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

稻瘟病
稻瘟病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卷

2010 学年第一学期考查科目:真菌学考查类型:文献综述

学号200730200308 姓名何晓盈年级08植保5 成绩评阅人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摘要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实践证明,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最安全的途径"然而,往往具有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在广泛种植一段时间以后就丧失了抗病性"因此,对稻瘟病的防治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不断地发掘和创造新抗原;另一方面,抗病基因是植物-病原物互作中的一个关键因子,克隆抗病基因是研究植物抗病机制!揭示植物-病原物互作机理和了解寄主与病原菌共进化规律的基础,为控制和防治该病害提供全新的理论与途径"(却志群,2007)

关键词水稻抗稻瘟病遗传分子生物

稻瘟病,中文别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吊颈瘟。病原中文名称:灰梨孢,稻梨孢;病原拉丁学名:无性态称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有性态称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 Cav.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Phyricularia grisea (Cooke)Sacc.称灰梨孢=Pyricularia oryae Cav.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蓖。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

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温嘉伟等,2009) 水稻稻瘟病抗性遗传比较复杂,可划分为2种重要的类型:完全抗性和部分抗性,完全抗性由主效基因控制,具有质量效应!完全遗传和小种专化性,对品种抗性释放具有重要作用,一般由1~3对显性基因控制,在少数情况下为隐性基因和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部分抗性则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部分品种在田间表现为发病轻或减缓病害的发生,由许多微效的!起累加作用的基因控制部分抗性,表现为降低病斑数目和病斑大小,一般可对多个小种有效,对抗性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至少报道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其中pi21!Pi34 Pi35!Pb1!Pif!Pikur1!Pikur2!Pi-se1属于单基因控制的部分抗性基因,其余的76个均为主效抗性基因"这些基因成簇地分布于除第3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而且,同一染色体含有多个抗性基因,有些位点上的基因或是等位或是紧密连锁"

大量抗瘟性资源的发掘及分子标记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和精细定位的飞速发展"迄今至少有45个抗稻瘟病基因被定位在水稻染色体上,定位和作图中采用的群体包括2群体!回交群体!加倍单倍体(DH)群体和重组自交系(RIL)等,涉及的方法和标记有经典遗传定位、同功酶、RELP、RAPD和SSR等"Yu等用感病籼稻039与5173和建立重组自交系,定位了Pi-2(t)和Pi-4(t) ,wang等利用039与的重组自交系将25(t)和27(t)分别定位于第4和第11号染色体"随后,朱立煌等在窄叶青8号中定位了1个新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2zh,该基因被国际有关命名机构正式命名为Pi211"1995年,郑康乐等在我国地方品种红脚占第12号染色体上定位了Pi2h21(t)"在此之后,Pi217(t)!Pi215(t)!Pi213(t)和Pi214(t)!Pi216(t)!Pi223(t)!Pi218(t)!Pi220(t)和Pi219(t)等抗瘟性基因也先后被鉴定和定位"李仕贵等在高抗稻瘟病保持系地谷第2染色体定位了Pi2d(t),张建福等在广谱抗性品种云引中初步定位了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等于2006年将Pigm(t)精细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5483和0428之间70的区间内"(邓其明等,2009)

转座子标签克隆法转座子标签法(transposontagging)是利用转座子插入到目的基因的内部或附近,引起基因失活,产生出易识别的突变表型,然后利用插入DNA片段作探针,筛选突变体基因组文库,克隆目的基因"目前,已通过转座子克隆法克隆出25种植物的抗病基因"Johal等首先利用

此法从玉米中分离出抗灰色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carbon2um)1号小种的Hm1特异抗真菌基因[24]"Johns等和Thomas等利用同样的方法分别从番茄中克隆了抗叶霉病基因Cf29和Cf24"但是,该方法中筛选转座子插入突变体是一项十分耗力的工作,而且容易出错,所获得的突变体还需要进一步鉴定是自然突变还是插入突变,需要花很多时间"

