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楷书技法(千字文)教学文稿
《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

《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
《智永真书千字文》是智永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书法风格优美,笔法精湛,是学习书法的优秀范本。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供您参考:
一、基本笔画
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基本笔画,包括点、横、竖、撇、捺、钩等。
智永的笔画注重起笔、行笔和收笔,起笔多以侧锋入纸,行笔流畅自如,收笔多以回锋收笔,呈现出完美的笔画形态。
二、字体结构
智永的字体结构严谨,注重字形的平衡和对称,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协调。
在学习时,要从字的结构入手,注意字的重心和平衡,以及笔画之间的空间分布,逐步提高字体的结构能力。
三、笔法
智永的笔法精湛,注重笔画的起承转合和变化。
在学习时,要认真观察笔画的形态和变化,注意起笔、行笔和收笔的技巧,力求在笔法上做到准确无误。
四、章法
章法是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和风格表现。
在学习智永真书千字文时,要注重章法的变化和统一,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和协调,使整个作品既有变化又有统一。
五、临摹与创作
学习书法需要不断地临摹和创作。
通过临摹可以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同时也要注重创作,通过创作可以锻炼自己的书法表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创作时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巧,但要注意与自己的风格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总之,《智永真书千字文》书法教程需要从基本笔画、字体结构、笔法、章法和临摹与创作等方面入手,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书体的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15).doc

右部首十四、三撇旁 1.组合特点三撇短小浑厚,起笔或方或圆,都在同一垂直线上。
2.临习提示“形”,左宽右窄,中间疏朗,左部横画取仰势和平势,左边曲头撇、垂露竖,三撇布局窄长;“?”,左部呈长方形,左右两竖向背而立,结构紧凑,左右两部间距稍宽,但不松散。
十五、见字旁1.组合特点上面长方形结构,直撇收笔或藏锋,或回锋挑出,撇画的收笔和浮鹅钩的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2.临习提示“亲”左右同宽,左高右低,左部安排在右部撇的上方,结构紧凑;“观”,左长右短,左部宽大,左部中间两个“口”,由点画所替代,右部短小下沉,左右部着地平齐。
十六、犬字旁1.组合特点横短,撇画起收笔锋芒稍露,上直下弯行笔带弧度,捺画的起笔和横画、撇画相交,由轻至重,顺势而下,点的位置高低不一。
2.临习提示“猷”,左部横画向左延长,和右部捺画形成对角平衡关系,斜点在横的收笔处,字形结构宽扁;“兽”,左部结构方正,重叠有序,右部“犬”紧靠左部,捺舒展顺势,斜点偏上。
十七、丸字旁1.组合特点撇画的行笔较直,撇画的形态差异较大,因字而异,横折钩行笔弧度稍直,斜点位居字的结构中间。
2. 临习提示“执”,左长右短,底部较平,左部横画长短笔势不一,上下排列紧密,右部撇画和钩画相背而立,左右两钩底角支撑字的结构;“孰”,左长右短底部在同一水平线上,左部上密下疏,钩画的接触面较大,右部钩和左部钩使字平稳。
十八、鸟字旁1.组合特点上窄下宽,点画排列匀称,下方横四点略微偏上,斜点之间可分可连。
2.临习提示“鸣”,“口”位于左上角,横四点向左延伸意欲托住上方的“口”,结构较方正;“?”,左小右大,左部小而方正,位居“鸟”的左上方,右部上窄下宽,横四点向外延伸,左右两部形成整体。
