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
芥川龙之介

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
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
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
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谈论完毕,雨过天晴。
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
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பைடு நூலகம்
电影《罗生门》艺术赏析
该片是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改编而成,是大 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影片以 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 然而其结尾的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 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小说没有最终结局,因而也引起了众多莫衷一 是的揣测。从文学成就的角度说,诸多文学理论家认为从小说本身来看,它提供 了一个开放的结构。
电影《罗生门》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于1950改拍了《竹林中》,并以芥川的小说《罗生门》
为电影的题目。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
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
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
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
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真相只得
作品分析——人物心理分析
1.老婆子的话表明了什么人生哲学?(“曾经这个妇人,用
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 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
生存就意味着弱肉强食
2. 仆人心理如何转变?
天性未泯:想当强盗却没勇气——“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正义感:看到拔头发而心生憎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 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 也不放过” 弃善从恶:为老婆子的生存观所刺激、坚定——“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 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芥川龙之介:人性之恶,无法救赎

芥川龙之介:人性之恶,无法救赎1915年,芥川龙之介以柳川隆之介的笔名在《帝国文学》上发表名作《罗生门》,自此以后,日本文坛就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此时的芥川年仅23岁,正是风华正茂,年少有为之时,从此,一个天才作家悄然诞生。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著名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
时隔一年,1916年2月,芥川龙之介又在《新思潮》复刊号上发表《鼻子》这一短篇,赢得当时的日本文坛大家夏目漱石(《我是猫》的作者)的亲笔称赞:小说十分有趣,首尾相顾,不失为上品。
像这样的小说,若能写出二三十篇,在文坛上必将成为无与伦比的作家。
果然,芥川不负所望,他笔耕不辍,佳作层出,终究成为一代短篇大家。
芥川小说的影响有多大?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将他的《竹林中》搬上电影荧幕,改名为《罗生门》,这部电影从此也让黑泽明青史留名,获奖无数。
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实际上是芥川两篇小说的结合体,名字是《罗生门》的,故事是《竹林中》的。
“人性恶”是芥川小说的主题,最为典型的代表自然是名作《罗生门》。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被主人辞退的穷困家丁在罗生门下避雨,他纠结着要不要在走投无路之际做一个强盗。
无意中他发现罗生门楼上有一个老太婆正在扯死人的头发拿去做假发,当他逼问老太婆这么做的原因时,老太婆轻描淡写回答说扯死人的头发也许是不对的,但是“不干,就得饿死,没办法!”家丁一听,心中一横,一把揪住老太婆,将她身上的衣物全部扒光抢走。
他对老太婆说:“这么说来,我扒你的衣服,你也不会怪我吧。
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
”随即,家丁逃之之夭夭,下落不明。
其实家丁也并非一心就想为非作歹,开始的时候,他还在纠结“做强盗还是饿死”这个问题,那时他的良心和道德并未泯灭。
