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爱国主义丛书〈谭嗣同〉》
•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 流血满地球,以泄万 民之恨
•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 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 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 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 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 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 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 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1)当时中国士大夫对《海国图志》的态度如何?
(2)守旧官吏为什么认为它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
探索历程中的困境与先驱者的努力
《海国图志》的遭遇
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 “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 予与魏, 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 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 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 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 钱一路走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问题: 1.1895年发生的什么事情“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
痛彻心脾”? 2.材料中认为1895年后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
反应?
1、康梁维新思想兴起的背景
(1)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2)甲午惨败,引发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对 洋务运动的反思;
(3)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 民族危机深重;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 │ 课前梳理
► 知识点三 走向共和 发展要求 1.历史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2.重要代表 (1)孙中山 ①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②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合众政府”主张。
一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睁眼看世界”的核心内容、目的及影响 1.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来侵略。 3.影响:“睁眼看世界”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虚 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习西方之 先河,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 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 主流。
一 │ 课前梳理
5.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__________ 中华民国 正式成立,民 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思考] 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1)相同:走资本主义道路;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挽救民 族危机。(2)不同: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 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一 │ 课前梳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目的:维护封建制度和捍卫封建思想。 [思考] 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有何进步性 与局限性?
一 │ 课前梳理
(1)进步性: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开一代风气之先河, 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对后人探索救国 之路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了重 要影响。(2)局限性: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没有也不 可能冲破封建主义的藩篱。他们虽然主张抵抗外国侵略,反对 清王朝统治者对外投降卖国,但又不可能真正地依靠人民抵御 外侮,当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时,他们便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 面。魏源虽然提出学习西方,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 的特点是维护封建统治,因而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2022-2023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3、代表:李大钊 A、1918年7月《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1918年10月《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1919年5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第一次在中国比较系统地
介绍马克思主义) D、在北大、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课程
3.评价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 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为洋务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3)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3、主张(或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4、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5、主要活动: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同:(目的) 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
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
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 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 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①变法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 ②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3.作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是爱国的 ——挽救民族危机 (3)是进步的 ——走资本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 (4)具有启蒙作用 ——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5)利于传播资级革命思想
思想方面:启蒙思想传 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袁世凯在文化域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矿区中学王娜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高二学生2、学科:历史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利用百度搜索查阅有关顺乎世界之潮流的内容。
二、教学课题《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课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派别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同一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人物的开拓性和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时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三、教材分析《顺乎世界之潮流》是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第一课内容,本课在本专题中起着引领性的作用,由本课开始本专题讲述鸦片战争后各个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情况。
此外,本课与专题一也有着时间上的联系。
本课讲述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救亡图存过程中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都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1、教学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在中国进行变革的困难;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差别?讲课之前要求学生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有关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相关内容及他们的思想主张,从而有利于学生上课时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顺乎世界之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顺 乎 世 界 之 潮 流
“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睁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 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九州生气恃风雷, •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妄自尊大; 万马齐喑究可哀; •大多知识分子远离社会现实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中国官府,全不知外国之政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事,又不询问考求,故至今中 ——龚自珍 国仍不知西洋。”“惟林总督行 事全与相反”——《海国图志》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 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 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 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 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 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 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 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 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 二百万字以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 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 集》搜集较为完备。
a b
b b
a a c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b d
a
b
课外阅读内容:“徐继畲、姚莹及其代表作” “走向共和”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三、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维新:
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 在这里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2、兴起背景: (1)民族资义初步发展; (2)民族资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深重; (4)19C90S,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梁启超
谭嗣同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导引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潮的萌发、维新思想的成熟、民主共和思想的兴盛、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0世纪初,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发动了辛亥革命;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把握基本线索:注意历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加强联系比较: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和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由此来分析理解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和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异同与特点。
注意与必修一政治救亡、必修二近代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变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树立正确观点: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探索还是资产阶级的道路在中国都行不通。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情景问题切入京师同文馆是在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于1862年8月设立的,以教授外语和西学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但遭到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正式开学时只招到了十名学生,但它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外语和西学学院。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在这交汇与碰撞中谁输谁赢?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如何艰难迈上近代思想文化征程的呢?学习目标引领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睁眼看世界”讲述近代中国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
本课第二目“维新变法”讲述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概况及影响。
“顺乎世界之潮流”

乾县一中课时教案学科历史班级4. 8.10.15.21. 23 授课教师李荣国课题 3.1“顺乎世界之潮流”新知探究【教学环节3】新知探究: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新”在哪里?(1)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睁眼看世界”。
(2)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3)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的核心是向西方学习,但主要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而且没有完全付诸于实践。
2.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怎样评价?(1)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等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2)该观念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但其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旧制度,注定了以此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史料探究: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序》(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答案①核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含义:主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2)如何评价这一思想?材料二的认识说明了什么?答案评价:①“师夷”、“款夷”的主张冲击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鄙夷”观念,启迪了思想解放。
②“制夷”的主张彰显了爱国之心。
认识: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②对西方强大的认识肤浅,表面化。
【教学环节4】知识梳理:二、维新变法1.背景(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的兴起。
顺乎世界之潮流

戊戌政变
•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 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 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 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梁启超
• “举国鼓舞欢蹈”是真的还是特指哪些人?
