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教程
幼儿文学教程课件(上)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幼儿期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理都 富于韵律敏感的发育时期,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迎合、 肯定幼儿对韵律的需求,并巩固这种韵律感,对幼儿 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
二、幼儿文学的韵律性特征 幼儿文学是一种十分重视显在的语言韵律感的文
学样式,而这种重视与幼儿的韵律敏感有着必然的关 联。在所有语言类作品中,富于韵律感的歌谣、故事 等作品能够迅速赢得幼儿的好感,并促进幼儿对这些 语言对象的记忆。
一、幼儿与韵律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 一书中写道:“在制作领域,一个一岁的幼儿有时能 获得规则的节奏或制作出非常原始的绘画,虽然那也 许只是胡乱的练习而不能算作品,然而开始作画的笔 触都是有节奏的;它使我们感到,与生俱来的熟练行 为的运动成分从一开始便构成了原始的审美活动。”
第二章 幼儿文学的特性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认知性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韵律性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游戏性 第四节 幼儿文学的综合性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认知性
认知性是幼儿文学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也是它有别于其他文学门类的特征之一。幼儿 文学首先不是纯粹审美的文学,而是一种“教” 的文学。幼儿文学有必要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合 他们阅读的图像和文字读物,帮助他们更方便 地进入与世界最初的交流中。
二、幼儿文学的认知特征 在幼儿认知教育方面,幼儿文学有着其他形式的
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首先,幼儿文学作品通常是以幼儿易于接受的 图像或者形象的语言来组织的,可以使幼儿在不知 不觉的游戏快乐中形成知识,达到认知目的。与此 同时,任何幼儿文学作品都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潜移 默化的语言认知学习的语境。
其次,幼儿文学善于用贴近幼儿理解能力的 形象化的方式,来解释或者呈现某个特定的知 识对象,它能够帮助幼儿在具象思维的语境中 获得认识,并学会接受和识别抽象的概念与符 号,从而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的能力。
幼儿文学实用教程第一章教案1

教学授课计划序号:1
授课题目:§1-1幼儿文学的基本含义
目的要求:1、了解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区分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
组织教学:清查人数填写教学日志
总结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幼儿文学,犹如一个晶莹悠远的梦,悄然藏在我们心底。
请大家回顾一下,至今记忆犹新的幼时儿歌有哪些。
提问:1、
2、
3、
4、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学生演示、讲解法、问答法.
总结巩固新课:()分钟
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幼儿文学”的概念和发展概
况,是学习幼儿文学的初步准备。
布置作业:()分钟
1、教材P17 知识与训练 1.2
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文学》、网络
教学后记:
编写日期年月日教师签字。
《幼儿文学实用教程 》第一章 幼儿文学的理论基础done

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适合幼儿阅读,但幼儿读 物的含义更为广泛,它是指适合幼儿阅读或 听赏的各种书籍的总称,并非都有文学性, 其范围比幼儿文学广泛得多。
一、幼儿的年龄特征 (一)感知觉
11
(三)表演欣赏法
表演欣赏法有两种形式:一是艺术家把幼儿文学作品搬上舞 台,使语言艺术与舞蹈、音乐、造型等艺术结合起来,使幼 儿鉴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戏 剧;二是幼儿喜欢直接参与作品的表演,在活动中感受、理 解作品。
(四)阅读欣赏法
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图文并茂的卡通画、绘画文学 读物,可以让中、大班幼儿自己阅读欣赏。阅读欣 赏的特点是以个体活动为主,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 主动性、想象力,有利于幼儿初步掌握阅读能力, 养成安静、专注的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图片之间的 关系,发展思维。
