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教程

幼儿文学教程
幼儿文学教程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体裁

一、幼儿诗歌概述

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的一种体裁。幼儿诗歌区别于其它幼儿文学体裁的是它具有诗歌的韵律节奏美;幼儿诗歌区别于成人诗歌的是它不十分注重创造意境、抒发情怀,而是以动态的描写来吸引幼儿。

幼儿诗歌一般分为儿歌和幼儿诗两种形式。儿歌是从童谣发展演变过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幼儿诗是从“五四”以来的创作新诗发展演变来的,是适合于幼儿欣赏的自由体短诗。

幼儿诗歌是儿童最早接受的文学作品。从接受顺序看,儿歌比幼儿诗更早进入孩子的生活,当他们的听觉能够辨别声音时就十分乐于听有韵律的儿歌。当儿童接近学龄期时,跃动的心灵、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开始喜欢内容较为丰富的幼儿诗,特别是带有情节的诗。从表现形式看,儿歌的韵律节奏感更鲜明,幼儿诗则形式灵活自由,能包含更丰富的内涵。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马尔夏克曾经深入地观察过孩子欣赏诗歌的特点,他说:“孩子们从小就爱诗,7岁以前,他们喜欢带韵脚的诗,7岁到11岁,他们又爱有情节的故事诗;11岁到15岁,他们就喜欢看描写英雄人物,富有浪漫主义和抒情味儿的诗。”这样的概括是有道理的。

二、儿歌

(一)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以婴幼儿为主要欣赏对象,具有民歌风格的幼儿诗歌。

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根据儿童的欣赏接受顺序,将儿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母歌”。婴儿阶段的儿童,尚未具有言语能力,母亲吟唱歌谣,娱乐孩子,这类儿歌大都由母亲吟唱,故称之母歌,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摇篮歌”和母亲逗孩子的“游戏歌”。第二层次称为“儿戏”。儿童自己能言语时,一边游戏,一边吟唱,以增加玩耍的兴味,这类儿歌往往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联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问答歌,连锁调,谜语诗等。

儿歌是从古代民间童谣发展过来的,据有浓郁的民歌风格——韵律优美,通俗浅显,而又充满谐趣。比如传统的地方儿歌《小耗子》:“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哩咕噜滚下来”。作品描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小耗子”形象,运用形象直观的象声词刻画出小耗子登高下不来的焦急和翻着筋斗往下滚的情状。全诗节奏活泼,韵律和谐,琅琅上口,洋溢着欢快、自然、质朴的民歌风味。“五四”以来的作家,进行儿歌创作时,自觉地遵循这一表现规律,力求使创作儿歌具有民间歌谣的色彩。如金波的《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

篱笆细,不敢爬;

躺在地下吹喇叭;

嘀嘀哒,嘀嘀哒。

无论是形象的描写,还是节奏韵律都同前一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使是从国外翻译介绍进来的儿歌,也都在语言形式上尽量接近中国民歌的韵味。如流传甚广的法国童谣《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眼睛,

一只没有耳朵,

真奇怪,真奇怪。

从上述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儿歌主要采用直接描写(赋)和形象的比拟(比)的手法,形象而直观;而文人创作的诗歌则较多地注重寄寓深远,意在言外。儿歌也不像文人诗那样讲究格律工整,用语精雅,只求琅琅上口即可。靠口耳相传的儿歌,没有过多地吸收宜阅读、不宜口诵耳听的文人诗风格,而主要继承了民歌风格。

(二)儿歌的基本特征

1.儿歌具有显著而强烈的音乐性

儿歌区别于其它幼儿文学体裁的独具特征是: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强烈而显著的音乐性。儿歌是从童谣发展来的,所谓“谣”就是“无丝竹相和之歌词”。儿歌是诗但接近于歌,没有固定曲调,但便于口诵吟唱,其章句格式、声韵节奏较幼儿诗严格得多。它首先通过韵律节奏的美感给幼儿以情感的陶冶。

古今艺术家为儿童创作儿歌时莫不注重音乐性,这是儿童鉴赏心理特点的必然要求。孩子的年龄越小越注重音乐性,他们感知诗,总是借助于听觉,因为听觉的感知较视觉感知更直接、更迅速、更强烈。首先吸引幼儿的不是儿歌的内容,而是儿歌的音乐效果。中国的许多传统儿歌并无多大的思想内涵,甚至意义也不相连惯,只求欣赏者在优美和谐的吟唱中,得到情感的愉悦或增加游戏的兴味。比如浙江传统儿歌《斗斗虫》:

斗斗虫,虫虫飞,

飞到哪里去,

飞到高山吃白米,

吱吱哉!

贵州儿歌《萤火虫》也是如此:

萤火虫,夜夜红;

上天去,雷打你;

下地去,火烧你;

进涧去,蛇咬你;

翻坡去,猫抓你;

快快来,我救你。

像这样的随韵结合,重在声律节奏之优美以怡乐儿童,而在内容意义上不强求训戒劝喻之大义的传统儿歌是举不胜举的。

儿歌的音乐性是体现哉凝练形象的文学语言中的,它不像音乐那样体现在旋律之中。因此,它的基础是规范的、纯洁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儿歌的语言还要自然、简洁、流畅,富有韵律美。优美的儿歌,随着“声音之流”组织着听者的感受和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使情感的泉流渗入听者的心田。如《摇篮》: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黄庆云的《摇篮》以“摇篮”为驰骋想象的线索,展开想象的描述,在甜美柔婉的声音之流衷描绘出蓝天、大海、花园……这一幅幅安静温馨的画面,表达了拳拳的母爱之情。

2.捕捉富有情趣的细节或情节予以动态的描写

儿歌不像成人诗那样着力于意境的创造、抽象情怀的抒发,而是运用动态的描写来表现富有儿童情趣的细节或简单而引人入胜的情节。

大多数儿歌都描绘细节,我们前面所举的《斗斗虫》、《两只老虎》、《摇篮》等都是如此。优美的儿歌在描绘细节时,十分注意个性化的特征,李少白的《小陀螺》、王吉文的《小蚂蚱》等都以寥寥数笔的细节描绘勾勒个性鲜明的形象。如《小蚂蚱》:

小蚂蚱,跳得高,

一跳跳上谷秆梢。

腿儿弹,脸儿笑,

看我跳得高不高!

手一拍,掉下了,

摔得头上起了包。

蚯蚓笑,蜜蜂笑,

“你还骄傲捕骄傲”

作者抓住跳得高,摔得疼这一有特色的动作,赋予形象的描绘,栩栩如生地描画出一个稚气可掬的艺术形象。

幼儿感知艺术作品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儿歌的细节描写都从外部特征或动作入手,极少把笔触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然而,只有写出人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幼儿的心灵虽然不像成人那样复杂细腻深刻,却也是十分敏感而丰富多彩的。如果能把内心的心灵感受通过外在的描写折射出来,会使儿歌产生更迷人的艺术魅力。这里以《小猫画画》为例:

小猫小猫,

本领真大,

一生下来,

就会画画,

画的什么画?

喏,五个瓣的梅花。

这首儿歌不是把笔墨落在小猫画画的过程,也没有着力渲染小猫所画图案的过程,而是通过幼儿的幼

稚眼光看到小猫“足迹”同梅花图案的惊人相似,着力于表现孩子有所发现的惊讶欢欣的心绪。这种写法更能与幼儿的心灵沟通,产生融洽自然的交流。

传统儿歌和创造儿歌中有一些是有故事情节的,这些情节都比较简单,没有什么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也不完整地表现人物的生活和斗争演变过程,大都是把某一过程的几个富有动作感的镜头跳跃性地表现出来。河南传统儿歌《老鼠嫁女》、《明明菜园看点兵》,以及山东儿歌《一园青菜成了精》,都是广为流传的故事歌。随着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传播媒介的普及,儿童的欣赏接受能力大为提高,面向低幼的儿歌创作一方面汲取传统儿歌富有故事性的特点,一方面糅合了其它叙事性艺术的手,。法,发展了儿歌中的情节描写。蒋应武的《小熊过桥》和柯岩的《小弟和小猫》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以《小熊过桥》为例:

小竹桥,摇摇摇,

有只小熊来过桥,

立不稳,站不牢,

走到桥上心乱跳。

头上乌鸦哇哇叫,

桥下流水哗哗笑。

“妈妈,妈妈,你来呀!

快把小熊抱过桥!”

河里鲤鱼跳出水,

对着小熊大声叫:

“小熊小熊不要怕,

眼睛向着前面瞧!

一二三,向前跑!”

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

作者生动夸张地写出了小熊过桥时的稚拙胆怯情态,还以环境的描绘烘托渲染气氛,这一切都围绕着情节发展的主线——小熊战胜胆怯的性格心理发展来组织。作品既像传统儿歌那样运用直接描写,又运用间接描写手法;既注重外在动作特征描写,又注意内在心理活动刻划。从而使主要艺术形象——小熊的塑造更具有典型性。

在儿歌当中,无论是细节描写,还是情节描写,都富有强烈的动作感。低幼儿童不喜欢单调静止的描写和呆板枯燥的抒怀,他们需要写动态,写动作,动的描写才能容下他们跃动的心,动的生活,动的世界才能使他们产生共鸣。

(三)儿歌的表现形式

儿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取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有传统儿歌和创造儿歌。传统俄国是指我国古代民间童谣。创造儿歌是现代作家在传统童谣的韵律格式基础上,自觉地为低幼儿童所创作的儿歌。前者是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逐步完善形成的,比较质朴自然,艺术上比较粗糙;后者由文人创作,艺术上所有意识加工痕迹较重。

从语言形式看,有一般儿歌和特殊形式的儿歌。特殊形式的儿歌是指在长期的流传演变过程重逐步形成某一固定格式的儿歌。一般儿歌则指那些没有特定格式的儿歌。我们重点谈一下特殊形式的几种儿歌。

1.摇篮歌,也叫催眠曲和摇篮曲。它韵律舒缓、歌词反复、和以摇篮之声,令闻者身体舒懈,睡意自生。传统的摇篮歌语言浅近,吟唱者往往就自己生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即兴赋情,随口吟诵。歌词内容纯朴自然,民俗乡风率然可见。如四川《摇篮歌》:

乖乖哟,

觉觉啰,

狗不咬啰,

猫不叫啰,

乖乖睡觉啰。

又如西藏《摇篮歌》:

小宝宝,快睡吧!

睡着了给你一匹马,

马背上背好鞍鞯,

头上带上金钗子。

……

妈妈给你一个碗,

碗里放满好吃的。

犏牛供你甜奶子,

香甜的酥油留给你。

前一首引人走入四川茅舍灯下的温馨氛围之中,后一首则仿佛让人置身帐篷里,畜群中,呼吸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

现代作家创作的摇篮歌大多进行了自觉的艺术构思。一方面剔除了有些传统儿歌中不利于孩子入眠的恐吓性内容(哟哟哟,/我的小牛犊啊,/天黑哩,/再不睡觉狼来了,/狼来了,你要不睡觉,/阿妈不抱你,/十根手指头都要被咬掉。);另一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不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翻模,尔更多地发挥了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作用。

2.连锁歌,也叫连锁调。这种儿歌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组织诗句。“顶真”就是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连,上递下接。

连锁歌随韵连成一气,读来琅琅上口,音乐节奏感特别强烈,很容易为吟诵者掌握。因此在幼教实际工作中常把它作为训练语言能力、编派游戏以及安定幼儿的有效手段。

3.问答歌,也叫对歌。其特点是有问有答。可以是自问字答,也可以是互问互答;可以是一问一答,也可以是连续问连续答。由于采用问答的形式来表现,因此,非常适合反映各种事物的特征。于是也常称之为“猜谜调”。不过它和谜语诗是有区别的,谜语诗只说出谜面,而问答歌则讲谜面、谜底一并说出。比如《什么弯弯》:

姐姐妹妹,

坐在门口,

唱起歌来,

天边水边。

什么弯弯在天边?

