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古诗鉴赏题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词赏析题集(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词赏析题集(全)
导言
本文档收集了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词赏析题目,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词汇,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词汇列表
1. 凭吊
2. 绿竹猗猗
3. 萧瑟
4. 无奈
5. 春蚕到死丝方尽
6. 细雨梦回杨柳岸
7. 无边落木萧萧下
8. 莫听穿林打叶声
9. 迢迢牵牛星
10. 忽如一夜春风来
题目
1. “生前凭吊何必多,死后人间无几多”,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
意思?
2. “绿竹猗猗,洞庭青草。
”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3.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句话的情境是什么?有什
么启示?
4. “无奈新春到,微雪未曾消。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5.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
6. “细雨梦回杨柳岸”,这句话的情境和意义是什么?
7.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的画面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8.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
9.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句话中的“迢迢”和“皎皎”的
意义分别是什么?
1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话的形象描写
是什么?有什么内在含义?
结语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些题目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词汇,进一步提
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练习题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练习题一、填空题1.《江南田园》描绘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田园风光。
古代诗人眼中的田园风光。
古代诗人眼中的田园风光。
2.古代诗歌宴赞美的对象可以是大自然、友谊、爱情等。
大自然、友谊、爱情等。
大自然、友谊、爱情等。
3.古代诗歌以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为特点。
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为特点。
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为特点。
二、简答题1.根据《静夜思》,请回答:- 诗人在什么地方度过了这个夜晚?(答案:床前)- 这首诗有几个句子?(答案:4个句子)- 描述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答案:皎洁明亮)-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思念之情)2.根据《悯农》,请回答:- 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描述农民劳作的场景有哪些?(答案:日出、夜晚、田间劳作等)- 诗中的农民敬业精神得到了怎样的描写?(答案:辛勤劳作、不辍辛劳)- 诗人对农民的情感是怎样的?(答案:同情、饶有兴趣)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古代诗歌相关说法是否正确:1.古代诗歌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错误)2.古代诗歌以主观感受为中心,没有客观描写的要求。
(错误)3.古代诗歌内容单一,只表达诗人个人心情。
(错误)4.古代诗人认为美是在客观世界中的,需要通过感悟和表达才能体现出来。
(正确)5.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瑰宝。
(正确)四、综合题请从以下诗句中选择适当的答案填空:1."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东西凭栏目。
"凭栏目。
"凭栏目。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护花。
"护花。
"5."钟鸣户外寒山月,路上行人欲断魂。
"鸣户外寒山月,路上行人欲断魂。
"鸣户外寒山月,路上行人欲断魂。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典诗词赏析题集(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典诗词赏析题集(全)
本文档是《七年级语文下册古典诗词赏析题集(全)》的详细题目列表。
以下是各个诗词的标题和题目:
1. 《登鹳雀楼》——理解诗意
- 探究诗中的登高意象
- 分析诗人用词的含义
2. 《将进酒》——情感表达
- 揭示诗中的豪情壮志
- 理解诗人对人生态度的表达
3. 《静夜思》——描写自然
- 感受诗中的宁静与寂静
- 掌握诗人用景物描写表达思考的技巧
4. 《春晓》——遣怀抒情
- 理解诗中对春天的描绘
- 探究诗人倾诉内心的情感
5. 《墨梅》——艺术欣赏
- 分析诗中写墨梅的艺术手法
- 欣赏诗人描绘墨梅的形象
6. 《赋得古原草送别》——叙事抒情
- 理解诗中的叙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 分析诗人对别离的思考和感受
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雪景
- 感受诗中对雪景的描绘
- 理解诗人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思念
8. 《登高》——山水描写
- 分析诗中对山水的描绘
- 理解诗人对山水背后的哲理思考
这是《七年级语文下册古典诗词赏析题集(全)》的详细列表。
希望这些题目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提升语文水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学案赏析练习(含答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古诗。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作家作品1.《登幽州台歌》(1)作者简介:陈子昂,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传世。
(2)写作背景:2.《望岳》(1)作者简介:杜甫,字,自号。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尊为“”,与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对穷苦人民寄予,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传世。
(2)写作背景:3.《登飞来峰》(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著名的家、家、家。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获谥“”,故世称。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有《》《》等存世。
(2)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读准下列字音。
怆.然( ) 涕.下( ) 岱.宗( )青未了.( ) 决眦.( ) 千寻.塔( )自缘.(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3.你能不能把《登幽州台歌》中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地描述出来呢?4.反复诵读《望岳》,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登上泰山时的心情如何,说说诗人此时的心境。
(完整版)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古诗鉴赏题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古诗鉴赏题汇总一、阅读《望岳》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ft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ft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ft的气势和的景色。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ft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ft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ft中飞出。
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ft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ft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ft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ft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古人”“来者”分别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阅读鉴赏题 中考题汇总(背诵 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含答案)目录《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望岳》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游山西村》陆游《己亥杂诗》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1.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登楼远眺书写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8.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____ 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__ 的爱国情感。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练习题(附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古诗中的名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生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句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生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生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愿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衍生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登幽州台歌》,完成以下问题。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2017《诗五首》习题(鉴赏)

《诗五首》习题(鉴赏)一、选择题⑴下边写作背景剖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通天元年(696),契丹李效忠、孙万荣等攻下营州。
陈子昂作为顾问,频频向武则天进言,屡遭贬职,诗人接连遇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大方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B.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经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线,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形,心中难免感触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
这首诗是他宦海浮沉多年的感怀之作。
C.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为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返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D.己亥指清道光19 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来回途中将见闻感觉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⑵以下文学知识对应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望岳》——杜甫——唐朝——诗圣B.《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C.《游山西村》——陆游——南宋——爱国诗人D.《己亥杂诗》——龚自珍——明朝——思想家、诗人⑶以下诗句朗诵节奏区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前/不见/先人,后/不见/来者。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朴实/古风存。
D.浩大/离愁/白天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⑷班上举办“风气风俗知多少”知识比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采集了四首诗,各波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假如按节令的时间次序挨次摆列,你以为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晚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节气雨纷繁,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哪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题汇总
一、阅读《望岳》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2.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4.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二、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古人”“来者”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三、阅读《登飞来峰》回答下列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6.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7.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四、阅读《游山西村》回答下列问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诗,全诗紧扣一个“”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3、一个“”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4、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的特点,全诗表现的气氛。
5、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7.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分)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五、阅读《己亥杂诗》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6分)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人名)。
(1分)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分)
诗歌鉴赏汇总参考答案
《望岳》参考答案
1.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2.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3.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4.B 5.D 6.B
《登幽州台歌》答案:
1、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2、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
3、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4、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登飞来峰》答案:
1既指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5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6千寻(见日升)铺垫 7.D
《游山西村》答案
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七言律游 3、足疑 4、热情好客热烈或和谐
5、淳朴的民俗热爱和留恋农村生活
6、(1)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7、( 2 分)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看到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
去路,(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
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8.示例:○1这句诗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不远处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2分),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2分),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2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
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2分),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
《己亥杂诗》答案
1.龚自珍(有错不给分)
2.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2分)。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2分)
3.(3分)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答出比喻修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4.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意思对即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