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更新中城市文脉延续的问题

合集下载

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文脉延续

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文脉延续

城市更新中的建筑文脉延续摘要:为探索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新建筑与历史街区的文脉和谐,本文通过文脉遵从及文脉并置的两种不同建筑设计方法的分析,指出当前各种相关建筑实践都注重了探索文脉延续与文脉创新。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文脉和谐一城市更新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东起中朝边境的丹东市,横贯大连、营口、锦州等市,一直到山海关附近的葫芦岛,海岸线全长2900公里。

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辽宁沿海经济带仍是一片开发中的土地,也是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但落后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辽宁沿海经济带具备优良的港口、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这一地区必将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二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城市更新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如果我们不是将“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相对立,如果我们在历史性城市的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点,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文化遗产就不会被看作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城市的特色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和文化的凝结,一旦形成便永难更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殊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岁月的变迁只会磨损她的容颜,而不会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就越厚,这个城市的价值就愈大。

对于有价值的城市历史文化,必须加以保护,使城市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这比历史记载更为可贵。

今天如何使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和发展是保证未来城市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基础。

要建立起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的“层次”,层层相连,共同建立起一个保护体系。

城市的新建筑应延续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特色。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传统文脉;历史建筑是现代建筑的基础,传承历史建筑的文脉,是现代建筑获得永恒生命的必要前提。

在现代城市建筑的设计中也应该体现城市的文化,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空间规律,遵循功能和艺术的原则,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空间,同时发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关注场所与人的关系,尊重人的体验、感受以及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城市更新是强调城市功能与市民需求匹配的过程,它促使城市实现更新换代、改善居住环境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历史保护,以确保城市的文化传承。

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呢?首先,我们需要重视历史保护。

城市的历史建筑和文物是一座城市的瑰宝,它们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在城市更新中,我们应该确保历史建筑和文物得到妥善保护,避免将其摧毁或大规模改建。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实现历史保护,例如设立专门的历史建筑保护部门,加强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工作,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历史保护中来。

其次,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城市更新项目。

在进行城市更新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避免过分依赖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对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或建筑进行部分更新,保留其历史特色和文化元素。

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历史保护纳入城市更新的规划中,通过合理规划来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和文物。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公众参与。

城市的更新和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公众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市民对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历史保护的行动中来,例如组织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市的更新和历史保护应该在发展的框架下进行,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城市更新中得到应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避免对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平衡是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键。

在城市更新中,我们需要重视历史保护,合理规划城市更新项目,加强公众参与以及注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只有在平衡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同时,我们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浅谈城市旧城区改造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城市旧城区改造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城市旧城区改造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城市是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演变而来的,它承载着历史,亦是社会经济与各方面发展的具象体现。

这一切都随着历史延续到现在,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点的历史文化脉络,清晰的诠释了城市演变的兴盛与衰败。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城区建设与改造问题亦无法避免。

对于旧城区的改造是城市化中必须进行的流程之一。

对于老城区的改造可以让城市的面貌更加整洁统一,但却也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例如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视与继承问题。

许多工程只对旧街道城区进行批量的拆除与改造,结果将城市所残留的特色与文明都铲除了,许多建筑毫无特色,趋于同化。

这是现代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市特色全无,历史文脉无法继续传承,遑论其发展。

想要城市变得更具特色,又想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就必须建立在保留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

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旧城区改造;历史文脉;传承与发展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它和建筑一样都是历史文明的载体,具有沉重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其中得以体现。

而在城市的面貌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势必会有新的文化形式代替旧的。

在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变化更加显著。

对于老城区的改造成了城市化中的重要环节。

老城区积淀了城市多年发展的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它充满了这座城市发迹的影子,是城市的灵魂。

是以在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时,我们不应将其与城市的标准建筑进行同化,而是在保留其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

想要城市变得有特色,就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老城区能给予我们。

一、城市的历史文脉及其重要性每座城市在其不断的发展中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文脉,它充满了城市发迹的影子,是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

对于城市的不断演变,最应保留的也恰恰是城市的历史文脉这点。

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特点都应是有其特性的,这些特性从这座城市发迹的那刻起就已经存在,并且无法改变。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保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风貌逐渐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城市面貌也在不断变化。

这其中既包含了对城市发展的需求与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对于文化保护的考量。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同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和管理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方面,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独特之处。

对于大部分历史悠久的城市而言,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和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

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城市的凝聚力和价值感。

同时,文化遗产也是吸引游客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城市历史的保护,也是对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支持。

