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跨临界制冷技术

合集下载

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冷热联供关键技术

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冷热联供关键技术

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冷热联供关键技术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环境的日益严峻,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各国重要的课题。

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原理及新技术

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原理及新技术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CO 2作为制冷剂的应用历史•CO 2作为最早的制冷剂之一,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到1930年,80%的船舶采用CO 2制冷。

•但由于当时采用的CO 2亚临界循环制冷效率低,特别是当环境温度稍高时,CO 2的制冷能力急剧下降,且功耗增大。

•同时,以R12为代表的CFC 或氟氯烃制冷剂的出现,以其无毒、不可燃、不爆炸、无刺激性、适中的压力和较高的制冷效率等特点,很快取代了CO 2在安全制冷剂方面的位置。

•近年来,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日益突出,而CO 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提出,CO 2作为制冷剂开始重新得到重视•该循环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工质的吸、放热过程分别在亚临界区和超临界区进行。

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低于临界压力,蒸发温度也低于临界温度,循环的吸热过程仍在亚临界条件下进行,换热过程主要是依靠潜热来完成。

但是压缩机的排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工质的冷凝过程与在亚临界状态下完全不同,换热过程依靠显热来完成。

CO作为制冷工质的优缺点2优点•良好的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具有与制冷循环和设备相适应的热物理性质•CO2优良的流动和传热特性•CO2制冷循环的压缩比较常规工质制冷循环低缺点•运行压力高•循环效率低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的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性能测试2•典型的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主要由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原理图和细图.图l 中: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被压缩成高压气态制冷剂(过程l 一2),经气体冷却器进行定压放热(过程2—3),然后经节流阀进行节流降压(过程3—4),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进行定压吸热(过程4一1),最后回到压缩机,从而完成一个循环.2•制冷循环增设回热器,可以减小节流损失、增大制冷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带回热器的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原理图和细图.两个循环性能对比分析•图5给出了两个循环COP随蒸发温度的变化.随着蒸发温度的增加,两个循环COP均呈增加趋势,蒸发温度越高,系统性能越优;•在整个蒸发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4.55%左右;•对于理想压缩机循环,系统性能要比实际循环性能高33.3%以上,但这种理想循环是不存在的.•图6给出了两个循环COP 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变化.•随着气体冷却器出门温度的增加,两个循环COP均呈下降趋势,温度越高,系统性能越差;•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5.23%左右.•两个循环COP 随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变化,见图7.•在排气温度变化范围内,相同对比条件下,带回热器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系统COP 要高于不带回热器循环,且带回热器单级循环排气温度要稍高些.•无论带回热器还是不带回热器循环,随着压缩机效率提高,系统COP 均变大,压缩机排气温度均有所降低,不带回热器循环降低幅度较大.•由图7还可以看出,两个单级循环都存在一个最优排气温度,使得在此温度下系统COP 最大,带回热器循环对应最优排气温度要高于不带回热器循环最优排气温度.结论•(1)在蒸发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约4.55%;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约5.23%;相同对比条件下,带回热器CO跨临界单级循环系统COP高于不2带回热器循环的,且带回热器单级循环最优排气温度稍高些.•(2)两种单级循环的制热量、制冷量、制热COP和制冷COP,均随压缩机排气压力增加存在极值;随冷却水流量、冷冻水流量以及冷冻水进口温度增加而增加,随冷却水进口温度增加而下降.•(3)相同测试工况下,带回热器循环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其中,制热量和制冷量分别比不带回热器的单级循环平均高约3.33%和5.35%,制热COP和制冷COP分别提高约11.36%和14.29%.CO2跨临界循环的应用前景与研究进展•1、汽车空调•2、热泵•3、食品冷藏•4、循环系统关键设备的研究进展•1、汽车空调•过去汽车空调中一般使用CFC12作为制冷工质,这使得汽车空调制冷剂的排放量在所有氟利昂的排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原理及新技术

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原理及新技术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制冷CO 2作为制冷剂的应用历史•CO 2作为最早的制冷剂之一,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到1930年,80%的船舶采用CO 2制冷。

•但由于当时采用的CO 2亚临界循环制冷效率低,特别是当环境温度稍高时,CO 2的制冷能力急剧下降,且功耗增大。

•同时,以R12为代表的CFC 或氟氯烃制冷剂的出现,以其无毒、不可燃、不爆炸、无刺激性、适中的压力和较高的制冷效率等特点,很快取代了CO 2在安全制冷剂方面的位置。

