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听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内容,掌握赏读诗歌思想情感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意味,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一课时一、课前导入: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补充: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

最终躬耕田园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其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1、居家读书时期(29岁前)2、三仕三隐时期(29岁至41岁)3、彻底归隐时期(41至62岁)学生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等。

总结归纳出陶渊明隐逸出世的思想。

那么,归田后的诗人是否真正做到隐逸出世、随性自然了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这首诗歌来找找答案。

三、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提示字音、节奏,学生齐读后赏析诗歌。

四、师生互动,赏析全诗:1.不难发现,这一首写景抒情的咏怀诗,前八句侧重绘景,后六句侧重抒怀。

像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找意象----析意境----抓关键词、句-----悟情感”的方法来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

杂诗十二首(其二) 导学案白日沦西河①,素月出东岭②。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③。

风来入房户④,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⑤。

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注:①沦:落下。

西河,一做西阿。

阿:山岭。

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晖:指月光。

荡荡:广阔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轮。

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

夕永:夜长。

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答话。

和,去声。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掷,抛开。

骋,驰骋。

这里指大展宏图。

⑧终晓:直到天亮。

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3、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理解“悲悽”的深意。

四、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他是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选择归隐的必然性,从而感受陶渊明抒怀诗的质与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1.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他便是陶渊明。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让我们带着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再次走进陶渊明。

2.陶渊明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也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请同学为我们朗读《归园田居》。

3.他确实是一个自由的真挚追求者,人性的坚决守卫者,幸福的终极向往者,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他的肩膀上负着炎黄子孙精神的月亮,守护了无数人心中最纯净的角落,可是他却在归隐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请同学为我们朗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4.请几位同学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背景补充介绍:这首诗是陶渊明50岁时写的,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离他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漏出个中情思。

提问: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最直接地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明确:悲悽(悲伤)。

二、品一品1.合作探究:既然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那么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思考,诗歌的每一句都是怎样透漏出这种悲伤的感情的?分小组讨论:四句为一组。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材为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所作的《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二篇,全篇长度4节,每节4句。

该文章为议论文体,主旨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怀疑。

该篇文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诗歌的韵律和使用的典故上。

作为一首唐诗,它有着典雅的艺术形式和诗情画意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其学习的重要性所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表达方式;(2)熟练掌握文章的词汇、句式及典故;(3)理解《杂诗十二首》第二篇的主旨,领悟唐代民生状况和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和朗读唐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活动。

3.情感目标(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爱好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文化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唐诗的诗歌表达方式和韵律形式;(2)理解唐代民生状况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中的典故,并掌握其含义;(2)掌握唐诗的基本韵律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PPT、图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讲授,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用词、结构、主题和诗歌表达等。

2.示范法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和领会文章的意义和诗情画意。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唐诗和唐代文化影像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唐代文化的初步认识。

二、讲解课文(20分钟)1.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帮助学生浏览全文,分析全文的词句使用和文本要素。

2. 逐节讲解本文的题材、情节、主题、词汇和典故等,重点讲解文章中使用的典故和神话故事(如“阴”、“阳”、“九天”、“仙”等)。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
(讨论3分钟)
思考问题,品读全诗
2、诗人为什么“悲悽(凄)”?
世无知音的寂寞(欲言无予和), 时光流逝的无奈(日月掷人去), 有志难酬的悲哀(有志不获骋)。
总结 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 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 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 知音难觅的孤寂。
练习:
另一个陶渊明:
我在你 日月更迭、四季交替 的图景中,
时逝业未成,生命自悲凄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仙风 道骨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创设; 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 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陶渊明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一个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读书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一个质性自然,悠然自得的达观者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我们还知道陶渊明是一个有气节有坚守的高洁人 “淡泊名利”“向往田园”“归隐”“隐逸诗人之宗”
读准诗文,理解含义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1、自读诗文2遍。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2、结合课下注释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翻译诗文,同时勾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画出最能表现诗人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情感的一个词,有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问题可以讨论。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限时5分钟)
思考问题,品读全诗 1、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凄)”的? (内容、艺术手法、具体情感角度思考) 2、诗人为什么“悲悽(凄)”?
读懂了你 年华逝去,生命短暂 的悲戚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杂诗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和表现形式。

2.通过学习杂诗十二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其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从“杂诗十二首(其二)”入手,涵盖了王之涣、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五位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内容涉及到山水田园、人情世态等方面。

通过学习杂诗十二首,深入了解唐诗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开场导入在开始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杂诗的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预习通过发放相关文学资料和学生自学等方式,让学生预习课堂内容,提前认识杂诗十二首以及作者的相关背景和作品特点,准备与教师进行互动式探讨和交流。

3. 集中教学在传授和阐述相关知识和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表达,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杂诗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杂诗十二首的阅读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主题、文学形式等方面,逐一进行讲解和探讨。

例如:(1)《登鹳雀楼》让学生通过字词注释和赏析,掌握作者对壮丽山川和辽阔胸怀的表现方式,深刻理解大家普遍推崇和称誉杜甫作品的原因。

(2)《静夜思》通过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心灵世界和清新的与世无争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3)《赤壁》介绍《赤壁》的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了解刘备、周瑜等战力背后的人情细节,以及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以和为贵的深刻思考。

(4)《上邪》通过对这首王之涣的诗歌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了解其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和冒险精神的倡导,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9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9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教师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疏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他便是陶渊明。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赏析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

(多媒体播放图片)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三、知人论世,文化大百科视频简介(陶渊明)让我们带着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再次走进陶渊明。

四、陶渊明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也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有请同学为我们朗读《归园田居》。

他确实是一个自由的真挚追求者,人性的坚决守卫者,幸福的终极向往者,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他的肩膀上负着炎黄子孙精神的月亮,守护了无数人心中最纯净的角落,可是他却在归隐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有请同学为我们朗读《杂诗十二首》(其二)五、请几位同学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背景补充介绍:这首诗是陶渊明50岁时写的,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离他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漏出个中情思。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教案
引言
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理解《杂诗集十二首》中的第二首诗。

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美学价值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学目标
理解《杂诗集十二首其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
步骤一:背景介绍(10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杂诗集十二首》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和诗歌的整体特点。

步骤二:朗读理解(15分钟)
引导学生一起朗读《杂诗集十二首其二》。

分组讨论,尝试理解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主题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并进行讨论。

提示学生考虑诗歌中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步骤四: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拟人等。

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典型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步骤五:情感体验(15分钟)
让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并理解不
同人对同一诗歌可能产生的不同情感。

步骤六:小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
法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结合本节课
所学的分析方法,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教学评估
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
独立完成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资料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的原文和翻译学生选取的自己喜欢的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2012-5-16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

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
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

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

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难熬。

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呢?此处似乎仍然没有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问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说的是:我想倾吐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应和我,我只好一个人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和我对饮。

作者到底要倾吐的是什么?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

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总结: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