什么弯弯在眼前?

什么弯弯头上过?

什么弯弯在水边?

月亮弯弯在天边,

眉毛弯弯在眼前,

梳子弯弯头上过,

船儿弯弯在水边。

如果只存中间四句,就成了谜语,像现在这样,则为问答歌。

4.绕口令,也叫拗口令、急口令。这种儿歌把声、韵、调近似的字组织在诗句中,借以训练准确发音和吐字归真。绕口令的诵读要由慢到快,先求其清晰准确,再求其流利顺畅。它对于培养孩子的口齿清楚、思维敏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幼儿选择绕口令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根据当地的方言情况,有针对性的选用绕口令。有的方言去平翘舌音不分,可选用《四和十》一类的作品,有的地区前后鼻音不分,应选用《墙上钉个钉》、《洞庭山上一根藤》这样的绕口令。

第二,把握发展幼儿语音的最佳期。3至6岁时儿童语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特别是2岁半至4岁半出现飞跃期。言语发展的早期,幼儿只能笼统地感知一句话的语调,还不能对语句的每一个音分别感知。4岁以后的幼儿发音器官以发育完善,能够控制肌肉动作。6岁左右的幼儿在发音上已没有问题,而且能清楚地分出四声和调节自己的语调。因此,3岁至6岁是让幼儿诵念绕口令的最有效阶段。

5.数数歌。这种儿歌有意识地把初步的数的概念和具体可感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对数的认识。

幼儿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与各种物体的接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初步的数的概念,也只有当幼儿有了一些初步的数的概念后,才可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才可能更好地同周围的人们交往。由于数数歌将数的概念结合在具体的文学形象和富有节奏韵律的诗句之中,能够引起幼儿积极思维的兴趣,因此成为培养幼儿数的概念的重要途径。比如3岁幼儿就会唱的《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

碰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这首儿歌让儿童一边吟唱歌词,一边数自己的手指,在具体行动中直接感知数。这一数数行动又是有顺序(从大拇指至小拇指或反之)、有规律的(数来数去都必须是“五”)。顺序排列是形成数概念的前提,也就是说,儿童对物体点数不重复两次,也不漏数这种依次列举的能力是认识数量的基础。这首《五指歌》将培养数数能力的任务巧妙地结合在幼儿的具体活动之中,十分切合幼儿的思维往往伴随动作的心理特点。

数数歌不仅有培养数数能力的,还有训练运算能力的,如《七加一》:

七加一,七减一,

加完减完等于及?

七加一,七减一,

加完减完等于七。

也有将数字的写法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如《十字歌》:

一字像扁担,

二字隔条河,

三字中间有条船,

四字把门紧紧锁,

……

由于培养数的概念的儿歌中大多是从数数这一途径来发展幼儿的能力,故人们把其它涉及“数”的儿歌也都归入数数歌一类。

6.古怪歌,也叫滑稽歌或颠倒歌。这种儿歌不但在我国传统的民间歌谣中十分多见,就是现在的创作儿歌中也不少,但是从理论上予以深入探讨则很不够。

第一,我们从作品入手,了解什么是古怪歌。请看《希奇希奇真希奇》:

希奇希奇真希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八十岁的老头儿坐在摇篮里。

这首儿歌谐趣横生,引人发笑,颇似相声和漫画。从艺术欣赏效果上讲,我们可以把握这种儿歌一个本质特征——滑稽、可笑、有趣。

这种儿歌为何具有引人发笑的美感特征呢?这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极为奇巧的内容。麻雀踩死老母鸡,80岁的老汉坐在摇篮里都是悖于常情的奇特现象。把奇谬怪异的内容以儿歌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这种作品的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古怪歌就是表现奇巧的现象,以造成滑稽、可笑、有趣的艺术氛围的儿歌。

第二,古怪歌的审美接受依据。接受者总是依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咀嚼、理解、欣赏艺术作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在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奇巧怪异、逗人发笑的事是层出不穷的。像蓝精灵那样,想做好事却做了蠢事,闹出笑话的有之;像唐老鸭那样总是巧合得出人意料之外送有之;看到有个伙伴异乎寻常地成了光头会哈哈大笑;听到阿凡提巧智取胜获得意外结果更会乐不可支。这些审美经验使他们在欣赏古怪歌时产生共鸣,发出心领神会的笑声。

第三,古怪歌的作用。由于古怪歌常将事物有意识颠倒,借以造成异乎寻常的奇巧,因此,它具有培养幼儿思维辨析力的作用。同时,这种儿歌对培养幼儿幽默诙谐的品质,使其情绪松驰愉悦却有更直接、更普遍的作用。幼儿是社会的人,他们并不像有的人所判定的那样,永远是天真乐观愉快的,他们也有焦虑、苦闷、压抑。他们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绪,他们更需要以幽默乐观的品质来迎接人生的挑战。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所有儿童都期待需要的满足,婴儿的需要一般都能很快得到满足,当儿童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往往对未被满足需要的焦虑大大增长。他们会因为得不到同伴的赞扬、父母师长的肯定,产生焦虑的体验;也会因为自己做了荒唐的傻事而感到羞耻、内疚。古怪歌对于下意识中存在焦虑的儿童是极好的“投射”对象。通过这种无意识的心理保护机制,儿童把令人不安的特征归之于他人他物,使自己超脱出来。稚气的儿童少不了荒谬可笑的傻事,他们自小就善于以幽默轻松超脱的心理来对待所受的挫折,这比只会把焦虑这种极不愉快的心绪压抑在心中为好。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古怪歌在松驰抚慰心绪上的作用,并不比它培养思维辨析力的作用更弱。

第四,古怪歌常用的手法。

(a)颠倒。有意识地颠倒所描绘的事物特征或生活现象,使人产生追根寻源,究其结果的兴趣,比如河南儿歌《小槐树》:

小槐树,

结樱桃,

杨柳树上结辣椒,

吹着鼓,打着号,

抬着大车拉大轿。

蝇子踏死驴,

蚂蚁踩塌桥。

木头沉了底,

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个饿老雕,

老鼠拉个大狸猫。

你说好笑不好笑?

作品所描写的现象都是反常的,其中吹着鼓、打着号等描写恰好是互相颠倒的,由于这些颠倒的现象都集中倒一起,并且鲜明地表现出来,因此儿童会由此及彼地认识倒生活中正常情况究属如何。

(b)夸张。极力把所描绘的怪诞荒谬现象强烈地突现出来。把蚂蚁夸大成身长三尺六,把萤火虫的光亮夸张成能烫破人的手等,把明显的谬误作极度的夸张,不仅可以使幼儿一望而知,而且还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喜剧效果。

由于“古怪歌”中并不都是运用颠倒手法,因而我们认为采用“古怪歌”这一称谓似乎更“名正言顺”。当然,从约定俗成上讲,把这些儿歌称之为“颠倒歌”也是可以的。

7.谜语诗

谜语是不直述本意,而运用语言修辞技巧来隐射、暗示事物、现象、文字等的隐语。谜语并不都是用诗歌的韵语形式来表现的谜语才称之为“谜语诗”。我们所谈的是适于幼儿接受的谜语诗。幼儿谜语诗中主要是事物谜,文字谜极少。

谜语一般由谜面、谜底、谜目三部分组成。谜面是暗示隐射谜底的短谣、韵语或字词。比如“爆仗”谜:

七层褥子八层被,

一个黑儿里头睡,

有个红儿来叫门,

蹬了褥子踹了被。

这则谜的谜面是辞语浅俚的短谣。有的谜面并不是短谣或韵语。《三国演义》中,曹操嫌花园不合心意,在门上书一“活”字。杨修猜出这是一个“阔”。这就是用字词结合环境作谜面。灯谜中许多都是用字词作谜面的。如“绿化北京”谜底是“燕青”。文人谜语中还有许多是运用诗、词、曲等韵语形式来做谜面的。谜底诗谜语的答案。谜目是限制谜底的范围,供给猜谜者思考线索的提示(打……)。有时谜面中已经给出思考线索,就不必再给谜目。如《月亮》:

有时像只船,

有时像只盘,

你要猜不着,

抬头天上看。

后两句已经提示是天空星际的事物,不必再给出谜目。

幼儿谜语诗是儿歌中的一种,所以谜面一般都是短小的童谣。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都较狭窄,所猜谜语的谜面比较显露,一般都不必给出谜目。

适于幼儿的谜语诗,大多用物为谜,具有稚气新鲜的感觉和想象,纯朴而富有民俗乡情的格调;同文人创作的谜语诗以纤巧工整见长,擅用双关、暗射手法迥然不同。文人谜语诗没有相当的文学功底和人生经验,是不可能猜破谜底的。

幼儿谜语诗大都运用俗事俚语来写,浅显形象。比如“花生”:

麻房子,红帐子,

里面睡个白胖子。

简洁生动的词语,鲜明活泼的节奏,所作比拟显然出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经验,所猜之物虽不直说,但也并不隐晦难猜。

我们再看一下同为写“风筝”的两首谜语诗:

其一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其二

纸皮纸骨胡须长,

没有翅膀能飞翔,

先要线儿来领路,

还要风儿来帮忙。

前一首中的大多西域只有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成人才能欣赏,儿童很难领会。后一首纯用浅显形象的直接描述,从材料、外形、飞行特征际条件多侧面的概括描述,低幼儿童经过思索就不难猜出。

再一般谜语诗中赋、比、谐音、借代等手法都是常见的,而在幼儿谜语诗中则主要是“赋”和“比”以及“矛盾法”。

赋,也就是直接描写。幼儿感知事物主要靠直觉,因此,直接把事物的外形、动态表现出来,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像下面这则“蜻蜓”谜,就是直接描写外形和作用的:“大眼睛,亮晶晶,尾巴长,翅膀轻,飞来飞去捉蚊蝇。”

直接描写要注意概括简练地把事物的特征显现出来。描述的特征必须是这一谜底所独具的特征。如果可以猜作这样,也可以才作那样,就不够准确了。《太平广记》中有这样的谜语:“有物大如狗,面貌极似牛。”这样的谜,可以才作獐、鹿等相似的动物,可此可彼就失去了“猜”的意义。

比,包括比喻和比拟。运用“比”的手法来表现事物特征,较“赋”形象生动多了。咋民间广为流传的“蜘蛛”谜,就是用“比”的典型例子。

小小诸葛亮,

独坐中军帐,

摆起八卦阵,

要捉飞来将。

蜘蛛网颇似八卦阵,蜘蛛身在其中,犹如擅摆八卦阵的诸葛亮那样升营坐帐,号令八方。由于所比为童叟皆知的英雄人物诸葛亮,英豪之气自贯其中,不但形象直观,还给人以美感的愉悦。

