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书千字文笔法
智永千字文点的基本写法

智永千字文点的基本写法
智永的《千字文》是楷书的经典之作,其点的基本写法如下:
1. 侧点:侧点是楷书中最基本的点,一般用于字的左下方,如“二”字的第一笔。
侧点的写法是,用笔由轻而重,然后迅速提笔,形成侧势的点。
2. 竖点:竖点主要用于字的左侧,如“宫”字的第一笔。
竖点的写法是,用笔先重后轻,由上而下,最后收笔时轻轻提起。
3. 撇点:撇点主要用于字的左侧,如“武”字的最后一笔。
撇点的写法是,用笔先重后轻,由上而下,然后向左下方写撇,收笔时轻轻提起。
4. 横点:横点主要用于字的上方,如“雨”字的第三笔。
横点的写法是,用笔由轻而重,然后向右上方写横,收笔时轻轻提起。
5. 提点:提点主要用于字的右侧,如“半”字的最后一笔。
提点的写法是,用笔由重而轻,然后向右上方提笔,收笔时要轻。
以上就是智永《千字文》中点的基本写法,供您参考。
如需深入了解此书法作品的其他方面,建议咨询专业的书法教师或查阅相关专业的书法书籍。
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

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智永,唐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风格擅长楷书和行书,尤以楷书著名。
他所写的《千字文》、《磨砚斋重评石经》、《冠军长策》等作品,都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
其中,《千字文》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传承至今。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智永千字文楷书的笔法。
一、结构布局智永的千字文严谨有序,结构分明。
笔画的布局以直为主,倾斜、弯曲也有,但极少使用。
其笔画先直后横,先横后竖,先竖后撇,先撇后捺,排列有条不紊,行云流水,组成整篇文章。
二、笔画特点1. 顶钩重视顶钩是指字体顶部的钩状结构,智永的千字文笔画顶钩特点鲜明,且力度适宜,不过度夸张,不影响字形的整体美感。
2. 线条流畅智永千字文的笔画线条流畅,不用花哨的花絮来修饰,简明扼要,气势自立。
整篇文章的笔画先直后横,线条优美流畅,如水滑过石头一般,清新灵动,自然流转。
3. 竖直劲度智永的千字文笔画竖直劲度强烈,表现了书法家有着不屈不挠、刚毅坚定的精神和意志。
每个字形内部,横底重托,笔画上挺,下宽,力度适宜。
使得整篇文章看起来干净利落,朗朗上口。
三、雕工精细智永的千字文严谨精细,每个笔画都要有所考虑,每个字形的大小、造型、线条都经过推敲、调整和雕琢。
它的笔画虽然虽然精细,艺术效果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淌而来的。
四、运笔技巧1. 研磨墨汁智永所用的墨汁是经过精心磨制而成的,研墨中适当的加水,放入松炭也可以起到增益运笔的功效,使得笔画更加舒畅流畅。
2. 慢中有快智永书法家笔墨慢中有快,他认为要想使笔画有节奏,需要在纵横撇捺中运用缓慢下笔。
笔画在交错之处适当加快,使得整篇文章构成简洁、明快、优美、协调的结构形态。
3. 以快为主智永在写作过程中,笔画的速度很快,属于快捷俊迈的笔法,其所用的反射运笔,快脱快进,随机应变,奔放自如,每个笔画都具有极大的活力与韵味。
总之,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凝练有余,不失恬淡,平易近人,富含内在的生命力和灵气,被广泛的认同和传承,成为了经典的代表。
智永千字文的写法

智永千字文的写法
智永千字文的写法要求确实有余,文质彬彬,言简意赅,易读易记,反映了古代教育的思
想理念。
下面就以智永千字文为例,详细讲述一下它的写法。
一、整体结构
智永千字文的整体结构是十行十字共一百行,合计一千字。
每行十字,字数相等,排列整齐,整体呈方形,布局有序。
文中以形意字为主,字形和意义密切相关;注音字(多为古
注音字)为辅,注音又分歧少繁,使读者在领悟形意字的基础上学会念旧注音,真是双管
齐下。
二、用字严谨
智永千字文的用字要求严谨。
每一个字都必须符合文辞,不得有多余的字,也不得有错误
的字。
这就要求编写的人对文字有极高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
三、简练清晰
智永千字文的每个字的笔画都尽量简练、清晰。
每个字都不能有不必要的笔画,但又要保
证字形清晰整齐,方便读者认识。
四、严谨排列
智永千字文的排列要求有常规。
每一行的字数都是十个,每一行的字体也要尽可能地统一,字间距要适中,排列整齐。
这是要求编写的人具有极高的文字美感。
五、符合教育目的
智永千字文的写作目的是要教育儿童,所以文中的内容要符合教育需要。
选取的字中要有
普遍意义,让儿童通过这篇文能够认识一些基本的意义和常用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
总的来说,智永千字文的写法注重严谨、简练、清晰,排列整齐,符合教育需要。
这种写
法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
因此,智永千字文一直以来
都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

