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中》的叙述者及叙事——探求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主题

合集下载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前言《竹林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以禅宗思想为背景,探讨了人类的本性以及自我认知的主题,被认为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本篇文章将从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禅宗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寺内的青年,他生性敏感、孤僻,被人称为“怪人”。

一天,寺内独自到竹林里去散步,恰巧遇到了前来游玩的一位妇女,并和她结识了。

不过,妇女很快就离开了,留给寺内的仅仅是一朵葡萄花。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寺内对这朵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具有独特的气质。

他决定将这种美丽的气质从花中释放出来,于是他想到把这朵花种在桃树上,希望能够将桃树的气质和葡萄花的气质完美融合。

可惜的是,在尝试了各种方法之后,他依然无法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

最终,寺内意识到他自己不过是一根枯木,无法给花儿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于是他将花儿埋在了泥土里,希望她能够好好生长,成为一朵更加美丽的花。

主要人物寺内寺内是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人物,被人称为“怪人”。

他对美感和艺术有很强的敏感度,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深具自信。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他被葡萄花深深吸引,却无法将这种美从花中释放出来,最终他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局限,像一根枯木一样被生活磨平。

妇女妇女是一个比较谨慎和保守的人物,她对桃树和葡萄花的认知比较浅显,对自己的外表和社交形象很在意。

她和寺内的结识显得有些让人意外,但这种结识最终将寺内推向了自我认知和思考的深渊中。

禅宗思想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蕴含了禅宗的思想,主要反映了人性的本质和禅宗修行的理念。

竹林被认为是禅宗修行的重要场所,禅宗门人进行静坐冥想和禅修,追求深刻的认识和无念无想的境地。

在小说中,寺内所寻求的美和气质,实际上就是他所追求的禅宗理念。

他用桃树的气质融合葡萄花的美丽,试图在自然中追求一种完美的美感境界。

然而,他最终发现这样的追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完美的境界只能自我体验和领悟,而不是通过外物去实现。

竹林中 赏析

竹林中 赏析

浅谈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是一篇充满悬疑和矛盾的小说,但是它既不属于悬疑小说也不属于侦破小说,因为它并没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没有所谓的侦探人物的出现,全凭七个与案件相关的人物对自己所知道的那一部分事情的叙述而成。

不管是在叙述视角、叙述方式都有其创新性以及独特性。

七段叙述,陈述给读者的似乎是一个没有真相的杀人案件。

武士金泽武弘的死亡真相到底是什么?作者芥川龙之介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线索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真相的空白,这是一个没有真相的案件。

七个与案件相关的人物叙述着自己所知道的的那一部分“真相”,但是,孰真孰假呢?我们似乎无法判定。

也许小说本身就不存在真相。

线索的矛盾与巧合——小说吸引读者的原因看到小说的结尾,作为读者的我实在是蒙了,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呢?迫不及待想知道真相,只好把小说好好再仔细研读一遍。

多襄丸、真砂承认自己就是杀死金泽武弘的凶手,而死者金泽武弘却借巫婆之口诉述自己是自杀而死的真相,三个人的叙述给了我们三个不同的真相。

谁才是真的呢?读者开始找细节,逐字品读,联系上下文,终于找到了线索。

但是,找到的线索告诉我们,三个当事人的叙述有制成的依据也有存在疑点的地方。

例如,樵夫说根据他看到的现场,他判定死主在被杀之前曾经狠斗过,这就与多襄丸的叙述相吻合,因为多襄丸说金泽武弘是与自己决斗而死的。

另外,樵夫还说在死尸旁边看到断绳,这也与金泽武弘的叙述相吻合。

金泽武弘这样叙述道:“妻子逃走以后,强盗就抢了我的大刀和弓箭,把捆我的绳子切断了一处”。

而真砂呢?她说金泽武弘断气后,她便咽声解掉了尸首上的绳子。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真砂的叙述有点问题,她为什么要解掉绳子呢?似乎没有这样做的理由,我们便感觉到她可能在说谎。

