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说明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一、分类: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砾石和填隙碎石;二、材料组成设计2、配制剂量:(1)做基层用:中粒土和粗粒土:3%、4%、5%、6%、7%。
砂土:6%、8%、9%、10%、12%。
其他细粒土:8%、10%、12%、14%、16%。
(2)做底基层用:中粒土和粗粒土:2%、3%、4%、5%、6%。
砂土:4%、6%、7%、8%、10%。
其他细粒土:6%、8%、9%、10%、12%。
3、确定各种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至少做三组不同结合料剂量的混合料击实试验,即最小剂量、中间剂量和最大剂量。
其他两个剂量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用内插法确定。
4、按最佳含水量和计算得到的干密度(按规定的现场压实度计算)制备试件进行强度试验时,作为平行试验的试件数量应符合规定。
最少的试验数量5、试件在规定温度(北方20±2℃,南方25±2℃)下保湿养生6d ,浸水1d ,然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计算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和偏差系数。
水泥稳定土的强度标准表6、根据强度标准,选定合适的结合料剂量。
此剂量的试件室内试验结果的平均抗压强度7R (7d )应符合:()v a d C Z R R -≥1/7或()d v a R C Z R ≥-17d R ——设计抗压强度;v C ——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a Z —-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而变的系数,重交通道路上应取保证率95%,此时a Z =1.645;其他道路上应取保证率90%,此时a Z =1.282。
7、考虑到室内试验和现场条件的差别,工地实际采用的结合料剂量应较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1.0%。
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可只增加0。
5%,采用路拌法施工时,宜增加1。
0%。
四、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示例:1、原材料选定(1)水泥;(2)碎石:碎石集料级配规定范围2、确定水泥剂量的掺配范围水泥剂量按4%、5%、6%、7%四种比例配制混合料,即水泥:碎石为4:100,5:100,6:100,7:100.3、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详见表1)(1)击实试验方法按丙法;A、将已过筛的试料用四分法逐次分小,至最后取约33kg试料。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试验检测报告

无侧限抗压强度汇总表
灰剂含量(%)
试件干密度(g/cm3)
试件压实度(%)
吸水量(g)
测强时含水量(%)
无
侧
限
抗
压
强
度
平均值(MPa)
最大值(MPa)
最小值(MPa)
标准差(MPa)
变异系数(%)
代表值RC0.95(MPa)
四、最优配合比的确定:
将测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与其相应的灰剂含量进行线性回归,可得如下关系式:
19
9.5
4.75
2.36
0.6
0.075
筛底
合成级配
上限
下限
2、原材料中其他信息。
3、无机结合料:
无机料种类
品种标号
生产厂家
报告编号
(续表)
二、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试验说明:如下表:
含灰量(%)
最大干密度(g/cm3)
最佳含水量(%)
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试验检测报告
试验室名称:报告编号:
施工/委托单位
抽样/委托编号
工程名称
样品编号
工程部位/用途
报告日期
样品描述
取样见证人
试验依据
判定依据
主要仪器设备及编号
稳定材料类型
设计强度(MPa)
一、原材料:
1、集料级配组成:
集料种类
比例
通过下列筛孔(mm)质量百分率(%)
37.5
31.5
RC= X+,相关系数:
式中:X——灰剂含量(%)
Rc——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续表)
无机结合稳定材料配合比实施细则

4、千斤顶:20t
5、脱模器:20t
6、电子天平:测量范围0~20kg 测量精度1g
7、成型试模:Φ10×10
8、砂石筛:31.5mm、26.5mm、19.0mm、9.5mm、4.75mm、2.36mm、0.6mm、0.075mm筛孔各一支
9、路强仪:测定范围变形量为100~500,测量精度1。
4、液性指数: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塑限之差除以塑性指数称为土的液性指数。
5、土的不均匀系数: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测出土的颗粒级配后,以土粒的累积质量百分比为曲线纵坐标,横坐标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Cu=d60/d10其中d60为小于某粒径土的质量占土总质量60%时的粒径,该粒径称为限定粒径;d10为小于某粒径土的质量占土总质量10%时的粒径,该粒径称为有效粒径。当Cu<5的土称之为均匀的;当Cu>5的土视为不均匀的;不均匀土颗粒级配良好,有较好的压实效果;