另一方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在城市更新中,需要考虑如何在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文化保护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遗产可以为城市注入历史、艺术和人文的氛围,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这也为城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实际操作中,城市更新需要综合考虑文化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划和保护条例,将文化保护纳入城市更新的整体思路和目标。

其次,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多方参与,政府、企业、市民和专业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都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共同参与和协作,可以实现文化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发表论文的权威网站/【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旧城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和文脉延续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了我国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应该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工作,又如何做好文脉延续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和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文脉延续一、前言目前,旧城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工作和文脉延续工作难以协调,所以,探讨如何更好的做好城市更新工作和文脉延续工作非常有必要,这是提高旧城改造水平的必经之路。

二、城市更新的基本理论1.城市更新的概念城市更新是城市飞速发展过程中针对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城市老化衰退,而进行的一种自我调适的新陈代谢过程。

即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2.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工业革命在带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住房紧张等。

两次世界大战,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许多城市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规模的逆城市化导致了城市中心区的逐渐衰落。

为了挽救城市命运,恢复城市经济,改善城市的不适环境,欧美各国率先展开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3.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旧城更新实践大致都经历了“清除贫民窟――邻里重建――社区更新”的过程。

早期,为了战后重建和解决紧张的住房问题,在“形体决定论”的影响下,城市更新的方式主要以大规模的推到重建为主。

然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美好,整齐划一的建筑和街道带不仅让人们觉得单调和乏味,也给许多历史性城市留下了不少难以挽回的巨大破坏,加剧了西方城市中心区严重的衰败现象。

对此,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大规模推倒重建进行了反思。

如L.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1961年)、J.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年)、C.亚历山大的《城市不是一棵树》(1965年)等。

他们尖锐的批判了简单的用大规模形体规划来解决复杂城市问题的更新方式,主张传统的渐进式和小规模改造方式。

旧城更新中的文化延续性研究

旧城更新中的文化延续性研究

旧城更新中的文化延续性研究【摘要】随着大规模城市更新的发展,旧建筑和街区被拆除或重建。

更新过后,城市的文脉是否依然延续?如何考察这种文化的存在性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得出可行性文化认知考察方法,以南京夫子庙为例进行验证,探究了旧城更新过程中的文化延续性。

【关键词】旧城更新;文化延续性;文化认知;夫子庙“城市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一直处于连续的或者间断的变化之中。

城市中的人们努力克服过去消极的影响,试图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愉悦和希望。

”[1]miles这段话阐述了人在城市发展和更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及环境对于人行为的影响。

人在特定环境下获得的经验和感知影响并指导人们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

城市更新是人类不断认知与改进的过程。

一、旧城更新的发展旧城更新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人口和工业逐步向郊区迁移,从而导致城市中心区经济的衰败和雇佣量的下降。

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更新运动在西方国家内城中浩浩荡荡的展开。

然而,这种更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建筑的拆除重建和居民的转移严重破坏了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老城区的城市肌理和社会结构均受到影响。

因此,人性化的城市更新策略开始受到重视。

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逐步由物理性重建转向对无形历史及社会环境的保护。

尤其文化保护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城市更新过程中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整合与物理环境的保护,共同成为保护传统与延续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城市更新经历了两个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城市更新的重点在旧城工业区域改造上;80年代以后,老城区的合理修复以及新区的开发则成为城市更新的侧重点。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的城市更新,由于简单效仿西方国家,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被拆毁,传统城市空间和文化肌理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正如北京宪章所说,这是一个大建设和大破坏共存的时期。

浅谈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文脉传承

浅谈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文脉传承

浅谈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文脉传承摘要: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园由于设施陈旧、布局杂乱等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产生了“综合性老化”的现象。

随着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审美标准和方式的变化,我国城市公园面临着重大挑战。

如何达到公园的传统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充分挖掘城市公园的历史文脉,使之重新焕发活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绿地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可以用来传承文化,当然也是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

以上海市中山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提升过程中,城市公园所表现的文脉传承进行探析,为其它地区的公园改造提出文化传承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园;文脉传承;公园改造。

一、前言上海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1944年6月21日,由兆丰公园改名中山公园。

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长宁路780号,面积约为20.68公顷,集英式自然风景和庭院风貌与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于一体,是迄今为止上海近代保存原有景观风格较为完整的老公园之一。

