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合集下载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人类学》,招子明,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2001,在《费孝通文集》第二卷,群言出版社。

另有1986江苏人民出版社(戴可景译)版;3、《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格尔兹,199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黄应贵,2010,商务印书馆。

5、《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凌诺斯基,2002,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6、《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埃德蒙-R-利奇,2010,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7、《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特纳,2006,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商务印书馆。

复试参考书目:参考书目同初试。

1、《人性之窗:简明人类学概论》(第三版),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尼著,范可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2、《人类学》,招子明、陈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江村经济》,费孝通著,戴可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4、《乡土中国》,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凌诺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6、《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埃德蒙-R-利奇著,杨春宇、周歆红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7、《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英】特纳著,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A.教科书、参考书部分,①《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这本书的特点就是讲解清楚透彻,即使零基础的人也可以读得懂,记住里面某些重点的理论,其实纵观考研的试题,几本古典进化论部分考的微乎其微,可以不作为重点,但是想列维·斯特劳斯,还有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这些就成为了重点,格尔茨一直被当成了靶子来批评的,具体可参见一下蔡华老师对格尔茨的批评。

②《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埃里克森著),这本书写的很好,这本书在朱晓阳老师的人类学导论课是作为课前阅读教材来讲解的,人类学导论是一门通选课,如果你没上过的话,直接阅读这本书就可以了,其课程内容就是基于这本书,在试题中的体现比如,萨林斯的“并置结构”,这个概念好迷惑人啊,在这本书可以找到出处。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梳理(整理版)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梳理(整理版)

综述:20世纪60年代之前整体趋势(空间上由大到小,内容又粗到细 )
1.不再试图构造全球人类史,从大范围的人类史的观念到文化内部规则 运作的探讨。 2.异文化观念:从比较文化高低、文明野蛮到理解社会是什么;来自非 西方的异文化不再是“历史残存”,也不是西方的过去。 3.外在时空序列——文化内在的时空序列。
环境的既存关系 • 重归“科学大道”,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研究,坚持科学主义
和客位研究优先地位 •Biblioteka 技术生态、技术经济决定论质疑
强调科学、客观,丢掉了人类行为得以产生的意义框架(象征主义)
七、象征人类学
背景
(1)反思:人类学长期发展中,功能、结构的研究注重制度、结构等 对人的制约,人一直生活于冰冷的框架中,要知道人也是能动个体,有 理性、情感、行动等。一些人类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发现活生生的人的行 动,并对人的行动进行阐释。也是科学和阐释、实证和人文之间的分立 (2)对科学主义者的某种反叛
五、结构主义
背景: • 二战之后民族—国家成立,在原殖民地田野作业困难 • 英美有“保护国”,法国出现困境和理论再思考
特点
• 1.来源:语言学(全世界语言有6000多种,但是总是有一些共通性 存在:如:都含有AEIOU这五个元音)
• 2.结构是经验实体之下存在的一种深层模式,而非经验体或社会现实 • 3.结构的模式:
在的基础); • 两类需求:基本需求、衍生需求。在满足生物性需求之后,创造了
文化(衍生需求)。 • 研究文化时,对研究社区进行整体、全貌的分析。
结构功能论(文化对社会运作)
• 功能是整体内部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 • 社会结构(经验主义):由制度规定或支配的社会关系中,人的不
断配置组合。即在一个文化统一体中由制度支配的人与人的关系。 • 制度: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社会生活的模式。个体间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 动态分析——结构性变迁的分析——必须基于观察人们在日 常生活的实际行为而获得的经验材料 • 利奇动态理论的特殊性。特殊的民族志现象,“成为另一种 社会存在”;对某些概念有其特殊的界定。包括深神话、仪 式以及最重要的,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面临不断的行为方式方 面的选择,而追求权力是社会选择的基础。
重印版导言
• 利奇强调社会的动力性特征, 自然就会使他的研究主题落在了 社会的连续性与社会变迁的问题上, 利奇要回答的问题就是, 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我们能够说两个比邻的社会A和B有着根本 不同的社会结构, 而另外两个社会C和D实质上就是一样的呢? 这里, 利奇选择了用语言范畴来作解释。 • 本书在结构安排上没有采用前人的那种田野调查形式。本书 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第5章“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性范畴”, 而前部分则是对特定的克钦社区相对简短的叙述, 后面的第6、 7、8章是二手的民族志材料和大量的历史资料。 • 因为,社会系统并非一个自然的实体(a natural reallity)。 民族志和史籍上的事实只有在我们的思想虚构物加诸其上之 后,才可能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显得井然有序。——言语范畴 正是发挥了这个功效。
• 但有两点特殊性。第一,扩展了分析的时间跨度。第二,试 图明示均衡预设的虚构性质。 • 引入帕累托的动态平衡观点, 该模型假设在总体现象上处于均 衡状态的社会体系,实际认为处在平衡态当中的整体现象, 是 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的维度。帕累托所提出的有关从狮 子型到狐狸型的统治形式的转换, 对利奇论述有关贡劳制和贡 萨制的相互转换有深刻的影响。 • 贡萨/贡劳发展周期假设与福蒂斯“动态均衡”发展周期假设 不同。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埃蒙德 R . 利奇
作者简介
• 埃德蒙· 利奇(Edmund Leach,1910-1989),英国人类学 家,193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机械系,后在上海经商数年, 1937年从贸易公司辞职前往台湾研究雅美人,从此走上人类 学之路。同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 • 1939年他来到缅甸克钦地区,但二战蔓延到缅甸。战后他重 返伦敦经济学院,并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与二手资料完成了他 的博士论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 1953年开始到剑桥大学任教。1975年他被授予爵士爵位。 • 利奇被认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在英国的代言人,他因 此也被称为新结构主义者,但是他的结构主义更具有经验主 义的根据,而且,他后来转向了象征体系的研究。 •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1954)、 《重新思考人类学》(1963)、《列维斯特劳斯》(1970) 等。