二、这个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这个儿童文学的萌生
儿童文学孕育于民间口头创作的摇篮之中。
神话、传说是最原始的民间口头创作形式,为我国 儿童文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原始资料,也为我国儿 童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这
一时期提倡民主、科学、自由、个性解放,这一时 期的儿童文学也随之着重探讨怎样从封建桎梏中解 放孩子,“将儿童的文学给予儿童”。这时期,翻 译外国作品和改写古代作品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
7
(五)思维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是通过头 脑中形成的故事人物及其言行的具体形象去理解故 事内容的。
(六)想象
幼儿的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仅初步发 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教育-幼儿文学教程课件

幼儿教育-幼儿文学教程课件小朋友们的奇妙文学之旅小朋友们,咱们今天要一起走进一个超级有趣的世界——幼儿文学的世界!先来讲讲我遇到的一件好玩的事儿。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看到一群小朋友围坐在一起,眼睛瞪得大大的,小脸蛋上满是好奇。
原来啊,老师正在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故事里有一只会说话的小兔子,它要去寻找最甜的胡萝卜。
小朋友们听得入了迷,仿佛自己也跟着小兔子踏上了冒险之旅。
幼儿文学,就像是给小朋友们准备的一把神奇钥匙,可以打开充满惊喜和想象的大门。
那咱们先来说说儿歌。
儿歌呀,就像小朋友们嘴里的小糖果,甜甜的,脆脆的。
比如说《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简单又欢快,小朋友们一边唱一边蹦蹦跳跳,多开心呀!还有《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晚上看着天空的时候,唱着这首歌,感觉星星都在对我们眨眼睛呢。
再讲讲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里有美丽的公主、勇敢的王子、神奇的魔法。
像《白雪公主》,那个恶毒的皇后老是想害白雪公主,可白雪公主最后还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还有《小红帽》,小红帽去看望外婆,结果遇到了大灰狼,可把小朋友们紧张坏啦!绘本也是幼儿文学里的宝贝。
绘本上有好多好多漂亮的图画,字不多,但每一幅图都能讲出一个小故事。
比如说《大卫不可以》,大卫这个调皮的小男孩,总是做一些让妈妈头疼的事儿,小朋友们看着大卫的样子,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幼儿文学可不只是让小朋友们听听、看看就完啦,它还有很多大作用呢!它能帮助小朋友们学习语言,那些好听的词语、句子,就像小种子一样种在小朋友们的心里,慢慢地发芽长大。
还能培养小朋友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装满各种奇妙的想法。
咱们幼儿园也经常会有一些和幼儿文学有关的活动。
有一次,老师让小朋友们自己来表演一个小故事。
有几个小朋友就选了《三只小猪》,他们有的戴着小猪的头饰,有的假装是大灰狼,演得可认真啦!通过这样的活动,小朋友们不仅更加理解了故事,还变得更勇敢、更自信了。
幼儿文学教程第二章课件

☆
小蓝和小黄1.ppt
生气的亚瑟.pps
(三)幼儿文学的认知性与文学 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种广义上的认知功能 ,但幼儿文学是其中唯一一个明确将认知的 需要看的与文学的考虑一样重要,有时甚至
二、幼儿文学的韵律性
• (一)幼儿与韵律 幼儿期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理都富于韵律敏
感的发育时期;通过各种方式迎合、肯定幼 儿对韵律的需求,并巩固这种韵律感,对幼 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 幼儿文学善用贴近幼儿理解能力的形象化 方式,来解释或者呈现某个特定的知识对 象,比如事物的名称、概念、性质等。
• 幼儿文学的中心之一是故事,很多时候, 它是用一个简单的、连贯的、合适、生动 的叙事过程的表现,为幼儿提供关于世界 和盛会的各种认识。它像幼儿展示,一件 事是如何在一种语言的组织下,得到比较
• 1.形式的游戏性(将游戏的元素添加到传统的字画中
。增添阅读的游戏好饿的小性蛇.ppt)
• 2.内容的游戏性(一是包含游戏内容的情节;可以制
造情节的游戏性)
(三)幼儿文学的游戏精神
• 幼儿文学在内容、形式、操作等层面所具 有的游戏元素,以及从这些元素中所体现 出来的与游戏有关的深层内涵,就是幼儿 文学的游戏精神。