•近年来,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日益突出,而CO 2跨临界制冷循环的提出,CO 2作为制冷剂开始重新得到重视•该循环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工质的吸、放热过程分别在亚临界区和超临界区进行。

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低于临界压力,蒸发温度也低于临界温度,循环的吸热过程仍在亚临界条件下进行,换热过程主要是依靠潜热来完成。

但是压缩机的排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工质的冷凝过程与在亚临界状态下完全不同,换热过程依靠显热来完成。

CO作为制冷工质的优缺点2优点•良好的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具有与制冷循环和设备相适应的热物理性质•CO2优良的流动和传热特性•CO2制冷循环的压缩比较常规工质制冷循环低缺点•运行压力高•循环效率低带回热器和不带回热器的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性能测试2•典型的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主要由压缩机、气体冷却器、节流阀和蒸发器组成.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原理图和细图.图l 中:低压气态制冷剂经压缩机被压缩成高压气态制冷剂(过程l 一2),经气体冷却器进行定压放热(过程2—3),然后经节流阀进行节流降压(过程3—4),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进行定压吸热(过程4一1),最后回到压缩机,从而完成一个循环.2•制冷循环增设回热器,可以减小节流损失、增大制冷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图3和图4分别给出了带回热器的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原理图和细图.两个循环性能对比分析•图5给出了两个循环COP随蒸发温度的变化.随着蒸发温度的增加,两个循环COP均呈增加趋势,蒸发温度越高,系统性能越优;•在整个蒸发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4.55%左右;•对于理想压缩机循环,系统性能要比实际循环性能高33.3%以上,但这种理想循环是不存在的.•图6给出了两个循环COP 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变化.•随着气体冷却器出门温度的增加,两个循环COP均呈下降趋势,温度越高,系统性能越差;•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5.23%左右.•两个循环COP 随压缩机排气温度的变化,见图7.•在排气温度变化范围内,相同对比条件下,带回热器CO 2跨临界单级循环系统COP 要高于不带回热器循环,且带回热器单级循环排气温度要稍高些.•无论带回热器还是不带回热器循环,随着压缩机效率提高,系统COP 均变大,压缩机排气温度均有所降低,不带回热器循环降低幅度较大.•由图7还可以看出,两个单级循环都存在一个最优排气温度,使得在此温度下系统COP 最大,带回热器循环对应最优排气温度要高于不带回热器循环最优排气温度.结论•(1)在蒸发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约4.55%;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变化范围内,带回热器循环平均性能要比不带回热器循环提高约5.23%;相同对比条件下,带回热器CO跨临界单级循环系统COP高于不2带回热器循环的,且带回热器单级循环最优排气温度稍高些.•(2)两种单级循环的制热量、制冷量、制热COP和制冷COP,均随压缩机排气压力增加存在极值;随冷却水流量、冷冻水流量以及冷冻水进口温度增加而增加,随冷却水进口温度增加而下降.•(3)相同测试工况下,带回热器循环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其中,制热量和制冷量分别比不带回热器的单级循环平均高约3.33%和5.35%,制热COP和制冷COP分别提高约11.36%和14.29%.CO2跨临界循环的应用前景与研究进展•1、汽车空调•2、热泵•3、食品冷藏•4、循环系统关键设备的研究进展•1、汽车空调•过去汽车空调中一般使用CFC12作为制冷工质,这使得汽车空调制冷剂的排放量在所有氟利昂的排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现状研究