基于同源保守序列的克隆方法基于同源保守序列的克隆方法是一种参考已知基因的保守序列克隆其他基因的方法"该方法以其他种属的同源基因被克隆为前提,根据守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的简并引物,对植物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抗病基因类似序列,检测这些序列与抗病性的共分离情况"若它们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或带有抗病基因的同源序列,则可用其作为探针筛选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得到目的克隆"该方法需要构建文库和筛库,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不只是抗病基因才有保守结构,许多ATP和GTP结合蛋白都有此序列,而且基因组中有大量的假基因存在,所获得的候选基因并不都具有能鉴定出的功能"因此,目前该方法在抗病基因的克隆中只用作辅助方法"总之,随着结构基因组学研究的完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手段的发展,克隆功能基因的方法越来越多"如表达差异筛选克隆法(DifferentialSereening)!mRNA差异显示(mRNAdifferentialdisplay)法以及抑制性消减杂交法(SuppressionSubtractiveHy2bridization,SSH)等,但是每一种克隆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验过程中,要综合运用这些技术以及其他的基因克隆方法,相互补充,才能最终快速!准确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却志群,2007)

稻瘟病是世界性的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利基因有Pi2、、Pi9Pi25(t)、Pi26(t)和Pigm(t),其中Pi2和用抗病基因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快速解Pi9已经被克隆,Pigm(t)与Pi2或Pi9紧密连锁或者等决稻瘟病病害的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对位(Zhouetal.,2006;Quetal.,2006;Dengetal.,2006)。抗性基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水稻生育期的某个阶在该位点抗性基因是成簇分布,基因成簇分布在抗病段,尤其是在苗期。同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叶基因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抗水稻白叶枯病基因瘟抗性与穗颈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因此,往往存在Xa21簇和拟南芥的抗性基因RPP1基

因簇等(Songet着同一主效基因在水稻不同的生育时期抗性不一致al.,1995;Botellaetal.,1998)。有研究证明,成簇分布的问题(Zhuangetal.,2002)。本实验在自然诱发的条的抗性基因会对多个病原菌或者单个病原菌的多个件下,对水稻的整个生育期进行稻瘟病自然诱发鉴生理小种提供抗性(vanderVossenetal.,2000),这从定,通过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并最终将主效某方面也解释了品种的广谱持久抗性。本实验所定位基因定位在标记AP22和RM19766之间,C5312附的基因是否为已经克隆或定位的等位基因,需要进一近,并且暂时命名为R6。尽管不能确定3个时期的步用等位性测验或测序的方法证明。抗性基因是否同一个基因,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分子本研究的群体亲本之一,珍汕97B是我国应用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selection,MAS)来改面积最大,使用最广泛的水稻雄性不育系珍汕97A良感病品种,这将会有效的解决不同生育期抗性不的保持系,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可以同的问题选取含有抗性基因并且农艺性状类似珍汕97B的优生产上一般认为,穗颈瘟比叶瘟具有更重要的良家系作为育种的中间材料,这将会加快育种进程。

研究价值。然而目前的大多数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叶本实验在2006年和2007年的通过考察整个群体的瘟抗性的研究上,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人工接种的表型,均发现表现高抗稻瘟病的家系并且同时与标。(高冠军,2008)

参考文献

却志群,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克隆,2007,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25):7792-7793,7806

包亮,李一博,高冠军,何予卿,广谱抗稻瘟病基因d12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08年,第6卷,第4期,第631-636页

MolecularPlantBreeding,2008,Vol.6,No.4,631-636

高冠军,李桂菊,包亮,何予卿,水稻全生育期稻瘟病抗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研究

王忠华,贾育林,Robert G. Fjellstrom3,水稻抗稻瘟病基因 Pi-ta与Pi-ta2之间的关系, 第17卷第2期,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林春晶,董英山,林秀峰,王继春,田文忠,储成才,转抗稻瘟病基因水稻遗传和表达的初步研究

