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晚期为什么需要做透析

脑胶质瘤晚期为什么需要做透析
脑胶质瘤晚期为什么需要做透析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内肿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异常。由于人们对脑胶质瘤了解不多,容易忽视其症状,当就诊时已是晚期。临床上,不少脑胶质瘤晚期患者需要做透析,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的痛苦。透析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药物和毒药中毒等病症,那么,脑胶质瘤晚期为什么需要做透析呢?

患上脑胶质瘤后,尤其是病情发展到晚期时,患者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原因有很多,如肿瘤对肾脏的直接浸润或转移病灶的压迫、肿瘤代谢产物的影响、治疗副作用、低钠血症与肿瘤异位内分泌对肾脏的损害、低蛋白血症对肾功能的影响、利尿剂应用过度,以及患者本身患有的高血压、糖尿病对肾功能的影响等。由于肾功能损害会发展为不可逆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引起尿毒症,因而需要患者进行透析,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透析对脑胶质瘤本身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还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低血压、贫血、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心包炎、脑出血、抑郁症、心律失常等,不仅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甚至还会威胁患者生命,一定要特别当心。

当脑胶质瘤发展到晚期时,积极、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是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患者一定要尽快配合抗肿瘤治疗。此时,手术最佳时机已经错失,而放化疗虽然可以杀伤机体内癌细胞,但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和组织,毒副作用明显,常令患者无法耐受而被迫中断治疗。近年来,随着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很多中药被证实具

有抗癌功效,而大量临床案例也证实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功效,尤其是在晚期患者的治疗上,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作用。此外,中医药治疗还可以联合西医治疗,不仅增强整体疗效,还可以改善治疗副作用。因此,患上脑胶质瘤尤其是发展到晚期时,应尽早配合中医治疗,改善预后。

在寻求中医治疗时,很多患者和家属会选择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多年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在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方面以确切的疗效赢得了广大用药患者的信赖和认可,由于患者的口碑相传,很多外地患者,甚至海外患者慕名来院寻求治疗。为提升医院的疗法,推广肿瘤疾病的先进诊疗理念,贯彻肿瘤疾病的诊疗指南,医院还成立了包括胃癌和肺癌、胰腺癌、淋巴癌、大肠癌、淋巴瘤、肝癌、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食道癌、卵巢癌、宫颈癌、结肠癌和脑瘤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这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以完善治疗为目的的系统化工程,力争使患者接受最正规的治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疗效。

除了疗效外,费用一直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临床上,不少脑胶质瘤患者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因此,建议患者在寻求治疗前一定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选择,避免因无法承受而中断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采用纯中药治疗的中医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而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统一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严格遵循国家收费标准红头文件。所有费用项目全部受到国家物价部门的审核和监督,对一切费用做到公开、公示。对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

复查等环节,严格按照国家医院的标准执行,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患者可放心就诊。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的康复经历值得很多患者去借鉴:

基本情况:余平秀,女,32岁,脑胶质瘤

2014年5月,余平秀总是感觉头疼呕吐,吃什么就吐什么,随后就医检查确诊为脑胶质瘤。由于肿块较大,手术后的余平秀又做了30多次放疗,以及7个疗程的化疗。2015年9月,余平秀复查结果显示病情复发,随后按照医嘱做了伽马刀治疗。

2015年12月9日,因疗效欠佳,余平秀慕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治疗。就诊时,余平秀的检查结果显示脑部仍有阴影,而且伴有手指脚指麻症状。以袁希福“三联平衡疗法”进行中医治疗后,余平秀的身体有了明显好转,而且3个月后复查显示肿瘤缩小,余平秀高兴地说:“感觉吃了这个中药,整个人精神状况各方面都很好。”如今,余平秀体内仍有肿瘤,但3年多来一直坚持服用中药,不仅让病情稳定,而且身体也恢复如此,像正常人一样活着。

通过上文介绍,相信大家对脑胶质瘤晚期为什么需要做透析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脑胶质瘤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在晚期患者中更为明显,因而不少患者需要进行透析。除了透析外,脑胶质瘤晚期患者还需要积极配合抗肿瘤治疗,控制病情恶化,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由于整体观念强,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建议患者尽早联合中医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脑胶质瘤晚期不做手术该怎么治疗

