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高地政治读后感
政治制度导向下朝鲜族居住文化变迁研究

政治制度导向下朝鲜族居住文化变迁研究
金日学;赵晓琳
【期刊名称】《门窗》
【年(卷),期】2015(0)2
【摘要】从居住文化的概念分析和现实作用出发,对政治制度导向下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的变迁进行了回顾,着重分析了政治决策与居住方式对居住文化形态及其渗透性的影响,客观地探讨了民族人文理念在民族文化互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对居住文化进行精细的分析整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保证民族居住文化得以保留延伸.
【总页数】1页(P234)
【作者】金日学;赵晓琳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化变迁研究的困境——读《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
2.人类学视野下的朝鲜族消费文化变迁
3.宁夏生态移民居住文化变迁研究——以红寺堡区弘德村为例
4.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
5.朝鲜族传统居住区室外空间的研究与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Hale Waihona Puke 世 系2 姆尤世系群,他本人所属世系群中有男性近年来从这 些世系族中娶了妻子。
群 3 达玛世系族:本人所属世系群中有女性近年来嫁人这
些世系群。
4 拉乌拉塔世系群:这些被认为关系较远或是不确定的 亲戚,是朋友不是敌人。
14
的帕 社朗 区:
不 稳 定
嫩诗莱:
1 婚姻:姆尤—达玛制
孙莱卡:
2 贡萨制:
3 世仇故事
仪式及诠释:利奇认为,仪式是用以表达个体在自己当时所处的结
构体系中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地位。涂尔干社会行为:宗教礼仪和技
术性活动。诠释巫术:马—神圣类别,人们的基本需要。莫斯—世
俗。克钦的社会行为——象征性的表达形式,功能性活动,地方性
习俗,审美装饰。
12
生态环境:
山地人和平地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生态上。在 季风带的原始森林的山地中。 山地人采取游耕轮作制度。且有三种不同的山地 农业:
2 胡康河谷的掸邦:特别是迈宽、宁匾、德若
的掸邦。这些掸邦今天依附于邻近的克钦人。
坎 底 掸
3 辛加林坎底:位于亲墩江上游的小掸邦。大部 分人口是克钦人和那加人。
人 4 阿萨姆的坎底:位于萨地亚得东部和靠近利
多的迪兴河边。一直于阿萨姆人、米什米人、
那加人和克钦人混居
从上面可以看出:坎底这一术语是比较混乱。一 表示拥有共同族群起源的特定群体; 二是当作一 个政治实体的名称。
3
第一部分 问题及其背景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克钦社会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掸人、克钦人及其分支 第四章 帕朗——一个不稳定的克钦贡
萨社区
附录一 案例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见于记载的一些语言变迁的
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理论的钟摆

结构与能动性:⼈类学理论的钟摆结构与能动性:⼈类学理论的钟摆⼀、引⾔埃德蒙·利奇在《缅甸⾼地的政治制度》⼀书中描绘了⼀个动态的社会,即缅甸克钦⼈的政治制度在贡萨和贡⽼之间游移不定,就像⼀只挂钟的摆针,维持着⼀种动态的平衡,其变迁的原动⼒来⾃于克钦⼈对个体利益的盘算和争夺,利奇据此建构起他所谓的“钟摆模型”。
利奇的钟摆模型虽来源于遥远的克钦社会研究,但对学府⼤院⾥的⼈类学者⽽⾔,此模型也颇具解释⼒。
在后现代主义兴起之前,⼈类学的思想家们总想提炼出某种全能的理论,企图将⼈⽂世界的众⽣百态框于其下,进⽽对⼈类⽣活给出某种终极的解释。
基于此种包打天下的雄⼼,那些拥有理论报复的“贡⽼”,都对其时占据“贡萨”位置的学界⼤家感到不满,便往往站到其对⽴⾯,提出某种全新的“万能”理论。
其结果,往往是原先的“贡⽼”变成了新的“贡萨”,鸡⽣蛋的问题变成了蛋⽣鸡,从⽽掀起⼀场思想⾰命或范式转换,也引起新的“贡⽼”们新的不满,如此世代更替、循环往复。
在此更替的轮回当中,那些雄⼼万丈的理论家们⾃以为创造出了⼀个个“崭新”的理论,但论其成就,却颇似横空出世的⽯猴孙悟空,虽能腾云驾雾,却逃不出“结构——能动性”的五指⼭。
站在“结构”⼀边的理论家们,相信在⼈类个体之外有某种强⼤的⼒量⽀配着个体的⾏为,个体不过是“结构”的棋⼦,在棋盘上听命于“结构”的摆布;站在“能动性”⼀边的理论家们,相信“结构”只不过是⼈为创造的概念罢了,⽽⼈类是具有⾃由意志的个体,⽆时⽆刻不在按照⾃⼰的意愿作出⾏动。
调和者们居于⼆者之间,相信结构和能动性同样重要,⼈类的⾏为不过是游移于⼆者之间,不断地对⼆者做出妥协和让步⽽已。
本⽂着⼒于对⼈类学史上经典的“结构”与“能动性”理论进⾏梳理,进⽽在康德的⼆律背反框架下思索此种现象的成因,并对⼈类学中其余的“⼆律背反”进⾏思考。
⼆、结构:天定胜⼈,时势造英雄作为社会科学三⼤思想源头之⼀的涂尔⼲,认为社会是超越个体的强⼤外在物,社会⾃成其类并对个体产⽣强制。
人类学参考书目

人类学参考书目-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安达曼岛民》拉德克里夫-布朗《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玛格丽特?米德《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研究》林耀华《他者的眼睛——人类学入门理论》罗伯特?莱顿《人类的视野》李亦园《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李亦园《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乔健《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夏建中《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阿拉腾《礼物》马塞尔?