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与“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版中考语文一练通第一部分积累和运用专题四语段阅读与修改[陕西专用]

2020版中考语文一练通第一部分积累和运用专题四语段阅读与修改[陕西专用]

专题四语段阅读与修改1.(2018·陕西中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

②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③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

④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关注,说明很多人________对它缺乏热情,________缺少感受它的机会。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7·陕西中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②这样的人,_____,识分寸,_____,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③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

④如果不讲规矩,_____有损人品,有亏德行,_____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1)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②句的横线上。

(只填序号)A.知进退B.有操守(2)请提取第③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版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 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温州钟灵毓秀,有许多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民俗。

下列诗句与温州“民俗风 物〃无关的一项是()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

【答案】B 【解析】【分析】A.池上楼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中山公园积谷山西麓,为纪念南朝 诗人谢灵运所建造,因其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世,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 楼〃。

B.本诗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 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农家祭社祈年,满 着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 对吾土吾民之爱。

C.赵师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南宋诗人。

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诗人。

D.温州竹枝词始于宋:在刘禹锡等人的倡导下,温州历代有不少诗人,纷纷学写竹枝词, 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意韵俱美的佳作。

在清同治年间,温州前后出现了四位诗 人,他们是郭钟岳、钱子奇、方鼎锐、戴文俊。

他们互相应和,留下《东瓯百咏》、《温 州竹枝词》、《瓯江竹枝词》三部书,共三百多首,这是温州竹枝词创作的高峰。

故选 B 。

故答案为:B【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理解诗句内容,明确是否体现温州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 民俗,选出合适的选项。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答案】B【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D.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北每一个人都应传承包括传统节日、传统风俗等所包含的中国古人对自然、生活的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文论证的前提,文章在此共础上论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种途径。
B.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传统艺术关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是为了论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生动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吉,也不能崇洋媚外或唯我独尊,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坚持开放、发发展和辩证的态度。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B (3分)【解析1以偏概全,中国秀的传统文化远远不指这几个方面。
(摘编自张新科《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以儒.道、禅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B.通过对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就能内化于心。
C.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比西方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论是昆曲、京剧,还是黄梅戏、河北梆子,其化妆、服裴、语调、唱词、步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这与以欧洲歌剧为代表的外国戏曲艺术明显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使用宣纸、毛笔、墨汁,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在一幅有限的画境里觅得无限的天地,这与西方油画的画布、笔刷、颜料等工具以及将绘画当做科学从而追求客观、逼真的传统绘画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书法更是发展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实用类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我国存在三大核心文化圈:齐鲁文化圈,主张通过礼义教化实现治理;三晋文化圈,主张通过政刑法制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至于荆楚文化圈,既不主张礼义教化,又不主张政刑法制,而是采取一种相对消极的“与民自化”的措施,实现社会的自然进化。

这反映出()A.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强B.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具有优势C.中华文化的多元色彩D.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方向2.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

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

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这说明,战国时代()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D.汉化与胡化同时并存3.甲骨文中,“德”字写作“”。

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提到“惟王恭德裕天”,首次出现了带有“心”字的“德”字。

这反映出西周()A.敬天法祖思想流行B.人文主义思想发展C.遵循天人感应思想D.文字书写载体变化4.下面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高逸图》。

以下评价中,最贴近这一作品的是()A.突出传说故事及神仙形象B.画外蕴藏着人文主义精神C.趋向写意并侧重笔墨神韵D.笔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5.汉光武十九年,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名,后人将此事改编成京剧《强项令》,留下了“ 问万岁王法谁人来定,杀凶犯如万岁亲手判刑” 的经典唱词,影响很大。

对此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B.董宣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相当普遍C.后世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D.出现类似事件取决于官员的性格6.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上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①在激荡社会改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正面对空前严重的传承危机。

②因为面对危机 , 因此需要传承。

今日 , 我们怎样传承传统文化 ?我认为 , “传承”分“传”和“承”两个部分 , “传”就是记录、保留、持续。

关于传统文化 , “传”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其尽可能地保留原样。

“传”的本质 , 就是尽可能使它延伸 , 尽可能使它切合本来的内容。

③“传”是无条件的 , 不需要进行选择 , 也不需要考虑它实用没用 , 尽最大可能先保留下来再说。

我们这样讲 , 有人会问 , 落伍的、守旧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 , 该不应保护 ?也要保护。

举个很极端的例子 , 希特勒当年屠戮犹太人的集中营 , 此刻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 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 , 为何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保存呢 ? 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假如这个集中营不保留下来 , 后代便不可以够经过它真实地感觉那段历史 , 认识人性还可以恶到那种程度。

④进一步思虑 , 我们知道 , 后代的智慧其实不必定比古人强 , 比方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 , 今日我们仍没法用科学进行解说 . 传统文化中包括了大批先人的智慧 , 这些智慧我们今日可能还没法理解 , 甚至认为是迷信 , 但其实不代表我们永久没法理解。

假如让传统文化急忙消亡而不加保留 , 那我们就永久失掉了理解先人智慧的时机。

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留下来的重要原由。

事实上 , 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⑤当前 ,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留 , 主要问题仍旧是拥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

以非遗为例 , 能够作为旅行资源开发的 , 或许能够拿到市场上换钱的 , 我们对它就比较热情 , 反之则比较冷淡这样一来 , 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可能会获得较好的保护 , 而临时没啥本质用途的非遗便会无人问津。

此外 , 一些非遗传承人 , 为了在市场上赚钱养活自己 , 常常会任意改变非遗的内容和形式 , 以知足今世人的需要 , 这类保留也是不周到的。

《端午节,全世界都吃粽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西藏中考题)