现在的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都很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疾病,尤其是脑部疾病,脑胶质瘤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很多患者会首先考虑手术,能够直接切除肿块,短期内控制病情发展,但手术并非适合所有的患者,尤其是病情进入晚期后,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患者一般状况较差,不能也不适合手术,那脑胶质瘤晚期不做手术该怎么治疗呢? 面对脑胶质瘤,有许多患者普遍认为,癌瘤就是瘤子,切掉就行了,因此对手术寄予厚望,当被告知无法手术时,就认为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其实现在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越来越多,即使晚期患者不能手术,也不意味着无药可救,还是有不少患者积极寻求非手术的治疗,如放化疗和中医治疗,使得病情得到控制,痛苦得以减轻,生存期也有所延长。 对于脑胶质瘤晚期的治疗,放化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比较常用的方法,通过对机体内癌细胞的抑杀,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缓解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时间。但众所周知,放化疗是一把双刃剑,在杀死癌细胞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会影响患者生存期。因此对于放化疗一定要慎重选择,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制定合适的方案。针对放化疗的副作用,患者可以联合中医药的治疗,通过减轻毒副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起到增效减毒的功效,降低复发转移的可能性,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在脑胶质瘤的治疗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应用也比较广泛,除了能联合西医进行综合治疗外,也能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尤其是年龄大、身体弱、转移范围广,失去手术、放化疗机会的患者。中医治疗讲究以人为本,从患者整体出发,把补充元气放在首位,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去除恶性肿瘤生存的环境,一方面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肿瘤细胞,一方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作为一家以“救死扶伤,关爱生命”为宗旨,以“愿天下苍生无癌痛”为理想,以“厚德、有道、自助、自强”为院训,以“让中医抗癌造福全人类”为使命的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成立以来,严格按照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在辩证与辨病的基础上,通过扶正、通淤、祛毒,改善广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使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同时,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也逐渐恢复平衡,有助于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生命,一些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为了更好的弘扬国粹中医,让中医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在袁希福的号召下,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先后组织召开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每次大会的召开无论是对肿瘤患者的康复、对传承弘扬中医文化,亦或是对中医事业发展,都是一件好事,促使人们对中医由不了解到了解、由误解到理解、由曲解到通解。 部分参考案例: 赵俊义(化名),男,43岁,脑胶质瘤,河南新乡人 2011年11月份时,赵俊义突然说不出话,人也无任何意识地趴在地上。经过详细检查,赵俊义被确诊为脑胶质瘤。确诊后,赵俊义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随后又接受放疗。在放疗过程中,赵俊义经病友介绍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要点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要点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主要的分子病理

标记物(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二、影像学诊断 (一)脑胶质瘤常规影像学特点 神经影像常规检查目前主要包括CT和MRI。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域内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在图像信息上MRI优于CT。 常规MRI扫描,主要获取T1加权像、T2加权像、FLAIR 像及进行磁共振对比剂的强化扫描。 脑胶质瘤可发生于脑内各部位。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PET成像特征各异。目前广泛使用的示踪剂为18F-FDG。 临床诊断怀疑脑胶质瘤拟行活检时,可用PET确定病变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 (二)脑胶质瘤鉴别诊断 1. 脑内转移性病变:脑内转移性病变以多发病变较为常见,多位于脑皮层下,大小不等,水肿程度不一,表现多样,多数为环状或结节样强化影。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

(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的通知》,其中的《脑胶质瘤诊疗规范》的全文如下: 一、概述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

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 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胶质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最新 中华医学杂志

2014年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文章摘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5月第30卷第5期P435-444 文章作者:江涛 一、意义和背景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形成的诊疗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南应满足:清晰性、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应用灵活性、多学科融合、有依据性和可作为指导性。临床实践指南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并为医疗教育提供指导,为疗效评估、专业审核提供依据,为合理治疗和建立临床路径提供帮助。 二、前言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一半以上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GBM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15个月。近年来,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一系列有助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的WHO病理分级仍然依赖形态学进行肿瘤分级,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组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胶质瘤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导致WHO分级相同的个体间预后有着较大差异。 基于肿瘤遗传学水平的分子病理分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临床预后;并且对组织学上较难鉴别的混合性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还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分级。另外,这些新近发现的分子变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近10年来,尽管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突破,但是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改善仍然十分缓慢。 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临床试验明确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揭开脑胶质瘤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除了种族、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临床常见因素,重要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对临床应用均有深远的意义。 指南由资深专家参与拟订,可靠性、实用性强,指南中的分子标志物是治疗的靶点、预测因子或判断预后的指标,也能作为制订行业规范的依据。 三、流行病学 胶质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2%,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 -8)/10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3位。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按肿瘤致死率排序,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 -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报告指出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 87/10万,位列十大高病死率肿瘤之第9位。以恶性胶质瘤为代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及家庭负担,一直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 四、现有的胶质瘤分类系统 胶质瘤是指来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本指南中特指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胶质瘤可以分为两类:局限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弥漫性胶质瘤。