不过老太婆的这一番话和所作所为给了他一个作恶的理由。
不管是在家丁身上还是老太婆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出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为了一己之生存,全然不顾他人之死活,“人性恶”在他们身上彰显得如此昭然。
芥川龙之介生平

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1927年芥川龙之介继续写作随想集《侏儒的话》,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两句话,但意味深长。7月24日,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35岁的龙之介在自家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3年。旋辞职。
1918年他发表《地狱变》
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四个月,,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
1892年芥川龙之介生于东京。
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开始写作。
1914发表处女作《老年》、戏曲《青年之死》。
1915年发表《罗生门》。
1916年他在《新思潮》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鼻子》,他也开始创作俳句。之后在1916年又连续创作了《芋粥》、《手巾》,在文坛确立了新锐作家的地位。
_鬼才_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颇具思想深度和创作才华的作家,他那精妙的短篇小说,技巧纯熟,构思奇特,语言简练,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在日本文坛上素有/鬼才0的称号。
j鬼才k芥川龙之介赵富森芥川从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到1927年逝世的12年间总共写了148篇小说。
由于他对创作的态度十分认真,苦心孤诣地进行构思,绝不敷衍成篇,因此他留给后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大都是精品。
其中5罗生门6、5鼻子6、5桔子6、5地狱图6、5玄鹤山房6等作品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各种版本的芥川作品集一版再版,经久不衰。
1935年,日本文学界为了表彰和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同时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设立了在日本被称为/跳龙门0的重要文学奖)))/芥川龙之介文学奖0。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
1892年3月1日生于东京,因恰逢辰年辰月辰时,故名龙之介。
原姓新原,父亲经营牛奶业。
在他生后九个月时,因母亲神经失常,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川。
养父母对诗书琴画无所不通,家庭中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
当地又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保留下,像是一幅浓笔重彩的大油画。
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
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
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3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
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
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熠熠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迭翠。
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
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
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毕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山美丽迷人的夜色。
从《橘子》看芥川龙之介后期文学创作的转变

从《橘子》看芥川龙之介后期文学创作的转变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小说家,“新思潮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日本现在的纯文学的最高奖项“芥川赏”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由此可见他在日本文坛的重要地位。
他与夏目漱石,森欧外被认为是“形成日本现代文学教养的基础”(大冈升平《日本文学》)他们三足鼎立,将日本近代文学推向一个高峰。
