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和作者是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和作者是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和作者是谁?是清朝诗人顾炎武写的,在全文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诗歌原文:《天下兴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首《天下兴亡》可以说是明代学者顾炎武最为著名的政治诗篇之一了。
其中,第三句的“匹夫”并非只指个别普通百姓,它泛指所有关心国家命运、愿为国家献身的仁人志士;同时也暗示着每个平凡的老百姓都应该做到为天下兴亡尽自己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出顾炎武这位大学问家高瞻远瞩的气魄与胆识。
他认为天下的兴盛与衰败不仅取决于统治阶级,更重要的还在于千千万万个平民百姓。
最后一句的“匹夫”是对于个人而言,而且只是平民百姓。
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王朝或者是帝国的灭亡,绝非偶然,它总会有其必然性。
而这种必然性就存在于那些不甘心屈服于历史潮流,试图改变现状的平民百姓身上。
- 1 -。
运用喻证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文300字

运用喻证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文300字案例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核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观点。
意思是说: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个老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少年要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做一个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祖国的兴亡离不开先进的科技。
而科学必然也离不开知识。
知识的获取的足径自然也就离不开学习,认真地学习自然也离不开坚定的态度,更加离不开我们广大青年的努力与坚持。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每一代都需要有理想和有担当,这样,国家就有了前进的步伐……至今,一个伟人的故事,一直鞭策着我前进。
为此在我面对学习枯燥无味的时候便时时想起范仲淹,再想想自己,心中便涌起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支撑着我。
是我对学习的态度更加坚定起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案例二: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意思是天下的兴衰大事,再小的平民也有责任,诠释了人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人人都应该为之行动。
责任是理想与梦的起点。
只因心怀责任、对人民的负责,屠呦呦成功研发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只因心怀责任,对梦想的负责,才有了达·芬奇的各个旷世神作;只因心怀责任、对数学的负责,陈景润才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不负责任在无形中成为羁绊。
不承担责任的人比比皆是,正因缺少责任,才有了三聚奶粉、才有了甲午战争中弃城而逃……他们的下场无一不受到惩罚或遭世人唾弃。
可见,只有负责,才能一路向前。
责任是一个看似微小实则影响我们一生的职责,是每个人不可丢弃的使命,我们应该有顾炎武的气魄与决心,顾全大局,为自己、为天下负责。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素材 教科版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
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
昆山人(今属江苏省)。
他出身名门,
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
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
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
“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注重实地考察。
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
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
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责任,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百年来,成为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正始”是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年间,正处于魏晋易代之际,朝政黑暗腐败。
为逃避灾祸,魏晋士人只好消极避世,“清议”逐渐转为“清谈”,玄学开始兴盛,史称“正始之音”。
顾炎武认为,魏晋风流名士崇尚清谈,“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儒家主流价值观崩溃,从而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
他深感明末心学空谈误国,明朝灭亡与社会各阶层未尽到道德伦理责任有关,因而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灭亡原因,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之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
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
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
在这里,“天下”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
在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基础上,顾炎武进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保国”和“保天下”息息相关,维护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以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
其次,“保国”和“保天下”的责任主体不同,“保国”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天下”是捍卫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风气,每位普通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顾炎武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论述,提炼出大家都能听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号召国人救亡图存。