薛文君,黄敏,卢代华,高方远,陆贤军,任光俊,稻瘟病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2007年20卷1期,西南农业学报

曲庆华,马学礼,刘春晖,马德学,刘凤艳,水稻稻瘟病发病因素与防治对策,江西农业学报 2010,22(2):95~98

康美花,曹丰生*,陈红萍,刘建华,杨水莲,杨素芬,裴冬莲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杨静,何霞红,王云月,等.水稻遗传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植物病理学报

许明辉,李成云,李进斌,谭学林,田文忠,唐祚舜,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中国农业科学,

王忠华,舒庆尧.水稻分子标记,李梅芳,周开达.水稻生物技术育种.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北京

闵绍楷,申宗坦,熊振民.水稻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朱有勇, 孙雁, 王云月, 李炎, 何月秋, 何霞红. 水稻品种多样性遗传分析与稻瘟病控制. 遗传学报,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共14页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水稻虫害我国已知的水稻虫害有3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20余种,常见的水稻虫害有以下几种: (1)水稻螟虫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部分地区还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1千克拌细土30千克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粘由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辛硫磷O.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繁殖量大,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 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对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

螟松0.1-0.15千克对水喷洒。(4)负泥虫负泥虫又称“背屎虫”,负泥虫的成虫、幼虫都可以危害水稻,但以幼虫为,主,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纵行的白色条纹,叶尖逐渐枯萎,危害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全株死亡,一旦发生,常减产10%左右。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结晶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接近傍晚时用药为好。 2、水稻病害 (1)稻瘟病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主要稻瘟病的识别如下。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 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好几种类型,但主要是慢性型奉。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千

稻瘟病发生的案例分析

序号:20130303310171 闫俊杰 一、案例主题或名称:2015湖南绥宁县稻瘟病发生的案例分析 二、案列细节: 2015湖南绥宁县稻瘟病发生,其全县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发病,不管是高海拔还是低海拔、往年稻瘟病重发区还是轻发区都有表现。初步统计,成灾(损失率在30%以上)面积达到1000亩左右,其中杂交水稻制种600余亩。损失70%以上约600亩,如竹舟江乡的彭家村、鸡子头村,河口乡的四家团村,长铺乡的槽子山村、拓丘田村,瓦屋塘乡的白家坊村,唐家坊镇的宝善村,武阳镇的双鸣村、三房村、大溪村等地发生较严重。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病害,广泛分布世界各水稻种植区。其发病程度因品种、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气象条件不同而有差别,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40~50%以上,分蘖期发病严重时,成片枯死,有的植株虽不枯死,但新叶不易伸展,稻株生长缓慢,不能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抽穗期穗颈瘟严重发生时,可形成大量的白穗,不能结实或形成瘪粒。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长期中都可发生,根据病菌侵入时期和侵入部位不同,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此次发生的主要是叶瘟和穗颈瘟。 (一)病害症状: 1、叶瘟:水稻从分蘖到抽穗期,叶片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形状、大小和色泽各不相同的病斑,病斑常随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叶龄和气象条件而有所不同,分四种类型: ①慢性型:这是在田间最为常见的病斑。病斑初期为暗绿色的侵入点,很快逐渐扩大形成梭形病斑,病斑可清晰分为三部分,中央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最外围有一圈黄色晕圈。病斑两端有向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在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 ②急性型: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如氮肥施用过多,或在感病品种的叶片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的水渍状病斑。病斑呈暗绿色,其上密生灰色霉层,这种病斑出现的多,常是叶瘟病流行的预兆。 ③白点型:在感病品种的嫩叶发生病原菌侵入后,遇干燥的气象条件时,在

