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干细胞研究进展
肝脏类器官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

肝脏类器官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摘要: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内脏器官之一,它在人体内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调节、解毒排泄、胆汁合成和储存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肝脏类器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肝脏类器官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肝脏组织工程。
肝脏组织工程是利用生物材料和细胞等技术手段,研究和构建功能性肝脏组织的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肝脏移植和肝脏疾病治疗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取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针对目前肝脏类器官的研究进行情况进行综述,更好的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肝脏类器官;研究进展;应用综述一、引言肝脏类器官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随着生物技术和生物材料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在肝脏类器官研究中涌现出来,目前肝脏组织工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使用不同的细胞种子和支架材料,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构建了具有功能性的肝脏组织,这些人工肝脏组织具有解毒排泄、代谢调节和胆汁合成等功能,可以作为肝脏移植的替代品,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部分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多种细胞种子和支架材料,已经成功构建了具有功能性的人工肝脏组织,并在动物模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肝脏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涉及到肝脏组织工程、肝细胞功能调控和疾病机制研究、肝脏再生和肝癌研究等多个领域,对于解决肝脏疾病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
二、iPSC分化来源的肝脏类器官iPSC(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是一种能够通过重编程成体细胞而得到的多能干细胞,它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特性[2]。
iPSC可以来源于多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经过重编程的皮肤细胞、血细胞和尿液细胞等,基于iPSC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肝脏类器官的研究和再生。
通过将iPSC经过肝细胞分化的特定培养条件,可以将其转化为具有肝细胞特征的细胞,这些iPSC来源的肝细胞能够表达肝脏特异性的标志物和功能蛋白,并且具有肝细胞的代谢、解毒和合成功能[3]。
肝干细胞分析研究进展

细胞 , 参与肝脏生长 、 育与再生 。肝干细胞分化的过程和机理较为复杂 , 发 利用肝 干细胞进行细胞 移植 与生物人工 肝治疗各种终末期 肝病被认 为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肝干细胞领域近年来研究进展。 关键词 : 肝干细胞 ; 研究进展 ; 肝卵圆细胞 ;小肝细胞 ;肝母 细胞 ; 胚胎干细胞
胆管 细胞 。肿瘤坏 死 因子 ( N ) 肝干 细胞 的 活化 T F在
及肿瘤的发生 中有重要作用。K i t n h 等 观察到 , g 在缺乏胆碱而补充乙硫氨基酪酸饮食 的大 鼠卵圆细 胞增殖 中,N 具有正调节作用 , F r 同时卵圆细胞本身 也表 达 T F N 。在 T F表达基 因敲 除 的小 鼠, 圆细 N 卵 胞 的增 殖被 大大 削 弱 , 肿瘤 的形 成 明 显减 弱 。 生长
C n 等 将 胚胎 1. 的胎 肝细胞 用标 记 的 at z 35天 G P移 植 到 小 鼠肝 中 , 果 发 现 移 植 后 胎 肝 细 胞 F 结 A P的表达 逐渐 降低 , 白蛋 白 ( L ) F 而 A B 的表 达 逐渐
原如 ck 、t 、h. 及 C 3 , .i f. T y1 ti 3 D 4等学免疫学进展 2 1 0 0年第 3 8卷第 2期
Po eoi m u o Ma 0 0 V 13 o2 rgi Mi b l m n l y 1 ,o. 8N . n r oI 2
肝干 细胞 分析研 究进 展
吴 燕 综述 ;张津铭 审校 ( 北大学 生命 科 学学 院, 汉 , 北 40 6 ) 湖 武 湖 30 2
裂增殖来完成 , 而当肝实质细胞严重受损不能增生 或受到有丝分裂原抑制剂损伤时 , 位于肝 内低分化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干 细胞 , 过 门 静 脉 移 植 到 同 系 大 鼠体 内后 , 现 通 发
它们 整合 到受 体肝 并分 化为 成熟 肝细胞 。 1 2 2 骨 髓 问 充 质 干 细 胞 有 研 究 对 肝 硬 化 . . Wi a 大 鼠尾静 脉输 入用 B d s r t r U标 记 的健康 雄性 大 鼠骨髓 问充 质干 细胞 , 果发 现 骨 髓 间 充 质干 细 胞 结 可 以植入 肝 脏 汇 管 区 、 细 胞 索 , 早 见 于 移 植 后 肝 最 约 7d 植 入 的骨髓 问 充质 干细胞 能够 部分 代替肝 细 , 胞 的功 能 。C a g等 经 门静 脉 将 GF ] hn P标 记 的
胚 胎 干细 胞具 有 自我 复 制 、 新 以及产 生 子 代 更
的能 力 , 着 发 育 “ 能 性 ” 在 特 定 条 件 下 可 分 化 有 全 , 为人 体多种 细 胞类 型 , 可 构 建 成 任 何 类 型 的组 织 并 和器 官 。B h r a d等 l 将 人 胚胎 干 细 胞 置 于三 维 a av n _ 1 胶 原 培 养 系 统 中 , 加 入 外 源 性 生 长 因 子 定 向诱 并
理 学 问题 。
1 2 成 体 干 细 胞 .
