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大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辽宁省抚顺市高三语文3月联合调研考试试卷

辽宁省抚顺市高三语文3月联合调研考试试卷

辽宁省抚顺市高三语文3月联合调研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白龙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

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

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

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

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

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

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

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

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

赵威《大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赵威《大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大先生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

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

风雪中,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给口水喝吧。

”三婶仔细一瞧,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先生。

③后来,村里人知道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

嘿,正好村理小学缺个先生。

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

“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

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

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

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

2022年7年级下册语文大先生答案

2022年7年级下册语文大先生答案

农村超市配送蔬菜方案一、背景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发展和城市区域的拓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农民人口外流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这使得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人口增加带来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等等。

其中,蔬菜作为现代人均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覆盖率较高,然而农村地区因为交通和市场状况的限制,购买蔬菜比城市的人们更加困难,而且蔬菜保鲜期较短,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其新鲜程度,需在短时间内完成配送,这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可行的、高效的农村超市蔬菜配送方案。

二、农村超市蔬菜配送方案1.从采购到加工:基本流程•采购:农村超市需要找到优质或当地最近的生产地的蔬菜,与卖家进行谈判之后,确定好采购的意向和价格。

同时,农村超市要做好蔬菜的品种、数量、颜色、重量等参数的标注,以便于后续的配送计划。

•中间媒介:由于有的蔬菜生产地和超市之间会有距离,这就需要通过中间媒介来完成短途配送。

在这一环节中,农村超市需要找到专业、可靠的物流公司,确保蔬菜的及时到达并确认蔬菜的新鲜程度。

•仓储分类:蔬菜到达之后,需要进行分类、检查和打包,这一流程可以在农村超市的仓库完成。

根据蔬菜品种类别,进行分类,并进行检查,判断蔬菜的新鲜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之后进行打包,将各类蔬菜分别装箱。

•加工处理:根据客户的要求对蔬菜进行加工处理,比如切片、磨碎、切丝等等。

2.蔬菜配送•交通配送: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因此,在配送蔬菜的过程中,要将交通因素计算进去,找到符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的专业物流公司或者运营团队,选择合适的车辆,如面包车、小型货车等,路线规划,确保蔬菜及时送达。

•配送时间:要根据蔬菜的保鲜期和交流时间确定配送时间,以便保证蔬菜质量。

同时,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如优化配送路线、合理调度配送车辆、定时和定量供应等等方式,提高配送效率。

3.验货确认在蔬菜到达后,需要经过验货和确认,以确定蔬菜的数量、品种、新鲜程度等。

安徽省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三5月热身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三5月热身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三5月热身卷(三)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其交通运输功能也支撑着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大的文明区域内部必定需要大量的人流和物流,而一条大河所能提供的水运方式是最便捷和廉价的。

直到今天,水运的优势还是难以替代。

在工业化以前,内河运输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唯一有效的运输手段。

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神庙的材料,是产于阿斯旺一带的花岗岩,要是没有顺流而下的尼罗河水运,这一切就都不可能发生。

中国的长江及其支流更加优越的水运条件,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渐超过黄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水系间的便捷水运,也为区域内的人员来往提供了条件。

中国自秦汉以降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令的上通下达,公务人员的南来北往,军队和重要物资的调度,重要信息的传递,都是维持国家统一、政府正常运作和社会秩序的根本措施,所以要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设置和维护庞大的驿递、调度和运输系统。

其中依托水运,特别是依托同一条河流或水系的水运部分,都是最廉价和高效的。

以尼罗河谷地为基础的上埃及与以尼罗河三角洲为基础的下埃及并不连接,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一,也完全依靠尼罗河这根纽带。

河流对文明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显示于精神方面。

所谓“同饮一江水”,就是一个人类群体长期生活在同一条河畔,同一个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协调的生产方式与和谐的生存方式,也会形成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进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

语言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

在人口迁移或再分布的过程中,受地理障碍的影响,原来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小区域,失去了交流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原来语言上的微小差别演变为不同的方言。

赵威《大先生》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题)

赵威《大先生》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 -18题。

(20分)大先生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

北风裹挟着雪片,在空中横扫。

风雪中,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给口水喝吧。

”三婶仔细一瞧,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先生。

③后来,村里人知道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

嘿,正好村理小学缺个先生。

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

“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

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

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

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结尾作用训练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结尾作用训练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结尾作用训练题文章结尾作用:结构上的作用:①点题;②首尾呼应;③总结全文;④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的作用:①点明中心;②深化中心;③发人深思。

(分析文章主旨或情感)1、《大先生》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

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情节:早年,大先生去三叔家要饭并给三叔做木匠活,手艺非常精湛。

因为有一肚子墨水,于是留下来担任村小的先生。

大先生嘴笨,不受娃们待见。

大先生给学生讲唐诗,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全诗表达思归之情,学生们哄堂大笑。

大先生退休后,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

大先生用退休工资给学校做课桌椅,设立奖学金。

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共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了上文大先生讲唐诗的内容,引发读者思考,表达我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冰窗花》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