仔细研读,会发现三人的口供是相互矛盾的。

虽然都有疑点,但却都存在合理的地方。

此外,真砂说在金泽武弘的眼中看到嘲笑蔑视,而金泽武弘说在多襄丸对妻子花言巧语时,他看到妻子听出了神,“从来没有看过我妻子这时候那么美”,两个人都对方的表情的描述都是相反的,于是我们会想这中间是不是有误会?再有,三个人的叙述总会有巧合的地方。

读《竹林中》有感

读《竹林中》有感

真相不可寻——读《竹林中》有感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讲述了一起竹林中发生的凶杀案,美丽的女子被强盗侮辱,武士被杀。

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地故事,作者用七个不同的人物的七段叙述,却让故事有了无限的可能性,让每个读者都深陷迷雾中,怎么也还原不了整个事件的真相。

整篇故事最为重要的线索也是最大的疑团:武士到底是被谁杀死的?强盗?妻子?自杀?作者一开始通过樵夫,云游僧,捕役的供词让读者形成了一个对事件的总体认识:竹林中,一个好色的强盗杀死了武士,侮辱了武士的妻子,后逃走被捕。

樵夫,云游僧,捕役的供词是相对客观的,他们以第三人的视角向读者叙述的凶杀案大体的风貌,使我们做出了强盗就是案件凶手的猜测,读完老妪和凶手——强盗的供词后我们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测。

但随着武士妻子,武士灵魂的叙述,尤其是武士灵魂自己的供述,我们不得不推翻了自己的结论,武士的死亡成为了谜题。

在强盗,妻子,武士三位当事人供述中,其彼此冲突的地方最终使我们怀疑自己的推断。

强盗的供述承认自己是杀害武士的凶手,他对事件的的供述基本符合樵夫对现场的描述,用绳子绑住了武士,后来的决斗又造成了搏斗的痕迹。

这些能互相印证的细节给了人们做出推断的证据。

而武士妻子的供述中也陈述了自己杀害武士的事实,妻子在被强盗玷污后,忍受不了丈夫蔑视,侮辱的眼神,做出了一同死去的决定,但杀死丈夫后,却没有自杀的勇气而逃走了。

在武士灵魂的描述中他成了一个在妻子被侮辱背叛后为了尊严自杀的男人。

这样的冲突使我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为什么强盗、妻子和武士都承认自己是凶手呢?难道强盗只为了证明自己的敢作敢当?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杀死武士,他是因为决斗而死的。

但是,如果凶手不是他,他又是为了什么而说谎认罪呢?那么妻子呢?在强盗和武士叙述中她都是一个比较自私,甚至有点不忠的角色,这与老妪对女儿的描述又产生了冲突,是不是两位男性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印象加在事件中最为弱势的她身上呢?如果凶手不是她,她说谎的原因难道是为了掩饰自己“自私”、“不忠”吗?在她的叙述中是丈夫无情以及鄙视的眼神伤害她在先,这种眼色给予的打击使她不堪忍受,于是她不得做出与丈夫同归于尽的选择,虽然她最后并没有勇气自杀。

竹林中的人性

竹林中的人性

竹林中的人性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讲述了一个强盗多襄丸奸污武士的妻子真砂,然后杀死武士的故事,这个简单的故事有七个讲述者。

故事的开始是以受巡捕官审讯的时候一个樵夫的证言拉开帷幕,不同人的口供将故事拼凑连缀而成。

其中包括三个当事人,强盗多襄丸和真砂都承认自己杀死了武士,而武士武弘则通过女巫之口说自己是自杀的。

这种每个人口中的证言所拼凑在一起的情节,每个人在自己叙述时都成为了主人公,他们都想将自己美化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不同的人的话语就有了相互矛盾的地方,而作者在最后也没有告诉读者事实真相是什么。

他们互相矛盾的讲述使故事变得扑朔迷离,我在开始读小说的时候,曾经反复阅读、分析试图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来抵达故事真相。

但在这篇小说里,我们根本看不到真实情节,寻求真相已经没有可能,但我们却体验到了“别样的真实”人性的丑陋。

人性的丑陋源于人们对自己丑陋的无知。

强盗有色欲,因一己之快,而杀了武士,也害了武士之妻,被逮捕后在堂上陈述中他带着炫耀的话语和了不起而得意的表情来表达他那种征服感;贪婪的武士因强盗花言巧语阐述宝藏而产生贪欲,抛下妻子去丛林寻宝。