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现状研究

)
)&!
制冷系统设备设计进展
制冷压缩机 制冷压缩机对整个系统的效 率 和 可 靠 性 影 响 最
#776年6月 (总 >$ 期) 第 #$ 卷第 # 期


具有较大的潜力。
"!
性和振动特性;瑞士的苏黎世大 学 对应 用 在 家庭 热 水器上的半封闭小型无油活塞式 压缩 机 进 行了 开 发 研究,气缸容积仅为 ! " #$%&’ ;日本 ()*+*, 设 计 开 发了 -.# 摆动活塞压缩机,用于 -.# 冷媒热 水 器 和 汽车 空 调; 还 有 日 本 /)0-./ 公 司 推 出 的 -.# 单 级螺杆压缩机,主要应用于 冷冻、 空 调系 统, 整 个 机组的设计是冷热同时利用,压 缩 机 的排 气 用 来加 热热水,机组设油水蓄热槽,低温 -.# 用于制冷。 国内对跨临界循环技术的研 究 也已 经 开 始, 但 起步相对较晚,且大多数以理论 分析 为 主。 西安 交 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等对 -.# 跨临界 循 环 系统 进 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天津大学 在国 家 自 然科 学 重 点基金的资助下,对 -.# 跨临界循环系 统 在 热泵 中 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 并建 立 了 热泵 试 验 台;上海交通大学车用空调工程 中 心 与上 海 易 初通 用机器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汽集 团 的 支持 下, 开 展 了 -.# 跨临界循环应用于汽车空调 的 研制。 但 有 关 -.# 压缩机的研究,目前的报道还较少。 1"# 热交换器 -.# 汽车空调系 统 热 交 换 器 包 括 蒸 发 器、 气 体 冷却器和吸气热交换器,占有整 个 系统 质 量 的一 半 及大部 分 体 积, 具 有 高 效、 紧 凑、 重 量 轻 的 特 点, 以满足汽车空调的特殊要求。 1"#"! 气体冷却器 制冷循环中的散热由气体 冷却 器 完 成, 其作 用 相当传统制 冷 循 环 中 的 冷 凝 器。 在 气 体 冷 却 器 中, 二氧化碳工作在超临界状态下, 始 终处 于 气 态, 并 不发生一般冷凝器中的冷凝液化过 程。 受 二 氧化 碳 物性的制约,空气冷却器中制冷 剂 侧压 力 很 高,达 2 " 1 3 !# /45 左 右。 另 外, 由 于 二 氧 化 碳 处 于 超 临 界状态,出口温度独立于出口压 力, 使 它可 以 有 较 大的压降。因此,制冷剂侧往往 设 计 成较 大 的 流量 密度 (677 3 !#7789&

CO2跨临界制冷技术

CO2跨临界制冷技术

单一C02跨临界压缩机运行制冷技术简况技术优势:该循环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工质的吸、放热过程分别在亚临界区和超临界区进行。

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低于临界压力,蒸发温度也低于临界温度,循环的吸热过程仍在亚临界条件下进行,换热过程主要是依靠潜热来完成。

但是压缩机的排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工质的冷凝过程与在亚临界状态下完全不同,换热过程依靠显热来完成,此时高压换热器不再称为冷凝器,而称为气体冷却器。

在以空气为热源、热汇的制冷和热泵系统(主要是汽车空调以及家用空调)中,CO2循环在跨临界条件下运行,其工作压力虽然较高,但压比却很低,压缩机的效率相对较高;流体在超临界条件下的特殊热物理性质使它在流动和换热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超临界流体优良的传热和热力学特性使得换热器的效率也很高,这就使得整个系统的能效较高,完全可与传统的制冷剂(如R12、R22等)及其现有的替代物(如R134a、R410A等)竞争。

加上CO2在气体冷却器中大的温度变化,使得气体冷却器进口空气温度与出口制冷剂温度可能非常接近,这自然可减少高压侧不可逆传热引起的损失。

由于CO2的临界温度低,为31, ℃因此, 制冷循环采用跨临界制冷循环时,其排热过程不是一个冷凝过程,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与冷却温度是两个独立的参数,改变高压侧压力将影响制冷量、压缩机耗工量及系统的COP。

研究分析表明,高压侧压力变化时,循环的COP 存在着一个最大值,因此,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在对不同工况下,存在对应于最大COP 值的最佳排气压力。

CO2 在气体冷却器中较大的温度变化,正好适合于水的加热,从而使热泵的效率较高。

传统空调系统大多把冷凝热当作废热而直接排向大气,既造成能量的浪费又产生环境的局部热污染。

而对跨临界循环,由于超临界区工质密度在不断增加,循环的放热过程必将有较大的温度滑移,这种温度滑移正好与所需的变温热源相匹配,是一种特殊的劳伦兹循环,其用于热回收时,必将有较高的放热效率,因而用于较高温度和较大温差需要的热回收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摘要:CO2是一种环保型的自然工质,它对臭氧层不产生任何破坏作用且具有较小的温室效应。

本文概述跨临界C02制冷循环的原理,提出几个影响该循环的技术关键。

介绍跨临界CO2循环的相关应用领域,指出CO2作为性能良好的自然工质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二氧化碳;制冷;跨临界循环引言由于制冷剂中氯原子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蒙特利尔协议》规定R12 等CFCS(氯氟碳)在制冷工质中被禁用,危害程度较小的R22 等HCFCS(氢氯氟碳)的禁用日期也一再提前。