十九、风字旁1.组合特点结构瘦长,撇和钩取向背弧度,撇短钩长,内部结构紧凑。
2.临习提示“飘”,左长右短,左部点画布局匀称,下面“小”变横三点,使结构更平稳,右部横折钩的底角和左部横三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左密右疏,左部上斜下正组合生动,右部撇短钩长中间紧密,左边竖折的转角和右面钩的底角是字的支点。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_1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_1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左部首和右部首偏旁部首在字形结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过宽和过窄都会使字的结构比例失调,所以偏旁有时起到调节字形结构的作用,使字的结构更加美观,组合也更为合理。
左部首一、单人旁1.组合特点撇画和竖画组成单人旁,这两个笔画粗细变化有致,用笔锋芒外露和含蓄内敛,这使得单人旁更加变化丰富,并且达到左、右两部的协调统一。
2.临习提示“彼”,点画的起收笔锋外露,笔势连贯,左右组合宽博稳健;“俊”,点画粗细有致,笔画之间紧密相依,字形结构紧凑有序;“何”,点画用笔含蓄,结构疏密对比强烈,内部的“口”字紧靠横画,整体结构左短右长。
二、双人旁1.组合特点双人旁两撇长短不一,一般第一笔较短,第二笔较长,且两个撇画的起笔位置在同一垂直线上,竖画短而有力。
2.临习提示“行”,左高右低,左右错落,右部竖钩变竖,用笔含蓄;“得”,左短右长,左窄右宽,右部上紧下松,两横起笔锋芒尽显,斜点紧靠横画;“德”,左窄右宽,右部上下松中间紧,底部心钩宜小,三点要分开。
三、三点水1.组合特点三点可以分开组合,也可以一分二合,或以牵丝连接,或两点合并。
2.临习提示“深”,左边三点呈散射状分开,与右部形成疏密对比,右部上紧下松;“泾”,左窄右宽,左边三点一分二连,牵丝相连,右部上宽下窄;“汤”,左部一分二合并,右部上窄下宽,下面三撇散射状分开,钩的底角正好是右部的支点。
四、竖心旁1.组合特点左右两点可分可连,中间一竖直挺有力,向右略微倾斜。
2.临习提示“惧”,左窄右宽,右部点画结构布局均匀稳妥;“怀”,左部三笔紧密连贯,右部上紧下松,下面撇的收笔与反捺的收笔形成支点,使字的结构更加平稳;“慎”,左窄右宽,右部上窄下宽,撇的收笔和斜点收笔起支撑作用。
五、左耳旁1.组合特点耳部小而紧凑,竖画的长短粗细要根据字的整体结构来调整。
2.临习提示“阮”,左耳旁宜小,右部两个左尖横要短小,撇和浮鹅钩要舒展;“陛”,左窄右宽,右部上、下组合成长方形结构;“阳”,左耳旁点画较为粗壮,右部点画劲挺有力,上窄下宽力点明确。
智永楷书技法(千字文)

智永楷书技法(千字文)研究书法,正确的握笔姿势非常重要。
正确的握笔姿势可以让你更加轻松自如地掌握笔的方向和力度,从而更好地书写字体。
握笔时,要将笔杆握在食指和拇指之间,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支撑,保持手腕和手臂的自然放松状态。
同时,要注意笔尖与纸张的角度,保持一定的倾斜度,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笔画的粗细和方向。
三、线条训练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元素,是构成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书法,必须掌握好线条的基本训练。
在线条训练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笔肚画线与笔尖画线:笔肚画线适合写粗体字,笔尖画线适合写细体字。
在练中,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2.中锋与侧锋:中锋是指笔尖与纸张垂直的状态,适合写直线和横线。
侧锋是指笔尖与纸张成一定角度的状态,适合写曲线和斜线。
3.___与出锋:___是指笔毫露出笔套的状态,适合写粗体字。
出锋是指笔毫完全收入笔套的状态,适合写细体字。
4.提按与粗细:提按是指在书写过程中,手指轻轻提起笔尖或按下笔尖,控制笔画的粗细。
这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技巧。
