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春节的习俗
大同的风俗

大同风俗风俗,即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民情,它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的总和,也是一套由来已久的精神规范。
大同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风俗习惯,颇具有一定特色。
大同的年节,是被人十分重视的,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样子像牛。
大同人过春节时全家聚拢在一起以躲避“年”,这就是“守夜”由来。
传说中的“年”有怕火光、怕红色、怕响声的“三怕”,于是大同人过大年的时候总是要点上“旺火”,帖上对联,并且燃放爆竹,敲锣打鼓以以此来镇“年”以后旺火、对联、爆竹的含意更大,还表示丰产、兴旺、发达等意思。
所以一到初一,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以示一个新的开端。
游八仙:这是大同的一项民俗活动,而这一项活动主要的就是正月的初八时候举行的。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就会偕老带幼,来到了寺庙或者是道观中,祈求一年的健康以及平安。
因此在大同的当地,流传着“游八仙,治百病“的说法。
除了这一天之外,人们也会时不时的到大同市内的寺庙里面,进行祭拜,因此寺庙的香火也是十分的鼎盛的。
因此游客来到了大同,也可以到这里祭拜一下,祈求一下健康平安,也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了。
庙会:大同的庙会十分的热闹。
在大同的庙会上,不仅仅有各种各样的卖东西的,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表演等,像是秧歌、川剧等表演,可谓是应有尽有。
除此之外,在大同的庙会上,还展示了泥人、剪纸等民间的工艺品。
如果游客可以幸运的遇到了大同的庙会的话,不妨逛一逛,感受一下大同的这种传统的庙会,并且购买到自己想要的物品。
元宵节闹红火,古代称游艺,始于唐,在宋代已十分兴盛。
大同人的元宵节,称正月十五,这时人们除挂灯笼外,还要大搞街头文艺活动。
大同游艺活动的特点,主要是花样多,地方色彩浓,除高跷、小车灯、船灯外,还有挠阁、抬阁等。
抬阁近年来已不常见,被彩车代替,但是大同人的春节文艺活动,总是常常以新的代替旧的而不断变化着,这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活动。
此外,在八月十五打月饼,是为喜庆丰收:腊月二十三吃麻糖,大同人传说是为糊住灶神爷的嘴,这当然是一种不实际的说法,但是这明显地反映出大同人的向善忌恶的习惯。
山西大同的风俗

山西大同的风俗
山西大同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地方风俗。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大同亲热”,这是一种极具亲和力的交际方式,表现在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上。
当地人在见面时,会用手拍肩膀或握手,并用“大哥”、“大姐”等亲密称呼,以此表达对彼此的友好和尊重。
此外,大同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春节期间的花会、元宵节的灯谜和舞狮表演等,这些都是体现当地人民热情好客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此外,大同还有许多美食和手工艺品,如烤鸡翅、铜器、雕刻品等,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山西大同的风俗文化是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之一,值得前来体验和探索。
- 1 -。
山西大同的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

山西大同的春节习俗有哪些春节是我国最大的民间传统节日。
那么山西大同有哪些春季风俗习惯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山西大同的春节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大同的春节的习俗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
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
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
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
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
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
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
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
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春节其他地方的习俗天津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
家乡大同的风俗

家乡大同的风俗
家乡大同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其风俗也非常独特和有趣。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提的风俗:
1. 拜寿送礼:在家乡大同,人们在生日、结婚等特殊日子会拜寿,拜寿时会送一些礼物,如糖果、干果、饼干等。
2. 汉字文化节:每年的汉字文化节是家乡大同的一大盛事,人们会在这个时候举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包括书法比赛、诗歌比赛等。
3. 祭祖:家乡大同的人们非常注重祭祖,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都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烧香、献花、敬酒,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4. 赛龙舟:赛龙舟是家乡大同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每年端午节期间会举行龙舟比赛,各个团队都会为了荣誉和奖励而拼尽全力。
5. 吃饺子:在家乡大同,吃饺子是过年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除夕夜包饺子,以一家人团圆为主题,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总之,家乡大同的风俗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风俗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代代相传,成为了家乡文化的一部分。
- 1 -。
山西春节的年夜饭习俗

