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汇总-七年级陆地与海洋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知识点

2.1 认识地球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的麦哲伦②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其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天包地)-麦哲伦航行(球体)-卫星照片、精密测量(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3.赤道是指在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地方画的圆圈,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4.纬线的特征:a 都指示东西方向 b 形状都是圆(除极点外)c 长度不等,其中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从赤道向两级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成为一个点5.纬度的划分:①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为北纬(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字母S 表示)②北极的纬度为90°N,南极的纬度是90°S③从赤道向两极,纬度向南北度数逐渐增大,大到90°6.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7.经线的特征:a 都指示南北方向 b 形状都是半圆 c 长度都相等(约4万千米)8.经度的划分:①把经过英国伦敦天文台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起始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为0°②从0°经线向东增大至180°的为东经(字母E表示),向西增大至180°的为西经(字母W表示)9.一个经线圈由2条经线组成,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如50°E和130°W、140°W和40°E等都能组成经线圈。

10.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这对经线圈西半球西东半球180°20°W 0°160°E 180°比较项目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俯视图: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转动中心地轴太阳周期一天一年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四季变化2.2世界的海陆分布1.全球的海洋面积占70.8%,陆地占29.2%,所以人们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海陆面积的比例。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球体。

(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等)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在地球仪上(右图)找出地轴、北极、南极、赤道,辨别经线、 纬线)1、纬线和经线(“横纬竖经”) 长度 方向形状 纬线 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 指示东西圆经线一样长指示南北 半圆2、纬度和经度范围0° 划分 度数增加方向纬度 0°—90°(低纬:0-30度;中纬:30-60度;高纬:60-90度) 赤道 北纬(N ) 往北 南纬(S ) 往南 经度0°—180°本初子午线东经(E ) 往东 西经(W )往西3、南北半球划分界限: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东西半球划分界限:20°W 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

4、经纬网定位5、五带”的划分(读图熟记: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现象。

)A 50°40° 30° 40° 60° 80°由经纬网图可知:A 点的纬度40°N ;经度60°E 。

位于北半球(南、北),东半球(东、西)。

高、中、低纬度归属中纬度。

“五带”归属北温带。

地轴北极南极经线赤道(纬线)将下图中地球仪按地球自转方向转动,面向地球仪,应用手向右拨动地球仪,最迟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是D 点。

(三)地球的运动 1、自转和公转绕转对象 周期 方向产生的地理现象自转 地轴 1天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公转 太阳1年自西向东季节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于冬季)2、公转(以北半球为例,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 点位置 昼夜长短 ③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全球昼夜等长④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内极夜 ①秋分 9月23日前后赤道全球昼夜等长②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极夜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内极昼(1)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画出公转方向。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2021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2021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202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任何科目学习方法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地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知识点一、陆地和海洋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

地表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A是大陆,的大陆是亚欧大陆B是半岛,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C是岛屿,的岛屿是格陵兰岛D是大洋E是海峡F是海湾3、七大洲的分布(按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陆是: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和南北半球;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的界线:巴拿马运河。

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七年级下册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1.巴西概况:⑴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面积的国家。

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⑵位置:海陆位置――濒临大西洋,是一个临海国。

纬度位置――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地处热带,是一个热带国家。

2.巴西地形特点:主要是平原和高原巴西气候特点:以热带气候为主,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植被特点: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分布广泛。

⑴亚马孙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该地区是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地理〗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知识点-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人教版

〖地理〗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知识点-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人教版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海陆分布1.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海陆分布2.海陆比例: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3.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

但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二、七大洲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三、四大洋1.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海洋对人类的意义: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3.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第二节世界的地形一、陆地地形1.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2.陆地地形之最地形类型地形区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高高原青藏高原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盆地刚果盆地二、海底地形1.五种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洋中脊第三节海陆变迁一、沧海桑田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魏格纳2.大陆漂移说主要依据:(1)大陆轮廓吻合(2)古老地层相似性(3)古生物一致性3.基本内容:几亿年前,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六大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3.板块运动:分为碰撞挤压和张裂;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裂谷和海洋;碰撞挤压运动时,形成山脉。