(推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 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摘要:稻瘟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稻瘟病综合防治策略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南北稻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在水稻生长前期,如果叶瘟严重发生,稻株在孕穗期前枯死,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在水稻抽穗期,如果节瘟和穗颈瘟严重发生,则招致大量白穗和半白穗,损失很大。 1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问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p(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2 病原 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上颜色越浅。分生孢子为无色,鸭梨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技术方案

水稻稻瘟病绿色防治及航化技术方案 一、农业措施 在培育旱育壮苗的基础上,做好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1、科学灌溉 水稻进入分蘖期以后,采用浅湿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层深度,严防深水淹灌,及时晾田通气,促进根系发育,严防早衰,晾田次数不少于3次,提高水稻抗病性及抗逆性,减少病害发生。 2、科学施肥 水稻蘖肥要早施,严防穗肥施用过迟,后期植株中游离氮素过多,不利于植株抗病,要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N:P:K=2:1:1.2~1.5,减少氮肥用量,增加钾肥、硅肥用量,扩大机械施肥面积,提高施肥均匀度,增加叶片和茎杆角质化、硅质化程度,增强水稻抗病性。 3、合理密植 在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基础上,要按照水稻生育叶龄进程调控水稻长势,严防封行过早,田间郁闭,湿度加大,降低水稻抗病性。 4、清除杂草 及时清除稻田、池埂和附近荒地中的杂草,以及池埂上

的渣碎残茬等,提高田间通透性,减少病原菌来源,减少病害发生。 5、健身防病 要做好水稻健身防病工作,营养生长期叶面追肥以含氮叶肥促进营养生长为主;生殖生长期以磷、钾、硅肥为主,促进水稻早熟为主。严防抽穗后使用含氮量大的微肥,提倡使用叶面硅肥、硼肥、镁肥等微肥。 6、缓解药害 旱改水的稻田在施用蘖肥的同时,要追施2公斤/亩生物肥以加快缓解农药残留药害,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二、药剂防治 根据当地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预报,选择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较强的新型药剂进行预防和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合理混用及合理轮换使用。推荐的防治稻瘟病的主要配方是: 1、防病配方 ①20%好米多悬浮剂100毫升/亩或35%三环唑悬浮剂50毫升/亩或40%三环唑悬浮剂40~50毫升/亩。 ②40%稻瘟灵乳油100毫升/亩。 ③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亩或45%咪鲜胺乳油50毫升/亩。 ④2%加收米水剂80毫升+25%咪鲜胺乳油60~80毫升/亩。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