• 我读五四以后那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文化大师传记 的时候,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说自己曾经在年 轻的时候,受到过梁启超深深的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 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 意义: 1.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 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 材料一:苟有议置造船械,师夷长技者,则曰糜 费,……苟有议翻夷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 ——魏源
维新派
资产
阶级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革命派
•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 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 顺之诚,深为嘉许。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给英 王的回信
• 材料反映了中国君主的什么心态?
以“天朝上国”自居 “贵华夏”“贱夷狄”
• 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林则徐开始 时跟所有封建官僚一样,有偏狭自大、不合时务 的陈腐观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但是 为了制定战胜敌人的正确策略,他努力探求西方 资本主义的新知识。林则徐探求西方新知识,主 要通过“刺探西事”和“翻译西书”两个主要途 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顺乎世界之潮流”
林则徐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这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心路历程
这也是一条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
顺乎世界之潮流
时间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19世纪 40、50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
(1)进步性: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也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 念的束缚;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局限性: 局限于向西方学习技术,是肤浅。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 分子,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问题一:孔子是一个锐意改革的改革家吗?
马克思:“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 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 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 场面。”
问题二:康有为维新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 ——托古改制
材料一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 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他认为“布 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 惊人,自可避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历史组
夏清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材料 上自皇帝和统治阶级士大夫,下到贫苦小 民,都坚信西洋人是没有文化的野蛮民族,长着 猫一样奇怪颜色的眼睛,胡子跟眉毛都是红色的。 更可怕的事:英国王位竟可以由女儿继承,女王 逝世后,再由女王的子女继承,认为英夷显然是 无父无君的蛮夷乊邦。他们吃的牛奶、酪浆丌容 易消化,胶结在肚子里,必须吃大黄和大量饮茶, 才能使它化解。 ——柏杨《中国人史纲》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抨 击君主专制制度。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翻译《天演论》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
复
政 治 制 度 : 君 主 立 宪
材料一 《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 哉!吾从周。”
材料二 康有为把孔子描绘成一个力主改革的圣人,并不是一 个保守派而是改革家。
请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 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 《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③仿制西方战舰; 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 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
(1785—1850年)福建侯 官(今福州)人
开近代中国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1839年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 “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 弋,虚张声势”。据此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林则徐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
B.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正确 C.林则徐具有自大的“天朝”心态 D.林则徐认为不会发生大规模冲突
为什么要用“托古改制”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3.个人经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夺得其公产以为己物者也,故其所最患者, 在原主人一旦起而复还之。” ——梁启超
梁启超变法的出发点是什么?
严复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 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 三曰德性义仁之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 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 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 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 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 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早期维新思想是哪个阶段?
维新的背景(19世纪90年代) 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基础: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发展
实践基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三、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P50
代 表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思想主张 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 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特点
范例 史学范式
革命史观
运用
对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理解和 对维新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认识
列强经济侵华基地,加速中国 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派在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出通过 半殖民地化进程 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 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全球史观
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指导维新变法运动成为世界资 市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产阶级改革运动的一部分,成 为19世纪末亚洲觉醒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发展和近代 城市崛起的集中区域
材料二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 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序》 对比两段材料,你认为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 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 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更有甚 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 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 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材料二 ……而日本人却如获至宝,通过不断转译翻刻,使之 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1854年, 日本人干脆在国内翻印了《海国图志》,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 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版。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 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 如一人,虽以并吞四少无难也……故议院者, 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
政治上: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现代化史观
立宪派、保皇派VS革命派 要不要革命 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小结]顺乎世界潮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B
上述材料暴露出林则徐的认识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 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 “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 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 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袁野:《透过细节看清朝》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一、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技术、器物
1、背景(原因):P48 (1)鸦战前,国势日衰,矛盾尖锐
(2)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
(3)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 中,妄自尊大,丌能自拔
(4)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2、代表人物:
P49
二、师夷长技以自强P49知识链接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 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 如觅制器之器……”
“中体西用”思想
以夷变 夏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法】帕斯卡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
跟前面几位相比,严复的主张有何不同?
以下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 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 B.“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 理。” C.“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 泄万民之恨。”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四、运用不同的史观认识维新思想影响P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