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

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

平原盆地
总结词
平原盆地是地球表面平坦或稍有起伏 的地形,通常由河流冲积和湖泊沉积 等作用形成。
详细描述
平原盆地的地表覆盖物可以是土壤、 沙丘或盐沼等,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丰 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平原盆地 在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交通建设等 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河流湖泊
总结词
河流湖泊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地表形成的自然水体,对地球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
洋流的形成与地球自转、 地形和风力等因素有关, 对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 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
海洋灾害
包括台风、海啸、风暴潮 等,对沿海地区的人类生 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 胁。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洋中生活着数百万种生物,包括鱼 类、贝类、海草、珊瑚等,形成复杂 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地球表面的海洋被各大陆地分隔 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平均水 深约为3795米。在大洋中,有五 个大洋和两个南北极洋,包括太 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和南冰洋。在海洋中含有大量的 生物,约80%是鱼类,主要有鲨 鱼、鳐鱼、鳕鱼、鲈鱼等。
在海洋中含有大量的盐类,主要 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 硫酸钾、碳酸钙等。这些盐类主 要来自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在海洋中还有许多岛屿,总面积 约为543万平方千米,岛屿上有许 多珍贵的物种,如珊瑚、贝类等。
地壳运动可以形成山脉、河流、湖泊 、海沟等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会引 起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陆 地和海洋的形态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对陆地和海洋的影响
01
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 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或区域气候的 长期变化,如温室气体排放、自 然灾害等。
02
气候变化可以导致海平面上升、 洋流改变、冰川融化等现象,从 而影响陆地和海洋的形态、分布 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必背知识点一、海陆分布1. 海陆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形象地称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 海陆分布特点:世界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二、大洲和大洋1. 七大洲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面积排序:亚洲 (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

位置及特点:东半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西半球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北半球大洲:北美洲、欧洲、亚洲(大部分)。

南半球大洲:南极洲、南美洲 (大部分)、非洲 (部分)、大洋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部分)。

2. 四大洋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特点:太平洋:面积最大,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呈 “S”形,位于南北美洲、南极洲、非洲和欧洲之间。

印度洋:位于非洲、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之间。

北冰洋:面积最小,位于北极圈内。

三、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四、海陆变迁1. 变迁方式地壳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证明地壳在运动。

海平面升降:如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古河道遗迹,说明海平面发生过变化。

人类活动:如荷兰的围海造陆,改变了局部海陆分布。

2. 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认为大陆在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五、重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东非高原等。

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西西伯利亚平原、北美大平原等。

七年级上册海陆分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海陆分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海陆分布知识点海陆分布是生物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生物地理学的基础。

在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关于海陆分布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什么是海陆分布?海陆分布是指动植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包括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分布区域。

动植物在不同的分布区域中,受到的物理和生态条件都不同,因此它们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二、海洋生物的分布特点1. 海洋生物分布范围广泛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分布区域,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海洋高低不平,水温不均,水压大,光照弱,饱和度低,这为海洋生物的分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浮游生物是指常生活在水中,受水流漂浮的微小动物和植物,如浮游动物和植物。

底栖生物包括生活在海底或者近海海底的生物,如海星、海胆、海葵等。

3. 海洋生物的适应性强海洋生物的适应性强,可以在低温、高压、寒冷、饥饿和其他危险条件下生存。

许多深海生物甚至可以在没有光的情况下生存,它们借助化学能或者其他生物产生的光源进行生存。

三、陆地生物的分布特点1. 陆地生物分布相对较窄陆地是地球表面上的另一个重要分布区域,面积只占地球表面积的29%。

陆地生物所处的环境比海洋生物要稳定,但是受到气候、食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

2. 陆地生物种类较少与海洋生物相比,陆地生物的种类相对较少。

陆地生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植物等。

3. 陆地生物适应能力强与海洋生物相比,陆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加强,例如爬行动物和昆虫可以耐受高温和干燥的环境。

四、海陆边缘带生物的分布特点海陆边缘带是一种生态过渡区域,包括海岸线、浅海海域和河口区域。

这是一个特殊的生物分布区域,它同时包含了海洋和陆地生物的特点。

1. 海陆边缘带生物数量众多海陆边缘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区域,生物种类众多,包括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同时还有一些只在过渡区域生存的特殊生物。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陆地和海洋的划分•陆地:指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部分,分为大陆和岛屿两种形式。

•海洋: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部分,包括五大洋和一些较小的海洋。

1.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最外层的地球固体壳体,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地幔: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固体岩石层,大部分由较浓稠的岩石构成。

•地核:地球的内部最深处,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1.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约为24小时完成一次,导致地球昼夜的交替。

•公转: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约为365.25天完成一次,导致季节的变化。

1.4 物质的循环•水循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是维持地球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

•碳循环:指地球上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包括生物呼吸、光合作用等,在维持生物圈稳定性和气候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人文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指某个区域或国家的居民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

•人口分布: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治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2 灾害与防灾减灾•灾害:指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或现象。

•防灾减灾:指采取各种手段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并降低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2.3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指自然界中人们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可持续发展: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4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经济和社会功能集中的地区。

•城市化: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过程,包括人口的迁移、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等。

3. 地理技能知识点3.1 地图阅读与制作•地图阅读:指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获得有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图制作:指利用地理数据和技术绘制出具有一定比例和准确度的地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汇总:七年级陆地与海洋知识

1.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大洲分布:东半球—亚欧非和大洋洲;
西半球—南北美洲。

2.大洲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3.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分布: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1)亚洲: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2)非洲: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3)欧洲: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4)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5)北美洲: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6)大洋洲: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气温:高纬度气温低,低纬度气温高
降水: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海陆位置: 气温: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降水: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 气温: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