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径路炎峡临床疱疹性咽一、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要点】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1-7岁多发。 1.潜伏期常2-4天,常突然发热及咽痛。热程大都2-4天,咽痛重者可影响 2.吞咽。

可伴有头痛、腹痛、肌痛及呕吐、咳嗽等症状。 3.

病程大多4-6天,偶有延至2周者。大都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4.等并发症。但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2-3 5.日后疱疹加剧扩大,不久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以此病为首发,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6.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L/ 10×10实验室检查:多数白细胞总数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升高(>7. 9)

和或中性百分比升高(>80%),静脉血CRP升高(>10mg/dL)及指血CRP (>20mg/L)明显高于正常,可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三)治疗方案

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炎琥宁、热毒宁、利巴韦林、喜炎平及阿昔洛

1.韦等。

如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硫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钾等。

对症治疗:因咽部疼痛而吞咽困难者可予开喉剑喷喉部、流质饮食及补液3.治疗。

重症病例:如考虑合并脑炎等可应用IVIG(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4.

重症患者给予强心、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特殊治疗。 5.

(四)标准住院日:轻症为4-7天;重症病程视病情而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2)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选择性检查电解质、肾功能、血培养、降钙素原、生命体征监护等。

(七)须检测及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心肌酶(必要时)。

(九)出院标准。

1.连续3天腋温<37.3℃,咽部疱疹消退,一般状况良好。

2.化验指标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对于重症病例、转变手足口病时、病情迁延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

2. 病人出现其他专科情况,需要转科治疗。

(儿童组)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ICD-10:住院号:门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天5-7

住院第7天时左右(出院 5-7 住院第1天住院第住院第2-4天天间日)□□□□上完成病程录,医上级师查询问病史及级医详细记录医嘱变师查房房,体格检查主□□其出动情况(原因和同意根据送完成病情风检项要险评更改内容)估及医院目报告,及时诊疗□□向上级医师汇患沟通知情完成上级医师查房出工院小结同意报,并予相应作□□处理出院宣相完成关□书文书疗教医并治防意注.

发如患儿病重,应及时知上级医出院医嘱长期医嘱长期医嘱长期医嘱疱疹性咽峡疱疹性咽护理常炎护理常炎护理常I级护I级护I级护饮食(母乳饮食(母(母乳饮养或人工喂养混合喂养、流养喂养、混合混合喂养饮食流质饮食食开喉剑喷喉雾化吸入(开喉剑喷利巴塞米雾化吸(林韦林(地塞米抗病毒治(选)炎琥宁、利巴韦林(可选)炎炎平、热毒宁(可选宁、喜炎平利巴韦林阿炎宁、喜炎平洛韦热毒宁、利韦林、阿昔热毒宁利合.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患儿XX,7岁,男童,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 1.患儿系学龄期儿童; 2.起病急,病程短; 3.主要表现:患儿于入院前4+天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不详),伴咽痛,伴少许咳嗽,流涎,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呼吸困难、紫绀及昏迷、抽搐。在外口服治疗(药不详)后,仍然发热,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疱疹性咽峡炎”收入住院治疗。患儿病后精神、饮食较差,夜间入睡可,大小便正常。 4.入院查体:℃,P97次/分,R24次/分,W22kg。急性病容,神清,精神较差,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形正常,唇红,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颈软。胸廓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律齐,心率97次/分,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4-5次/分。脊柱及四肢无畸形,活动可。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5.辅助检查:血常规淋巴细胞可升高。 初步诊断及依据:疱疹性咽峡炎依据:患儿系学龄期儿童,起

病急,病程短;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查体: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辅查支持;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手足口病依据:查体:手、足、臀部无皮疹;故排除。 诊疗计划:儿科护理常规,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抗病毒、止咳、化痰、对症支持等治疗。