《端午节,全世界都吃粽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西藏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端午节,全世界都吃粽子①端午节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几件事印象深刻。

一是抹雄黄(雄黄,矿物,成分是硫化砷,橘黄色,有光泽。

用来制农药、染料等,可入药。

也叫鸡冠石)。

一到端午节我父亲就去药店买雄黄,回来把雄黄用白酒调了之后,在我和姐姐的额头上抹一道,这样就可以让小孩子远离毒虫叮咬,驱邪避害。

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和心愿。

但我父亲喜欢折腾我,经常用雄黄给我抹个胡子、额头上写个“王”、画个眼镜……印象中小时候的端午节,我脸上画的全是雄黄。

自己当时还在想,《白蛇传》中法海让许仙给白娘子喝雄黄酒(雄黄酒,掺有雄黄的烧酒,民间在端午节时饮用),让她现出原形,父亲给我们抹雄黄,该不会也是想让我们现出原形吧。

②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是,我们家端午一定会包粽子。

我家包的“彩色粽子”,先用硬纸壳做成一个粽子形状,然后用彩色的绳子把它缠起来,有大的有小的,弄一串,挂在家门口,挂在我们身上。

有时也会用线织的小网兜,装红鸡蛋或者鸭蛋挂在我们身上。

③第三件事是,端午都很喜欢吃“五毒饼”。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面写到过,小顺跟妞子他们闹着要吃五毒饼。

那个饼有点像绿豆糕,用模子里的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五种图案,压到饼上面。

民间传说小孩子吃过后,就不会被蛇咬、被蜈蚣叮。

同时,我妈妈会用五色的线编成绳子,系在我们的手腕上,或者绑在我们脚腕上。

习俗讲,小孩子绑上这个绳子,从端午一直绑到阴历的六月六,等绳子自己断掉后,把它扔进河水里,就可以将毒害都带走。

④这些传统习俗都渐渐消失了,但如今人们开始有意地重寻、重温这样的节日记忆。

端午节,最重要的还是粽子。

南方与北方的粽子内容不同。

北方的粽子通常是甜的,内容比较简单,比如东北就是糯米加红枣。

南方的粽子就比较复杂了,嘉兴有肉粽、火腿粽、香菇粽等等;高邮有咸鸭蛋蛋黄的粽子;还有些地方包“水晶粽”,所谓水晶,就是肥肉丁,因为腌过的肥肉蒸出来以后是透明的。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综合实践练习题及答案(1)

〖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综合实践练习题及答案(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综合实践训练试题一、综合实践题1.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

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C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理解。

A.没有涉及到节日;B.没有涉及到节日;C.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写的是中秋节;D.没有涉及到节日;故选:C。

【解答】C【点评】做此类题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此外,也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熟练掌握。

2.“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走进春天,去寻觅春的芳踪。

(1)【描春】请联系全诗,仿照画线的诗句,将下面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春天的色彩东风吹开了河面的薄冰多彩的春姑娘便亮相了洁白的头巾上闪烁着纯真与无邪湛蓝的眼眸里透露出憧憬和希望翠绿的衣裙间展现出青春与美丽(2)【赏春】春天到了,小明同学去踏春,欣赏春天的美景,并拍摄了两张照片,想各用一个成语给照片取名字,请你帮他从下列成语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序号填入括号里。

C A备用成语:A.春暖花开 B.桃李芬芳 C.春回大地(3)【护春】因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失去了昔日的美丽。

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

【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根据前面给出的句子,可见此句应描写的是“春姑娘”的美丽外貌,然后根据前两个句子的结构仿写即可。

如:细嫩的面庞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2)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

观察图画内容,再根据成语的理解,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幅图中是出土的嫩芽,应是“春回大地”合适;第二幅图中是盛开的花,选择“春暖花开”。

(3)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语。

为某个活动拟写广告语,所拟写的广告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①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②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我认为,“传承”分“传”和“承”两个部分,“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

对于传统文化,“传”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其尽可能地保存原样。

“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

③“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我们这样讲,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

举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
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
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④进一步思考,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
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
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

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

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⑤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主要问题仍然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

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或者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这样一来,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可能会得到较好的保护,而暂时没啥实际用处的非遗便会无人问津。

另外,一些非遗传承人,为了在市场上赚钱养活自己,往往会随意改变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这种保存也是不周全的。

在传统文化的保存我们可以向一些国家学习。

⑥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不仅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且还可能蘊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再加上由于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传”。

90.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91.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有问题。

请说说你的观点,并且简述理由。

92.第②段一第⑤段,作者围绕传统文化的“传”,依次写了“传”的基本含义、“传”的实质、___、_____等内容。

93.请简述第③段、第④段两段能不能互换?请说说理由。

94.对下列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比如日本,某项传统文化项目一旦被列为保护对象,其传承人就会像“国宝”一样,完全由政府供养,不需要他(她)想办法养活自己,他(她)的任务就是“传”—带徒弟,把掌握的东西教给徒弟,教会了,任务就完成了。

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传”,就应该这样。

A.第⑤段结尾举例说明哪些国家做得很不错。

B.第⑥段结尾举例说明可以向哪些国家学习。

C.第⑤段结尾举例论证保存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有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

D.第⑥段结尾举例论证有些国家可以通过非功利性的方式保存传统文化。

【答案】
90.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91.本文题目要求文章既从传统文化的“传”的角度展开,也要从“承”的角度展开,并且要适当关注两者的关系。

本文只讲“传统文化的‘传’”,文题并不准确。

92.“传”的重要原因“传”的主要问题
93.不能互换,第③段主要讲了“传”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第④段讲“传“是因为有些传统文化包含了我们目前无法解释的古人的智慧。

后者以前者为前提,两者是递进关系。

94.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