莫斯《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阎云翔《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主编《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E?杜尔干《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西敏司《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朱晓阳《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阎云翔《裸猿》莫里斯?戴斯蒙维《人这动物》《穿裤子的猴子》《传统的发明》《原始文化》《金枝》佛雷泽《黑猩猩在召唤》珍妮?古多尔《文化人类学基础》《语言论》萨皮尔《第二性》《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塞维斯《人类学概论》庄孔韶《后现代时代中的文化理论》马文?哈里斯《母权论》巴霍芬《原始婚姻》麦克伦南《古代史研究》麦克伦南《父权制理论》麦克伦南《人家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摩尔根《古代社会》摩尔根《自杀论:社会现象的研究》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杜尔干《新几内亚人儿童的成长》玛格丽特?米德《澳大利亚部落的社会组织》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拉德克利夫—布朗《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埃文斯—普里查德《非洲的习俗与冲突》格拉克曼《东南非洲的叛乱仪式》格拉克曼《人类学百年争论》瑟维斯《科学的文化理论》马林诺斯基《文化的进化》怀特《母牛、猪、战争和妖巫:人类文化之谜》马文?哈里斯《初民社会》罗维《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特纳《洁净与危险》玛丽?道格拉斯《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马尔库斯、费彻尔《古人类学》吴汝康《体质人类学》张实《体质人类学》朱弘《欧洲文明之黎明》柴尔德《考古学之研究》泰勒《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宾福德《新中国的考古研究》《垦丁:台湾南端的考古学天然实验室》李光周《考古学对其研究对象之解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遣欧使节眼中的西方博物馆》潘守永《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时间与传统》布鲁斯?炊格尔《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张光直《物与物质文化》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文化唯物主义》马文?哈里斯《农民社会与文化》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土与中国文化》(“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余英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庄孔韶《当代人类学》WA哈维兰《艺妓》《民族志访谈》詹姆斯?斯普拉德利《语言学纲要》蜚声、徐通锵《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戚雨村《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视点》周德祯《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言学概论》胡明扬主编《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勒茨克《文化的透视——汉子论衡》《日本社会》中根千枝《双语对白族命运的影响》杨文辉、王峰《会话策略》约翰?甘柏兹《行为互动》亚当?肯顿《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日本的智慧:大和民族的乐章》冯伟《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人类语言学入门》WAFoley《鄂伦春社会的发展》秋浦《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凯?米尔顿《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尹绍亭《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绥蒙经济的解剖》贺杨灵《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林耀华、切博克萨罗夫《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林耀华、庄孔韶《游牧文明史论》吉尔格勒《乡民社会》沃尔夫《农民经济组织》恰亚诺夫《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斯科特《论城市本质》纪晓岚《城市发展史》刘易斯?芒福德《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怀特《美国城市史》李庆余、周桂银《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史论稿》王瑞成《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主编《当代文化人类学》基辛《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李强、孙立平《当代都市人类学》周大鸣《文化的变异》卡恩伯、梅恩伯《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婚姻家庭的起源》谢苗诺夫《民族志图集》默多克《人类婚姻史》韦斯特马克《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家与中国社会结构》麻国庆《亲属与婚姻》Robin Fox《教育人类学》詹栋梁《民族性与教育》庄泽宣、陈学恂《心理人类学》维特?