缅甸政党制度发展简介

缅甸政党制度发展简介

(三)新军人政权与形式上的多党制时期(1988一2010年) 1988年,在全国的抗议浪潮中奈温被迫下台。同年9月18日,缅甸军 人再度发动政变,接管国家政权,上台执政的新军人政权允许多党制的 存在,1990年举行了多党制大选。昂山素季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赢得 大选。但由于军人拒绝交权,新军人政权推行的多党制名存实亡。为了 缓解国内外压力,军政府制订了“ 制宪交权”的“民主路线图”,2008 年5月,缅甸通过了《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 依据宪法缅甸实行多党制, 并承诺于2010年举行大选,缅甸的政党政治由此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军人独裁与一党专政时期(1962一1988年) 这一时期以1974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人独裁统治。 这期间, 奈温废除了1947年的联邦宪法, 解散议会, 成立了由军人组成 的“ 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并接管了联邦和各邦的政府机构。他取缔 所有政治党派,排除民选制度。第二阶段是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的一党专 政时期。1974 年,奈温出任总统,取缔所有独立的政治党派, 确立缅甸社 会主义纲领党为唯一合法政党并自任党主席。
(二)、亲军方政党集团 代表军方利益的主要有两大政党即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巩发党)及 民族团结党。在2010年大选中,巩发党在各级议会中均成为多数党,加 上军方自动获得的25% 的议会席位和民族团结党的议席,亲军方阵营仍 牢牢保持对议会的掌控。 巩发党主席为缅甸现任总统吴登盛。该党的前身是1993年9月成立的 “联邦团结发展协会”,原为亲政府的社会团体。2010年4月,缅甸军方 改组,包括总理登盛在内的一批高官正式从军队退役并成立了巩发党参加 大选。 民族团结党由原执政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于1988年9月24日改组而 成。
(四)以巩发党为主导的议会多党制时期(2010年至今) 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了20 年来的首次多党大选。在举行的联邦 和地方议会选举中,军人扶持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巩发党)赢得了各 级议会76.5%的议席,成为执政党和议会中的多数党派, 缅甸自从进人以 巩发党为主导的议会多党制时期。2010年大选后缅甸国内的政党政治出 现了新的变化: 大选前的“不合法”的民盟重新注册登记参加2012年的 议会补选,获得43个席位,昂山素季当选为人民院议员,缅甸国内注册登 记的政党由2010年参选的37个政党增加到现在的46个政党,增加了9个政 党。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 平衡论。此书写成于1949年, 这个时期英国恰是以拉得克里夫 一布朗(Radcliffe-Brown)为代表的平衡论的社会人类学占 上风的时代。社会系统被说成好似它自然存在的真实的实体, 而内在于这类系统的均衡似乎也是固有的,是可论证的事实。 福蒂斯:张力隐藏在均衡中。格鲁克曼:有机分析,稳定性 均衡。
• 克钦人内部亦有差异,但是多数研究均强调克钦文化均质论。 但是据此就能说整个克钦地区只有一种单一的社会结构?或 者说克钦这个相当含混的范畴其实包括多种不同形式的社会 组织?那么社会系统是如何延续和变迁的呢?社会结构这一 范畴应该如何认识和运用?
• 布朗及其追随者运用社会结构这一范畴进行社会比较时,是 将社会置于稳定的均衡状态,而实际社会永远不可能处于均 衡状态。原因就是:当社会结构在文化形式中被表达时,这 种再现与社会学家所使用的确切范畴相比是不精确的。
• 考察结构变迁现象的另一种方法是关注一个给定体系中政治 权力中心的变化。
• 有关社会系统的结构性描述获得的理念化模型说明了群体之 间以及构成特定群体的社会人之间“恰当的”地位关系,这 一模型中每个社会人的位置必然是固定的,也即是说虽然说 人一生中会经历许多地位的改变, 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系统当 中, 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稳定的, 因而单单考察个人因为“ 需 求” 、“ 目标” 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变迁是不全面的。更 重要的是考察结构权力的改变所带来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 一句话, 变迁是权力结构的变迁。
• 但实际的克钦社区的类型既不是贡劳制的也不是掸制的, 而是介于它们之 间的一种所谓贡萨,这是贡劳制与掸邦制之间的一种折中。但是在现实社 会中,贡萨制的政治结构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有时可能会由于经济方面 的考虑会使克钦人更倾向于采纳掸的模式, 当社会快要变成真的掸制时,便 会有一些社区, 朝相反的贡劳制方向转变。只有依据这种不稳定的关系才 能真正领会克钦社会变迁的实质

