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传播学教程》历年考点

暨南大学《传播学教程》历年考点
暨南大学《传播学教程》历年考点

暨南大学《传播学教程》历年考点:

名词解释:

选择性因素、内容分析法、传播控制研究、传播流程、知识沟、信息高速公路、大众传播授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2;人际传播;受众;信息量;信息反馈;知识沟2;意见领袖3;4C理论;符号;语言符号3;非语言符号2;涵化理论;web2.0;公共领域;媒介融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拟态环境;社会责任论;报网互动;长期预期效果;短期预期效果;地球村2;组织传播2;议程设置麦克布莱德委员会;调查报告;3T政策;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宣传;大众化报纸2;麦克卢汉;传播体制;李普曼;群体传播;传播;把关人;魔弹论;

简答题:

1、信息传播领域的受众权利主要包括哪些?

2、简述李普曼对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贡献。

3、谈谈你对”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的观点的理解。

4、简述编码/解码理论

5、谈谈宣传策略中的”乐队花车法”。

6、简要评述“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

7、谈谈你对传播这一概念的理解。

8、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媒介形态严格的规律与特征.

9、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和特征。

10、简述网络热词传播的社会效应。

11、简述网络传播的特点。

1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及评价。

1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1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三大功能。

15、评析沉默的螺旋理论。

16、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7、简述人类传播简史。

18、从语义层面上简述语言的特点。

19、信号(sigh)和信号(symbol)有何区别?

20、报纸的传播手段有那些特征?

21、按照内容性质信息的分类。

2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23、简述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大众传播可能的效果。

24、简述受众研究的历史发展。

25、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26、有限效果论对人们态度的影响。

27、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的基本内容。

28、现代国家媒介垄断组织形式。

29、简述世界通讯事业的重要动向。

30、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31、魔弹论的内容及其谬误。

32、梅罗维兹媒介理论

33、5W模式及其局限性

3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要点。

35、受众理论有哪几种,及其基本内容。

36、为什么要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

37、如何评价两级传播理论。

38、传播学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有何区别?

39、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命题是什么?

40、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41、试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及对它的评价?

42、寓指导性于信息传播之中含义是什么?

43、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44、霍夫兰的说服(劝服)传播研究有哪些主要内容?

论述题:

1、结合案例试论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2、如何理解“传播即营销”这句话的意义。

3、试论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受众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

4、请以默多克为例,具体阐述你对跨国集团国际化扩张的看法。

5、请以抗击灾害灾难新闻传播实例,谈谈危机传播需要遵循的原则。

6、谈谈传播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

7、谈谈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8、试论在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中,美国媒体所扮演的角色特点。

9、结合我国政府近年来向国外媒体所投放的国家形象广告,论述你对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的认识。

10、试论社会责任论的内涵及其显示意义。

11、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大众传播范畴之内知情权与保密权之间的关系。

12、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现实谈看法。

13、论述工业革命时期传播技术的发展对英美报业发展和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14、什么是知沟理论,现代社会是否存在知识沟?为什么?

15、就资本主义报业垄断的成因和后果谈自己的看法。

16、从传媒经营的角度论述社会分类论的意义。

17、近代资产阶级报业发展的共同轨迹。

18、试论近代集权主义理论。

19、知识沟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

20、评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21、社会分类论以及对传播实践的意义。

22、传播过程中,受众与新闻传播媒介的关系。

23、舆论导向与议程设置的异同。

24、概述国际新闻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类型和发展历程。

25、请阐述信息高科技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26、论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报业的几种形式以及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暨大新闻学真题