山西春节的年夜饭习俗山西位于中国北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年夜饭则是春节期间家庭团聚、享受美食的重要环节。
在山西,年夜饭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多样的习俗。
本文将带你一起探索山西春节的年夜饭习俗。
1. 鱼:寓意年年有余在山西的年夜饭中,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在汉语中,鱼(鱼)的发音与余(馀)相近,代表着年年有馀。
在这个意义上,吃鱼寓意着祝福全家人来年的生活富足,财源广进。
因此,无论是蒸鱼、烤鱼还是红烧鱼,都会成为山西人年夜饭的主打菜肴。
2. 包饺子:团聚和团圆包饺子是山西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
相传,包饺子的习俗起源于中国古代。
在农历新年,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团聚。
饺子的形状有如元宝,被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在包饺子时,家人们会亲手制作饺子皮和馅料,共同完成制作过程,增进家庭的感情。
3. 炖肉:热热闹闹的年夜饭炖肉是山西人年夜饭上的一道重要菜肴。
山西炖肉以其独特的炖制方法和鲜美的味道而闻名。
在春节期间,家庭会提前准备好各种材料,然后慢慢炖煮,直至肉变得酥软入味。
炖肉的烹饪过程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也成为了家人相聚、欢声笑语的契机。
4. 饺子炒年糕:祝福新一年的好运和顺利山西的年夜饭上,还会有一道特色菜肴,即饺子炒年糕。
这是由饺子和年糕一起翻炒而成的,寓意着祝福新一年的好运和顺利。
年糕在汉语中与“高”音同,象征着生活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而饺子则象征着金银财宝一样,代表财富的积累与增长。
因此,饺子炒年糕成为了山西年夜饭上的一道吉祥菜肴。
5. 粽子:祭祀和纪念先祖在山西,粽子也是年夜饭上的传统菜肴之一。
粽子是由糯米包裹在竹叶或者葵叶中蒸煮而成,又称为“肉粽”。
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山西人会包“糯米粽”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而在春节年夜饭上,粽子被看作是祭祀和纪念先祖的一种形式。
山西人会用粽子来祈求祖先的保佑,增加祥和与福运。
6. 酒:喝情谊、祝福与和谐在山西的年夜饭上,喝酒也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作文写大同的风俗

作文写大同的风俗《大同的风俗》篇一大同,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有着各种各样独特的风俗,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盒子,每打开一层都有新的惊喜。
先说这过年吧,大同的年那叫一个热闹非凡。
一进腊月,整个城市就像被注入了超强活力剂,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到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是必不可少的。
我家的腊八粥啊,那可真是大杂烩,各种豆子、米、红枣、桂圆啥的都往锅里扔。
我就纳闷了,这腊八粥难道就是把家里能找到的粮食都凑一块儿煮?不过喝起来还真不错,黏黏稠稠的,甜滋滋的,就像把一年的幸福都熬进了这粥里。
再说说大同的春节庙会,那简直是人的海洋。
庙会上啥都有,卖小吃的、耍杂技的、卖小玩意儿的。
那些小吃的香味就像一只只小手,直往人的鼻子里钻。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庙会,看到一个卖糖人儿的老爷爷,他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会儿工夫就把一块麦芽糖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孙悟空。
我当时就想,这老爷爷莫不是孙悟空变的,专门来给我们这些小馋猫做糖人儿的?我赶紧跑过去买了一个,拿在手里都舍不得吃,那糖人儿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好像下一秒就要蹦起来去打妖怪似的。
还有大同的旺火,这可是个特别的风俗。
在院子里或者家门口堆起一个大大的旺火堆,到了除夕晚上就点燃。
那火苗呼呼地往上蹿,感觉能冲到天上去,把黑夜都照得跟白天似的。
我当时就想,这旺火是不是能把来年的所有坏运气都给烧光光呢?大家围着火旺又唱又跳,那种热闹劲儿啊,就像全世界的欢乐都聚集在了这里。
可是现在呢,因为环保的原因,旺火没有以前那么普遍了,但在人们心中,它依然是大同春节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传统风俗的改变,是一种遗憾。
但我觉得吧,虽然形式可能会变,但这背后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会变的。
大同的风俗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传承。
《大同的风俗》篇二大同的风俗啊,那真的是丰富多彩得很,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每一笔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大同的婚俗那可就很有看头了。
大同的节日风俗