5、24小时后,将试件称量并装入塑料袋中密封,保湿养生6d,再次称量并浸水24h,取出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6、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将浸水的试件取出称量,然后擦拭试件表面明水,将试件放在路强仪压力座上,接通电源,调整零点使指针与零点对齐,将路强仪速率调至慢速,开动机器,压力座慢慢上升,指针开始转动,待表中指针开始回针时,记录试验数据,然后将仪器调至下降状态,压力座开始下降,待下降至一定高度后,关闭电源,试验结束。
三、仪器设备:
1、击实仪:击实筒:小型,内径100mm,高127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底座;中型,内径152mm,高170mm的金属圆筒,套环高50mm,直径151mm和高50mm的筒内垫块,底座。击锤和导管:击锤的底面直径50mm,总质量4.5kg。击锤总行程450mm。
无机结合料(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

公路工程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作业指导书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包括以下步骤:1、原材料试验;2、目标配合比设计;3、生产配合比设计;4、施工参数确定。
一、原材料试验1、本配合比使用的原材料如下:(1)粗集料:15~25mm、10~20mm、5~10mm碎石,产地***。
(2)细集料:0~5mm石屑,产地***。
(3)水泥:P.O42.5水泥,厂家****水泥有限公司。
条款规定:《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实施手册》JTG F20-2015 附录B.2.1条,按照2倍标准差的标准确定级配的上下限控制范围,每档材料需要不少于8次的矿料筛分。
2、筛分结果统计平均筛分曲线及变异系数,按2倍标准差计算各档材料筛分级配的波动范围如下表1~4。
表1:15~25mm碎石筛分结果统计表2:10~20mm碎石筛分结果统计表3:5~10mm碎石筛分结果统计表4:0~5mm石屑筛分结果统计二、目标配合比设计1、选择级配范围(采用细则P19中C-B-3级配)。
2、以集料筛分平均结果构造4条合成级配曲线。
表5:集料组成比例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实施手册》JTG F20-2015 第4.6.7条,特征曲线一般有三条,上限曲线、下限曲线和中线曲线。
表6:合成级配表3、根据JTG/T 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中表4.6.4所推荐的5个水泥剂量,对上述4条级配曲线分别进行击实试验,得到共20组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率,结果见表7。
4、以2.2.3步骤所得到的20组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率分别成型标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经试验得到对应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见表7。
5、根据上述试验结果,考虑设计强度要求与经济合理问题后,确定目标级配为3号级配曲线,其相应矿料组成为(15~25)mm碎石:(10~20)mm碎石:(5~10)mm碎石:石屑=34:22:17:27;同时确定最佳水泥剂量为3.0%,最大干密度2.220g/cm³,最佳含水率5.6%。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试验报告(含参考数据)

管理编号:/报告编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报告检测项目: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委托单位:工程名称:报告编号:/(检测结构名称)二〇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试验报告委托单位工程名称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工程部位K0+120~K0+940路面基层稳定剂种类水泥土种类碎石设计强度(MPa) 6.5设计压实度(%)98样品描述1.集料碎石1:样品编号B01-XXXXXXXX、规格10~30mm;碎石2:样品编号B01-XXXXXXXX、规格5~10mm;碎石3:样品编号B02-XXXXXXXX、规格0~5mm。
2.水泥:样品编号A12-XXXXXXXX、牌号P·O42.5R。
3.以上样品状态均无异常。
委托日期2023年2月13日检验类别丙法试验日期2023年2月13日~2023年2月28日见证单位——见证人——见证证号——检验依据CJJ1-2008《城镇道路道路与质量验收规范》;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试验结果序号无机结合料剂量(%)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g/cm3)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平均抗压强度(MPa)偏差系数(%)Rd/(1-ZaCv)1 4.0 5.6 2.238 3.8 6.6 5.02 5.0 6.1 2.272 4.1 6.3 5.03 6.0 6.8 2.314 5.0 4.2 4.8 47.07.2 2.350 5.4 4.1 4.8 58.07.5 2.385 5.5 3.5 4.8剂量根据以上试验结果,无机结合料剂量为6.0%的平均无侧限抗压强度≥Rd/(1-ZaCv)且掺量最少,据此确定其无机结合料的剂量为 6.0%。
建议配合比材料名称碎石1碎石2碎石3质量百分比(%)452530单位体积用量(kg/m3)1042.2579.0694.8备注1.本试验报告中无机结合料掺合方式采用外掺法。