☆幼儿是伴随着对韵律的天然感觉而出生 的;
幼儿期的韵律感也是对秩序的敏感有关 ,有规律的声音或言语的节奏代表了一种可 以预期和把握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可以给
(二)幼儿文学的韵律性特征
在所有的语言类作品中,富有韵律感的歌谣 ,故事等作品,能够迅速赢得幼儿的好感, 并促进幼儿对这些语言对象的记忆。
• 幼儿文学的韵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1、声音的韵律性(儿歌、散文体的幼儿
四、幼儿文学的综合性
8幼儿文学教程

三、幼儿诗的艺术特征 幼儿诗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诗歌语言、意象、 想象和情味四个方面。 1.简洁明快的语言韵律 2.生动可感的诗歌意象
3.充满童趣的艺术想象
4.单纯质朴的诗歌情味
第二节
幼儿生活故事
幼儿生活故事是幼儿文学特有的一个故事门类, 它在故事篇幅和体式上与幼儿童话相近,但幼儿童 话是以幻想性的虚构为题材的,幼儿生活故事则是
三、幼儿生活故事的艺术特征 幼儿生活故事在情节、语言和形象塑造上有着鲜明的艺 术特征。 1.单一、完整、连贯的情节 2.富于韵律感的语言和结构 如《丁一小写字》(任溶溶) 《两个人的小屋》(郑春华) 3.类型化的人物性格
第三节
幼儿戏剧
与幼儿文学的其他文体相比,幼儿戏剧是一个特 殊形态的文体样式,它是与幼儿的身体操作和表演 直接相连的一种文体。幼儿戏剧的形态与幼儿的心 性之间有着天然的契合,在成人的引导下,它可以 为幼儿期的成长提供特殊的身体和精神营养。
第八章儿诗 幼儿生活故事 幼儿戏剧
第一节
幼儿诗
由于幼儿读者的阅读能力并不存在绝对的年龄界 限,因此,他们对于儿童诗的接受也不存在一个固 定的年龄上限,很多时候,幼儿也可以在成人的朗
读帮助下“阅读”许多写给学龄儿童的诗歌。这样,
判断一首儿童诗是否适合幼儿阅读,就要依赖于我 们从幼儿文学的标准出发对诗歌所做的艺术判断。
1.题材 幼儿生活故事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表 现幼儿生活的特殊情趣,二是对幼儿进行特定的生活
教育。
(1)表现幼儿生活情趣 (2)对幼儿进行生活教育
2.体式 出于对幼儿阅读能力的考虑,一则幼儿生活故事的 篇幅往往都十分短小,语言、结构也十分简单。千字 以内的作品在这个文体内是最常见的。 有的幼儿生活故事会以系列故事的形式出现,如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郑春华)、《丘奥德》、 《弗朗兹的故事》等。
2024版年度幼儿文学全套教学课件pptx

26
2024/2/3
06
课件总结与展望
27
回顾本次课件重点内容
幼儿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介绍了幼儿文学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帮助学员全面了解幼儿文学。
中外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通过赏析中外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 提高学员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024/2/3
幼儿文学创作方法与技巧
讲解了幼儿文学的创作原则、构思方 法、人物形象塑造等技巧,为学员的 创作提供指导。
角色塑造
根据作品主题和情节需要,塑造 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角色,让 幼儿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2024/2/3
情节设置
设计紧凑、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的情节,引导幼儿在阅读过程中 体验不同的情感和认知。
悬念与冲突
合理设置悬念和冲突,增强作品 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激发幼儿的 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结局设计
儿歌、童谣表演
组织幼儿进行儿歌、童谣表演,培养幼儿 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8
寓言故事阅读与理解
寓言故事阅读
选取适合幼儿的寓言故事, 引导幼儿进行阅读。
2024/2/3
寓言故事理解
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幼 儿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
道理。
寓言故事创作
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创作寓 言故事,培养幼儿的想象
力和创作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 下基础。
2024/2/3
23
拓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
2024/2/3