目前已获应用的R134a,R410A,R407C 等HFCS (氢氟碳)仍是一类新的化学合成物,它们不仅制造成本昂贵,而且已被证明能产生较为严重的温室效应。

另外,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可能证明HFCS 在其它方面也有危害。

因此,在制冷系统中对地球生物圈中原来就有的“自然工质”进行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前沿课题之一。

二氧化碳(R744)目前被称作是一种被遗忘的制冷剂,它在19世纪被广泛地使用,从20世纪30年代后被冷落。

现在,大家认为:已经到了使用现代的高新技术重新利用二氧化碳的时候了。

1.CO2制冷二氧化碳基本上不会引起环境问题,它无毒不燃,具有氨和烃类制冷剂所不可及的一些优点。

另外它价廉,与一般的制冷设备和润滑系统都相容。

它可以高度压缩,因此可以利用先进设备及设计大大减小压缩机的体积和管道直径。

它在高压下良好的传热效果是该制冷剂的另一个优点。

总而言之,在满足制冷要求的情况下,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可以大大降低设备的投资。

2.工作原理跨临界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是利用气体液化后可吸收蒸发(汽化)潜热的特性以达到制冷的目的。

跨临界系统由压缩机C ,气体冷却器G ,内部热交换器I,节流阀V ,蒸发器E 与储存器A组成封闭回路,以CO2为工作介质,气体工质在压缩机C 中升压至超临界压力P2,在T 一S 图上为过程1一2 ,然后进入气体冷却器G 中,被冷却介质(空气或冷却水)所冷却。

商用制冷应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开发

商用制冷应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开发

商用制冷应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开发摘要本文探讨了一种商用制冷应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开发。

二氧化碳作为环境友好型的自然冷媒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商用制冷领域,在多种复杂的场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应用系统型式多样。

首先,本文对传统制冷系统的不足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优点。

随后,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工作流程和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等。

然后,本文对该系统的性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冷效率和环保性能。

最后,本文讨论了该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并总结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制冷系统,可以提高制冷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本文介绍了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研究发展过程,针对系统主要部件的研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在商用食品冷冻冷藏、汽车空调、热泵系统、人工冰场等领域应用研究现状,并且展望了CO2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商用制冷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制冷系统的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制冷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环保的制冷系统,其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和较低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制冷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基于此,介绍了一种商用制冷应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和实验研究。

一、基本原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是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制冷技术,其原理基于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下具有较高的压缩性、传热性和流动性能。

超临界状态是指当二氧化碳的压力和温度超过了其临界点(7.38 MPa和31.1℃)时,二氧化碳就处于超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压缩机、换热器、膨胀阀和冷凝器等。

国家速滑馆超大冰面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国家速滑馆超大冰面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国家速滑馆超大冰面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国家速滑馆超大冰面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

本文旨在探究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实验结果以及其对相关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超大冰面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是一种基于二氧化碳(CO2)的制冷技术。

该系统以国家速滑馆的冰面为应用背景,利用CO2作为制冷剂,通过跨临界制冷技术来实现冰面的保持和控制。

在本文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国家速滑馆超大冰面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关键技术要点。

首先,我们将对该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介绍,包括CO2的选择、制冷装置的设计和系统控制策略等。

随后,我们将重点关注该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CO2的适应性研究、系统运行参数的优化以及设备的安全性研究等方面。

在示范应用章节中,我们将介绍该系统在国家速滑馆的实际运行情况,并分析其效果和优势。

最后,本文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该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我们还将探讨该系统对相关领域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大型体育场馆的节能与环保方面的推广价值。

此外,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后续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通过本文的撰写和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国家速滑馆超大冰面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应用价值,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和推广提供重要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家速滑馆超大冰面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示范应用,以期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说明本研究的重要性。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国家速滑馆超大冰面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内容。

其后,我们将展示该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示范效果,并进行结果和讨论。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展望该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对相关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一C02跨临界压缩机运行制冷技术简况
技术优势:
该循环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工质的吸、放热过程分别在亚临界区和超临界区进行。

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低于临界压力,蒸发温度也低于临界温度,循环的吸热过程仍在亚临界条件下进行,换热过程主要是依靠潜热来完成。