巴诺《宗教、种姓、俱乐部》《人观、意义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文化与自我》马赛勒等主编《文化与个人》克拉克洪等《民族与民族主义》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于散布》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汪明珂《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菲利克斯?格罗斯《政治人类学:新的挑战、新的目标》马克?阿伯勒《政治人类学》董建辉《宗教人类学导论》鲍伊《宗教社会学》韦伯《宗教人类学——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张桥贵、陈麟书主编《地方性知识》格尔兹《文化与实践理性》萨林斯《太平天国宗教》夏春涛《中国民间基督教》孙山玲《影视民族学》卡尔?海德《文化与灵性》庄孔韶《影视人类学原理》保罗?霍金斯《原始艺术》博阿斯《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影视人类学概论》张江华、李德军《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与当代世界》基辛《应用人类学》石奕龙《应用人类学》谢剑《人类学与应用》陈国强《应用人类学》基辛《发展人类学》《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李银河、王小波《同性恋亚文化》李银河《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佛林《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迈克尔?贺茨菲尔德《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人类学理论导论》《人类学历史与理论》。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 动态分析——结构性变迁的分析——必须基于观察人们在日 常生活的实际行为而获得的经验材料 • 利奇动态理论的特殊性。特殊的民族志现象,“成为另一种 社会存在”;对某些概念有其特殊的界定。包括深神话、仪 式以及最重要的,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面临不断的行为方式方 面的选择,而追求权力是社会选择的基础。
重印版导言
• 利奇强调社会的动力性特征, 自然就会使他的研究主题落在了 社会的连续性与社会变迁的问题上, 利奇要回答的问题就是, 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我们能够说两个比邻的社会A和B有着根本 不同的社会结构, 而另外两个社会C和D实质上就是一样的呢? 这里, 利奇选择了用语言范畴来作解释。 •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没有采用前人的那种田野调查形式。本书 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第5章“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性范畴”, 而前部分则是对特定的克钦社区相对简短的叙述, 后面的第6、 7、8章是二手的民族志材料和大量的历史资料。 • 因为,社会系统并非一个自然的实体(a natural reallity)。 民族志和史籍上的事实只有在我们的思想虚构物加诸其上之 后,才可能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显得井然有序。——言语范畴 正是发挥了这个功效。
• 但有两点特殊性。第一,扩展了分析的时间跨度。第二,试 图明示均衡预设的虚构性质。 • 引入帕累托的动态平衡观点, 该模型假设在总体现象上处于均 衡状态的社会体系,实际认为处在平衡态当中的整体现象, 是 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的维度。帕累托所提出的有关从狮 子型到狐狸型的统治形式的转换, 对利奇论述有关贡劳制和贡 萨制的相互转换有深刻的影响。 • 贡萨/贡劳发展周期假设与福蒂斯“动态均衡”发展周期假设 不同。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埃蒙德 R . 利奇
作者简介
• 埃德蒙· 利奇(Edmund Leach,1910-1989),英国人类学 家,193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机械系,后在上海经商数年, 1937年从贸易公司辞职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上人类 学之路。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 • 1939年他来到缅甸克钦地区,但二战蔓延到缅甸。战后他重 返伦敦经济学院,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二手资料完成了他 的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 1953年开始到剑桥大学任教。1975年他被授予爵士爵位。 • 利奇被认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他因 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者,但是他的结构主义更具有经验主 义的根据,而且,他后来转向了象征体系的研究。 •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 《重新思考人类学》(1963)、《列维斯特劳斯》(1970) 等。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 克钦人内部亦有差异,但是多数研究均强调克钦文化均质论。 但是据此就能说整个克钦地区只有一种单一的社会结构?或 者说克钦这个相当含混的范畴其实包括多种不同形式的社会 组织?那么社会系统是如何延续和变迁的呢?社会结构这一 范畴应该如何认识和运用?