骨伤科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的门诊患者 一、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筋结(TCD编码为:BGS000伤筋病)。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屈指肌腱腱鞘炎(ICD-10编码为:M65·391扳机状指;M65·992腱鞘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依据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 虚寒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协作组制定的“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的患者。 2.合并有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严重的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空腹血糖;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手正斜位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尿常规、乙肝、HIV、HCV、梅毒检测、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针刀疗法 2.中药外用 (1)中药外敷 (2)中药熏洗 3.针灸疗法 4.物理疗法 5.推拿疗法 6.其他疗法 (1)封闭疗法 (2)屈指肌腱腱鞘切开术 7.功能练习 8.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患指无疼痛或无明显疼痛。 2.弹响或绞锁消失。 3.患指屈伸活动范围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皮肤过敏、晕针等,治疗难以继续,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目前,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已进入高发季节,患儿较前段时间已明显增多。其实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那不同的是什么呢?不同的是手足口病除了咽颊部位以外,手、足、臀部、甚至会有全身皮疹的症状,学龄前儿童多发,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家长们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3岁以上的小朋友来说威胁不是很大,短期的表现主要是喉咙痛、高热,其中喉咙痛的表现可能要持续一周时间,高烧一般3-5天。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是什么?手足口病皮肤特征(手、足、口腔、臀部)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属于RNA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生存,不易被胃酸及胆汁灭活,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发病多在潮湿闷热的季节。手足口病的高发时节问得好,没错,就是现在!每年的4-7月、9-12月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的症状手足口病发病很快,多数患儿症状轻微,初始一般是发热、咳嗽等感冒的类似症状,随后会在口腔粘膜等出现疱疹,在手心、脚心及臀部皮肤出现斑丘疹、疱疹,发病后一周左右恢复。少数患儿病情较重、且进展快,可以引起脑炎、心肌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浅促、面色苍灰、四肢发冷等症状。若未及时救治,重症患儿可出现迅速死亡,后果不容小觑。手足口病会传染吗?手足口病是传染病的一种,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人群密切接触(不干净的

双手、玩具、奶瓶、餐具、衣物等)传播。儿童为主要感染人群,尤其是托幼机构的儿童。成人亦可感染,但相对较少。如何预防手足口病?(1)接种疫苗建议家长给6月龄至5岁儿童可以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2)饭前便后、尤其是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不揉眼睛、挖鼻孔,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小朋友更要注意手的卫生;(3)个人用品专用,携带外出后的玩具和用品注意清洁,公用的玩具要用消毒水擦拭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4)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5)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6)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如何治疗手足口病?(1)轻症病例: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西医治疗,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给予患儿充足水分摄入,适当退热(降温贴等),保证充足休息,清淡饮食,勿过热过刺激的食物,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等措施。(2)重症病例: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

疱疹性咽峡炎防控教案

疱疹性咽峡炎防控 教育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相关知识。 2、了解该病症相关预防措施,提高个人免疫力。 教育过程: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以1-7岁儿童发病多见,但成年人也会发病。疱疹性咽峡炎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该病不仅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以及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一般4~6天内可痊愈。 二、哪些病毒能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本病病原体种类很多,以柯萨奇A组病毒(1~6、8、10、22)、疱疹病毒、EB病毒较多见,另外有腺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 当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等的刺激,使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易患此病。 三、患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症状?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水疱破溃会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一些孩子会自诉口腔疼痛或拒食,婴幼儿则可表现为烦躁、哭闹、拒饮食、流口水等。全身症状及咽部体征一般在4~6天后自愈,偶有延迟至2周者。 四、疱疹性咽峡炎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传播途径:①消化道传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②呼吸道传播,通过飞沫传播;③生活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牙具、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五、哪些人容易患疱疹性咽峡炎? 人群普遍易感,以1-7岁儿童多见。成人由于免疫系统较完善,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仍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六、怎样鉴别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仅于口腔咽腭部位、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 手足口病:在手、足、口、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未见疱疹,也可以先于口腔部位出现疱疹,之后再出现手、足、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皮疹。

儿科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局部症状:可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痛、咽部不适等,多于3-4天自愈. 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道症状,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内因发热引起惊厥。 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好发于夏秋季。起