缅甸克钦地区政治体系变迁研究——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述评

缅甸克钦地区政治体系变迁研究——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述评

第30卷 第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30 No.1 2021年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an. 2021 文章编号:1008-8717(2021)01-0007-05缅甸克钦地区政治体系变迁研究——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述评康 逸(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摘 要:《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一书是利奇根据自己对缅甸境内的克钦人社会制度的田野调查资料而写成的。

本文力图对此书的主要内容、相关理论、创新性等方面展开述评。

关键词:缅甸高地;政治体系;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Political System Changes in KachinRegion of Myanmar Leach on Political Systemsin the Highlands of MyanmarKANG Yi(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Qinghai 810007)Abstract: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Highlands of Myanmar is written by Leach based on his own fieldwork data on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Kachin people in Myanmar. This paper tries to review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book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Key words: Myanmar highland;the political system;social change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20-09-01康逸(1987-),女,四川内江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民族社会与文化研究。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仪式及诠释:利奇认为,仪式是用以表达个体在自己当时所处的结
构体系中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地位。涂尔干社会行为:宗教礼仪和技
术性活动。诠释巫术:马—神圣类别,人们的基本需要。莫斯—世
俗。克钦的社会行为——象征性的表达形式,功能性活动,地方性
习俗,审美装饰。
12
生态环境:
山地人和平地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生态上。在 季风带的原始森林的山地中。 山地人采取游耕轮作制度。且有三种不同的山地 农业:
30
结论
这本书的厚度达三百多页,到底利奇要解决一个怎么 样的问题呢?利奇的这本书在当时向当时的社会人类学 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是稳定的和具有一 致性吗?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当时的社会学家争辩利奇所描述的是社会而不是历史 时。实际上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立论的,假设社会是一个 平衡系统,不论社会怎样变社会的结构是稳定的,如果 没有这样的前提面对社会中混乱陈杂的事实,社会学家 便不能够加以描述。
六、超自然的概念
克钦人认为人类的病患与庄稼和动物的 疾病同样被归诸超自然神灵的恶意侵袭。
而治疗的步骤先是作初步的诊断,找出 致病的那一类神灵,然后向相关的神灵献 祭
纳 (nat)—— “神灵” “超自然的存 在”
27
七、权威概念:政治和宗教的权 位
克钦社区里的“当权者们”总是执掌着 或世俗的或宗教的权位
2 胡康河谷的掸邦:特别是迈宽、宁匾、德若
的掸邦。这些掸邦今天依附于邻近的克钦人。
坎 底 掸
3 辛加林坎底:位于亲墩江上游的小掸邦。大部 分人口是克钦人和那加人。
人 4 阿萨姆的坎底:位于萨地亚得东部和靠近利
多的迪兴河边。一直于阿萨姆人、米什米人、
那加人和克钦人混居

第二次读书会:《逃避统治的艺术》

第二次读书会:《逃避统治的艺术》

第二次读书会:《逃避统治的艺术》中心国家与山地区域(赞米亚)山地文化未来的发展怎样?“主动蛮夷化”的问题又该如何对待?口述史与文字史的优劣?山地居民只是非国家居民,而不是野蛮人。

