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疾病 PPT

合集下载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反映
关系密切
脂代谢紊乱
动脉粥样硬化
影响
膳食和营养因素
血脂变化
控制
(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1、饱和脂肪酸
<10C、>18C
不升高血胆固醇
16C、14C、12C
升高血胆固醇
(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2、单不饱和脂肪酸 Eg:橄榄油、茶油
总TG、LDL
3、多不饱和脂肪酸 n-6(eg:亚油酸) n-3(eg:亚麻酸)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肥胖症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营养与糖尿病 营养与肿瘤
第二节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二、营养与高血压
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血浆中的脂类和蛋白质
(二)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三)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四)膳食能量、碳水化合物
脉粥样硬化
与动
(五)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
(八)营养防治原则
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3、提高植物性蛋白的摄入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 5、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饮食清淡,少盐少酒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物
二、营养与高血压
(一)营养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一)营养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
(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七)其他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是一种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复合性 疾病。 导致受损的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动脉粥样形成的原因
遗传 年龄 肥胖 吸烟 缺乏体力活动 营养膳食因素:极为重要
(一)血浆中的脂类和脂蛋白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动物性食品、 脂肪等高热能食品摄入明显增加;
由于交通的发达、方便快捷,人们的活动量明显 减少;
最终导致能量摄入大于支出,从而引起肥胖。
13
(二)肥胖发生的内因 1.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罕见畸形肥胖(15
号染色体有缺陷) 2. 有些基因突变可导致肥胖
14
三、肥胖症的危害
第六讲
营养与相关疾病
1
概述
1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2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3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7
身体测量法: ①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 (公斤)=身高(厘米)-100
适用成年
[实际体重(kg)一标准体重(kg)
肥胖度(%)=
标准体重(kg)
×100%
严重瘦弱 瘦弱 正常 超重 肥胖
<-20% -20%~-10% -10%~+10% +10%~+20% >+20%
8
②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对老年人关节、肌肉、韧带损害很 小,对心脏负担相对较小
29
运动方式:
一般首先可考虑慢跑、快走、跑走结合、体操、 打太极拳等;体质较好者,可选择游泳、爬坡、打乒 乓球、羽毛球等。
3.保证非热能营养素的充分供应 各种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适当限制钠盐摄入
4.限制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 5.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疾病与营养》课件

《疾病与营养》课件
控制体重与减肥的关键在于能量平衡,即摄入的能量要与 消耗的能量相匹配。应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 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等低热量、高饱腹感的食物摄入。 同时,适量运动也是减肥和控制体重的重要手段。
适量运动与锻炼
总结词
适量运动与锻炼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预防 疾病的发生。
详细描述
适量运动与锻炼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 式和强度,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和力 量训练。运动应保持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同时 ,也要注意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放松活动。
《疾病与营养》ppt课件
目录
• 疾病与营养概述 • 常见疾病与营养 • 疾病患者的饮食建议 • 疾病预防的营养措施
01
疾病与营养概述
疾病与营养相互影响
疾病可以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营养摄入 不足或吸收不良;而营养状况不佳也会增加疾病的 风险。
营养对疾病的影响
合理的营养摄入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患者的康复速 度和生存质量。
复发。Biblioteka 肥胖患者的饮食建议总结词
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运动量
详细描述
肥胖患者应控制每天的热量摄入量,选择低 热量、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和瘦肉。同时,增加运动量,有助于 消耗多余的热量,减轻体重并改善肥胖相关 的健康问题。
04
疾病预防的营养措施
合理膳食搭配
总结词
合理膳食搭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多样化的食物,确保身体获得足够 的营养素,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详细描述
合理膳食搭配包括适量摄入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应 注重食物的种类和分量,尽量选择新鲜、天 然、易消化的食材,避免过度加工和含糖、

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PPT课件

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PPT课件
增强免疫力
通过合理的营养保健,可以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降低慢性病风险
合理的营养保健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促进心理健康
营养保健对疾病预防的作用
指导营养保健实践
了解疾病的预防方法可以为营养保健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实施营养保健措施。
总结词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健康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同时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方法
自我教育
均衡饮食
规律运动
定期体检
个人在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方面的责任和行动计划
01
02
03
04
主动学习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保持多样化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节约医疗资源
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癌症的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戒烟、减少暴露于紫外线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等措施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03
02
05
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的未来发展