2000年新闻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996年至今,我国共组建了()个报也集团,其中,最新组建的是()报业集团。 2.范长江提出,新闻就是()。 3.新闻5w就是指新闻事实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可用中文填写)4.()是当前妨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最突出的问题。 5.新闻价值的要素(特殊要素)包括()、()、()、()和()。 6.我国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原则。 7.广义的信息可分为()信息、()信息、()信息三个层次。 8.象征符号的功能指()之间没有自然的、必然的联系。 9.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二、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报纸类型是()。 a.晚报 b.文化娱乐报 c.都市报 d.晨报 2.舆论监督和新闻自由有着() a.直接联系 b.间接联系 c.没有联系 d.联系不紧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新闻传媒影响最大的是促进了它们的()。 a.新闻策划 b.扩版增张 c.引进人才 d.经营管理 4.对传播学集大成者的美国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施拉姆 c.霍夫兰 d.拉扎斯菲尔德 5.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 a.人际传播 b.口头传播 c.人体器官 d.讯息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新闻和宣传应当等同起来对待。() 2.“两个轮子一起转”是指报业的编务与经营管理应以同等力度运作。()

3.毛泽东认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4.“两极传播”模式源自60年代提出的有限效果论。() 5.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是指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的双向交流。()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舆论导向2.新闻本源3.受众4.大众传播 五、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怎样正确认识“新闻官司”增多这一社会现象? 2.霍夫兰的说服(劝服)传播研究有哪些主要内容?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当面临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时间时,如重要人事变动、经济增长或出现危机、物价调整及增设储蓄利息税、自然灾害及防灾抗灾等,新闻媒介应怎样进行报道和引导? 新闻业务 1.为什么写新闻要选择最佳角度?怎样选择最佳新闻角度?(10分) 2.什么是人物通讯?怎样写好人物通讯?写人物通讯应处理好什么问题?(10分) 3.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怎样?(10分) 4.新闻线索的性质是什么?(10分) 5.新闻编辑的任务是什么?(10分) 6.“声画的双主体构成论”与贯常的“声画关系论”有何本质差异?(20分) 7.电视新闻为何拒绝节目主持人?(15分) 8.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是什么样式的节目?为什么?(10分) 9.广播是如何分类的?(5分) 中外新闻式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中国史籍记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朝的()制度。 2.外国人在中国广州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是(). 3.现代第一部全面系统叙述我国报刊历史的专著是(),作者是()。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 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8,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 26 10,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13,信息压力: 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 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 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16,上行传播: 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

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 2 / 26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人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3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2,知晓权: 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暨南历年中文专业考研真题汇总

2017年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各专业 “语言文学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中文各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相关重要作品、人物,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阶段所学全部内容,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考查范围 本课程主要考查本科阶段所学的《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共七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文学概论》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相关概念、知识、原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要求学生掌握及知晓相关重要作品、人物、流派及文学现象,具备阅读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要求学生了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功能和特点,能运用所学的汉语知识,对一些汉语现象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数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文学知识(60%) 语言学知识(40%) 四、试卷题型结构 (一)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三)简答(5小题选作3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多选不给分)

(四)论述(4小题选作2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多选不给分) Ⅳ.试题示例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0分) 1.广义的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和方言。 2.《左传》是我国第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历史著作。 3、《神曲》的结构分为地狱和天堂三部分。 4、《桃花扇》再现南明兴亡的史实,作者是。 5、语言符号具有和线条性两大特征。 6、《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7、句类是句子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型。 8、公文事务语体具备语体的一般特征。 9、“六书”是指:象形、形声、指事以及转注和假借。 10、《说文解字》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唐宋八大家 2、社会方言 3、使动用法 4、托尔斯泰主义 5、声母、韵母、声调 三、简答题(5小题选作3题,每题15分,共45分,多选不给分) 1、前人为何称杜甫为“诗史”? 2、举例说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3、试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辨证关系。 4、什么是“新写实”小说? 5、诗歌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论述题(4小题选作2题,每题35分,共70分,多选不给分) 1、试论《红楼梦》对以往小说的继承和超越。 2、联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情况,论述近现代西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暨南大学历年考试试题