幼儿文学涉及广泛的主题和领域,有助于 拓展幼儿的视野。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让幼儿体验 不同的情感。 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促 进其情感发展。
24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幼儿文学实用教程教案

幼儿文学实用教程教案授课题目: 1-1幼儿文学的基本含义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目的要求:1、了解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区分幼儿文学与儿童文学组织教学:清查人数填写教学日志总结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分钟幼儿文学,犹如一个晶莹悠远的梦,悄然藏在我们心底。
请大家回顾一下,至今记忆犹新的幼时儿歌有哪些。
提问:1、2、、、教学方式、手段、媒介:学生演示、讲解法、问答法.- 1 -- -- -- -总结巩固新课:分钟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幼儿文学”的概念和发展概况,是学习幼儿文学的初步准备。
布置作业:分钟1、教材P1知识与训练 1.2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文学》、网络教学后记:编写日期年月日教师签字- -asf幼儿文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 dfsda课程性质和内容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编写一般的儿童读物。
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儿歌、幼儿诗歌、童话、寓言、幼儿故事、幼儿散文、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戏剧、影视文学、作品语言表达前的准备,以及作品表达技巧指导和作品表达练习指导。
2.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创作要求,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修养;重点培养他们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图画读物和儿童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的特点,撰写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儿童诗、短小的故事和童话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
明确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创作要求,明白儿童文学的审美、认知、娱乐和教育作用。
熟练的掌握幼儿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了解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
基本掌握儿童诗歌、童话、儿童故事等各种体裁的特征和种类,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由简单到复杂,逐步由理论上升到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体裁一、幼儿诗歌概述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的一种体裁。
幼儿诗歌区别于其它幼儿文学体裁的是它具有诗歌的韵律节奏美;幼儿诗歌区别于成人诗歌的是它不十分注重创造意境、抒发情怀,而是以动态的描写来吸引幼儿。
幼儿诗歌一般分为儿歌和幼儿诗两种形式。
儿歌是从童谣发展演变过来的,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
幼儿诗是从“五四”以来的创作新诗发展演变来的,是适合于幼儿欣赏的自由体短诗。
幼儿诗歌是儿童最早接受的文学作品。
从接受顺序看,儿歌比幼儿诗更早进入孩子的生活,当他们的听觉能够辨别声音时就十分乐于听有韵律的儿歌。
当儿童接近学龄期时,跃动的心灵、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开始喜欢内容较为丰富的幼儿诗,特别是带有情节的诗。
从表现形式看,儿歌的韵律节奏感更鲜明,幼儿诗则形式灵活自由,能包含更丰富的内涵。
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马尔夏克曾经深入地观察过孩子欣赏诗歌的特点,他说:“孩子们从小就爱诗,7岁以前,他们喜欢带韵脚的诗,7岁到11岁,他们又爱有情节的故事诗;11岁到15岁,他们就喜欢看描写英雄人物,富有浪漫主义和抒情味儿的诗。
”这样的概括是有道理的。
二、儿歌(一)什么是儿歌儿歌是以婴幼儿为主要欣赏对象,具有民歌风格的幼儿诗歌。
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根据儿童的欣赏接受顺序,将儿歌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称之为“母歌”。