二、中山公园整体改造中文脉传承设计思路分析中山公园起源于英式园林风格,后经过多次扩建,中式传统园林风格凸显。

在改造方案中结合现有英式园林和中式传统园林风格提升公园景观。

公园在解放前多次遭到破坏,公园内原代表英式园林风格雕塑和景区已破坏严重甚至消失,故此次借公园建园100周年改造,保护、恢复和传承历史英式园林风格。

在此将粗略探讨中山公园整体改造方案设计中对公园文脉传承思路。

公园改造总体定位:寻回和传承城市记忆;保护公园精心保留下来的英式园林景观:大理石亭景区、大石桥景区、后园门景区以及大悬铃木景区。

恢复公园历史文化中能唤起人们重要记忆的标志性小品:“四不象”雕塑、铜钟、铜亭、露天音乐台。

公园改造总体构思:①注重优化公园的总体布局,传承风貌、保护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重点改造与市民游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区域,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景观,强化公园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融合;②进行公园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分析,从延续历史风貌、体现公园功能定位、适应公园对游客免费开放的新需求等角度出发,对现有公园现状进行评估;③恢复公园某些历史上原有景观,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风貌。

在城市更新中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在城市更新中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

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青岛市崂山区档案馆以张村河片区改造为契机,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做好老物件、影像资料的留存工作,为崂山留下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同时加快推进崂山区民俗档案展示馆、文化艺术馆群选址筹建工作,延续城市文脉,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崂山区城市更新一路向未来。

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做好档案保存记忆是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走向未来的底气。

青岛市崂山区档案馆开展以保护“城市记忆”为目的,实施“城市记忆工程”,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以档案管理的方式进行城市记忆的保护,形成了规模化的实物档案库。

为了广开渠道征集资源,留住时代底色,崂山区档案馆制定了《档案征集工作办法(试行)》《捐赠档案资料收藏标准(暂行)》,重点征集生产用具、文化古籍、家居用品等12类老物件、老照片、老档案。

通过捐赠、寄存、复制留存、有偿购买等方式,第一时间走遍每个拆迁社区,抢征民俗老物件,在走街串巷广泛征集过程中,唤醒了社区群众、干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档案意识,自发在“抖音”平台广泛宣传,主动联系无偿捐赠,一些重要的非遗老物件包括孙家下庄舞龙、刘家下庄泥塑等得以进馆保存,避免了重要档案丢失。

先后征集拆迁社区的农用工具类、日用品类、文化教育用品类等各类实物档案2000余件,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登记造册。

扩大征集范围,及时跟进本地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

征集社会照片1.6万余张,视频23G,这些都为建设崂山民俗档案展示馆积累了素材。

为了拓宽工作途径,填补馆藏空白,崂山区档案馆采用多部门联动的方式进行规模化征集,建立“馆际互通、区域共享、部门共建”的征集新模式。

对承担全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的责任部门和单位,按照重大工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留存影像记忆,随办结随归档、随归档随移交。

与崂山区文联建立“手拉手”合作征集机制,征集艺术类实物档案1000余件。

以“崂山十二景”“崂山百首古诗词”、村居村史、婚俗风情等为主题,文/臧先锋青岛市崂山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到李家下庄社区抢征老物件并指导村史馆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更新中城市文脉延续的问题——以广汉市大同路临街环境改造为例杨漱诗1刘旭21.引言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时空关系,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许多城市的文脉关系被割裂的支离破碎。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延续这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2.城市更新2.1 城市更新的起源在欧美各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起源于二战以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

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性演变:从初期以清理贫民窟为主,演变成中期以商业性大规模开发为主,到后期发展为以城市综合治理为主。

由单一的清理开发变为与修缮保护并重。

中国目前尚处在城市化中期阶段,但部分早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已经开始经历城市更新的过程。

中国当代的城市更新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爆发于2000年后。

在这之前虽然也有零星的危旧房改造工程,但都没形成规模,也不会对城市总体运行产生太大影响。

进入2000年之后,城市更新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推倒建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变,还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

2.2 目前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自从1988年中国的城市土地改革之后,土地的使用权从此可以进行买卖。

地方政府通过租赁、拍卖土地使用权,或者通过与城市发展商在更新改造项目中合作的机会,积极地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活动,以此来改善城市面貌,而且这也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增加地方税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以中国现在的城市更新显示出“房地产开发主导型”的特点,城市更新、改造成为政府主导的商业行为。

现在中国的城市更新往往是通过城市改造与重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城市发展商或者以独立的身份,或者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参加到城市改造活动中。

地方政府也热心于城市更新项目,往往是因为这些重建项目所带来的丰厚经济回报。

通过拍卖城市改造用地的使用权,地方政府可以筹得改造项目所需资金,同时也是增加地方财政税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很多由地方政府主导、仓促实施的更新项目,实际上都成为地方政府的形象与政绩工程。

2.3 城市更新的本质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城市空间的“再利用”。

具体而言,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些衰落破败、功能退化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使之重新繁荣,恢复吸引力和发展活力。