5.手腕的运动训练:手腕是书写时的主要运动部位,需要进行适当的训练,以提高书写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6.手指的运动训练:手指的灵活性对书写也非常重要,需要进行适当的训练,以掌握各种笔画的精细控制。
四、笔毫的运动方式笔毫的运动方式是书法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包括直入法、切入法、侧入转中锋、收笔、翻笔、圆转和折笔等多种技巧。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让我们更加自如地掌握笔画的粗细和方向,从而写出更加美观流畅的字体。
五、集字联句创作研究书法不仅仅是掌握基本技巧,还需要进行创作。
集字联句是一种非常好的创作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写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在创作中,我们需要注意字体的美观性和整体的协调性,同时也要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意义。
研究书法,首先要掌握的是执笔的方法。
古人在传授书法时,就强调了握管执笔的重要性。
初学者就像处子一样,要从最基本的执笔方法开始学起,否则就会养成不好的惯,影响终身。
智永千字文楷书长横的写法技巧以及精讲

智永千字文楷书长横的写法技巧以及精讲智永,生卒年不详,本姓王,名法极,历梁、陈、隋三朝,传百岁而终,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出于王徽之一族。
他早年出家为僧,后云游至浙江省吴兴县永欣寺,整整住了三十年,人称“永禅师”。
在寺中,智永深居简出,每日临摹王羲之的字,从未间断。
他在屋内备了几只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笔头写秃后就取下丢进簏子里。
后来破笔头积了十大簏,智永便在屋前筑冢埋笔,人称“退笔冢”。
当时向智永求书者甚多,常常踏破门槛,于是智永用铁皮裹上门槛,称之为“铁门限”。
可见智永习书之刻苦,书名远扬,是我国历史上承袭“二王”书风又有自己风格的著名书法家。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册27开,每开纵38.6厘米,横51.3厘米,拓本原为朱翼盫先生收藏,后捐故宫博物院。
《智永真草千字文》行笔沉着流畅,绝无轻滑滞凝处,点画灵活自然,字势于平正中寓奇趣。
宋大观三年(1109)薛嗣昌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摹刻,又称“关中本”或“陕本”。
石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智永真草千字文,体现所谓"意在笔先,熟能生巧",达到了"神化自若,变态无穷"的意境。
遒劲丽美,字体古雅,用笔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多奇趣,确非唐以后人所能至。
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坮,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智永千文书在锋颖的藏露、用锋的顺逆、运锋的正侧等方面,呈现出用笔多样性的特点,确乎是“精熟过人”、“精能之至。
”书法家智永书用笔1.“时以尖锋入纸”,起笔处以露锋为多;行笔转折处以圆转为多;点画收笔处以藏锋为多。
其笔画形质呈现出丰腴圆润的韵味,造就了其书“多肉”的面貌。
智永书虽“多肉”,但其点画仍不失柔中寓刚、华滋遒劲的一面。
智永楷书技法(千字文)

智永楷书千字文技法讲解讲解人:毕云扬第一讲:笔法训练一、文房四宝的认识二、如何执笔三、线条训练1、笔肚画线与笔尖画线2、中锋与侧锋3、露锋与出锋4、提按与粗细5、手腕的运动训练6、手指的运动训练四、笔毫的运动方式1、直入法与切入法2、侧入转中锋3、几种收笔的方式4、翻笔5、圆转6、折笔第二讲:智永千字文八个基本笔画训练横、竖、折、撇、捺、点、钩、提第三讲:笔画归类与分析(拓展训练)1.横与横变化2.竖与竖的变化3.折与折的变化4.撇与撇的变化5.捺与捺的变化6.点与点的变化7.钩与钩的变化8.提笔第四讲:如何读贴与临帖第五讲:集字联句创作一、文房四宝的认识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的。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学习书法不但是工具要选择好,而且要选择与古人性能相近的工具。
