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致病菌性病害,在水稻中非常常见。

其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1. 病害发生时间早:稻瘟病一般在水稻拔节期或灌浆期发生,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
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

2. 发病程度严重:稻瘟病病株叶片、茎秆都可能感染,其发病程度非常严重,一旦
发生大规模感染,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3. 症状明显:稻瘟病的症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灰褐色斑点,斑点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病害发展到后期,叶片、叶鞘、茎秆上出现泛白的霉层。

1. 种植抗病品种:在种植水稻时优先选择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如超优杂交稻等。

2. 机械防治:及时清理水稻田间的病叶和病株,防止菌株的传播。

3. 化学防治:可选用有效的化学药剂,如三氯氧磷、硫酸锌等,进行病害的预防与
控制。

4. 病害防治措施结合:与基于微生物的生物技术防治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水稻
稻瘟病进行综合防控,更好地推动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种植技术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

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

节瘟是指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

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

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二、发病症状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

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

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

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

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

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1. 病害简介水稻稻瘟病(也称稻瘟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水稻病害,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

该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通常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发生蔓延,密植和缺肥也会加重病害的程度。

2. 预防措施2.1 良种选择选用具有抗病性的优良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并减轻病害损失。

因此,根据当地的病害流行情况,选择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2 种植布局合理的种植布局能够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种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病害的传播方式,合理安排水稻田的间距和间隔。

适当的间距和间隔可以降低病菌传播的风险,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3 田间管理2.3.1 灌水管理稻瘟病菌生长繁殖需要湿润的环境,因此,合理的灌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田间适度的湿度,避免积水,可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3.2 肥料管理适度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对病害的抵抗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调节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病害发生的机会。

2.3.3 杂草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杂草也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杂草为稻瘟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容易成为病害的源头和传播媒介。

定期除草、清理田间杂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4 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病害监测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病害流行季节和孕穗期间,及时巡视田间,观察病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3. 防治方法3.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通过利用植物本身抗病特性或利用其他生物控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生防菌、寄生菌等进行喷施或处理,可以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层 , 病原 菌 分 生孢 子 梗 和分 生 孢子 , 即 即慢 性 型 病斑 、 性 急 型病斑 、 白点型病 斑 、 点型病 斑 。 褐
1 . 叶 瘟 2
滴 存在 ) 最适 。 菌生理 分 化 明 显 , 分做 7群 ,2 个 生 为 该 可 18
理 小种 , 易发 生 变异 。
3 发 病 特 点
植物 护理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0 0年第 1 O期
水稻 稻瘟 病 的发 生 与 防治
罗梅 花
( 重庆 市 垫 江 县 杠 家镇 农 业 服 务 中 心 . 庆 4 8 1 ) 重 0 3 2
摘要
关键 词
总结 了水稻 稻瘟 病 的症状 、 病原 和发病 特点 , 并提 出防治方 法 , 以供 稻瘟 病 的防 治提 供 参考 。
立生 芽管 , 管顶 端 产生附 着胞 , 芽 近球 形 , 褐色 , 深 紧贴附 于
水 稻整 个生 育 期均可 发病 , 根据 危 害时 期 、 害部 位不 危
同分 为苗瘟 、 瘟 、 叶 节瘟 、 颈瘟 、 穗 谷粒 瘟 。
11 苗 瘟 .
发 生 于三 叶 期 前 , 由种 子带 菌 所 致 。 苗 基 部 灰黑 , 病 上
常在抽 穗 后发 生 , 初在 稻 节上产 生 褐色 小点 , 后渐 绕 节 扩展 , 使病 部变 黑 , 易折 断 。 生早 的形 成枯 白穗 。 在 一侧 发 仅
在整 个 生育 期都 能发 生 。 蘖至拔 节 期危 害较 重 。 分 由于
气 候条件 和 品种抗 病性 不 同 , 可将 病斑 分为 4种 类型 。
病 菌以分 生孢 子 和菌 丝体 在稻 草 ( 节和 穗 颈 ) 稻谷 上 和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又称为纹枯病,是一种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的生长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及早了解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气候条件:稻瘟病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尤其是气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这样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于稻瘟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2.土壤条件:土壤富含有机质和氮肥、磷肥等养分,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特别是积水和排水不畅的田块,更容易发生稻瘟病。

3.病菌传播: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这种病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水体和风力等途径进行传播,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容易发生和蔓延,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综合防治措施1.良种选育:选育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耐瘟病、抗病性好,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2.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磷肥等养分,避免土壤养分过于丰富,从而降低稻瘟病的发生机率。

