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第【1】篇〗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注重情境创设,产生认知冲突。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
新课伊始,提出问题: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然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2.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并结合上节课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你知道中国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吗?你知道两地的天气情况吗?(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交流)2.你还记得折线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
提问: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检验已学知识,为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猜想复式折线统计图:请大家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学生自由交流)(2)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84页4月7日~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①观察、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②讨论怎样读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得出: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相同,可以横向观察、纵向观察、对比观察等。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折线统计图(2课时)-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折线统计图(2课时)-苏教版1. 教学目标•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结构和基本元素。
•掌握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2.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结构和基本元素。
•难点:掌握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
3.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讲义、作业本4. 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使用黑板展示一组图表,问学生们认识哪种统计图表,考察学生对于统计图表的认识程度。
4.2 观察折线统计图(10分钟)使用黑板展示折线统计图,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结构和基本元素。
4.3 理解折线统计图(10分钟)要求学生阅读一组数据,在黑板上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并解释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思路和方法。
4.4 分析折线统计图数据(15分钟)让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哪天的降雨量最多?哪天的降雨量最少?降雨量在哪些天数内比较稳定?”4.5 练习(15分钟)在作业本上让学生完成分析折线统计图数据的练习。
4.6 拓展(10分钟)使用黑板展示不同类型的折线统计图,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场景。
4.7 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和方法,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 课后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的折线统计图数据分析练习。
•在家中观察并记录每天的气温变化情况,绘制折线统计图。
•搜索网络上相关的折线统计图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6.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进行,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折线统计图,并掌握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结构和基本元素,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加强。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第【1】篇〗【练习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
自主学习天地P55的练习题。
【练习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练习重点】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练习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明一.课本练习谈话导入师:P62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
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回顾旧知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小结学习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
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二.自主学习天地P55第1、2题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3、实践大本营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集体订正。
三、拓展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自由叙述。
四、小结:1、完成自主学习天地P55-56。
2、小结: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会作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第【2】篇〗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第【1】篇〗预设目标: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初步学会制作复式笔线统计图。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难点,学会制作复式笔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教师出示复习题:下面某市XX年上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集体指导一遍。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自己制成的统计图,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
二、新课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
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63页上统计表中数据。
(1)统计表中年份的表示方式跟前面有什么不同月份一二四五六降水量(毫米)55483585110135(2)画统计图时,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应注意什么?2、做教科书上第106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做完后,教师出示图示,让同学集体订正。
三、小结教师: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统计图要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和折线表示。
四、练习二十六页和第4、5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第【2】篇〗向你介绍我是谁大家好!我是“一课研究”第28组的学员叶学品,来自乐清市翁垟第二小学,很高兴能在“一课研究”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2本期内容有哪些(1)听一听:数学教学中的若干误区(2)读一读:《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3)笑一笑:欧拉有多厉害?3轻轻松松听听书选自史宁中《漫谈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素养》4坚持阅读八分钟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从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折线统计图,发展数据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数据的变化趋势。
