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部件检验要求规范

机械零部件检验要求规范
机械零部件检验要求规范

机械零部件检验规

指导QC部门的日常工作

工作的分派:

●QC的检查工作由组长统一安排,分派,调控。

●QC组长在安排QC工作时,须具体分析工件的检查难度,并结合QC的工作经验加

以考虑来分派。

●QC组长在分派QC工作时,应留意被分派的工件以往是否出现过质量问题,提醒QC

注意,以防止相同的问题再次出现。

●QC工作时应注意力集中,认真负责。如有疑问要及时反映,由组长实施指导。

●全检项:要求外观电镀色差相同,尺寸保持一致性。

●抽检项:批量<50PCS,抽检5件,关键件需全检。

●检验的依据及优先顺序:

第一为物料承认书,第二为图纸,第三为本检验规。

1)对照图纸要求之版本,是否与实物一致。

2)清点图纸要求之数量,是否与实际相符

3)识别图纸要求之材料,是否与实物相符。

4)审查技术说明。留意:

是否有对称件。

不同类型的热处理、光洁度等对加工的要求。

5)审核图纸的尺寸、形位公差、外观要求、光洁度等,决定检查方法,合理选

用量具,保证检测质量。

6)QC按次序对工件进行检验,检完一个尺寸,作一个记号,不能漏检。

7)检出不良品,由组长或厂部确认是否返修,报废。

8)检验完毕签署检验记录,工件按要求进行清洗,清点包装,粘贴标识。

9)入库/出货。

1)审图时注意图纸是否模糊不清、是否漏盖工艺章。

2)图纸数量理论上只许多不能少。

3)审核所有材料,避免错料,混料。

4)检查是否有漏加工之处。

5)图纸要求热处理,氧化的,关注是否除锈,留量,堵孔,氧化淬火前的攻牙加

工等。

6)留意零件与图纸其它不符之处,比如方向相反等。

1)外观检视条件

——视力:校正视力1.0以上

——目视距离:检查物距眼睛A级面40㎝,B、C距眼睛一臂远。

——目视角度:45度~90度(检查时产品应转动)

——目视时间:A级面15秒/面,B、C面10秒/面

——灯光:大于500LUX的照明度

2)术语和定义

●在使用过程中总能被客户看见的部分(如:面壳的正面和顶面,后壳的顶

面,手柄,透镜,按键及键盘正面,探头整个表面等)。

的左右侧面及背面等)。这些表面允许有轻微不良,但是不致引起挑剔客户不购买产品。

●在使用过程中很少被客户注意到的表面部分(如:面壳的底面,底壳或后

壳的底面,部零件表面)。此表面的外观缺陷应合理而且不至于给客户觉得该产品质量不佳。

●。此表面的

缺陷合理,不能影响零件使用性能。

并形成具有一定粗糙度、纹路均匀的装饰表面。

的、与周围材质表面不同光泽或粗糙度的斑块状花纹外观。

出的局部高光泽、光亮区域。

人为造成的基体材料上的划伤或局部磨擦痕迹,一般呈细线型。

●;对其它无膜层表面则为:

目测不明显、手指甲触摸无凹凸感、未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对其它无膜层表面则

为:目测明显、手指甲触摸有凹凸感、伤及材料本体的伤痕。

状痕迹。

时有不平感觉。

膜现象,呈现为区别于周围彩色的白色。

一致的凸起现象。

使其与零件相接触的部位产生局部无膜层的现象。

整不清晰的现象。

3)外观检验方法

●使用材料应符合有效版本图纸的要求,材料本身应无变形、划伤、氧化变色

●表面光滑、平整、无毛刺、变形、锈蚀、裂纹、压折、夹渣、气孔等;预埋件、铆件

应牢靠、无松动,螺纹无缺损、无腐蚀等;不允许有加工遗留物;

●零件的喷塑、喷漆层应均匀、连续,无缩孔、起泡、开裂、剥落、粉化、流挂、露底

(局部无涂层或涂料覆盖不严)、指印等缺陷;

●热处理方法应符合有效版本图纸要求,热处理后不应有过烧、氧化、脱碳、热裂、变

形、斑点、翘曲、及表面晶粒不均不良现象;

●表面处理方法应符合有效版本图纸要求,处理后表面光滑平整、无斑点、烧焦、起泡、

水纹、镀层脱落、镀层不全以及电镀酸性渗渣物等

●表面处理后,零件表面允许有不可避免的轻微夹具印痕和轻微的水印;在不影响装配

的情况下,边、棱角处允许有轻微的粗糙;非重要表面允许有轻微的水纹或个别的斑点;

●去毛刺要求:用手沿零件加工边角的任何位置及方向触摸均无刮卡现象。

●对工件的非喷漆表面可允许下列缺陷:

1.标注公差尺寸检验方法及标准:

用游标卡尺,高度尺,角度尺,百分表,平台,投影仪,高度测量仪或检测夹具等进行检验:

标准:实测尺寸偏差应符合图纸公差要求。

2.未标注公差尺寸检验方法及标准:

用游标卡尺,高度尺,角度尺,百分表,平台,投影仪,高度测量仪或检测夹具等进行检验:

标准:实测尺寸偏差应符合以下公差要求。

3.螺纹检验方法及标准:

使用符合6g(外螺纹)或6H(螺纹)公差要求的螺纹规。

标准:符合通止规要求。

●线性尺寸要求

1)线性尺寸的极限偏差数值(外尺寸按负差;槽、孔按正差)单位mm GB/T1804-92

机械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禁忌 第 1 章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1.1 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 1.2 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 1.3 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 1.4 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 1.5 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 1.6 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 1.7 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 1.8 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 1.9 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 1.10 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 1.11 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 1.12 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 1.13 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 1.14 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 1.15 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 1.16 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 1.17 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 1.18 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 1.19 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 1.20 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 1.21 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 第 2 章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 2.1 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 2.2 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 2.3 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 2.4 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 2.5 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2.6 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 2.7 润滑油箱不能太小 2.8 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 2.9 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 2.10 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 2.11 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 2.12 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 2.13 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 2.14 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 2.15 避免形成阶梯磨损 2.16 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 2.17 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 2.18 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

行业分类标准

行业分类标准 根据现行统计指标体系的要求,需照国家统计局行业划分标准进行区别归类。 1.农林牧渔业:指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木材和 竹材的采运、为获得各种畜禽产品而从事的饲养活动、海洋和内陆水域养殖和捕捞活动及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等。含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五个次级行业。 关键词:种植、培育、养殖、饲养、捕捞、畜牧等。 2.采矿业:指对固体(如煤和矿物)、液体(如原油)或气体(如天然气)等自然产生的矿物的采掘。包括地下或地上采掘、矿井的运行,在矿址或矿址附近从事的旨在加工原材料的所有辅助性工作,以及使原料得以销售所需的准备工作。含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业六个次级行业。 关键词:开采、选矿、钻探等。 3.制造业: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包括动力机械制造、手工制作以及产品的批发销售、零售等活动。含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家具、医药橡胶、塑料制造等31个次级行业。只要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作;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

关键词:厂、加工、制造、印刷、修理等。 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指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电力、热能、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及污水的净化、处理等活动。含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次级行业。 关键词:发电、供电、供热、燃气、自来水、污水处理等。 5.建筑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建筑物内的各种设备的安装、装饰,工程准备、施工设备服务等活动。含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其他建筑业四个次级行业。 关键词:建筑、施工、架线、安装、装饰、装修等。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指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管道运输、城市公共交通、装卸搬运,货物仓储、以仓储为主的物流配送,国家邮政局系统提供的邮政服务等活动。含铁路运输等九个次级行业。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忠,通信业归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余全部归入本行业。 关键词:物流、运输、客运、公路管理、公交、出租车、轮渡、港口、航空、 机场、装卸、搬运、配送、快递、邮政等。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指通过电缆、光缆、无线电波、互联网等传输的通信、信息、电信服务和广播电视传输服务,计算机系统和软件服务等活动。含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三个次级行业。

常规产品外观质量检查标准

沈阳世润重工有限公司 产品外观检查标准 铸铁铸钢件: 1、表面粗糙度(铸铁铸钢)RZVm600样块。 2、铸钢尺寸偏差 3、铸铁铸钢壁厚、筋厚尺寸偏差 铸铁、铸钢件表面应平整洁净,对粘沙、氧化皮、多肉等清砂时修平打光。

铸钢件表面缺陷,符合下列条件可以修补: 1、铸件存在缺陷大小部位在图纸技术条件或订货合同协议中规定允许范围之内; 2、机械加工面上铸造缺陷确认机加后能除去; 3、铸件毛坯表面存在缺陷可按表3验收。 表3 冒口切割痕迹验收标准,冒口切割余量如表4。 铸铁件加工余量标准如表5。

铸钢件加工余量如表6。 注:1、孔的高度大于直径时取上面; 2、孔的高度小于直径取下面; 3、测量尺寸是指零件尺寸或加工工艺补正量拔摸斜度加上加工余量。 铸铁表面外观检查标准 1、铸件铸造表面粗糙度应合Ra25要求。 2、除另有规定外,铸件均以不加工状态交货,但应清理干净,修整多肉,去除浇冒口残余芯骨、粘砂及内腔残砂等。 3、铸件加工面上允许存在加余量内表面缺陷,非加工面允许有不超过壁厚(缺陷所在处的壁厚)1/3的孔存在,但须经修补,但同一个件上此缺陷不许有3处。 4、在地脚等不重要处允许有缺肉,浇铸不足存在,须经焊补修理、打光检查,不允许有裂纹,同一件上只允许有一处缺陷。 铸铁硬度检查标准 无特殊要求常规灰铸铁按GB231-84(布氏硬度检验标准)

HT200 171-241HB 铸钢产品硬度检查标准 一、正火 注:以上标准为常规正火硬度标准,有图纸工艺和用户要求按图纸工艺、用户要求执行。 二、调质 注:以上产品如有图纸工艺和用户要求硬度,按图纸工艺和用户要求执行。

机械设计禁忌汇总

第1章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1.1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 1.2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 1.3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 1.4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 1.5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 1.6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 1.7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1.8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 1.9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 1.10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 1.11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 1.12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 1.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 1.14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 1.15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 1.16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 1.17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1.18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 1.19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 1.20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