关于“矛盾法”。这种谜面描写方法是“既这样又不这样”。写蝙蝠“似鼠不是鼠,没羽能飞舞”。写知了则扣住它像鸟又不是鸟的特征来写。矛盾法能引起奇怪的感觉,使人更增加破谜的兴趣。同时又能使事物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这种手法再幼儿谜语诗中也十分常见。

幼儿谜语诗用物为谜,缩写对象面广物多,对幼儿认识自然事物有着重要作用。周作人、朱自清等人把儿童谜语诗誉为“天物志疏”,比为儿童时代的自然研究。儿童通过

谜语这面镜子更清楚准确地认识了自己习见的事物。他们为自己在猜谜中的新发现而欢欣自豪。

锻炼智力、开启心智是谜语更主要的作用。谜语诗的谜面描写体物入微,切中要害。猜谜者揣摩体味、考究推寻,使自己的心智自然而然地聪明通达起来。人类历来把猜谜作为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

以上我们择要介绍了几种特殊形式的儿歌,如果细说还有一些。比如句末一字大致相同,一韵到底的子字歌,像《镜子和孩子》:

镜子,

喜欢孩子;

孩子,

喜欢镜子。

镜子,

照照孩子;

脸儿,像个桃子。

另外,还有儿字歌、头字歌。

有的教材把“游戏歌”也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儿歌。游戏歌是配合儿童游戏的儿歌,这一概念是从功能、作用这一角度提出的。特殊形式的儿歌是从语言白哦西形式这一角度来分类的。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并列而论是不恰当的。数数歌、问答歌等都可以配合游戏,若从功能上讲,我们也可以把这些都看作游戏歌。

三、幼儿诗

(一)幼儿诗的产生发展

幼儿诗是儿童诗中适于幼儿欣赏的那一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幼儿诗没有从儿童诗中完全独立出来,即使在它逐渐摆脱依附地位的过程中,也还是一直受到儿童诗发展趋势的深刻影响。为此,我们不能不结合儿童诗的情况来认识幼儿诗的发展轨迹。

儿童诗产生于“五四”前后,这一时期的儿童诗中许多是专为幼儿创作或适于幼儿欣赏的。在“五四”自由体白话诗创作的影响下,儿童诗以及幼儿诗一出现即具有浅显、明晓和注重教育功能的特征。内容多偏重于劝、修身、救国以至处世接物,形式上比较注意用语明朗,造句自然,力求使儿童易记易诵。首先为孩子们写诗的是《新青年》杂志的同人,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等。在他们以后,叶圣陶、陶行知、陈鹤琴等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作家也自觉地为孩子们创作诗歌。他们的诗作更接近儿童的欣赏要求。周作人在此阶段,以其精深的文学素养对儿童诗歌的理论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继之,湖畔诗人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以年轻人的姿态步入这一领域。在这一时期,儿童诗以及幼儿诗的创作一方面继承民歌童谣的传统;另一方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惠特曼的《草叶集》,印度泰戈尔的《飞鸟集》,日本的非句,雪莱、拜伦、海涅的散文诗都程度不同的影响了新文化工作者。由于从事创作的作者大多数为受到中西方文化熏陶的文人,有些还是学贯中西,早已深厚的艺术家,他们又都处在救国强民、尊崇民主、自由的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因此,他们的创作,受儿歌的影响,又不愿为儿歌的形式所束缚。从语言的形式看,句子长短参差,不像儿歌那样整齐,讲究韵律节奏;用词遣句不像儿歌那样质朴自然,也不像古典诗词那样工整雅致,而是在通晓明朗中时有文人之语,成人口吻。从美感效应看,不像儿歌那样追求谐趣欢娱,而是较多的继承了古典文人诗词有所寄托、创造意境的风格,着意于思想教育的意趣和情操陶冶的情趣。

20年代随着外国童话传入中国,童话诗、寓言诗开始盛行。由于革命斗争的尖锐化,一部分作者在创作中更趋向寓意革命,激励人们斗志;另一部分作者则在高蹈山林,远涉江湖的世界观影响下,把隐逸气带入儿童诗及幼儿诗的园地,风花雪月,闲情偶寄;还有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则在“文化救国”、“教育救国”主张的影响下,注重于对儿童的科学启蒙,于是科学知识诗和题画诗也逐渐发展起来。儿童诗和幼儿诗的题材形式在这一阶段得到了丰富。

30年代和40年代之间的儿童诗及幼儿诗在思想上内容上基本上循着上述三个方向发展。革命的进步文艺家以暴露黑暗,鼓舞民族解放为己任,继续创作“直面人生”的政治诗歌,爱国知识分子则倾力于教育启蒙,一些回避现实的文人则带来了粉饰现实、空虚奢华的气息。陶行知、高士其、陈伯吹等人在政治性很强的儿童诗和幼儿诗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鲁兵、圣野也在此时崭露头角,发表了不少为人传诵的诗作。解放区的诗人虽然并不都是专为儿童创作,但他们把民间歌谣加以改造,使现代诗歌更富于口语化和音乐感使自己的诗作也很为孩子们所喜爱,并因此而影响了儿童诗和幼儿诗的创作。

解放前所创作的儿童诗为学龄儿童创作的多,为低幼儿童创作的少。解放后,为低幼儿童创作诗歌逐步受到重视,但由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研究落后,幼儿诗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仍然相当迟缓。幼儿诗的创作主流基本上沿着注重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路子前行,政治性和教育性比较突出。由于儿歌的谐趣欢娱感更易于为低幼儿童接受,故在大多数地区,还是儿歌占领着学龄前儿童的阵地,即使在文化较发达的城市中,幼儿诗也没有能够同儿歌平分秋色。在幼儿诗的发展过程中,陈伯吹、鲁兵、圣野、柯岩、金近、田地、樊发稼等人的作品都发生过相当的影响。80年代一些年轻作家从幼儿的接受心理特点出发,创作了一些思想性、教育性不那么突出,却充满了童趣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春华的《渊源和圈圈》,这样的作品以出来,就给幼儿诗的园地带来了一股清新活泼的风气。使人们看到幼儿的审美感受首先是从胜利、心理的快感激发起来,因而谐趣欢快的风格更容易为低幼儿童所接受。

(二)幼儿诗的特征

幼儿诗的发展历程使得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 从美感角度将幼儿诗偏重于意趣和情趣的创造,而不像儿歌那样偏重于谐趣。儿歌中具有直接的意识灌输、道德说教的作品,由于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已在近百年的历史选择中被逐渐淘汰出去。并不十分注重思想教育,以欢娱谐趣来吸引孩子的作品则在历史的汰选中越来越占主要地位。幼儿诗则始终以思

想情操的启蒙培育为主流,像儿歌那样注重游戏气氛的,在幼儿诗中极为少见。如果打个比方,幼儿诗颇像“正剧”、“歌剧”那样令人正襟危坐地欣赏,而儿歌则像“小品”、“流行曲”那样可以使人们更主动自觉、情不自禁地介入到欢快谐谑的游戏氛围中去。也正因此,幼儿诗始终难以为中小班幼儿所普遍接受,而是主要为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所接受。

我们通过题材相同作品的对照来进一步认识这一特征。

小雨(幼儿诗)

田地

小雨,小雨,

性急的小雨呀!

请你等一等,

等一等,等一等再下。

等爸爸捆起最后一束麦,

等老奶奶剥完了最后一束麻,

等邮递员把信送到,

等解放军打完了靶,

等小鸟回到了他们的窠,

旅行的人也回到了他们的家……

然后,请你轻轻地,

轻轻地,轻轻地再下。

春雨(儿歌)

刘饶民

嘀嗒,嘀嗒,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嘀嗒,嘀嗒,

下小雨啦……

这两首作品都写雨,《小雨》是幼儿诗,《春雨》是一首儿歌。《春雨》从幼儿的听觉感受入手,随着孩子们在雨天里的欢快心绪写到了种子、梨树、麦苗的发芽、开花、长大。在作品所渲染的嘀嗒、嘀嗒细雨声中,孩子们按捺不住下地去种瓜劳动的急切心情。《小雨》则从下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着笔,让雨等一等再下,让劳动者结束劳作,让军人完成打靶,让旅行者回到家里……孩子们喜欢雨天,喜欢对空中的

降雨现象寄以美好的遐想。《春雨》籍此创造了一种欢快愉悦,让人急于奔入行动的艺术氛围。《小雨》则明显具有体谅关切他人的社会道德考虑。《春雨》重在让幼儿欢娱,《小雨》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

又如都是写蒲公英的诗作,张秋生的儿歌让幼儿的自我同飘飞的蒲公英一起化作小伞兵的形象,自由自在地悠荡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白冰的诗作则引导孩子去思索怎样为别人服务,为他人的需要做出贡献。

费尔巴哈曾说:“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的智慧和热情的音调,……因此,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事物,而且有内在事物,不只是肉体,而且还有精神,不只是事物,而且还有‘自我’。”作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不是他对客观景象的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始终与作家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传统积淀以及个人心理经验相结合的情与景;“自我”这一主题同客观对象互相渗透交融的审美感受。由于幼儿诗这一表现形式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注重教育性的影响,因而,这种社会文化积淀促使作者一选用幼儿诗这种体裁来创作,就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功能作为创作的主要意图;注重思想教育、情趣陶冶的心态使作家把审美感受及其表现主要放在意趣和情趣上之上。

2.幼儿诗的语言表达形式较为自由宽松。它篇幅较长。诗句格式较自由,语汇较精炼优美。

幼儿诗总是将作者的理念和情感载附于艺术形象之上来感染幼儿。为了容纳哲理,蕴蓄情感,塑造丰满的艺术形象,它的篇幅大多比儿歌长,它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总比儿歌更完整。叙事性的儿歌大多描写细节或极简单的情节,而幼儿诗在叙事时则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发展过程。鲁兵的《小猪努尼》一波三折,有开端,有高潮,也有很完整的结尾,完全可以看作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述的童话。金逸铭的《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则完全是诗话的寓言体故事。抒情性的幼儿诗也总是写景抒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艾青的《春姑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春天的景象,抒发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欢快愉悦的情感,节数长达20节,行数则有71行之多。这和二个大多在4-12行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

幼儿诗为了使理念、情感更顺畅地得到表达,往往突破诗句格式、韵律节奏的限制。句型不像儿歌那样整齐,节奏不那么有规律,韵脚不那么和谐;而是排列组合变化多样,诗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句,句无定字。有的颇似马雅科夫斯基的“阶梯诗”,如任溶溶的《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有的颇似欧洲现代散文,如鲁兵的《春娃娃》;也有的吸收了汉赋的铺排,如瀑布飞泻,有韵无韵共举,字数、句数、行数不拘一格,如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更多的则是将惠特曼风格的长句自由体和儿歌的韵律美相糅合,长短并用,活泼自由,如管用和的《夕阳》,刘丙钧的《流星》。正因为幼儿诗的诗句格式自由挥洒,因此,它的音乐性远不如儿歌来的显著强烈。

