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历

二、世界范围内宪法产生的原因
• 作为一种制度的宪法,之所以最早在英美 等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是因为这些国家具 备宪法产生的三个条件: • 第一,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并 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 第二,思想文化条件:启蒙思想家思想的 传播并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同. • 第三,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暴发及 资产阶级取得胜利夺取政权.
推荐参考书
• 该书精神:美国宪法是美 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 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 所创立的也是一种利益群 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 政治机制;谈判和妥协使 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 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 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 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 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 ——前言第2页。2005年 版。
宪政发展的制约条件
• 一、政治力量的实力及斗争技巧、价值观。任何政治团体 包括国家统治阶层内部,在特定时期都存在三种政治力量, 即,左、中、右;或激进、温和、保守。这是自然形成的, 三种力量实力并不完全相等,国家采取何种决策依赖于哪 种力量占优势。这些政治力量如何使自己政治主张成为国 家意志,成为优势力量,又依赖于自己的斗争技巧以及政 治实践中参与者认同什么样的规则(价值观),是丛林法 则还是公开平等竞争,就影响着国家宪政特征。 • 如何才能形成好的规则或价值观?实力均衡、--如何才能形成好的规则或价值观?实力均衡、 • 二、宪政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公众政治参与;缺乏社会普 遍接受的游戏规则;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核心是社会成 核心是社会成 员宽容、同情以及矛盾冲突的文明解决。 员宽容、同情以及矛盾冲突的文明解决。
• •
现行宪法四次修改
• 1988年修改:2条,允许私营经济合法存在;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 1993年修改:9条,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载入宪 法;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增加“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将“国营” 改为“国有”;将“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农村中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将“县级人大 任期三年”改为“五年”。 • 1999年修改:6条,增加“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农村双层经营 体制”、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将“反革命的活 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 2004年修改:14条,总纲方面:增加:三个代表、政治文明、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土地的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对私有财 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建立保障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 机构方面:增加特别行政人大代表、将戒严改为“紧急状态”、“国家主 席进行国事活动”、“地方各级人大任期每届五年”(乡人大每届修改为 五年);国家象征方面:增加国歌。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一)英国宪法的产生1 “宪政之母”2 英国宪法的特点A妥协性B 不成文性它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法律文件或惯例组成。
包括1215年《自由大宪章》1628年《权利请愿书》1679年《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C 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征(它没有比一般法律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也没有被赋予比其他法律更高的法律效力。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1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2 美国宪法的特点A 彻底性B 成文宪法C 三权分立D 美国宪法中的不足(如奴隶制问题和根深蒂固的联邦主义问题)(三)法国宪法的产生1 法国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以《人权宣言》为序言2 特点1 彻底性2 成文宪法3 立宪活动的频繁性(四)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1 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标志着一种新型的宪法形式的产生。
2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1924年和1936年分别制定了两部<<苏联宪法>>。
二近代宪法产生的原因(一)经济原因:发达的商品经济(二)政治原因:发达的民主政治(三)思想文化原因: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三宪法的发展知识点:近代和现代宪法划分的界限: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和1918年《苏俄宪法》是现代宪法产生的标志。
四宪法的发展趋势(一)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1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一方面表现为加强行政权力,另一方面表现国家权力向中央集中2 宪法有关公民经济和文化方面权利的规定日益丰富(二)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三)宪法保障得到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一种潮流1803年美国最早确立司法审查制度,1920年奥地利创设宪法法院,后来法国又成立宪法委员会。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临时约法》 性质:1912年3月制定的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反映了民族 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内容(1)确认主权在民的资产阶级民主原 则(2)五权分立(3)人民的权利、自由、义 务(4)保护私有财产(5)严格的修改程序 历史地位 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部资性宪, 未提出反帝反封纲领,被袁窃权后废止。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 宪法性文件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定, 34年修改(1)性质:中国历史上首部人民宪法 性文件(2)内容:a、组织形式:工农兵代表大 会b、基本权利c、革命政权的性质、任务d、 民族平等与外交e、反帝 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11任务:抗 日;民主建政“三三制”;内容 保护私人财 产、企业民族自治与平等 权利与自由 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6延安 人民 的权利、自由 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内 容 司法独立 经济政策 文卫任务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首先产生于英美法等先进 资国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1、背景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 发展,资产阶级形成;封建王朝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 展;资产阶级革命之中产生宪法2、内容 扩大议会的 权力,确立议会至上的宪法原则;限制王权,确立了 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强化 了权利保护措施3、形式(1)《权利请愿书》1628宪 法性法律《人身保护法》1679 《权利法案》1689《王 位继承法》1701(2)宪法惯例 (3)宪法判例4、特点 (1) 在革命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成文(2)革命的妥协性和不 彻底性使王权及其所代表的制度外壳被保留(3)旧的法 律(如大宪章)等成为新宪法的组成部分(4)不具有根 本法的形式特征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任务,具有明显的对
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广大人民群众 享有真正的民主自由权利,因此只存在了一年多时间就被袁世凯
反动派所撕毁。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 二 章 宪 法 的 历 史 发 展
一、四次宪法修正案内容
88修正案
(1)允许私营经济合法存在,性质为私营
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对
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 二 章 宪 法 的 历 史 发 展
93修正案
(1)确认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家生 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了“坚持改革开放” 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修改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 二 章 宪 法 的 历 史 发 展