1.21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 第2章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 2.1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 2.2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 2.3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 2.4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 2.5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2.6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 2.7润滑油箱不能太小 2.8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 2.9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 2.10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 2.11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 2.12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 2.13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 2.14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 2.15避免形成阶梯磨损 2.16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 2.17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 2.18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 第3章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 3.1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构方案

外观检验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國統加湿器产品的外观品质检验规则。 2 术语和定义 2.1 污垢 其它物质在产品的表面形成污垢,如润滑油,油漆等物质。 2.2 亮面 局部表面光泽变亮,粗度不明显的现象。 2.3 拉白 成型品脱模时,由于钩料杆的压力大于预料杆的顶出力,而使某部位所产生的白化。 2.4 段差 上下部件之间本应在同一平面或曲面之内光滑连接,但由于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误差使其产生前或后不同面。 2.5 刮伤、碰伤 产品在生产和搬运过程中未注意碰撞或被利器刮到的痕迹。 2.6 弯曲 膠件因内应力或受外力影響而造成的平面变形。 2.7 缩水 膠件于冷却后由于收缩量不一致导致表面低下。当塑料熔体通过一个叫薄的截面后,其压力损失很大,很难继续保持很高的压力来填充在较厚截面而形成的凹坑。 2.8 间隙 二个或二个以上零件装配在一起后,边面之间形成的可见缝隙,单位为mm。 2.9 台阶 二个或二个以上零件装配在一起后,相对于某平面的凸出或者凹进的高低差,单位为mm。 2.10 色差 产品中不同零部件颜色的差异。色坐标值即识别并标识颜色的特殊的L*、a*、b*坐标值;色差值即以L*、a*、b*坐标值为基础,使用专门的色差仪测量两个色板(或实物)之间的颜色差别的数值,按国标规定用ΔE表示; 2.11 熔接痕

塑料熔体在型腔中流动并遇到阻碍物时,熔体在绕过阻碍物后不能很好的融合而在在塑料件的表面形成一条明显的线。 2.12 气纹、色纹、银纹 外观件表面存在放射性条纹、斑驳以及浑浊不清的纹理状缺陷。 2.13 点状缺陷 外观件表面存在黑点、亮点、其它与本体颜色不同的点状物、类似点状物的圈状物等。 2.14 长条收缩痕 模具表面有热裂纹的伤痕时使得部件表面产生同样形状的收缩伤痕。 2.15 顶白/顶凸 由于塑料的包紧力大,顶杆区域受到前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白印或凸起。 2.16 毛边 塑料件边缘或分型面处产生的塑料废边。 2.17 烧焦 塑料件在最后填充区和空气聚集区出现的黑斑。 2.18 龟裂 胶件由于环境老化而产品表面上有裂纹。 2.19 缺料 塑料件在某些部位存在塑料空缺的现象。 2.20 控制面板 安装产品各种开关、按钮和显示屏的区域。 3 分类 3.1 外观面分类 根据国际通用外观检验标准及习惯,通常将外观面按客户接触的频度分为A、B、C面,其重要性依次降低,具体如下(外观面的分类): A面:产品的正面、上面; B面:产品的左面、右面、背面; C面:产品的底面和拆开可拆卸部件后的可见面。

《机械设计基础》本科实验报告汇总

实验一:平面机构认知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通过观察机械原理陈列柜,认知各种常见运动副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认知各类常见机构分类、组成、运动特性及应用。加深对本课程学习内容及研究对象的了解。 要求:1、认真观察陈列柜,仔细揣摩分析 2、结合有关的实验展柜和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回答下列简答题,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验原理 分批地组织学生观看、听讲陈列柜的展出和演示。初步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组成、运动特性及应用。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JY-10B型机械原理陈列柜,共10柜,有近80个常用机构。 四、试验方法与步骤 第1柜机构的组成 1 机构的组成:蒸汽机、内燃机 2 运动副模型:平面运动副、空间运动副。 第2柜平面连杆机构 1 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形式:①曲柄摇杆机构;②双曲柄机构;③双摇杆机构 2 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 ①对心曲柄滑块机构②偏置取冰滑块机构③正弦机构④偏心轮机构⑤双重偏心机构⑥直动滑杆机构⑦摇块机构⑧转动导杆机构⑨摆动导杆机构⑩双滑块机构 第3柜连杆机构的应用 1 鄂式破碎机、飞剪; 2 惯性筛; 3 摄影机平台、机车车轮联动机构; 4 鹤式起重机; 5 牛头刨床的主体机构; 6 插床模型。 第4柜空间连杆机构 RSSR 空间机构、4R 万向节、RRSRR机构、RCCR联轴节、RCRC揉面机构、SARRUT机构第5柜凸轮机构 盘形凸轮、移动凸轮、圆柱凸轮、圆锥凸轮、槽状凸轮、等宽凸轮、等径凸轮和主回凸轮等多种形式;移动和摆动从动件;尖顶、棍子和平底从动件等;空间凸轮机构 第6 柜齿轮机构类型 1 平行轴齿轮机构;2相交轴齿轮机构;3交错轴齿轮机构