自此,这一口号成为唤起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最强武器。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三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名言,他一生著作颇丰,成就颇广,其诗词强调理论为现实服务.政治上,他不与清政府合作,客观上,在思想文化领域为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但治国平天下,著作等身,而且为刚,重视做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其学术主张和爱国精神颇受辛亥革命以来有民主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称赞.是的顾炎武就做到了我们现在的提到的"八荣八耻",在当今践行"八荣八耻"取得巨大成果之后,中央领导人李长春指出:牢固树立社会主荣辱观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首选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应乘势而上,把这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掀起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高潮.而另一方面,又有这样一则报道:"老同学聚餐150元,请室友吃饭200元,买礼品送给女朋友200多元,给自己新添一个手机1500元......",这是一名大一学生7月额外开销的一笔明细帐,如今,大学生的高消费越来越严重.调查还了解到:一些大学生月花费近2000元,有的甚至年花费4万元之多,听到这个报道,你的心里会是怎样,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来要面子,这是何等耻辱,,何等的做法啊!同学们,现代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我们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失去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耻为荣,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我们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带头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言行,每个同学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像雷锋那样,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明荣知耻,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牢记使命,发历学习,用自己的爱心奉献弘扬校园新风.前一段时间,在我们河南郑州,有位女记者叫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不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张没能醒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哭了,泪水沿着脸颊滑落,她是当今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一句话深深感染了我:"生命,比一条报道重要."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到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个人就无论是贩天走卒,耕家书生,只要负起这个责任,他就是值得尊敬的英雄,一个平凡的人,不需要做多少惊天动地的事,只要时时想着这份责任,并为社会承担这些责任就够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千百万人的力量团结起来,我们的国家就会欣欣向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演讲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名言,他一生著作颇丰,成就颇广,其诗词强调理论为现实服务。
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历及其含义

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历及其含义□张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针对这句名言的产生及其真实含义,在国内有多部专著及多篇研究论文涉及,本文试稍加概括。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众所周知,顾炎武最早提出这层意思,他在《日知录·正始》篇中明确提到:“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仅仅提出保国与保天下的责任应该由不同的人承担这层意思,概括成现行此八字者却是后人。
以前一直认为是梁启超加以概括而成,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的《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曾提到顾炎武此语:“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在此文中,梁启超虽然已有概括,但和顾炎武原话差别不大。
真正概括成现在通行的这八个字则是在《饮冰室文集》的《痛定罪言》中,梁启超明确说到:“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这八个字至此真正成形,其时间为1915年。
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却提出这八个字出自近代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痛史》第十回文天祥的誓师言词中确曾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但吴和梁年纪相仿,无法确证谁言之最早,所以此说证据不足。
张锡勤在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一文中则认为,最早提出这八字者并不是梁启超,而是其好友麦孟华。
他认为麦孟华在1897年即提出:“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1900年又道:“顾炎武之言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今中国内忧鱼烂,外惧瓜分,此固天下兴亡之时,我四万万人皆当身任其事,固无一人能免其责者也。
”几乎在同时,麦孟华又明确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
关心国家大事的励志古语名言

关心国家大事的励志古语名言导读:关心国家大事的励志古语名言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注释: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注释:选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意为: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人死了以后才能评定他的功过。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注释: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注释: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
意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注释:出自杜甫的《春望》。
意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陆游注释: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诉衷情》。
“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并以对句形式组成一韵,九个字说尽了一生心事。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源自清初儒学大家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举是他的社会主张,意思就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虽然,这是在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时提出,但这已经不仅仅是计较某个王朝的兴衰,某个帝王的更换。
他着眼的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
号召人们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斗。
这不仅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在现在,其内涵对整个民族而言也意义非凡。
首先,对国家而言。
国家是全体国民的国家,全体国民生活在这个国家里,其生死存亡,成长发展和国家的兴亡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离的,也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安定和和谐决定一个人的发展。
