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1)

合集下载

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

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

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智永,唐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风格擅长楷书和行书,尤以楷书著名。

他所写的《千字文》、《磨砚斋重评石经》、《冠军长策》等作品,都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

其中,《千字文》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传承至今。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智永千字文楷书的笔法。

一、结构布局智永的千字文严谨有序,结构分明。

笔画的布局以直为主,倾斜、弯曲也有,但极少使用。

其笔画先直后横,先横后竖,先竖后撇,先撇后捺,排列有条不紊,行云流水,组成整篇文章。

二、笔画特点1. 顶钩重视顶钩是指字体顶部的钩状结构,智永的千字文笔画顶钩特点鲜明,且力度适宜,不过度夸张,不影响字形的整体美感。

2. 线条流畅智永千字文的笔画线条流畅,不用花哨的花絮来修饰,简明扼要,气势自立。

整篇文章的笔画先直后横,线条优美流畅,如水滑过石头一般,清新灵动,自然流转。

3. 竖直劲度智永的千字文笔画竖直劲度强烈,表现了书法家有着不屈不挠、刚毅坚定的精神和意志。

每个字形内部,横底重托,笔画上挺,下宽,力度适宜。

使得整篇文章看起来干净利落,朗朗上口。

三、雕工精细智永的千字文严谨精细,每个笔画都要有所考虑,每个字形的大小、造型、线条都经过推敲、调整和雕琢。

它的笔画虽然虽然精细,艺术效果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淌而来的。

四、运笔技巧1. 研磨墨汁智永所用的墨汁是经过精心磨制而成的,研墨中适当的加水,放入松炭也可以起到增益运笔的功效,使得笔画更加舒畅流畅。

2. 慢中有快智永书法家笔墨慢中有快,他认为要想使笔画有节奏,需要在纵横撇捺中运用缓慢下笔。

笔画在交错之处适当加快,使得整篇文章构成简洁、明快、优美、协调的结构形态。

3. 以快为主智永在写作过程中,笔画的速度很快,属于快捷俊迈的笔法,其所用的反射运笔,快脱快进,随机应变,奔放自如,每个笔画都具有极大的活力与韵味。

总之,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凝练有余,不失恬淡,平易近人,富含内在的生命力和灵气,被广泛的认同和传承,成为了经典的代表。

智永楷书《千字文》精讲,十字口诀!

智永楷书《千字文》精讲,十字口诀!
5宇单字精讲 “宇”字第一点偏左,但是下方竖勾却偏右。这种左右错位的结构处理方法是智永楷书常见的造型 方式,它能够使得整体活泼而有趣味。在具体的线条形态上,两个短横入笔的角度也不一样, 学习的时候注意这些细节,不可概念化。 临习要点
6宙单字精讲 “宙”字字形较扁,和“宇”字竖长的字形形成有趣的对比。这两个字的对比关系提示我们,临帖时 不仅要观察文字本身,还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或同或异,或相似或对比。这一点对于之
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智永楷书《千字文》精讲,十字口诀!
智永楷书《千字文》精讲,十字口诀!智永是王羲之后人,书传家法,对后世书法影响甚远。 董其昌评价其字“力透纸背”,苏轼评其字“精能之至,返造疏淡”,何绍基评曰“含蓄而极富韵律意 趣”。智永楷书,易上手易转体,自然舒展,而其楷书《千字文》堪称典范,是一千多年来最佳 版本。 下面,连载陈维导师精讲智永楷书《千字文》。一看到开头这10个字,不少人都懵了,这个… 怎么写?
2、对笔、纸、墨的选择
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 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 髓论》中言:“真一(距笔头一寸)、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所以动物要爽洁、清劲、准确,宜用弹性较强 的纯狼毫书写。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 重的生宣上书写。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 等。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