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在水稻个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有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不能正常抽穗,抽穗期穗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重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易流行成灾。稻瘟病在黑龙江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面积超过500万亩,大发生年份达到1000万亩以上,严重威胁着水稻的稳产与高产。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黑龙江省提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发挥水稻品质好、需求大、效益高的优势,要求加大“旱改水”力度,力争到2013年实现5000万亩水稻种植目标。因此,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对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在粮食生产上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因此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上,我们提倡应以绿色防控为主。绿色防控是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1]。了解稻瘟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条件是进行绿色防控的基础。 1稻瘟病发病条件 1.1菌源 菌源是发病的基础,稻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稻草和病稻谷上越冬,病稻草和病稻谷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病菌来源[2]。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菌丝在病组织中可成活一年以上。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条件合适时,病菌从侵入到产生病斑只需4天时间。病斑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形成新的侵染源,借风雨等进行重复侵染,一次重复侵染大约需要5天-10天[3]。因此菌源量越大,病害越易流行。 1.2品种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籼稻强于粳稻,杂交稻强于常规稻,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也强。而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另外,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易感病。 1.3气候 气候条件与稻瘟病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在24—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有6小时-10小时水膜时,最易发病。如孕穗末期到抽穗时期多雨、寡照、湿度大,夜间最低气温降到18℃以下,并持续5天-7天,穗颈瘟极易发生。 2稻瘟病流行因素 2.1菌源充足 由于春季或秋季整地耕层较浅,或不整地,且每年都有该病发生,使得田间菌源大量累积,为下一年稻瘟病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加之,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现象日趋严重,田间管理粗放,稻草处理不及时或随处堆放,增大了稻瘟病病源基数。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的方法 一、症状表现 稻瘟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秧苗期至抽穗灌浆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穗颈。叶瘟的典型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棱形、内灰白外黄色、中间有褐色坏死的病斑或圆形水渍状灰绿色病斑。发生穗颈瘟时,穗颈上先出现灰黑色病斑,后全穗变成白色。粒瘟发病早的谷粒颖壳变成灰白色,形成秕谷,发病晚的谷粒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可使米粒变黑。 二、防治方法 对稻瘟病应防重于治,提倡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种抗病、高产水稻品种。其次,要合理施肥和灌水,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灌水掌握干干湿湿,促进根系生长。生长中期防病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早晨有雾,阴天多云,空气湿度大,下雨后突遇高温、高湿、强光照等条件时,应及时打药,预防稻瘟病发生。田间施药重点应放在预防危害性较严重的穗颈瘟。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初期(抽穗5%)喷施第一次药,齐穗期喷施第二次药,每亩喷药液60~70公斤。常用药剂(选用其中一种)及每亩用量为:75%的三环唑250克,70%的甲基托布津100克,稻瘟肽150克,40%的稻瘟净150~200克,40%的异稻瘟净125~150克。不同药剂要交替施用。 三、稻瘟病防治4要点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广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尤以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发病。三叶期前发病,秧苗茎基呈灰黑色,叶鞘及叶片呈淡红褐色,无明显病斑,立枯而死,称为苗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后发病危害叶片、节、穗和籽粒,分别称叶瘟,节瘟、穗瘟和粒瘟。稻瘟病是水稻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叶瘟与穗瘟均可造成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以栽培措施结合药剂防治来进行: (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如粤香占、绿黄占、Ⅱ优128等,注意要经试种鉴定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并做好合理搭配和轮换,避免单元一品种在同一个地区连年大面积早晚造种植。 (2)消灭越冬菌源 将重病田的稻草作燃料、或饲料,避免常有病菌的稻草散布于室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3)注重栽培管理,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追施含硅酸肥料如草木灰、矿渣肥等,防止过多、过迟施用氮素化肥,以免造成贪青晚熟,诱发和加

稻瘟病发生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

稻瘟病发生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稻瘟病的发生症状、病原及侵染特点,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从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加强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等方面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发生症状;病原;侵染特点;发病原因;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14-0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安龙县现有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5%,随着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技术的不断优化,水稻呈现出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趋势,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首选的粮食作物,也是农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安龙县的水稻种植每年都或多或少地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轻则导致歉收、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水稻常见病虫害包括:稻黑色菌核秆腐病、稻白叶枯病、稻矮缩病、稻恶苗病、稻纹枯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椿象等。其中,稻瘟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分布广、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的特点[1-2],在贵州省安龙县每

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可使水稻减产10%~20%,严重的可减产40%~50%,甚至使稻株整片枯死,颗粒无收。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苗瘟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使其变黄褐色而枯死,病斑不明显;叶瘟常可分为急性、慢性型,褐点、白点型;叶节瘟为叶耳、舌、环处发病;节瘟多发于穗颈下第1、2节,初表现为黑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至整个节;穗颈瘟和枝梗瘟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病斑,随后绕颈发生,病部呈深绿色,常造成白穗和瘪粒;谷粒瘟为谷壳和护颖上出现椭圆形褐斑,谷粒不饱满,米质黑。 2 病原及侵染特点 稻瘟病病原是由半知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其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翌年春天气温达20 ℃时,若遇降雨,就会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3]。菌丝内生,分生孢子梗具2~8个隔膜,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其顶端可陆续产生5~6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初无隔膜,呈梨形,成熟后形成2个隔膜,可萌发产生芽管再次侵染作物。 3 发病原因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的品种不同,对稻瘟病抗性存在一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①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②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原鉴定 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

