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

合集下载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地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传统韵味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桑植民歌是湖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们生活、劳动、娱乐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挖掘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目前,桑植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历史渊源、歌词内容、曲调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上。

学者们通过采访当地老人和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古老的民歌和口头传统,进行田野调查和民俗考察,以及对桑植民歌进行音乐学、民俗学、文化遗产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为桑植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学术指导。

在桑植民歌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歌的历史渊源:桑植民歌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研究者们通过对桑植县的地方志和史书的查阅,以及对当地老人的采访,探寻桑植民歌的发展历程和渊源,使其历史渊源更加清晰和完整。

2. 歌词内容的深入解读:桑植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桑植县丰富的生活情感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学者们通过对桑植民歌歌词的分析和解读,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曲调形式的研究:桑植民歌的曲调形式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学者们在研究桑植民歌的曲调形式时,注重对其音乐特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桑植民歌的表演和演奏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较为全面,学者们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在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歌词内容、曲调形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

二、桑植民歌的传承意义1. 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桑植民歌承载了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底蕴,是桑植县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传承和发扬桑植民歌,有助于弘扬地方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四首桑植民歌的歌词

四首桑植民歌的歌词
看见那个菊花开呀
哥儿 哎 妹儿 哎
飞呀来就飞呀去就好自在
秋季花儿开
冬季花儿开
花开是一朵来
一对呀的个喜鹊哟
飞过的山儿来
飞呀 飞呀
飞呀过的山来看哪
看见那个梅花开呀
哥儿 哎 妹儿 哎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报喜来
冬季花儿开
妹在家中坐(喽)。
我泡碗香茶(呀得喂)给郎喝(哟)。
娘在屋里问(唷),
你泡茶给哪个(唷)?
我慌里慌张打破了碗,
烫哒脚(喽)。
桑植民歌《小小幺姑》歌词:
小小幺姑哎,小小龄罗哎,
三月清明哎,去春游罗喂,
上身穿的哎,红啊绫袄罗喂,
腰间配的哎,水罗裙罗喂,
好似仙姐哎,下凡尘罗喂。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报喜来
四季花儿开
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歌词:
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
写封(个)书信与(也)姐带(哟)
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
我三五两年(我个儿)不得来(哟嗬)
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
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
写封(个)书信与(也)郎带(哟)
桑植民歌《四季花儿开》歌词:
春季花儿开
花开是一朵来
一对呀的个阳雀哟
飞过的山儿来
飞呀 飞呀
飞过的山来看哪
看见那个桃花开呀
哥儿 哎 妹儿 哎
飞呀来就飞呀去就报春来
春季花儿开
夏季花儿开
你一年不来我一年年等(呀)
你两年不来我两呀年待(哪)
春天不到花(也)不开(哟)
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
姐在家中望(哎)郎来(哟)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摘要】湖南桑植民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入手,探讨了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的现状以及其传承意义。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湖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并且有助于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本文还探讨了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指出其重要性,并展望了桑植民歌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湖南桑植民歌的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实现文化传统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传承、历史、特点、保护、路径、重要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桑植民歌作为湖南省桑植县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桑植民歌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桑植县作为湖南省的一个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传统。

而桑植民歌作为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特色。

对桑植民歌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桑植民歌面临着被淘汰和流失的风险。

许多传统民歌已经失传,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研究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特点,探讨其传承和保护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桑植民歌的背景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深入了解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和特点,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遗产。

1.2 研究意义对于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化传承桑植民歌作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桑植民歌,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推动桑植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二、历史记忆桑植民歌源远流长,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历史和生活变迁。

通过研究桑植民歌的历史渊源,可以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珍贵的资料。

永远的桑植民歌

永远的桑植民歌

永远的桑植民歌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桑植民歌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百年以来,桑植民歌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生产和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反映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智慧和力量。

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浩若烟海,桑植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歌的海洋”,她优美动听的旋律被音乐专家誉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

桑植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中华民族灿烂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印制的第一本《中国民歌》,其第一首就是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桑植民歌从远古的历史中走来,是一部融入群众心底生生不息的“诗经”桑植,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地,是湖南张家界的后花园。

3~1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在桑植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1988年1月,在桑植县城朱家台发掘了一处400平方米的旧石器,专家确认距今已有10万年的历史。

在这里还发掘了5000年前的陶器。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安志敏教授和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教授实地鉴定,建议命名为:“桑植文化”。