《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
《智永真书千字文》是智永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书法风格优美,笔法精湛,是学习书法的优秀范本。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供您参考:
一、基本笔画
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基本笔画,包括点、横、竖、撇、捺、钩等。
智永的笔画注重起笔、行笔和收笔,起笔多以侧锋入纸,行笔流畅自如,收笔多以回锋收笔,呈现出完美的笔画形态。
二、字体结构
智永的字体结构严谨,注重字形的平衡和对称,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协调。
在学习时,要从字的结构入手,注意字的重心和平衡,以及笔画之间的空间分布,逐步提高字体的结构能力。
三、笔法
智永的笔法精湛,注重笔画的起承转合和变化。
在学习时,要认真观察笔画的形态和变化,注意起笔、行笔和收笔的技巧,力求在笔法上做到准确无误。
四、章法
章法是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和风格表现。
在学习智永真书千字文时,要注重章法的变化和统一,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协调,使整个作品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五、临摹与创作
学习书法需要不断地临摹和创作。
通过临摹可以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同时也要注重创作,通过创作可以锻炼自己的书法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创作时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巧,但要注意与自己的风格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总之,《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需要从基本笔画、字体结构、笔法、章法和临摹与创作等方面入手,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书体的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智永真书千字文写法分析(三)

22□周 侃书画课堂二、写法分析露锋横2.横的形态分析智永真书《千字文》的横画并非平直如尺,大都取上斜之势,即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
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触类生变。
露锋横:此类横画在智永真书《千字文》中运用较多。
起笔有尖起和方起,行笔使用中锋,收笔有方收和圆收。
笔画由细到粗,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写法或笔锋上行,取仰势,如“工”“石”上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二”“在”上部的横;或侧锋切笔向右上提锋,如“甘”“五”的长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事”“取”的长横;或顺锋入笔后稍稍提笔,往右上曲行后下顿回收不露锋,有一波三折之势,笔画两头粗中间细,形如细腰,又称“细腰横”,如“丁”“所”。
临习时注意行笔力量的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左轻右重,如“交”“信”。
起收映带的横:即带钩横。
起笔独立而收笔映带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3下笔,有行书笔意,笔画流畅,此为智永真书《千字文》区别于唐楷的一大特点。
起收映带的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收笔向上挑的横,横末端收笔渐按,笔锋朝左上方挑起出锋,如“庆”“听”;一种是收笔向下出钩的横,收笔时笔锋渐按,顿笔后向右下出钩,势猛锋利,如“贡”“耻”。
横的变化:智永真书《千字文》笔法丰富,多种横画并排而无雷同,显示出智永的纯熟技法和高超水平。
两横或者多横以上并列时,需注意三点:一是横画分主笔和次笔,作为主笔的长横要突出,长而有势;主笔轻重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时强调主笔。
二是并列的横画须写“匀”,即同向平行等距离。
三是多横写法不宜雷同,要有长短、粗细、曲直、藏露、方圆等变化。
如“士”的两横并列,上横前重后轻,呈仰势,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表”的三横,起笔收笔方圆结合,上平、中俯、下仰,长短各异;“画”字横画,自上至下粗细、长短不一,笔笔平行、间距等大;“青”的上半部分三横,上横顺锋尖起,中横连带,下横侧起拉长,主次分明,下半部分短横同样写匀。
智永真书千字文写法分析(六)

