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细菌的芽孢染色

3.在涂片上加2~3滴孔雀石绿染色液,然后在酒精灯上缓 缓加热(注意不能使染色液沸腾),必要时可再滴加少许 染色液。加热时间从冒蒸汽时开始计算2~3分钟。
4.倾掉染色液。等待玻片冷却后,用水冲洗至无染色液为止。
5.用番红复染1~2分钟,水洗至无染色液,用吸水纸除去 残留水分。
6.用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四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目的 1. 了解细菌的芽孢染色原理。 2. 掌握细菌的芽孢染色方法。
实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 用不同的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分。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一弱碱 性染料如孔雀石绿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弱碱性染料不仅可以 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 进入菌体的染料通过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用复染液(番红)染色,菌体和芽孢因呈现不同的颜色而易于 区别。
实验器材 (一)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载玻片,镊子,酒精灯,滴管,烧杯, 接种环,5%孔雀石绿染色液,番红染色液,吸水纸。 (二) 苏云金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实验步骤
1. 取干净载玻片,加一滴单蒸水,然后用接种环挑取适量 苏云金芽孢杆菌涂片。
2. 将玻片反复在酒精灯上方通过几次(用手指触摸涂片反面, 以不汤手为宜),对标本进行干燥、固定。
蜡状芽孢杆菌
芽孢染色
注意事项
1.供芽孢染色用的菌种应控制菌龄,使大部分芽孢 仍保留在菌体上为宜。 2.染色加热过程要及时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实验思考
1.用简单染色法能否观察到细菌的芽孢?为什么? 2.芽孢染色为什么要加热?为什么芽孢和菌体能染成不同的颜色?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实验名称:细菌芽孢染色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学习观察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3.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实验原理:细菌芽孢染色是一种利用染料对细菌芽孢进行染色的方法。
由于细菌芽孢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抵抗不利环境,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染料和处理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染料是孔雀绿和甲基蓝,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加热和干燥。
通过细菌芽孢染色,可以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进而推断出芽孢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实验步骤:1.样品采集:采集含有芽孢的样品,并进行预处理,如离心、过滤等;2.芽孢分离:将样品中的芽孢分离出来,可以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3.加热和干燥:将分离出来的芽孢进行加热和干燥处理,以促进染色效果;4.染色处理:将加热和干燥后的芽孢与染料混合,用玻璃棒搅拌均匀;5.观察和分析:将染色后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种类的芽孢,如枯草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等。
这些芽孢在染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着色情况和形态特征。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肉毒梭菌的芽孢呈蓝色。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芽孢在样品中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的呈单个存在,有的呈链状存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我们掌握了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学习观察了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
同时,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细菌及其芽孢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和思考题:1.在样品采集和预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对于含有芽孢的样品,应该进行灭菌处理,以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在进行芽孢分离时,应该根据不同样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对于一些难以分离的芽孢,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实验四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芽孢染色细菌的芽孢是指在环境恶劣时,细菌会形成内部有严密壳层保护的休眠结构。
芽孢可以存活在高温、低温、干旱和化学物质等极端环境中,具有极强的耐受性。
因此,了解细菌的芽孢形态和染色技术对于临床医学和微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知识芽孢染色是一种特殊的细菌染色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将细菌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培养,诱导细菌形成芽孢。
然后用特殊染剂染色,可以使芽孢呈现出特定的颜色。
这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分为两类:芽孢形成阳性细菌和芽孢形成阴性细菌。
在芽孢染色实验中,需要用到以下染剂:1. 碘液:可以使细菌和芽孢的细胞质和内浆颜色变成深蓝色。
2. 芽孢绿:能够将芽孢染成绿色。
二、实验步骤1. 准备玻璃片。
取两块无菌的玻璃片,用酒精灼烧消毒,并晾干备用。
2. 细菌培养。
取一株待检测的细菌,接到含有适当营养成分的琼脂平板上。
在适当的温度下,通常是30-37℃,使细菌生长至需要形成芽孢的生长阶段。
3. 热处理。
将培养好的细菌涂在一块玻璃片上,然后将其放置在巴氏杀菌器中,用高温(通常是80℃)处理大约5分钟。
这里的处理过程可以模拟极端环境,诱导细菌形成芽孢。
4. 染色涂片。
将热处理后的细菌涂片放置在滴定瓶中,加入碘液,在室温下静置几分钟。