症 状均 有不 同程 度改 善 , 肝脏 的体积 也有 所增 大 。
1 2 3 造 血 干 细 胞 Fe e 等_ 外 进 行 培 养 . . ig l 1 体 。
成 体干 细 胞 具 有 特 定 的 优 势 : 1 完 全 是 自身 () 的遗传 背 景 ; 2 成 体 干 细 胞 的 分 化 潜 能 相 对 比较 () 局限, 易诱 导 向特 定 的组 织 细 胞 分 化 , 可 直 接 用 也 于 体 内组 织 的原 位修 复 ; 3 无 伦 理 学 问 题 , 易 于 () 更
肝病治疗的细胞学进展

干细胞研究所取得的进步 , 尤其是人胚 胎干细胞的成 功建系 , 有望能在体外大量 的收获胚胎 干细胞以及 由其分
化 而来 的成 体 干 细 胞 和 功 能 细 胞 , 肝 病 的 细胞 替 代 治 疗 对
的发展起 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可促进其生长 , 常与放线菌共生 。将该 菌接种在无菌 鼠口 腔可发生广泛 的牙周组织 破坏 和牙槽 骨吸 收。已经 了解 放线共生放线 杆菌对 人的多形 核 白细胞和 单核细胞 有毒 性作用。精制成的 白细胞毒 素( T 是一种 强烈 的杀 自细 L) 胞毒性 因子 , 对单核 巨噬细胞 也有毒性 。它损伤 白细胞的
[] J .国外 医学 ・ 社会 医学分册 , 9 ,4 1 :8 1 7 1 ( ) 3. 9 2 钟 良军 , 哈木拉提 , 刘奕杉 , .西帕依 固龈液对牙龈 炎 等
损 害。 34 放线共生放线杆 菌 . 是青少年牙 周炎牙周袋 中新近
展, 为治疗 肝功 能衰竭 、 纠正遗传 性肝 缺陷提 了新 的治
疗选择 。
阶段 , 选择包 括药物治疗 、 免疫治疗 、 手术治疗 、 细胞治疗 、
生物人工肝支持 、 肝脏 移植 等不 同的方法进 行综 合治疗 。 其中细胞治疗是 肝脏疾 病治疗 的重要 方法之 一。本文 拟 对肝脏疾病的细胞治疗作 以简要概 述 , 促进肝 病细胞治疗
构、 形态和 功能的基本单 位 , 何因疾病 、 任 创伤 、 老和遗 衰
替代治疗 、 免疫细胞过继治疗 、 基因修饰 的细胞治疗 。 1 1 肝功能衰竭的细胞替代治疗p 许多疾病都 是由于 .