22□周 侃书画课堂二、写法分析5.捺的形态分析捺为磔,与撇画对称,一般是一个字的最后一笔。
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笔法,波磔使字体向外开放,形如波浪,力虽内聚形却外张。
书写时要写得气势刚劲、曲折自然。
斜捺 斜捺往往与斜撇结合在一起,左右斜度与撇画相呼应。
书写时顺着撇画收笔的笔势落笔,稍横行即转向右下行笔,边行笔边按笔,由轻而重,至捺脚重按稍驻,向右侧徐徐出锋,如“夫”“菜”。
智永真书《千字文》中有的斜捺写的弯度较大,呈S形,柔婉中见筋骨。
书写时不可一滑而过,如“合”的捺,露锋起笔先向上,再向下行笔,末端斜切而收,如“友”的捺,起笔行笔同上,收笔时微带仰势出尖,作放势。
平捺 平捺和斜捺相比,由于角度较平正,故称平捺。
一般在字的下方有托底之功效,常见“辶”和“”偏旁。
写法是逆锋向右下行笔,转笔向右稍偏下行笔,力量由轻而重,至捺脚重按稍停向右方劲疾出锋。
平捺笔势要平,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3临摹练习:捺尾较长,捺尖不要翘。
如“之”“退”“起”“建”等字,呈一波三折之态,笔画舒展流动。
反捺 反捺写法由长点变化而来,在“长点”的基形上尾部略向左下作收势,形较厚实。
写法是露锋起笔,用力向右下按笔,然后向左上回锋收笔。
注意,反捺的笔势不宜太长,顿笔要适中,收笔也可用驻锋。
反捺用得好,会使写出的字更灵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欣”“食”。
智永真书《千字文》中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反捺,即收笔时出锋向左出小钩,内含回环之势,如“磐”“聚”。
捺的变化 智永真书《千字文》中捺的形变主要是长短和收放的变化。
如左右两边都有捺画,一般左取收势,右取放势,如“馀”“效”。
左捺写作反捺,形较短,右捺放开。
一字双捺时,用反捺或将其中捺改为反捺,可以达到笔画灵活变化的效果。
上下结构的字有重复的捺画,下捺长、上捺短或反之,如“馨”“黍”。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智永真书千字文写法分析(十一)

22
□周 侃
书画课堂
二、写法分析
向
背
向背 笔画向背包括笔画相向和相背,智永真书《千字文》中多用此法,主要表现在横画横向间的俯仰关系,以及竖画纵向间的向背关系,如性、服、推、罪、刑、曲、芒、真。
疏密 疏密指布白的空间关系。
邓石如语:“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疏密关系有两大原则:一是先紧后松,即按笔顺原则,先写的部分要紧密,后写的部分要疏松;二是中宫收紧,笔画向中心靠拢,如中心空白
太大字就松散,外围的笔画应适当伸展,以形成疏密对比变化,如、洁、树、亏、岱、
竭、腾、壁。
避让 避让穿插,即所谓“违而不犯”,或避或让,生动自然,主要表现在横向组合的字左右穿插避让。
书写时注意左右两部分多高低不同,较少平头齐脚,当笔画相近时不能发生冲突,要错落有致,如殷、汤、毁、灭、城、劝、虑、组。
性刑服曲推芒罪
真
23
临摹练习:
疏 密
避
让
洁岱殷城身竭汤劝墨腾毁虑沛壁
灭
组
衡
树亏。
陈忠建智永千字文笔法

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而“永字八法”就是他总结出来的。
下面简单介绍智永的笔法特点:
1. 起笔:智永的起笔有顺锋和逆锋两种,而且他很注重顺逆之间的变化。
比如在写点的时候,他先逆锋入纸,然后提笔转锋,再顺锋出锋。
这样的写法不仅有变化,而且可以让线条更加丰富。
2. 收笔:智永的收笔也是非常讲究的。
他通常会在收笔时做一个回锋的动作,让线条看起来更加饱满。
同时,他还会根据字形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收笔方式。
3. 转折:智永在写转折的时候,会采用提按的方法。
他会在转折处先提笔向上,然后再按笔向下。
这样可以让线条更加有力度感。
4. 连带:智永在写连带的时候,会注重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
比如在写撇和捺的时候,他会让撇和捺之间的呼应更加自然。
总之,智永的笔法是非常讲究的,他不仅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而且还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他的“永字八法”不仅是一种笔法,更是一种艺术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智永,生卒年不详。
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
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
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
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
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
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