病急骤,表现为明显咽痛、高热、流延、厌食、呕吐等,病程约为1周. 检查可见咽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咽的粘膜表面有多个2—4mm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溃疡,周围有红晕。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它部位.病程约为一周左右.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3、7型引起。以发热、咽炎、结膜炎未特征。常发生于春、夏季,散发或小流行。临床表现有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结合膜炎,可伴有结合膜出血;颈后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 B。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RP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CRP有不同程度升高. (2)病原学检查:视需要可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可用免疫荧光法、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前降钙素原可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3)ASO、ESR测定:ASO↑、ESR↑常提示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4)胸部X-ray: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下呼吸道感染。大多数呈双肺纹理清晰、无炎症影像学改变。 (5)心电图: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心肌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18-20℃)及湿度(55%)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开窗通风、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支持疗法: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氨基酸、维生素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疱疹性咽峡炎预防控制知识要点

疱疹性咽峡炎预防控制知识要点 一、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就是由肠道病毒(多为柯萨奇A组)感染引起得以急性发热与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得疾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疱疹性咽峡炎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3—10岁儿童.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二、临床症状 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得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与溃疡,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本病呈自限性,病程大约7天,预后良好。 三、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得异同 (一)相同点 1、病原体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2、临床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可出现口腔内疱疹及溃疡表现。

3、流行病学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具有传染性,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可能出现散发或聚集性疫情。 (二)不同点 1、疹子分布部位 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口腔疱疹,但手、足、臀等部位并无疹子分布,而手足口病则有。 2、传染性 疱疹性咽峡炎得传染性较手足口病要小,后者更容易引起聚集性疫情得发生. 3、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症状较典型得手足口病症状要轻一些。 4、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往往因为咽痛而流涎、拒食,但就是一般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几乎不会出现重症、死亡病例。 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四、疱疹性咽峡炎得防控要点 学校与托幼机构在疫情流行期间,应积极落实晨(午)检、病例隔离、清洗消毒、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 (一)病例隔离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8。0)。 (二)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感谢聆听 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

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感谢聆听 (三)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感谢 聆听 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疱疹性咽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疱疹性咽峡炎(ICD-10:B08.5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堂《儿科学》第八版: 1.急性起病; 2.主要症状:咽痛、发热; 3.主要体征:咽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位于悬雍垂、咽后壁、扁桃体及临近软腭等处。口唇粘膜以及手、足、臀等部位无皮疹; 4.根据上述1-3条标准临床诊断或/和咽拭子肠道病毒(CoxA 、B,埃可病毒等)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8.552,疱疹性咽峡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普通病例无需住院,门诊对症治疗,居家隔离。 2.出现高热、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者收入院治疗,标准住院日3-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肌酶; 4)心电图; 5)咽拭子肠道病毒(CoxA 、B,ECHO等)抗原/核酸检测和或血

清肠道病毒抗体检测。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胸部X光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者; 2)腹部超声: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者; 3)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或心肌酶有异常者; 4)头颅CT:出现高热惊厥或其他意识障碍者。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护理。吞咽困难者短期予静脉输液支持;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和/或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咽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口腔喷雾剂;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病原重叠,个别病例有发展为手足口病风险。

狭窄性腱鞘炎治疗技巧

狭窄性腱鞘炎又称扳机指,主要是由于屈指肌腱在纤维鞘起始部滑动障碍所致。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病人常由于病情累及至影响手指伸屈功能而就诊,女性多于男性,以老年人常见。拇指、中指发病率较高。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这种慢性疾病。 一 症状 1、先天性拇指屈肌腱鞘狭窄,家长多在偶然机会发现婴儿拇指指间关节常呈半屈曲状,搬动拇指指间关节伸直时,可有弹响。掌指关节掌侧深部可触及硬结节。 2、成人屈指肌腱腱鞘炎,伸屈患指时有扳机样感觉,伴有弹响及轻度疼痛。严重时手指在屈曲位或伸直位不能活动。患指掌指关节掌侧深部可触及硬结,压痛明显。