如果武士不为所动,就不会被捆绑,妻子亦不会被奸污。

诚然武士因贪念而死。

可笑的是他死后也不原意承认自己输给强盗,也不原意体现自己的懦弱;樵夫原本为局外人,对事件的了如指掌,却因一时贪念偷偷藏了一把值钱的匕首,所以在堂上作假,。

女子更是把自己说成一个忠贞受害者而企图得到大家的同情。

分析强盗、武士、武士之妻的叙述动机后,我们发现他们这么做的根源是一样的,即人性中的某种阴暗。

这种阴暗可以理解为类似于利己主义的私欲,也可以说是那种不敢直面自身的虚伪。

正因为这种利己的私欲,他们不择手段地为自己粉饰,以种种谎言来掩盖真相,用自己的叙述来解构他人的叙述,以求确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满足某种不可告人的欲望。

正是人性中的这种阴暗遮蔽了命案的真相,构成了《竹林中》的重重迷雾。

作者告诉我们的人性的阴暗面及其不可信任性。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作者:李治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7期李治(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510990)摘要:《竹林中》是日本近代文坛短篇小说巨匠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由于其内部所涉案情细节的不明确,历来备受评论家关注。

本文拟从现象学文论的视角出发,探索此作品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竹林中》;意向性;指向性;人性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115—02收稿日期:2014—01—18作者简介:李治(1985—),女,山东泰安人。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日本近现代文学。

一、《竹林中》之谜《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于大正11年1月发表在《新潮》上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自发表之日起就获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比如坚持“多襄丸行凶杀人”观点的福田恒存,认为“真砂是凶手”的大里恭三郎,还有提出“武弘是凶手”的大冈升平等。

各评论家都在自己的论证中指出了独到的推理过程。

另外,还有不屑于讨论谁是真凶的。

柄谷行人就指出“由于作者创作的半途而废,使《竹林中》成为一部含混不清之作”;中村光夫则对该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结构存在缺陷,同时提出芥川本身在认识上就有缺陷。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该小说“对同一情况建构了三个不同的剧本。

由此可见芥川的怀疑论:对真理绝对性的绝望,将作者对于真理的深切怀疑故事化了”。

本文拟借用现象学术语“意向性”一词展开分析,试图探寻作品深处隐含的意义。

二、叙事的矛盾“意向性”是 20世纪现象学文论中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关键在其指向性或关联性。

指向性就是意识总是指向某种对象,总是对某人或某物的认识。

文学是纯粹意向性的客体。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纯粹意向化的客体,也是读者意向化的客体。

作品的意义、价值通过读者的阅读得到体现或实现。

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既非物理主义所说的是一堆印刷符号的复合,也非心理主义所说的是作者或读者的心理体验的结果。

对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一种解读

对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一种解读

对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一种解读作者:赵威来源:《文学教育》2007年第10期创作于1921年的《竹林中》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此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给人扑朔迷离的印象而著称于世。

小说所描写的是一场发生在竹林中的命案。

一个樵夫发现了武士的尸体,强盗与武士的妻子都宣称自己是凶手,而武士的亡灵借女巫之口,称自己是自杀的。

樵夫、云游僧、捕役、武士的岳母作为证人分别为案情提供了一些线索。

整篇小说就是由他们七人说的话所组成。

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看起来很像是一篇侦探小说,但这篇“侦探小说”是独特的。

其独特之处在于,虽然从来都不乏有人试图从小说中摸索案件的真相,但又从来没有谁能令人完全信服地道出竹林中发生的这起命案到底是他杀还是自杀,凶手又是谁。

不管探寻真相的人怎样绞尽脑汁,他们依然不能圆满地找到那令人魂牵梦绕的真相。

这种真相难寻的扑朔迷离,或者说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不确定性,构成了这篇小说穿越历史时空的永恒魅力。

