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读《校雠广义·版本编》

读《校雠广义·版本编》摘要:中国传统系列文化研究丛书中的《校雠广义》系列丛书,其编写主张是把整理、研究古籍的成果与现代化建设相联系,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弘扬。
由程千帆、徐有富两位先生编写的《校雠广义》是将古籍知识的整理与出版与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相结合的典范。
其主张是把整理、研究古籍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使得读者在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时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有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笔者在研究《校雠广义・版本编》之后所得的一点体会。
(在阅读《校雠广义・版本编》之时,笔者将其与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及杜泽逊《文献学概要》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此将自己的心得献给大家。
关键词:校雠版本目录由于作为《校雠广义・版本编》的著者之一的程千帆先生在三十年代初期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而当时刘国钧先生正在金陵大学为大学生讲授校雠学,为研究生讲授《汉书・艺文志》,程千帆先生当时得到刘国钧先生的悉心指导。
这就为《校雠广义》成为一部优秀的目录学教科书埋下了伏笔。
作为第一次接触目录学的初学者,可能心中存在着这样的疑问:“什么是版本?何为版本学?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在《校雠广义・版本编》的第一章――“目录与目录学”中,对此就进行了阐释和解答。
“版本”一词,可上溯到“板本”。
南宋时期的沈括在自己的《梦溪笔谈》里有这样的记载:“版印书籍,……皆为版本。
”宋代的时候,“板本”指雕版印刷书籍,随着时间推移,其含义越来越丰富,不再限于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纸质书本。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解释更简单:“……明末清初,……当时只称某些喜欢藏书、能鉴别宋元本的人为‘版本专家’,称他们‘精于版本之学’。
‘版本学’这个名词,大概上就是这样来的’。
”章学诚有部名著《校雠通义》,其所写的校雠之学大致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版本之学:“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而《校雠广义》引用《毛泽东选集》里《矛盾论》的话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和治学中的意义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与治学中的意义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版本学,是一门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作为版本学的一个分支,古籍版本学在古籍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订正、修缮古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
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特别是其中可能有藏书家进行修改、删订,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
而古籍版本学就是让我们研究这些古籍的流传与递变,教会我们分清优劣、辨明真伪的一门学问。
古今伪书极多,情况比较复杂,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版本形式多样,鉴定版本,研究版刻流传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伪赝古本,去伪存真,保护真正的宋元善本,也为古代的文史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
甄选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剔除其中的伪书、讹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自先秦开始,便有学者从事与古籍版本相关的修改、删补等工作,孔子可以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西汉初,政府开始注意对图书的搜集与校理。
到西汉末,则出现了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大规模校书活动。
从西汉到唐末五代,版本活动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图书虽有简册到纸写的发展,但其形制以卷轴装为主,人们还不大注意,对图书版本风格的特征的研究,更没什么理论可言。
古籍版本学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兴盛时期,涌现了大批版本目录学著作,在体例上更加完整,路数版本内容更加广泛,也出现了许多版本学鉴定专家。
然而直到当代,我国的古籍版本学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是长期显得零散而模糊的古籍版本学成为一门自成系统、独具放歌且颇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古籍版本学对于我们阅读图书和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现在影印古籍为例,学习版本学是整理古籍的第一道工序。
目录学、版本学在治学中关系解读

略谈目录学、版本学在治学中关系的解读摘要:目录学、版本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古老学科。
在我们的古籍研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治学中不可偏颇。
本文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解读,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正确的对待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目录学版本学关系解读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99-02目录学、版本学都是较为古老的学科,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对于治学,研史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两门学科既有联系,又有独立,既有自身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又有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很难说谁主谁辅,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对这两门学科的关系的看法。
