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基本技能操作指南(1)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传染病防控工作流程

传染病防控工作流程

传染病防控工作流程一、隔离病源1、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1)早发现:病人的早发现,主要靠居民在家自测体温或到医院就诊时的体温监测。

(2)早隔离:一旦发现发热或其它症状病人,应与家人主动隔离,避免传染家人。

(3)早报告:因发热等症状就诊的病人,在发热门诊进行排查诊断后,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市疾控中心,确诊病例报告上一级疾控中心并在12小时内上报。

(4)早治疗:发现疑似病人积极治疗,疑似病人必须送指定医院隔离治疗。

2、做好“四室分开”:诊断室、观察室、处置室、治疗室必须严格分开,相互之间不得有任何干扰,并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3、做到“四定三严二消毒”:定人、定位、定物、定消毒时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定时开窗通风;做好终末消毒。

4、做好床边隔离及病家隔离,对疑似病人及确诊病人应做好转诊工作。

5、对入境人员做好健康申报卡登记,医学排查工作。

6、做好医疗废弃物及垃圾的处理工作。

7、做好消毒液的配制及使用工作。

8、做好防护工作:接触传染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等;为病人换药或处理污染物品时,应戴一次性手套或乳胶手套,条件允许戴防护眼镜;不使用被污染的锐器处理污染物;接触污染物后立即洗手和手消毒。

9、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倡文明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10、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搞好厕所卫生,做好垃圾清理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11、对病人要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12、对不明原因的肝炎病人死亡后,要对尸体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13、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必须实行隔离治疗,所在单位应将病人在指定场所隔离至发病后满7天。

14、对接触者要严密医学观察,实行集体就餐的单位应采取分餐制。

15、为防止医院感染,进入医院的人员必须佩带口罩,禁止吸烟;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对所有病人使用的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用品除外)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操作时必须穿隔离衣;室内空气要消毒净化。

如何学好传染病护理学(一)

如何学好传染病护理学(一)

如何学好传染病护理学(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护理学是医学中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它关注着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学好传染病护理学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为您介绍如何学好传染病护理学。

一、建立扎实的传染病理论基础1. 了解常见的传染病基本知识,如传染途径、预防方法等。

2. 学习传染病的病原体特性,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3. 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4. 熟悉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的诊断方法,如体温检测、血液检查等。

5. 了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药物应用,如抗生素的使用等。

二、掌握传染病护理技能1. 学习正确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如洗手、戴口罩等。

2. 掌握传染病病人的隔离和环境消毒技巧,保证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3. 学习病人的体温监测和观察技巧,及早发现传染病病情变化。

4. 掌握病人的生活护理技能,如饮食管理、床位翻身等。

5. 学习合理使用医疗器械,如导尿管、呼吸机等。

三、加强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1. 参加传染病隔离区域的实践操作,提高对传染病的处理能力。

2. 参加模拟患者的护理培训,掌握实际护理操作技巧。

3. 参与传染病护理工作的临床实习,积累护理经验。

4. 定期参加技能培训班,不断提高传染病护理的操作水平。

5. 多与经验丰富的传染病护理人员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

四、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学习1. 关注传染病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进展,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性。

2. 阅读专业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3. 关注的传染病学术期刊,了解最新发表的文章和研究成果。

4. 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同行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合作。

5. 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五、重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1. 在团队中主动与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合作,共同制定护理方案。

2. 学会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解答疑问和提供支持。

3. 学习团队合作的技巧,如分工合作、有效协调等。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总学时: 36学时(理论34学时,见习2学时)开课单位: 内科学教研室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大专推荐教材:《传染病学》刘应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参考书: 《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刚主编,2003年,第五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所选编的病种以国内常见病为主,病种的分类均按病原体分类为依据,学生应当在牢固掌握基础医学及内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内容,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染病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为36学时,见习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总论(6学时)教学内容:(一)传染与免疫1、重点讲解传染的概念。

2、详细讲解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1、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2、重点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理。