一、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的前期与后期芥川的小说创作过程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主要取材《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等物语作品,后期芥川开始转向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取材创作现实主义小说,虽然在芥川龙之介的创作中历史小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对芥川龙之介创作的其他类型的小说及其散文、评论的研究却稍显薄弱,以至使大家对芥川龙之介思想的理解拘泥于前期的历史小说。
纵观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可以发现:除了在历史小说中所体现的厌世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以外,在芥川龙之介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转向以取材现实来体现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展现人文主义的精神的文章也值得称道。
笔者再对芥川文学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研究者仅仅局限于对芥川早期历史小说《罗生门》《鼻子》《竹林中》等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也颇为丰厚,但是对于芥川后期文学创作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即便是在对芥川整体文学思想的研究中对于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达到完全透析芥川龙之介整体文学思想的目的。
本文我们要探讨的小说《橘子》就是芥川龙之介从历史小说转向人文主义题材的一篇重要文章。
大正8年(1919年)5月,芥川龙之介创作了短篇小说《橘子》。
整篇文章仅两千多字,情节十分简单:主人公“我”在火车上面见到了一个头发干枯,衣着邋遢的乡下小姑娘在乘车去当女佣的途中,拼命打开车窗,目的是把自己带着的仅有的几个金黄的橘子送给了特地前来送行的弟弟们。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摒弃以往的借助历史传奇故事和暗黑的写作语言风格,完全转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正面入手来刻画整个的故事全貌。
芥川龙之介

外的作品。对欧美文学也兴趣浓厚,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
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后师从夏目漱石,并深受其影响。 1927年7月,因神经衰弱在东京服安眠药自杀,享年35岁。
鬼才:芥川龙之介
•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有“鬼才”之誉。早期作品多取历史 题材,重艺术构思、审美意趣,显示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后转向写实。 他全力创作短篇小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短
(1920)、《一块地》(1923)等。
文学创作
• 后期是芥川对自己的文学生涯与人生之旅进行决算的时期。
这时期的作品已不只是停留在中期小说接触与了解现实的层面上,
而是对美丑、善恶、贫富等矛盾对立的社会现象产生出一种本质 的失望,从而悲观厌世并生出一种幻灭感。这时期代表作品主要
有《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1925)、《玄鹤山房》(1927)和
作品分析——内容简介
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 死之间挣扎。这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 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 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 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 生罢了。她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 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 是为了生存啊!”于是,仆人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
(1916)、《戏作三味》(1917)、《地狱图》(1918)、《蜘 蛛丝》(1918)等。
文学创作
• 中期:创作风格发展变化时期。虽然继续写历史小说,但创
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历程及代表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动物般的人物形象