大同的节日风俗
大同是山西省的一个城市,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以下是大同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 春节:大同人过春节时,会贴春联、挂红灯笼,家家户户会扫尘、打扫卫生,然后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并放鞭炮迎接新年到来。
期间,人们还会互相拜年,给长辈送上新年祝福和红包。
2. 元宵节:在元宵节晚上,大同市区的街道会举办花灯游行,各种造型各异的彩灯在灯谜、龙舞、舞狮等表演的烘托下,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观赏。
同时,人们还会吃汤圆、猜灯谜,喜庆地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3. 清明节:大同人在清明节会到坟墓扫墓、祭祖,同时清明也是踏青的好时机,许多人会选择外出郊游、欣赏春景。
4. 端午节:大同人过端午节时,会包粽子、赛龙舟,同时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即攀踏蒿山。
人们会集体攀登当地的蒿山,以祈求安康和吉祥。
5. 中秋节:大同人过中秋节时,会赏月、吃月饼,并进行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例如赏月晚会和民间艺术表演。
同时,人们还会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并与亲友分享团圆的喜悦。
以上是大同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人
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这些活动也成为了人们团聚、传承文化、弘扬民俗的重要方式。
山西省春节传统习俗走亲访友传祝福

山西省春节传统习俗走亲访友传祝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情。
而在山西省,春节传统习俗更是丰富多样、别具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习俗便是走亲访友传祝福。
春节期间,山西的家庭成员多数会返回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
在走亲访友时,传递祝福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这个过程不仅是表达心意的方式,也是增进感情、加深交流的时刻。
走亲访友的传统在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
人们通常会选择在节日前后的几天里,亲自造访亲朋好友的家中。
在山西农村地区,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常常比较密切,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春节。
因此,走亲访友传祝福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走亲访友时,准备一份贴心的礼物是常见的礼节。
山西人尤其注重礼尚往来,真诚的祝福也体现在礼品的挑选上。
常见的礼物包括年货、水果、酒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春节期间最常见的礼物选择。
当然,礼物的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真诚的祝福才是人们真正关心的。
除了礼物以外,祝福的话语也是走亲访友中重要的一环。
走进朋友或亲人的家门时,人们通常会带上爱心和关怀,以喜庆的口吻说出吉祥的话语。
例如,祝愿对方财源滚滚、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等等。
这些话语不仅代表了自己的祝福,也传达了团圆和吉祥的寓意。
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品尝美食。
山西的春节美食丰富多样,传统的团圆饭常常是这一天最重要的一餐。
家庭成员聚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畅谈近来的生活,互诉衷肠。
这一刻,充满了温馨和幸福的气氛。
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还有一项注重的礼仪便是拜年。
在山西,拜年通常是先长辈,然后是同辈、晚辈的顺序。
这种尊重长辈的传统观念体现了家庭和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拜年时,人们通常会鞠躬酬谢,或是双手递上贺年卡或红包,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感谢。
走亲访友传祝福是山西省春节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人们通过亲自到亲朋好友家中,传递祝福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
这种习俗不仅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弘扬了亲情和友情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春节的习俗
大同春节的习俗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
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
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
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
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
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
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
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
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
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山西太原春节习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
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
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
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
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
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
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
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
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
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
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
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
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
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
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
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
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
谓“吃翻身瓜”。
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
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
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
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
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
“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
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
正月初五为“送穷日”。
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
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
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
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
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
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
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
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
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
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
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
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
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
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
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
”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
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
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
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
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
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
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
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
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
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大同春节食俗到了初一,大同人天明要出门迎喜神。
而且是日还要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这天则多吃素食,一般是素菜、大馍馍,喝氽饭,并饮自制黄酒。
初二,五更时要发旺火或点旺火柴(麻秆),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称为“接财神”。
这天清早要煮饺子吃,称为“吹元宝”。
是日,还要请女婿,以“三个盘一火锅,米饭馏馍馍”招待。
初五名“破五”,亦名“五穷日”。
黎明各家清扫垃圾,并剪一彩纸人同垃圾倒掉,称“送穷”。
是日多吃面,有“破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之谚。
大同城内居民则多吃饺子。
初八为谷神节,俗称八仙日,人们会成群结队到恒山、华严寺、善化寺等寺庙烧香布施。
夜里,城内各家点五彩灯碗置于窗台上。
是日,周边一些县区要做“八仙菜”,吃油炸食品,以油香
烟馨迎八仙。
初十为石头节,民间祭祀碾神、磨神。
是日,民间传为老鼠娶亲,中午多吃油糕,也有吃饼的,意在盖仓防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