一般病变常发生在指纤维鞘管起始处,拇指则发生在掌指关节两籽骨与鞘管形成的环状狭窄处(A1)。鞘管壁增厚,肌腱呈结节样肿胀,致使屈肌腱的通道狭窄。在早期,手指屈伸活动时,膨大的肌腱可勉强滑动通过狭窄的鞘管,形成扳机样动作及弹响。严重时,手指则不能主动活动。甚至会影响肌腱完整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 治疗 1、早期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局部制动。鞘内注射激素后,症状可缓解。但 此方法治标不治本。经此方法治疗症状不缓解或者反复发作者应手术治疗。

2、近年来,社会流行很多新兴模式,例如:小针刀等方式治疗腱鞘炎。此方法在创伤小的优点中也存在相对不足。毕竟视野不能暴露,对肌腱的损伤不可评估,鞘管切开后不能彻底清扫切除。 3、手术切除相对来说有微小创伤,但术后效果显著,可彻底根治。 (1)一般位于掌指关节掌侧皮横纹已近切开皮肤,注意不要损伤指神经。

(2)局部分离,充分暴漏肌腱及鞘管。可直视增粗的肌腱及增厚的鞘管。 (3)纵行切开腱鞘增厚部分,并彻底切除。注意勿损伤肌腱。

最新单指狭窄性腱鞘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单发手指狭窄性腱鞘炎 (2016 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单发手指狭窄性腱鞘炎(ICD-10: M65.893) 行腱鞘切开术(ICD-9-CM-3:83.0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 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无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指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弹响。 3.辅助检查:手部X 线片。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65.893 手指狭窄性腱鞘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除外骨折。 (四)标准住院日 5-15 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 者);

(2)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情相关科室调整血糖;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腱鞘切开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术前半小时及术后24 小时预防应用抗菌素。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3-5 天。 (九)术后恢复 4-11 天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 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无皮肤坏死。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伤口感染、皮下血肿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精品文档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一、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ICD-10:B00.202 )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要点】 1.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 1-7 岁多发。 2.潜伏期常 2-4 天,常突然发热及咽痛。热程大都 2-4 天,咽痛重者可影响 吞咽。 3.可伴有头痛、腹痛、肌痛及呕吐、咳嗽等症状。 4.病程大多 4-6 天,偶有延至 2 周者。大都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 炎等并发症。但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 并发症。 5.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 2-3 日后疱疹加剧扩大,不久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6.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以此病为首发,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 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7.实验室检查:多数白细胞总数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升高(> 10× 109/ L)和 或中性百分比升高 ( >80%),静脉血 CRP升高(> 10mg/dL)及指血 CRP (> 20mg/L)明显高于正常,可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三)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炎琥宁、热毒宁、利巴韦林、喜炎平及阿昔 洛韦等。 2.如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 : 头孢硫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 3.对症治疗:因咽部疼痛而吞咽困难者可予开喉剑喷喉部、流质饮食及补 液治疗。 4.重症病例:如考虑合并脑炎等可应用 IVIG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5.重症患者给予强心、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特殊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症为 4-7 天;重症病程视病情而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B00.202 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 。 1 欢迎下载