2008年中央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试题 名词解释 1,蛛网模型 2,痛苦指数(((本人不会呵呵考试也没写) 3,逆向选择 4,相机抉择 5,资本深化 6,吉芬物品 二,简答 以上的题目书上都有我就不做了 1,比较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的长短期均衡。 2,用博弈分析“承诺和威胁” 3,比较微观S-D和宏观AS-AD模型的异同(我的卷子上就是这个印的,因为不是在中财考的不知道有没改) 4,解释螺旋通货膨胀,和形成机制 三,证明 1,函数U=U(X1,X2)证明边际替代率递减必须满足一个不等式这个用隐函数求导,,把边际替代率表示求出来,然后对边际替代率在求导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2,实际价格为P,总利润为派(P),证明在高菜单成本下,企业不会根据价格理论来消除失业。 这个题目具体判断我不会可能整个书上我就没看这个证明方法然后就出了郁闷啊我只是用文字来描述了,,,,,书上也只是一句话说用泰勒证明晕啊数学不出专业出呵呵 2008年暨南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试题 简述5*9'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2.社会福利函数 3.寡头市场弯折的需求曲线, 4.新凯恩斯主义对短期总供给的推导 5.说明石油价格上涨如何影响消费者剩余 论述3*20' 1.运用新贸易理论说明部门内贸易的原因 2.通货膨胀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3.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计算3*15' 1.关于最优产量和最优价格的计算 2.关于最优效用数的计算 3.关于总需求函数的数学表达式的推导 2007年暨南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画图说明序数效用理论 2、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可以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 3、推导出LM曲线方程并简要说明使LM曲线移动的因素 4、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5、简述“看不见的手”原理与帕累托最优条件 6、简述经济周期的基本思想 二、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 7、某企业短期成本函数是STC(Q)=0.04Q(三次方)-0.8Q(二次方)+10Q+5,其不变成本是多少,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是多少? 8、下表是某经济系统1999年度宏观经济指标 项目数量(单位:万亿) 国内生产总值(GDP) ------ 消费数量(C) 5200 投资数量(I) 2800 政府支出(G) 1600 净出口(NX) ------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暨南大学会计专业历年试题

【暨南大学2006年会计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2、永续盘存和实地盘存 3、资本市场线和证券市场线 4、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二、简答题 1、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日,方式 2、非货币**易,特点,批露。 3、风险分类,内容。 三、实务题 1、资产负债表期后事项 2、现金流量表 3、财务杠杆 2007年暨南大学会计学专业考试真题 简答题(55分) 1.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说明影响证券期望收益率的三个因素.(20分) 2.忘记了 3.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不能回购本公司的股票,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10分) 4.我国新准则何时颁布,适用范围以及内容是什么.新准则的特点和影响.(15分) 综合业务题(95分) 1.分析以下五个因素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25分) (1)提高产品的价格 (2)增加产销量 (3)提高职工工资的最低标准 (4)放松信用政策 (5)增加固定成本支出 2.《会计学原理》(暨大要求的参考书)固定资产那章课后第12题(20分) 3.甲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与乙购货商发生了纠纷,期末预计对乙公司的赔偿费在100万元到50万元之间,且要发生23万元的诉讼费.该公司投保,预计能从保险公司获得50万元的赔偿金,但至期末还没有收到相关赔偿证明书.且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报日为2003年2月20日.2003年2月18日对乙公司赔偿了115万,另支付诉讼费2万元.2003年2月23日,企业收到保险公司的赔偿金50万元.另用银行存款支付了乙公司的赔偿费用115万和支付诉讼费2万. 请编制企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2月18日;2003年2月23日关于诉讼业务的会计分录.(20分) 4.假设某公司处于一种完全市场中(无税收因素)该公司的资产结构为15亿的权益和3亿的负债.公司的负债人风险即β为0.之后企业进行了再融资,用4亿负债换取4亿权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试题汇总 题库

传播学教程 Chapter One: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名解 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 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 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暨南大学生物化学历年真题