脑胶质瘤能彻底治愈吗

脑胶质瘤能彻底治愈吗 脑肿瘤又被人们称之为脑癌,肿瘤有时候是恶性肿瘤,可能会变大危害到人的脑部。而有时候脑肿瘤可能还有转移的情况发生,所以说这样的情况治愈几率比较小。脑转移瘤能治好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脑肿瘤可能会对脑部神经产生压迫感,尤其是控制人们的视觉、嗅觉等都会出现问题,例如出现视觉模糊或者幻嗅。脑膜瘤来源于埋在上矢状窦两侧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脑膜皮细胞),占颅内所有原发性肿瘤的20%左右。多为良性,容易造成病人偏瘫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脑膜瘤的常见症状如癫痫、头痛等,这些症状在脑膜瘤中常见,只是病程较短。那么,临床西医治疗脑膜瘤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化学药物治疗: 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手术治疗过后就会使用化学治疗,这种方法可以某种程度避免复发。由于多数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多数肿瘤对化疗不敏感。因而,所选用的药物非常有限,常用的抗脑瘤药物有卡氮芥(BC-NU)、氯乙基环己烷亚硝脲(CCNU)。 手术治疗: 对于恶性肿瘤是必须要手术治疗的,因为切除脑肿瘤才能避免肿瘤长大严重压迫神经。良性的脑瘤如能完全切除,可获痊愈,不再复发。长在额、颞或枕部的胶质瘤,行脑叶切鳞也可取得良好效果,若肿痛不能全部切除,可部分切除,并作减压术。 放射治疗: 术后可进行放射治疗,以推迟复发时间,放射源多选择60Co-γ线,加速器高能X线,电子线等。 其他治疗: 激素治疗对减慢肿瘤的生长是否有效尚不能肯定,对复发的脑膜瘤不失为一个有希望的方法。 西医治疗脑膜瘤虽然很直接,但是对病人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专家建议无论西医如何治疗脑膜瘤,治疗脑膜瘤期间最好能联合上扶正类中药治疗,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扶正固本,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还可以减轻西医治疗带给病人的副作用,使治疗效果更理想。 脑胶质瘤能彻底治愈吗?上述就是有关脑转移瘤能治好吗的相关介绍,对于脑肿瘤这种疾病的几种治疗方法我们就了解到这里了,大家对于这种疾病一定要多了解,现在有不少人患有脑肿瘤的疾病,对于人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需要及时治疗。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466381177.html,/410njzl/2015/0814/229080.html

脑出血影像诊断学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脑出血影像诊断学教案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师资培训教学模板首页授课章节: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脑出血师资培训方向: 专科方向- 医学影像使用教材: 白人驹、张雪林主编,第三版,《医学影像诊断学》,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年出版编写时间: 2019-1-1 学时: 1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1. 高血压脑出血CT 分型及不同时期CT 表现。 2.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时期MRI 表现。 熟悉内容1. 熟悉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2. 熟悉高血压脑出血影像学鉴别诊断。 了解内容通过高血压脑出血这一课的学习,了解过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的特征。 教学重点1. 高血压脑出血CT 分型及不同时期CT 表现。 2.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时期MRI 表现。 教学难点1. 高血压脑出血CT 影像学分型及不同时期CT 特点。2. 高血压脑出血MRI 影像学特点。 2 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黑板板书、PPT 课件,运用影像图片阅片讲解、分析等手段讲授, 结合临床病例)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1. 高血压脑出血病因和发病 1 / 12

机制. 3 分钟2.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5 分钟3.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基础. 7 分钟4. 高血压脑出血CT 影像学特点. 15 分钟5. 高血压脑出血MRI 影像学特点.10 分钟6. 高血压脑出血影像学鉴别诊断. 5 分钟7. 课堂讨论与小结. 5 分钟3 依托病例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52 岁。 主诉: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0 小时。 体格检查: T : 36.6 ℃,P: 85 次/min ,R: 20 次/min ,BP: 150/80mmHg 。 双眼向右凝视,左侧肌力0 级。 四肢肌张力正常。 左侧肢体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可引出。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脑胶质瘤疾病分型及前沿疗法