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
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
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
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
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
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
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
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基本与原文相当为宜;待有一定基础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2、对笔、纸、墨的选择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
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
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一(距笔头一寸)、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所以动物要爽洁、清劲、准确,宜用弹性较强的纯狼毫书写。
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重的生宣上书写。
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
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
四、真书的用笔分析智永用笔“精熟过人”,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
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
(一)横的写法1、长横作为一字的主画,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节节奏的作用,应写得生动得势。
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其一如“举”字长横,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起回锋。
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
其二如“妾”字长横,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
此横呈轻灵婉转之态。
其三如“具”字长横,尖锋入纸后迅速挺直右行,前轻后重,刚直有力。
此横有劲健流动之势。
2、短横短横在此帖中的形态颇多,或笔锋上行,取仰势,如“老”字上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杯”字右部之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情”字右部的横;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果断,如“求”字的横;或平直坚挺,求沉实,如“耳”字的上横;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且”字下横。
3、横的变化汉字中的横画最多,因此其形态、体势的变化也颇多。
深谙于此的智永在用笔上更是多变,下面拈出几例说明。
如“士”字两横并列,上横前重后轻,取仰势而放之,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而书之,对比鲜明。
如“任”字右部的三横,上仰、中平、下俯,长短各异,变化自然和谐。
又如“声”字中的横画,自上至下依次减细,且各横之间均有笔势上的照应,至末横处理成提画的走势。
临写中,对横画较多的字,应多观察分析,找出共性,举一反三。
(二)竖的写法汉字横多竖少。
竖是字的骨干,起着支撑字形、稳定重心的作用,宜写得劲健挺拔。
1、长竖此帖中的长竖有以下三种:一为悬针竖,如“”字右竖,起笔时与上一点画呼应,笔锋迂回而下,收笔时出锋,显出畅意流美之态。
二为重露竖,如“辞”字最后一笔竖,收笔时回锋,显得浑厚沉静。
三为“行意竖”。
由于此帖行意浓厚,因此字中时有行书笔意的点画,如“斩”字末竖,显然是为求流畅的笔势而带出。
2、短竖短竖在写法上与长竖相似,有起、收笔上的藏露变化,有相向、相背的体势变化。
(三)点的写法待横、竖将手、腕训练得较为稳定后可转入对点的学习。
南宋书学理论家姜夔言:“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点为字之神,点亦富于变化,但何时用什么点并非可以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如左右两点用于字首、字中,一般就是如“糠”、“嫡”、“少”的写法;用于下部,一般就是如“凉”、“员”、“异”几种写法。