腱鞘炎临床路径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手足外科腱鞘炎合征临床路径 一、手足外科腱鞘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腱鞘炎(ICD-10︰?)需行腱鞘切开、屈指肌腱松解术(ICD-9:727.403?) (二)入院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第1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手外科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澍寰著),《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岩主译) 1.病史: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或1-5岁的学龄前儿童,表现拇指或其它手指呈半屈曲状,指指间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或伸指时出现弹响感。 2.诊断要点: (1)拇指或其它手指出现伸屈手指时出现指间关节疼痛。 (2)手指伸指活动时有弹响或出现嵌顿,关节不能完全伸直。 3.查体:拇指或其它手指掌指关节可触及豆粒样大小结节,局部压痛,屈指活动时有弹响,出现嵌顿时手指不能伸直或伸直后不能屈曲。 4.辅助检查:腕部正侧位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手部拍片检查未见异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第1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手外科手术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顾玉东等著),《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岩主译) 1.腱鞘炎的治疗方法有:(1)局封及物理治疗等(2)手术治疗:腱鞘切开减压、屈指肌腱探查松解术 2.腱鞘切开屈指肌腱探查松解术适应症: (1)手指伸屈活动时疼痛,影响工作生活者。 (2)手指伸屈活动时出现弹响,影响手指活动者。 (3)屈指肌腱出现嵌顿,手指不能伸屈活动。 (4)局部注射保守治疗1月无效、患者坚决要求手术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67.401?腱鞘炎疾病编码。 2.当患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 (3)凝血常规;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6)患处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儿科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局部症状:可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痛、咽部不适等,多于3-4天自愈。 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道症状,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内因发热引起惊厥。 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表现为明显咽痛、高热、流延、厌食、呕吐等,病程约为1周。检查可见咽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咽的粘膜表面有多个2-4mm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溃疡,周围有红晕。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它部位。病程约为一周左右。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3、7型引起。以发热、咽炎、结膜炎未特征。常发生于春、夏季,散发或小流行。临床表现有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结合膜炎,可伴有结合膜出血;颈后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 B.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RP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CRP有不同程度升高。 (2)病原学检查:视需要可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可用免疫荧光法、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前降钙素原可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3)ASO、ESR测定:ASO↑、ESR↑常提示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4)胸部X-ray: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下呼吸道感染。大多数呈双肺纹理清晰、无炎症影像学改变。 (5)心电图: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心肌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18-20℃)及湿度(55%)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开窗通风、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支持疗法: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oxsackievirus-A,CV-A)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A71,EV-A71)。该病发病率高,四季散发,春夏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本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潜伏期3~5 d,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缓解口痛症状。病程一般4~6 d,预后良好。为进一步规范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及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共同编撰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以指导临床工作。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1.病原学: 由肠道病毒引起,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致病血清型为CV-A2、4、5、6、8、10、16型和EV-A71型,CV-B组1~5型也可致病,较为少见[1],埃可病毒(Echovirus)3、6、9、16、17、25、30型也可引起此病[2]。我国天津市2015—2016年504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病原学分析发现,CV-A10阳性的病例最多,占病原阳性病例的22.78%(59/259)[3];杭州市2015年对10 21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显示CV-A2为主要病原体[4];东莞地区2015年流行病原体为CV-A2、CV-A6[5];江苏省在2013—2014年对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监控中发现,EV-A71、CV-A16、CV-A24是常见病原

儿科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全)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一、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ICD-10:B00.2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要点】 1.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1-7岁多发。 2.潜伏期常2-4天,常突然发热及咽痛。热程大都2-4天,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3.可伴有头痛、腹痛、肌痛及呕吐、咳嗽等症状。 4.病程大多4-6天,偶有延至2周者。大都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但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5.查体可见眼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2-3日后疱疹加剧扩大,不久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6.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以此病为首发,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7.实验室检查:多数白细胞总数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升高(>10×109/ L)和或中性百分比升高(>80%),静脉血CRP升高(>10mg/dL)及指血CRP(>20mg/L)明显高于正常,可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三)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双黄连粉针、喜炎平及干扰素等。 2.如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硫脒、大环内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等。 3.对症治疗:因咽部疼痛而吞咽困难者可予开喉剑喷喉部、流质饮食及补液治疗。 4.重症病例:如考虑合并脑炎等可应用IVIG(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5.重症患者给予强心、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特殊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症为4-7天;重症病程视病情而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0.202 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狭窄性腱鞘炎的成因分析及局部封闭治疗