3、重点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一般介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概念。

2、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一般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四)传染病的特征1、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详细讲解临床特点:(1)病程发病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期,恢复期。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热型(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回归热)。

发疹:出疹时间、部位、顺序、形态。

毒血症状。

(五)传染病的诊断1、重点讲解临床资料的价值。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诊断的特殊意义。

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和其他检测。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5(理论课24学时,见习课21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传染病学》是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对传染病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蠕虫病等疾病进行系统阐述与介绍,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传染病学理论以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主要面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传染病学习--三基培训总结会

传染病学习--三基培训总结会

传染病学习--三基培训总结会传染病学习--三基培训总结会三基培训总结会我科于202*年09月19日在住院部示教室进行了一月一度的三基培训,应到22人,实到22人(参与率百分百。

并对本次培训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1、本月主要学习传染病相关知识,重点学习我区域内常见的传染病,如肝炎、结核、菌痢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隔离相关知识;2、对病情较重的病人,紧急处置后规范的转诊流程。

3、严格对患者进行相关隔离,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说明进行隔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对各种传染病的自我防范。

5、发放相关隔离器材,学习各种器材的使用,并要求进行人人过关。

此次急救演练总结会工作较顺利完成,对我地可能出现的常见传染病知识进行了学习规范,提高了我科对传染病的应急处理能力。

扩展阅读:三基计划、总结(范文)202*年度“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一、组织领导:“三基三严”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

“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医教部、护理部具体规划及督查,组织相关培训与考核。

卫生技术人员“三基三严”考核成绩将与执业医师/护士注册挂钩,未能完成培训或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给予执业注册及复注。

二、指导思想:“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

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地始终。

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技术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以及分层次分级培训的原则,以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等途径,对高、中、低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多方面的培训。

以提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达到经济、社会、人才三大效益为目标,使各级人员提高理论与技能水平,保持和增进专业工作能力。

三、目标1.医、技、护人员人人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由医教部、护理部联合统一培训考核;2.各科卫技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季度考核,医教部、护理部抽考。

(可编辑)《传染病护理学》教案精华版

(可编辑)《传染病护理学》教案精华版
建立支持环境
创造有利于健康行为形成和维持的社会和环境支持条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营养状况。
制定个性化食谱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 定高热量、高蛋白、高
维生素的食谱。
合理调整饮食
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果 、肉类、蛋类等,保持
营养均衡。
定期监测调整
定期监测患者营养指标 ,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
案。
肝炎患者药物治疗监测及副作用处理
药物治疗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定期检测肝功能指 标。
副作用预防与处理
并发症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
制定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加强口腔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等 。
执行措施
确保各项预防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知晓率和配合度。
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自救技能培训
教会患者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如保持呼吸道 通畅、寻找安全位置等。
处理方法
注意事项
根据废弃物种类和危害程度,选择适当的 处理方法,如焚烧、消毒后填埋等。
废弃物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避 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同时要确保废弃 物处理达到环保标准和要求。
04
特殊传染病患者护理策略
Chapter
艾滋病患者心理关怀及支持治疗策略
建立信任关系
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 内心需求和困惑,给予关心和
互救技能培训
培训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如何进行互救,如心肺复苏 术(CPR)、止血包扎等基本技能。同时强调在互救 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06
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防治中应用
Chapter

25.1传染病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生物(苏教版)

25.1传染病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生物(苏教版)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让学生了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详细介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传播途径。
3.阐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和群体预防措施。强调勤洗手、戴口罩、接种疫苗等预防方法的重要性。
3.知识巩固:设计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教育:通过讨论传染病防治中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患者的情感态度。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染病的防治重点,提醒学生关注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
6.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
3.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以及参与群体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隔离患者等。
4.了解我国传染病防治政策及法律法规,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提高法制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7.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组图片和问题导入新课。展示的图片包括流感、疟疾、乙肝等传染病的症状表现,以及医护人员为患者治疗的场景。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这些疾病有什么了解?它们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这些疾病的侵害?”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探究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基本技能
操作指南
传染病学教研室编写
2013年11月
实验一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
一、目的
保护工作人员和病人,防止病原微生物播散,避免交叉感染及自身感染。