一、笔:古人对笔有不同的称呼,特别在战国时期,如楚国称“聿”,吴国称“不律”,燕国称“弗”,只有秦国称做“笔”。
秦始皇统一了列国,才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做笔,一直沿用到现在。
毛笔是由笔杆、笔头、笔套三部分组成,其中笔头最为关键,决定了毛笔性能的优劣。
古人比喻好的毛笔具备“尖、齐、圆、健”四德。
也是判断毛笔好坏的四个标准,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
、“透”、“亮”,要“一点如漆”、“湛入小儿目睛”。
初学者可选用厂家生产好的墨汁,因为实惠、方便。
三|、纸:上古无纸,直接书刻在兽骨、金石之上。
汉以后,纸张才逐渐推广,多为麻纸张,唐宋以后都用宣纸,清人多用生宣。
初学,临摹可用毛边纸或元书纸,写作品可用半生熟的宣纸。
四、砚:俗称砚台,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
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
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智永楷书千字文笔法解析

智永楷书千字文笔法解析
智永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被誉为“神品”、“天下奇观”,其中《千字文》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将分析智永的楷书在
书写《千字文》时所采用的笔法。
首先是整体的结构和布局。
智永在书写《千字文》时,采用了中
庸之道的布局,整体结构匀称且对称。
千字文共分为20个段落,每个
段落10个字,段与段之间间隔适宜,版面布局合理,使整篇文章显得
规整、舒适、和谐。
其次是字形的创新。
智永的楷书在字形上融合了金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字形。
他在笔画
粗细、书写速度等方面都做了独到的调整和变化,使字形更加优美、
简洁、流畅。
再者是笔画的力度和转折。
智永的笔画轻重有度,柔和而有力,
而在转折处则更是婉转自然。
他的笔画变化多端,既有清秀玲珑之感,也有刚劲有力之态,富于变化和表现力。
最后是意境的体现。
智永在书写《千字文》时,注重表现文字背
后的深层含义,通过书写技巧和作品的整体氛围表现出深邃的意境。
每组文字都有独特的情感倾向,通过笔画的运用透露出深层次的哲理,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韵味。
综上所述,智永在书写《千字文》时,不仅注重整体的结构和布局,更是在字形的创新、笔画的力度和转折、意境的体现上做了深入
的探究和实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智永《千字文》学习攻略

智永《千字⽂》学习攻略书法⼊门,为什么推荐智永《千字⽂》?学习书法,楷书是多数书友的基础⽀点。
多数⼈⼀提楷书就想到唐楷,但如果你深谙唐楷的弊端,就⼀定能在智永楷书⾥找到解决⽅案。
为什么建议你学智永?1、书写性强,实⽤性强汉字的“书写性”,就是⽇常的不刻板的书写状态。
⽐如你⽤智永楷书和柳体楷书分别写幅对联对⽐看,哪个更鲜活?这就是写很多唐楷导致笔画间孤⽴⽆联的原因,也正是智永楷书的强⼤优势。
2、⽂字全⾯,信⼿拈来智永《千字⽂》字字不重,常⽤字在⾥⾯基本都能找得到。
3、技法臻善,⼋⾯出锋起笔多空中作势,多有尖锋翻笔⼊纸,但并⾮直落直⾏,⽽是在笔锋落纸的⼀刹那轻微切笔,⽽后不露痕迹地⾏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实则需要深厚的⼿上功夫,难怪智永成为“⼋⾯出锋”之⿐祖。
4、多体⽀点,触类旁通智永楷书笔法丰富,便于进⼊其他书体的学习。