时至今日,希望在《竹林中》找出那唯一真相的依旧大有人在,但是大多数的读者已经意识到,也许作者所提供给我们的文本并非是什么侦探小说,其中也没有包含能帮忙找到元凶的神秘线索,因此,企图在其中找到那确定的唯一真相只能是徒劳的。

也许,作者想提供给我们的就是这种耐人寻味的扑朔迷离,让我们面对这种不确定的叙事,慢慢地玩味其中所包含着的无穷意蕴。

叙事的不确定性,往往是现代小说家对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追求。

芥川龙之介也不例外。

在他的小说中,有不少都表现出叙事的不确定,例如早期的《秋山图》、后期的《水虎》等。

而《竹林中》显然是将这种不确定叙事发挥到极致,并使之成为这篇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这种不确定的叙事一方面能够引起读者的良久回味,延长审美时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同时,这种不确定性又常常能让我们从中发掘出丰富而深刻的蕴藉。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在《竹林中》这篇小说里,叙事的不确定性是如何呈现的,我们又能从这种不确定性的背后解读出什么。

浅析《竹林中》的多重叙事手法.doc

浅析《竹林中》的多重叙事手法.doc

浅析《竹林中》的多重叙事手法摘要:《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短篇小说《竹林中》虽然篇幅短小,但其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别致,整个叙述方式因其不确定性,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分析《竹林中》的多重叙述手法,来阐释该文本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竹林中》芥川龙之介多重叙事手法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年间著名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作小说140多篇,讲究写作技巧、擅长心理刻画、冷静而理智地探讨现实人生,被认为是“新思潮派”或“新技巧派”、“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1915年,芥川龙之介发表首部作品《罗生门》,但直到1916年他在《新思潮》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鼻子》才一举成名,并因此受到夏目漱石的赞赏。

创作于1921年的《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给人扑朔迷离的印象而闻名于世。

小说所描写的是一场发生在竹林中的命案。

在离山科站约五六百米的竹林中,樵夫发现了一具尸体。

据巡捕官调查,死者是一位叫金泽武弘的年轻武士,他在与妻子真砂子一起回老家若狭国府的途中被杀害。

杀人疑犯已被捕获,是一个名叫多襄丸的无恶不作的强盗。

整篇小说是由七人的叙述组成:强盗与武士之妻都宣称自己是凶手,而武士亡灵则借女巫之口称自己是自杀的。

樵夫、云游僧、捕役、武士的岳母四人作为证人分别为案情提供了一些线索。

小说情节围绕着“谁是真凶”展开,真相扑朔迷离,是全篇的最大看点。

短篇小说《竹林中》虽然篇幅短小,但其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别致,整个叙述方式因其不确定性,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力图通过对《竹林中》人物角色叙述分析,阐释该文本特有的艺术魅力。

一、七个人的多重叙述《竹林中》的叙事像是一首由七个声部组合而成的错综复杂的乐章。

强盗、武士之妻、武士、樵夫、云游僧、捕役及武士岳母都各为一个声部。

为什么说有七个声部呢?小说中的这七个相关人物各自以第一人称分别叙述,而每个叙述带有各自主观情绪,都是本人眼中的事件真相,这样叙述下来,同样一件事情就有七个不同的版本。

从叙事视角探讨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

从叙事视角探讨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

一、芥川龙之介与他的创作中国论文网/7/view-3803936.htm芥川龙之介,日本新思潮流派的一个重要的作家。

他是一个生命极为短暂的作家,但是同时也给日本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带来很深刻的影响。

芥川龙之介作为大正时代的一位小说作家,创作出的小说往往都篇幅短小,但是取材都非常新颖,情节又十分离奇。

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是《罗生门》以及《竹林中》等。

芥川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了结自己的生命。

芥川对于丑恶现实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与人性的透彻思考让他无法承受这种痛苦。

而《竹林中》作为芥川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时候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一部作品,因超越了很多他创作的其他作品而被人们所推崇。

不得不说,《竹林中》更加直接和彻底地表现了芥川龙之介心中那种与别人不同的思想的国度。

《竹林中》最为特别的就是叙事的视角的独特性。

芥川龙之介通过多端叙述表达的就是自己内心当中对于社会丑恶的无情鞭挞,对于人生和人性的独特表现,往往不用任何陈述性语言,而是通过叙事手法让人性的丑恶清晰地展现出来。