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第一章塑胶结构设计规范 一、结构设计材料及壁厚 1、材料选择 2、壳体厚度 3、零件厚度设计实例 二、产品结构设计脱模斜度 1、脱模斜度要点 三、产品结构设计加强筋 1、加强筋与壁厚的关系 2、加强筋设计实例 四、产品结构设计螺丝柱和螺丝孔 1、柱子的问题 2、孔的问题 3、“减胶”的问题 五、螺丝柱的设计 六、产品结构设计止口应用 1、止口的作用 2、壳体止口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 3、面壳与底壳断差的要求 七、产品结构设计卡扣应用 1、卡扣设计的关键点 2、常见卡扣设计

第一章塑胶结构设计规范 1、材料及厚度 1.1、材料的选取 a.ABS塑料:高流动性,便宜,适用于对强度要求不太高的部件(不直接受冲击, 不承受可靠性测试中结构耐久性的部件),如内部支撑架(键板支架、LCD支架) 等。ABS电镀附着性能好,普遍用在产品电镀的零部件上(如按钮、侧键、装饰 件) 导航键、电镀装饰件等)。目前常用奇美PA-757、PA-777D等。 b.PC+ABS塑料:流动性好,强度不错,价格适中。适用于作高刚性、高冲击韧 性的制件,如框架、壳体等。常用材料代号:拜尔T85、T65。 c.PC塑料:高强度,价格贵,流动性不好。适用于对强度要求较高的外壳、按 键、传动机架、镜片等。常用材料代号如:帝人L1250Y、PC2405、PC2605。 d.POM塑料:具有高的刚度和硬度、极佳的耐疲劳性和耐磨性、较小的蠕变性和 吸水性、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绝缘性等。常用于滑轮、传动 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件等,常用材料代号如:M90-44。 e.PA塑料:坚韧、吸水、但当水份完全挥发后会变得脆弱。常用于齿轮、滑轮 等。受冲击力较大的关键齿轮,需添加填充物。材料代号如:CM3003G-30。 f.PMMA塑料:有极好的透光性,在光的加速老化240小时后仍可透过92%的太阳 光,室外十年仍有89%,紫外线达78.5% 。机械强度较高,有一定的耐寒性、耐 腐蚀,绝缘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易于成型,质较脆,常用于有一定强度要求的 透明结构件,如镜片、遥控窗、导光件等。常用材料代号如:三菱VH001。 2、结构设计壳体的厚度 a.壁厚要均匀,厚薄差别尽量控制在基本壁厚的35%以内,整个部件的局部最小 壁厚不得小于0.4mm,且该处背面不是A级外观面,并要求面积不得大于 100mm²。 b.在厚度方向上的壳体的厚度尽量在1.2~1.4mm,侧面厚度在1.5~1.7mm;外镜 片支承面厚度0.8mm,内镜片支承面厚度最小0.6mm。根据产品不同壁厚,根据 实际情况调整; c.电池盖壁厚取0.8~1.0mm。 d.塑胶制品的最小壁厚及常见壁厚推荐值见下表。 塑料料制品的最小壁厚及常用壁厚推荐工程塑料最小壁厚小型制品壁厚中尼龙(PA)0.450.761聚乙烯(PE)0.60 1.251聚苯乙烯(PS)0.75 1.251有机玻璃(PMMA)0.80 1.502聚丙烯(PP)0.85 1.451聚碳酸酯(PC)0.95 1.802聚甲醛(POM)0.45 1.401聚砜(PSU)0.95 1.802 ABS0.80 1.502 PC+ABS0.75 1.502

行业分类标准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类别、名称及代码类别门类大类类别、名称 第一产业 A 农、林、牧、渔业 01 农业 02 林业 03 畜牧业 04 渔业 05 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 B 采矿业 0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 非金属矿采选业 11 其他采矿业 C 制造业 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14 食品制造业 15 饮料制造业 16 烟草制品业 17 纺织业 1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20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1 家具制造业 22 造纸及纸制品业 2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2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7 医药制造业 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29 橡胶制品业 30 塑料制品业 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4 金属制品业 35 通用设备制造业 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D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4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47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48 建筑安装业 49 建筑装饰业 50 其他建筑业 第三产业 F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1 铁路运输业 52 道路运输业

机械设计禁忌例

机械设计禁忌例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 第1章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 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 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 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 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 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 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 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 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 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 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 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 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 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 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 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

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 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 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 第2章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 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 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 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 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 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 润滑油箱不能太小 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 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 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 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 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 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 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 避免形成阶梯磨损 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 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 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

外观质量验收规范

温州瑞锦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手册编号: 版本/修订状态: 外观质量验收规范(机加工件、发动机配件) 发放号: 受控状态: 编制: 批准: 发布日期:2011-7-24 实施日期:2011-7-25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进入公司的外购零部件和自制件的外观质量要求、等级划分、验收标准和判定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 2职责 由质量部监督,各部门执行检验 3.检验方法 目视检查外观质量,以通用量具检测其它要求 4 检验规定准则 产品逐批检验,本厂以每次入库为一批。若其中一项有不合格,则判定整批不合格,当不合格数大于或等于下表规定的不合格判定数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对合格批次应整批接收,对不合格批由所需部门或外协返工或重新送样后重新检测,抽样方案按下表规定加严一次抽样方案进行,若修复后任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不合格。 表1 抽验方案 表2 机加工件质量等级 注:A: 致命(不可接收) B:重(不可接收) C:轻(可接收)

表3 表面处理件外观质量验收标准 表4 冲压件质量等级 注:A: 致命(不可接收) B:重(不可接收) C:轻(可接收)