幼儿诗的语汇不像儿歌那样浅近质朴,接近口语,而是有着比较浓郁的书卷气,显得精炼优美。幼儿诗不像儿歌那样是从民歌童谣发展来的,而是从文人创作的自由体新式派生出来的,即使采用儿童的口吻,所用语汇也是颉自儿童之口,但终究是经过文人加工提炼而成的。因此,幼儿诗的语言既有儿童口语的率真,又有更凝练优雅的特色。也因此,幼儿吟诵幼儿诗要比儿歌更难些。鲁迅说:“使馆虽有眼看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幼儿诗同儿歌比较更偏向“眼看”,同成人诗比较则更多地偏向“嘴唱”。

以上我们在与儿歌的比较中简述了幼儿诗的特征,如果从幼儿诗和儿歌各自的发展趋向看,就会发现幼儿诗和儿歌出现了互相吸收融合的发展态势。幼儿诗越来越注重音韵节奏和谐趣,儿歌则越来越注意艺术形象的丰满,艺术氛围的完整。

(三)幼儿诗的种类

幼儿诗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式,经常接触的,大致有:叙事诗、抒情诗、童话诗、散文诗、科学诗、题画诗、讽刺诗等几种。从内容上看,可以将幼儿诗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大类。从题材角度看,可以从中分出科学诗和题画诗;从诗与其他文学体裁结合的角度看,又可以分出童话诗,散文诗;从修辞手段及效果看,则可以分出讽刺诗。正因为如此,同一首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冠之以几种名称。鲁兵的《小猪奴尼》从其内容上看可以看作叙事诗,从其艺术构思主要凭借童话的表现形式又可以看作童话诗。

下面,对几种常见的幼儿诗的艺术表现的特殊规定性作简要论述。

1.叙事诗

叙事诗是以叙述故事情节,刻划形象为主的诗歌。它一般具有较完整的情节,运用描写人物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刻划人格化的艺术形象。它和抒情诗的区别诗较少直抒胸臆,在具体的叙述描绘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作者的情感。它和故事相比不仅在于形式上要分行、押韵,还在于它有着更强烈的感情色彩,情节发展

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叙述事件刻划形象一般部那么细致周全。

柯岩的《妈妈下班回了家》是一首适于大班幼儿欣赏的叙事诗。这首诗不是将“小儿子”看完马戏后学做杂技表演的事件过程平铺直叙地从头写来,而是巧妙地抓住下班回家的妈妈目睹家中混乱情景这一视角,以妈妈的情绪变化作为全诗的结构线索。完整的情节经过浓缩后,随着妈妈惊讶、着急、愠怒、转嗔为喜的心绪历程,像电影蒙太奇式地闪现在读者面前。诗作者的情感既是通过鲁莽而又稚气的行动、个性鲜明的对话、诙谐揶揄的旁白自然流露的,同时,诗中的事件叙述、情态描绘、人物刻划又都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叙事诗的作者不是叙述交代故事情节,而是以浓烈的感情来歌唱故事。

任溶溶的诗作《爸爸的老师》,虽然将爸爸带“我”去见老师的情节娓娓道来,诗中“我”的内心感受却始终是贯穿全诗的主要脉络。紧紧吸引读者的悬念,一波三折的起伏均以“我”的感情变化来组织。

叙事诗虽叙事,却离不了情,离不了凝练的语言表达、和谐优美的节奏。如果离了这些就不是叙事诗,而是故事、小说或者其它什么了。

2.抒情诗

抒情诗同叙事诗相对而言,它不注重情节的完整,艺术形象的行动刻划,而侧重于直接抒发内心感情。柯岩的《我借画笔画天下》既不叙述“借”笔画画的过程,也不描写怎样画画,只是把孩子拿到纸和笔时的满怀欣喜之情直接表现出来。刘丙钧的《流星》表达的是低幼儿童察看天上流星时的内心感受。流星在空寂的夜空中划过,幼儿把它当作了找不到家的迷路孩子,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热诚关切告诉流星:“到我们这里来吧,/我们一起唱歌、画画,/等我长大了,/开着飞船送你去找妈妈。”诗中没有外在形貌和行动的描绘,我们却能看到一个诚挚善良的儿童就站在我们面前。如果说叙事诗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世界,抒情诗则像晶莹透亮的清晨露珠,映出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灵。

幼儿诗的作者大多是成人,它所抒之情是纯粹的幼儿感情体验,还是作者纯自我的感情体验?在实际创作中既有故作姿态、强作小儿语的,也有以成人的口吻来训诫儿童的。其原因正是在于我们对此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幼儿抒情诗所抒之情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但这种体验应该是作者以幼儿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以幼儿的心理体验方式来体察周围一切时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因此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既儿童化,符合幼儿生活体验特点,又高于接受者——幼儿的思想认识水准。在这既高于又符合之间,正需要艺术家的才华。《星星和哨兵》是幼儿园大班语言课常用的一首抒情诗。作者将星星和哨兵作对比,讴歌了哨兵不怕疲劳,不怕艰难,又不炫耀自己的情怀。幼儿往往把没有生命的事物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格化形象,把大自然的事物同社会化的人作类比。作者不是单纯地迎合儿童,简单地停留于取得“证同效应”,而是进一步将幼儿虽未达到,却需要他们具备的思想情操熔铸在诗中,使幼儿在“引为同调”后又从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得到情感的陶冶。田地的《小雨》,樊发稼的《小雨点》、任溶溶的《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之所以深受欢迎,就在于他们既从幼儿的心灵感受来抒情,又莫不渗融着作者对生活内在意义的认识和人类所应具有的美好情操。

抒情诗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表现色彩,成年作家的幼儿抒情诗创作究竟有没有自我表现?《冰娃娃》的作者薛家柱在谈创作体会时说,他的两个女儿在生活中常有争执,使他不由回忆起自己在少儿时代读苏联儿童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感情共鸣,当这种感情体验蕴蓄成熟,一首美丽的作品就产生了。

蒋应武也说,他创作《小熊过桥》是看到孩子们在浪桥上胆怯稚拙的行动时,油然体验到自己儿时的经验,从而促使他写出作品。获奖作品《圆圆和圈圈》的作者郑春华当过保育员,她与幼儿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因此,她的作品既富有儿童情趣,又有着鲜明的自我意识表现。越是有些的作品,越是又着作者独特的感情体验,具有创作主体的强烈个性。成年作者的“自我表现”怎样符合幼儿的生活体验呢?他们一方面在和学前儿童的密切接触中,细腻地观察体味幼儿的心绪历程;一方面以内省的方式,回忆起自己孩提时代的体验。这种友谊使得内省和观察体味互相渗融,使他们抒发的富有个性的思想感情为幼儿所乐于接受。

幼儿抒情诗同成人抒情诗有着明显的区别。成人抒情诗中不乏抽象哲理和情感的篇章,幼儿抒情诗则大多有着具体的人格化形象,并进行动态的描绘。任溶溶的《小孩、小猫和大人的话》蕴含着批评片面性的哲理,作者的表达不是像成人哲理诗那样不出现具体的艺术形象,静止地抒情言志,而是选取了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以寥寥数笔刻划了小孩和小猫的形象,在动态的描绘中让孩子们咀嚼到内涵的道理。

阐发人生哲理的抒情诗在幼儿抒情诗中较为少见,写景咏物以抒情的却占了极大的比重。阐发人生哲

理的诗有着较深广的人生阅历,较高的抽象概括力,欣赏者还必须有持续的有意想象和定向思维能力。这些对于幼儿来说都是难以达到的。幼儿的人生经验和抽象概括能力都极低,他们的想象较少束缚,大都是不定向的,随意的,经常转移的,只有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他们才能比较集中地进行定向的有意思维和想象。

幼儿身处人类社会,和“伙伴”在一起时,首先产生的是游戏情绪,而不是豪情满怀或人世沧桑。当他们领略到春天的美好气息时,他们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愉快的春姑娘;当他们看到小草被人踩倒,似乎和小草一样感受到弱小者受人欺侮的痛苦;当小雨点从天上蹦下来,他们会情不自禁地问道:小雨点,你真勇敢,从那么高的天上蹦下来,你不疼吗?

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和情感产生特点,决定了幼儿数清是作者抓哟采用写景咏物的方式表达感情。

3.童话诗

它是以诗的形式写的童话。它把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童话的艺术构思特点熔为一炉。童话诗是叙事诗中有独特性的一个分支。它和叙事诗一样都有故事情节,都主要采用虚实、描写的手法,都把笔触落在艺术形象的形貌、动作、对话上。它又和一般叙事诗有所区别。一般的叙事诗都是从现实生活的逻辑出发来组织故事情节的,诗人在结构诗篇中,时时不忘生活实际中是怎样的;童话诗的创作主体则服从于理想,以浪漫主义的奇丽幻想来构思诗篇。

童话诗《小猪努尼》和叙事诗《小弟和小猫》都以讲卫生爱清洁为主体,在情节发展线索上也极为相似,都描写了主人公先是不爱清洁,后来在事实教育下转变了态度。可我们读来却能鲜明地感受到两首作品在艺术构思及表现上的差异。在角色设计上,《小弟和小猫》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形象,《小猪努尼》则全是人格化了的动物形象。在《小弟和小猫》中作者的描写是写实的,《小猪努尼》的描写是夸张的。拟人、夸张是表现幻想的艺术世界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依靠这些手法表现出一个变形了的幻想世界,而真实细腻地描写手法则表现出一个虽然经过概括提炼、艺术加工,却仍然是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的真实世界。

我国创作童话诗历史不长,发展也比较缓慢。20年代外国童话传入我国,才开始进行有意识的童话创作。1927年赵景深的童话诗《花仙》系采集广东海丰的民间传说写成。以后,梅志的《小面人求仙记》、《小红帽脱险记》,陈伯吹的《圣诞老人们的疑问》,吕漠野的《三只老鼠》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陈伯吹、吕漠野、梅志的童话诗都有十分明显的政治含义。解放以后,鲁兵、张秋生的童话诗创作令人瞩目,特别是《小猪努尼》和《蛤蟆大姐穿新衣》更为适合幼儿欣赏。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在我国童话的创作和传播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童话诗则影响了我国五六十年代的创作。童话诗,特别是适于幼儿欣赏的童话诗创作,在我国同其他体裁相比仍然比较落后。

4.散文诗

它是用散文形式写的诗。它在内容上是抒情的,使抒情诗中的一个独立属国。它与一般抒情诗不同的是:更为灵活自由,不分行,不押韵。它比一般散文更注重节奏,语言更明快洗炼。成人散文诗既有小桥流水式的清吟浅唱,又有高尔基《海燕》那种疾风暴雨式的激昂高歌。幼儿散文诗以清醇浅显的语言抒写学前儿童感受到的诗情画意。

朱述新的《采蘑菇》是一首可以供学前儿童欣赏的散文诗。

采蘑菇

雨住了,天晴了,太阳从云里出来了。

知道吗?在这大草原上,雨过天晴,太阳一晒,蘑菇就长出来了。

走吧,咱们去采蘑菇!

挎着竹篮子,拿着竹签签,走呀,咱去那绿色的大草甸。

你看这草多么密,多么嫩啊!你看这花儿多么鲜,多么香啊!