但是压缩机的排气压力高于临界压力,工质的冷凝过程与在亚临界状态下完全不同,换热过程依靠显热来完成,此时高压换热器不再称为冷凝器,而称为气体冷却器。

在以空气为热源、热汇的制冷和热泵系统(主要是汽车空调以及家用空调)中,CO2循环在跨临界条件下运行,其工作压力虽然较高,但压比却很低,压缩机的效率相对较高;流体在超临界条件下的特殊热物理性质使它在流动和换热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超临界流体优良的传热和热力学特性使得换热器的效率也很高,这就使得整个系统的能效较高,完全可与传统的制冷剂(如R12、R22等)及其现有的替代物(如R134a、R410A等)竞争。

加上CO2在气体冷却器中大的温度变化,使得气体冷却器进口空气温度与出口制冷剂温度可能非常接近,这自然可减少高压侧不可逆传热引起的损失。

由于CO2的临界温度低,为31, ℃因此, 制冷循环采用跨临界制冷循环时,其排热过程不是一个冷凝过程,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与冷却温度是两个独立的参数,改变高压侧压力将影响制冷量、压缩机耗工量及系统的COP。

研究分析表明,高压侧压力变化时,循环的COP 存在着一个最大值,因此,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在对不同工况下,存在对应于最大COP 值的最佳排气压力。

CO2 在气体冷却器中较大的温度变化,正好适合于水的加热,从而使热泵的效率较高。

传统空调系统大多把冷凝热当作废热而直接排向大气,既造成能量的浪费又产生环境的局部热污染。

而对跨临界循环,由于超临界区工质密度在不断增加,循环的放热过程必将有较大的温度滑移,这种温度滑移正好与所需的变温热源相匹配,是一种特殊的劳伦兹循环,其用于热回收时,必将有较高的放热效率,因而用于较高温度和较大温差需要的热回收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优点:
(1)安全、环保、无污染; CO2 作为制冷剂其优点在于,无毒,没有可燃性,价格便宜、来源丰富、无须回收,与普通润滑油相溶,容积制冷量约是R22 的5 倍,CO2 是唯一同时具有优良的热力特性、安全特性和环境特性的自然工质。

制冷系统蒸发器采用顶排管,冷凝方式采用植入式地源冷凝技术。

(2)节能(以每立方米容积年耗电量计算):我国年平均耗电量为130度左右,先进发达国家年耗电量为60多度,而该冷库年耗电量仅6度左右。

(3)库温稳定:该冷库温差波动在±0.5度波动,将大大提升冻品的储藏品质,延长食品的实质质保期。

(4)机房占地面积小。

应用:
经过调查,北京市京科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京科伦冷冻设备有限公司近年来多次承办智能立体库、速冻隧道等项目,工程项目遍布全国的22个省份的40个多城市,项目合作企业包括双汇、金锣、雨润、思念、三全、惠发等中国知名企业,所承担的项目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

此次中冷联盟论坛中,各会员单位参观了由北京京科伦承建的武汉山绿物流公司冷库,显示了其技术的成熟性。

以下为冷库参观情况:
本次参观的冷库,是国内第一座单一C02制冷的低温自动化立体冷库,冷库容积15万立方米,设计1.2*1米的托盘位数26236个,自动化出入库设备可满足每日出入货量达到总储藏量的20%。

库体尺寸:83.6m(长)×59m(宽)×30m (高),装卸货间面积:17.5m(长)×59m(宽)×24.6m(高),共三层,一层装卸货间,设计温度10℃;夹层是设备间和参观走廊,制冷机房,配电间等;二层自动化分拣车间,设计温度-18℃;三层保鲜库,设计温度-4℃~4℃。

此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是此库的亮点之一。

亮点之二是建筑形式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库架一体式,库内无结构立柱,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库内空间;采用独立筏板基础设计,受力均匀,冷库整体无冷桥,具有最好的抗震能力,安装施工便利,速度快。

亮点之三是围护结构应用注塑式整体发泡技术。

采用双面不锈钢现场焊接,形成全封闭外壳,消除了连接缝隙,提高了使用寿命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能耗。

亮点之四是链条式输送机全部采用伺服控制,运行速度最快达到30米/分钟。

亮点之五是发货月台与库内连接通道设备为环形双道互锁门,开、关门响应速度快,不超过2秒,货物通过门时无等待时间。

亮点之六是结合客户需求及经营情况,配备了冷链物流行业第一个零担货物的机器人自动分拣系统,大大提高货物的分拣速度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为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模式带来新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