不要让碘液干燥,否则会影响后续染色效果。
之后,用酒精洗去多余的碘液。
5. 脱色处理。
将染色过的细菌涂片放入酸酒精溶液中,脱色1-2秒钟。
这一步会去除多余的染料,使芽孢显现出绿色。
6. 水洗和固定。
用自来水清洗脱色后的涂片,然后用火焰进行烘干和固定。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芽孢染色的阴性和阳性结构特点如下:芽孢阳性:芽孢位置不定,涂片颜色为绿色。
四、注意事项1. 操作前请认真研究操作步骤并准备好所有必需的实验器材。
2. 涂片需要在室温下进行,但不宜长时间暴露于室外,以免可能的污染干扰实验结果。
3. 涂片需要在染色后及时清洗和固定,否则会有失真或污染的风险。
4. 在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其他微生物污染涂片。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芽孢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结构,了解芽孢的染色特点。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显微镜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芽孢是细菌在不良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具有厚而致密的壁,对高温、冷冻、射线、干燥、化学药品和染料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在常规染色方法中,芽孢不易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通过特殊染色方法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分。
三、实验材料1.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等。
2. 染料: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酒精、蒸馏水等。
3.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1. 涂片:将菌种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滴加无菌水于载玻片中央,混匀后涂成薄膜,室温干燥。
2. 固定:将涂片菌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使菌膜牢固地贴在玻片上。
3. 初染:在涂片上滴加孔雀绿染液,染色5分钟。
4. 水洗:倾去染液,用蒸馏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流无色。
5. 复染:在涂片上滴加番红染液,染色1分钟。
6. 水洗:倾去染液,用蒸馏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流无色。
7. 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结构,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芽孢形态为椭圆形,大小约为菌体的1/3-1/2。
2. 观察到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芽孢形态为椭圆形,大小约为菌体的1/2-2/3。
3. 通过芽孢染色法,成功地将芽孢和菌体区分开来,观察到了芽孢的形态结构。
六、实验讨论1. 芽孢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通过特殊染色方法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分。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染液的浓度、染色时间、水洗次数等因素,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通过芽孢染色法,可以观察芽孢的形态结构,为细菌分类、鉴定和研究提供依据。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1. 了解芽孢的形态和结构特点;2. 掌握芽孢染色原理和操作方法;3. 观察芽孢的染色效果,加深对芽孢形态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芽孢是细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胞形态,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对各种不利因素如高温、冷冻、射线、干燥、化学药品和染料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染色方法,通过使用特定染料对芽孢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观察和鉴别。
三、实验材料1. 菌种: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 染料:7.6%饱和孔雀绿液、0.5%蕃红液(或石炭酸复红液和吕氏美蓝液)3.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滴管等四、实验步骤1. 菌种培养:将巨大芽孢杆菌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37℃培养24小时。
2. 涂片:取一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用无菌操作的方法从菌种斜面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薄膜,涂片面积约为1-1.5cm²,涂片于室温中自然干燥。
3. 固定:将菌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温度以不烫手为宜)。
4. 初染:在制片上滴加7.6%饱和孔雀绿液,染色5-10分钟。
5. 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料。
6. 复染:在制片上滴加0.5%蕃红液,染色1-2分钟。
7. 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料。
8. 吸干:用吸水纸吸干制片上的水分。
9. 观察显微镜:将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芽孢的染色效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巨大芽孢杆菌的菌体呈红色,芽孢呈绿色,两者颜色对比明显。
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使菌体膨大呈梭状。
六、实验讨论1.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染色方法,可以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通过染色,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观察和鉴别。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染色时间过长,芽孢和菌体颜色过深,影响观察;染色时间过短,芽孢和菌体颜色过浅,难以观察。
3.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制片。
试验细菌芽孢染色法

• 1.为什么芽孢染色要加热?为什么芽孢及营养体 能染成不同的颜色?