作者带有“我们的进化论是否是合理的观点?”国家空间的构建国家是人口的一个集合器国家机器化众合一;国家:一种剥削机器?逃离的农业&逃避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当地人的主观能动性《百鸟朝凤》:传统与现代斯科特:国家与山地之间的摆动关系国家与非国家的辩证关系;山地文明与谷地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山地居民的个体能动性?还是山地居民的群体能动性?山地与谷地:对抗与共生的双重关系蛮夷:国家作用的结果(核心观点)山地的位置是一种国家政治体系之下的政治位置文献材料的主观性问题?斯科特眼里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现代化背景下的族群互相渗透问题值得思考《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与本书可以对比来看“赞米亚”的概念本身的提出就是一个方法论层面上的重要突破全世界最大的“无国家”地区(赞米亚)既不是国家史与区域史的统合;斯科特主要运用了其他学者的二手材料大量运用了利奇的调查资料;政治选择与生态条件选择的分野政治的解释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因素斯科特的“国家”:对人口的控制,通过灌溉水稻的推广,提高税收,提高经济整体价值,固定人口。

斯科特所讲的是一个政治秩序的中层理论;要跳出分族写民族志的思维定势剥削:外来人和农民本身对于“剥削”的解释是不同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国家的特点:对人口和税收的控制;对于政权的完全掌控斯科特在缅甸做的田野很少;我们要从当地人自我认知的视角来建构与分析本书打破了我们日常所说的国家的边界;宏观上确实很有学术上的启发意义;微观上的问题:书中引证的材料缺乏说服力和信服力。