四次宪法修正案内容快速记忆: 88:私营经济;土地转让。 93:初级阶段、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多党 合作,政治协商;国营改为国有;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计划改为市场经济;集体依法,不再全
体通过决定;县三改五。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 二 章 宪 法 的 历 史 发 展
(4)“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
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5)“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 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 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 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6)“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4)私有财产权载入宪法。“ (4)私有财产权载入宪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 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 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 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 征用并给予补偿。” 征用并给予补偿。” (5)把 个体户和私营经济”扩大到“非公有制” (5)把“个体户和私营经济”扩大到“非公有制”; 国家政策由“保护、引导、监督和管理”变为“ 国家政策由“保护、引导、监督和管理”变为“保 护、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 护、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 和管理” 和管理”; (6)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 (6)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 (7)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 (7)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 制度; (8)增加了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 (8)增加了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 (9)把 戒严”改成“紧急状态” (9)把“戒严”改成“紧急状态”;
三、1982年宪法的修正案 1982年宪法的修正案 (一)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对宪法的 (一)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对宪法的 修改: (1)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1)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2)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依法转让. (2)允许土地使用权的依法转让. (二)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对宪法的修 (二)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对宪法的修 改: (1)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家生活 中的指导地位; (3)提出“坚持改革开放”; )提出“坚持改革开放”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 长期存在和发展; (5)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经济立法,完善 宏观调控;
2、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现行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 (一)1982年宪法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二)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正
1.1988 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修正案有两条。 2.1993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修正案有九条。 3.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修正案有六条。 4.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修正案有十三条。
二、宪法的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 1.发展的两个阶段 (1)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为数较少的民主共和制宪法和数 量众多的君主立宪制宪法(英国型和法国波旁型) (2)19世纪中叶到一次大战结束:绝大多数的美国式共和制宪 法和英国式虚君制宪法;还有少数钦定宪法 2.主要国别的发展 (1)英国宪法的发展:责任内阁制、议会至上、政党政治 (2)美国宪法的发展:权利法案和众多涉及权利保障的修正案 (3)法国宪法的发展: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博弈 3.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民主共和是主流;(2) 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自由主义风行;(3)限制 国家权力;(4)普遍是成文宪法;(5)西方文化占主流。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清季立宪 (一)《钦定宪法大纲》 (二)《十九信条》 客观评价:既有进步,亦有反动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 (一)《天坛宪草》:限制袁世凯权力,结果胎死腹中 (二)《中华民国约法》:确认封建军阀专制,导致帝制复辟 (三)《中华民国宪法》:曹锟“贿选宪法” (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段祺瑞政府的昙花一现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作为一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法规,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宪法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古代民主和自由的初步探索早在古代,古希腊、古罗马等社会就开始探索民主和自由的宪法制度。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度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民主宪政制度,通过权力分立、选举制度等方式保护公民的权利。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的发展对宪政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第二阶段:近代国家法的出现和宪政运动的兴起近代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宪政的兴起。
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光荣革命”,废除了国王专制,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宪政国家。
英国的《1689年权利法案》,成为了宪政制度的典范,确立了国会主权和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对于宪政制度的兴起,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治精神论》、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斐逊等人的《联邦党人文集》等重要著作在法治制度的发展和演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19世纪欧洲宪政制度的扩展和宪法学的形成19世纪,欧洲多个国家相继通过了宪法,大大扩展了宪政制度的范畴。
法国的《无尽封建》、德国的《普鲁士国家权力组织法》等都成为了宪政制度的代表。
在这一时期,宪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伦敦大学的巴克利爵士提出了宪法学的基本原理,马克西米连·德·布罗利厄、卡尔·斯海勒马赫等宪法学泰斗纷纷著书立说。
第四阶段:20世纪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现代宪政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和宪政实施的扩大促进了宪法学的快速发展。
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抗过程中,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宪法制度,为世界宪法制度的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同时,现代宪政理论和宪法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如美国的“过程宪政”理论、德国的“成果宪政”理论等。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了解世界范围内宪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理解宪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制约因素,把握宪法发展规律;通过了解我国宪法曲折发展历程,总结我国宪法发展的得失经验,感悟我国宪法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教学重点及难点: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宪法发展趋势;旧中国不同政治势力的立宪活动;新中国立宪活动。
教学方法:讲授的同时,指定课外阅读材料,并就“近代中国宪法产生”组织课外讨论。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的历史发展概述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近代意义的宪法首先产生于英国、美国和法国等欧美国家。
宪法产生的一般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较为完备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二、宪法的发展从宪法产生至今,近现代意义的宪法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大致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