智永的楷书⾃带⾏意,也就是说你写楷书时已经预习了⾏书;欲学⼩楷?智永这种露锋状态与⼩楷暗合,给⼩楷打底,颇为合适;想学个篆⾪?相⽐其他楷书,智永⾄少不给你挡路啊!《千字⽂》楷书基础写法⼀、长横长横笔势由粗⾄细滑动:长横笔势由细⾄粗滑动⼆、短横短横出锋⽽笔势流动:3、长竖长竖笔势流动,起笔处圆劲有弹性:4、短竖短竖饱满⽽丰腴,起笔⾓度丰富多变:5、撇斜撇起笔变化多端,撇出锋圆润饱满:兰叶撇,长⽽优雅:短撇逆⼊摩擦:6、点短点,厚重有⼒:长点略带弧度,以免⽣硬:连点笔断意连、顾盼⽣姿:7、直钩直钩、斜钩⽽出(较唐楷平些):两段式直钩,⽐北宋⽶芾早数百年:斜撇钩,最后顺势⽽出,兰亭笔法:8、竖弯钩竖弯钩,向右上顺势⽽出:9、右斜钩钩出后有缺⼝,似颜柳:也有时不钩出,但要有钩势:10、横弯钩有些情况有缺⼝,钩出后有时会转向:11、卧钩钩出后⼀般会转向:12、⼝部写法向下⽅收拢:13、⽇部※⽈字形偏扁14、⽥部⽥部向下⽅收拢:15、全包围⼝部略向外扩,圆润:16、平捺起笔处,若笔断意连更有韵味:17、⾔部长横向左伸展,作揖让貌:18、⼿部挑画向右上⽅挑出,⽐唐楷稍⾼点:19、纟部纟部紧密,点画轻挑,对⽐明显:20、⽔部笔断意连,与右部呼应:21、草部向中间集中,如草之根:22、⽊部⽊部左撇收回,右捺变短点:23、⼈部⼈部短撇逆势24、⾦部⾦部向右上倾斜25、⽉部⽉部位置不同,写法不同,样貌多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永楷书千字文技法讲解讲解人:毕云扬第一讲:笔法训练一、文房四宝的认识二、如何执笔三、线条训练1、笔肚画线与笔尖画线2、中锋与侧锋3、露锋与出锋4、提按与粗细5、手腕的运动训练6、手指的运动训练四、笔毫的运动方式1、直入法与切入法2、侧入转中锋3、几种收笔的方式4、翻笔5、圆转6、折笔第二讲:智永千字文八个基本笔画训练横、竖、折、撇、捺、点、钩、提第三讲:笔画归类与分析(拓展训练)1.横与横变化2.竖与竖的变化3.折与折的变化4.撇与撇的变化5.捺与捺的变化6.点与点的变化7.钩与钩的变化8.提笔第四讲:如何读贴与临帖第五讲:集字联句创作一、文房四宝的认识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的。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学习书法不但是工具要选择好,而且要选择与古人性能相近的工具。
一、笔:古人对笔有不同的称呼,特别在战国时期,如楚国称“聿”,吴国称“不律”,燕国称“弗”,只有秦国称做“笔”。
秦始皇统一了列国,才在全国范围内都称做笔,一直沿用到现在。
毛笔是由笔杆、笔头、笔套三部分组成,其中笔头最为关键,决定了毛笔性能的优劣。
古人比喻好的毛笔具备“尖、齐、圆、健”四德。
也是判断毛笔好坏的四个标准,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
健:即笔腰弹力。
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
、“透”、“亮”,要“一点如漆”、“湛入小儿目睛”。
初学者可选用厂家生产好的墨汁,因为实惠、方便。
三|、纸:上古无纸,直接书刻在兽骨、金石之上。
汉以后,纸张才逐渐推广,多为麻纸张,唐宋以后都用宣纸,清人多用生宣。
初学,临摹可用毛边纸或元书纸,写作品可用半生熟的宣纸。
四、砚:俗称砚台,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
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
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二、如何执笔“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古人在讲授书法时,先教授握管执笔的方法,这对于初学者相当重要。
初学者尤如处子,“法乎其上”,受益终身;反之,入手不高,养成一种习气,终生难有作为。
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从古代古画上书写者的执笔姿势考证认为,古人是单钩执笔法写毛笔字,与现在拿钢笔写字相似(如下图)。
因为唐以前古代人都盘膝而坐,也有双膝着地跪坐的。
那时候没有板凳也没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类的案几,因为案几很低,写字时手都得悬起。
此法传到日本,一直沿袭至今。
宋代大书家苏东坡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法不对,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
(1)五指执笔法:也称“双苞法”。
