩然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春天早晨的美景。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孟浩然。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春天早晨的美景。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登高远眺,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通过对鹳雀楼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王之涣。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登高远眺,感叹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3. 《静夜思》 - 李白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的情景。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李白。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的情景。

4. 《登高》 - 杜甫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登高远眺,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5. 《望岳》 - 杜甫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望着嵩山,表达了对伟大历史人物岳飞的敬仰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通过对嵩山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壮志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望着嵩山,表达了对伟大历史人物岳飞的敬仰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6. 《望月怀远》 - 张九龄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

题及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张九龄。

2.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诗人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

7.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诗歌解析这首诗是描写诗人离开古原草原,对离别的伤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XXX评XXX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XXX《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XXX《竹里馆》一诗中,写XXX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下面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

B. 第一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

C. 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

D. 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宋)戴复古②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A.悲伤凄凉B.高亢激昂C.恬淡悠扬D.轻快活泼(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

[山中杂诗]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此诗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

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诗人一样吗?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抱负?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3.古诗阅读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5.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赏析(七年级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2.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解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颔联是最能表现禅寺后院环境特点的一联。

其意为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根据诗句意思,再结合“幽"和“深”两个关键词,可以得出清幽寂静的特点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前句写万物静寂无声,后句写钟磬之声,此处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符合这个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1清幽寂静 2.C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B.这首诗写景富有层次,从近望到远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C.“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运用了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本诗一共四联,据其内容可知,第一联为远望,第二联为近望。

第为细望,最后一联为愿望。

故第二项分析有误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可围绕尾联的作用或含义答题,也可以从赏析语言的角度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对即可)答案:1. B2. 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岀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干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1.“迟迟”“嫋嫋”二词用得好,好在何处?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1.由前四句可知写的是由夏入秋的景色。

由夏入秋,白天渐短。

“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

用“嫋嫋”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十分传神、形象。

2.此诗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四句表面上以“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四句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4.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解析:1.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5. 岁暮①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

寒衣③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④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岁暮:年终。

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

③寒衣:御寒之衣。

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

其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④低回:徘徊。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B 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 尽管儿子很直接地回答了母亲的对话,但却惭愧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

D 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B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想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义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

C 第四句的诗眼是“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

一个“新”字,道出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D 全诗迂回曲折、含蓄凝重,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答案解析1. C【解析】本题考査理解诗歌的内容。

解答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是抓字词。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之为“情感关键字”。

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分析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作用。

从“低回”一词可以看出儿子因为出外谋生没有成就对母亲的惭愧,所以并不敢直接告诉母亲自己在外所受之苦,只是婉转地回答母亲的问话。

所以C项表述有误。

故选:C2. D【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一点矫饰,D项的“迂回曲折,含蓄凝重”表述有误。

故选:D6.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情景。

2.联系最后一句诗的内容,谈谈“犹”字的表达效果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解析:1.蒙蒙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逼人的秋水,笼罩着江岸寂静的沙滩。

2.“犹”是“还”的意思。

灯火通明中歌女在江岸边,还高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

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而当权者却醉生梦死,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诗人借古讽今,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字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3.表达了诗人对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优虑。

7.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和“”、“”和“”构成对比。

2.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

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内容上“不识愁”和“识尽愁”、“少年”和“而今”构成对比(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

上片写少年“爱上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此处的愁当是个人的离愁别绪。

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此时作者的愁应是忧国伤时之愁。

不是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故选:A答案:(1)不识愁识尽愁;少年而今2)A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岀,却说好凉爽的秋天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