桑植,以土著文化为主体,又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屯兵是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桑植地处湘鄂川黔东部前沿,从夏代晚期开始,历代朝庭从未放弃对湘鄂川黔“西南夷”的征战,官府屯兵桑植长达3000多年历史,兵源有20多个省区。

从桑植文化内涵和形式看,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高山族、蒙古族等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看到湖北、四川、江西、云南、贵州、内蒙、安徽、江苏、浙江和东北等省区的地域文化。

桑植,山高林密,全县有1万多个山头,有40万亩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原生态森林,100年以上的古树有30万株以上,1000年以上的古树有3万株以上。

一山生两水,水流到湖北的是清江,流入湖南的是澧水。

澧水全长378公里,穿越9个县,浩浩荡荡汇入洞庭。

人民群众吸天地之灵气,在生产生活之中,以歌传情,表达喜怒哀乐,既有高山的雄伟粗犷,又有水乡的温柔绵缠,犹如天籁之音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人如痴如醉。

桑植民歌的音乐特征探析

桑植民歌的音乐特征探析
的魅 力。桑植 民歌于 2 0 年列入我 国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 0 年 中国文联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 予 06 08
桑植县 “ 中国民歌之 乡”称 号。本文拟对桑植民歌独 特的音乐特征加 以探析 。 关键词 :桑植民歌 ;音 乐特征 ;探析
桑植地处湖南 省西北部 ,为土家族 、白族 、苗族聚居地 。这些民族只有语言 ,没有文字 ,所创造 的文化,多 以口头代代 相传 ,桑植民歌 就是他们创作 的口头文学与音 乐的结合 。千百年来 ,桑植民歌 从各个不 同侧面和角度,倾诉着各族人 民的思 想情感和理想愿望 ,凝结着各族人 民的辛劳与血汗 ,展示着各族人 民的智慧与力量 。她将真善美有机 融合和统一 ,其 曲调丰 富多变,旋律优美动 听,情感淳朴而真 挚。桑植 民歌结构形式和旋法特征 的产 生,是在 民族 民问音 乐创作 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 逐步形成 的。由于受 生存环境 、生活条件、民族 习惯 、语言特点 、审美爱好等方面影响,桑植民歌又具有特定的 民族特 点和 地方特色 。因人们社会 内容 的丰富多彩 , 使得桑植 民歌 的旋法结构极其丰 富多样 ,而这种 结构形式和旋法形成又是为了表达

乐句或乐段 ,也就是通 常所说 的联缀手法 。如 《 马桑树儿搭灯 台》 :
l3 7
2 1年 第 六 期 《 乐 创 作 》 00 音



燕 我
蛆 t ) 程 也
一 ‘ 》 雄 蜉

. I
《呀 ) 我 J
《啦 你 。
其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的前面两个小节采用的是完全重复手法, 但后面两小节音乐起 了变化 , 则是借用旋律联缀 的发展手法, 巧妙地联缀 了 《 筛子关 门眼睛多》的起始句 。正因为 《 马桑树儿搭灯台》采用了重 复和联缀循环再现的手法,旋律 上集 中了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桑植县独特的民歌形式,凭借着其丰富多样的歌曲内容和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一直以来受到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同时传承桑植民歌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歌形式的调查和记录。

由于桑植民歌是口头传承的民间音乐形式,其保存受到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因此民歌的调查和记录是研究的首要任务。

目前,一些学者和民间音乐爱好者对桑植民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和记录工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民歌的音乐特征分析。

桑植民歌在音乐形式、旋律结构、节奏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些特征对于理解民歌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文化学者和音乐学者对于桑植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在进行桑植民歌的研究时,需要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调查和记录工作,同时对于民歌的音乐特征、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对于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应加强相关的工作,保护和传承桑植民歌的独特文化价值。

湖南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虽然还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其传承和发展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该加强对于桑植民歌的研究工作,促进其传承和发展,使其能够继续为人们传递乡土情怀和文化记忆。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湖南桑植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桑植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桑植民歌的研究与传承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及其传承意义,以期加深对这一传统音乐的认识和重视。

一、桑植民歌简介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永顺县桑植乡一带的民间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现形式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民歌瑰宝”。

桑植民歌的主题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情感表达、劳动乐曲等方面,既有婚庆之歌,也有丧葬之曲;既有劳动歌谣,也有情感抒发之歌。

由于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传承历史,桑植民歌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1. 学术界的关注2. 田野调查的深入为了更好地了解桑植民歌的传承状况和演变轨迹,许多研究者纷纷深入桑植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