• 《罗生门》中多次出现将人比喻为动物之处,而且这种比喻多数 是用来形容拔死人头发的老妪。首先,初登场时的形象为“身着 黄褐色和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白发老妪”。拔头发时“犹 如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似的”。老妪的胳膊“活像鸡腿”,“眼睑 发红,目光像鸷鸟一般”的眼睛,“皱纹密布,几乎跟鼻子连起来的 嘴唇,犹如咀嚼似的吧嗒着,发出乌啼的声音”。在回答仆役的问 题时,发出“癞蛤蟆般聒噪的声音”。 • 很显然对老妪的形象描写大部分都使用了动物来比喻。而作 品的另一位主人公仆役的形象描写几乎与老妪一样,也充满了动 物性的比喻。如他“像猫那样蜷缩着身子”,“仿佛壁虎一般蹑 足”。“猴子”“鸡”“鸷鸟”“乌鸦”“癞蛤蟆”“壁虎”等 这些动物比喻在这篇作品中十分突出。而这种动物比喻恰巧是由 《罗生门》开始急剧增多的。
2. 仆人心理如何转变?
天性未泯:想当强盗却没勇气——“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正义感:看到拔头发而心生憎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
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 也不放过” 弃善从恶:为老婆子的生存观所刺激、坚定——“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 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
《河童》 通过精神病院23号患者的自述,讲述了一段与人类
社会既相悖又相似的河童国里的见闻与经历。虽然假托了一个虚构 的世界,但贯穿全篇的机警的讽刺和犀利的批判处处指向现实,反
而比当时很多现实主义作品都更准确也更生动地刻画出了20世纪20
年代日本社会真实而本质的一面。
• 《鼻》 描写的是禅智内供生来便有“五六寸长,从嘴唇 上方一直垂到下巴”的鼻于。他自始至终都为有这样的 鼻子而苦恼。不仅为“鼻子长的确不方便”而苦恼,更 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痛苦。因此,他为了能使鼻 子变短,想了很多办法,尝试了很多方法,却无济于事。 并且,他一直很在意鼻子,不单单在意自己的,也在意 别人的鼻子。他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观察别人的鼻子。 内供的弟子把一个从一位医生那里得来的可以使鼻子变 短的方法告诉了内供。内供试过后,鼻子确实变短了。 “内供的心情就像花费几年功夫终于抄写《法华经》大 功告成那样的舒畅高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周围 的状况变得更加糟了。因此,内供“心情郁闷”、“心 里很不痛快。”“脾气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有一天, 内供的鼻子又恢复到和以前一样长后,内供在心里自语 道:“这样一来,谁也不会再笑我了。”于是,内供的 人生就这样持续着。
芥川龙之介

《侏儒的话》
然而,星星也许并不像我们那样,经历着颠沛流离——虽然它们也许是会寂寞的。 总之,两千余年的历史并不是由一个渺小的克莉奥佩特拉的鼻子来左右的。倒不 如说是由大地之上到处存在着的人们的愚昧来左右的。实在可笑——其实是由人 们庄严的愚昧来左右的。 道德给予的恩赐是时间与劳力的节约。道德给予的损害是整个良心的麻痹。盲目 地反对道德的人,是缺乏经济观念。盲目地屈从道德的人,不是胆怯就是懒汉 。 我们的悲剧是因为年轻,或者因为训练不足,以及在没有把握住良心之前,遭受 到无耻之徒的非难。 我们的喜剧是因为年轻,或者是因为训练不足,在遭受无 耻之徒的非难之后,好容易才把握住良心。 决定我们的行为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我们的好恶,或者是快乐与不快乐。 不只是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神与恶魔、美与丑、勇敢与怯懦、理性与信仰——其 他一切处于天秤两端的,都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古人把这种态度叫作中庸。 人生好像缺页很多的书。很难把它说成是一部书,然而它又确实是一部书。 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 在神的一切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
文学创作
中期:创作风格发展变化时期。虽然继续写 历史小说,但创作倾向逐渐从历史世界进入 现实世界。除历史小说《杜子春》(1920)、 《秋山图》(1921)、《竹林中》(1922) 等以外,还写了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 《桔子》(1919)、《秋》(1920)、《一 块地》(1923)等。
文学创作
芥川龙之介遗书
……现在的我确实是茫然不安、我对我的未来是茫然不安的。 我身处在如冰一般透明清澄、病态般敏感的世界。我昨天跟 一名娼妇一块聊她的债务问题时,渐渐地越来越觉得“为了 活下去而活”实在是人的悲哀,若能满足于永远的沉睡,对 我们自身来说未尝不是种和平与幸福。我对我自己要到何时 才能果决地自杀抱持着疑问,只得说自然对我来说比以前更 美了。爱着自然的美并企图自杀、你应当觉得我的矛盾很可 笑吧。但我还是要说,自然的美是映照在我末期的视线中的。 我比别人都更深地见过、爱过、理解过,过程中相对的我累 积了同样多的苦痛,也多少得到了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及其《罗生门》梁济邦( 西安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061)【摘要】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阐述了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和主要成就, 并通过对其代表作《罗生门》的写作特色、主题思想、现实意义进行剖析, 帮助读者了解芥川的文学生涯及其《罗生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新现实派作家; 短篇小说之王; 历史小说; 《罗生门》; 利己主义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 明治二十五) 年生于东京, 卒于1927( 昭和二) 年。