• 2.试设计实验如何鉴定某一产芽孢菌株的芽孢形 态、着生位置及所属分类地位。
第10页/共11页
感谢您的观看!
10
第11页/共11页
第2页/共11页
细菌芽孢的基本构造
孢外壁
芽孢具有多层厚而
芽孢衣 皮层
致密的胞膜,由内向
芽孢壁 外依次为核心、内膜、
芽孢质膜 芽孢质
芽孢壁、皮质、外膜、
芽孢核区 芽孢壳和芽孢外衣 .
2
第3页/共11页
细菌芽孢的基本特性
❖ 形成芽孢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这些条件因菌种而异。炭疽芽孢杆菌在有氧(O2) 条件下才能形成芽孢,而破伤风芽孢杆菌则在无氧条件下形成芽孢。通常细菌 在营养不足时形成芽孢,但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例外。
3
第4页/共11页
细菌芽孢的基本特性
❖ 芽孢对恶劣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尤其耐高温。有的芽孢可耐100℃沸 水煮沸数小时。在一定条件下,芽孢保持活力数年至数十年之久。高温灭菌的 判断标准就是细菌的芽孢是否被杀灭。
4
第5页/共11页
细菌芽孢的基本特性
❖ 芽孢在适宜条件下,营养物如葡萄糖、乳酸和水分,会发芽形成菌体,但细菌的 数量并未增加,所以芽孢不是一种繁殖方式。
5
第6页/共11页
芽孢抵抗力强的原因
❖ 1.芽孢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 ❖ 2.芽孢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透入; ❖ 3.芽孢中含有一种特有的化学组分吡啶二羧酸(DPA),DPA与钙结合生成的
钙盐能提高芽孢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6
第7页/共11页
三、实验器材
•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02-实验四、革兰氏、芽孢染色

2.染色剂 革兰氏染色液, 饱和孔雀绿水溶液, 0.5%番红水 溶液 墨水 3.仪器及用具 显微镜 酒精灯 载玻片 接种环 双层瓶 擦镜纸 蒸馏水
三、实验步骤
(一)革兰氏染色 1.制片
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3.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分钟,水洗。
实验四、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芽孢染色法、荚膜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 要性、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器材
1.菌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枯草芽胞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2.染色
加3~5滴饱和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 ,维持10分钟以上
3.水洗
用缓流自来水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为无色为止
4.复染
用番红染液复染2分钟
5.水洗
用缓流水冲洗,吸干
6.镜检
干后用10X—40X--油镜观察:芽孢为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
四、实验结果
绘制革兰氏及芽孢染色观察的细胞形态并标 明颜色及各部分结构!