细胞功能缺 陷或异 常造成 的。通 过植 入功能 正常 的细胞 恢 复其丧失的功 能 , 以从 根本上 对疾病 进行治 疗 , 也 可 这 是肝病细胞替代治疗 的基础。在临床上 , 常常见到许 多终 末期肝病患者由于大量的肝细胞 功能丧失 , 遍 了各种 中 用 西医治疗方法 , 都无 法遏止 病情 的发展 , 更谈 不上逆 转或 治愈。肝细胞体 内植入 , 或体外应 用生物人工肝支 持均可 有效地作为一种肝脏移植 的替代治疗手段 , 经过 3 O年的发
肝脏细胞工程及应用研究

肝脏细胞工程及应用研究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过滤血液、储存能量、合成蛋白质等多种功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损伤和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肝脏移植是治疗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异体移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供体不足、排异反应等。
因此,肝脏细胞工程和应用研究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治疗方法。
一、肝脏细胞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路线肝脏细胞工程是利用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并借助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以增强其生存、增殖、成熟及代谢功能,并且利用体外培养的肝细胞,重建肝脏外生环境,使之具有新肝脏的功能。
其基本步骤如下:1.肝细胞分离和培养首先需要从供体肝脏中获得肝细胞,一般采用胶原酶消化和梭菌筛选等方法来获得具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肝细胞。
然后将肝细胞培养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如使用适宜的培养基、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以保证其生存、增殖和成熟。
2.肝细胞功能增强进行肝细胞功能增强,包括肝细胞的生长、成熟、代谢能力、细胞完整性、免疫逃避、肝细胞植入技术、肝细胞外壁等诸多方面的增强。
3.肝细胞植入宿主体内并发挥功能通过肝细胞移植或注射等方式将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或其代谢物质植入宿主体内,并利用肝细胞的代谢途径和生理功能,发挥其治疗作用。
二、肝脏细胞工程的应用研究1. 肝病治疗肝细胞工程可用于治疗肝疾病,包括肝衰竭、肝癌、肝硬化、肝炎等。
例如,体外培养肝细胞可以用于替代肝移植,减少手术风险和患者拒绝等问题。
通过移植体外培养肝细胞,可以恢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同时减少对外界的压力与多种药物的治疗,为肝脏的恢复做出贡献。
2. 新药试验体外培养肝细胞也可用于新药效果的检索。
通过使用体外培养肝细胞体系,可以模拟人体肝脏代谢过程,快速筛选有前途的药物,大大降低药物研发的时间和成本。
这项技术不仅为药品开发公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还有助于加速新药的上市进度,降低了阻止人类疾病进步的药品的研发成本。
目前,肝细胞工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和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肝内肿瘤干细胞与肝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肿瘤干细胞与肝癌的相关研究进展雷道雄【摘要】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CSCs)不仅与肿瘤的启动有关,且与肿瘤的远处转移和术后复发相关.最近,肝内CSCs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肿瘤起始细胞,其广泛存在于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循环中.肝脏CSCs的特性(如自我更新、无限增生和分化)与肝癌的复发和药物抵抗高度相关,这些都是肝癌治疗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现就CSCs的概念、特征、肝内CSCs的来源、自我更新能力的调控及基于CSCs靶向治疗肝癌的重要策略等进行综述.%Hepatocellular rarrinoma is a highly malignant tumor lark of effective rliniral treatments. The compelling evidence has suggested that cancel- stem cells( CSCs )are responsible not only for tumor initiation but also for the generation of distant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Recently, CSCs in livej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as a tumor-initiating cell demonstrated in liver cancer tissues and peripheral circulation ol hepa-tocellulai- caicinoma patients. Moieovei, liver CSCs properties such as self -renewal, unlimited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re highly relevant to cancer recurrence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which are attributed to the poor effects of HCC treatment. 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n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es of liver CSCs, and summarize theorigin,regulation of self-renewal of CSCs in liver and the strategy of CSCs-targeted therapy lor hepato-cellular caicinoma.【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018)022【总页数】3页(P3775-3777)【关键词】肿瘤干细胞;肝癌;治疗【作者】雷道雄【作者单位】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天津,3001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我国是一个肝癌大国,目前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位[1]。