这就是芥川龙之介内心涌动的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一种极其沉重的人性的拷问。

黑泽明最终把《竹林中》和《罗生门》这两部芥川的经典作品融合到自己的电影《罗生门》中,但是黑泽对于人性的理解显然和芥川的理解是不同的,比起芥川所表达的人性痛苦的叙事,黑泽叙述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希望。

二、小说《竹林中》的叙事结构与内容《竹林中》这部小说,芥川龙之介设置了非常奇特的叙事结构。

整部《竹林中》总共有7段叙述。

小说在故事层面上呈现出来的是一宗抢劫并且杀人的案件,而小说里大部分的人物对于案件都是在公堂上面进行描述。

作者利用公堂布置了一个复述和回顾的平台,而通过这个平台展现众生相。

樵夫是这个尸体的最早发现人,樵夫在叙述的过程中交代了尸体当时的状态以及尸体所在的现场情况。

樵夫把相关的情况都如实汇报了。

虽然樵夫在陈述这些情况的时候没有夹杂过多的个人情感,但是却有非常多的关于这个情况的判断或者推测,比如说对于现场的凌乱,樵夫猜测这个男子在被杀之前一定处于一种非常激烈的搏斗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砂与多襄丸的叙述矛盾之处在于真砂并没有在被强暴后向多襄丸要求两人决斗反是多襄丸多番嘲笑武弘此后真砂因为受不了丈夫的目光而两度昏倒真砂两次晕倒正好可以使自己无法解释的几个情节合理化达到合理雪耻继续活命的目的并希望通过在佛前的忏悔达到内心的安宁
《竹 林 中》的 叙 述 者 及 叙 事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文
叙述者的主观成分,但是相互之间没有矛盾,可以认 为是客观的事实。
小说的后半部分则是三个当事者的陈述,他们都
说自己杀了人(武弘说自己是自杀)。此处出现矛盾, 即野谁说的才是真相冶,或三人都未撒谎,只是从不同 的角度来叙述该事情。
重点是话语。事实是被遮蔽的,公众知道的只是
由话语构建的野事实冶。 四、竹林中的叙述者以及叙述 叙事是对于时间序列中至少两个真实或者虚构
一、关于作品 《竹林中》完成于 1921 年 12 月,发表于 1922 年 1 月《新潮》新年刊。与《竹林中》同时发表的还有《俊 宽》《将军》《诸神的微笑》三篇小说。四部作品同时发 表于日本国内一流杂志的新年刊,不仅反映芥川在日
本受欢迎程度,同时也反映其小说艺术价值。尤其《竹 林中》一文,被认为是日本小说经典之作,至今仍受到 众多读者喜爱。同时,由于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各个时
的事件与状态的讲述,其中任何一个都不预设或包含
另一个淤4。而在文本中涉及叙述者、受叙者以及被
叙。七位叙述者的话语构筑了小说的野真实冶,而就这 些叙述者而言,都可以发现其在叙述中的介入性以及 自觉性。
在《竹林中》,除去所有叙述者的介入,可得出作 者通过叙述者留给读者的明确信息。作为明确信息,
可以被自然地反问或者否定淤37。即: 武弘仰天死于竹林中吗? 武弘没有仰天死在竹林中。
39
2018 年 7 期
总第 420 期
安徽 文学
安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名叫武弘的武士死于竹林中。