水稻各生育期及病害综合防治

1水稻概况 水稻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 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 45% 水稻分布 国内 水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和中国台湾。分为三个稻作区: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 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水稻的适宜生长环境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 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 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 抽穗适温25~35℃。 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 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水稻的各生育时期 水稻生长周期大体分两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营养生长阶段 从水稻种子发芽至幼苗拔节期,大约需要90天。这个时期又分4个时期: a.幼苗期,是从水稻种子萌芽到移栽插秧前,一共大约需要35天时间; b.插秧期,是从开始插秧到定植开始生长的这段时间,大约需要7~10天; c.分蘖期,是从插秧开始生长拔节前这段时间,大约需要30天; d.拔节期是从开始拔节到孕穗前这段时间,大约需要15天。 生殖生长阶段 从孕穗到成熟这段时间称为生殖生长阶段,大约需要经过70天时间,共分四个时期: a. 孕穗期,是从开始孕穗到抽穗始时,这段时间大约15天。 b. 抽穗期,从开始破口抽穗起到开始破壳扬花止,大约需要15天。 c.扬花授粉期,从开始扬花到开始籽粒灌浆时止,大约15~20天。 d.灌浆期,从开始灌浆到成熟收获止,大约需要20天时间。 水稻的主要病虫害 水稻苗期主要病虫害 水稻的苗期在五月中旬到六月上旬 病害主要有立枯病,青枯病,苗稻瘟,恶苗病,其中立枯病多是发生在旱育的秧田; 虫害主要有灰飞虱,灰飞虱会传播病毒病。 水稻分蘖期主要病虫害 分蘖期时间为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稻瘟病,稻飞虱,螟虫,胡麻斑病,纹枯病,水稻纵卷叶螟,其中的纹枯病与稻飞虱在这个时期是特别易发生的病虫害。

稻瘟病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卷 2010 学年第一学期考查科目:真菌学考查类型:文献综述 学号200730200308 姓名何晓盈年级08植保5 成绩评阅人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摘要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实践证明,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最安全的途径"然而,往往具有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在广泛种植一段时间以后就丧失了抗病性"因此,对稻瘟病的防治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不断地发掘和创造新抗原;另一方面,抗病基因是植物-病原物互作中的一个关键因子,克隆抗病基因是研究植物抗病机制!揭示植物-病原物互作机理和了解寄主与病原菌共进化规律的基础,为控制和防治该病害提供全新的理论与途径"(却志群,2007) 关键词水稻抗稻瘟病遗传分子生物 稻瘟病,中文别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吊颈瘟。病原中文名称:灰梨孢,稻梨孢;病原拉丁学名:无性态称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有性态称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 Cav.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Phyricularia grisea (Cooke)Sacc.称灰梨孢=Pyricularia oryae Cav.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蓖。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 治方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近年来,白城市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

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长江以南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水稻稻瘟病及其防治方案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一、发病症状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潮湿时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醉叶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白点型病斑: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1]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二、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人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光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山区雾大露重,光照不足,稻瘟病的发生为害比平原严重。偏施迟施氮肥,不合理的稻田灌溉,均降低水稻抗病能力。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前言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前任国际水稻研究所Lampe博士在为1993年首届国际稻瘟病大会议论文集作序时指出,1990—2025年间世界对稻谷需求将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在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26%,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3%。水稻也是四川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常年占全年粮食产量的45%-50%,保证其稳产、增产对稳定全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又名稻热病,也有不少地方称之为火烧瘟、刻颈瘟和黑节病等。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稻作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30%,由于它分布广泛、破坏性强和高致病性所以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每年都造成水稻严重减产。近年来,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愈加严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40%一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在我国发生严重,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所造成的稻符损失达数亿公斤,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在我国,稻瘟病的分布范围很广,南白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西藏,东至台湾,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发生。稻瘟病危害也十分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年发病面积都在380万hm2以上,每年损失产量达数亿kg。而近年来,稻瘟病在四川1省水稻各主产区均呈现中等或偏重发生的态势,较为严重的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自推广杂交稻以来,历史上共出现两个发病高峰,一个是l984-1985年,一个在1993-1994年,特别是1985年和1993年,由于主推品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抗性丧失,稻瘟病大流行,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094和738万亩,实际损失更是达到惊人的4.1亿公斤和2.5亿公斤。1995年以后,随着水稻品种实施“调系改组、集团当家”的布局策略,此期间尽管主栽品种抗性逐年下降,但稻瘟病发病面积及损失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轻的水平。从2003年开始,随着品种抗性的迅速下降,加之一些高感品种的逐年推广种植,稻瘟病发生逐年严重,发生面积由300万亩以下迅速上升到500万 亩,2003年发生面积532万亩,实际损失5780万公斤,2004年发生面积502万亩,实际