古人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抵”五指执笔法。
初学者建议学习此法。
(2)拨镫法:也称“单苞法”。
“镫”作灯,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拨灯芯。
它的基本要领是“推、拖、捻、拽”。
这种执笔方法的传承大致为:卫夫人并钟繇、二王,传授与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陆希声、李后主(煜)等。
因宋以后广泛因使用高桌椅,大多沿用双钩法至今。
掌心虚而宽怎样才能做到虚而宽?我这里提出两点供参考:(1)基本以指尖(手指前面一截)把笔(特别在坐着书写的时候)。
(2)拇指与笔杆大致形成90度角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高执笔或低执笔。
一般而言,写大字执笔是相对高一些的,取其纵横自如。
特别是高执笔易写出翻笔。
但执笔高之后,书写速度会变慢,以意韵胜。
但不能一概而论,如当代书法家林散之、孙伯翔等都是低执笔的。
执笔低,书写速度会迅疾一些。
所以高或低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平时当多调整和尝试。
三、线条训练1、笔尖画线与笔肚画线在汉字书写过程中,不论哪种书体的哪种笔画都是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来完成。
作为初学者,一开始就要培养起强烈的运笔三过程意识。
笔尖画线图解笔肚画线图解2、中锋与侧锋中锋行笔:当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尖在笔画的正中间,笔毫在纸上跪行,笔尖对着毛笔运行的反方向。
这种运笔方法就叫中锋行笔。
(1)中锋训练中锋画横竖图解中鋒分兩大類,一類是鋪毫,接近于刷,好處是硬、挺,不好處是薄、脆,容易折斷的感覺。
另一類是裹鋒,筆尖在中間的。
横线竖线(2)侧锋训练毛笔的主锋不在点画的中心线上,而是偏在一边。
偏锋时毛笔最长的几根笔毫侧向笔画的一面,容易产生笔画一边光一边毛的弊病,侧锋画横图解侧锋画竖图解3、露锋与出锋毛笔入纸时,使笔尖的痕迹直接显露出来。
在收笔时,笔尖直接送出纸面,露出笔尖的痕迹。
在出锋时,力要送到笔端。
露锋出锋藏锋藏锋4、提按与粗细提按是决定笔画粗细最主要的方法。
一般地,提按往往是和用锋的藏露以及中锋行笔等同时运用的。
提笔也可叫收毫、敛锋,按笔也可以叫铺毫。
写毛笔字的时候手腕悬空,需要运气发力于笔端,写出的字才会有力。
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
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
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
四、笔毫的运动方式1、直入法与切入法直入法:顺锋起笔,笔锋落纸后并不向左运动,而是直接朝着右方前进了。
这种露锋起笔,使得笔的线条显得犀利,笔画上下分出阴阳向背,所以笔画就像竹叶一样,显得随风飘动似的,有画意,有潇洒的风韵。
切入法:起笔时,用毛笔最尖锐的一面写下,然后可稍微起立(不起立也行),换用相邻的笔面继续书写,切面非常平整。
2侧入转中锋侧锋起笔笔锋向上,顺时针转笔90度第一种方法:转指,即用手指惗动笔杆来调整。
第二种方法:转腕。
通过调整手腕来调锋。
3、几种收笔的方式所有的起笔都应呼应上一笔,所有的收笔都应启发下一笔。
所以,起、收始终处在承上启下的运动当中,关乎笔势。
(1)回顶法:是收笔法之一。
写到右侧,迅即向左上方回顶(可稍按),或顺时针转笔。
(2)拉收:重要的收笔方式之一,拉的方向有三种,例如横收笔拉向上、中、下,竖收笔拉向左中右。
4、翻笔翻笔:在写转折时,笔毫明显的换(翻)过了相反那一面(180度),是谓翻笔。
翻笔是在自然书写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并非刻意为之。
它往往由上一笔的书写方式决定。
5、圆转一.提按转笔(顺转——中或侧锋,多用于熟宣)特征:外轮廓圆厚方法:笔毫伴随提按顺势转动(转为中锋或侧锋都行,以中锋为主)二、提转笔特征:外轮廓圆滑方法:笔毫伴随提笔顺势转动(转为中锋或侧锋都行,以中锋为主)6、折笔1、顺折(两笔书写)这种折笔属于顺折(中或侧锋),笔毫没有较大改变方向,可以另外在起笔,迅速折下。
2、直接折笔,笔毫始终保持一个面。