该竹林马不能进。
……
秃鬃桃花马在不远处啃着青草。
此处野武士冶、野竹林冶和野秃鬃桃花马冶是已知的, 受叙者立刻被转变成被表现的世界中的知情人,至少
熟悉部分内容,并准备在已预设的信息之外增加新信
…… 秃鬃桃花马在不远处啃着青草吗? 秃鬃桃花马没有在不远处啃着青草。 类推,可得出整理所得内容即为陈述之预设,作 为不容置疑的预置淤44。指出了叙述的部分前提,受叙
者依据推测共享该前提。即:
作者简介:徐峰(1990-),男,浙江衢州人,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
息,如野死于竹林中、冶 野马不能进冶 野在不远处啃着青 草冶。正是由于以上预设,受叙者可以整理出其中相对 客观的部分,作为构建该文本的基本框架,若前四个
人叙述中的预设部分不成立,则该文本的叙事也失去
存在意义。但作为不容置疑的预置并不意味着完全真
实。在任何叙事中,叙述者对于讲述的事件,描述的人
物,表现的思想感情,都采取了某种态度淤45。文本中的
夫、行脚僧、捕快和老妪所提供的野物语冶以及与推官 对答,叙述的内容基本一致,且无前后矛盾,可以认为
这些构成了这次案件的客观证据,勾勒出整个事件的
轮廓。整理如下:1.一男子死于马不能进的竹林中。2. 致命伤在胸口。3.现场有激烈打斗的痕迹。4.死者脸朝 上,且身下的竹叶被鲜血浸染。5.现场没有凶器,但是 留下了一根绳子和一把梳子。6.真砂下落不明。7.多襄 丸拿了武弘的弓和箭,但被捕快抓获。8.多襄丸是惯 犯,臭名昭著,且多次逃脱追捕。9.武弘脾气温和,不 易招致仇恨,真砂巾帼不让须眉。以上这九点虽说有
子等其他现场物件。
而在文本的基本框架之外,涉及当事人的叙述
时,可以通过剔除主观介入,整理出相对客观的部分。
如多襄丸的叙述中,除去叙述者主观介入,整理情节
如下:昨日晌午偶遇武弘夫妇,被真砂的面容所吸引,
见色起意。遂上前搭话,用古墓中的宝物将武弘骗至
竹林内,而真砂却不下马。两人行至杉树处,多襄丸突
借用古典是芥川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竹林中》取材
于《今昔物语集》第 29 卷 23 话的野具妻行丹波国男於 大 江 山 被 缚语 冶,但 小 说的 结 构 、内 容 则 充 满 了 现 代 性,这正是借用古典的创作手法的杰作。吉田精一指 出,该小说的创作模仿了布朗宁的《戒指与书》及庇 亚斯的《月光下的小路》;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这篇
前四位叙述者的叙述中,虽大部分都运用预设,以话
语构建了该文本的基本构架,但是在叙述中都在各种
各样的目的以及偏好下进行叙述。
如樵夫在描述尸体的情况时:
野头顶戴了一顶城里人的细纱帽冶 野而且有只大马蝇死死地叮在上面,连我走进的 脚步声都不理会冶 野在一片地里,荒草和竹林给踩的乱七八糟的,看 样子那男子在被杀之前,准是狠斗了一场冶。其中提到 野城里人冶野死死地冶野看样子冶 这些词语都是樵夫所强 调的,除此之外,未过多涉及死者面容、伤口形状、绳
小说的创作契机是当时芥川从泷井孝作处得知了自
己陷入了复杂的三角关系之后,受刺激所作。对于这 一说法虽然也有研究者表示怀疑,但是其提出也有很 大 的 参 考 价值 ;还 有 研 究者 指出 ,《竹林 中》与《罗 生
门》(1915 年)《偷盗》(1917 年)的创作有一定关联。 三、文本分析 文本由七段话语组成。前四段为非当事人即樵
期都是文学评论家、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如有精堂出
版的《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 芥川龙之介》I 、II,至 文堂出版的《还有众多星散在作家论中及与其他 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关于《竹林中》的阅读
和研究都是经久不衰的。
二、关于作者及该小说的创作
芥川龙之介对于人生、艺术以及人性等各个方面 的思考,都以小说、书简和随笔日记等形式保留下来。
学 研 究
—— —探求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主题 徐峰
盐城工学院
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作品《竹林中》则是其王朝 小说中的代表作,舍弃了原作中的说教,独具匠心,推陈出新,手法别致,技巧完美,成为了众多研究者争相研 究的对象。《竹林中》通过七位叙述者的叙述,以话语构建了野真实冶。借鉴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指 环与书》的叙述手法,但却在最后隐藏了真相。本论文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从叙事的形式与功能的角度,对文 中七位叙述者的叙述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该作品的主题。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叙事 叙述者 人性 利己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