赞米亚应该更大?斯科特不应该把其划分标准强加到本书的分析与讨论之中山地人群的主体性与主观性;核心放在了人本身野蛮与文明,国家与无政府主义;国家作为政权,怎样转变职能?政权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无政府主义在国家内部的渗透作用如何?国家的中心人群与边缘人群是一个历时性的流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世 系2 姆尤世系群,他本人所属世系群中有男性近年来从这 些世系族中娶了妻子。
群 3 达玛世系族:本人所属世系群中有女性近年来嫁人这
些世系群。
4 拉乌拉塔世系群:这些被认为关系较远或是不确定的 亲戚,是朋友不是敌人。
14
的帕 社朗 区:
不 稳 定
嫩诗莱:
1 婚姻:姆尤—达玛制
孙莱卡:
2 贡萨制:
3 世仇故事
仪式及诠释:利奇认为,仪式是用以表达个体在自己当时所处的结
构体系中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地位。涂尔干社会行为:宗教礼仪和技
术性活动。诠释巫术:马—神圣类别,人们的基本需要。莫斯—世
俗。克钦的社会行为——象征性的表达形式,功能性活动,地方性
习俗,审美装饰。
12
生态环境:
山地人和平地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生态上。在 季风带的原始森林的山地中。 山地人采取游耕轮作制度。且有三种不同的山地 农业:
2 胡康河谷的掸邦:特别是迈宽、宁匾、德若
的掸邦。这些掸邦今天依附于邻近的克钦人。
坎 底 掸
3 辛加林坎底:位于亲墩江上游的小掸邦。大部 分人口是克钦人和那加人。
人 4 阿萨姆的坎底:位于萨地亚得东部和靠近利
多的迪兴河边。一直于阿萨姆人、米什米人、
那加人和克钦人混居
从上面可以看出:坎底这一术语是比较混乱。一 表示拥有共同族群起源的特定群体; 二是当作一 个政治实体的名称。
3
第一部分 问题及其背景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克钦社会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掸人、克钦人及其分支 第四章 帕朗——一个不稳定的克钦贡
萨社区
附录一 案例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见于记载的一些语言变迁的
官方报告中的帕朗世仇 克钦“奴隶制度”的性质 景颇语亲属称谓
4
第二部分 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
第五章 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性范畴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地域区分的概念 第三节 人群聚类的概念 第四节 姻亲关系和乱伦的概念 第五节 关于财产和所有权的概念 第六节 等级和阶层的概念 第七节 超自然的概念 第八节 权威的概念:政治和宗教权位
2
埃德蒙.罗纳德,利奇(1910—1989): 1910年出生于英国西迪芒斯,早年在剑桥大学马 尔伯勒和克莱学院学习医学。1933年起在一个贸 易公司的中国分部任职,但不喜欢商业气氛,不 久辞职回国,途中考察过雅美族。之后经人介绍 进入马凌诺斯基门下学习人类学。1939年二战爆 发,参加驻缅英军,并开始研究克钦人,1946年 退役,担任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讲师,次年获得 博士学位。1953年起任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1971—1975年任英国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1975年因其卓越的学术贡献被授予爵士爵位。 1989年因病去世。出了本书外,只要著作有《普 艾里亚:一个锡兰村庄》(1961)、《重新思考 人类学》(1961)、《列维—斯特劳斯》 (1970)、《文化与交流》(1976)等
9
坎底掸邦:胡 康河谷的掸邦 头人
10
克钦人的分支:
克钦这一范畴较为复杂。初始泛指东北边 境的野蛮人。从语言上,地域上,政治上 分有:景颇人,都凉人,茶山人,高日人 ,阿几人,木如人,侬人,傈僳人等
景颇人,都凉人,茶 山人,高日人
阿几人,木如人,侬人,
说 景 颇 语
克钦人
说傈僳语
傈僳人
11
社会结构:连接系统组成部分的组织原则—形式的模型。它产生的 变迁两类:一,与现存秩序形式的延续相一致。 二,的确反应了 社会形式变化的变迁。
单元社会结构:布朗把“社会”—“任一合适的地区”,纳德尔: 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单元。克钦存在的极端:一个村寨有四家 住,坚持自己有权利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元。另一极端是兴威掸邦 (49个小掸邦,一个小掸邦有一百个村寨,各村寨社会规模不一) 。小单元并成大单元,大单元分裂成小单元的变迁机制。
模型体系:克钦面临两种互相矛盾的生活方式。一种掸邦政府体制 ,类似封建等级制。一种贡劳组织,无政府,平等主义的特征。 随着权力结构的变化, 克钦人在这两种极端类型之间来回摆动。
5
第三部分 结构上的变数
第六章 贡劳和贡萨 第七章 贡萨和掸人 第八章 克钦历史上的证据 第九章 为派系和社会变迁而辩护的 神话 第十章 结论
6
克钦:是指生活在克钦山区的世群人 们
掸人:居住河谷,族群认 同的标准所有掸人都是佛教 徒。都在那儿的灌溉农田中 种植水稻。讲傣语的方言。
克钦人:居住山区,主 要从事刀耕火种的游耕方 式种植水稻。范指克钦山 区所有不是佛教徒的人。
季风通垭—刀耕火种类型,轮作制。
草地通垭—休耕复原草地
灌溉梯田—丘陵梯田耕作制
平地人:在平地,低地和河谷种植水稻。 13
克钦的世系群:在克钦每一个社区,姓氏相同的个体被认为是父系近
亲,属于同一亭国——家户,也就是世系群。
1 格普格瑙世系族:被认为和他本人的世系群源自同一氏 族,亲缘关系很近,因此不可以通婚。
1
本书是政治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身兼人类 学家和英国军官两职的利奇在缅甸北部山区开 展的田野工作几乎与“二战”相始终,其间经 历战火困扰和资料散失之厄,而此书终成。 全书以历史的和动态的视角反思了社会科学中 的“社群” 、“文化”和“仪式”等核心概 念,用细致的民族志资料展现出了克钦人(在 中国称景颇)的政治结构变迁以及与周边人群 的互动,融理论之洞见与经验之鲜活于一炉它 不但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必读书目,对社会学、 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亦深具参考 价值。
15
嫩诗莱: 景颇语的嫩(女人),意为“合法的妻子”和
“妾”。
合法的妻子—通过“嫩诗莱”。妾是陪嫁或是买卖而来,盟友经过嫩诗 莱的仪式,所以说她们是“妻子”也不是。
通常只有在双方已经就聘礼的具体数目达成一致,而且男方已经向女方 支付了一部分后,才会举行这一仪式。
其作用是使该女孩所生的子女在付聘礼的男方所属世群中获得合法地位。 一对夫妻在孩提时代可以结婚,但女子到成年直到“正式结婚”几年后才可与 她的丈夫生活。
7
掸人的分支:
缅人讲掸人划分为缅甸掸人、中国掸人和 坎底掸人。
缅甸掸人:包括缅甸境内的掸邦掸人,佛教是本 土化教派,召帕—君王们,长久以来服从于缅甸 国王。
中国掸人:近年来从中国云南迁徙并居住在莫八 和密支那区域的掸人。
坎底掸人:被视为缅甸掸人的一支,在政治上曾 效忠于以前的掸邦孟拱。
8
1 坎底弄:现在是7个小掸族邦国的联邦。在 伊洛瓦江源头,曾今似乎是孟拱的附属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