二、适应证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三、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

四、操作前准备
1.患者准备:无
2.操作者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3.物品准备:隔离衣一件、挂衣架、洗手池、洗手液、毛巾、刷子、无菌手套、手消毒液、生活垃圾桶、医疗废物桶。

五、操作步骤
1、穿隔离衣
(1)手持衣领取下隔离衣,清洁面朝自己,衣领两端外折,露出袖笼,
(2)右手持衣领,左手伸入袖内上举(抖手),换手同法穿右手(抖手),扣好领扣(两手由衣领中央顺边缘向后,注意抬头,两手臂尽量外展),扣肩扣,扣袖扣(袖口对齐,反折多余部分扣好)
(3)系腰带(双手在腰带下约5cm,将隔离衣后身向前拉,见到衣边捏住正面边缘,两侧边缘对齐,一齐向一侧折叠不暴露清洁面,一手按住,另一手持腰带绕至前面系好)
(4)戴手套,戴好手套的手不能接触手套的里面,未戴手套的手不能接触手套的外面
(5)操作;穿好隔离衣后可以携用物进入病房按需进行各项操作,操作完毕,料理用物后脱手套,脱隔离衣。

2、脱隔离衣
(1)先解开腰带的活结,解开肩扣,袖扣,将衣袖塞于工作服袖下,(穿短袖时,可以自备两个橡皮圈)暴露出双手前臂。

(2)手的消毒:①双手用消毒液相互搓擦2分钟,顺序手腕、手掌、手背、手指各面、指蹼、拇指、指腹和指尖(注意:消毒液每天更换)②用流动水冲洗消毒液,从手腕至手尖。

③用肥皂水、流动水洗两遍后擦干。

(洗手总共六遍:消毒水、清水、肥皂水、清水、肥皂水、清水)
(3)解开领扣:一手伸入另一手袖口内,先拉下衣袖包住手,用遮盖住的手握住另一手隔离衣袖的外面,将袖拉下,两手于袖内解开腰带,尽量后甩,双手退出,手持衣领,两边对齐,挂好。

(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朝外、挂污染区污染面朝外)
3、隔离衣送洗,隔离衣每天更换,如有潮湿,污染后立即更换,送洗。

六、注意事项
1.穿隔离衣前要检查有无破损;隔离衣的长短要合适,需全部遮盖工作服。

2.隔离衣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

3.穿、脱隔离衣过程中避免污染衣领和清洁面,始终保持衣领清洁。

4. 穿好隔离衣后,双臂保持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内;不得进入清洁区,避免接触清洁物品。

5. 消毒手时不能沾湿隔离衣,隔离衣也不可触及其他物品。

6. 脱下的隔离衣如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则污染面向外。

七、相关知识
隔离衣通常用无纺布制作,应干燥、清洁、无尘、无霉斑、无裂孔、无破洞等。

目前隔离衣有防水隔离衣和一次性隔离衣。

一次性隔离衣由帽子、上衣和裤子组成,可分为连身式和分身式两种。

八:测试题
1:穿脱隔离衣前的操作者准备,不包括:
A:戴帽子 B:戴口罩 C:套鞋套 D:洗手 E:卷袖过肘
2:穿隔离衣的正确顺序是:
A:扣领口-穿袖子-系袖带-系腰带
B:穿袖子-扣领扣-系袖带-系腰带
C:穿袖子-扣领扣-系腰带-系袖带
D:穿袖子-系袖带-系腰带-扣领扣
E:扣领扣-系腰带-穿袖子-系袖带
3:脱隔离衣的正确顺序是:
A:解开腰带-消毒双手-解开袖口-解开衣领B:消毒双手-解开腰带-解开袖口-解开衣领C:解开衣领-解开袖口-解开腰带-消毒双手D:解开腰带-解开袖口-消毒双手-解开衣领E:解开衣领-消毒双手-解开腰带-解开袖口
实验二预防接种
一、目的
掌握预防接种的方式、方法、原理和禁忌症。