通过与当地老歌手和文化传承者的交流,他们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实物,系统地记录了桑植民歌的具体内容和传唱形式,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学术研究成果的丰富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关桑植民歌的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涉及到音乐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许多学者通过对桑植民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桑植民歌的传承意义1. 弘扬地方文化桑植民歌是桑植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更好地宣扬桑植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桑植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扬,可以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

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

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文化视野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向佐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体现着民间群众的知识、智慧、精神、信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民歌名列其中。

桑植民歌以它优美动听的旋律、贴切诙谐的歌词、丰富多变的曲调以及别具一格的衬词衬腔等独特艺术魅力感染和震撼着人们,吸引了来自英国、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前来学习、研究。

近几年,本土歌手尚生武、黄道英把桑植民歌唱到波兰和英国。

当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时,全场观众为之倾倒。

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张家界考察时,专门听了桑植民歌,对其赞不绝口。

桑植民歌之所以独具艺术魅力,越唱越响亮,不仅得益于它自身的艺术特色,更得力于桑植县长期以来对这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在这喜人的局面中,笔者所思考的是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有何特色?制约桑植民歌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什么?在今后如何提高新形势下的桑植民歌传承工作?一、桑植民歌发展的现状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特点是情感淳朴、真挚,扣人心弦,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

(一)底蕴深厚,灿若云锦桑植民歌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源远流长。

它是桑植各族人民心声的流露,它同桑植的社会历史、民族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桑植地处武陵山脉腹地,位于湘西北边陲,与鄂西和渝东、黔东毗邻相连。

在历史上,桑植曾有内半县即原柿溪宣尉司和外半县即原军民安福所之分,直到清初“改土为流”,二者才合并建立由“军、民、客、土、苗”多民族组成的桑植。

但民风民俗基本上仍然是以土家族为代表性的风俗。

据县志记载:“土家正月赛灯,摆手,唱摆手歌,为秋千之戏,至(正月)十六为止。

”每逢佳节,土家男女身着节日盛装,来到摆手堂围成圆圈,伴随锣鼓,载歌载舞,歌唱民族的起源和徙迁,歌颂民族英雄,表达祈年丰收、天下太平,乃至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情感,桑植民歌的产生、发展与土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总是连为一体,密不可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植民歌的地方音乐素材生活化体验
张家界崇实北校周巧男
桑植是民歌的海洋。

纵观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歌曲都是以土家族、白族、苗族口头语言为基础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

因此桑植民歌作为口碑古籍有的来自堆兰积翠的田间,有的来自碧波荡漾的溪旁,有的来自铺满鲜花的山谷,有的来自日落黄昏的旷野。

但无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月光下,桑植民歌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浓郁的地方生活特色,构成了桑植民歌的取材主题。

在这里,人们把各种情感展示得淋漓尽致:生与死,爱与恨都用歌曲表达出来。

在桑植土家族的<<摆手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人边歌边舞,民族狩猎,辛勤耕耘的情景,能体验到民族的团结,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在桑植民歌中,众多的三句体,五句体民歌把桑植人的爱情喧泻得淋漓尽致,让无数作曲家,作词家为之折服。

一首桑植经典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先后入选<<中外抒情经典民歌300首>>,<<中国经典民歌100首>>,分别名列第二和榜首。

这是桑植人用爱奏响的一曲爱的和谐曲,是一曲桑植人崇尚真情,追求自由个性的人格宣言。

桑植出英雄,桑植民歌体现了民族英雄情结。

一曲表达湘西人民闹革命的”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贺龙闹革命,脑壳砍了碗大个疤”的民歌传唱湘鄂西,激起数万英雄儿女热血奔涌,奋不顾身,谱写了一曲曲为国为民感天泣地的壮歌。

桑植民歌,是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

走进桑植民歌。

我们就会走近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音乐世界;走进桑植民歌,我们就会理解桑植各民族爱国爱家的精神本源;理解桑植民族,我们就会接触摸到一个民族激动的心跳,一个民族永恒的文化追忆……。

1987年8月,当桑植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民歌手尚生武把《好久没到这条坡》等三首民歌响彻在蓝色的多瑙河畔,本土青年歌唱家宋祖英把《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桑植民歌便带着悠长婉转神秘的优美旋律,走出山门,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

桑植用民歌向世界打开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的大门。

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永远散发着醉人的清香,为世界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