5 验收标准和判定原则 5.1关键项目:外螺纹件100%目视螺纹牙尖是否磕碰,螺纹通止规无问题,有规定的按照要求实行全检制,没有规定的按照表1抽验方案。 在等级表中没有尺寸要求的缺陷项目均使用目视; 5.2 一般零部件采用C级精度,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如有一个或多个项目超出C级精度要求的零部件均判定为不合格; 5.3 影响到零部件安全、性能的部位,其外观质量采用C级精度验收。如果有一个或多个项目超出规定级精度要求的零部件均判定为不合格; 5.4 对于“A”“B”级精度,公司生产的零部件所有项目一般都不采用; 5.5 公司所有零部件,若无特殊要求说明,全部按照表1,表2……表5,执行100%目视检验;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 变频 电机 ZJ 扭矩 传感器 ZJ 扭矩 传感器 工作载荷 扭矩测量卡 转速调节 机械传动装置 负载调节 工控机 扭矩测量卡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 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 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 2)计算机一台; 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 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 自动步行车 学生创新实验

浅谈机械零件拆卸注意事项(2021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谈机械零件拆卸注意事项 (2021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浅谈机械零件拆卸注意事项(2021版) 拆卸是为了便于检查和维修,由于机械设备的构造各有其特点,零部件在质量、结构、精度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若拆卸不当,将使零部件受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无法修复。为保证维修质量,在解体之前必须周密计划,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估计,做到有步骤地进行拆卸。 机械零件拆卸的一般规则和要求 拆卸的目的是为便于检查和维修,由于机械设备的构造各有其特点,零部件在质量、结构、精度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若拆卸不当,将使零部件受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无法修复。为保证维修质量,在解体之前必须周密计划,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估计,做到有步骤地进行拆卸,一般应遵循下列规则和要求。 1.1拆卸前,先弄清楚机械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机械设备种类繁多,构造各异。应弄清所拆部分的结构特点、

工作原理、性能、装配关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粗心大意、盲目乱拆。对不清楚的结构,应查阅有关图纸资料,搞清装配关系、配合性质,尤其是紧固件位置和退出方向。否则,要边分析判断,边试拆,有时还需设计合适的拆卸夹具和工具。 1.2拆卸前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拆卸场地的选择、清理;拆前断电、擦拭、放油,对电气件和易氧化、易锈蚀的零件进行保护等。 1.3从实际出发,可不拆的尽量不拆,需要拆的一定要拆。 为减少拆卸工作量和避免破坏配合性质.对于尚能确保使用性能的零部件可不拆.但需进行必要的试验或诊断,确信无隐蔽缺陷。若不能肯定内部技术状态如何,必须拆卸检查,确保维修质量。 1.4使用正确的拆卸方法,保证人身和机械设备安全 拆卸顺序一般与装配顺序相反,先拆外部附件,再将整机拆成部件,最后全部拆成零件.并按部件汇集放置。根据零部件连接形式和规格尺寸,选用合适的拆卸工具和设备,对不可拆的连接或拆后降低精度的结合件,拆卸时需注意保护。有的拆卸需采取必要的

企业所属行业分类表

附件4 企业所属行业分类表 企业分类表 序号910 11 12 13 14 15 16 17建筑业 其它产业未来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及未 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优势产业 制造业时尚产业 行业类别行业领域行业名称 服装 钟表 眼镜 黄金珠宝 家具

皮革 内衣 生物产业 互联网 新能源 新材料 新一代信 息技术 航空航天 生命健康 海洋生物备注 说明: 1、"制造业按照附件2《企业分类表》中的行业领域分为时尚产业及优势产业两大类。备注说明: 1."时尚产业为结合深圳传统产业情况进行分类,服装、钟表、眼镜、珠宝、家具属深圳市时尚产业。 2."制造业产业分类名称及专业分类依据《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3年)》并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编制。 2、战略新兴产业按照附件2《企业分类表》中的行业名称进行分类。备注说明: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分类依据为《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府〔2009〕238号、《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府〔2009〕180号、《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2009-2015年)》,《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府〔2009〕240号、《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府〔2011〕124号、《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深府〔2011〕210号、《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3年)》,并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 (2012)》(试行),进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分类。 3、未来产业按照附件2《企业分类表》中的行业名称进行分类。备注说明: 未来产业的专业分类依据为《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深府〔2013〕122号、《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3年)》、《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年)》、《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年)》、《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3—20年)》。 4、建筑业按照附件2《企业分类表》中的行业类别独立成为一类。备注说明: 建筑业产业分类名称及专业分类内容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编制。 5、其它产业为一类。

焊缝外观质量检验标准

焊缝外观质量检验标准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1.目的 指导焊工及焊接检验人员工作,确保焊接质量。 2.适用范围 本基准适用于所有安徽山河矿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钢结构件焊缝外观检测。 3.焊接部外观检查项目 3.1 焊接缺陷:

3.1.1咬边:由于焊接参数选择不当,或操作工艺不正确,沿焊趾的母材部位产生的沟槽或凹陷。 3.1.2焊缝表面气孔:焊接时,熔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形成的空穴叫气孔。表面气孔指露在表面的气孔。 3.1.3未熔合:熔焊时,焊道与母材之间或焊道与焊道之间,未完全熔化结合的部分;点焊时母材与母材之间未完全熔化结合的部分。 3.1.4未焊透: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 3.1.5裂纹:在焊接应力及其它致脆因素共同作用下,焊接接头中局部地区的金属原子结合力遭到破坏而形成的新界面而产生的缝隙,它具有尖锐的缺口和大的长宽比的特征。 3.1.6未焊满:由于填充金属不足,在焊缝表面形成的连续或断续的沟槽。 3.1.7焊瘤: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流淌到焊缝之外未熔化的母材上所形成的金属瘤。 3.1.8烧穿: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自坡口背面流出,形成穿孔的缺陷。 3.2焊缝形状缺陷: 3.2.1焊缝成形差:熔焊时,液态焊缝金属冷凝后形成的焊缝外形叫焊缝成形,焊缝成形差是指焊缝外观上,焊缝高低、宽窄不一,焊缝波纹不整齐甚至没有等。 3.2.6 漏装:结构件中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零件未组焊上去。

3.3 复合缺陷:同一条焊缝或同一条焊缝同一处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缺陷。 3.4 焊缝打磨。 焊缝打磨要求:打磨后焊缝符合本检验标准,焊缝圆滑过渡或焊缝与母材圆滑过渡,不允许破坏母材。 4.Ⅰ、Ⅱ级焊缝的划分。 4.1掘进机所有需要超声波探伤的焊缝外观质量按Ⅰ级验收,其它焊缝按二级焊缝验收。 4.4不允许存在Ⅲ、Ⅳ级焊缝,否则返工甚至报废,若报废须由焊接工程师确认。 5.检验方法。 5.1本标准只作为焊接部位外观检查的标准,对焊缝内部质量进行评定时,不适用本标准,焊缝内部质量要跟据相应的其它检查方法评定。检验方法包括以下三种:5.1.1 肉眼观察。 5.1.2可使用放大镜检验,放大倍数应以五倍为限。 5.2复合缺陷的判定以最差的级别判定。 5.3缺陷判定后应作好标识,标明缺陷性质。 5.4标明的缺陷必须返工,缺陷返工后应重新对缺陷位置进行检验。 6、检验标准(单位为mm)

机械设计机构认知试验

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 实验项目性质:演示性 实验计划学时:1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机械原理》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 3.了解机器的运动原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对机器总体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二、实验设备 机械结构设计陈列教学柜。 三、实验方法 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动态展示,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实验教师只作简单介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机械原理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 四、实验内容 1.对机器的认识 通过实物模型和机构的观察,学生可以认识到:机器是由一个机构或几个机构按照一定运动要求组合而成的。所以只要掌握各种机构的运动特性,再去研究任何机器的特性就不困难了。在机械原理中,运动副是以两构件的直接接触形式的可动联接及运动特征来命名的。如:高副、低副、转动副、移动副等。 2.平面四杆机构 平面连杆机构中结构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是四杆机构,四杆机构分成三大类:即铰链四杆机构;单移动副机构;双移动副机构。 (1) 铰链四杆机构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即根据两连架杆为曲柄,或摇杆来确定。 (2) 单移动副机构,它是以一个移动副代替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一个转动副演化而成的。可分为: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块机构、转动导杆机构及摆动导杆机构等。 (3) 双移动副机构是带有两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把它们倒置也可得到:曲柄移动导杆机构、双滑块机构及双转块机构。 3.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常用于把主动构件的连续运动,转变为从动件严格地按照预定规律的运动。只要适当设计凸轮廓线,便可以使从动件获得任意的运动规律。由于凸轮机构结构简单、紧凑,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仪器及操纵控制装置中。 凸轮机构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凸轮(它有特定的廓线)、从动件(它由凸轮廓线控制着)及机架。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设计注意事项