四点底一般也只有如“熟”、“谦”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变化。
而上下两点的写法,由如“钧”、“扇”二字可见,上下三点由“沉”、“落”二字可见。
此帖中点单独出现时,形态最多的是侧点,书写时笔取侧势,锋尖入纸用力向右下,待毫铺开后笔锋稍顿,衄挫回锋。
其他还有直点、长点、垂点、撇点、挑点、平点等,书写时要留意它们与不同笔画搭配时的形态,找出规律性。
五、草书的用笔分析孙过庭《书谱》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因此对草书的用笔把握首先体现在使转上。
智永笔法精熟,“笔笔从空中落”,故而可以说,智永此帖草书教科书般的笔法为我们做了极好的示范。
(一)使转此帖在使转上达到了“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孙过庭《书谱》语)的艺术效果。
其转笔淳厚流畅,灵动而不诡异,沉实而不呆板。
1、下转。
如“霄”、“易”二字之横下行时,腕部要随之缓缓外转,使锋居于正中,忌勾指直接向下。
2、上转。
如“充”、“肠”二字,在笔上转时不可懈怠(勿猛提笔),稍驻后翻转而上,忌机械硬转,令锋散开。
3、平转。
如“饱”、“畏”二字笔至平转(撇折)时腕要稍向内翻,并在转处稍顿。
行笔时注意要手腕轻虚,避免动作过大。
4、连转。
转笔处顺势相连,行笔动作基本一致。
但转折中应注意动作到位和连转处的变化。
草书使转中最难的是上、下转交替进行,如“委”、“寓”二字。
临写时首先要看清行笔线路,其次要把握好腕部动作,可先在空中熟悉两遍后落笔。
检验连转动作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审视线条的起、行、收处,不能出现散锋或尖薄的情况。
如果动作不对,应及时调整,直到准确为止。
(二)横草书中多牵丝映带,许多点画相互依存,横画也不例外。
它可以与竖、撇、捺、点等连接在一起,难分彼此,如“佐”、“曲”、“弱”、“营”等字。
当然,相对独立的横画也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字中,与字的其他部分互相呼应。
1、短横草书中独立的短撇一般为字的首笔或末笔,其起、收有轻重,体势有俯仰。
一般上横多用轻起、仰势,如“飘”字;亦有切笔入纸重起者,如“青”字。
下横多取俯势,如“士”字;有重起轻收者,如“旦”字,也有重起重收者。
短横中还有一种逆势写法,如“执”字。
此法多用于横连竖,目的是顺势。
2、长横长横多为一字之主笔,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态。
长横在用笔上变化颇多,如“晋”字中横尖锋杀纸而入,凌厉劲健;“耻”字上横尖锋轻入,辅以提按,含蓄蕴藉;“每”字上横翻锋入纸后提笔右行,至收笔处顿锋上转,沉实婉转;“并”字末横取隶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丁”字之横呈下俯之态,顾盼含情。
(三)竖字中竖画好比搭台的支柱,一般写得挺直厚重。
1、短竖。
根据所处的位置,此帖中的短竖有以下几种形式:位于左,多用垂露,只是起笔或轻或重,如“佳”字;位于中,大多与其他点画相连,变化多端,如“维”字;位于下,一般厚重有力,支撑上部,如“闲”字。
2、长竖。
《千字文》的示范性约束着作者的个性发挥,因此本帖中没有抒情畅意的特长竖,只有相对较长的竖。
如“植”字的长竖居于左,切笔下行,丰润秀逸;“刻”字的长竖居于右,行笔轻重变换,颇有动感;“想”字的长竖承上启下,巧妙地将字的气息绾结于一体。
(四)点其实,看似简单的点往往是书法中最具变化、最难表现的,因此临写时一定要多观察、多比较,体会其用笔的细微变化,抓住其个性与共性特征,使之成为点睛之笔。
1 .单点单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他点画仍有相呼应的关系。
单点作为首笔或未笔时,一般多用俯势,笔毫入纸后向右下稍顿弹起,如“庙”字;亦有取仰势者,如“跃”字的左上点,起笔与横法类似,笔锋向右稍转后即折回而下。
另外视字的结构,具体作点时还应留意其角度的变化。
2、双点双点一般笔势相连,分为上下点和左右点。
(1)上下点。
如“论”字末熟练的提按,在上点完成后顺势带出下点;“嗣”字右部两点稍作翻腕,一笔而成,凝练有神;“禄”字中右两点开张大气,气势汹涌,角度、收放变化自然;“盗”字左上两点行笔稳健,气息相连。
(2)左右点。
如“凉”字右部下两点饱满沉实,遥相呼应;“羲”字上两点笔力千钧,峻急飞动;“乎”字的两点提按自如,一气呵成;“微”字的两点纵横交错,轻灵洒脱。
3、多点多点并列要注意各点的不同写法及相互间的呼应。
(1)横式。
如“密”字中部的点,重起顿笔后转腕提笔,而后翻锋向上完成左右,至右时,腕外转顿笔顺势完成右点。
如“羔”字中的横点,笔势起伏,提按、顿挫极富节奏感。
(2)纵式。
如“清”字上点采用单点的写法,下两点一笔写成并顺势提出与下一笔呼应。
“落”字中左下三点一笔写成,由轻渐重,简约而凝练。
(五)撇草书中的撇画多与其他点画相连或相映。
1、长撇此帖中长撇或厚重沉实,线条遒丽,如“映”、“初”二字;或凝练老辣,劲挺畅意,如“廉”、“碑”二字;或笔意婉转,飘逸洒脱,如“沙”、“接”二字。
2、短撇短撇变化较多。
如“欣”字之撇藏锋入纸,腕外转撇出;“戚”字之撇由上一笔顺势带出,翻转灵活;“求”字上撇由横变异而来,状若兰叶;“夙”字之撇露锋直下,迅速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