就在这花丛中,找,找。

找到了!多么大的一个蘑菇圈!它们像天上的“锅底星”一样,白白亮亮的,一个挨一个,在草丛里围成一

个圆圈儿。

奇怪吗?嘿,草原上的蘑菇都是这么长的,这叫蘑菇圈!一圈一圈的,草丛中多的是!

草地上的鲜蘑菇,香着哩!

听说,咱草原上的蘑菇往南方运,用车载,鸟儿们都跟着车子飞;用船装,鱼儿们都跟着船儿游;用马驮,百兽都跟着马儿跑……信不信由你。

采吧,轻轻地。一会儿,咱们都能采满一篮子。回去用麻线穿上,晾在屋檐下,连蜜蜂、蝴蝶都会飞来。

雨过天晴,色彩鲜艳的大草原上,天真烂漫的孩子挎着竹篮,拿着竹签在那里唱歌,他那欣喜、自豪、欢快的心绪感染了每一个人,他那美好心灵里流出的歌声编制出童话般的诗意境界。草多密、花多香,白白亮亮的磨菇圈多像天上的繁星,一个挨一个;鲜嫩的蘑菇,香气四溢,诱得蜂蝶鸟兽飞舞奔逐。

中国现代散文诗产生于“五四”时期,走过了一条从“诗的散文化”到“散文的诗化”的路子。较早为儿童写散文诗的是吴妍因和郭风,他们写于20年代和40年代的《春光好》以及《林中》、《小野花的茶会》、《豌豆三姐妹》等都是散文化的抒情诗。适于幼儿欣赏的散文诗,有金波的《小河》、鲁兵的《春娃》、郭风的《花的沐浴》、朱述新的《在花的草原上》等。这些散文诗大都以写景为主,在艺术表现上大都具有童话般的诗意境界和动态的描写,拟人、夸张则是主要的修辞方法。

5、科学诗

它是以科学知识为题材的幼儿诗,是引导孩子走进科学殿堂的重要途径。无边无际的宇宙,令人神往的星空,在稚嫩的心灵中引起无穷的遐想,童年美好的向往促使多少英雄人物走上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征途。月球、南极、地球之颠、大洋海底……一个又一个奥秘正被人们揭示;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正召唤着人们。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促使诗人把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2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真正的科学诗,在陈鹤琴主办的《儿童教育》上刊载了董任坚等人的科学诗。陶行知、陈鹤琴、高士其等人为我国的科学诗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诗歌富有形象性、情感性,离不开艺术想象和虚构、夸张;科学知识则是抽象的、理性的、求实、严谨的。如何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科学诗的成败之所在,也就是说,是否能将正确的科学知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表现出来,是科学诗的关键。我们以金近的科学诗《春姑娘和雪爷爷》为例,具体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这首诗介绍的是冬天和春天的作用。作者巧妙地选用冬春交替时节这一视角,将两个季节集中地表现出来。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选取的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感知到的:冬天是雪花飘飞、冰封大地;春天是鸟语花香、万物苏醒。作者并不仅仅停留于自然景色的描述,如果那样就成了一首写景诗。作者结合描写景色更进一步介绍了冬春的作用:冬天,雪盖原野给庄稼挡风,严寒酷冷又冻死害虫,冰雪封冻更给溜冰滑雪的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春天来临使动物、植物苏醒过来,随着隆隆春雷,春风送走严寒,给人们带来一个春意暖人、生机勃勃的世界。在介绍冬春作用时,作者虽也用了一些比喻、拟人的手法,但为了使所介绍的知识更准确、科学,更多的是采用直白陈述手法。对于旨在引起孩子们兴趣和使之感到熟悉亲切的景象描述,则大胆想象,将冬天和春天幻作亲切感人、富有人情味的雪爷爷和春姑娘。通过这两个人格化的艺术形象,使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俯瞰大地的童话境界。在这个童话般奇丽美妙的天地里孩子们和雪爷爷、春姑娘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从这首科学诗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所选取的题材内容既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以内的,又是他们没有深究过的、迫切希望了解的。冬天的景象,孩子们都看到过,可冬天的雪和寒冷有什么作用,却未

必是他们细察深思过的。科学诗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来构思。幼儿接

受新的知识,总是把新认知的东西整合到原有的生活经验格局之中。新介绍的知

识既要适应其原有知识水准,使他们有所了解,不完全陌生;又要高于其原有“格

局”,能够把原有认知水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二、对于所介绍对象的“知识点”力求准确、科学,对于所介绍对象的其他方面则可以大胆地运用幻想来虚构。雪的作用是金近诗作的知识点,作者就准确地直白陈

述,雪的形成并非作者所欲介绍的知识点,就驰骋想象把雪为何会从天空飘飞下

来,描写成雪爷爷在转动一个大筛子。幼儿接受新知识是一点一滴渐进的,不能

一拥而上,企求在一首作品中将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都介绍出来。构思时要把知

识介绍集中到一点上,非知识点的方面则可以大胆地虚构和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

段,使诗作生动形象。

第三、幼儿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艺术虚构时宜于将客观的抽象的事物(或事理)生命化、人格化。这首作品将严寒的冬天幻作白胡子的爷爷,将生机勃勃的春天

幻作活泼愉快的春姑娘。这就使孩子们感到亲切、熟悉。

我们可以看到其他科学诗也都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特点。鲁兵的《大力士》介绍“气割”时,抓住孩子们首先容易注意到的气割枪和气割的神奇功效。以常见的剪刀来比作气割枪,以小朋友剪马粪纸来比割钢板。这就使工业加工的知识十分贴近幼儿生活的具体形象表现了出来。邓元杰的《地球是个运动员》把地球幻作胖身体圆肚皮的运动员,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科学道理形象地描绘成是胖运动员在绕着太阳跑。这种艺术变形,使欣赏者原先局限的视野,随着作者的想象而提高开阔,站在浩渺的宇宙中来观察地球。这一视界的改变,使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地球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旋转不息的。

综上所述,科学诗应该是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能给人以科学知识,又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6、题画诗

它是以诗歌形式来表现画面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题画诗在我国源远流长。许多文人或自画自题,或为他人画作题诗。唐代诗人杜甫缘物寄情,托画表意,创作了堪称佳作的题画诗,苏轼、郑板桥等也都有上佳题画诗传世。题画诗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对幼儿有着特殊意义。幼儿不识字,却极爱欣赏绘画。他们看画时,若有与画面相关的、琅琅上口的语言伴随,更有利于展开持续的有意想象。因此,诗画结合的题画诗在幼儿美育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

题画诗的根本特点是诗与画的结合。题画诗是根据画面来写的,它又不能仅仅是画面的解说,否则就成了图片说明。题画诗与画面的结合应该是入乎画中,出乎画外地“表现”画面。要做到“表现”画面而不是“再现”画面,就必须既含画态,又传诗情。柯岩的题画诗《小长颈鹿和妈妈》题写的是相向而望的大小两只长颈鹿。作者不是客观地解释说明画中长颈鹿的形貌、生态特征,而是揣摩幼儿看画时可能出现的心理感受,将它形象地、充满感情地抒发出来:“小鹿,小鹿,/没见你时,真为你着急,/妈妈的脖子那么长,/想亲亲她可怎么办呢?/小鹿,小鹿,看见了你,我满心欢喜:/原来你脖子也那样长,/一点也不妨碍你和妈妈亲昵。/哦,长颈鹿,长颈鹿,/多么有趣!”作者把握住了绘画和诗歌的不同特点。绘画长于写形,诗歌长于传情。绘画表达的是诉诸视觉的事物,诗歌表达的是情绪化的诉诸心灵的东西。画面的形象是直接展现的,诗歌的形象是间接的。在情感的激发、沟通上,诗歌比绘画更直接、更强烈。柯岩的这首题画诗和画面互为补充,充分发挥了诗的特长,借助语言符号激起的意象,把画面创造者的审美创造意图和欣赏者的鉴赏情绪感受直接沟通起来,使画中的意思、情致、韵味更容易为幼儿所领悟。

诗歌是流动的时间运动,绘画是凝固的空间平面,因此,绘画只能是表现静止的瞬间,诗歌则可以表现出动态的过程。由于幼儿不像成人那样可以持续展开定向的有意想象,他们的想象往往是跳跃的、随意的、难以持久的,因此,他们在缺少诱导时未必都能根据画面表现的瞬间将其连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题画诗则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引导幼儿在一瞬间能想象出全过程。《叽叽叽》是8岁的小作者周彤所作:

两只小鸡叽叽叽,

跳来跳去找东西,

找到一条打蚯蚓,

你抢我夺不客气。

蚯蚓拉断了,

小鸡摔个嘴啃泥,

痛得叽叽叫,

眼泪滴嗒滴。

这首诗将两只小鸡找蚯蚓——抢蚯蚓——拉断蚯蚓——结果都摔了筋斗,这一全过程,用简短的诗句,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像这位小作者能有这样的想象能力,在其同龄人中是高水准的,一般学龄前儿童难以达到,但又是应该培养他们逐步达到的。

幼儿题画诗和成人题画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成人题画诗常常要在诗中评价画家的高超技艺,或借题发挥,抒发人生感慨。幼儿题画诗则不作画技评说,抒发的诗情也不是世道沧桑的哲理概括,而是儿童的情趣,儿童的感觉体验。如杜甫的名作《画鹰》:

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

怂身思狡兔;

侧日似愁胡,

绦镞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诗人高度评价画家的不凡神技,画中苍鹰活灵活现,好像挟带风霜欲出画绢。诗人还借苍鹰抒发了自己展翅奋飞、搏击凡鸟,何顾毛血洒落的刚直情怀。

又如柯岩的题画诗《闪光的鱼》:

鱼儿呀,鱼儿,闪光的鱼,

等我长大了,我就不会

这样看着你们叹气!

那时我不但可以和你们

一起遨游在深深的海底,

我还可以飞上高高的天空,

去找星星游戏——

你们说,说呀——

那时候,是你们嫉妒,还是我嫉妒?!

作者以儿童的心灵来体验,将儿童绘画中所蕴含的美好向往强烈地表达出来。诗中没有世俗的功利,只有天然的童心;没有文饰加工的痕迹,只有自由无拘的玄思奇想。

造成幼儿题画诗和成人题画诗趣味风格差异的原因是所题的画面和诗作的接受对象不同。尽管,它们都可能是成人所作。

练习:

1.幼儿诗和儿童诗的区别是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2.幼儿诗同儿歌比较,区别是什么?同成人诗比较,区别是什么?

3.叙事诗和抒情诗的区别是什么?叙事诗和故事的区别是什么?