1 目录学的形成、发展及成熟目录一词始出自《七略》,其中说:“《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此词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的名称。
录就是对目的说明介绍,即把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失情况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一批书名或篇卷名与说明介绍编次在一起,就称为目录,也称书目。
目录在我国起源较早,公元前一世纪,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和《七略》是最早的比较完备的目录专书,但是,该书已经佚失。
不过,《汉书·艺文志》基本上保留了《七略》的内容,因此,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目录。
目录学的起源很早,《尚书》《诗经》的序文都可以看作是目录的雏形,“目、录”二字的连用,始于东汉末年郑玄的《三礼目录》。
不过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散父子第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中外典籍,详校文字异同,核定篇目,确定书名,创立目录学上的六分法,撰写成《别录》《七略》时,就己经形成了真正的目录学。
其中《校雠通义》是校样学理论的集大成著作,是继(宋),郑樵之《校雠略》之后的又一本校雠理论专著,该书所论也是广义的校雠。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提出的我国古典目录学本体论,是我国古典目录学思想最具价值的部分,它不仅包括三层逐级递增的层面,即对文献的整理;对文献文本内容的疏理以及对文献超文本内涵的疏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辨”与“考”使学术源流得以“彰显、镜现”。
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通过这学期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学习与了解,我对中国古代文献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收获了不少新的知识。
这本书大体上可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代文献的形式、古代文献的类型、古代文献目录学、古代文献版本学、古代文献校勘学以及古代文献注释学。
我学习了古代文献典籍的主要形式及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学习了目录学的性质、公用、体例;版本学的内容与功用;除此之外,还有校勘学和注释学。
下面我将谈一谈自己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
一、中国古代文献学什么是古代文献学?简而言之,就是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搜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极其丰富的传世和出土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研究古代典籍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科学。
它主要以中国古代文献为对象,以目录学原理为基础,并运用版本、刻印、校勘、辨伪、注释、编纂等知识和检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和检索中国古代文献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古代文献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古代图书档案资料;二是能传递信息符号的文物。
前人已经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目录的编纂、版本的鉴别、文字的校勘、训诂、古书的辨伪与辑佚等。
二、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认识与收获我国中国古代文献学起始于先秦时期孔子整理六经,奠基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
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缮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同时撰写叙录,也就是撰写提要,然后编纂出所有书籍的分类目录,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
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后人用广义的“校雠学”来阐释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将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
于是,校雠学就几乎成了古典文献学的别名。
自此之后从汉代的班固、许慎、郑玄直到后来的纪昀、章炳麟、王国维等许许多多的学者从事过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的工作。
浅析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修订本)

古 籍 的 版 式 、 物 画像 、 人 出版 社 的 旧址 、 关 抄 书 刻 书 的 工 具 、 有 藏
书 印章 等 等 。一 切 有 关 版 本 和 古 籍 的典 型 的 资 料 , 者 都 附 加 图 作 片 予 以说 明 。例 如 在 第 十 二 章 根 据 形 式 鉴 定 版本 第 七 小 节 , 者 作 分别 将 “ 者 生 ” 欧 体 、 体 、 体 、 体 、 体 书 体 分 别 进 行 比 天 的 颜 柳 赵 匠 较 . 我 们 在 阅 读 此 书 时 对 这 些 字 体 有 了更 清 晰 的 认 识 ; 如 第 让 再 九 章太 平 天 国刻 书 第 3 9页 到 第 3 0页 列 出关 于 太 平 天 国 知 见 2 3 书 目. 得 我 们 对 太 平 天 国刻 书情 况 一 目了然 。 使
曹 之 先 生 的 《 国 古 籍 版 本 学 》 修 订 本 ) 由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中 ( 是