• 布朗及其追随者运用社会结构这一范畴进行社会比较时,是 将社会置于稳定的均衡状态,而实际社会永远不可能处于均 衡状态。原因就是:当社会结构在文化形式中被表达时,这 种再现与社会学家所使用的确切范畴相比是不精确的。
• 考察结构变迁现象的另一种方法是关注一个给定体系中政治 权力中心的变化。
• 有关社会系统的结构性描述获得的理念化模型说明了群体之 间以及构成特定群体的社会人之间“恰当的”地位关系,这 一模型中每个社会人的位置必然是固定的,也即是说虽然说 人一生中会经历许多地位的改变, 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系统当 中, 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稳定的, 因而单单考察个人因为“ 需 求” 、“ 目标” 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变迁是不全面的。更 重要的是考察结构权力的改变所带来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 一句话, 变迁是权力结构的变迁。
• 但实际的克钦社区的类型既不是贡劳制的也不是掸制的, 而是介于它们之 间的一种所谓贡萨,这是贡劳制与掸邦制之间的一种折中。但是在现实社 会中,贡萨制的政治结构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有时可能会由于经济方面 的考虑会使克钦人更倾向于采纳掸的模式, 当社会快要变成真的掸制时,便 会有一些社区, 朝相反的贡劳制方向转变。只有依据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才 能真正领会克钦社会变迁的实质
缅甸克钦地区政治体系变迁研究——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述评

第30卷 第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30 No.1 2021年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an. 2021 文章编号:1008-8717(2021)01-0007-05缅甸克钦地区政治体系变迁研究——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述评康 逸(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摘 要:《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一书是利奇根据自己对缅甸境内的克钦人社会制度的田野调查资料而写成的。
本文力图对此书的主要内容、相关理论、创新性等方面展开述评。
关键词:缅甸高地;政治体系;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Political System Changes in KachinRegion of Myanmar Leach on Political Systemsin the Highlands of MyanmarKANG Yi(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Qinghai 810007)Abstract: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Highlands of Myanmar is written by Leach based on his own fieldwork data on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Kachin people in Myanmar. This paper tries to review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book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Key words: Myanmar highland;the political system;social change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20-09-01康逸(1987-),女,四川内江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民族社会与文化研究。
缅甸

有感于--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作者:埃德蒙-罗纳德-利奇(英)(Edmund Ronald Leach,1910-1983)1932毕业于剑桥大学机械系,后在上海经商。
1937年辞去工作并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向人类学之路,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成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
二战后,完成了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于1947年获得博士学位。
利奇虽师承马林若夫斯基,但被公认为为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但他的结构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
在本书中他一直秉持着这样的观点:所有社会任何时期都只是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事实上,社会是处于一种不断变迁和可能改变的状态中。
文化变迁和动荡的原因在于,个人的行为不可能永远符合文化规范,文化规范只是一社会理想化的结果,而个人对经济利益和政治兴趣的反应时动态的、因人而异的。
这些观点在书中结合实例处处可见。
利奇研究的是缅甸卡钦山地区,主要描写掸人、卡钦人这两个范畴。
在掸人生活的地区里他发现他发现一种封建的中央集权式制度—掸邦(勐),各掸邦都有其世袭的国王(召帕)。
这些勐有时候自成一体,有时候联合成为更大规模的勐。
每个掸邦可发展到何种规模、相对的社会成熟度、掸族社会的地理位置及经济组织的主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
在克钦社会系统中发现有两种共存的制度即:贡劳制和贡萨制。
贡劳的极端形势是无政府的共和主义,每个人都与他的邻人一样优秀没有等级之分,其政治实体是单个的村寨,不存在贵族和贫民的阶层差异;贡萨意识形态把社会表述为大规模的封建邦国(模仿掸邦制度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贵族制”政治组织,其政治实体成为孟(可比较掸族的勐)的领地。
首领是具有贵族血统的君王,被称为督瓦,袭用早[Zau]这个头衔(可比较掸族的召[Sao])政治类型没有掸邦制相对稳定。