它具体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筑物、街道、土地等硬件的改造;二是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休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之间的社会网络结构、社区组织结构、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更新等软件的改善。

一般而言,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公共设施和环境的改善、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业率的增加、教育和发展机会的增多、犯罪数量的减少、卫生状况的改善等等。

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建与开发,固然是城市本身解决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的需要,但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这种做法反映的是一种大工业时代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从世界各国城市更新的历史教训来看,应吸取的教训有:(1)急功近利,更新规模过大,城市文化特色严重受损;(2)传统社区解体,文化多样性丧失;(3)对房地产开发商监管不力,严重损害市民利益。

3.城市文脉的延续3.1 城市文脉延续与古城保护的区别提起“城市文脉的延续”,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古城保护。

的确,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文化上的承启关系,很大程度上要靠物化了的古建筑及历史街区来体现。

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城市文脉还体现在一个城市的布局、街道、景观等等方面。

所以,城市文脉的延续不是简单的古城保护,而是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依靠规划设计去维护既有传统、塑造新的特色。

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个方面,不同城市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文脉的差异性及多层次性。

城市文脉的显性因素是指能够为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直观上表现为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而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即是城市文脉的隐性因素,它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从总体来看任何城市都是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混合组成的,而从城市的某一区域、局部来讲可能就具有比较完整的文脉关系,如视觉上的连贯性、空间形态的完整性、社会生活方式及群体意向的统一性。

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许会在更小的范围表现出来,如上海外滩商业街、南京夫子庙、成都的锦里等。

就中国而言,由于各种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及受外部影响的不同,城市之间维系上述完整区域的大小则程序各异,有的城市从整体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建成环境,表现出较强的文脉稳定性及传承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也有的在一个城市中存在较大面积的完整区域,如苏州、曲阜等。

总之,城市文脉的延续,总体来讲就是从人文、历史角度研究城市,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整体关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与和谐的对应关系。

文脉主义在强调传统生命力的同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单纯模仿,还包括结合新元素,创造新的文化吸引力。

3.2 广汉市大同路临街环境改造3.2.1 改造背景广汉市大同路位于广汉市金雁河北岸,南接新金雁大桥,北连广青路,西北靠绵乐城际铁路。

大同路西侧是北外乡桅杆村搬迁自建小区,东侧现在有大量房地产建设项目。

几年前,这一地区还是城市郊区,政府在此划了一块地作为拆迁安置小区,虽然规定了大体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层数,但具体建造是各家各户自己修建的,因此开窗及出入口位置都不统一,建筑形态杂乱不堪。

(见图1)随着广汉市城市发展重心的北移,以及桅杆村自建小区周边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快速推进,大同路即将成为广汉一条重要的交通干道,其临街环境风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汉市的城市形象。

而这一片村民自建小区也有可能发展成广汉市的城中村,因此,对其进行环境整治和风貌更新变得极为必要。

针对现状房屋外立面比较杂乱、道路出入口太多、还有很多临街开口的商铺等问题,经过与甲方沟通,确定利用绿化来遮挡现状立面、美化环境,对大同路临街环境进行景观改造。

在进行环境改造时,需要体现广汉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但尽量避免使用过分泛滥的三星堆元素。

通过现场踏勘及规划构思,初步确定了以“广汉八景”为主题的景观改造方案。

由于现图1 广汉大同路现状立面状地形有较多起伏,与路基有一定高差,规划应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成生态式绿化,尽量避免规则式、图案化的绿化方式。

3.2.2 文化溯源“广汉八景”又称“汉州八景”,明嘉庆、万历年间所撰《汉州志》早有记载,分别是“西湖夜月、东岭朝霞、金雁睛澜、奎楼文笔、泮鲤呈样、卜台示印、桂香禅院、柏拥仙宫”八景。

明清两代曾吸引众多的名流学士,来此领略山川景物,酌酒咏诗,盛极一时。

但现在已有很多古迹不复存在,能够熟知这些景点的广汉人也不多了。

(1)西湖夜月:西湖,又称房公湖,为唐代房琯率众所凿。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琯被罢相,后为汉州刺史。

琯为消愁和美化自然环境,利用西部(包括今桂花街、西康路、金雁公司,和东南乡和平村的冯家洞子及杨柳湾等地)的沼泽洼地,面积干余亩,修成此湖。

该景点位于目前广汉市中心的房湖公园内。

(2)东岭朝霞:指的是连山以东的山川景色。

连山之东,高低远近二百一十五座峰峦,山连山,山接水,宛如画屏。

远近诸山,林木葱笼,蜿蜒起伏,指日参天;沿山脚一带,果树成林,阳春三月桃红李白竞妍斗艳;凉秋九月桔实累累万紫千红。

每当朝阳升山,霞光万丈,七色缤纷,透过山林,射入水面,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令人心快神爽。