《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精讲及原帖高清欣赏

《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精讲及原帖高清欣赏

《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精讲及原帖高清欣赏示例文章篇一:《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精讲及原帖高清欣赏嘿,大家好!我今天想跟你们聊聊超级厉害的《智永真草千字文》。

你们知道吗?智永和尚可了不起啦。

他写的这个《智永真草千字文》就像是书法世界里的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

我一开始接触书法的时候,就听老师提到这个帖子,当时我就想,这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先来说说智永和尚吧。

他可是个很有毅力的人。

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直坚持不懈地在书法的道路上奔跑。

他住在一个寺庙里,每天都在练字。

我想啊,他练字的时候肯定特别专注,周围的一切都打扰不了他。

说不定寺庙里的小和尚们有时候会悄悄凑过去看他写字,心里想着:“哇,智永师父写得也太好啦!”那这个《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笔法到底有什么奥秘呢?咱们先从真书部分说起。

智永的真书啊,笔画就像一个个小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但是又各有各的特点。

比如说横画,它不是那种平平无奇的横,而是有一点微微的起伏,就像小山坡一样。

这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涟漪,让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生动。

你看,我们写横的时候,如果写得像根木棍一样直,那多单调啊。

智永和尚就聪明在这里,他把笔画写得活灵活现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书法课上试着模仿智永的真书横画。

我写了一遍又一遍,可怎么都写不出那种感觉。

我就有点着急了,旁边的同学就对我说:“你别着急呀,就像你走路一样,不可能是直直地走,总会有点小晃动的。

”嘿,经他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我再写的时候,就想象着这个横画是一个小人在小山坡上慢慢地走,嘿,写出来的横画还真就有那么点味道了。

再说说竖画吧。

智永的竖画就像挺拔的大树,直直地立在那里,给整个字一种很稳的感觉。

这就好比盖房子的时候,柱子要立得直直的,房子才不会倒。

要是竖画写歪了,整个字就像要倒了一样,那可不好看啦。

我就试过写竖画写歪了,那字看起来就像个喝醉酒的人,东倒西歪的。

老师看到了就笑着说:“你这字啊,是不是被风吹歪啦?”我当时就特别不好意思,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竖画写好。

《智永真书千字文》的笔法、结体和章法剖析

《智永真书千字文》的笔法、结体和章法剖析
图1 3)。
瓣囊
图9
一种是带有率意的竖画的 写法,起笔和行笔构成“S”笔 画。如“轻”字的第二笔,“调” 中的竖撇,这种用笔方法被唐代 书法家褚遂良发展为一种典型的
“S”形笔法,足见《智永真书千字文》对后世书法影 响极大(如图9)。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智永真书千字文》中字的 结构特点。
1.文中大多数字造型为方形略长。如“旧”“洁”
援舻^靥迎丽林睾幸印 其袒植商弱试诫寝增 理罐粗辩色肫瘩嘉散 长中庸劳镣苗勃聆音 陟萤婀敦素丈镀秉直 萎秉稷税氨贡新勒赏 展貉兹稼穑僻载南隶
万方数据
速禳起袭岫夸寞沼夺
城昆池码石铱野洄定 至云亭唐明墩寨莽田 踪百郡秦并叙宗垣崴 威沙漠驰零坍音九州
《智永真书千字文》(局部)
掌课堂★
+-★●■
等字中的撇捺,“鼓”“抽”等字中的挑画等,基本 笔画的起笔多为露锋。露锋起笔为《智永真书千字
鼹函槛列卿
图5
(5)映带自然,气脉顺畅。在《智永真书千字文》 中,笔画与笔画间映带自然,使整个字气象生动,巧 趣天成。如“凉”字中的三点的映带,“热”下面几 点的映带,“黍”下部两点与横画的呼应,“青”字上 部中横画与竖画间的映带,“禄”字右下部四点间的
蛆化匡囊
图2
映带,等等,充分体现了《智永真书千字文》笔画间 的映带这一特点(如图6)。
图8
瓤锥珠蒙
图12
4.疏密相间,布白均匀。如“量”字中的横画由
于布白均匀,整个字显得匀称协调;如“川”字中的 三竖布白均匀,“盟”字中的横、竖画布白均匀,使 整个字疏朗得体。正如苏东坡形容书法中的疏密相间 关系“疏处可跑马,密处不透风”一样。如“鸡”字、 “给”字为左密右疏,“玑”字为左疏右密,“热”字 为上密下疏,“累”字、“羲”字为中间密上下疏(如