基于SOX9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肝癌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SOX9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肝癌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王孟超;黄罡;周伟平【摘要】Tumor stem cells point to the malignant subgroup of tumor tissue which have high invasiveness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are more likely to migrate ,which was considered closely related to tumor recurrence .Hence ,cancer stem cells may become the target of chemical therapy in the near future .CD133 ,CD90 ,CD44 were reported as the signature of cancer stem cells in several kinds of tumors .Besides being involv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organs ,SOX9 (sex determining region Y box‐9) was reported to be closely engaged into tumor genesis and tissue fibrosis .Especially ,its high expression can be found in many sorts of tumor stem cells .SOX9 is highly expressed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it has influence on the refresh ,growth and drug resistanceof the cancer stem cells through certain pathways .Therefore ,SOX9 is a potential marker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HCC patients and therapy target .%肿瘤干细胞是指在肿瘤组织中高度恶性的细胞亚群,具有高侵袭性、易转移性、多耐药性特点,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避免加重肝纤维化的进展

・
综述 ・
干 细胞 治疗 肝 硬化 避 免加 重 肝纤 维化 的进 展
陈 凡
不少研究显 示使用干细胞治疗 肝硬化 时可以减轻其 纤维化 程度 。 。然而也有研究 证实 干细胞 也是 肝纤维 化 中肝星 形细 。
胞和肌成纤维母 细胞的来 源之一 , us R so等 将小 鼠骨髓 干
胞治疗较严重 的肝硬化 的 大 鼠。 数据 显示前 者肝纤 维化 程度 有 加重趋势 , 而后者肝纤维化 程度 则有减 轻的趋势 。P lvn uae .
而且在病 因持续存在 的情 况下 , 将影响 干细胞 的分化 , 使其朝 加
重纤维化方 向( 肌成纤维母细胞和肝星形细胞 ) 不是有利 于治 而 疗的方 向( 肝细胞) 分化 。
二 、 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时必须配合适 当的抗 炎治疗 使
一
da 等 从抗炎和抗纤 维 化方 面 比较 了骨髓 间充质 干 细胞 和 rn 造 血干 细胞在治疗 急性肝损伤 的疗效 , 为前者更好 。 认 五、 对干细胞进行诱 导后再移植
干细胞 由 于其 在不 同 的 肝 内微 环 境 的有 不 同 的分 化 方
适 的干 细 胞 。
四、 肝硬化患者伴 随 明显炎症 时优 先使用 间充 质干 细胞 在
而非造血干 细胞 全骨髓细胞或骨髓单 个核细胞含一些 的炎症细胞 和少量 的
情况也相应减少 。两种 治疗方 式产 生 的不 同效果 的原 因 , 除 了病 因治疗对逆转 肝纤维 化有 益之外 , 可能是 由于在使 用干 也 细胞治疗肝硬化时 如果未 进行病 因治 疗 , 那么病 因导致 炎症 反
采用 诱导的问充质干细胞治疗酒精 性肝硬化患者 则未见不 良反 应 。在 乙型 肝 炎 肝硬 化 患 者 合并 慢 加 急性 肝 衰 竭 时 , 叶一 农 等 认为其早期细 胞免疫功能是亢进 的 , 而后期 细胞免疫 功能 变 为低下 , 可以通过 测 定患 者的细 胞免疫 功能而 相应 地选择 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干细胞研究进展【摘要】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方法,但供肝短缺限制了其应用,导致许多患者未能获得肝移植。
近年来,肝干细胞的分离鉴定、纯化培养技术日渐成熟,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移植到受体的干细胞已被证实可以分化形成正常肝细胞,从而通过提高肝细胞数量来改善肝功能,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使其有机会获得肝移植。
同时为急慢性肝损伤、肝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细胞移植疗法,成为肝病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热点。
【关键词】干细胞肝进展目前肝移植是各类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由于供肝的严重缺乏,大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很多患者因得不到供肝而死亡。