4.分析1~2首叙事诗,找出作品中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体会作者构思的视角和描述方法。

5.体验幼儿的情感特征,创作几首幼儿抒情诗。

6.选择你所喜欢的童话故事,改编成童话诗。

7.创编散文诗,对孩子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8.体察孩子们观察事物时的心理活动特点,从他们所问的“为什么”中提炼素材,创作科学诗。

9.观察幼儿绘画,听孩子讲述他们绘画时的意愿和心理活动,为孩子的绘画写几首题画诗。

四、幼儿故事概述

(一)故事和幼儿故事

故事是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合于口头讲述的一种文学体裁。从内容上看,故事包括了神话故事、传说、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故事性的笑话以及现实生活故事等。从接受对象看,故事当中包括面向成人的故事和面向儿童的故事。

幼儿故事是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故事。它既具有一般故事的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独具特征。这就是艺术地表现幼儿眼中的世界和他们的内在心灵世界,并适合学前儿童的欣赏接受要求。幼儿故事中既有自觉地为幼儿创作的,也有虽为明显考虑“读者”----幼儿,但已经为幼儿所喜爱的,以及根据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及其他成人读物改写而成的。也就是说,幼儿故事既包括了创作主体明确地为幼儿创作的故事,也包括了事实上已为接受主体喜爱并接受了的故事。

我国的幼儿故事同世界各国的幼儿故事一样,都同民间流传的各种故事,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有着血缘关系。这是由于幼儿接受故事依靠成人的口头讲述,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天然地接近幼儿的接受要求,并因此而强烈地影响着它。我国的幼儿故事大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这一方面是受到渗透儒学传统的民间文学影响,另一方面,真正自觉地为幼儿创作的故事是从“为人生的艺术”和着意于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观点始终占据主流。因此,我国的幼儿故事总是把鲜明的教育性,尤其是伦理道德教育放在极突出的地位。其间虽有提倡多元化风格的努力,但突出思想教育性仍是绝大多数幼儿故事的明显特色。

从内容上划分,幼儿故事可分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童话故事、生活故事。从艺术媒介上分,幼儿故事可分为:文学故事和图画故事两大类。前者以语言文学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后者以线条色彩为艺术传达媒介。

童话故事是幼儿故事中较为特殊,尤为发达的一个属国。我们将重点予以阐述。

(二)幼儿故事的基本特征

1.适于口头传达

学龄前儿童是听故事,二不是读故事。像小说或成人故事那样细腻地描述环境、景色,详尽地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都会令他们生厌。他们总是急切地希望知道发生在“角色”身上的“故事”。孩子们希望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不是一览无余,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却也不希望落入扑朔迷离的复杂线索之中。读故事、看小说和听故事不一样,前者不明白可以再回过头去翻看,理出头绪;后者是一个流逝不回的时间过程,只有环环相扣,线索集中明晰才能吸引住听者。

听故事还希望明白如话,故事中不能有深奥抽象的语言障碍,否则前一障碍未克服,后一障碍又接上,哪怕故事本身再吸引人,听者也会失去兴趣。因此,幼儿故事大都句子短小,明白晓畅,富有色彩感和音响直感;表达复杂细腻内涵的长句和过多的关联词语则为其不容。

口头语言以声音未媒介,以口耳相传为方式。因此,象声词在口头传述的幼儿故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幼儿感知事物或艺术形象往往通过外部特征去把握理解其整体。富有音响直感的象声词可以使幼儿迅速把握住故事中的艺术形象。写小猫使“喵喵喵”,写小鸭是“呷呷呷”,写河水是“哗啦啦”,写雨又是“沙沙沙”。凡是给孩子们讲过《小土坑》这一故事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象声词激发孩子们进入故事情景的巨大作用。在孩子们那里,“啊哦”几乎成了唐老鸭的代名词。小班故事《三只羊》用“笛度、笛度”、“踢托、踢托”和“的笃、的笃”三种象声词来描述大中小三只羊的形象,十分简洁。象声词既形象直观,又能激发幼儿的丰富想象。因此,它不但用作形容描摹角色的手段,还作为整个故事情节的支点。大班故事《咕咚》利用东西落水的响声“咕咚”结构整个情节。弱小的兔子听到“咕咚”一声响,吓得惶惶不安,撒腿逃命,它的莫名惊惶传遍整个森林,引起一片骚乱。象声词“咕咚”可以是多种事物发出的声响。正是其既形象直观,又模糊多义的特性,听述者才觉得如此真实有趣。有经验的幼儿故事讲述者都自觉地突出象声词,以使故事讲得生动形象。

幼儿接受文学作品不是依靠书面语言,而是凭藉口耳相传的口头语言。因此,适于口头传述乃是幼儿故事的必然要求。那些情节生动、节奏明快、语言浅近、形象直观的故事,天然地受到学前儿童的喜爱。

2.以动作性很强的故事情节为主

学前儿童文学课教案

授课课题: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纪录片《幼儿园》 授课时间:10月10日第一周星期一第5.6节 授课班级:陶行知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影视欣赏课 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做到: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和特点,清楚的认识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语言特点,从知识层面迁移到实践层面,发自内心的喜欢婴幼儿,热爱未来从事的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婴幼儿的年龄特征,难点在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录片的观看,能理解幼教的特殊性,能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婴幼儿的年龄特征(1课时) 纪录片《幼儿园》(1课时) 参考资料:《学前儿童文学》教材 教学过程: 1、引言 这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为了以后大家在实践中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了避免以后的盲目,所以大家要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 2、阐述、分析、推导等 任何理论知识呈现的内容不外乎这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学前儿童文学是什么?……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这样的解释第一节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成了,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的内容,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部纪录片,发生在武汉一所幼儿园的真人真事,在片中大家可以看到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 3、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和了解了学前儿童文学的概说和婴幼儿年龄特征,同时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有了更直观的一个感受 作业布置: 运用图示,形象标志学前儿童文学在文学,儿童文学中的位置 教学后记:

幼儿文学教案

《幼儿文学》 教案

第 1 至 4 课时 第一章幼儿文学基本理论 教学计划 本章共四节,计划安排4课时,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要注意把握知识要点,帮助学生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 理解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心理和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幼儿文学的特点及审美功能 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讨论相结合。 2.常规教具。 第 1 课时 什么是幼儿文学 教学目的: 1.把握幼儿文学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2.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幼儿文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幼儿文学的本质特点 教法与教具准备: 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常规教具。 教学计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由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组成。 ㈠幼儿文学:

以0—6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的文学。也包括0—3岁的婴儿。 主要文体: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生活故事、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等。 ㈡童年文学: 是以7—12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的文学。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以学习为基本活动。 主要文体:童话、儿童小说和儿童诗、科学文艺等。 ㈢少年文学: 是以12—15岁的少年为接受对象的文学。 主要文体:少年小说、报告文学、少年诗与散文、寓言等。 二、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㈠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幼儿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既然是文学,就要遵循文学的一般规律,即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㈡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幼儿文学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即“幼儿”属性。 幼儿文学必须是“为幼儿”的文学。幼儿文学服务于幼儿,是成人作者适应幼儿的审美需求而创作或改编的。 三、我国幼儿文学发展概况: 1.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主要作家:郑振铎、叶圣陶、黎锦晖。 主要刊物:《世界儿童》、《小朋友》等。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十余年间,幼儿文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首先,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作家群体。 其次,幼儿文学创作大面积丰收。 再次,幼儿文学理论建设、教学科研有了长足的发展。 最后,进入80年代以来,幼儿文学界的学术研讨活动、横向交流空前活跃。 四、总结: 本章主要认识“幼儿文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是学习幼儿文学的初步准备。 学生应该大致了解到幼儿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情况。

儿童文学作品分析

《小老鼠无字书》 图画书画面的衔接大都靠主人公的动态来表现,如莫妮克·弗利克斯的《小老鼠无字书》先画了一个小老鼠趴在书的一角,眨着蓝蓝的眼睛,托腮凝想;接着,它开始咬纸;翻过一页,小老鼠从咬破的纸窟窿里探出头来,看到打开的本子放在书桌上,旁边还有水彩盒和水彩笔;再下一页,小老鼠翻开了颜料盒;它抱着红色的颜料管使劲地挤,吃惊地看到挤出了红颜料;它拿笔蘸了红色在白纸上画着;它又抱着蓝颜料挤着;下一页就跳跃到它已经画了一道蓝色,正拿着笔画着黄色呢;它又把黄和红一起挤在调色板上;下一页就跳跃到它画好了绿色和橙色,正搅拌着红和黄色;它有点儿累了,用尾巴搅着红和蓝色;他蹲到了涮笔缸里,洗个澡,白纸上是它画好的黄、红、蓝、绿、橙、紫;下一页是小老鼠从它咬的洞中向书桌上调皮地张望,它弄翻了涮笔缸,一溜小脚印留在白纸上;最后,是它尾巴上沾着五彩的颜色,得意地笑着走着。故事在描绘小老鼠的淘气和好奇冒险中,只是在书桌上笔和颜料盒与白色的本子这几个有限的物体间展开,读者聚精会神地跟着小老鼠的动作,被稳定地连续地引导着理解了故事。 正如心理学家陈鹏分析的那样,读这样的故事,不仅可以享受有趣的故事、美丽的图画,还可以学会知识、方法、窍门,进而培养生活情趣和想象力。这只伶俐聪明又淘气的小老鼠,带给幼儿的分明是一个童年的快乐情景。 《放电影》分析 这是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创意来源于非常生活化的手影游戏,但想像力非常别致,相当夸张,出人意料,但又相当合理。大人从头看到尾,可以莞尔一笑,小孩子可以翻了又看,自己据图讲出故事来。虽然画面不算是特别细腻诱人,看得出来画者在基本的勾线之后大量运用了电脑技术来完成,但画面并不呆板,反而很有活力,甚至可以说很有灵气,让人忍不住看了又想再看。 这个图画故事的节奏感也很好。第1幅到第4幅可以算是一个开端,比较舒缓,可以算是“起”吧;到了第5幅、第6幅,给人一个惊喜,我怎么也想不出大象加蝴蝶能变成那样好玩的水管!然后第7幅、第8幅接着给我们两个示意,这四幅算是“承”吧;到了第9幅,与第5幅正好相反,先出现了“答案”,一个大

幼儿文学复习资料

幼儿文学课件整理资料 儿童文学释义 本位论 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持本位论观点有影响的学者 ?美杜威儿童本位论 ?鲁迅:“幼者本位” ?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儿童本位的文学”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朱自强 专为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工具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专写论: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什么是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和接受,为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概念包含三个内容:接受对象、目的、要求。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 1、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2、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首先,幼儿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 学。 ●其次,幼儿文学是幼儿能够接受的文学。 ●幼儿文学的七种基本文体 ●儿歌 ●幼儿诗 ●幼儿童话 ●幼儿故事 ●图画故事 ●幼儿散文 ●幼儿戏剧

●儿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反复、对比、夸张、设问、摹声、白描、起兴等。 幼儿文学的功能 文学有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 一、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 首先,幼儿文学要向幼儿传达日常的生活知识。 其次,幼儿文学还需传递社会的道德规范。 2、注意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于鲜明、生动、具体形象,有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适应幼儿这一特点,要求幼儿文学作品的开头尽量要简短,尽早提出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发展线索;故事情节要生动、曲折、紧张、有趣;篇幅不宜过长。 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幼儿文学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稚拙美 ?纯真美 ?质朴美 幼儿文学的语言 两种语言误区 ●成人化 ●娃娃腔 对幼儿文学作品语言的要求 ●可接受性 ●超前性 1、浅显 浅显是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1)注意词汇的使用 ?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要少用各种虚词 ?尽量选用幼儿口语中的虚词 2)注意句型的使用 ?①多使用简单句,少使用复合句 ?②不要用又是长定语,又是被动型的句子 2、音乐性 ①文句有韵 ②象声词的使用 ③节奏的安排