机械设计禁忌500例 第1章提高强度和刚度的结构设计。 1.1避免受力点与支持点距离太远。1.2避免悬臂结构或减小悬臂长度。1.3勿忽略工作载荷可以产生的有利作用。1.4受振动载荷的零件避免用摩擦传力。1.5避免机构中的不平衡力。 1.6避免只考虑单一的传力途径。1.7不应忽略在工作时零件变形对于受力分布的影响。1.8避免铸铁件受大的拉伸应力。1.9避免细杆受弯曲应力。1.10受冲击载荷零件避免刚度过大。 1.11受变应力零件避免表面过于粗糙或有划痕。1.12受变应力零件表面应避免有残余拉应力。1.13受变载荷零件应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1.14避免影响强度的局部结构相距太近。1.15避免预变形与工作负载产生的变形方向相同。1.16钢丝绳的滑轮与卷筒直径不能太小。1.17避免钢丝绳弯曲次数太多,特别注意避免反复弯曲。1.18起重时钢丝绳与卷筒联接处要留有余量。1.19可以不传力的中间零件应尽量避免受力。1.20尽量避免安装时轴线不对中产生的附加力。1.21尽量减小作用在地基上的力。 第2章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 2.1避免相同材料配成滑动摩擦副。2.2避免白合金耐磨层厚度太大。2.3避免为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能而提高对整个零件的要求。2.4避免大零件局部磨损而导致整个零件报废。2.5用白合金作轴承衬时,应注意轴瓦材料的选择和轴瓦结构设计。2.6润滑剂供应充分,布满工作面。2.7润滑油箱不能太小。2.8勿使过滤器滤掉润滑剂中的添加剂。2.9滑动轴承的油沟尺寸、位置、形状应合理。2.10滚动轴承中加入润滑脂量不宜过多。2.11对于零件的易磨损表面增加一定的磨损裕量。2.12注意零件磨损后的调整。2.13同一接触面上各点之间的速度、压力差应该小。2.14采用防尘装置防止磨粒磨损。2.15避免形成阶梯磨损。2.16滑动轴承不能用接触式油封。2.17对易磨损部分应予以保护。2.18对易磨损件可以采用自动补偿磨损的结构。 第3章提高精度的结构设计。 3.1尽量不采用不符合阿贝原则的结构方案。3.2避免磨损量产生误差的互相叠加。3.3避免加工误差与磨损量互相叠加。3.4导轨的驱动力作用点,应作用在两导轨摩擦力的压力中。心上,使两条导轨摩擦力产生的力矩互相平衡。3.5对于要求精度较高的导轨,不宜用少量滚珠支持。3.6要求运动精度的减速传动链中,最后一级传动比应该取最大值。3.7测量用螺旋的螺母扣数不宜太少。3.8必须严格限制螺旋轴承的轴向窜动。3.9避免轴承精度的不合理搭配。3.10避免轴承径向振摆的不合理配置。3.11避免紧定螺钉影响滚动导轨的精度。3.12当推杆与导路之间间隙太大时,宜采用正弦机构,不宜采用正切机构。3.13正弦机构精度比正切机构高。 第4章考虑人机学的结构设计问题。 4.1合理选定操作姿势。4.2设备的工作台高度与人体尺寸比例应采用合理数值。4.3合理安置调整环节以加强设备的适用性。4.4机械的操纵、控制与显示装置应安排在操作者面前最合理的位置。4.5显示装置采用合理的形式”。4.6仪表盘上的刻字应清楚易读。4.7旋钮大小、形状要合理。4.8按键应便于操作。4.9操作手柄所需的力和手的活动范围不宜过大。4.10手柄形状便于操作与发力。4.11合理设计坐椅的尺寸和形状。4.12合理设计坐椅的材料和弹性。4.13不得在工作环境有过大的噪声。4.14操作场地光照度不得太低。 第5章考虑发热、腐蚀、噪声等问题的结构设计。 5.1避免采用低效率的机械结构。5.2润滑油箱尺寸应足够大。5.3分流系统的返回流体要经过冷却。5.4避免高压容器、管道等在烈日下曝晒。5.5零件暴露在高温下的部分忌用橡胶,聚乙烯塑料等制造。56精密机械的箱体零件内部不宜安排油箱,以免产生热变形。5.7对较

外观检验规范

管理规定 文件名称:外观检验规范 文件编号:FY/WI-QA-05 生效日期:2018-06-18 受控状态: 版次号:A.0 分发号: 发放部门:综合部□开发部□生产部□质量部□

1.目的: 明确了产品部件的外观验收准则,对来料及成品外观检验提供作业方法指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产品金属部件的检验,生产外观检验时按本规范执行。 3.工作职责: 进料检验员负责按照本规范对相关来料外观进行检验,出货检验员参照本规范进行外观检验,质量部主管负责监督执行。 4.外观缺陷检查条件 4.1距离:目视距离一般30~40cm左右; 4.2角度:15-90度范围旋转; 4.3照明:40W日光灯下; 4.4视力要求:视力1.0以上,弱视和色肓者不宜进行外观检验。 5.产品缺陷定义 5.1A级缺陷---致命缺陷(criticaldefect) 可能导致危及生命或造成非安全状态的缺陷,或可能损坏重要的最终产品的基本功能的缺陷(产品的极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 5.2B级缺陷---严重缺陷(majoydefect) 不构成致命缺陷,但可能导致功能失误或降低原有使用功能的缺陷(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 5.3C级缺陷---轻微缺陷(minordefect) 对产品的使用性能没有影响或只有轻微影响的缺陷(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 6.表面分区

8.

9.产品外观不良示例 9.1起泡---电镀件表面出现小泡点或凸起现象: 9.2脏污---产品表面有手印、油污或其它脏污:` 9.3划伤、刮花----产品表面有明显的纹路或划痕: C 面水渍水印面积≤10mm 2,40cm 处观察不明显 √ 发黑 发白 产品表面不能有明显的异色斑迹 电镀件表面有明显的白印或黑印,面积≥2.0mm 2 √ 白印或黑印面积<2.0mm 2,40cm 处观察不明显 √ 漏镀 产品表面及 内腔均不允许有镀层未 镀上的情况 产品A 面或B 面有漏底材现象,不可接受 √ 产品A 面或B 面有相关镀层未镀上,不可接受 √ 电极点周围有未镀上痕迹,电镀件凹位或阴角位明显发黄,组装后又不能够遮盖的,不可接受 √ 电镀件内部有未镀上的地方,不能接受 √ 尺寸 符合产品标准规定 控制尺寸稍超出公差,但不影响装配 √ 控制尺寸超出公差,现场无法装配 √ 闪缝 产品外观无 闪缝、无翘起 盖板与腔体配合后缝隙≥0.2mm ,不可接受 √ 压块与内腔安装后缝隙≥0.5mm ,不可接受 √ 耐腐蚀 防腐能力达到规定要求 产品各部位镀层均需覆盖到位,盐雾测试不通过,不可接受, √ 标识附件 符合产品设计要求 产品标印、位置图、标识符不符合设计要求,不可接受 √ 产品各外部连接附件(锁紧装置、连接器等)不牢固、不一致, √ 电镀层表面凸 镀层表面脏污呈云状块,面积过 正面刮花明显, 正面有划伤花现象,NG