狭窄性腱鞘炎的成因分析及局部封闭治疗 笔者采用局部封闭治疗狭窄性腱鞘炎取得了肯定的效果,解决了治疗中彻底减压与避免正常组织损伤之间的矛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7年10月共治疗各类狭窄性腱鞘炎85例,其中男13例,女74例;年龄2~66岁,平均47.3岁;指屈肌腱鞘卡压71例(拇指59例,中指8例,环指2例,多指2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14例;肌腱活动因疼痛而轻度受限者8例,肌腱活动时有弹响者51例,有鞘内绞锁征者26例。 1.2 适应证:(1)肌腱鞘骨性纤维管处疼痛明确,并随肌腱在鞘内活动而加重; (2)局部有压痛或可触及皮下硬结;(3)肌腱在鞘内活动时有明显摩擦音、弹响音或发生绞锁;(4)症状反复发作持续超过1个月;(5)骨纤维管无外伤史;(6)无先天性畸形及风湿类疾病史;(7)无局部皮肤破损及感染。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疼痛及肿块完全消失,手指活动恢复正常;好转:疼痛基本消失,但结节存在,手指活动稍受限;无效:症状同治疗前完全一样。 1.4 治疗方法 1.4.1 操作方法:患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1∶1的2%利多卡因和曲安缩松混合液局部封闭。进针点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选择,拇指选拇屈肌腱环状支持韧带近端缘或远端缘,体表点为掌指横纹中点向远端或近端0.3~0.5 cm处;其余四指则由于肌腱鞘下方存在掌侧板结构,进针点只选指屈肌腱环状支持韧带远端缘,体表点为掌指横纹中点向远端缘0.3~0.5 cm处;桡骨茎突处的进针点选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鞘的腕背侧支持韧带近端缘,体表点为桡骨茎突突起最明显部向近端偏移0.3~0.5 cm处。注射器针头在进针点处呈45度的角刺入病灶,深达肌腱硬结,推注混合液0.5 ml,此时有明显阻力感,应适当用力,然后退针至皮下分别向硬结两侧进针,针尖达肌腱两侧与支持韧带之间的侧窝内,推注混合液0.5 ml,让患者主动屈伸患指以运动肌腱,如阻滞感减轻,尤其是无疼痛感,则表明局部封闭达到目的,结束治疗。 2结果

外科培训细则

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细则 外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它与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更是临床各外科系统的基础。通过外科住院医师培训,能够对外科常见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及随访,对外科少见或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急症和危重病症的急救与抢救具备初步认识和经验。外科系统包括普通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烧伤科、胸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等八个亚专科。 一、培训目标 本阶段为二级专科基础培训,目的是通过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好外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学会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熟悉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基本掌握门、急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够 比较熟悉外科手术操作技能,对外科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和处理,以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外科手术,达到具有独立从事外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同时具有基本的临床科研和论文撰写能力、专业外语阅读能力、指导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教学工作能力、对患者和健康人群进行医学科普教育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总则规定,将学习本专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综合临床思维能力,规范临床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的要求贯穿培训全过程。完成其科室轮转、学习病种、病例(在必选轮转科室时必须手写大病历)和技能操作要求,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第一年为综合能力培训 在与外科相关的临床科室轮转,要求在麻醉科、影像学、外科重症监护治疗室(SICU),急诊外科共计8个月,在普外科轮转4个月。使住院医师掌握外科学相关的重要三基知识,培养外科思维分析能力。 第二年为外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 在普外科轮转学习,包括肝胆脾胰外科,胃肠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血管外科,掌握外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外科理念,熟悉外科手术基本操作。 第三年为外科专科培训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径路炎峡临床疱疹性咽一、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要点】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1-7岁多发。 1.潜伏期常2-4天,常突然发热及咽痛。热程大都2-4天,咽痛重者可影响 2.吞咽。 可伴有头痛、腹痛、肌痛及呕吐、咳嗽等症状。 3. 病程大多4-6天,偶有延至2周者。大都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4.等并发症。但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2-3 5.日后疱疹加剧扩大,不久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以此病为首发,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6.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L/ 10×10实验室检查:多数白细胞总数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升高(>7. 9) 和或中性百分比升高(>80%),静脉血CRP升高(>10mg/dL)及指血CRP (>20mg/L)明显高于正常,可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三)治疗方案 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炎琥宁、热毒宁、利巴韦林、喜炎平及阿昔洛