肝细胞移植在等待肝移植的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为实现肝移植带来希望。
但由于可用于移植的肝细胞数量不足,加之移植后分裂次数少等原因使其纠正肝功能的作用有限,而干细胞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
干细胞是一类能自我复制增殖并具有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潜能的细胞群,能根据需要通过控制条件使其分化为需要的、代替受损的或病态的细胞,较肝细胞有更小的免疫排斥反应,可更好地达到恢复器官功能、治愈疾病的目的。
对肝干细胞的研究已进入临床前期和临床试验阶段,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
1 肝干细胞的分类1.1 胎肝细胞胎肝细胞是胚胎时期分裂形成肝脏的前体细胞,较成熟肝细胞具有更大的增殖潜能。
Dabeva等[1]对14 d大鼠胎肝的细胞类型分析发现了一类细胞同时表达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标志,可以分化为肝细胞或胆管细胞,因此被认为是肝干细胞的胚胎来源。
Dan等[2]从74~108 d人胎肝中分离得到的人胎肝多潜能祖细胞,体外培养,具有强增殖力,并可分化为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脂肪细胞等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在移植入肝病动物模型后可分化为有功能的肝细胞并长期存活。
由于胎肝细胞易于大量分离培养,因此是很好的移植细胞供体,但由于来源涉及伦理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1.2 成体肝内干细胞对成体肝内干细胞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已成功分离、培养并移植。
其中Farber在研究动物肝癌模型时发现的肝卵圆细胞是最早发现并被认可的一类肝干细胞,其形态特征是细胞小,仅6~8 μm,核大,呈卵圆形,核/质比例大,胞质内细胞器少,含少量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核内有凝聚的染色质,可同时表达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表面标志如CK-7、CK-8、CK-18和CK-19等。
Petersen等[3]发现A6阳性的肝卵圆细胞也表达Thy-1、sca-1、CD34和CD45等造血干细胞标志。
2006年Davies等[4]利用永生化卵圆细胞系PIL-2研究发现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SC-236可以诱导卵圆细胞数量减少。
同年Suzuki等[5]研究发现IL-15可以明显上调卵圆细胞的累积,增加肝再生能力。
最近Szabo等[6]在研究肝再生模型时发现肝卵圆细胞表达Matrilin-2,认为是一种新的卵圆细胞标志。
而 Jelnes等[7]在研究不同类型的肝再生模型时发现卵圆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除卵圆细胞外在成体肝内还发现了其他的肝干细胞。
Mitaka等[8]从成体大鼠肝内分离到与卵圆细胞类似的细胞,称为“小肝细胞”,大小是成熟肝细胞的1/3~1/2,呈单核、低分化形态,在培养中形成克隆并分化为有功能的成熟肝细胞。
Fujikawa等[9]从成体小鼠肝内分离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AFP阳性细胞具有未分化内胚层细胞的特征,体外培养可以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
Khuu等[10]在人原代肝细胞培养时发现肝上皮细胞表达肝细胞、胆管细胞和干细胞的标志,认为是另一种人肝干细胞。
Cerec等[11]从人HepaRG细胞群中分离到了具有双向潜能的肝干细胞,体外培养可以分化为肝细胞样和胆管细胞样细胞,认为也是一种肝内干细胞。
1.3 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很多学者认为造血干细胞可以作为肝干细胞的肝外来源。
Avital等[12]研究证实从骨髓分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受体后,可整合到受体肝板,分化为成熟肝细胞并合成尿素。
Harris等[13]以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转染干细胞并进行性别交叉移植实验,发现分化的肝细胞没有表达荧光蛋白,且仍为双倍体,进一步证实了骨髓造血干细胞可横向分化为肝细胞。
而Grompe[14]认为骨髓来源的肝细胞是通过细胞融合而不是分化为肝细胞。
而Oh 等[15]研究发现在一定生理条件下,一部分肝细胞可以来自骨髓,没有发生细胞融合。
除骨髓造血干细胞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干细胞也被认为是肝干细胞的来源。
1.4 其他肝外干细胞目前从许多肝外组织中如胰腺、唾液腺、羊膜和真皮中均发现了可以分化为肝细胞的干细胞。
另外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由于具有多潜能,且可以分化为各种细胞,所以也被认为是肝干细胞的来源之一。
2 肝内干细胞的定位和来源2.1 定位由于缺乏特异性标志物,卵圆细胞在肝脏中的定位较为困难。
干细胞主要位于汇管区、纤维隔和终末胆管树即赫氏管周围。
肝脏祖细胞位于门脉周围及整个肝小叶。
Burke等[16]认为卵圆细胞存在于门周区和肝实质内。
2.2 来源肝干细胞与胚胎时期的原始肝内胆管一样均表达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表面标志,因此原始肝内胆管细胞可能是成体肝卵圆细胞的祖细胞。
Avital等[12]证实灵长类动物胎肝中存在具有双重表现型的原始肝脏上皮细胞,在体外表达白蛋白、AFP的肝细胞和表达CK-7、CK-19的胆管细胞,因此认为成体肝脏内干细胞是胚胎时期胎肝中的干细胞的遗留。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骨髓是肝内干细胞的来源之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如肝损伤时可向肝内运输补充干细胞池,参与肝损伤的修复[17]。
3 临床前期研究3.1 肝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因为干细胞数量较少,想分离肝干细胞,首先要使其大量增生,需要建立肝干细胞增殖模型。