社 于 20 0 7年 版 8月 出 版 。 书从 1 9 此 9 2年 到 2 0 0 7年 三 次重 印 , 作 者 几 经 修 订 , 有 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 容翔 实 、 先 . 书体 例 完 善 . 理 清 楚 。卷 首 有 作 者 的 自序 和 目录 。 本 条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

《古籍版本学》读书笔记由于本科时期,我所在的学校并没有开设过文献学、古籍版本学之类的课程,因此,阅读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对我个人来讲,是对版本学基本知识的一次很好的普及。
黄永年先生在前言中讲到“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时新的学问。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只在讲述古籍形制、宋金本地域时,承用了若干成说,此外,从书的结构到内容都贯彻自己的观点,谈自己的东西。
”因此,阅读此书,不仅是对个人缺乏的古籍版本学的基础知识的补充,也了解到了许多作者本人在古籍版本学方面独到的研究和见解。
通读过全书,为了加深记忆,同时为了方便以后在用到此类知识时便于查阅,作了读书笔记,将书中的重要知识点做了一些归纳。
由于此书算是版本学的启蒙课本,所以所谓读书笔记,不过是读书之时的摘要而已。
但纵然只是摘要,阅读此书也给我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帮我推开了古籍版本学的第一扇门。
本书有绪编和版本目录两编,其中绪编包括两章;版本史和版本鉴别包括十一章;版本目录包括两章,此外还有前序、目次和后记。
绪论中的第一章为研究对象,在此章中作者为古籍版本学明确了定义,讲清了古籍版本学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此外,还指出了:古籍下限(清末)和古籍版本的下限(实际上不存在下限)中国古籍的上限:从春秋末到战国时代由档案转变过来的《诗》、《书》、《礼》、《易》、《春秋》古籍版本的上限:(不包括竹木简书和帛书在内)刻本的出现,才真正算是古籍版本学的上限(唐中叶前期或盛唐时期)版本的含义:最初仅指雕版印刷的本子,后来所谓的古籍版本,实际上是以刻本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活字本、抄本、批校本等各种不同的本子。
第二章是版本和善本。
在此章中作者提出了版本不能等同于善本,并将善本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变迁的涵义做了逐步的说明。
善本的本义是书籍之校勘精审者(宋代)善本涵义的变化和混乱:凡旧必善“三性”、“九条”之说(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两种含义:1、继承本来含义,校勘性的善本2、继承清以来的讲法,文物性的善本第三章讲述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角度和用途,古籍版本学有两个研究角度,第一是研究如何鉴别版本,大多数古籍本身并不用文字来标明它的版本和时代,这类研究也可称为“版本鉴别”;第二是研究每种古籍有过哪些版本,可称为“版本目录”。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
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
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
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
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
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
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
本不同。”
2019-8-27
谢谢观赏
古籍版本学
2019-8-27
谢谢观赏
1
第一讲 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
版本与版本学 版本学的功用
2019-8-27
谢谢观赏
2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
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 必推求本源,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 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板片,注其错讹,是为校雠家,如 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是也。次则收采异本,上则补金匮 石室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 范氏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 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 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 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之中落者,贱售其所藏; 富室之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 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 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
2019-8-27
谢谢观赏
16
邢昺、沈括是北宋人,叶梦得是南宋人,可 见版本之称在宋代就已确立,且其含义乃对 写本而言。
2019-8-27
谢谢观赏
17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 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 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49d5f5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03.png)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版本学在读书与治学中的意义古籍,是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版本学,是一门研究图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流传过程中的递变演化,考辨其真伪优劣的专门科学。
作为版本学的一个分支,古籍版本学在古籍文献的整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订正、修缮古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