如若一个国家始终处在一个战火纷飞,动乱不堪的情况下,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甚至出现整个社会的倒退。
就像阿富汗,伊拉克一样,在近十年的战乱中,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系统都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生活收受到了非同寻常的破坏,有的甚至连吃饭,出行都有问题。
社会的各种设施都被破坏殆尽,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想要让自身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何能实?一个人要活得自在又如何能做到所以对个人而言,我们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让自己过得好,更重要的是为整个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建设得稳固,而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心系天下。
古人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古代的仁人志士来说,他们关心的和我们关心的在形式上可能和我们不同,但是在内涵上都是大同小异,都是关心自己的国家。
要做到心系天下,我们就应该广泛涉猎国际国内的时事政治,新闻,密切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动向。
多看,多听,多思考这样才能对自己国家的动向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而这才是积极关心国家大事的前提。
在充分了解这些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关心国家的各类事务,积极响应国家的正确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和坚决地执行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
这样来说,我们也只能从表面上做到与国家的发展接轨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与国家的发展在内在上接轨,那如何做到呢?也许古人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激励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现当下,战争从未远去,叙利亚政府再次显现了弱国无外交的悲剧。国家有权力和义务来保障每位公民的权利,公民也应当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应该自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个人与国家利益休戚与共。如今的我们比顾炎武幸运,不会出现报国无门的悲剧。我们生于和平的年代,而这和平是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我们拿生命拼来的,更应该维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愿为中华一砖,竭尽全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借用一句话: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
顾炎武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苏州昆山千灯镇。在那万历中兴的承平年月,家族亦为名门望族。顾炎武自幼年就被嗣母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14岁便取得诸生资格。但是他在邻里眼中却是一个奇怪的人,因为他不仅学习科举要考的书目,对天文地理等杂书也抱有浓厚的兴趣,还喜欢强身健体,练习武艺。在那个文重武轻的年代可以说是一个异类,与同窗好友归庄并称为“归奇顾怪”。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2月15日的山西曲沃,一位落魄老人悄然离去。对于附近的人来说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个通晓武艺的怪老头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不久便会变成别的家长里短。然而对于不少清朝官员来说,却悄然松了一口气,只因为这个怪老头是明朝的遗民,屡次拒绝清政府的征召,丝毫不给清政府面子,如今总算是送走了一个麻烦。这个悄然离去的怪老头在之后的三百年里得到的却是无尽的景仰,整个清代的学者,都尊他为“清学开山祖师”。晚晴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曾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这里的他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巨匠——顾炎武。顾炎武,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明小朝廷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顾炎武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南明小朝廷败亡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随行的骡马驮着书籍,四处游历,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这段流浪生涯中他看到了中华大地广阔的河山,也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饥寒与国家的发展趋势,他超越了简单的忠君思想,开始去思考一个民族的未来。完成了他最重大的两部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日知录》。这两本著作不仅写出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悲愤呐喊,更是表现出他的理性思考,提倡“利国富民”,并提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在那个黑暗封建的清政府统治时期,他大胆思考君主专制的局限性,反对君主专制,并且推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众治”的思想主张。提出颠覆传统的重农抑商理念,批判当时的海禁政策。现在来看,顾炎武的眼光是何等长远,海运有诸多优点,不仅运载量大,利润丰厚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与外国接触,能学习到新的事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这与如今的“一带一路”颇有共通之处,只不过我们现在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
27岁的顾炎武看出了八股取士的弊端,不再在科举路上死磕,转身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开始刻苦研究天文地理历史经济等各方面知识,并询问当地人,是否有与记录不一样的地方,若有不同的地方,便实地考察,一直到弄清楚为止。用文集、章奏辑录各地郡县志书中有关山川、河流、农田、水利、物产、赋税、交通、兵防等资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顾炎武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长大后的顾炎武,自然而然的踏上了科举之路,然而博学的顾炎武同学在科举上碰的头破血流,屡试不中。直到27岁那年,对八股取士失望又愤怒的他喝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就是说八股取士的危害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还大。这话在当时人们眼中颇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感觉这青年不务正业,不好好准备八股文去考试,考不上举人输不起。现在来看,他说的却是一针见血,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其说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倒不如说是为统治者挑选、训练守规矩的奴才。经过八股取士选拔出的官员,要么空谈理想,眼高手低,要么品质虚伪,更有甚者结党营私与国家争利,成为国家的蛀虫。南宋灭亡时幼帝蹈海尚有十万军民赴死节,到明亡之时崇祯独吊煤山,文武百官纷纷投降,八股之害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