最早是1977年Solt D和Farber E建立的Solt-Farber模型。
1983年Solt等[18]对此模型进行了改良,即目前最常用的肝卵圆增殖模型。
另外用乙硫氨酸、N-乙酰对氨基酚、倒千里光碱、Dipin和D-半乳糖胺等均建立了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
Ise 等[19]结扎大鼠的70%的门静脉也获得了肝干细胞增殖模型。
Gordon等[20]利用两步胶原酶法从大鼠分离得到小肝细胞。
Nakauchi [21]采用FACS法从13.5 d小鼠胎肝内分离得到表达C-MetCD49fc-kitcd45Ter119的肝干细胞。
2005年Stamp等[22]使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和单克隆抗体GCTM-5从人胎肝中分离到人肝胚细胞和肝胆上皮细胞亚群。
荧光活化细胞法和免疫磁珠法均需要特异性抗原和抗体,由于目前还未发现肝卵圆细胞的确切表面标志,此类方法仍需改进。
肝干细胞的体外培养较困难,因为在体外干细胞很容易自身分化为肝细胞而失去增殖能力,目前的研究发现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和饲养层有利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Suzuki等[5]利用层黏连蛋白包被培养板并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50 ng/mL)获得了干细胞体外培养细胞克隆。
Monga等[23]在培养液中加入HGF、SCF、Flt-3后培养发现肝干细胞可大量增殖,而He等[24]在培养板中加入PREF即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结果有饲养层的培养板中肝干细胞增殖明显并保持未分化状态3个月,而无饲养层的培养板中肝干细胞很快分化。
3.2 肝干细胞移植肝干细胞移植借鉴了肝细胞移植的方法。
Kusano等[25]认为在肝脏未发生较大结构破坏时是最佳移植部位,而当肝脏严重受损时不利于干细胞的成活,需要异位移植。
而在所有肝外器官中脾脏是肝细胞的最佳部位。
移植方式以经门静脉注入干细胞和脾内注射两种方法最为常用。
Avital等[12]用骨髓干细胞悬液经近侧门静脉注入,发现干细胞在肝脏内增殖状况良好。
Matsusaka等[26]采用夹闭脾门处静脉将干细胞悬液注入脾内,然后结扎门静脉左支的方法增加细胞在脾内着床的机会。
Fang等[27]在将干细胞移植入肝硬化小鼠的肝脏内发现肝损伤程度减轻,并且移植的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并表达白蛋白。
Kashofer等[28]将纯化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I型酪氨酸血症模型大鼠体内,重建了肝脏的生化功能,缓解了病情。
最近,Yu等[29]报道将表达HGF的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大鼠肝移植模型后发现植入的干细胞与受体肝融合并分泌白蛋白,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肝再生。
4 临床研究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自体移植。
2002年Kumar等[30]报道,对1例原发性淀粉样变患者肝移植术后淀粉样变复发实施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28个月后发现其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006年Arai等[31]报道,对43例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患者和45例急性自限性肝炎(acute self-limited hepatitis,AH)患者进行血OPN (osteopontin)检测比较,发现FHF平均血OPN水平高于AH患者(P=0.003),而且OPN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同年Tsamandas等[32]对77例丙型肝炎的肝活组织检查标本分析发现肝祖细胞(hepatic progenitor cell,HPC)的表达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由此提出HPC的生长和增殖可以作为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Katoonizadeh等[33]对74例急性亚急性重症肝损伤患者的肝活组织检查进行分析发现,组织中增生肝细胞和HPC的比例与临床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肝细胞损失和HPC活化较少,而成熟肝细胞大量增生的活组织检查标本的患者生存率较高。
Gupta等[34]报道,对12例先天性肝硬变患儿行自体干细胞移植,5例因肝硬变进展死亡,7例存活,其中4例胆管炎消失,5例有黄便,3例肝硬变硬度减轻,6例肝功能改善,6例食欲提高,肝胆管扫描4例胆汁排泄改善,病理学组织检查示3例肝硬变改善,再次证实了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变的临床效果。
5 前景与展望肝干细胞的研究已经在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中取得了部分成功,为最终治愈肝脏疾病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尽管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如:肝干细胞确切的特异性标志,更成熟的干细胞分离、纯化、鉴定、体外培养技术,干细胞的确切增殖分化机制,如何防止其癌变等,但越来越多的成功报道已经向世人展示了其广阔而美好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肝病带来了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1] Dabeva MD, PetkovPM, Sandhu J, et al.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fetal liver epi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to adult rat liver[J].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2000,156(6):2017-2031.