文学作品幼儿园教案

文学作品幼儿园教案 【篇一:中班语言儿歌教学设计】 中班语言儿歌教学设计:《小雨点》 罗应梅 设计思路: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 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 体验和理解。而儿歌《小雨点》语言朴实、短小精悍,是一首优美 的儿童诗,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小雨点落在花园里、 池塘里、田野里的情形,唤起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很适合中 班幼儿特点。因此我尝试运用图谱来进行儿歌《小雨点》的教学。 让幼儿通过图谱来轻松的理解和记住儿歌,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儿歌 中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并让幼儿通过生活 经验来大胆地进行儿歌的仿编。 活动目标: 1、利用图谱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理解动词:张、摇、爬。 3、体验儿歌所带来的和谐、美好的情境,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活动准备: 课件、与儿歌有关的可操作图谱、小雨点图片。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宝宝们,今天老师要让你们猜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最爱动 脑筋。 师: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幼儿动脑筋想)宝宝们 真聪明,猜出了是雨,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和雨有关的儿歌。 2、出示小雨点图片,引出儿歌名称 师:是一首什么儿歌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看看图里有什么?(小雨点)对,是小雨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儿歌就叫《小雨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儿歌的名字吧! 3、观看课件,欣赏儿歌。 让幼儿边观看课件边欣赏儿歌。 4、学习儿歌《小雨点》。

(1)、出示可操作性图谱,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内容及理解动词张、摇、爬。 师:宝宝们,刚刚听到的儿歌里说小雨点落下来发出怎样的声音啊,它们都落到了哪些地方?(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儿歌的句式进行 总结并依次出示图谱) 师:(出示花园图片)小雨点落到花园里,花儿乐得怎么样?(张嘴巴)教师请幼儿把张嘴巴的花儿贴的花园图里,并让幼儿学学张嘴巴 的动作,理解动词“张”。(小雨点落到鱼池里和田野里的教学方法 跟小雨点落到花园里相同) (2)、利用图谱,引导幼儿完整跟读儿歌,提示幼儿吐字清楚、有感 情地朗诵。 (3)、分别以集体、小组形式背诵儿歌。 5、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让幼儿利用生活经验仿编儿歌。(附:儿歌图谱) 韵语教学《像什么》活动设计 刘子萍 【设计意图】 韵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它不仅形象有趣,押韵上口,使人喜欢 诵读,更重要的是其利于记忆。《像什么》一课,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奇特联想与 定位联想进行识字,这样便于理解,避免枯燥,易于背诵。但根据 中班幼儿具体情况,孩子们识字甚少,对1.2.3.4几个数字仍很模糊,不能正确书写,所以本次活动,我运用了图谱教学来帮助幼儿记忆 本首儿歌内容,同时又对1.2.3.4几个数字进一步地加深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儿歌内容感兴趣,能背儿歌。 2.学会字:1.2. 3.4 3.学习词语:什么、铅笔、鸭子、耳朵、旗子。 【活动准备】 图谱. 字卡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4)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3秋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作业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学校:津南分校 姓名: 学号:131200145 任课:吴学清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

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命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7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影响广泛,译本曾在英、苏、朝鲜等国出版,并被拍摄成电影。这一时期,严文井还陆续发表

幼儿文学活动教案

幼儿文学活动教案 导语:幼儿文学作品欣赏活动是让幼儿充分感知作品,理解作品意境,受到美的熏陶的活动。下面为你整理的幼儿文学活动教案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与大自然的美,感受秋雨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变化,让幼儿了解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动植物在秋季要准备过冬。 2.让幼儿感受文章的意境美,画面美,语言美。 3.让幼儿能积极投入地欣赏文学作品,体验欣赏的乐趣。 1.知识准备:活动前丰富幼儿关于秋天季节特征的知识。 2.物质准备:《秋天的雨》课件,《秋天的雨》有声读物,配乐《秋日私语》 导入1.猜谜语,教师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出主题。 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 小朋友,现在是秋天了,那秋天下的雨是什么雨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秋雨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基本部分: 1.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播放朗诵《秋天的雨》,让幼儿初步感知作品。 2.欣赏第一,第二段,让幼儿对秋雨有个更深的认识,重点引导幼儿说出文中出现的植物,颜色。教师用幻灯片的形式让幼儿观察幻灯片上的画面,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植物啊,这些植物都像什么啊?你们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颜色啊?" 3.欣赏第三段,让幼儿感受秋天的气息。 小朋友,你们知道秋天有味道吗?秋天的味道是什么样的?通话幻灯片形式,引导幼儿回答,回答时教师要尽量让幼儿用完整的语句表述。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秋天的雨很甜,很香,闻到这样的香味,你们的小脚丫是不是被勾住了?你们平常都喜欢什么样的食物。若幼儿回答油炸食品类,教师要提醒幼儿少吃。 4.欣赏第四,第五段,引导幼儿感受动植物如何过冬,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小朋友,我们知道秋雨带来了很多,那老师要告诉你们秋雨还是一个金色的小喇叭,那你们想想小喇叭会说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回答问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回答完后,提出问题:"文中都提到了哪些小动物和植物,它们是怎么过冬的?"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句回答。 总结: 小朋友喜欢秋天的雨吗?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你们快乐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读一遍。 1.让幼儿继续了解秋天的变化,了解四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 3.让幼儿试着创编句子。 4.让幼儿分组表演过冬的样子,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36(理论24;实践12)周学时: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低幼儿童文学的特点级创作要求,初步掌握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儿童故事、画图读物以及儿童科学文艺等各种常见的儿童文学体裁的知识,使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完成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任务。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编写一般的儿童读物。 目的和任务: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创作要求,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修养;重点培养他们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图画读物和儿童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的特点,撰写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儿童诗、短小的故事和童话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创作要求,明白儿童文学的审美、认知、娱乐和教育作用。了解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掌握儿童诗歌、童话、儿童故事等各种体裁的特征和种类,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概论(3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儿童文学的概念、功能,了解儿童文学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文学的概念,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的功能; 中国儿童文学史;

世界儿童文学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明确儿童文学的概念,了解儿童文学的范围。 2、明确儿童文学的各种功能。 3、了解儿童文学史。 (四)教学小结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学,什么事儿童文学,掌握儿童文学的四大功能,了解中外文学史。 第二章图画书(3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图画书的特征和种类。 2.能将本章知识运用于作品分析。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图画书的特征; 图画书的分类; 图画书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图画书的特征和种类。 2.难点: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四)教学小结 结合图画书作品的分析,学习图画书的有关知识,了解图画书的概念,知道图画书的种类,了解图画书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儿歌、儿童诗、谜语(3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儿歌、儿童诗的特征和种类。 2、学会儿歌、儿童诗、谜语作品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儿歌的特征。儿歌的类型。儿歌的分析。 儿童诗的特征。儿童诗的分类。儿童诗的分析。 (三)重点难点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整理版]幼儿文学教案

[整理版]幼儿文学教案 教案 第 1 至 4 课时 第一章幼儿文学基本理论教学计划 本章共四节,计划安排 4课时,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要注意把握知识要点,帮助学生了解 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 理解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心理和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幼儿文学的特点及审美功能 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讨论相结合。 2.常规教具。 第 1 课时 什么是幼儿文学 教学目的: 1.把握幼儿文学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2.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幼儿文学。教学重点与难点: 幼儿文学的本质特点 教法与教具准备: 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常规教具。 教学计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由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组成。 ?幼儿文学: 以0—6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的文学。也包括0—3岁的婴儿。 主要文体: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生活故事、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等。 ?童年文学: 是以7—12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的文学。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以学习为基本活动。 主要文体:童话、儿童小说和儿童诗、科学文艺等。 ?少年文学: 是以12—15岁的少年为接受对象的文学。 主要文体:少年小说、报告文学、少年诗与散文、寓言等。 二、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幼儿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既然是文学,就要遵循文学的一般规律,即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幼儿文学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即“幼儿”属性。

北师远程教育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0617《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教学》课程作业方案一:共有两次作业,提交到所在学习中心。 作业1:试述应从哪几个方面评析一篇幼儿文学作品?(写500字以上的作业)(1)题材 幼儿文学读物的题材需要广博多样,以利幼儿在体、智、德、美育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文学作品的题材应以他们熟悉的生活为主; 幼儿文学中知识性题材要占较大的比重。 (2)主题 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三类:道德性主题、知识性主题、娱乐性主题(或称兴趣性主题) (3)形象 幼儿模仿性强,分辨是非能力差,这就需要在作品中塑造值得他们学习和效仿的形象和行为,合宜过多地写反面的东西。 (4)情节 幼儿喜爱故事性强的作品,在幼儿文学读物中,有情节的作品要占绝对优势。作家为幼儿设计作品的情节时,既要注意生动风趣,又要注意幼儿理解人物活动、行为的能力。幼儿受生活经验及思维水平的限制,对远离他们生活的英雄、模范人物行为动机的理解水平是很低的。幼儿文学作品情节要符合以下要求: 情节纯正。情节纯正是指在一个作品中,最佳反映一个事件,涉及到的人物要尽量少,事件逻辑关系要简单。4岁以下幼儿的读物,其情节连贯性不必太强,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还难于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生动风趣。情节生动、风趣,是指作品中的情节应由人物的行动组成,是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场面。作家在构思这些活动场面时,要尽量新奇、精巧、统统、有悬念,对幼儿有吸引力。

(5)结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一个好的开头 (6)语言 幼儿文学读物语言的总体要求,一是可接受性,一是超前性。幼儿文学读物的语言,应注意以下要求:①用词详尽、浅薄、②充分发挥动词的作用③句子口语化;首先,幼儿文学读物中的语言,要以简单句为主。其次,其次是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第三,尽量用短句。短句上口,通俗易懂。④音响调和,富有节奏感。 作业2:依据幼儿童话的相关理论,分析童话《七色花》的艺术特色(含题材、情节、童话手法、语言等)及其潜在的含义。(要求写出500字左右的书面作业) 答:是根据前苏联出名童话改写的。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奇特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全文紧紧围绕“奇特的七色花”从“得花”到“用花”,层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了7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详有略的写,条理清晰。语言重复较多,除了第六件事略写外,其他几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结果怎样的方法叙述,写法相似。 珍妮的七个心愿: 黄色花瓣———帮助珍妮回家 红色花瓣———把打碎的花瓶复原 蓝色花瓣———带她去北极 绿色花瓣———让她从北极返回家 橙色花瓣———来了很多玩具 紫色花瓣———叫玩具都回去 青色花瓣———帮助跛腿男孩儿恢复健康

幼儿文学故事教案

幼儿文学故事教案 让幼儿学说儿歌,理解儿歌表达的内容,感受儿歌优美的意境。尝试仿编儿歌第一句,体验学习儿歌的乐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文学故事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文学故事教案篇一【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理解儿歌表达的内容,感受儿歌优美的意境。 2、尝试仿编儿歌第一句,体验学习儿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珠宝宝》幼儿学习资源。 2、《水珠宝宝》语言磁带,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 播放教师教学资源,请幼儿观察并提问:画上有哪些景物?(大海、帆船、睡觉的水珠宝宝、风儿姐姐、小鸟。) 二、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水珠宝宝。 1、教师完整朗读儿歌。 2、引导幼儿加上动作学说儿歌。 三、引导幼儿尝试仿编儿歌第一句,增强学习儿歌的趣味性。