婴儿阶段的儿童,尚未具有言语能力,母亲吟唱歌谣,娱乐孩子,这类儿歌大都由母亲吟唱,故称之母歌,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摇篮歌”和母亲逗孩子的“游戏歌”。
第二层次称为“儿戏”。
儿童自己能言语时,一边游戏,一边吟唱,以增加玩耍的兴味,这类儿歌往往同儿童的游戏活动相联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问答歌,连锁调,谜语诗等。
儿歌是从古代民间童谣发展过来的,据有浓郁的民歌风格——韵律优美,通俗浅显,而又充满谐趣。
比如传统的地方儿歌《小耗子》:“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哩咕噜滚下来”。
作品描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小耗子”形象,运用形象直观的象声词刻画出小耗子登高下不来的焦急和翻着筋斗往下滚的情状。
全诗节奏活泼,韵律和谐,琅琅上口,洋溢着欢快、自然、质朴的民歌风味。
“五四”以来的作家,进行儿歌创作时,自觉地遵循这一表现规律,力求使创作儿歌具有民间歌谣的色彩。
如金波的《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下吹喇叭;嘀嘀哒,嘀嘀哒。
无论是形象的描写,还是节奏韵律都同前一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使是从国外翻译介绍进来的儿歌,也都在语言形式上尽量接近中国民歌的韵味。
如流传甚广的法国童谣《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
从上述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儿歌主要采用直接描写(赋)和形象的比拟(比)的手法,形象而直观;而文人创作的诗歌则较多地注重寄寓深远,意在言外。
儿歌也不像文人诗那样讲究格律工整,用语精雅,只求琅琅上口即可。
靠口耳相传的儿歌,没有过多地吸收宜阅读、不宜口诵耳听的文人诗风格,而主要继承了民歌风格。
(二)儿歌的基本特征1.儿歌具有显著而强烈的音乐性儿歌区别于其它幼儿文学体裁的独具特征是: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强烈而显著的音乐性。
儿歌是从童谣发展来的,所谓“谣”就是“无丝竹相和之歌词”。
儿歌是诗但接近于歌,没有固定曲调,但便于口诵吟唱,其章句格式、声韵节奏较幼儿诗严格得多。
它首先通过韵律节奏的美感给幼儿以情感的陶冶。
古今艺术家为儿童创作儿歌时莫不注重音乐性,这是儿童鉴赏心理特点的必然要求。
孩子的年龄越小越注重音乐性,他们感知诗,总是借助于听觉,因为听觉的感知较视觉感知更直接、更迅速、更强烈。
首先吸引幼儿的不是儿歌的内容,而是儿歌的音乐效果。
中国的许多传统儿歌并无多大的思想内涵,甚至意义也不相连惯,只求欣赏者在优美和谐的吟唱中,得到情感的愉悦或增加游戏的兴味。
比如浙江传统儿歌《斗斗虫》:斗斗虫,虫虫飞,飞到哪里去,飞到高山吃白米,吱吱哉!贵州儿歌《萤火虫》也是如此:萤火虫,夜夜红;上天去,雷打你;下地去,火烧你;进涧去,蛇咬你;翻坡去,猫抓你;快快来,我救你。
像这样的随韵结合,重在声律节奏之优美以怡乐儿童,而在内容意义上不强求训戒劝喻之大义的传统儿歌是举不胜举的。
儿歌的音乐性是体现哉凝练形象的文学语言中的,它不像音乐那样体现在旋律之中。
因此,它的基础是规范的、纯洁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儿歌的语言还要自然、简洁、流畅,富有韵律美。
优美的儿歌,随着“声音之流”组织着听者的感受和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使情感的泉流渗入听者的心田。
如《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黄庆云的《摇篮》以“摇篮”为驰骋想象的线索,展开想象的描述,在甜美柔婉的声音之流衷描绘出蓝天、大海、花园……这一幅幅安静温馨的画面,表达了拳拳的母爱之情。
2.捕捉富有情趣的细节或情节予以动态的描写儿歌不像成人诗那样着力于意境的创造、抽象情怀的抒发,而是运用动态的描写来表现富有儿童情趣的细节或简单而引人入胜的情节。
大多数儿歌都描绘细节,我们前面所举的《斗斗虫》、《两只老虎》、《摇篮》等都是如此。
优美的儿歌在描绘细节时,十分注意个性化的特征,李少白的《小陀螺》、王吉文的《小蚂蚱》等都以寥寥数笔的细节描绘勾勒个性鲜明的形象。
如《小蚂蚱》:小蚂蚱,跳得高,一跳跳上谷秆梢。
腿儿弹,脸儿笑,看我跳得高不高!手一拍,掉下了,摔得头上起了包。
蚯蚓笑,蜜蜂笑,“你还骄傲捕骄傲”作者抓住跳得高,摔得疼这一有特色的动作,赋予形象的描绘,栩栩如生地描画出一个稚气可掬的艺术形象。
幼儿感知艺术作品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儿歌的细节描写都从外部特征或动作入手,极少把笔触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
然而,只有写出人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幼儿的心灵虽然不像成人那样复杂细腻深刻,却也是十分敏感而丰富多彩的。