[2] Dan YY, Riehle KJ, Lazaro C, et al. Isolation of multipotent progenitor cells from human fetal liver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liver and mesenchymal lineag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6,103(26):9912-9917.[3] Petersen BE, Goff JP, Greenberger JS, et al. Hepatic oval cells express th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marker Thy-1 in the rat[J]. Hepatology,1998,27(20):433-445.[4] Davies RS, Knight B, Tian YW, et al. Hepatic oval cell response to the choline-deficient, ethionine supplemented model of murine liver injury is attenuat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cyclo-oxygenase 2 inhibitor[J]. Carcinogenesis,2006,27(8):1607-1616.[5] Suzuki A, McCall S, Choi SS, et al. Interleukin-15 increase hepatic regenerative activity[J]. J Hepatol,2006,45(3):410-418.[6] Szabo E, Lodi C, Korpos E, et al. Expression of matrilin-2 in oval cells during rat liver regeneration[J]. Matrix Biol,2007,26(7):554-560.[7] Jelnes P, Santoni-Rugiu E, Rasmussen M, et al. Remarkable heterogeneity displayed by oval cells in rat and mouse models of stem cell-mediated liver regeneration[J]. Hepatology, 2007,45(6):1462-1470.[8] Mitaka T, Kojima T, Mizuguchi T, et al. Growth and maturation of small hepatocytes isolated from adult rat liver[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1995,214(2):310-317.[9] Fujikawa T, Hirose T, Fujii H, et al. Purification of adult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 u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transgenic mice and 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J]. J Hepatology, 2003,39(2):162-170.[10] Khuu DN, Najimi M, Sokal EM. Epithelial cells with hepatobiliary phenotype:is it another stem cell candidate for healthy adult humanliver[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7,13(10):1554-1560.[11] Cerec V, Glaise D, Garnier D, et al.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hepatocyte-like cells from the human hepatoma HepaRG cell line through bipotent progenitor[J]. Hepatology, 2007,45(4):957-967.[12] Avital I, Feraresso C, Aoki T, et al. Bone marrow-derival liver stem cell and mature hepatocyte engraftment in livers undergoing rejection[J]. Surgery, 2000,132:384-390.[13] Harris JR, Brown GA, Jorqensen M, et al. Bone marrow-derived cells home to and regenera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after injury[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6,47(5):2108-2113.[14] Grompe M. The role of bone marrow stem cells in liverregeneration[J]. Semin Liver Dis, 2003,23(4):363-372.[15] Oh SH, Witek RP, Bae SH, et al. Bone marrow-derived hepatic oval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hepatocytes in 2-acetylaminofluorene/partial hepatectomy-induced liver regeneration[J]. Gastroenterology, 2007,132(3):1077-1087.[16] Burke ZD, Shen CN, Ralphs KL,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liver function in transdifferentiated hepatocytes[J]. J Cell Physiol,2006,206(1):147-159.[17] Lagasse E, Connors H, Al-Dhalimy M, et al. Purifi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hepatocytes in vivo[J]. Nat Med, 2000,6(11):1212-1213.