虽经三个年号, 但生命却短短36 岁。
其生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或被收入国语教材中, 或被编入《现代文》中, 或被搬上银幕。
其作品在国内自不必说, 在国际上也日益被人们所注意, 影响愈加深远。
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奖芥川奖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获得芥川奖宛如是走向文学殿堂的通行证, 也是每个文学新人梦寐以求的。
芥川是新现实派( 理知派) 的中心成员, 自小聪颖出众, 是日本近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地狱变》、《舞会》、《河童》等, 均为短篇小说。
尤其应指出的是在他发表了《罗生门》后( 当时为东京大学学生) 紧接着在第四次《新思潮》上发表了取材于历史小说《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的《鼻子》, 受到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极高评价, 亲笔致信激励他写出更多佳作。
受此鼓励芥川笔耕不息, 佳作不断, 活跃在日本文坛上, 并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送来缕缕新风。
芥川1892 年3 月1 日作为新原敏三的长子出生。
生时为龙年龙月龙日故名龙之介。
九个月后生母因精神失常, 不得已将其送到娘家芥川家做养子, 所以后来便称为芥川龙之介。
在他11 岁时, 生母过早地离开人世, 给其身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就学阶段学业出众, 免试进入一高。
2 2 岁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科, 在校期间参加文学活动, 发表文学作品, 这时期称为新思潮时期, 其间最主要的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等, 并成为夏目漱石的门下弟子之一。
毕业之后, 进入其艺术至上主义时期( 大正元年—大正十一年) , 主张作品自身的艺术性高于其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 主要代表作有《地狱变》、《枯野抄》等。
其后开始自传性作品的写作时期( 大正十二年—大正十四年) , 这期间只有两年, 主要作品有《大导寺信辅的半生》等。
从这时期起, 身体状况渐渐恶化。
后期虽疾病困扰, 但芥川仍然坚持写作, 因胃肠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痔疮等时而去疗养, 逐渐身心疲惫, 最后走入怀疑、自我崩溃的阶段。
不安、绝望孤独现于其作品世界里。
主要作品有《河童》、《齿轮》、评论《西方人》等。
1927 年7 月24 日在家服过量催眠镇静剂- 佛罗那自杀, 英年早逝, 给人们、给文学留下了许多遗憾。
综观芥川文学生涯, 不难看出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大正年间, 作品除随笔、评论、童话、自传性小说外, 大多为优秀的短篇小说。
作品根据取材内容, 可大致分为历史小说, 宗教题材小说等。
前者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偷盗》、《戏作三味》、《地狱变》等。
后者有《奉教人的死》、《邪宗门》、《黑衣圣母》、《南京基督》等。
这两部分占其作品的一大部分, 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特点。
他从开始追求宗教的“美”与“善”,到最后的怀疑、迷惘, 也是和他的人生追求、命运归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芥川文学的评价大多数人都给予很高的赞誉, “给人与古典的感觉、静谧、沉着, 将深度和重点有条理地汲入读者心田。
”(井汲清治语) 。
江口涣则有褒有贬: “芥川君作品的基调是包含着理智、精练的幽默。
作者总是站在生活的外侧静观漩流”,“作为人生的旁观者, 没有对作品倾尽全心的热情, 也就没有打动人灵魂的力量”。
总之, 芥川文学使人重新发现了古典作品的深远意义, 在他短短一生中, 写出了历史小说、“切支丹物”等宗教题材小说、童话、自传性小说、评论等大量作品, 给后人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罗生门》是芥川在大正四年1915 年发表在《帝国文学》上的作品, 也被视为是其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出发点, 从此人们开始注意这位文学青年。
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集》( 原文大约有530 字, 有情节要点) , 原文简洁, 从心理方面, 仅仅描写了仆人和老妪的恐怖感。