1.韦等。 如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硫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钾等。 对症治疗:因咽部疼痛而吞咽困难者可予开喉剑喷喉部、流质饮食及补液3.治疗。 重症病例:如考虑合并脑炎等可应用IVIG(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4. 重症患者给予强心、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特殊治疗。 5. (四)标准住院日:轻症为4-7天;重症病程视病情而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2)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选择性检查电解质、肾功能、血培养、降钙素原、生命体征监护等。 (七)须检测及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心肌酶(必要时)。 (九)出院标准。

腱鞘炎日间手术

手足外科腱鞘炎日间手术临床路径 一、腱鞘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腱鞘炎(ICD-10:M65.992)。 需行腱鞘切开、屈指肌腱松解术。(ICD-9:727.4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手外科学》(王树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王岩主译,人民军医出版社,第十一版)。 1.病史:好发于40-60的女性或1-5岁的学龄前儿童,表现拇指或其它手指呈半屈曲状,指指间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或伸指时出现弹响感。 2. 诊断要点: (1)拇指或其它手指出现伸屈手指时出现指间关节疼痛。 (2)手指伸指活动时有弹响或出现嵌顿,关节不能完全伸直。 3.查体:拇指或其它手指掌指关节可触及豆粒样大小结节,局部压痛,屈指活动时有弹响,出现嵌顿时手指不能伸直或伸直后不能屈曲。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手外科学》(王树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王岩主译,人民军医出版社,第十一版)。 腱鞘炎的治疗方法有:局部封闭及物理治疗等手术治疗:.腱鞘切开减压、屈指肌腱探查松解术 1.符合腱鞘切开屈指肌腱探查松解术手术适应症。 (1)手指伸屈活动时疼痛,影响工作生活者。 (2)手指伸屈活动时出现弹响,影响手指活动者。 (3)屈指肌腱出现嵌顿,手指不能伸屈活动。 (4)局部注射保守治疗1个月以上无效、患者坚决要求手术者。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腱鞘炎疾病编码。(ICD-10:M65.992)。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前)。 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 2.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X线胸片,心电图。 6.患处X线检查或手部超声。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小儿外科培训细则

小儿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细则 小儿外科是一门研究小儿营养、生长发育、身心健康、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专科,内容涉及畸形、肿瘤、感染和创伤,既包括诊断学和治疗学,也包括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小儿外科服务对象从新生儿到青少年(出生~18岁)。小儿外科专业范围包括:普通外科、急症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烧伤整形外科、新生儿外科、肿瘤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 一、培训目标 本阶段为二级专科科基础培训,目的是通过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好小儿外科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学会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了解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基本掌握门、急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对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随访具备初步的经验,初步掌握小儿外科手术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常见小儿外科手术,以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小儿外科手术,达到具有独立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同时具有基本的临床科研和论文撰写能力、专业外语阅读能力、指导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教学工作能力、对患者和健康人群进行医学科普教育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总则规定,将学习本专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综合临床思维能力,规范临床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的要求贯穿培训全过程。完成其科室轮转、学习病种、病例(在必选轮转科室时必须手写大病历)和技能操作要求,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小儿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由两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基础培训,轮转小儿急症专业、普外专业和骨科专业,涉及病种主要是创伤、感染、急腹症和普外常见病。第二阶段为初级专科培训,轮转小儿外科其他各个亚专业,涉及小儿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治。 采取在小儿外科范围内各亚专业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轮转期间参加一线值班,要求在各亚专业轮转时管理床位数8~10张,月收治病人和完成手术15~20例,病种涵盖各亚专业病种的70%以上。 轮转科室与时间安排: 轮转科室时间(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