脑胶质瘤疾病分型及前沿疗法 疾病简介 胶质瘤是一种发生在脑和脊髓中的肿瘤。胶质瘤发生于胶质支持细胞(神经胶质细胞,glial cells),这种胶质细胞围绕在神经细胞(nerve cells)周围并帮助它们发挥功能性作用。目前有三种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可以产生肿瘤。根据肿瘤中的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以及肿瘤的基因特征对胶质瘤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帮助预测肿瘤进展速度以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疾病分型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s),包括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naplastic astrocytoma)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室管膜瘤(Ependymomas),包括间变性室管膜瘤(anaplastic ependymoma),粘液 性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和室管膜下瘤(subependymoma)。 ●少突神经胶质瘤(Oligodendrogliomas),包括少突神经胶质瘤(oligodendroglioma), 间变性少突神经胶质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和间变性少突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astrocytoma) 胶质瘤的症状表现 胶质瘤的症状因肿瘤类型以及肿瘤的大小,位置和生长速度而不同。胶质瘤的常见体征和症状包括: 1、头痛、恶心或呕吐 2、脑功能混乱或下降、记忆丧失、性格改变或烦躁、平衡困难、尿失禁 3、视力问题、如视力模糊、复视或周边视力丧失 4、其他:言语困难、癫痫等 胶质瘤的发病原因 像大多数原发性脑肿瘤一样,胶质瘤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是不同于与外界频繁接触的器官的肿瘤,例如肺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等有可能因为外界的条件导致癌变,胶质瘤作为脑瘤的一种因为有血脑屏障(BBB, Blood Brain Barrier)的保护,很少有强证据证明其由外界条件导致癌变。而现在学术界偏向于认为胶质瘤等脑瘤是因为运气不好的基因突变产生癌细胞,最终发展成胶质瘤这种恶性肿瘤。

看图说话: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的影像学特点

看图说话: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的影像学特点 导读:对于疑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而言,CT是临床上首选的辅助检查,CT灌注、MRI等技术的应用更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治提供了莫大帮助。本文将结合影像学资料,对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梳理。 典型的缺血性脑卒中表现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上,人们通常将发病6小时之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归为超急性期,一些影像学文献则将12小时之内的病例也包括在内。在超急性期对患者进行快速识别,排除非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系统疾病,并明确梗死区域,有助于尽早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CT 作为一种急症,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需要争分夺秒。头部CT平扫方便快捷,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首选,然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CT的灵敏度有限。急诊CT的主要目标是: ?排除颅内出血,以确定患者是否可以溶栓治疗; ?寻找任何早期脑梗死的特征改变; ?排除类似脑卒中的其他颅内病变,例如肿瘤。 超急性期时,CT上脑实质并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密度改变,但超急性期的几个征象对于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动脉致密征: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表现为一段动脉密度增高。大脑中动脉显示此征象较多,可称之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T上常显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位于侧裂之内,在脑脊液的衬托下呈条状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42~53Hu,而梗死后CT 值可达70~90Hu。该征象并不特异,也可见于无脑梗死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动脉壁发生钙化时密度也可增高。

图1 左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局部脑水肿:脑缺血导致的脑组织水肿,CT表现为区域性的脑沟消失、基底池不对称、中线结构移位。大脑中动脉阻塞时,出现此征提示预后不佳。不过研究显示,该征象的判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医生要参照体征临床定位的信息仔细阅片,寻找早期征象。 脑实质密度降低征: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脑实质(灰质和白质)的密度降低,灰白质界限欠清,由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管源性水肿常常较轻,故与健侧同样区域或结构相比,病变区密度常只下降6~10HU。

脑胶质瘤晚期患者嗜睡还能活多久

脑子里长瘤是件恐怖的事儿,有一种叫做脑胶质瘤的肿瘤却偏偏“钟爱”40、50的中年大叔。临床上很多脑胶质瘤患者一经确诊已属晚期,此时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而不少患者会伴随嗜睡的情况,引起患者家属的担忧,害怕患者病入膏肓,活不长了,那脑胶质瘤晚期患者嗜睡还能活多久呢? 脑胶质瘤晚期患者嗜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晚期癌细胞生长增殖速度较快,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而患者又普遍存在食欲减退的情况,导致机体内所需的营养无法及时补充,身体越来越消瘦、虚弱,容易出现嗜睡的情况;肿瘤到了晚期癌细胞容易扩散转移到其他部位,当转移到脑时,患者容易出现头痛、头晕、嗜睡的情况。当患者出现嗜睡时,往往意味着病情加重,但具有还能活多久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与患者的病情、体质、心态以及选择的治疗方法有关,如果患者能积极采取措施治疗,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是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的,但如果患者放弃治疗,可能只存活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 对于脑胶质瘤晚期患者来说,当出现嗜睡的情况时,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如果患者身体消瘦、虚弱,在饮食方面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提高患者食欲,增加营养。如果出现扩散转移,应及时给予抗肿瘤的治疗,此时创伤较大的治疗方法多不合适,患者可以选择安全、副作用小的中医。中医在治疗时基本上不会因治疗本身对患者机体产生新的破坏,反而在控制病情,抑制癌细胞继续扩散转移的同时,能够调理患者机体,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患者嗜睡的情况,改善患者的饮食、精神状况,增强患者体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是由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委员、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创办的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自成立以来,医院严格按照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在辩证与辨病的基础上,通过扶正、通淤、祛毒,改善广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使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同时,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也逐渐恢复平衡,有助于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生命,一些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赵俊义(化名),男,43岁,脑胶质瘤,河南新乡人 2011年11月份时,赵俊义突然说不出话,人也无任何意识地趴在地上。经过详细检查,赵俊义被确诊为脑胶质瘤。确诊后,赵俊义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随后又接受放疗。在放疗过程中,赵俊义经病友介绍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2012年4月26日,赵俊义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初诊,仅用药1个月,胳膊疼痛减轻了;2个月后,胳膊能缓慢抬起了。看到治疗希望后,赵俊义此后一直坚持服用中药。用药至2014年年底时,复查结果一切正常,随后按照袁希福院长建议定期服用即可。 2017年9月24日,赵俊义受邀参加了希福中医第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他的身体一切如常,平时打打牌,出去转转,为家人做做饭,生活怡然自得。 (以上为真实治疗案例,在实际治疗中,由于患者病情、体质不同,治疗效