稻瘟病的发生和防治

稻瘟病的发生、传播和防治 摘要:分析了稻瘟病的本质、发生原因、流行条件等,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瘟病发生规律流行症状化学防治田间管理 正文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引起的真菌性病害[1]。稻瘟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尤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生重,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灾,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2] 1发生原因:因地因时或因为其他的原因,造成稻瘟病的原因也是不同的 1.1品种单一 品种单一化严重,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当一个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 1.2环境条件适宜发病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田间湿 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 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1.3栽培管理不当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 体失衡、郁蔽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局部环境。 1.4 防治不及时 稻农不能及时地对稻瘟病进行防治。由于稻农对水稻稻瘟病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少有稻农能主动采取措施对穗颈瘟进行预防,叶瘟不及时防治或虽经防治,而不作穗颈瘟的防治,都会导致稻瘟病的严重发生。[3] 2发生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2.1苗瘟 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 褐色而枯死。 2.2叶瘟 (1)慢性型病斑。褐色,纺锤型。病斑外围黄色,中层红褐色,中央灰白色,上下两端有沿叶脉发展的褐色线条。 病斑大小不一,但形状基本一致。 (2)急性型病斑。椭圆型,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上有浓密的灰色霉层,传染快,在环境改变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2.3节瘟 节瘟多数发生在抽穗前后,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 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并常围绕节部发展,节部组织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 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甚至造成茎秆弯曲。 2.4穗颈瘟 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 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在黄熟期 发病损失则较轻。 2.5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 3发生规律 稻瘟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以气流传播为主,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宜 病稻草上病菌即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遇到适宜温湿度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使叶瘟发生,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稻瘟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品种、气候和栽培管理等条件的制约。[4] 3.1品种抗性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与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病毒病并称水稻四大病害,该病分布广泛,全世界约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此病,我国南北稻区也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特别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症状: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稻瘟病

稻瘟病(Rice blast) 1637 年(明朝末年)我国最早做了记载,“天 工开物”中作了记述,称为稻热病(发 炎火)。全世界85个国家报道发现此 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以南方各省 受害较严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我省闽西北山区发生严重,沿 海地区则轻。我省70年代初期和80 年 代初期都曾遭受稻瘟病造成的毁灭性损 失,1981年我省稻瘟病大流行,绝收面积达114000亩,损失稻谷4000万(1.5亿,二个数据差别大)公斤。从1989年开始我省的稻瘟病又普遍发生,其流行趋势已日益引起普遍关注。1993年安徽发生严重,损失稻谷约2亿公斤。 关键字搜索: 症状病原侵染循环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一. 症状(Symptoms) 稻瘟病苗瘟症状水稻苗叶瘟症状