4.脱色
吸水纸吸干玻片上的残水,用滴管流加95%的乙醇脱色,直至乙醇无 紫色,立即水洗。脱色时间约20~30秒。
5.复染
用番红液复染约2分钟,水洗。
Hale Waihona Puke 6.镜检干燥后,10X—40X---油镜观察
菌体被染成蓝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
(二)芽胞染色
1. 制片
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引言芽孢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用来观察和鉴定细菌中的芽孢。
芽孢是细菌在逆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耐受性结构,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存活能力。
通过芽孢染色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芽孢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本,对细菌的芽孢形成进行分析。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含有芽孢的细菌)- 甲苯- 碘酒- 茴香醛- 无水乙醇- 碱性苏木精溶液- 0.5% 还原石蕊溶液2. 实验方法:1) 取一支无菌的铂丝,沾取细菌培养物,均匀涂抹在玻璃片上。
2) 将玻璃片放置在火焰上烘烤,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3) 在固定的细菌上滴加甲苯,静置片刻,使甲苯渗透细菌。
4)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甲苯。
5) 滴加碘酒,静置片刻,使细菌芽孢固定。
6)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碘酒。
7) 滴加茴香醛,静置片刻,使细菌芽孢显色。
8)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茴香醛。
9) 用无水乙醇洗去茴香醛。
10) 滴加碱性苏木精溶液,静置片刻,使细菌细胞显色。
11)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碱性苏木精溶液。
12) 用0.5% 还原石蕊溶液洗去碱性苏木精溶液。
13) 用吸纸吸去多余的还原石蕊溶液。
14)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芽孢染色法处理后,我们观察到细菌样本中出现了芽孢结构。
芽孢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的细胞内包裹着较大的芽孢结构。
芽孢在染色后呈现出深紫色或棕色,而细菌细胞则呈现出浅红色。
这种染色方式使得芽孢与细菌细胞形成鲜明的对比,便于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芽孢的形态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芽孢的形成通常与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不足、温度变化等逆境条件有关。
细菌通过形成芽孢结构,可以在不利的环境中存活,并在条件适宜时再次发芽繁殖。
芽孢的形成是细菌的一种适应策略,它们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等待适宜的时机再次生长和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一. 目的要求:
目的:掌握细菌芽孢染色方法
内容: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二. 基本原理: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较困难。
因此先用着色力较强的孔雀绿,在加热的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以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内的染料经水洗脱色,而芽孢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如沙黄、番红、碱性复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色剂的颜色,此时菌体被染成红色,芽孢呈绿色。
三. 器材
1.菌种:培养了16-20小时左右的枯草杆菌(37℃)
2.染色剂:5%的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0.05%碱性复红蒸馏水
3.仪器或其他用品:小试管.滴管.烧杯.试管架.载玻片.木夹子.显微镜等
二甲苯.香柏油
四. 操作步骤:
一)方法1:
1.取37℃培养了18-24小时的枯草杆菌作涂片,并干燥固定。
2.于载玻片上滴入3-5滴5%孔雀绿水溶液
3.用试管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用微火加热,自载玻片上出现蒸汽时,开始计时约5min ,加热过程中切勿使染料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料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用自来水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0.5%的番红溶液(或0.5%沙黄水溶液或0.05%碱性复红)复染2分钟,水洗.
6.制片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二)方法2:
1.加1-2滴自来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取2-3环培养16—20小时的枯草杆菌于试管中,充分混匀打散,制成弄的菌悬液。
2.加5%的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3.将此试管浸于沸水浴中,加热20-30min .
4.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取数环欲洁净的载玻片上,并涂布均匀,将玻片通过微火3次固定。
5.水洗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6.加复染液染2-3分钟,水洗。
7.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绿色,菌体红色。
五.实验报告:
1.绘图:枯草杆菌的芽孢形态,芽孢的着色位置。
2.芽孢染色的操作要点?
资料介绍:
1、菌种培养:37℃、18-24小时为宜。
2、染色剂的配制:
A.5%的孔雀绿水溶液
孔雀绿 5g
蒸馏水 100ml
B.0.5%的番红水溶液
番红 0.5g
蒸馏水 100ml
C.0.05%碱性复红
碱性复红 0.05g
95%乙醇 100ml
D. 石炭酸复红染液
3、每四人一个实验台:
接种环4根,酒精灯4盏,菌种1支(枯草杆菌)
载玻片3片/人,染色液4瓶(孔雀绿等),蒸馏水1瓶,试管架2个,洗瓶4个废液缸4个,小号滤纸2盒,显微镜4台(附香柏油)
[油镜集中清洁:二甲苯1瓶,擦镜纸2个,在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