典型机械传动结构认知及分析实验指导书

典型机械传动结构认知及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典型机械传动结构认知及分析,深入了解机械各种相关传动在机器中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并详细观察各种常见机械结构,学习对常见结构的分析能力,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 滑动轴承 在汽车曲轴连杆机构中,绝大多数采用整 体式曲轴结构,因此,连杆与曲轴的接触处普 遍采用剖分式滑动轴承。发动机连杆的小头则 普遍采用整体式滑动轴承。发动机的曲轴的主 支撑轴承一般也采用滑动轴承,因此,滑动轴 承在发动机的各部分应用是十分普遍的。 发动机曲轴主轴承、连杆轴承及凸轮轴轴 承等处承受的载荷及相对滑动速度较大,因此 一般采用压力润滑的方式,因此机油的选择和 应用对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十分重要。 从发动机到配汽凸轮轴的传动方式有齿形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三种。主要要求保证曲轴转角与配汽凸轮的配合工作。 多片式圆盘摩擦离合器 在手动变速的各种车辆中,普遍 在发动机到变速箱的传动过程中采 用摩擦离合器,主要作用是适时中断 或连接动力的传递。 离合器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 间的飞轮壳内,用螺钉将离合器总成 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离合器的输 出轴就是变速箱的输入轴。在汽车行 驶过程中,驾驶员可根据需要踩下或 松开离合器踏板,使发动机与变速箱 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 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 离合器的功用主要有: 1.保证汽车平稳起步 起步前汽车处于静止状态,如果 发动机与变速箱是刚性连接的,一旦 挂上档,汽车将由于突然接上动力突

然前冲,不但会造成机件的损伤,而且驱动力也不足以克服汽车前冲产生的巨大惯性力,使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而熄火。如果在起步时利用离合器暂时将发动机和变速箱分离,然后离合器逐渐接合,由于离合器的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之间存在着滑磨的现象,可以使离合器传出的扭矩由零逐渐增大,而汽车的驱动力也逐渐增大,从而让汽车平稳地起步。 2.便于换档 汽车行驶过程中,经常换用不同的变速箱档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驶条件。如果没有离合器将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那么变速箱中啮合的传力齿轮会因载荷没有卸除,其啮合齿面间的压力很大而难于分开。另一对待啮合齿轮会因二者圆周速度不等而难于啮合。即使强行进入啮合也会产生很大的齿端冲击,容易损坏机件。利用离合器使发动机和变速箱暂时分离后进行换档,则原来啮合的一对齿轮因载荷卸除,啮合面间的压力大大减小,就容易分开。而待啮合的另一对齿轮,由于主动齿轮与发动机分开后转动惯量很小,采用合适的换档动作就能使待啮合的齿轮圆周速度相等或接近相等,从而避免或减轻齿轮间的冲击。 3.防止传动系过载 汽车紧急制动时,车轮突然急剧降速,而与发动机相连的传动系由于旋转的惯性,仍保持原有转速,这往往会在传动系统中产生远大于发动机转矩的惯性矩,使传动系的零件容易损坏。由于离合器是靠磨擦力来传递转矩的,所以当传动系内载荷超过磨擦力所能传递的转矩时,离合器的主、从动部分就会自动打滑,因而起到了防止传动系过载的作用。 摩擦片材料常用淬火钢片或压制石棉片。摩擦片数目多,可以增大所传递的转矩。但片数过多,将各层间压力分布不均匀,所以一般一超过12~15片。 汽车摩擦离合器普遍采用直接操控,利用脚踏板直接控制。 车桥 行驶系分为四大主要部分:车桥、车轮、车架和悬架。 车桥(也称车轴)通过悬架和车架(或承载式车身)相连,两端安装汽车车轮。其功能是传递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轮之间各方向作用力。 车桥可以是整体式的,有如一个巨大的杠铃,两端通过悬架系统支撑着车身,因此整体式车桥通常与非独立悬架配合;车桥也可以是断开式的,象两把雨伞插在车身两侧,再各自通过悬架系统支撑车身,所以断开式车桥与独立悬架配用。 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车桥也分成转向桥、驱动桥、转向驱动桥和支持桥四种。其中转向桥和支持桥都属于从动桥。大多数汽车采用前置后驱动(FR),因此前桥作为转向桥,后桥作为驱动桥。 联轴器 联轴器主要作用是连接不同轴的运动。 联轴器一般分为刚性联轴器、挠性联轴器两大类。对汽车来说,动力从发动机开始逐步传递到车轮,传递的环节较多,连接的各种方式也很多,根据场合的不同,采用的联轴器种类也各有不同。 变速器和差速器 汽车中主变速器和差速器的功用是正确传递和分配动力,保证车辆在不同路况下都能正常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