稻瘟病节瘟症状稻瘟病谷粒瘟症状 稻瘟病穗颈瘟穗部症状 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其中叶瘟发生最普遍、最容易识别,而穗颈瘟造成的损失最大。叶瘟在早稻的分蘖-拔节期为发病高峰期,有4种症状类型: 1. 普通型(慢性型):病斑梭形,二端有沿叶脉方向延伸的黄褐色坏死线;病斑共有三层,中央是灰白色的崩溃部(区),外缘有明显的褐色坏死部(区), 最外层是黄色晕圈-中毒部(区),潮湿时在叶背 可见到灰绿色霉层。三部一线是识别稻瘟病的关 键。 2. 急性型:病斑圆形,水渍状,正反两面都密生 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多发生在病害流行期,往 往是病害大流行的症兆。即表明水稻品种是高度感 病的,病菌生理小种对该品种的致病力很强,气候 条件也有利于发病。病斑可转为慢性型。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方法 稻瘟病屬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各水稻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導致水稻減產1 0%?30%,嚴重時可導致絕收。近年來,白城市水稻種植面積逐漸擴大, 稻瘟病發病率及發病程度逐漸增加,科學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 為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應引起充分重視。 1發生癥狀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造成危害,具體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等不同類型,其中以葉瘟、節瘟、穗頸瘟危害最為嚴重。苗瘟:由種子帶菌造成.常發生于3葉前。受害后,苗基部變灰黑,上部變褐,若田間濕度較大,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病原菌分生胞子梗和分生胞子)。葉瘟:根據病斑可分為4種類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點型、白點型。慢性型病斑邊緣褐色帶有淡黃色暈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綠色小斑擴大為梭形斑,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

發展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圓形或橢圓形,葉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層;褐點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種或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的褐點,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白點型病斑在嫩葉上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一般不產生胞子。節瘟:水稻抽穗后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后繞節擴展,病部變黑,易折斷。穗頸瘟:穗頸部初現褐色小點,造成枯白穗和秋谷。 2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砲子在稻草和血上越冬,次年借風雨傳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胞子可進行再侵染。其在適溫高濕,有雨、霧、露的氣候條件下利于發病,菌絲生長適溫26?28°C,胞子形成的適宜相對濕度在9 0%以上,生長適溫25?28°C,砲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持續6~ 8h o溫度適宜才能形成附著胞并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 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 3發病原因 3. 1施肥不當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由于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很多因素有关,因此,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中心、加强栽培防病为基础、适期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稻瘟病;症状;侵染循环;防治措施 水稻的病害有很多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属于真菌病害的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可能发生。当前我国种植水稻的地区在发生此病害时会使水稻减产10%-15%之间,当情况较为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地块颗粒无收。所以,若要达到水稻高产、稳产的目的,一定要将水稻稻瘟病这一问题解决,水稻稻瘟病目前已成为使水稻高产、稳产的最大障碍之一。 1.症状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中,都有一定的机率发生稻瘟病。其中可以根据侵染的时间与部位将其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与粒瘟六种,其中最常发生的是叶瘟,发病情况最严重的是穗颈瘟。在寒地稻作区春季的温度通常较低,所以发生苗瘟的情况非常罕见。 1.1叶瘟 在发生叶瘟时,其叶片上会因病害而出现病斑,而环境气候与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等一些因素决定了病斑的形状、色泽与大小。病斑也可详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与白点型。 1.1.1急性型 这种病斑在初生时呈水渍状的小点,过后会呈圆形、椭圆形或两端稍尖的暗绿色水渍状,病部密生灰绿色霉状物。多发于温度适宜、湿度较高、氮肥施入过多、稻株嫩弱或选用易感病品种时。出现此种病斑时不久就会发生叶瘟,这是如果空气干燥或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可从急性型病斑向慢性型病斑转变。 1.1.2慢性型 这种病斑较为常见,呈梭形或菱形,外层呈黄色,内层呈褐色,最中央呈灰白色,两端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空气潮湿时,背面会产生灰绿色霉层。 1.1.3褐点型 这种病斑多发于寒地稻作区,尤其是在抗病品种或老叶上较为常见。针头大的小斑点,呈褐色,多局限于2条叶脉间,不产生孢子,无传病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