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

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

……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

……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回忆鲁迅先生 笑谈大先生阅读理解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 笑谈大先生阅读理解答案

笑谈大先生阅读答案2023笑谈大先生①陈丹青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

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

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

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

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

“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

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

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

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跌宕自喜”。

“跌宕自喜”是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

然而“跌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

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作“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作“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

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练习卷(含答案)

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练习卷(含答案)

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练习卷(含答案)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24分)㈠默写(8分)1.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木兰诗》)2. ,雌兔眼迷离。

(《木兰诗》)3.战士们奔赴战场。

坐在车上,看着远处的山一座座掠过,不禁想到《木兰诗》中“,。

”这一句,内心感慨。

㈡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第4—9题(16分)【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①中,关中②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③。

采稆④负贩⑤,而常挟持经书。

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⑥《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注释】①兴平:汉献帝年号。

②关中: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③季中:董遇之兄董季中,魏国著名学者。

依:投奔。

段煨:东汉末年将领。

④稆(l ǚ):野生的禾。

⑤贩:贩卖。

⑥治:研究。

4.【甲】文选自《》一书,其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3分)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2分)蒙辞以军中多务。

6.解释【乙】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人有从学者()7.以下对【乙】文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他们)挑选野生的禾负责贩卖,(董遇)常常带着书。

B.(他们)收集野生的禾背回卖钱,(董遇)常常带着书。

C.(他们)采摘野生的禾依靠这卖钱,并且还常常带着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先生赵威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可老话不是说了吗,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凌木匠说,那是没尝尝小清河一带盐碱地的威力,十年九荒,一到冬天,家家都得出去讨饭。

那年,又是个只种不收的年景,日子还没挨到冬天,就过不下去了,凌木匠兄弟俩从小清河以北的广饶县,一路讨到胶东。

弟弟半路得了伤寒,死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凌木匠。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

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

”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

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

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

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

“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

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

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

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

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大先生认为我们是朽木,而我是个例外,说我虽然嘴拙,但悟性高。

我上学的第一天,跟着邻家二姐去祠堂(兼作村小)报名,二姐路上问我:“会算数吗?”我摇摇头。

“会数手指头吗?”我继续摇头。

二姐一脸愁容地道:“见到大先生,第一件事就是数手指头,不会数就报不上名啦。

”于是,一路上,二姐不但教会了我数手指头,还教我若不够用就借脚指头。

到了大先生那里,顺利过关,给我一个结论:“这娃悟性高。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

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

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

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

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

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

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

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

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

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

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

”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

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

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50.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凌木匠先前住在小清河一带盐碱地,十年九荒,他讨饭来到广饶县,凭着自己的木匠手艺生存下来。

B.“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凌木匠没有饿死,他的弟弟在讨饭的半路上饿死了。

C.三叔三婶都是善良淳朴的人,他们看在凌木匠是个手艺人的份上,给完凌木匠吃的还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D.凌木匠为了谋生,毅然离开了小清河一带盐碱地,凭着自己的精湛手艺和文化,在胶东的乡村生存了下来。

E. “大先生”是乡村里一个尊贵的称呼,凌先生得到这个称呼,一部分是靠他的手艺,一部分是靠他肚子里的墨水。

51.小说最后写道:“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52.小说在刻画凌先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50.DE51.示例:作者写这句话既是强调大先生对“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的解释可以在《辞海》中找到依据,是对大先生教书认真负责的点赞,又是对大先生教书育人的深切怀念。

52.(1)凌先生是手艺精湛的木工,他做木工十分认真。

(2)凌先生又是有文化的人,他教学一丝不苟。

(3)凌先生为人善良,懂得感恩,有志气,他从一个要饭的人奋斗成为乡亲们公认的的大先生。

【解析】50.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项中A项,“他讨饭来到广饶县”的表述错误,应为“他讨饭来到胶东”;B项,“他的弟弟在讨饭的半路上饿死了”的表述错误,应为“弟弟半路得了伤寒,死了”;C项,“他们看在凌木匠是个手艺人的份上”的表述错误,应为“他们都怜悯同情饥肠辘辘的讨饭人木匠”。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

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5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答题关键词“用意” “结合文本”。

作用答题应该从上下文内容入手,分析时要紧密结合原文内容。

作者写这句话既是强调大先生对“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的解释可以在《辞海》中找到依据,是对大先生教书认真负责的点赞,又是对大先生教书育人的深切怀念。

点睛: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5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凌先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性格”,筛选关键情节,概括形成答案。

由“他从一个要饭的人奋斗成为乡亲们公认的的大先生”可以看出“有志气”;“他做木工十分认真”可以看出“手艺精湛”;“他教学一丝不苟”可以看出“认真有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