02生化 1.描述蛋白质α-螺旋和?-折叠两种二级结构的主要异同。 2.简述生物体内酶活性调控的主要机制. 3.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后有哪些修饰和加工过程? 4.描述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调节的特点. 5.简述DNA损伤常见的修复手段 6.核酸的变性与蛋白质的变性有什么主要区别 7.描述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与?氧化途径的主要区别 8.简述真核生物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类物质之间的重要转化关系 9.简述遗传密码的主要特征 名词解释 增色效应分子筛层析信号肽别构酶联合脱氨细胞色素固定化酶外显子呼吸链化学渗透偶联学说 2003年生化 名词解释 核酶蛋白质的化学修饰细胞色素呼吸链蛋白质的构型 一碳单位玻尔效应别构效应酶原冈崎片段 问答 1、生物体内酶活性调控的主要机制 2、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后的修饰和加工过程 3、简述DNA损伤的常见修复机制 4、两种联合脱氨作用 5、简述三种RNA的区别 6、简述糖异生和糖酵解的协调调控 7、什么是新陈代谢,生物体为什么要对新陈代谢进行调节 8、画出TCA的过程,简述其生理意义 2004年生化 名词解释 等电点必需氨基酸双向电泳蛋白质构象分子伴侣盐溶 竞争性抑制同工酶戊糖磷酸途径联合脱氨 问答 1、核酸变性和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区别 2、真核生物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之间的重要转化关系 3、酶的活性部位的特点 4、真核原核生物的mRNA在结构上的不同 5、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6、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7、真核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区别 8、VC和VE在生物体内主要的生理生化功能 2005年生化

名词解释 DNA聚合酶结构域等电点分子伴侣辅酶/寡聚酶/单体酶退火/变性 限制性内切酶柠檬酸循环冈崎片断 1.描述B-DNA的结构特点 2.什么是PCR?简述其步骤 3.什么是蛋白质变性?变性的实质,特点? 4.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绿调控的区别? 5.真核生物翻译过程 6.描述电子传递链过程 7.简述酶的作用机理 8.磷酸戊糖途径/脂代谢(?氧化)其联系?生理学意义? 9.维生素,氨基酸,糖代谢各代谢途径发生的场所 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暨南大学生物化学试题 一、填空(1.5×30) 1、Lys的pK(α-NH3+)=8.95,pKˊ(α-COOH)=2.18,pKˊ(ε- NH3+)=10.53,其PI=()。 2、稳定DNA双螺旋的主要次级键有()、()、()、()。 3、乙醛酸循环是在()或()中称为()的细胞器中发生,与TCA循环不同的两种酶是()和() 4、蛋白质从生物合成的新生肽链从()端开始,在mRNA上阅读密码子是从()到()端。 5、当T逐渐上升到一定高度时,DNA双链()称为变性;当T逐渐降低时,DNA两条链(),称为()。 6、生物体内丙酮酸由葡萄糖转化为()的过程属于糖酵解,其在细胞中的()部位进行,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酶系的作用下可转变为乙酰CoA,从而与()缩合,进入TCA 循环,循环一次,C6物质变成()碳物质和放出()个CO2。 7、EMP途径中三个限速酶分别为()、()、()。 8、肌体内使ADPP形成A TP的主要途径有两种方式,()与(),以()为主。 9、一般氨基酸脱羧酶都含有辅酶,此辅酶是()。 10、1分子12碳的饱和脂肪酸完全氧化降解能产生的A TP分子数为()。 二、名词解释(4×10) 1、蛋白质的亚基和四级结构 2、聚合链式反应 3、同源蛋白质 4、竞争性抑制 5、β-氧化作用 6、酶原 7、透析 8、一碳单位 9、蛋白质化学修饰10呼吸链 三、简答(42) 1、两种脱氨联合途径(7) 2、遗传密码的主要特征(8) 3、Leu-Met-His-Tys-Lys-Arg-Ser-Val-Cys-Ala-Lys-Asp-Gly-Ile-Phe-Ile,用胰蛋白酶水解该16肽,可得到那些肽段?(6) 4、什么是全酶?其哪个成分决定了酶催化专一性?辅酶和辅基一般起什么作用?(7) 5、写出Ser、Thr、Pro、Tyr的分子结构式,并简述其R基特征。 6、戊糖磷酸途径的生理意义。 四、问答(23) 1、画出TCA循环,论述其物质、能量、代谢的枢纽作用(12) 2、一个mRNA的部分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