任务2-2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配合比设计(第三集)(精)

原材料要求
• 土 – IP=12~20的粘性土(亚粘土)、最大粒径≤15mm、有机质含量<10% – 中粒土和粗粒土不宜含有塑性指数的土 – 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二灰稳定土
• 底基层:石料颗粒的最大粒径≤53mm
• 基层:石料颗粒的最大粒径≤37.5mm,碎石、砾石或其他粒状材料的 质量占80%以上,并符合表2.2.10或表2.2.11的级配范围 – 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二灰稳定土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道路桥梁工程系
原材料要求
– 砾石或碎石:预先筛分成3~4个不同粒级,配合成颗粒组成符合表
2.2.10或表2.2.11所列级配范围的混合料
– 碎石或砾石的压碎值 • 基层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 • 底基层
≤30%
≤35%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
–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道路桥梁工程系
混合料组成设计
– 二灰土做基层或底基层时,石灰与粉煤灰的比例可用1:2~1:4( 对于粉土,以1:2为宜),石灰粉煤灰与细粒土的比例可以是30: 70~90:10 – 二灰级配集料做基层时,石灰与粉煤灰的比例可用1:2~1:4,石 灰粉煤灰与集料的比应是20:80~15:85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道路桥梁工程系
混合料组成设计
– 按最佳含水量和计算得的干密度制备试件
– 测定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 – 计算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和偏差系数 – 依公式2.2.3选定合适的石灰剂量 R≥Rd/(1-ZaCv) 公式(2.2.3) – 石灰煤渣混合料的设计可参照此步骤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道路桥梁工程系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道路桥梁工程系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试验用料要求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试验用料要求一号配比:水泥用量:3%最大干密度:2.35 g/cm3最佳含水量:5.3%采用¢15 cm无侧限试筒,容积为2651cm3 ,按100%压实度装料时为6560g ,底基层配合比设计时按96%进行设计,装料质量为6298g,其中各材料装料质量如以下:水:317g水泥: 174g石子(26.5-31.5):987石子(10-26.5):1510石子(5 - 10):1510石子(0 - 5):1800各石子比例为: 26.5-31.5:10-26.5:5 – 10:0 – 5=17%:26%:26%:31%二号配比:水泥用量:4%最大干密度:2.37 g/cm3最佳含水量:5.4%采用¢15 cm无侧限试筒,容积为2651cm3 ,按100%压实度装料时为6622g ,底基层配合比设计时按96%进行设计,装料质量为6357g,其中各材料装料质量如以下:水:326g水泥: 232g石子(26.5-31.5):986石子(10-26.5):1508石子(5 - 10):1508石子(0 - 5):1798各石子比例为: 26.5-31.5:10-26.5:5 – 10:0 – 5=17%:26%:26%:31%三号配比:水泥用量:5%最大干密度:2.39 g/cm3最佳含水量:5.5%采用¢15 cm无侧限试筒,容积为2651cm3 ,按100%压实度装料时为6684g ,底基层配合比设计时按96%进行设计,装料质量为6417g,其中各材料装料质量如以下:水:334g水泥: 290g石子(26.5-31.5):985g石子(10-26.5):1506 g石子(5 - 10):1506 g石子(0 - 5):1795 g各石子比例为: 26.5-31.5:10-26.5:5 – 10:0 – 5=17%:26%:26%:31%四号配比:水泥用量:6%最大干密度:2.40g/cm3最佳含水量:5.6%采用¢15 cm无侧限试筒,容积为2651cm3 ,按100%压实度装料时为6719g ,底基层配合比设计时按96%进行设计,装料质量为6450g,其中各材料装料质量如以下:水:334g水泥: 290g石子(26.5-31.5):985g石子(10-26.5):1506 g石子(5 - 10):1506 g石子(0 - 5):1795 g各石子比例为: 26.5-31.5:10-26.5:5 – 10:0 – 5=17%:26%:26%:31%五号配比:水泥用量:7%最大干密度:2.42 g/cm3最佳含水量:5.7%采用¢15 cm无侧限试筒,容积为2651cm3 ,按100%压实度装料时为6789g ,底基层配合比设计时按96%进行设计,装料质量为6515g,其中各材料装料质量如以下:水:351g水泥: 403g石子(26.5-31.5):979g石子(10-26.5):1498 g石子(5 - 10): 1498 g石子(0 - 5):1786 g各石子比例为: 26.5-31.5:10-26.5:5 – 10:0 – 5=17%:26%:26%:31%。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
无机结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如下:
