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细菌芽孢染色法

合集下载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2页实验名称:细菌芽孢染色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学习观察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3.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实验原理:细菌芽孢染色是一种利用染料对细菌芽孢进行染色的方法。

由于细菌芽孢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抵抗不利环境,因此在染色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染料和处理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染料是孔雀绿和甲基蓝,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加热和干燥。

通过细菌芽孢染色,可以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进而推断出芽孢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实验步骤:1.样品采集:采集含有芽孢的样品,并进行预处理,如离心、过滤等;2.芽孢分离:将样品中的芽孢分离出来,可以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3.加热和干燥:将分离出来的芽孢进行加热和干燥处理,以促进染色效果;4.染色处理:将加热和干燥后的芽孢与染料混合,用玻璃棒搅拌均匀;5.观察和分析:将染色后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芽孢的形态、大小、着色情况等特征,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种类的芽孢,如枯草芽孢杆菌、肉毒梭菌等。

这些芽孢在染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着色情况和形态特征。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肉毒梭菌的芽孢呈蓝色。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芽孢在样品中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的呈单个存在,有的呈链状存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我们掌握了细菌芽孢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学习观察了细菌芽孢染色的结果和注意事项。

同时,通过实验认识芽孢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细菌及其芽孢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和思考题:1.在样品采集和预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对于含有芽孢的样品,应该进行灭菌处理,以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在进行芽孢分离时,应该根据不同样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对于一些难以分离的芽孢,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细菌芽孢染色

细菌芽孢染色

细菌芽孢染色摘要本实验采用芽孢染色法分别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进行了染色。

本实验用的芽孢染色法的主要试剂是5%孔雀绿溶液,0.5%番红水溶液,并在加热条件下使用孔雀绿以促进染料进入芽孢。

实验最后分别观察到了两种菌染色后的芽孢,但由于菌种培养时间较长,观察到的芽孢大多分散在菌体四周,很少有着生在菌体上的。

关键词芽孢(gemma of a fungus)芽孢染色法(Spore staining)复染(counterstain)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2.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实验原理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液被称为内生孢子,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通常有端生和中生两种着生位置,也可能发生膨大。

本实验所选用的两种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中生椭圆形芽孢,梭状芽孢杆菌为中生膨大形芽孢。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

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较强的染料,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碱性品红(basicfuchsin)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

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如番红液)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就可以将两者区别开来。

实验器材菌种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溶液和试剂5%孔雀绿溶液,0.5%番红水溶液仪器和其它用品酒精灯,酒精,木夹,香柏油,二甲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和接种针等实验内容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孔雀绿覆盖→冷却水洗→番红复染)→水洗干燥→镜检1)涂片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无菌操作用接种环由枯草芽孢杆菌(或梭状芽孢杆菌)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斜面上挑取适量菌体在水中轻轻蘸几下。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芽孢染色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芽孢染色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结构,了解芽孢的染色特点。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显微镜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芽孢是细菌在不良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具有厚而致密的壁,对高温、冷冻、射线、干燥、化学药品和染料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在常规染色方法中,芽孢不易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通过特殊染色方法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分。

三、实验材料1.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等。

2. 染料: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酒精、蒸馏水等。

3.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1. 涂片:将菌种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滴加无菌水于载玻片中央,混匀后涂成薄膜,室温干燥。

2. 固定:将涂片菌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使菌膜牢固地贴在玻片上。

3. 初染:在涂片上滴加孔雀绿染液,染色5分钟。

4. 水洗:倾去染液,用蒸馏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流无色。

5. 复染:在涂片上滴加番红染液,染色1分钟。

6. 水洗:倾去染液,用蒸馏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流无色。

7. 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芽孢和菌体的形态结构,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枯草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芽孢形态为椭圆形,大小约为菌体的1/3-1/2。

2. 观察到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芽孢形态为椭圆形,大小约为菌体的1/2-2/3。

3. 通过芽孢染色法,成功地将芽孢和菌体区分开来,观察到了芽孢的形态结构。

六、实验讨论1. 芽孢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通过特殊染色方法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分。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染液的浓度、染色时间、水洗次数等因素,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通过芽孢染色法,可以观察芽孢的形态结构,为细菌分类、鉴定和研究提供依据。