3.间作栽培:适时进行间作栽培,增加水稻田间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4.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保护水稻植株免受稻瘟病的危害。

5.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稻瘟病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如拮抗菌、放线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6.农业防治:适时进行轮作休耕,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减少稻瘟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7.合理灌溉:合理控制田间水位,避免积水,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8.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田间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率和扩散速度,从而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在于气候、土壤和病菌的传播,而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良种选育、合理施肥、间作栽培、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合理灌溉和病害监测等。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其中稻瘟病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病害之一。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本文旨在介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一、合理的田间管理1.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高效肥料,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

同时,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土壤富营养而引起病害。

2. 良好的田间排水:稻瘟病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因此保持良好的田间排水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调整水稻田的水位,保持适度湿润,避免水稻长期处于积水状态。

3. 清除病残体:在水稻田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稻瘟病菌的存活和传播,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目前,已经培育出很多对稻瘟病有较高抗性的水稻品种,可以选择这些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抗病菌的侵袭下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三、喷施药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使用药剂进行病害的防治。

喷施药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在喷施药剂时,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遵循农药使用的安全规范,防止药剂滥用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病害防治方法,对于稻瘟病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一些对稻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拮抗细菌或真菌,来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此外,也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有合理的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喷施药剂和生物防治等。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同时,也需要注意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确保水稻的稳定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原侵染范围广、易扩散蔓延以及传播途径多。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特点,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耐病品种选育、科学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下将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侵染范围广: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该病菌寄生在水稻植株的叶片上,并通过梭孢子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传播。

稻瘟病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因此在气候湿热的季节,稻瘟病往往容易大面积爆发,导致严重病害。

2. 易扩散蔓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梭孢子在水稻田间进行远距离的扩散传播,一旦发生病害,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水稻田间。

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稻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对水稻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3. 传播途径多: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水以及农田管理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稻瘟病的防治难度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综合防治措施1. 耐病品种选育:为了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可以通过选育耐病品种来减轻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目前,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科学田间管理:在日常的水稻田间管理中,要注意严格控制水稻的密植情况,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当修剪水稻植株,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并且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3. 化学防治:对于已经发生稻瘟病的水稻田间,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多菌灵、三唑酮等,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如何防治水稻稻瘟病

如何防治水稻稻瘟病

如何防治水稻稻瘟病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稻瘟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稻瘟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水稻稻瘟病的病原、发病特点、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稻瘟病的病原稻瘟病的病原主要是稻瘟菌,属于真菌门的半知菌。

稻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寄生在稻株上,引起叶片变黄、枯死、断裂等症状。

稻瘟病一般在稻田里发病最为严重,并且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发展迅速。

二、稻瘟病的发病特点稻瘟病的发病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发病:稻瘟病一般在稻孺中后期发病最为严重,尤其是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稻子的生长速度较快,提供了良好的发病条件。

2. 初发点扩大:稻瘟病首先在稻田中的某些局部发病,然后迅速蔓延至整个田间。

一旦某一块地发病,就会通过空气传播到其它地块,所以如何阻止病原的扩散非常重要。

3. 病斑排列整齐:稻瘟病的病斑一般排列整齐,这是因为稻瘟菌在传播时需要充足的空气环流,而排列整齐有助于空气对病原的传播。

三、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防治稻瘟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优良品种选择:合理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基础。

一些耐病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性,能通过抵抗稻瘟菌的侵袭,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2.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对稻田进行巡视,观察水稻叶片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如出现病斑、黄化等,要及时进行病害监测与预警工作,及早发现病害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用草铵膏、农抗菌剂等进行浸种处理,能有效减少病原菌在种子表面的存活,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环境调控:通过合理管理水稻田的灌溉、排水、施肥等因素,调节稻田的湿度和气候,创造不利于稻瘟病菌生长和传播的环境。

5. 追肥追田: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适时追肥追田,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有利于水稻增强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总结了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识别、危害特点、流行条件、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以为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症状识别;流行条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
稻瘟病是五华县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感病品种逐步增加。

水稻受稻瘟病危害后一般减产10%~30%,高的可减产50%以上甚至失收[1-2]。

了解稻瘟的病症、发生流行条件及传播、防治技术,对水稻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症种类与识别
根据危害的时期和部位,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尤其以叶瘟、穗颈瘟较为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1.1苗瘟
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

1.2叶瘟
(1)慢性型病斑。

褐色,纺锤型。

病斑外围黄色,中层红褐色,中央灰白色,上下两端有沿叶脉发展的褐色线条。

病斑大小不一,但形状基本一致。

(2)急性型病斑。

椭圆型,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上有浓密的灰色霉层,传染快,在环境改变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1.3节瘟
节瘟多数发生在抽穗前后,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并常围绕节部发展,节部组织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甚至造成茎秆弯曲。