营养与疾病 ppt课件

营养与疾病 ppt课件

h
7
➢ 正常人 男:脂肪组织占体重10~18% 女:脂肪组织占体重20~25%
✓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超重。 ✓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肥胖症。 ✓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40%,——过度肥胖。 ✓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50%,——重度肥胖。
h
8
肥胖度:
✓ 肥胖度(%)=[(实际体重(kg)-身高标准 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100%
h
17
关键
限制糖和脂肪的摄入; 食谱为高蛋白、低脂、低糖(营养素齐全); 睡前不吃东西; 平时不吃零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h
18
2、运动减肥
通过增加体内的能量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 选择有氧运动的耐力性项目;(长跑、长距
离散步、游泳、骑自行车) 控制运动强度;(心律: 120~130次/
第七章 营养与疾病
h
1
一、营养与肥胖
肥胖的定义(obesity):
肥胖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疾病。指 人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导致体重过重的病症。
特点:机体脂肪和脂肪组织过多,超过正常 生理需要,有害于身体。
表现为:易疲劳;不能耐受较重的体力劳 动;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心脑血 管疾病。
h
2
肥胖的分类:
h
13
(一)肥胖的病因
多种因素引起的营养代谢失调产生肥胖。
饮食因素:
身体摄入的热能> 消耗的热能,多余的能量 就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使体脂增加。人们 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组成对体脂的消长有影响, 晚餐过丰富,而且有进食量过多的人,易发 胖。
h
14
体力活动:决定能量消耗的重要因素。体
力活动也是抑制机体脂肪积聚的一种最强有 力的“制动器”。

膳食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膳食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10)防止低血糖发生
降糖药(尤其是速效、短效、药效峰值高或胰岛素)过量、 饮食过少、活动增多、饮酒 低血糖
乙醇
氧化型辅酶Ⅰ消耗↑ 糖异生途径的糖↓ 抑制升糖激素释放 往往减少正常食物摄入 吸收快 维持血糖时间短 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
11)急重症病人饮食应在医师严密监视下进行
四、痛风的营养治疗
一、痛风的定义
• 高血压: 总热能摄入,低钠高钾,优质蛋白 多维生素,少烟酒 • 心血管疾病: 控制热量、胆固醇 充足的维生素、膳食纤维 多食降血脂食物:豆、姜、洋葱、大葱、蒜
二 膳食营养与高血压
内容提要
• 关于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 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 高血压的危害 • 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高血压的定义
• (2)限制能量,减轻体重。
• (3)适量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可按0.8~1g供给,以植 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选用牛奶、鸡蛋。因牛奶、鸡蛋 无细胞结构,不含核蛋白,可在蛋白质供给量允许范围内 选用。如用肉类,
应煮沸弃汤后食用。脂肪可减少尿酸正常排泄,应适当限 制,控制在50g/d左右。
• (4)供给足量维生素和矿物质。 • (5)供给大量水份,最好能达到2000~3000ml/d。 • (6)禁用刺激性食物。
具体计算方法见表。年龄>50yr者,每↑10yr,比规定值酌 情↓10%左右
表 糖尿病患者每日热能供给量 [kJ (kcal) / (kg ·bw)]
体型
卧床
轻体力
中等体力
重体力
消瘦 84-105 (20-25) 146 (35) 167 (40) 188-209 (45-50)
正常 63-84 (15-20) 125 (30) 146 (35) 167