如果能把内心的心灵感受通过外在的描写折射出来,会使儿歌产生更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里以《小猫画画》为例:小猫小猫,本领真大,一生下来,就会画画,画的什么画?喏,五个瓣的梅花。
这首儿歌不是把笔墨落在小猫画画的过程,也没有着力渲染小猫所画图案的过程,而是通过幼儿的幼稚眼光看到小猫“足迹”同梅花图案的惊人相似,着力于表现孩子有所发现的惊讶欢欣的心绪。
这种写法更能与幼儿的心灵沟通,产生融洽自然的交流。
传统儿歌和创造儿歌中有一些是有故事情节的,这些情节都比较简单,没有什么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也不完整地表现人物的生活和斗争演变过程,大都是把某一过程的几个富有动作感的镜头跳跃性地表现出来。
河南传统儿歌《老鼠嫁女》、《明明菜园看点兵》,以及山东儿歌《一园青菜成了精》,都是广为流传的故事歌。
随着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传播媒介的普及,儿童的欣赏接受能力大为提高,面向低幼的儿歌创作一方面汲取传统儿歌富有故事性的特点,一方面糅合了其它叙事性艺术的手,。
法,发展了儿歌中的情节描写。
蒋应武的《小熊过桥》和柯岩的《小弟和小猫》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以《小熊过桥》为例: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
“妈妈,妈妈,你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
作者生动夸张地写出了小熊过桥时的稚拙胆怯情态,还以环境的描绘烘托渲染气氛,这一切都围绕着情节发展的主线——小熊战胜胆怯的性格心理发展来组织。
作品既像传统儿歌那样运用直接描写,又运用间接描写手法;既注重外在动作特征描写,又注意内在心理活动刻划。
从而使主要艺术形象——小熊的塑造更具有典型性。
在儿歌当中,无论是细节描写,还是情节描写,都富有强烈的动作感。
低幼儿童不喜欢单调静止的描写和呆板枯燥的抒怀,他们需要写动态,写动作,动的描写才能容下他们跃动的心,动的生活,动的世界才能使他们产生共鸣。
(三)儿歌的表现形式儿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取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有传统儿歌和创造儿歌。
传统俄国是指我国古代民间童谣。
创造儿歌是现代作家在传统童谣的韵律格式基础上,自觉地为低幼儿童所创作的儿歌。
前者是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逐步完善形成的,比较质朴自然,艺术上比较粗糙;后者由文人创作,艺术上所有意识加工痕迹较重。
从语言形式看,有一般儿歌和特殊形式的儿歌。
特殊形式的儿歌是指在长期的流传演变过程重逐步形成某一固定格式的儿歌。
一般儿歌则指那些没有特定格式的儿歌。
我们重点谈一下特殊形式的几种儿歌。
1.摇篮歌,也叫催眠曲和摇篮曲。
它韵律舒缓、歌词反复、和以摇篮之声,令闻者身体舒懈,睡意自生。
传统的摇篮歌语言浅近,吟唱者往往就自己生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即兴赋情,随口吟诵。
歌词内容纯朴自然,民俗乡风率然可见。
如四川《摇篮歌》:乖乖哟,觉觉啰,狗不咬啰,猫不叫啰,乖乖睡觉啰。
又如西藏《摇篮歌》:小宝宝,快睡吧!睡着了给你一匹马,马背上背好鞍鞯,头上带上金钗子。
……妈妈给你一个碗,碗里放满好吃的。
犏牛供你甜奶子,香甜的酥油留给你。
前一首引人走入四川茅舍灯下的温馨氛围之中,后一首则仿佛让人置身帐篷里,畜群中,呼吸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
现代作家创作的摇篮歌大多进行了自觉的艺术构思。
一方面剔除了有些传统儿歌中不利于孩子入眠的恐吓性内容(哟哟哟,/我的小牛犊啊,/天黑哩,/再不睡觉狼来了,/狼来了,你要不睡觉,/阿妈不抱你,/十根手指头都要被咬掉。
);另一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不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翻模,尔更多地发挥了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作用。
2.连锁歌,也叫连锁调。
这种儿歌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组织诗句。
“顶真”就是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连,上递下接。
连锁歌随韵连成一气,读来琅琅上口,音乐节奏感特别强烈,很容易为吟诵者掌握。
因此在幼教实际工作中常把它作为训练语言能力、编派游戏以及安定幼儿的有效手段。
3.问答歌,也叫对歌。
其特点是有问有答。
可以是自问字答,也可以是互问互答;可以是一问一答,也可以是连续问连续答。
由于采用问答的形式来表现,因此,非常适合反映各种事物的特征。
于是也常称之为“猜谜调”。
不过它和谜语诗是有区别的,谜语诗只说出谜面,而问答歌则讲谜面、谜底一并说出。
比如《什么弯弯》:姐姐妹妹,坐在门口,唱起歌来,天边水边。
什么弯弯在天边?什么弯弯在眼前?什么弯弯头上过?什么弯弯在水边?月亮弯弯在天边,眉毛弯弯在眼前,梳子弯弯头上过,船儿弯弯在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