1.4穗颈瘟
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

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
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

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

在黄熟期发病损失则较轻。

1.5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

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

2危害特点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在秧苗期危害,造成缺秧死苗;在分蘖期至抽穗期危害,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造成枯萎,不长新叶或枯死;在抽穗期危害造成白穗、半白穗或造成谷穗包不抽穗;在抽穗期至黄熟期危害水稻的结实和千粒重,不能充实,米质下降等。

3流行条件
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程度,与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田间菌源、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3.1品种抗病性
一般杂交稻比常规稻易感病,如天优998、秋优998;米质优良、不耐肥的品种易感病,如糯稻最易感病。

而茎秆坚硬,株型集散适中,叶片大小适中,则较抗病。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

苗期以四叶期发病较重,二叶期发病较轻;本田以分蘖至拨节期发病较重,拨节以后发病较轻;穗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其组织最薄,抽穗后7 d抗病性逐渐提高。

3.2气候条件
影响稻瘟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主要是湿度[3]。

而温度一般均适合稻瘟病的发生流行,温度超过32 ℃时,才能起到抑制作用。

地处粤东的五华,早造育秧后期和大田分蘖期间,阴雨天气较多,叶瘟常会发生,6月龙舟水正值早稻抽穗扬花,气温高,雨水充沛,经常出现闷热天气,最易引起严重的节瘟和穗颈瘟。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晚造水稻进入抽穗期,此时雨量虽少,但露水多,晨雾重,穗颈瘟和节瘟也会发生流行。

3.3栽培条件
(1)施肥。

对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影响极大。

氮肥施用过多过迟,使叶色浓绿,如晚造烤烟迹地,残肥量大,又增施大量氮,会促使稻瘟病严重发生,施肥不均或过肥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无机肥比有机肥施用的发病重。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容易发病。

(2)排灌水。

长期深灌的稻田和蓄水不良的沙质田,稻株抗病力降低,容易发
病。

因此,适时排灌水有利于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3)合理密植。

抛植的密度大,造成通风透气不良,不利于水稻光合作用,而增加田间湿度,容易发生稻瘟。

4传播途径
当环境条件不适合时,稻瘟病菌暂时潜伏起来;环境条件适宜时,表现出病症,并且可以重复多次,从而导致稻瘟病的大面积发生流行成灾。

稻瘟病菌在病谷、带病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稻草。

播种带菌种子易引起苗瘟和叶瘟。

在露天稻田边缘未腐烂的带病稻草遇雨便迅速产生分生孢子,这些孢子由水源、气流传播到稻田,在条件适宜时发芽侵入稻株引起发病。

病菌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其他稻株上,引起再次侵染。

在有利病苗的条件下重复侵染可以进行多次,本田由早造稻传到晚造稻,不断危害。

晚稻收割后,稻瘟病菌又在病谷和带病稻草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5防治方法
5.1选用抗病品种
在水稻品种中,不同品种抗病力差异较大,而且随着稻瘟病不同,菌群的生理小种变化、品种间的抗病力亦发生变化。

因此,选择抗病品种不能一成不变,应不断更新换代优良抗病新品种[4]。

5.2消灭初侵染源
在选择抗病组合的同时,播种前用福尔马林或强氯精进行种子处理,可消灭稻瘟病和其他病菌。

发病田禾秆不应堆置于水源和稻田埂上,也不应用作催芽时的覆盖物,在稻秆回田时,应在撒施生石灰后把禾秆犁埋入或淹没在水里沤烂。

5.3加强肥水管理
抓好肥水管理等栽培技术是防治稻瘟的重要环节。

施肥必须根据水稻品种的耐能性、土壤的种类和当时的气候情况,做到适时适量和均匀施肥。

氮、磷、钾相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和健身栽培,以提高水稻的抗病力。

5.4药剂防治
根据田间稻瘟病的流行情况,在分蘖期开始施药1~2次,在水稻破口期施药尤为重要,齐穗期再补施1次药,即能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用药应选用高效对口的20%三环唑1 500 g/hm2、稻瘟灵1 500 g/hm2、50%瘟克星900 g/hm2,或康稻夫,或进口富士一号等,防治效果很好。

6参考文献
[1] 张欣.水稻稻瘟病危害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2):33.
[2] 张志,李桂华,辛亚丽,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67,169.
[3] 邓珍,郭水连.水稻稻瘟病与气候条件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2):135-136.
[4] 王国筱,刘光胜.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汉中科技,2009(5):22,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