1. 确定配合比目标:根据具体应用要求和性能要求,确定无机结合料的配合比目标,包括水泥、石料、沙子等原材料的比例。
2. 选择原材料:根据配合比目标,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石料、沙子、外加剂等。
考虑原材料的品质、性能和成本等因素。
3. 确定粒径分布:根据所需的混凝土或其他无机结合料制品的性能要求,确定石料和沙子的粒径分布范围,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
4. 计算配合比:根据配合比目标和所选原材料的性能,计算各原材料的配合比。
考虑到水泥的掺量、石料和沙子的含量、水灰比等因素。
5. 进行试验:根据计算得到的配合比,进行试验制备混凝土样品或其他无机结合料制品,进行强度、工作性能等性能测试。
6. 评估和调整:根据试验结果评估配合比的性能,如强度、工作性能等是否满足要求。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7. 编制配合比表:根据最终确定的配合比,编制配合比表,指导实际生产中的原材料投入和操作。
8. 确定生产控制点:根据配合比表,确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配料、搅拌、浇筑等环节的控制要点。
9. 生产和质量控制:按照配合比表和生产控制点要求,进行实际生产,并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对原材料的抽样检测、生产过程的监控和质量检验等。
10. 跟踪和总结:对生产过程中的配合比和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跟踪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以不断提高无机结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配合比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2)、《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5)、
(6)、“关于《关于进一步明确路面材料规格的函》的回函”
[2015年12月21日]
(7)、“关于《关于路面基层、底基层技术参数的函》的回函”
[2015年12月10日]
二、技术标准
1、材料的技术要求
(1)、碎石:采用产地夹江龙湾石料场的破碎砾石,压碎值不大于30%,针片状含量不大于20%。
(2)、细集料:产地夹江龙湾石料场,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的石屑,水洗0.075mm通过率不大于15%,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9%。
(3)、水泥:采用峨胜水泥厂生产的P.O42.5(缓凝)水泥,其初凝时间大于4h,终凝时间宜大于6h,且小于10h。
2、底基层混合料中集料颗粒组成
三、配合比设计过程:
1、根据混合料的级配要求,结合各种材料的级配情况,经试验确
定各种材料的比例为:
材料规格(mm)
掺配
比例
(%)
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表(%)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
0-3 15 100 100 100 100 99.8 91.5 46.2 9.5 3-5 15 100 100 100 100 97.1 68.8 26.4 2.8 5-10 16 100 100 100 99.7 36.8 4.6 0.3 0.3 10-20 27 100 100 100 27.0 0.4 0.1 0.1 0.1 20-30 27 100 95.4 22.3 0.4 0.2 0.2 0.2 0.2 合成值100 98.8 79.0 53.4 35.6 24.9 11.0 2.0 范围要求
下限100 90 72 47 29 17 8 0
上限100 100 89 57 39 27 15 3
2、根据图纸要求,同时结合材料情况,初步按照水泥剂量为:(a)3.5%,(b)3.0%,(c)2.5%,做配合比试验。
3、用3种不同水泥用量的混合料分别作振动击实试验,得到各自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试验结果列入下表:
水量与最大干密度,底基层采用97%压实度,分别制备
φ150mm×150mm圆柱形标准试件,每组制备13个。
5、将试件用塑料袋包裹,在温度20±2℃,湿度不小于95%的条件下进行标准养护7d,最后一天为浸水,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如下表:
四.配合比确定
(1) 根据图纸要求,其设计强度≥2.5MPa,结合试验数据,申报
配合比为:
水泥剂量(%)最大干密度
(g/cm³)
最佳含水
量(%)
0-3mm
(%)
3-5mm
(%)
5-10mm
(%)
10-20mm
(%)
20-30mm
(%)
3.0 2.384
4.6 15 15 16 27 27
(2)延迟试验
根据确定的配合比,分别对底基层混合料进行0h、1h、2h、
3h、4 h、5 h、6 h延迟试验(分别进行密度和强度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如图分析可得:该水泥拌合物在6小时后强度将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故而施工中若有超过5小时还未能碾压完毕的应当废弃。
(3) 施工前要进行生产配合比调试,施工时采用的水泥剂量可大于设计配合比的水泥剂量约0.5%控制,含水量根据天气情况结合经验确定。
一般施工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增大0.5-1.0% 。
中心试验室
标工地试验室
2016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