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特别是其中可能有藏书家进行修改、删订,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
而古籍版本学就是让我们研究这些古籍的流传与递变,教会我们分清优劣、辨明真伪的一门学问。
古今伪书极多,情况比较复杂,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古籍版本形式多样,鉴定版本,研究版刻流传情况,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伪赝古本,去伪存真,保护真正的宋元善本,也为古代的文史研究提供可信的文献资料。
甄选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剔除其中的伪书、讹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古籍版本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自先秦开始,便有学者从事与古籍版本相关的修改、删补等工作,孔子可以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西汉初,政府开始注意对图书的搜集与校理。
到西汉末,则出现了刘向、刘歆父子领导的大规模校书活动。
从西汉到唐末五代,版本活动逐步发展起来。
但是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图书虽有简册到纸写的发展,但其形制以卷轴装为主,人们还不大注意,对图书版本风格的特征的研究,更没什么理论可言。
古籍版本学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兴盛时期,涌现了大批版本目录学著作,在体例上更加完整,路数版本内容更加广泛,也出现了许多版本学鉴定专家。
然而直到当代,我国的古籍版本学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是长期显得零散而模糊的古籍版本学成为一门自成系统、独具放歌且颇有发展前途的学科。
古籍版本学对于我们阅读图书和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现在影印古籍为例,学习版本学是整理古籍的第一道工序。
整理古籍,在标点,注释,今译等工作之前要从事校勘工作,而校勘之先必须搜求异本来正本清源,理出版本源流,从而选择最好的本子作为底本。
这是整理古籍成败的关键。
我国流传下来的一个名字的古籍,其版本可能有好几种。
其中,版本肯定是有优有劣的。
我们在影印时,自然是要选择其中比较好的版本。
以《汉书》为例,班固在著述此书的时候,多用古字古训,较为难读。
因此,在后世有许多人为此书做注。
而其中确知最早的当属应肋、服虔两家,但是此两书皆已亡佚。
从时代来看,这两家距离班固著述时代最近,若刊印《汉书》当以此两家优先,但是,却已经不能够了。
唐代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
于是后世《汉书》大多以颜注作为注本。
如果没有学习过版本学,也许我们无法从中选出最好的版本来,但是,当我们具有一定的版本学知识之后,会发现,这事非常简单的。
而在点校古籍的时候,古籍版本学的作用则更加明显。
点校古籍从刘向父子开始,就开了广搜众本的先例。
宋朝岳珂校刻《九经三传》竟用了二十三种不同版本。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比较各版本的优劣异同,从而找出精善之本为底本,然后再与其它版本勘比较对,是正谬误,最后整理出更好的精校版本。
这中间,首先要有一个研究确定版本的过程,没有这种工作,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可见,古籍版本学对于研究、影印古籍是有很大作用的。
其次,古籍版本学是读书治学的根基。
读书治学,先了解版本,就可以弄清楚应看哪种版本的书,哪种版本的文字内容比较完整,较为正确,是可靠的资料,才能少走弯路,提高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这是切身感受之言,说明了读书与版本之间的关系。
阅读古籍欲获好的效果,必先选择好的版本,如果部研究版本,就不知何者劣,何者优。
如
果读了误本、劣本,非但不能掌握原意,甚至还可能闹出笑话。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载: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
人馈羊肉,答书云:“指惠蹲鸱。
”举朝惊骇,不解事义。
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元氏之世,在洛景时,有一才学重臣,新得《史记者》,而颇纰缪。
误反“颛顼”字:“顼”字当“许录反”,错做“许缘反”。
逐谓朝士曰:“从来谬音‘专旭’,当音‘专’耳。
”此人先有高名,翕然信行。
期年之后,更有硕儒,苦相究讨,方知错焉。
这是由于读误本书而闹出的笑话。
当然,读误本书于己有害问题还不算大,但是,如用以教人,则会误人子弟。
此外,在撰写论文引用古书的时候,也会涉及到甄选的问题,也要讲求版本。
比如在引用古籍时,是选择《四部丛刊》还是《四部备要》?是选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还是原刻本?不懂版本学是无法给出好的答案的。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估计版本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这些古籍资源。
最后,对於今天的图书馆工作,比如编写馆藏古籍书目、撰写善本书志,首先要鉴定版本,这些都要有版本学知识。
在古籍研究上,我们要探究古籍的源流,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必须通过前人的版本目录寻找,找出历代对某书不同版本的著录,并进一步通过前人有关此书的提要或者题跋,了解其版本流源。
这样就可以大致掌握此书在版本上的发展变化,然后选择出最有价值的版本,以供研究之用。
没有版本学知识,对于中国的古籍便无法做深刻、正确的研究和探索。
如果我们不能从浩如烟海的流传下来的古籍中择出其中的优秀版本,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也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对于每一个从事古籍和古汉语、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和喜欢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学习一些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古籍版本学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古籍众多,目前所拥有的古籍人才较为匮乏,因此,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古籍版本学,为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贡献一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