二、适应证
1、计划内疫苗
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须进行接种的。

计划免疫包括两个程序:一个是全程足量的基础免疫,即在1周岁内完成的初次接种;二是以后的加强免疫,即根据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疾病流行情况适时地进行复种。

这样才能巩固免疫效果,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包括7种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即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

知道吗?这7种疫苗可分别预防9种疾病(包括结核病、乙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计划外疫苗
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须进行接种的。

而计划外疫苗(二类疫苗)是自费疫苗。

可以根据宝宝自身情况、各地区不同状况及家长经济状况而定。

如果选择注射二类疫苗应在不影响一类疫苗情况下进行选择性注射。

要注意接种过活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脊灰糖丸)要间隔4周才能接种死疫苗(百白破、乙肝、流脑及所有二类疫苗)。

包括10种计划外疫苗(二类疫苗):HIB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多糖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甲肝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出血热疫苗、狂犬病疫苗、气管炎疫苗、兰菌净。

三、禁忌证
(1)空腹即饥饿时,血糖过低,可引起严重反应。

(2)有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期风湿症、过敏性疾病,或者患有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症的病儿,也不宜预防接种。

(3)患有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时。

(4)患有皮肤病时。

(5)正在感冒发烧的病儿不宜接种,以免加重病情。

(6)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孩子,不宜注射乙脑和百日咳预防针,以免引起抽风。

(7)有免疫缺陷的孩子,也不能接种任何预防疫苗。

(8)腹泻孩子不要吃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等病好后两周才能吃。

四、操作前准备
1.物品的准备:一次性注射器、疫苗。

2.检查者准备:清洁双手。

五、操作步骤
预防接种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皮下注射法
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如百白破、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

部位一般选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2.皮上划痕法
如卡介苗,采用此法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中上部,也可用皮内注射法。

3.皮内注射法
如结核菌素等,接种部位多选在前臂内腕侧。

4.肌肉注射法
如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等,部位多在上臂三角肌中部及臀大肌上外侧。

5.口服法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如小儿麻痹糖丸。

6.其他方法
如喷雾法、气雾免疫法等。

六、注意事项
(1) 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

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 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30分钟,无反应再离开医院。

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如孩子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
(3) 服脊灰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及哺乳。

(4) 接种后在医院或防疫站观察15~30分钟。

(5) 接种疫苗后,少数儿童接种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适宜温度的干净毛巾,每天3-5次,每次15-20分钟。

(6) 接种卡介苗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7) 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手臂红肿、发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它情况,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采取相应的措施。

接种疫苗前一周要精心照顾宝宝,减少感冒等不适的症状;
七、相关知识
1:打了预防针就百分百保险吗?
答:目前没有一种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绝大多数疫苗的有效率在95%以上,但支气管肺炎疫苗的有效率较低,大约为70-80%。

2:是不是打预防针越多越好呢?
答:不是。

疫苗是用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制成的,虽然经过杀灭和减毒等特殊处理,但仍会有一定毒性,接种后可能发生一些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发生休克。

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往往随着打针次数的增加而增多。

3:国内疫苗和进口疫苗有什么区别?
答:国产、进口疫苗价格上的差异在于疫苗毒株及其培养工艺不同,都通过了国家卫生部门严格检查,生产线按照GMP要求,由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使用。

4:注射疫苗的时间内宝宝生病了怎么办?还能打疫苗吗?
答:等宝宝病好后可以继续接种。

因为接种疫苗时间间隔28~56天属于正常接种范围,可正常继续接种。

5:怎么才知道预防接种后有没有产生抗体?
答:一般由各地疾病控制中心定期或隔几年抽出一部分已经接种过疫苗的人,按年龄组分别来进行复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