[18] Solt DB, Cayama E, Tsuda H, et al. Promotion of liver cancer development by brief exposure to dietary 2-acetylaminofluorene plus partial hepatectomy or carbon tetrachloride[J]. Cancer Res, 1983,43(1):188-191.[19] Ise N, Sato T, Yasui O, et al. Enhanced proliferation of heatic progenitor cells in rats after portal branch occlusion[J]. Liver Transpl,2004,10(6):748-754.[20] Gordon GJ, Butz GM, Grisham JW, et al. Isolation, short-term culture,and transplantation of small hepatocyte-like progenitor cells from retrrisine-exposed rats[J]. J Transplantation, 2002,73(8):1236-1243.[21] Nakauchi H. Isolation and cl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matopoietic and liver stem cells[J]. Cornea, 2004,23(8 Suppl):S2-7.[22] Stamp L, Crosby HA, Hawes SM, et al. A novel cell-surface marker found on human embryonic hepatoblasts and a subpopulation of hepatic biliary epithelial cells[J]. Stem Cells, 2005,23(1):103-112.[23] Monga SP, Tang Y, Candotti F, et al. Expasion of hepatic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utilizing mouse embryonic liver explants[J]. J Cell Transplant, 2001,10(1):81-89.[24] He ZP, Tan WQ, Tanq YF, et al. Activation, isolation,identification and in vitro proliferation of oval cells from adult rat livers[J]. Cell Prolif, 2004,37(2):177-187.[25] Kusano M, Mito M. Observations on the fine structure of long survived hepatocytes inoculated into rat spleen[J]. Gastroenterology,1982,82:616-628.[26] Matsusaka S, Toyosaka A, Nakasho K, et al. The role of oval cells in rat hepaticyte transplantation[J]. Transplantation, 2000,70:441-446.[27] Fang B, Shi M, Liao L, et al. Systemic infusion of FLKI(+)mesenchymal stem cells amliorate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J]. Transplatation, 2004,78(1):83-88.[28] Kashofer K, Bonnet D. Gene therapy progress and prospects:stem cell plasticity[J]. Gene Ther, 2005,12(16):1229-1234.[29] Yu Y, Yao AH, Chen N,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ver-expressing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mprove small-for-size liver grafts regeneration[J]. Mol Ther, 2007,15(7):1382-1389.[30] Kumar KS, Lefkowitch J, Russo MW, et al. Successful sequential liver an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ic failure due to primary AL amyloidosis[J]. Gastroenterology, 2002,122(7):2026-2031.[31] Arai M, Yokosuka O, Kanda T, et al. Serum osteopon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iver dysfunction[J].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06,41(1):102-110.[32] Tsamandas AC, Syrokosta I, Thomopoulos K, et al. Potential role of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 expression in cases of chronic hepatitis C and their relation to response to theropy: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J]. Liver Int, 2006,26(7):817-826.[33] Katoonizadeh A, Nevens F, Verslype C, et al. Liver regeneration in acute severe liver impairment:a 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study[J]. Liver Int, 2006,26(10):1225-1233.[34] Gupta DK, Sharma S, Venugopal P, et al. Stem cells as a therapeutic modality in pediatric malformations[J]. Transplant Proc,2007,39(3):7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