怎样临习智永《千字文》1

怎样临习智永《千字文》1

怎样临习智永《千字文》1怎样临习智永《千字文》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智永,生卒年不详。

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

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

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

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

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

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

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

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

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

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

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_1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_1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_1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左部首和右部首偏旁部首在字形结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过宽和过窄都会使字的结构比例失调,所以偏旁有时起到调节字形结构的作用,使字的结构更加美观,组合也更为合理。

左部首一、单人旁1.组合特点撇画和竖画组成单人旁,这两个笔画粗细变化有致,用笔锋芒外露和含蓄内敛,这使得单人旁更加变化丰富,并且达到左、右两部的协调统一。

2.临习提示“彼”,点画的起收笔锋外露,笔势连贯,左右组合宽博稳健;“俊”,点画粗细有致,笔画之间紧密相依,字形结构紧凑有序;“何”,点画用笔含蓄,结构疏密对比强烈,内部的“口”字紧靠横画,整体结构左短右长。

二、双人旁1.组合特点双人旁两撇长短不一,一般第一笔较短,第二笔较长,且两个撇画的起笔位置在同一垂直线上,竖画短而有力。

2.临习提示“行”,左高右低,左右错落,右部竖钩变竖,用笔含蓄;“得”,左短右长,左窄右宽,右部上紧下松,两横起笔锋芒尽显,斜点紧靠横画;“德”,左窄右宽,右部上下松中间紧,底部心钩宜小,三点要分开。

三、三点水1.组合特点三点可以分开组合,也可以一分二合,或以牵丝连接,或两点合并。

2.临习提示“深”,左边三点呈散射状分开,与右部形成疏密对比,右部上紧下松;“泾”,左窄右宽,左边三点一分二连,牵丝相连,右部上宽下窄;“汤”,左部一分二合并,右部上窄下宽,下面三撇散射状分开,钩的底角正好是右部的支点。

四、竖心旁1.组合特点左右两点可分可连,中间一竖直挺有力,向右略微倾斜。

2.临习提示“惧”,左窄右宽,右部点画结构布局均匀稳妥;“怀”,左部三笔紧密连贯,右部上紧下松,下面撇的收笔与反捺的收笔形成支点,使字的结构更加平稳;“慎”,左窄右宽,右部上窄下宽,撇的收笔和斜点收笔起支撑作用。

五、左耳旁1.组合特点耳部小而紧凑,竖画的长短粗细要根据字的整体结构来调整。

2.临习提示“阮”,左耳旁宜小,右部两个左尖横要短小,撇和浮鹅钩要舒展;“陛”,左窄右宽,右部上、下组合成长方形结构;“阳”,左耳旁点画较为粗壮,右部点画劲挺有力,上窄下宽力点明确。

智永千字文楷书长横的写法技巧以及精讲

智永千字文楷书长横的写法技巧以及精讲

智永千字文楷书长横的写法技巧以及精讲智永,生卒年不详,本姓王,名法极,历梁、陈、隋三朝,传百岁而终,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出于王徽之一族。