将笔毫快速转为中锋,折下——左折时,笔尖对准左上角;右折时,笔尖对准右上角第二讲:智永千字文八个基本笔画训练横:若千里阵云——欧阳询《八诀》横的行笔不能平托直过,要在起伏提按,使线条如千里阵云般变化。
竖: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力败——李世民《笔法论》竖是指用力,站是指行笔要左右荡其锋,即行笔不能平拖。
折:如万钩之弩发——欧阳询《八绝》折是指行笔要有张力,像弩蓄势待发。
撇:陆断犀象——卫夫人《笔阵图》撇指锋如着陆地截断犀角象牙捺:一波常三过笔——欧阳询《八诀》写捺要有波折,切忌一拖而过。
点:点入高山坠石——卫夫人《笔阵图》右军云:每作一点,皆悬调之,令其锋开,自然精劲健矣——虞世南《笔髓》钩: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李世民《笔法论》钩又称趯,存是指驻笔蓄势。
提:策始作者,用仰锋上揭,而贵乎迟留——李溥光《雪庵八法》提又称策。
迟留意谓行笔宜缓宜稳。
第三讲:笔画归类与分析1.横与横变化2.竖与竖的变化3.折与折的变化6.点与点的变化7.钩与钩的变化8.提笔第四讲:如何读帖与临帖智永《千字文》,笔笔从空中落,虽无漏痕犹不足喻之。
——何绍基《东洲草堂浸湿跋》读帖一、培养观察的主动、持久性。
在临习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临写前不读帖,临写时边看边临,有的看一笔写一笔,写得生硬做作,有的甚至纯粹抄字。
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什么字,至于笔画、结构如何,他都视而不见——这便是缺乏观察的主动性所造成的。
这种练字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做无用功!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改写即在动笔临写之前,一定要先对所临的字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忆后再写,写后不是马上再写第二遍,而是应将自己所写的字与字帖中的范字,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后,再临第二遍改正。
如果自己脑中没有范字的形象,宁肯不动笔临写,要逐渐养成先读帖再摹临的好习惯,这便是主动持久的观察。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
读懂一点,做一点。
不断地懂,不断地做。
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那么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
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行笔快,何处慢,何处中锋,何处侧锋,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
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正确的想象中回复到动。
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
二、培养观察的广度。
由于个性及认识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往往偏于某一方面的观察。
如有的学生对字的结构安排观察敏锐;有的对每一笔画的形状观察细致;有的则对整篇的安排感知迅速。
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写字的侧重面并产生一些利弊。
因此,要全面领会字帖的精髓,学写一手好字,必须注意提高学生观察的广度。
读帖时,按顺序解决以下问题:1、找出帖中字最主要的共同特点;2、观察并说出字形特点、结构的主要规律;3、对帖中字的不同横画(或其他笔画)找出不同写法;4、对每一笔的起笔、转折、收笔处细加观察;5、对某一笔的行笔轻重、快慢等进行分析概括。
临写方法字帖上供人们作为典范临写的字称为“范字”。
临写范字时最关键的是要临“象”。
许多练字者照着字帖练字多年,却始终不见长进,“临不象”是其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