脑胶质瘤晚期患者真的就没救了吗

胶质瘤是颅内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世界卫生组织将胶质瘤的病理类型分成四个级别,其中Ⅰ级是良性胶质瘤,Ⅱ级是低度恶性的胶质瘤,Ⅲ-Ⅳ级是高度恶性的胶质瘤。晚期病情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了,预后较差,致死率也较高,有不少患者和家属会觉得没救了,那脑胶质瘤晚期患者真的就没救了吗? 目前对于脑胶质瘤,还是有很多患者将其与“绝症”“不治之症”划等号,以至于不少患者在确诊病情后,尤其是病属晚期时就认为自己已经没救了,想要放弃治疗。其实现在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有不少患者能够通过治疗获益,即使是晚期患者经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后,病情也能得到控制,痛苦得以减轻,生存期也有所延长。因此脑胶质瘤到了晚期也并非无药可救,患者不能轻易放弃,还是应结合自身情况寻求合适的方法,积极配合治疗。 当脑胶质瘤到了晚期时,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多数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即使满足手术的条件,也是姑息性的切除,减轻肿瘤负荷,为其他治疗创造机会。放化疗也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晚期患者来说,通过放化疗可以抑杀机体内的癌细胞,控制肿瘤,缓解病症,延长生存时间,临床上有不少患者经多次的放化疗后肿块确实有所缩小,但随之而来的恶心呕吐、食欲下降、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症状,也会增加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影响到患者生存时间,因此选择放化疗的患者需要有较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除了西医治疗外,中医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优势,而且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老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使用。中医治疗脑胶质瘤与西医不同,把补充患者元气放在首位,通过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稳定病情,抑制肿瘤细胞,缓解不适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产时间。另外中医还能联合西医进行综合治疗,在减轻手术的创伤,缓解放化疗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是由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委员、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创办的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医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专注于中医,坚持“专科专病专方”,充分发挥中医肿瘤科特色及优势,帮助众多肿瘤患者通过中医中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部分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自2004年以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会上,来自全国二十个省、九十多个地区的数百位抗癌明星分享了自己的康复经历和经验。这些经历和经验不仅增强了肿瘤患者抗癌、治癌的信心和决心,也为从事中医治癌的医务人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临床案例,更为中医治疗肿瘤积累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部分参考案例: 赵俊义(化名),男,43岁,脑胶质瘤,河南新乡人 2011年11月份时,赵俊义突然说不出话,人也无任何意识地趴在地上。经过详细检查,赵俊义被确诊为脑胶质瘤。确诊后,赵俊义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随后又接受放疗。在放疗过程中,赵俊义经病友介绍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对付脑胶质瘤 千万别只靠手术