这个体系意味着社会世界中有阶级的等级制,也意味着大规模的政治整合(注:这里所指的克钦不是指语言上、地域上的区分,而几乎都是政治上的区分,尤其是克钦人自己用贡萨和贡劳来表示的政治区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读书报告本书的作者是埃德蒙•R.利奇(Edmund Leach,1910-1989),英国人类学家。
1937年利奇从贸易公司辞职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上人类学之路。
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
1939年他来到缅甸克钦地区调查研究,战后他重返伦敦经济学院,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二手资料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曾任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和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
利奇被认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但他的观点与列维—斯特劳斯有一定的不同,是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他的结构主义更具有经验主义的根据,因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
后来他转向了象征体系的研究,利奇的象征人类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对神话、巫术、仪式、宗教等方面的研究。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重新思考人类学》(1963)、《列维斯特劳斯》(1970)、《文化与交流》(1975)等。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这本书作为利奇的成名之作写于1949年,是利奇根据自己对缅甸境内的克钦人社会制度的田野调查资料而写成的。
当时正是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的结构功能论在学术界占上风的时代,倡导平衡论,主张在预设一个平衡的社会系统的前提上,研究出此平衡系统中的社会事实。
当然, 利奇也承认自己的描述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写就的, 但他自认为他的这项研究不同于前人的地方至少有两点, 首先是限定了时间跨度, 他认为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中, 稳定的结构大约可以保持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光景, 其次, 是在于想搞清楚平衡论假设的理想的模式是什么。
这样他便引人帕累托(Pareto) 的动态平衡(moving equilibrium)的观点, 认为处在平衡态当中的整体现象, 是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延展的社会系统。
另外,帕累托所提出的有关从狮子型到狐狸型的统治形式的转换, 也对利奇有很深的影响, 这在后面所论及的有关贡劳制和贡萨制的相互转换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1也就是说他认为马林诺夫斯基所倡导的功能结构主义缺乏探讨社会的冲突和变迁,只是一味的追求着均衡和稳定性而实际上所谓社会人类学的事实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主张动态的平衡。
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结构安排上没有采用前人的那种田野调查形式,平时社会人类学家所钟爱的实际的田野调查资料不过占了四十几页, 余下的都是二手的民族志材料和大量的历史资料,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第5章“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性范畴”。
追随布朗的人类学家们认为他们所处理的社会从时间维度上看是永远处在稳定的平衡状态当中的,并且相信此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本来就不是处在稳定的平衡状态的话, 利奇认为有关先前的一般社会学的范畴应当进行调整。
首先是有关社会结构的概念,利奇以为,社会人类学家所描述的结构是一种模型,这种模型作为逻辑的建构仅仅是存在于他自己的头脑中的, 但作为真实的社会又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的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是一个时间个过程。
从这一过程所导致的变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那些与现在存在的正规秩序相一致的改变。
第二类的改变则反映了正规结构的变迁,如:平等的族群分支所组成的某个政治制度会由一个封建型的地位等级结构所替代。
其次是关于单元社会的概念,作者表示更愿意接受那德尔所认为的,“一个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完备的政治单元的基本观点,即自身完备的社会, 不论是由几个家族组成的小社会还是由几十个家族组成的大社会, 他们中间的裂变和融合, 在社会的结构上并非是保有一致的连续性的,这不仅仅是一种结构性延续进程的组成部分, 而且还包含着结构上的变迁。
此外在书中,作者还对变迁研究中的三个范畴作了新的界定。
⑴首先是关于“模式系统”,利奇认为社会人类学家想要描述一个社会系统时, 他所能描述的也仅仅是一种社会现实的模型, 即是人类学家所构想的“社会系统如何运作”的假设。
这样, 模型系统的各个部分必然就构成了一个处在平衡状态中的整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现实也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现实社会当中充满了不一致, 而且恰恰是因为有这些不一致的存在, 才可以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变迁是怎样发生的。
⑵其次是关于“仪式”,作者认为,所谓仪式是“用来表达结构系统当中,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地位, 在这个系统当中,他发现了自己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存在物。
”它并非是是用来描述出现在神圣场合的社会行动,而是用来彰显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象征系统。