实验五、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实验五、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试设计实验如何鉴定某一产芽孢菌株的芽孢形态、 着生位置及所属分类地位。
5
细菌芽孢的基本特性
❖ 芽孢对恶劣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尤其耐高温。 有的芽孢可耐100℃沸水煮沸数小时。在一定条件下, 芽孢保持活力数年至数十年之久。高温灭菌的判断标 准就是细菌的芽孢是否被杀灭。
6
细菌芽孢的基本特性
❖ 芽孢在适宜条件下,营养物如葡萄糖、乳酸和水分, 会发芽形成菌体,但细菌的数量并未增加,所以芽孢 不是一种繁殖方式。
芽孢染色法根据芽孢特点设计,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 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 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 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 便于观察。
细菌芽孢的基本构造
孢外壁 芽孢衣 皮层 芽孢壁 芽孢质膜 芽孢质 芽孢核区
芽孢具有多层厚而 致密的胞膜,由内向 外依次为核心、内膜、 芽孢壁、皮质、外膜、 芽孢壳和芽孢外衣 .
4
细菌芽孢的基本特性
❖ 形成芽孢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这些条件因菌种而异。 炭疽芽孢杆菌在有氧(O2)条件下才能形成芽孢,而破 伤风芽孢杆菌则在无氧条件下形成芽孢。通常细菌在 营养不足时形成芽孢,但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例外。
7
芽孢抵抗力强的原因
❖ 1.芽孢含水量少,蛋白质受热后不易变性; ❖ 2.芽孢具有多层致密的厚膜,理化因素不易透入; ❖ 3.芽孢中含有一种特有的化学组分吡啶二羧酸
(DPA),DPA与钙结合生成的钙盐能提高芽孢中各 种酶的热稳定性。
8
三、实验器材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2.染色剂: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芽孢染色实验报告

1. 了解芽孢的形态和结构特点;2. 掌握芽孢染色原理和操作方法;3. 观察芽孢的染色效果,加深对芽孢形态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芽孢是细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细胞形态,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对各种不利因素如高温、冷冻、射线、干燥、化学药品和染料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染色方法,通过使用特定染料对芽孢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观察和鉴别。

三、实验材料1. 菌种: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2. 染料:7.6%饱和孔雀绿液、0.5%蕃红液(或石炭酸复红液和吕氏美蓝液)3.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滴管等四、实验步骤1. 菌种培养:将巨大芽孢杆菌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37℃培养24小时。

2. 涂片:取一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用无菌操作的方法从菌种斜面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薄膜,涂片面积约为1-1.5cm²,涂片于室温中自然干燥。

3. 固定:将菌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温度以不烫手为宜)。

4. 初染:在制片上滴加7.6%饱和孔雀绿液,染色5-10分钟。

5. 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料。

6. 复染:在制片上滴加0.5%蕃红液,染色1-2分钟。

7. 水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料。

8. 吸干:用吸水纸吸干制片上的水分。

9. 观察显微镜:将制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芽孢的染色效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巨大芽孢杆菌的菌体呈红色,芽孢呈绿色,两者颜色对比明显。

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使菌体膨大呈梭状。

六、实验讨论1.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特殊染色方法,可以观察到芽孢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通过染色,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便于观察和鉴别。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染色过度或不足。

染色时间过长,芽孢和菌体颜色过深,影响观察;染色时间过短,芽孢和菌体颜色过浅,难以观察。

3.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制片。

芽孢染色方法

芽孢染色方法

芽孢染色方法
展开全文
方法1
(1)将培养24小时左右的枯草芽孢杆菌或其他芽孢杆菌,作涂片、干燥、固定。

(2)滴加3—5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

(3)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沸腾,切忌使染液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

加热时间从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算约4—5min。

这一步也可不加热,改用饱和的孔雀绿水溶液(约7.6%)染10min。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番红水溶液复染1min,水洗。

(6)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方法2
(1)取二支洁净的小试管,分别加入0.2ml无菌水,再往一管中加入1-2环的蜡状芽孢杆菌的菌苔,另一管中加入1-2环的生孢梭菌的菌苔,两管各自充分混合成浓厚的菌悬液。

(2)在菌悬液中分别加入0.2ml苯酚品红溶液,充分混合后,于沸水浴中加热3-5min。

(3)用接种环分别取上述混合液2-3环于两片载玻片上,涂薄,风干后,将载玻片稍倾斜于烧杯上,用95%乙醇冲洗至无红色液流出。

(4)再用自来水冲洗,滤纸吸干。

(5)取1-2环黑色素溶液于涂片处,立即展开涂薄,自然干燥后,油镜观察,在淡紫灰色背景的衬托下,菌体为白色,菌体内的芽孢为红色。

试验五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试验五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通过染色和脱色过程的交替,可以将芽孢和菌体 区分开来。
芽孢染色法的应用范围
芽孢染色法广泛应用于细菌分 类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细菌 的种类,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 性,以及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的应用。
此外,芽孢染色法还可以用于 环境监测和工业微生物控制等 方面。
03 试验步骤
样品制备
试验五细菌的芽孢染 色法
目录
CONTENTS
• 试验目的 • 试验原理 • 试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试验注意事项
01 试验目的
了解芽孢染色法的原理
芽孢染色法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用于观察和鉴别细菌芽孢的染色技术。通 过使用特定的染色剂,能够将芽孢染成与菌体不同的颜色, 从而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芽孢的存在和分布。
芽孢染色法的应用
芽孢染色法在微生物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环境监测 、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通过芽孢染色法,可以快速鉴别 出细菌的种类,判断其是否具有芽孢,从而评估其对环境的 适应能力和潜在的危害。
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操作步骤
准备试剂和材料
选择适当的染色剂(如孔雀绿或品红),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细菌培养物等。
05 试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器材
试剂
确保所有实验器材清洁、干燥,无菌,包 括显微镜、染色架、染色缸、盖玻片、载 玻片、吸管、培养皿等。
确保所有试剂质量合格,无菌,包括染色 液、缓冲液、清洗液等。
实验环境
实验人员
保持实验室整洁、干燥,避免尘埃、杂菌 污染。
实验人员应具备相关实验技能和知识,熟 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02 试验原理
芽孢染色法定义
芽孢染色法是一种用于检测和鉴别细 菌芽孢的染色技术。