脑胶质瘤是原发性脑胶质瘤中发病最高的肿瘤,是除胰腺癌之外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脑胶质瘤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比例大约为2-3比1,最容易袭扰中年人,高发年龄在45—55岁。由于其治疗难度非常高,致残、致死率都很高,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案。 对付脑胶质瘤千万别只靠手术 之所以说别只靠手术是因为手术虽是脑胶质瘤治疗方法之一,但其主要目的是改善肿瘤压迫症状及颅内高压症状,或是明确病理,为寻找有效治疗提供依据。再加上脑胶质瘤生长部位特殊,仅靠手术全切肿瘤是不可能的,对于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胶质瘤切除更有限,有的则根本不能手术。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都是放化疗与中医相结合的疗法,西医放化疗可以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中医治疗可以从内在对患者体质进行调节,重点用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调节患者的内在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扶正培元。 这两者相结合对付脑胶质瘤,西医控制了病情恶化,为中医内在调节争取了时间;而中医减轻了放化疗对患者产生的毒副作用,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并使得病人生命得到了延长。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比单纯的手术治疗效果要好,而且跟手术相比,病人创伤小,没有术后并发症的困扰。 另外,著名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指出,除了放化疗结合中医治疗可以有效患者缓解脑胶质瘤患者的痛苦之外,患者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饮食问题: 脑胶质瘤属于消耗性疾病,加上治疗损伤、不良情绪,以及头痛、呕吐等病症的影响,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食欲不振、消瘦、贫血、乏力等病症,严重时还会引起恶液质,因此,一定要注意脑胶质瘤患者的饮食问题。脑胶质瘤患者应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凉性、过热,以及腌制、烟熏、霉变等食物,以免影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2、心理问题 罹患脑胶质瘤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加上各种并发症的影响,患者多会出现恐惧、绝望、愤怒、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预后。因此,脑胶质瘤患者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患者一定要明白不良情绪的危害,多与家人、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沟通、交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3、生活习惯问题 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罹患脑胶质瘤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生活习惯问题。劳累、熬夜、吸烟、饮酒、压力过大等都会影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脑胶质瘤患者一定要避免这些生活习惯。此外,在身体情况允许

脑胶质瘤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8-05T10:31:39.6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张桓[导读] 本文对脑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 710032 摘要: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的颅脑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临床中国对于脑胶质瘤的治疗手段逐渐增多,本文对脑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结合手术治疗、放疗、化疗、荧光治疗、基因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关键词:脑胶质瘤;治疗;基因治疗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的颅脑肿瘤,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大脑及脊髓脚趾细胞发生癌变而导致的脑胶质瘤的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万人口中有3-8人发病。脑胶质瘤的发病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另一方面是环境的致癌因素导致。神经纤维瘤病(I型)、结核性硬化疾病等遗传疾病是脑胶质瘤的遗传因素。另外,电磁辐射等一些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脑胶质瘤的危险因素。 对于胶质瘤的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及生理因素,对患者的功能状态、肿瘤部位、预后、疾病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1.手术 目前对于脑胶质瘤采用手术治疗的比例较大,手术治疗不仅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病理诊断,也可以去除肿瘤病灶,缓解症状,有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1]。对于一些级别较低的胶质瘤,利用手术将肿瘤病灶完整的切除,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并可长期存活。神经导航手术治疗及荧光引导切除治疗等手术治疗方法能够使手术治疗更加精确并且创伤小,有利于预后。 脑胶质瘤手术治疗已经逐渐走向微创,与以往手术治疗方法相比,患者的伤口更小、也更加安全、患者恢复预后的时间也更短[2]。另外显微镜等手术辅助工具的使用,也使手术更加精确,切除的病灶范围更广,能够更加彻底、安全的切除肿瘤病灶。术中皮层刺激电极的应用,可以完善术中对于运动区、语言区的辨认,从而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保护脑的重要功能。 另外,随着神经导航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对靶点进行动态跟踪,对肿瘤病灶精确定位,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可以尽可能大范围地切除脑胶质瘤病灶,并且保证周围正常组织的安全。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荧光引导切除术(FGR)是指利用荧光手术显微镜在手术之前做导航,利用荧光引导定位脑胶质瘤病灶。能够更加准确的定位病灶。2.放疗 对于分级较高的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切除之火还需要进行放射治疗,对于分级较低但具有肿瘤体积较大(>6cm)、手术切除不完全等高危因素的患者,也需要考虑进行放射治疗。 目前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放疗方法主要由常规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适形放疗和精确放疗、间质放疗等放疗方法。对于首次发现的胶质瘤,一般不采用立体定向放疗。对于复发胶质瘤患者,特别是处于功能区肿瘤,有时可以考虑进行立体定向放疗。 3. 化疗 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化疗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脑胶质瘤患者的化疗方案中,亚硝脲类药物、烷化剂类等化疗药物是常规使用的化疗药物,烷化剂替莫唑胺为脑胶质瘤化疗的代表药物。替莫唑胺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轻微,病人可耐受。在临床中获得广泛应用。目前,替莫唑胺是治疗胶质瘤唯一有明确疗效的化疗药物。其他的化疗药物还有尼莫司丁等,对于复发脑胶质瘤有一定疗效[3]。 阿伐斯丁等血管靶向药物对于复发的高级别的脑胶质瘤有明确的疗效,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区。近期研究表明,阿伐斯丁替莫唑胺及放疗联用用于初治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4. 基因治疗 目前,基因治疗已经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已有多项临床试验对你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基因治疗主要通过把外源性的遗传物质通过载体介导,引入肿瘤的靶细胞内,使缺陷的基因获得表达,从基因角度对脑胶质瘤进行治疗[4]。 目前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主要包括自杀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溶瘤腺病毒治疗等治疗手段。 4.1 自杀基因治疗 自杀基因疗法( suicide gene therapy),又被称为病毒导向酶解前体药物疗法。自杀基因疗法是将一些自杀基因(病毒或细菌基因组中的前体药物转换酶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引起肿瘤细胞的死亡的一种治疗方法,自杀基因疗法是目前基因治疗手段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又分为单自杀基因疗法、融合自杀基因疗法等治疗方法。 单自杀基因疗法是出现较早,应用也较多,单自杀基因疗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纯疱疹病毒胸腺激酶基因/丙氧鸟苷系统、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 5-氟胞嘧啶系统、细胞色素 p450 基因 ( cyp4B1)/ 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及细胞色素 p450 基因/2-氨基蒽( 2-aminoanthracene ,2-AA) 系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6-甲氧基嘌呤阿拉伯糖核苷( AraM) 系统等治疗方法。 4.2免疫基因治疗 免疫基因治疗是将一些与抗癌有关的细胞因子及能够使机体产生肿瘤相关免疫反应的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通过增强组织细胞产生肿瘤相关免疫作用,通过免疫反应达到抵抗肿瘤的目的。人 IFN-β 基因、SFV /IL-18 基因、IL-12 细胞因子系统等是免疫基因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 4.3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 抗血管生成基因疗法从基因水平干预脑胶质瘤组织血管生成,导致肿瘤细胞凋亡。目前研究主要通过针对VEGF等相关基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抑制VEGF的表达能够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增殖。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 4.4 溶瘤腺病毒治疗 研究表明,溶瘤腺病毒可以分裂脑胶质瘤细胞,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溶瘤腺病毒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中,目前已有研究正在进行相关研究。5小结