《营养性疾病的防治》课件

《营养性疾病的防治》课件
好的治疗效果。
05
营养性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心理护理在营养性疾病的康复过程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 调整心态,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
心理疏导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疾病 的错误认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 疏导,帮助患者释放压力,缓解焦虑 和抑郁情绪。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是营养性疾病治疗的辅助手段 ,通过适当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
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运动治疗需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 类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 跑、瑜伽等。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防治疾病。
运动治疗需注意适量和适度,避免过度 运动导致身体疲劳或损伤。同时,运动 治疗需与饮食治疗相互配合,以达到更
营养不良
总结词
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体重减轻、肌肉萎缩、脂肪减少等体征的营养性疾病。
详细描述
营养不良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等健康问题。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需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改善饮 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03
营养性疾病的预防
合理膳食
总结词
合理膳食是预防营养性疾病的关键,应注重食物的多样性、适量性和均衡性。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结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营养性疾病,包括规律作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 态等。
详细描述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营养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和过度疲劳。同时,应戒烟限酒,避免摄入有害物质和过量酒精对身体的损害。此外,
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的方法,保持心理平衡和愉悦的心情。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
3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缺乏病: 是由于摄入营养素不足而在临床上引 起各种表现的疾病,故是营养不良的一 种,但并不完全等同。
-
4
(一)营养缺乏病的病因
1、营养素的摄入不足 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 病。 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 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
-
5
2、营养素的吸收不良: 3、营养素的利用减少; 4、营养素的损耗增加; 5、营养素的需要增加
严重病例呆板无表情,无食欲,肝肿大,常有腹
泻或大量水样便,有腹水,常伴有维生素A和B复合体
的缺乏症状。
-
19
-
20
营养治疗
①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应高于正常需要量;
②矿物质的补充应为低钠、足量的钾和镁及
适量的铁;
③维生素应补充多种维生素:尤应注意A和C 及叶酸;
-
21
预防
1 、供应合理的营养; 2、 注意卫生; 3 、早期治疗;
-Leabharlann 33二、外因——社会因素 饮食因素 行为心理因素
-
34
我国肥胖的发病现状
成人 超重 肥胖 率 22.8% 7.1%
大城市成人 儿童 超重 肥胖 肥胖 30.0% 12.3% 8.1%
资料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2002)
-
35
预防和治疗
一、控制总热能的摄入量(1000~800kcal/d) 合理分配三种产热营养素
育等。
-
12
多与其它疾病并发 在临床上常见合并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的疾病有:癌症、贫血、肾病、失血、发烧、 心脏功能代偿不全、慢性胃肠炎、结核病、肝 硬化、腹水、中毒性甲状腺肿、糖尿病、寄生 虫病、神经病及某些外科手术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 18.5~23.9 ≥24~27.9 ≥28
2.物理测量法 全身电传导 生物电阻抗 双能X线吸收 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法 核磁共振扫描
3.化学测量法 包括:稀释法、40K计数、 尿肌酐测定法。
二、肥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身高为cm,女子平均约减2.5kg。
40-44 55.9 59.4 63.4 67.7 72.3
⑵皮褶厚度法
⑶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BMI的公式为: BMI=体重(kg)/[身高(m)]2
正常体重 超重 肥胖
WHO 18.5~24.9 ≥25~29.9 ≥30
亚洲 18.5~22.9 ≥23~24.9 ≥25
慢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举例
心血管疾病:高饱和油脂、肥胖、高胆固醇 动脉硬化:高饱和油脂、肥胖、叶酸缺乏 肝硬化:酒精过量、营养缺乏 蛀牙:糖 便秘:膳食纤维不足、肥胖、热量过剩 高血压:高盐、肥胖、酒精过量
肥胖病* 糖尿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肿瘤* 食物中的有毒物质*
第一节 肥胖病
定义及诊断
肥胖的危害
农村居民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增长幅度均高于城市居民
北方高于南方,其中以北京最高。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城市男生
2005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3.25%和11.39%,城市 女生为8.72%和5.01%。
居民
北京W 北京F 北京C 黑龙江C 河北W 河北F 山东F1 山西F 上海C 四川C 江苏F 陕西F 浙F1 广州W 广州F 江西F
发生的原因
预防和治疗
匈牙利 捷克
爱尔兰
葡萄牙
土耳其 比利时
荷兰
瑞典
丹麦
奥地利
朝鲜
1992年~2002年我国居民
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8.6%和80.6%。其中
0~6岁 7~17岁 18-44岁 45-59岁 ≥60岁
31.7% 17.9%
66.7% 45.2% 43.7%
0~6岁组女孩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大于男孩 7岁以后各年龄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增长幅度均为男性大于 女性
0.2
0.2
1.7
0.0
0.3
0.0
0.4
0.5
2.0
0.7
0.3
0.9
1.4
98年(%)