实验五细菌芽孢染色法

实验五细菌芽孢染色法

三、实验器材
• 显微镜,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载玻片, 接种环,双层瓶,吸水纸,擦镜纸,蒸馏水; • 孔雀绿染液,沙黄(番红)水溶液; •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 37℃培养20小时;
四、实验步骤
1 .制备菌悬液 加2滴水于空试管中,用接种环挑取3环菌苔于试管中,搅拌 均匀,制成浓的菌悬液. 2. 染色 加孔雀绿染液2滴于小试管中,将试管置于沸水浴的烧杯中, 加热染色15~20 min 。 3. 涂片固定 用接种环挑取试管底部菌液数环于洁净载玻片上,涂成薄膜, 然后将涂片通过火焰3 次温热固定。 4. 脱色 水洗.直至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5 .复染 用沙黄水溶液染色2~3min ,倾去染液稍微用水冲去染液并 用滤纸吸干残液. 6 .镜检 干澡后用油镜观察.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
涂片固定用接种环挑取试管底部菌液数环于洁净载玻片上用接种环挑取试管底部菌液数环于洁净载玻片上涂成薄膜然后将涂片通过火焰3次温热固定
实验五
一、实验目的:
细菌芽孢染色法
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的方法; 2.观:
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差,不易着 色,而一旦染上颜色,脱色也比较困难。因此芽 孢染色法的基本原则是:采用着色力强的染料, 在加热条件下,延长染色时间以促进标本着色。 然后采用脱色的方法使标本脱色,菌体颜色褪去, 而芽孢上的颜色仍然保留。再用对照的染料进行 复染,使菌体染上复染液的颜色,和芽孢形成鲜 明的对比,容易辨认。
六、实验记录
菌 名 菌体颜色 芽孢颜色 芽孢形状和位置(图示)
巨大芽孢杆菌
芽孢染色
1 .制备菌悬液 加2滴水于空试管中,用接种环挑取 3环菌苔于试管中,搅拌均匀,制成 浓的菌悬液. 2. 染色 加孔雀绿染液2滴于小试管中,将试 管置于沸水浴的烧杯中,加热染色 15~20 min 。 3. 涂片固定 用接种环挑取试管底部菌液数环于 洁净载玻片上,涂成薄膜,然后将 涂片通过火焰3 次温热固定。 4. 脱色 水洗.直至流出的水无绿色为止. 5 .复染 用沙黄水溶液染色2~3min ,倾去染 液稍微用水冲去染液并用滤纸吸干 残液. 6 .镜检 干澡后用油镜观察.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 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09级生命基地林剑锋(200900140065)
周三下午第四排
摘要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

通过芽孢染色和复染色,使细菌的菌体和芽孢呈现不同颜色,在显微镜下,我们就能够跟容易观察到芽孢,并对其特征进行识别,从而达到区分菌种甚至鉴定菌种的目的。

关键词
芽孢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梭状芽孢
前言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po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

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石炭酸,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颇色,很难观察。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razmowski),5%孔雀绿,0.5%番红,酒精灯,酒精,木夹,香柏油,二甲苯。

1.2实验方法
1.2.1 .制片
按常规涂片、下燥、固定。

1.2.2 .染色
加数滴5%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一端,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冒蒸汽并开始计时。

维持5min。

加热过程中及时补充染液。

切勿让涂片干涸。

1.2.3 .水洗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直至流出的水无色为止。

1.2.4 .复染
用0.5%番红染液复染2min 。

1.2.5 水洗
用缓流水洗后,吸干。

1.2.6 .镜检
先低倍镜,再高倍镜,最后油镜观察。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呈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菌体基本无大变化;梭状芽孢杆菌芽胞呈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图一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图二梭状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
2.2 实验分析
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游离的芽孢呈淡红或淡蓝紫色的圈。

但是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人菌体也可进人芽孢内,进人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染色便难以被水洗脱。

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孔雀绿的绿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色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3.实验小结
此次芽孢染色实验,首先,收获到的当然是芽孢的染色方法。

其次,对芽孢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芽孢不仅仅是生物的休眠体而已。

芽孢的各种特性还是进行生物物种鉴定和分析的重要依据。

对细菌的芽孢的描述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詹火元生物学通报1995年底30卷第2期p34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Madigan, MT; Martinko J, Parker J (2004).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0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SBN 0-13-0662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