1、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水珠宝宝的摇篮? 2、引导幼儿改编第一句儿歌,如小小花瓣,小小荷叶,小小手儿…… 附儿歌《水珠宝宝》 小小船帆 像个摇篮 水珠宝宝 睡在上面 风儿轻轻 亲亲脸蛋 鸟儿歌唱 做梦香甜 幼儿文学故事教案篇二【活动目标】 1.喜欢做模仿动作,喜欢锻炼身体。 2.学说儿歌,用肢体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课件公鸡小花猫小黄狗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今天老师特别高兴,要带小朋友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小朋友愿意吗?打开课件图片,让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锻炼身体?(身体健康。)这些人锻炼身体起的早不早?今天我们学习儿歌

《起得早》。 2.播放课件:让小朋友听声音说一说是哪只动物起的早?接着出示公鸡图片,提问大公鸡起得早干什么?教师引导。附儿歌:大公鸡起的早,伸着脖子喔喔叫。 3.播放课件:让小朋友在听一听声音说一说又是哪只小动物起的早?接着出示小花猫的图片,让小朋友观察小花猫起得早在干什么?附儿歌:小花猫起的早,舔舔爪子理理毛。 4.播放课件:让小朋友再听一听声音说一说哪只小动物又起的早?接着出示小黄狗的图片,让小朋友观察小黄狗起得早干什么?附儿歌:小黄狗起的早,追着主人跑呀跑。 5.播放课件:听又是谁起床了,他们为什么起的早?看图第一个小女孩在干什么?第二个小女孩在干什么?附儿歌:小朋友起的早,伸伸臂弯弯腰,一二一二做早操。 6.说儿歌。 ——教师说儿歌引起幼儿的兴趣,带领幼儿说儿歌。 ——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儿歌,带领幼儿表现儿歌中动物的特点。 7.说儿歌做操。 ——教师演示说儿歌做操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教学作业答案说课材料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教学作业答案

0617《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教学》课程作业 本课程共两种作业方案,学生按要求完成一种,以取得平时成绩。 (参加方案二:学习活动的学生由学院统一安排,其他学生完成方案一) 方案一:共有两次作业,提交到所在学习中心。 作业1:试述应从哪几个方面评析一篇幼儿文学作品?(写500字以上的作业) 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析一篇幼儿文学作品 完整地评析一篇幼儿文学作品,应从该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情节、结构、语言和体裁等方面是否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哪些特点;该作品作品的文学性与教育性能对幼儿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鉴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创作文学作品和知识读物,在题材、主题、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都有的特殊要求。 (1)题材 幼儿文学读物的题材需要广泛多样,以利幼儿在体、智、德、美育各方面的发展; 幼儿文学作品的题材应以他们熟悉的生活为主; 幼儿文学中知识性题材要占较大的比重。 (2)主题 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三类:道德性主题、知识性主题、娱乐性主题(或称兴趣性主题)

(3)形象 幼儿模仿性强,分辨是非能力差,这就需要在作品中塑造值得他们学习和效仿的形象和行为,不宜过多地写反面的东西。 (4)情节 幼儿喜爱故事性强的作品,在幼儿文学读物中,有情节的作品要占绝对优势。作家为幼儿设计作品的情节时,既要注意生动有趣,又要注意幼儿理解人物活动、行为的能力。幼儿受生活经验及思维水平的限制,对远离他们生活的英雄、模范人物行为动机的理解水平是很低的。幼儿文学作品情节要符合以下要求: 情节单纯。情节单纯是指在一个作品中,最好反映一个事件,涉及到的人物要尽量少,事件逻辑关系要简单。4岁以下幼儿的读物,其情节连贯性不必太强,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还难于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生动有趣。情节生动、有趣,是指作品中的情节应由人物的行动组成,是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场面。作家在构思这些活动场面时,要尽量新颖、巧妙、完整、有悬念,对幼儿有吸引力。 (5)结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一个好的开头 (6)语言 幼儿文学读物语言的总体要求,一是可接受性,一是超前性。幼儿文学读物的语言,应注意以下要求:①用词具体、浅显、②充分发挥动词的作用③句子口语化;首先,幼儿文学读物中的语言,要以简单句为主。其次,其次是多

儿童文学》教学大纲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适用专业:幼儿教育专业 学时:64 其中:理论学时:46 实验(实践)学时:18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儿童文学》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外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概况;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常用术语和基本理论;熟悉常用的体裁的各自特点和要求,提高学生对各种体裁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初步的创作能力,以及运用儿童文学于儿童教育活动之中的能力。此外,力求通过本课程教学,激发幼教专业学生对儿童文学的浓厚兴趣,驱动其积极学习和创作优秀的作品,有助于优化学生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综合素质,可以自主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设置。并通过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自主进行设计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收对象、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儿歌和儿童诗、童话和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图画书、儿童卡通读物、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动画等具体文学文种。通过文种解读、例文分析、习作讲评使学生对各类型的儿童文学形式有较深刻的领悟理解并学以致用,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儿童文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作为幼儿教师必备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常用形式,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扎实的儿童文学理论基础,使学生能够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各种文学体裁特点,赏析、演练各种文学作品,组织各种文学体裁教学活动。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儿童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结合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理论讲授和亲身示范。 3、素质目标 课程中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进行各种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活动的演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扎扎实实地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

幼儿文学教案

《幼儿文学》教案 第一章幼儿文学基本理论 教学计划 本章共四节,计划安排4课时,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要注意把握知识要点,帮助学生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 理解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心理和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幼儿文学的特点及审美功能 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讨论相结合。 2.常规教具。 幼儿文学概说 教学目的: 1.把握幼儿文学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2.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幼儿文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幼儿文学的本质特点 教法与教具准备: 1.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常规教具。 教学计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由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组成。 ㈠幼儿文学: 以0—6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的文学。也包括0—3岁的婴儿。 主要文体: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生活故事、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等。 ㈡童年文学:

是以7—12岁的儿童为接受对象的文学。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以学习为基本活动。 主要文体:童话、儿童小说和儿童诗、科学文艺等。 ㈢少年文学: 是以12—15岁的少年为接受对象的文学。 主要文体:少年小说、报告文学、少年诗与散文、寓言等。 二、幼儿文学的概念: 幼儿文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㈠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幼儿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既然是文学,就要遵循文学的一般规律,即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㈡幼儿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 幼儿文学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即“幼儿”属性。 幼儿文学必须是“为幼儿”的文学。幼儿文学服务于幼儿,是成人作者适应幼儿的审美需求而创作或改编的。 三、我国幼儿文学发展概况: 1.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主要作家:郑振铎、叶圣陶、黎锦晖。 主要刊物:《世界儿童》、《小朋友》等。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十余年间,幼儿文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首先,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作家群体。 其次,幼儿文学创作大面积丰收。 再次,幼儿文学理论建设、教学科研有了长足的发展。 最后,进入80年代以来,幼儿文学界的学术研讨活动、横向交流空前活跃。 四、总结: 本章主要认识“幼儿文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是学习幼儿文学的初步准备。 学生应该大致了解到幼儿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情况。 幼儿文学的特点 教学目的: 1.把握幼儿文学的特征。 2.了解幼儿文学的本体特征和美学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为学的本体特征和美学特征。 教法与教具准备: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36(理论24;实践12)周学时: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低幼儿 童文学的特点级创作要求,初步掌握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儿童故事、画图读物以及儿童科学文艺等各种常见的儿童文学体裁的知识, 使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完成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任务。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着眼于提高 学生分析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编写一般的儿童读物。 目的和任务: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 学的特点及创作要求,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修养;重点培养他们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图画读物 和儿童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的特点,撰写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儿童诗、短小的故事和童话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创作要求,明白儿童文学的审美、认知、娱乐和教育作用。了解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掌握儿童诗歌、童话、儿童故事等各种体裁的特征和种类,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概论(3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儿童文学的概念、功能,了解儿童文学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文学的概念,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的功能; 中国儿童文学史; 世界儿童文学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明确儿童文学的概念,了解儿童文学的范围。 2、明确儿童文学的各种功能。 3、了解儿童文学史。 (四)教学小结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学,什么事儿童文学,掌握儿童文学的四大功能,了解中外文学史。 第二章图画书(3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图画书的特征和种类。

0617《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教学》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5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幼儿文学教程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体裁 一、幼儿诗歌概述 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的一种体裁。幼儿诗歌区别于其它幼儿文学体裁的是它具有诗歌的韵律节奏美;幼儿诗歌区别于成人诗歌的是它不十分注重创造意境、抒发情怀,而是以动态的描写来吸引幼儿。 幼儿诗歌一般分为儿歌和幼儿诗两种形式。儿歌是从童谣发展演变过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幼儿诗是从“五四”以来的创作新诗发展演变来的,是适合于幼儿欣赏的自由体短诗。 幼儿诗歌是儿童最早接受的文学作品。从接受顺序看,儿歌比幼儿诗更早进入孩子的生活,当他们的听觉能够辨别声音时就十分乐于听有韵律的儿歌。当儿童接近学龄期时,跃动的心灵、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开始喜欢内容较为丰富的幼儿诗,特别是带有情节的诗。从表现形式看,儿歌的韵律节奏感更鲜明,幼儿诗则形式灵活自由,能包含更丰富的内涵。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马尔夏克曾经深入地观察过孩子欣赏诗歌的特点,他说:“孩子们从小就爱诗,7岁以前,他们喜欢带韵脚的诗,7岁到11岁,他们又爱有情节的故事诗;11岁到15岁,他们就喜欢看描写英雄人物,富有浪漫主义和抒情味儿的诗。”这样的概括是有道理的。 二、儿歌 (一)什么是儿歌 儿歌是以婴幼儿为主要欣赏对象,具有民歌风格的幼儿诗歌。 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根据儿童的欣赏接受顺序,将儿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母歌”。婴儿阶段的儿童,尚未具有言语能力,母亲吟唱歌谣,娱乐孩子,这类儿歌大都由母亲吟唱,故称之母歌,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摇篮歌”和母亲逗孩子的“游戏歌”。第二层次称为“儿戏”。儿童自己能言语时,一边游戏,一边吟唱,以增加玩耍的兴味,这类儿歌往往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联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问答歌,连锁调,谜语诗等。 儿歌是从古代民间童谣发展过来的,据有浓郁的民歌风格——韵律优美,通俗浅显,而又充满谐趣。比如传统的地方儿歌《小耗子》:“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哩咕噜滚下来”。作品描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小耗子”形象,运用形象直观的象声词刻画出小耗子登高下不来的焦急和翻着筋斗往下滚的情状。全诗节奏活泼,韵律和谐,琅琅上口,洋溢着欢快、自然、质朴的民歌风味。“五四”以来的作家,进行儿歌创作时,自觉地遵循这一表现规律,力求使创作儿歌具有民间歌谣的色彩。如金波的《野牵牛》: 野牵牛,爬高楼; 高楼高,爬树梢; 树梢长,爬东墙; 东墙滑,爬篱笆; 篱笆细,不敢爬; 躺在地下吹喇叭; 嘀嘀哒,嘀嘀哒。 无论是形象的描写,还是节奏韵律都同前一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使是从国外翻译介绍进来的儿歌,也都在语言形式上尽量接近中国民歌的韵味。如流传甚广的法国童谣《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眼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