他反对涂尔干的对社会行动的神圣和世俗的二分法,认为人的活动大多是处在这二者之间,所以所谓的技术与仪式,世俗与神圣的划分指的并不是类型的划分而多是指同一活动的不同侧面。
他还认为能够对仪式这样的非语言的象征性活动给予一种近似的解释。
关于神话,利奇认为它是仪式的补充物, 二者是同一的、相互包含的。
认为神话是一种以词语的方式进行的陈述,并且与仪式的行动所作的陈述有着相同的内容。
神话和仪式都是一种符号语言, 凭此符号语言, 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才能得以表达。
⑶最后一点是利奇提出的所谓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并非具有共同的边界的看法,认为文化并非等同与社会,文化只提供形式,即社会环境的“服装”。
所以存在有多样的特性,而且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条件下被形塑出来的。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通过克钦社会的政治活动来阐释社会结构的变迁,探求社会发展的动力。
利奇认为在克钦社会中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政治制度模式,克钦人面临着两种相互矛盾的生活方式,一种是禅制,类似于专制独裁的等级制;另一种是贡劳的组织的类型,具有无政府的和平等主义的特征。
但实际的克钦社区的类型既不是贡劳制的也不是掸制的, 而是介于它们之间的一种所谓贡萨,这是贡劳制与掸邦制之间的一种折中。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贡萨制的政治结构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
有时可能会由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会使克钦人更倾向于采纳掸的模式, 当社会快要变成真的掸制时,便会有一些社区, 朝相反的贡劳制方向转变。
只有依据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才能真正领会克钦社会变迁的实质,这样当地的克钦社区的政治制度便在这两种制度之间来回摆动,利奇认为只有依据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才能真正领会克钦社会变迁的实质。
他的这种观点被誉为“钟摆理论”。
利奇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说,从分析的角度上看,把贡萨和贡劳制度看作是分离的社会结构的模式是正确无误的, 但在实际的应用上,这两种类型总是相互关联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两种制度都是有缺陷的。
一个贡萨制的社区倾向于引起反抗,从而导致某一阶段的贡劳秩序。
但对于一个贡劳制的社区,除非它有足够的经济作后盾,否则通常缺乏一种手段来使其社区内的各个亲属分支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
结果,要么是通过亲属裂变而使社区土崩瓦解,要么就是由于亲属群体间的地位差异,而使平等的贡劳制度又恢复到不平等的贡萨制的模式当中去。
2作者认为克钦人在“贡萨”与“贡劳”两种极端的政治模型之间的交错变迁的动态过程,说明关于社会的概念性的均衡模型只是一种幻象,而在实际社会永远不可能处于均衡状态。
作者有对不同氏族的克钦人的生态经济环境、神话仪式等进行对比解读,来说明这种不均衡和动态背后的原因。
利奇的研究也很重视对于语言范畴的研究,即通过对克钦人日常语言的分析来解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结构的模型。
例如在婚配的语言范畴中一种叫姆尤—达玛的制度,它也是维系克钦社区政治变迁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
姆尤指的是女方的亲属,达玛指的是男方的亲属。
克钦人是一个按照父系继嗣的群体,不论男女,都从父亲那里继承一个或多个世系群的姓氏,但不会从母亲那里继承任何姓氏。
这样的继嗣原则无疑会影响到克钦人的婚姻制度。
所以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 一个男子最好选择他的姆尤亲戚中的女子,一个女子最好选择她的达玛亲戚中的男子。
一个孩子只有在父系继嗣群中拥有合法身份,才可以在这个世系群中争取一些自己该得的权力和地位。
在村寨内部,相对长久的姆尤—达玛关系可以显示出各个亭国世系群之间形式上的政治地位关系,在这个形式体系下,达玛被认定为姆尤在政治上的从属群体,但是若按照克钦人的婚姻原则,任何一个名义上地位低下的群体都可以通过与其他村寨群体进行战略上的联姻。
关于等级,在克钦社会阶层上可分为三等人,即山官、平民和奴隶,但这种区分有时并不明显,因为有一些中间阶层,比如幼子的那一支的亲属就叫作贵族,贵族的亲属不属于山官的直系亲属了,而只是山官的近亲。
但作为贵族的亲属的人却认为他们曾是山官的后裔, 总有一天还会当上山官的。
另外, 克钦人对于财产、权威、各种各样的神灵都有特定的称呼和内涵。
利奇将这些方面的内容按照社会结构的逻辑排列发现这样的结构与在实际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十分吻合。
并由此找到了克钦社会结构变迁的真正动力,即发现了在克钦社会中,政治制度是从一种贡萨制向贡劳制或从贡劳制向贡萨制的转变,而这转变的动因是在于人们对社会结构应当是什么样的不同解释上。
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在描述上:在对掸人、克钦人及其分支进行介绍时较为混乱,让读者不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对克钦人的定义(因为他采取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人”一种是“语言”)。
而且文章中多有民族志材料不清晰的嫌疑,例如在分析帕朗的村寨的头人时所作的描述等。
其次,利奇认为社会人类学家想要描述一个社会系统时所能描述的仅仅是一种社会现实的模型,即人类学家所构想的“社会系统如何运作”的一种假设。
但是在研究中完全的排斥这样的操作手段实在太难。
即使是作者自己在这本书里也没有摆脱这种他极力批判的研究手段最终也没有摆脱将缅甸高地政治结构拟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总之,本书以历史的和动态的视角反思了社会科学中的“社群”、“文化”和“仪式”等核心概念,并展现出了克钦人的政治结构变迁以及与周边人群的互动。
作者的观点既是对结构功能论的挑战,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在文化变迁理论和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1、2赵旭东:《动态平衡中的社会变迁———读<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评述》,载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