连山之东,山水之间,有大小涌泉,泉水终年常丰,人们皆叹为奇观。

(3)金雁睛澜:指的是北门外之雁江,即鸭子河。

现在雁江上除了三座铁路桥和川陕公路桥外,还有2座金雁桥,一座拦河大坝桥,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广汉城现在正溯河而上,不断发展,桥梁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雁江上现已九桥并架,蔚为壮观。

(见图2)(4)奎楼文笔:指的是城东南角,城墙转弯处的奎星楼,又名奎星阁。

嘉庆《汉州志》绘制的奎楼图为六角楼,计四层,高约十三米(包括奎楼顶尖),有梯通上顶楼。

上悬“奎星阁”三个大字。

飞礴翘角挂有铜铃。

因奎楼建于城墙之上,更加显出高插云天的壮观,十里之处均可望见,犹如文笔一般,故称奎楼文笔。

奎楼结构严密,木质坚硬,年久如故,虽图2 东岭朝霞、金雁晴澜景观意向图几经培修,楼的风貌仍如原来一般。

以后,因年代久远历经地震,楼身有所倾斜,直到五十年代,才被拆除。

旧址为今之航校导航台。

(5)泮鲤呈样:即今文庙前的泮池,就是现在房湖公园内的荷花池。

旧时学子们常到此赏景卜祥,后因泮池日淤,红鳞无影,卜科的人也就绝迹了。

今日之荷花池,宽广胜过泮池数倍,四周由条石砌成,岸有石磴,供人休憩。

池中鱼跃花香,楼台亭榭,板桥曲折迂回,任人观赏。

(6)卜台示印:指西汉严君平卜卦台。

遗址在今飞鸿桥西北、广木公路左侧十米处(即澳门路出口处)。

严君平,西汉隐士,临邛(今邛崃县)人。

因他善观求卜人的神态举止,知其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就可测算出问事之八九,故卜者甚众。

历代均修祠堂纪念这位道仙,民国4年(1915年)县知事还造房三间,塑君平像,高约米许,并悬“卜台”二字。

之后,房亭失修,建像被缀。

四十年代,绵阳第十三区专员钟体道,在卜亭下立石碑,上刻“严君平卖卜处”,并建有方形卜亭,亭高两米七。

当时,有不少人前去焚香化纸,依红挂彩。

五十年代初,县文物部门曾拍下卜台照片。

卜台两米见方,高约米许。

可惜,六十年代已被开辟为蔬菜地了。

(7)桂香禅院:指的是书院街开元寺。

寺内种植桂树,金秋季节,桂子飘香,香溢满院,故名。

可惜,五十年代末,披毁作废铁卖给了阀门厂。

该寺今为广汉制药厂和雒城镇第一幼儿园。

(8)柏拥仙宫:指西街元妙观(亦名老君观)。

嘉庆《汉州志》绘制的仙宫图上,有后殿、中殿、厢廊和庙门。

庙门上刻有汉州举人,清代书法家张怀泗书写的“元妙观”三字。

此道观现存于世,但年久失修,已有破败之相。

3.2.3 改造方案规划将“广汉八景”重新组合,确定了四个主题景区——“东岭金雁、房湖锦鲤、丹桂飘香、侧柏青松”,在植物栽植上配合“春、夏、秋、冬”四季搭配不同的树种。

另外保留现状广场,突出桅杆村的特色,取名为“活力桅杆”。

共五大主题景区。

(1)东岭金雁:利用现状微高差地形,用起伏的草坡模拟连山起伏的山脉,用古典风格、现代手法诠释的门和墙,遮挡现状建筑立面,用指示牌或石头刻字写上“东岭朝霞”、“金雁晴澜”等广汉八景内容。

改造方法:增加草坡、乔木和花坛等,在左侧入口处开辟一个入口广场,缓坡进入景区。

针对现状建筑与大同路之间的距离较宽,平均17-18m,在人行道上设置步行游憩道。

但不预留过宽的步行通道,通道宽度一般只有2米左右,以绿化为主、硬地为辅。

(2)房湖锦鲤:在中段和街角形成小型街心花园,中段广场比较开敞,平衡之前树种密集的空间,街角水池中喂养几尾锦鲤、点缀几片睡莲,水池周边书写“房湖锦鲤”四字,象征着广汉八景中的“西湖夜月”(即房公湖)和“泮鲤呈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