引导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知道针对不同问题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逐步感知统计学基于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准则。
引导学生能根据需要绘制折线统计图。
一、回顾统计方法,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一组数:36, 177, 133师:我想让这组数字介绍我,谁知道这几个数字可能表示什么意思?生:我猜是老师的年龄,身高和体重信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3篇2024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3篇2024〖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读统计表1、让学生读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
2、交流从表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读统计图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两幅折线统计图。
2、看图回答问题(1)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从两幅图中分别了解到哪些信息?(2)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3)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测一下:到2010年我国人口大概是多少?(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完成统计图1、看书,让学生了解表中的内容。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什么?3、完成统计图。
4、交流,展示。
5、看图回答问题。
6、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练一练1、先读统计表,了解表中得数据信息。
2、提出制图要求,鼓励学生尝试完成。
3、交流展示。
4、看图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一。
问题情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折线统计图导学案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折线统计图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
)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小明115厘米时几岁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第【2】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08页第七单元《统计》教学背景: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导学案 (2)

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四、总结提升。 (用时 3 分钟) 通过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自主反 思
单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 设计 包括:名称 图例 主图
1、能表示数量的多少 特点 2、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3、 便于比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题
执笔人 授课时间 课型 学习 目标 新授课 秦小燕
五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统计一
审核人 班级 课时 五 一 授课人 小组
1.通过复习使学生深入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殊功能,能够熟练地根据单 式折线统计图弄清绝对数值,分析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 2.通过巩固使学生在学会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 地提出问题,理解统计图传达的各种社会信息,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功能 使学生在体会折线统计图特殊功能的基础上, 能够熟练地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变化的整体趋势,分析统计图传达的社会信息,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功能。
2、 (1)每隔( )小时测量一次气温。 (2) ( )时的气温最高, ( )时的气温最低。 (3) ( )时到( )时气温升得最快。
二、完成统计图并填空。 1、 (1)小明从 6 岁到 12 岁,身高增加了( )厘米。 (2)小明从 10 岁到 11 岁长了( )厘米。 (3)小明从( )岁到( )岁,身高长得最快。
学 习 重难点
学生先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的全过程,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能结 学法指导 合数据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合作完成导学案,然后小组展开学习交流,让组 员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异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学习流程 备注 一、知识链接: 1.我们已经接触了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有哪些呢?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统计表现方式呢? 2.自己结合教科书第 127 页的折线统计图: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它 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同桌互相交流,把自己的观点逐条 记录下来。 二、合作探究: (先独立分析问题,然后同桌进行交流,全班展示,用时 15 分钟) 分析折线统计图。 1. (1)、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 这幅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观察回答: (2) 、请同学们结合统计图分析下面的问题: 2000 年出生多少人?哪年出生人口最多?哪年出生人口最少? 从 1997 年到 2003 年出生人口数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2.同学们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正确地分析问题,那么你还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呢?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新版导学案

第1课时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2.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实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相关统计的知识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的方法?这些统计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二、理解折线统计图1.自主学习: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并就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重点探讨3.班级展示:……小组讨论: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教师小结:1.自主学习: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班级展示:……检测反馈:自主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对应内容【板书】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实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问:如何制作单式统计图?它的优点是什么?二、理解复式统计图1.什么是复式统计图阅读课本23页例二,思考:能否将两个单式统计图合并起来?1.自主学习: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
3.班级展示:……小组讨论: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比较,复式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制作时要注意什么?小结:只用一条折线表示的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
像这样,一个统计图中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它为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2.实验探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小组实验结果。