胶质瘤如何化疗

胶质瘤的化疗过程 胶质瘤会诊中心 1、胶质瘤治疗策略 要根据肿瘤的性质(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还是胶质母细胞瘤等等)来确定怎么治疗。 一级胶质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手术是可以治愈性的。如果在术后影像上有残余肿瘤,则可行第二次手术切除整个肿瘤。放疗和化疗对此类肿瘤极其有限。 二级胶质瘤(低度恶性胶质瘤):手术是非功能区肿瘤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40岁以下的肉眼全切的病人,无需额外的其他治疗。对于40以下的不全切除的肿瘤病人以及病人年龄大约40岁不管是否全切都应该进行放疗。 三级胶质瘤(间变星形细胞瘤):需要手术来达到组织病理诊断和减小肿瘤体积。病人应当进行放疗和化疗。 四级胶质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同样需要手术来达到组织病理诊断和减小肿瘤体积。术后放疗(剂量在60Gy左右)。化疗手段包括卡莫司汀,联合方案PCV(甲基苄肼,环己亚硝脲和长春新碱),或者替莫唑胺用来对肿瘤生长进行控制。 间变性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一定需要术后常规放疗和化疗。 一些良性的胶质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如果手术全切肿瘤,也不需要放疗化疗。 室管膜瘤,更加复杂,需要根据脑脊液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放疗和化疗。 胶质瘤化疗 恶性胶质瘤((Ⅲ、Ⅳ级)如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星形细胞瘤,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良好、切口愈合良好后应尽早化疗。 NCCN推荐放化疗同步,放疗前1小时,小剂量75mg/m2,连续服用42天(放疗间歇期也需服用)。 放疗结束后:第1周期,5/28方案,150mg/m2,如果能够耐受,可以继续吃5个周期。对于部分缓解的患者,6周期结束可以继续服用,从第2周期开始剂量可增加至200mg/m2。 替莫唑胺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CD4T淋巴细胞可低于200/mm3,对于放化疗期间白细胞计数下降的患者,每周应监测血常规。如果血小板低于75000/mm3,中性粒细胞低于1500/mm3,可暂缓化疗。

脑出血定位诊断 (2)