而芥川则加工创作成另一种形式, 通过大胆地揭露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自私, 描写人类的脆弱点, 情节跌宕起伏、有血有肉、引人入胜, 作品文笔流畅。
通过此篇显示了芥川作为短篇作家所具有的素质和潜力。
罗生门亦名罗城门, 建于平安京( 今京都) 的朱雀大路南端, 高约21 米, 幅宽约54 米, 现已不存。
作者以此为题, 强调了故事情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全过程都在这一个场所发生。
它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 无时不在上演着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的“闹剧”。
作品梗概如下: 平安朝末期, 某晚秋的傍晚, 一个仆人遭主人解雇后在荒弃的罗生门下躲雨。
当登上罗生门后发现一老太婆正从死人堆中拔人头发做假发以求度日, 自己从厌恶到承认其恶为正当行动,仆人在“饿死”还是“做盗贼”上受老太婆的影响, 竟顿起歹心将老太婆的衣服抢走, 消失在黑色的夜幕里。
《罗生门》一开始就为读者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之一及罗生门周围的情况。
“傍晚时分, 一个仆人站在罗生门下等着雨停下来”。
“在宽阔的城楼下边, 除了这个仆人别无他人,仅有一只蟋蟀爬在生漆剥落的高大圆柱上”。
这暗示罗生门衰败之久。
果然紧接着写道: “.. 这两三年京都多灾多难、地震、旋风、火灾、饥馑等接连不断。
都城里因此变得极其荒凉。
”小说开头便给读者一种“暗灰色”的印象, 为将发生的事情埋下伏笔。
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他为右颊上长出的大粉刺而烦恼, 呆呆地注视着落下的雨”,穿着洗褪了色的藏青色褂子, 坐在石级上。
明天的生计摆在遭主人遗弃的仆人面前, 他在等雨停之时想来想去, 力求摆脱目前的困境, 不然“只能活活饿死在墙下或大路旁。
死后也会被拖到这个城楼上, 像只狗似的被一扔了事。
”可始终没有下“只能当强盗”的勇气。
天越来越黑, 愈来愈冷, 他自然而然想到了去罗生门城楼上好好睡个安稳觉。
于是“留心着腰间挂着的木柄长刀, 免得它出了刀鞘。
它抬起穿着草鞋的脚, 踏上楼梯最下边的一级。
”芥川始终对仆人的心理描写细微致至。
刚上楼梯时, 仆人以为上面反正都是死人, 而迈上中段时, 他“像猫似的缩着身子, 屏住呼吸、窥视着上边的动静”。
发现城楼上点着昏浊的黄色灯, “仆人像蜥蜴似的蹑着手脚, 好不容易才爬上很陡的楼梯的最上边一级。
他尽量伏着身子, 伸长脖子、胆战心惊地窥视城楼里的情况。
”想知道那个使自己如此小心翼翼, 甚至有些恐惧的人是什么不凡之辈。
接下来他详细描写了城楼上死尸成堆、杂乱无章的情况。
把各种形态描写得十分逼真, 然后才浮出小说第二个人物——一个在死人堆中“身着深紫色衣服、矮小瘦弱, 白发、貌似猴子的老太婆。
”这时“六分的恐惧和四分的好奇心”使他“毛骨悚然”,而老太婆没有发现他, 一心一意地拔着死人的长头发。
仔细看清以后, 仆人内心恐惧渐渐消失, 对老太婆的憎恶却越来越深, 便持刀跃到她面前, 很快将其擒拿, 进而追问其原由。
当老太婆絮絮叨叨说了真相, 仆人的心情从对恶的强烈憎恶到“低头看着, 用稍微缓和的口吻”再到“把大刀插入刀鞘, 左手按着刀柄, 冷静地听着。
”以致最终“根本不可能去思考饿死之类的事情”。
这一系列变化的外在动力全来自老太婆, 从某种程度上, 仆人受老太婆的启发,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仆人对善和恶的看法已经完全动摇, 行为的选择也就截然不同。
“那么, 我剥了你的衣服, 你也不该恨我吧! 要是不这么干, 我也得饿死呀! ”仆人说着麻利地剥下了衣服, 踢倒老太婆, 很快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之中。
至此, 仆人和老太婆的对峙成为小说的高潮, 经过两人之间的问答, 气氛缓和了许多, 而仆人按照老太婆的逻辑, 他在这一瞬间鼓起勇气去对老太婆施恶, 自己也从弱者变为强者。
小说最后写道:老太婆好像死人似的在地上倒了一会儿, 然后光着身子从尸体中间爬起来。
他一边发出既像自语又像呻吟似的声音, 一边借助正在燃烧着的火光, 爬到了楼梯口, 在那儿倒垂着短短的白发, 朝罗生门望去, 外边只是黑洞洞的夜。
仆人的去向无人知晓。
结尾部分也是别具匠心的。
给读者交待了两个主人公的结局, 又揭示在利己情况下, 弱者的悲惨命运。
也是对人性丑的批判。
其中“黑洞洞”是关键的“字眼”,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前途未卜、人生无常的感觉。
罗生门又恢复了平静, 而一切都在变化, 新的开始在等待着, 正好首尾相呼应, 浑然一体。
统观小说的全文, 芥川成功地描写了仆人的心理变化全过程, 文章条理清楚, 一环紧扣一环, 使古典历史小说得以升华, 其作为芥川登上文坛的起点之作( 或代表作) 是当之无愧的。
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在当今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远藤嘉基, 池垣武郎. 注解日本文学史[ M ] . 中央图书,1998.[ 2] 谷山茂, 猪野谦二等编. 新订国语总览[ M ] . 京都书房,1998.[ 3] 芥川龙之介ⅠⅡ[ M ] . 日本文学研究资料丛书. 有精堂,1981.[ 4] 森本修. 芥川龙之介[ M] . 樱枫社, 1974.[5] 邹波. 芥川龙之介的宗教思想[ J ] . 日本学刊, 1998,( 6) .[ 6] 曲维译. 罗生门[ J ] . 日语知识, 1999, ( 2) .( 收稿日期: 1999-07-08)【责任编校毛彩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