5.8
7.1
8.1
14.1
7.4
9.8
6.6
8.8
-
-
3.5
9.6
5.7
15.0
1.6
6.1
2.1
5.6
0.5
2.0
1.2
1.4
0.4
0.3
1.3
1.9
1.3
5.3
1.5
1.2
1.0
1.0
W:工人,F:农民,C城市居民,F1渔民。 *BMI≥ 30kg/m2
我国正常成年男子身高与体重表(kg)
身高/年龄 20-24 25-29 30-34 35-39
160 51.5
52.8
53.6 54.5
165 54.5
55.6
56.9 58.1
170 58.1
59.1
60.5 61.8
175 61.7
62.9
64.5 65.9
180 65.7
67.5
69.5 70.9
1.3
4.3
3.2
7.1
5.6
7.3
6.1
11.4
5.9
13.6
13.4
20.6
0.5
1.4
6.4
6.4
1.5
2.9
9.0
13.5
98年(%)


51.9 54.6 54.6 51.2
37.2 41.4 17.5 36.2 25.9 18.4 10.5 17.1 22.1 11.9 8.2
44.2 62.3 42.3 48.4
台湾 肥胖率: 19-44歲:男性12.5%,女性8.9% 45-64歲:男性18.4%,女性29.5% 缺铁率:男性2.1%,女性10.7% 叶酸缺乏率:男性6.6%,女性3.8% B1缺乏率:男性12.9%,女性5.5% B2缺乏率:男性6.9%,女性8.8%
现在的美国人当中只有社会地位较高的那部分才会认 真地改善饮食生活。也就是说所谓的“上流阶层”的饮食 生活是健康的。经常吃许多的蔬菜和水果,而肥得流油的 烤肉之类的食物在餐桌上是很少见的,因此他们中肥胖的 人也不多见。听说在美国,胖人是不能担当公司领导职务 的,因为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的人是管理不好公司的, 这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常识。
51.5 58.8 42.3 36.1 22.1 22.3 15.9 23.6 27.1 11.3 14.3
W:工人,F:农民,C城市居民,F1渔民。 *BMI≥ 25kg/m2
居民
北京W 北京F 北京C 黑龙江C 河北W 河北F 山东F1 山西F 上海C 四川C 江苏F 陕西F 浙F1 广州W 广州F 江西F
成人肥胖率*
81~ 84年(%)


1.9
7.2
2.2
3.0
-
-
-
-
1.5
4.3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0.1
1.8
-
-
-
-
0.1
0.2
0.1
0.1
0.1
0.9
0.2
0.9
0.0
0.4
0.04
0.2
92~94年(%)


3.9
9.4
4.4
9.2
2.8
6.0
1.5
-
2.8
15.1
-
-
-
-
0.4
4.3
1.3
2.4
0.8
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
饮食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主要可分为因果关系与相关性两种
因果关系 直接导致 疾病 缺VC--坏血症 缺铁--贫血
相关性 增加 慢性疾病的危险 高脂饮食、高血压、抽烟 --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避免危险因子,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病的机率。但是油 脂与食盐等食物并不是心脏病或高血压的致病因子。慢性 疾病的症状或许要经年累月才会出現。
成人超重率*
81~ 84年(%)
92~94年(%)




32.7 18.3
15.7
39.7 23.4
26.7
46.2 41.1 36.1 30.9 31.3
50.3 47.7 41.5 38.4 49.6
5.1
15.2
10.1
33.0
-
-
20.2
25.8
-
-
19.1
17.0
2.1
6.6
12.1
24.4
一、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一)定义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 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 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表现 为体重增加,超过了相应身高所确定的标准体重。
(二)诊断方法与诊断标准
人体测量法、物理测量法和化学测量法。
1.人体测量法
⑴身高标准体重法:WHO推荐的衡量肥胖方法: 肥胖度(%)={实际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标准体 重(kg)*100%。 判断标准是:凡肥胖度≥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 >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