三、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后,你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理解?简短的师生、生生评价。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第3课时《折线统计图》练习教学目标:1.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点。
2.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教学过程:一、整理回顾回忆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小组内说说它有什么特点?二、自主探究生汇报时要说出,是怎样知道那两年的增长幅度大的?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三、巩固提高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检测反馈:1.独立完成P25第5、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
【教材内容】
XX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统计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的社会中,数据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它的发展趋势。
统计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绘制图表,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数据的整理培养学生的归类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情分析】
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本课在此基础上又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这一课时的学习将为上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利用迁移让学生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难点:感悟并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作业纸
【教法学法】:
教法:1、多媒体教学法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学法:1、自主观察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永嘉的有很多美丽的景点,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龙湾潭。
示龙湾潭图片,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刺激好玩,吸引了很多人们前去游玩。
二、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解读统计表。
(1)课前老师统计有关人数,并让你们根据预习单回
答问题。
先看第一个问题: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们写的结果统计如下:
内容
人数(总人数43人)
信息1
表示出每年的人数
38
信息2
XX年游客最少
XX年游客最多
35
信息3
人数的变化
9
信息4
谁比谁多(少)
16
信息5
其它
(2)根据统计表的统计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交流:
预设:大多数人看出“信息1”说明从统计表上可以很容易找到每年的人数,板书“统计表上容易看出数量”:只有9个人看出,说明人数的变化在统计表上不容易让人看出。
板书“不容易看出数量变化”。
2、解读条形统计图。
内容
人数(总人数43人)
信息1
表示出每年的人数
15
信息2
XX年游客最少
XX年游客最多
39
信息3
人数的变化
12
信息4
谁比谁多(少)
17
信息5
其它
(1)师:观察条形统计图,这是横轴,表示年份,这是纵轴,表示人数,纵轴一格代表多少人。
课前也叫同学们写出相关信息,你们如何写的呢?一起示信息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的统计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想法。
汇报交流:
预设:大多数人看出“信息1”说明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容易找到每年的人数,板书“条形统计图上容易看出数量”:只有12个人看出,说明人数的变化在统计表上不容易让人看出。
板书“不容易看出数量变化”。
3、这两种都可以表示出数量多少,看出人数变化比较困难,那有没有一种更好的统计图来表示出数量的变化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1,通过课前让学生做预习单,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2,通过教学预习单的回馈,复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的知识,为折线统计图的引出做好铺垫。
3,通过复习,并板书这两种统计方法的特点,为对比三种统计方法做好铺垫,让学生更清楚比较出三者的异同,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折线统计图
1、点的作用
(1)师:如果这个XX年的7000人用一个点来表示,这个点应该画在哪儿?电脑演示:横轴和纵轴地交叉点----并隐去条形-----只剩点。
(2)师:第一个条形上画一个点?其余数量多少都用点来表示,这些点又应该在哪里?电脑演示。
(3)师:这些不同位置上的点都是表示什么?每年的人数。
板书:数量的多少
2、线的作用
(1)师:看着这些点你能不能用手势比划出来,如果画出来是怎么样的呢?电脑演示,它就是折线统计图。
(2)师:点表示数量多少,线有什么用吗?看出数量的变化。
(3)师:这些线怎么变化?人数先减少,再一直,不断上升,让你们猜下,根据这种情形,你觉得XX年会有多少人?这几个同学推测的数有什么特点,都比XX年要多些,那你们怎么想到要多些?预设:因为前面都是一直上升,所以XX年要多些。
你们是根据前面一直上升这种趋势,来推测后面也会增加。
(4)师:如果你是龙湾潭的经理,你希望实现哪种预测?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5)师:通过线的起伏可以看出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
你觉得线还可以有什么作用?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来说下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我是通过计算;看格数;我是通过看线的长短,越长说明增加最多,越短增加越少。
除了看线长短,还可以看什么得出?通过坡度,坡度越陡增长越快,坡度越平,增长越缓。
板书:(长)陡----快
(短)平--慢
小结:线的起伏,可以更清楚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板书:更清楚得反应数量的增减变化。
3、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和不同点。
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能清楚表示数量多少,更直观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设计意图:1,让学生经历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对比三种统计图,更加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建构学生的知识网络。
3,同时为画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
4,并能根据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强化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下面两种数据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理?图表一:XX年龙湾潭部分动物数量统计表。
动物名称
田鱼
山鸡
螃蟹
松鼠
野兔
数量
560
20
120
260
150
图表二:XX~XX年龙湾潭山鸡数量变化统计表。
时间
XX
XX
XX
XX
XX
数量(只)
120
70
40
25
20
(1)、让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2)小结:如果只用表示数量多少,可以用条形,如果要表示出动物数量变化的,用折线统计图。
2、画折线统计图。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画出这幅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独立完成。
(1)你们是怎么画出来?先描点,再连线。
(2)看下图,你有什么想说的?
(3)老师用同样的数据也画了一幅图,看看和你们一样吗?怎么回事?数量变化的程度是一样的,只是直观感觉上不一样的。
格数不一样。
读图要看清纵轴上的单位。
如果纵轴上单位不一样,图形又会怎么样呢?
(4)为了宣传大家要保护动物,你会选择哪幅图?第一幅,第一幅让大家感到数量下降很明显。
看图时要注意看清横轴和纵轴的单位,虽然数量变化一样,但是给大家的直观感觉不一样。
(5)我们应该根据生活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合理
表达。
3、生活中的统计图。
师: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折线统计图,你在哪有见过吗?学生说完,出示生活中的折现统计图。
4、小结。
师: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学的?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点:数量的多少
↗
升:增加
线:数量的增减变化
↘
降:减少(长)陡----快
(短)平--慢
→
平:不变
K12学习教育K12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