临床表现 1、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与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就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2、常见临床类型及特点 (1)基底核区出血:壳核与丘脑就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它们被内囊后肢所分隔,下行运动纤维、上行感觉纤维以及视辐射穿行其中。 外侧(壳核)或内侧(丘脑)扩张血肿压迫这些纤维产生对侧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与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出现血性CSF(脑脊液),直接穿破皮质者不 常见。 ①壳核出血:主要就是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通常引起较严重运动功能缺损,持续性同向性偏盲,可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②丘脑出血:由丘脑膝状体动脉与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产生较明显感觉障碍,短暂的同向性偏盲;出血灶压迫皮质语言中枢可产生失语症,丘脑局灶性出血可出现独立的失语综合征,预后好。丘脑出血特点就是:上下肢瘫痪较均等,深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与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与实体觉等)障碍较突出;大量出血使中脑上视中枢受损,眼球向下偏斜,如凝视鼻尖(落日征);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出血波及丘脑下部或破入第三脑室则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出现去皮质强直(无意识的睁眼闭眼,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等;累及丘脑底核或纹状体可见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如出血量大使壳核与丘脑均受累,难以区分出血起始部位,称为基底核区出血。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表现头痛、呕吐及轻度脑膜刺激征,无明显瘫痪,颇似蛛网膜下隙出血,有时可见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临床常易忽略,偶因头痛在CT检查时发现。 (2)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血管造影显示密集成堆小血管影像,酷似吸烟吐出的烟雾)病、血管淀粉样变性与肿瘤等所致。常出现头痛、呕吐、失语症、视野异常及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较常见,昏迷较少见。顶叶出血最常见,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额叶可见偏瘫、Broca失语(“不若卡”听得懂、说不出)、摸索等;颞叶可见Wernicke(“微尼克”听不懂、乱说话)失语、精神症状;枕叶出现对侧偏盲。

脑卒中影像学鉴别诊断

脑卒中影像学鉴别诊断 背景 据估计,约9%?30%可疑脑卒中患者和2.8%?17%接受 IV-tPA 治疗的患者存在卒中类似疾病。大多数卒中类似疾病包括癫痫、偏头痛、肿瘤和中毒代谢性疾病。影像学通常有助于诊断,因为脑卒中在不同阶段均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并符合典型的分布类型。但是,大多数这些特征,即便是弥散受限(表1 ),也不是脑卒中所特有的。在本文中,我们依据7 种主要分布类型(图 1 )对脑卒中及其相似疾病进行分析。虽然仍存在重叠,这些分布类型有助于缩小鉴别诊断。 表1 弥散降低的原因 图1 脑卒中及其类似疾病的主要影像表现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不同阶段的影像特征急性期(24 小时以内) 最初的CT 表现轻微,包括血管高密度征、灰白质界限不清和脑沟消失。弥散加权成像具有高度准确性,并且可以在发病后15 分钟检测脑卒中。数小时后开始出现T2/FLAIR 高信号。 亚急性期(24 小时至2 月)CT低密度更加明显,ADC值逐渐增加,并在第4?10天出现假性正常图像。第6天开始出现脑回样强化,并持续2?3 个月。水肿高峰出现在3?4天,第7天后开始下降。出血转化一般出现在发病后2?7天。

慢性期(2 月以后)此期以脑容积减小、空洞形成和神经胶质增生为特征。神经胶质增生围绕空洞在CT 上呈低密度,在T2WI 和FLAIR 上呈高信号。DWI 显示各种不同信号,ADC 值特征性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相似疾病的分布类型灰质和白质区域改变相似疾病鉴别诊断单血管分布脑卒中单一血管分布区的缺血性梗死通常是由于栓塞所致,栓子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或头颈部大动脉夹层,颈动脉分叉处最常见。栓子常常堵塞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末端,其次是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系统及大脑前动脉,引起区域性皮质及皮质下脑组织受累。 癫痫三分之一的卒中类似疾病是由于癫痫发作或发作后功能障碍导致。有时癫痫也可导致弥散受限(图2)。其分布特点不符合血管分布,水肿和脑回增强出现更早,脑灌注正常或增加,无血管闭塞,有时同时有皮层弥散受限和皮层下弥散增加。 图2 一例66 岁男性,癫痫发作伴意识状态改变、急性失语和右侧凝视,拟诊脑卒中并给予IV-tPA 治疗。左侧病灶情况下的右侧凝视可提示癫痫发作。他的入院MRI 显示左侧额顶叶皮层和皮层下白质弥散受限(A和B)和水肿(C )。他的症状和影像学(图像未提供)显示在出院前完全缓解。偏头痛 先兆性偏头痛和偏瘫型偏头痛占脑卒中类似疾病的5?10% , 并且也可出现弥散受限。鉴别因素包括长期偏头痛病史、累及多个血管分布区和无血管闭塞。急性先兆发作的脑灌注减低,长时间发作时则正常或增加。病灶通常为可逆的,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