近代宪法的主要特点。
从世界范围看,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宪法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和是宪法的主流;二是宪法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具有自由主义色彩;三是国家权力受到限制,国家的作用主要被限制在政治生活领域,宪法具有政治法的特色;四是从形式上看,成文宪法被普遍采用;五是虽然亚洲的日本等国家也出现了宪法,但在整个近代,宪法基本上是西方的一种政治、法律现象,局限于西方文化圈的范围内。
现代宪法的发展,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的宪法发展主要表现为现代宪法的产生和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的转型。
进一步民主化是这一阶段宪法发展的主流但也有逆流。
后一阶段的宪法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有些国家的宪法在战后继续朝着现代宪法转型;二是对宪法发展中出现的逆流进行清理,成功地实现了对法西斯主义及其体制的改造,使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宪法回到了民主和平的道路;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宪法纷纷制定和颁布,并以鲜明的特色丰富和发展宪法;四是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宪法以其民族主义特色成为宪法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既回应了近代“民族的宪法”又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主义宪法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93年宪法:雅各宾派统治时期的宪法。 • 1795年宪法:热月党人统治时期。 • 1799年宪法(产生1802、1805、1815年修正案):第一
帝国时期的“拿破仑宪法”。 • 1814年宪法:波旁王朝(钦定宪法) • 1830年宪法:七月王朝 (协定宪法) • 1848年宪法:第二共和国宪法 • 1852年宪法(产生1870年修正案):第二帝国时期。 • 1875年宪法:第三共和国时期 (不成文) • 1946年宪法:第四共和国 • 1958年宪法:第五共和国时期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有权 利改变或者废除它们,以建立一个新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 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必使得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 们的安全和幸福
3.费城会议与1787年美国宪法
制定中的争议:
① 联邦与州权限的比例; ② 立法机关如何产生以及议会名额如何在大州
据此于耶稣纪元1620年11月11日,于英格兰、法兰西、爱尔 兰第十八世国王暨英格兰第五十四世国王詹姆斯陛下在位之年, 我们在科德角签名于右。
2. 1776年《独立宣言》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 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 福的权力(We hold these true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we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e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思考:宪法产生的原因?
1. 经济基础: 2. 思想基础: 3. 政治基础:
二、宪法的发展
(一)德国宪法 1.1848年宪法 2.1871年帝国宪法
如果公共秩序和安全受到严重扰 乱或威胁,总统可采取必要措施恢 复公共秩序和安全;如果必要,他 可使用武力。并且他可宣布暂时全 部或部分中止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小州之间分配; ③ 北方和南方利益的分配。
美国宪法的原则
• 人民主权 • 基本人权 • 权力分立与制衡 • 联邦主义等
(三)法国宪法
1.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2. 1791年宪法
(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
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 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 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
——《人权宣言》
2. 1924年苏联宪法 3. 1936年宪法 4. 1977年宪法 5. 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
(三)发展趋势:
• 对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 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 重视建立宪法保障制度(违宪审查) • 从国内法扩展到国际法(尤其是人权领域)
三、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1949年以前的立宪实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践
为了保障这些权力,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政府的正 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同意而产生的(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2)判例
(3)宪法惯例
① 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 ② 1928年的《权利请愿书》 ③ 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 ④ 1689年的《权利法案》 ⑤ 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 ⑥ 1911年和1949年《议会法》(限制上院权力) ⑦ 1941年《威斯敏斯特法》(规定英国与自治领地关系) ⑧ 1949年《人民代表制法》(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等等。
1.宪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
2.清政府“仿行立宪”
•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 1911年《十九信条》
2.中华民国的立宪活动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 赋予了国民广泛的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
(2)北洋政府时期
•《天坛宪草》 •《中华民国约法》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大 纲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1. 《共同纲领》 2. 1954年宪法 3. 1975年宪法 4. 1978年宪法 5. 1982年宪法 6. 五次宪法修正案
1. 共同纲领
2.1954年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前排左起:彭真、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
3. 1975年宪法
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
曹锟----贿选宪法
段祺瑞---《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三部宪法性文件: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五五宪草” •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3.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 陕中 甘华 宁苏 边维 区埃 施共 政和 纲国 领宪 》法
------《魏玛宪法》48条
3.1919年魏玛宪法
4.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 1.1918年《苏俄宪法》
1.突破了资本主义宪法和宪政一 统天下的单一格局;
2.第一次系统规定了一国的社会 经济制度;
3.推动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老兵们背后是年青一代的 祖国守护者
俄二战老兵在红场接受检阅
3.英国宪法形成的特点:
(1)不成文性 (2)自由是其基本理念 (3)自生性 (4)“议会主权”和 “法治”是其基本原则
(二)美国宪法 1. “五月花号公约”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我们这些签署人是蒙上帝保佑的大不列 颠、法兰西和爱尔兰的国王棗信仰和捍卫者詹姆斯国王陛下的 忠顺臣民。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 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 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 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 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 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 服从。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近代宪政的起源
(一)英国宪法
1. 产生:1215年“大宪章”
“除了经过同一阶级的人的合 法审判,或是依照本国的普通 法,任何自由人不得被逮捕、 监禁、强占、剥夺法律保障、 充军或其它损害。”
1215年“大宪章” (Magna Charta)
2.英国宪法的组成:
(1)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宪法文件
4.1978年宪法
5.1982年宪法
பைடு நூலகம்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视察工作
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精神
1.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基础 2. 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 3. 明确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4.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确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