他早年出家为僧,后云游至浙江省吴兴县永欣寺,整整住了三十年,人称“永禅师”。

在寺中,智永深居简出,每日临摹王羲之的字,从未间断。

他在屋内备了几只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笔头写秃后就取下丢进簏子里。

后来破笔头积了十大簏,智永便在屋前筑冢埋笔,人称“退笔冢”。

当时向智永求书者甚多,常常踏破门槛,于是智永用铁皮裹上门槛,称之为“铁门限”。

可见智永习书之刻苦,书名远扬,是我国历史上承袭“二王”书风又有自己风格的著名书法家。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册27开,每开纵38.6厘米,横51.3厘米,拓本原为朱翼盫先生收藏,后捐故宫博物院。

《智永真草千字文》行笔沉着流畅,绝无轻滑滞凝处,点画灵活自然,字势于平正中寓奇趣。

宋大观三年(1109)薛嗣昌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摹刻,又称“关中本”或“陕本”。

石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智永真草千字文,体现所谓"意在笔先,熟能生巧",达到了"神化自若,变态无穷"的意境。

遒劲丽美,字体古雅,用笔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多奇趣,确非唐以后人所能至。

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坮,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智永千文书在锋颖的藏露、用锋的顺逆、运锋的正侧等方面,呈现出用笔多样性的特点,确乎是“精熟过人”、“精能之至。

”书法家智永书用笔1.“时以尖锋入纸”,起笔处以露锋为多;行笔转折处以圆转为多;点画收笔处以藏锋为多。

其笔画形质呈现出丰腴圆润的韵味,造就了其书“多肉”的面貌。

智永书虽“多肉”,但其点画仍不失柔中寓刚、华滋遒劲的一面。

千字文入门技法

千字文入门技法
(可稍按),或顺时针转笔。
(2)拉收:重要的收笔方式之一,拉的方向有三种,例如横 收笔拉向上、中、下,竖收笔拉向左中右。
4、翻 笔
翻笔:在写转折时,笔毫明显的换(翻)过了相反那一面
(180度),是谓翻笔。翻笔是在自然书写的过程中自然形成 的,并非刻意为之。它往往由上一笔的书写方式决定。
5、圆 转 a.提按转笔(顺转——中或侧锋,多用于熟宣) 特征:外轮廓圆厚 方法:笔毫伴随提按顺势转动(转为中锋或侧锋都行, 以中锋为主)
7.钩与钩的变化
8.提笔
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
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 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 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 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 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 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第二讲: 智永千字文八个基本笔画训练
使 线 条 如 千 里 阵 云 般 变 化 。
横 的 行 笔 不 能 平 托 直 过 , 要 在 起 伏 提 按 ,
横 : 若 千 里 阵 云 欧 阳 询 《 八 诀 》
——
竖: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力败。 ——李世民《笔法论》 竖是指用力,站是指行笔要左右荡其锋,即行笔不能平拖。
(2)拨镫法:也称“单苞法”。“镫”作灯,譬喻执笔 运指如挑拨灯芯。它的基本要领是 “推、拖、捻、拽”。 这种执笔方法的传承大致为:卫夫人并钟繇、二王,传授
与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陆希声、李后主(煜)等。
掌心虚而宽 怎样才能做到虚而宽? (1)基本以指尖(手指前面一截)把笔 (特别在坐着书写的时候)。 (2)拇指与笔杆大致形成90度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智永真書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1)
作者:卢国联
作者单位:
刊名: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英文刊名:YOUTH AND CHILDREN CALLIGRAPHY
年,卷(期):2010(6)
1.卢国联《智永真書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4)[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0(10)
2.卢国联《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2)[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0(7)
3.卢国联《智永真書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3)[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0(8)
4.卢国联《智永真書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5)[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0(11)
5.卢国联《智永真書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11)[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1(5)
6.卢国联《智永真書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8)[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1(2)
7.卢国联《智永真書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7)[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1(1)
8.何炳武.易大东智永《真草千字文》赏析[期刊论文]-华夏文化2001(2)
9.卢国联《智永真書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12)[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1(6)
10.卢国联《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10)[期刊论文]-青少年书法(少年版)2011(4)本文链接:/Periodical_qsnsf20100600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