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高考古诗词鉴赏浅议

“于无声处听惊雷”——高考古诗词鉴赏浅议
“于无声处听惊雷”——高考古诗词鉴赏浅议

“于无声处听惊雷”——高考古诗词鉴赏浅议

【摘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全国语文高考中,也是必考的知识点,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研究分析,以新课标为准则,探寻理解鉴赏诗歌的合理、有效的切入途径,从标题、景语、情语、注释入手,结合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以深入的细致的分析:如何从这四个角度理解诗歌,分析诗歌,进而达到对古诗词的深入鉴赏,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标题;景语;情语;注释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诗歌这颗耀眼的明珠始终熠熠生辉,它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我们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而纵观这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我们也不难发现它们都紧紧围绕新课标来设置问题,对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知识点着重考查。

1标题——发轫之始,读始知终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一、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落实训练高效增分古诗词鉴赏二含解析[京津鲁琼版]

古诗词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解析:选A。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懒”字,表明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故选A。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词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词中的“夕阳吹角”和注释中的“陆游在镇江通判任上”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分析将要与朋友离别的惆怅。 答案: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将要与朋友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9题。 送徐子与谳狱①江南 杨继盛② 寥落白云司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 西曹月满幽人榻③,南国星随使者车。 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 秣陵④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 注:①谳狱,审问案情。徐子与奉旨将赴江南。②杨继盛(1516~1555):长期做官南京,后至京师,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为其狱中所作。③西曹句:西曹是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此处指囚徒。④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既有送别友人的感伤,又有狱中明志的慷慨,柔情宛转而又不乏执著。 B.如今白云司中寥落半虚,诗人对友人寄予厚望,希望友人南下可以改变此种局面。C.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描摹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D.“塞雁行断”表达深重的别愁,“况是”二字强调此别后心境将日益萧瑟的悲情。 【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C.“诗人借想象中的月色和星光,描摹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说法错误。“西曹月满幽人榻,南国星随使者车”,月色实写,星光虚写。 故选:C。 【点评】诗词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桂州腊夜 戎昱①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诗词鉴赏(6)2018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 (有详尽解析) 一、(2018年全国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 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 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 符合题意。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年全国II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 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 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 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 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1)D【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感情类题目 【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 含蓄委婉 B. 雄奇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 (2)D (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

高考古诗词鉴赏重难点训练(共42首,附详细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重难点训练 (共42首,附详细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两题。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1.“桃花流水窅然去”是写景,而“别有天地非人间”则集中体现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请你对这两句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评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前句:抒写自然之美,进一步刻画闲适心情,为后句蓄势。后句:强烈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淡泊功名利禄、对现实不满的感情。2.本诗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杰作,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不加修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却能于通俗中见含蓄,平淡中蕴深味。 (二)仔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从全诗内容来考虑,诗中“捣衣”的寓意是什么?在诗中,“万户”暗指了什么具体的社会现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捣衣”的寓意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万户”说明赶制寒衣的人家很多,仅长安就有万户(尽管是夸张),暗指当时从军戍边的人很多(或说边关战事频繁)。 2.诗句“总是玉关情”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玉关情”指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承上启下。指长安捣衣的思妇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注意此题不能分析成戍守边关的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3.请简析末尾两句诗的思想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良人罢远征”的前提是“平胡虏”,而不是诅咒平定外患的战争,即只有平定边患才能换得家人的团聚,只有国家安全,家庭才能美满,所以这两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2020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 思想情感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 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 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 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 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 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 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 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 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E.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竹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 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一句中的“终然”暗示出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 E.“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新课标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训练

新课标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训练(一)(二)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高三一轮复习诗词鉴赏练习题一

高三一轮复习诗词鉴赏 练习题一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诗词鉴赏练习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 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 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E.“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断漏”“斜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6.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都非常的相似。请问两首词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乎唐诗,完成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 识的两兄弟。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2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杨顺国】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项符合题意。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2018-10-18 08:33:10)转载▼ 标签:教育分类:高中语文试题 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新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 “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 “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 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4. C 15. 观点一:同意。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注】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B.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C.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之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盎然。D.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

2020年高考模拟分类汇编古代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一) 杜甫 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 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 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路难”极言世路多舛:“迷”意为“凄迷”言前途渺茫,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 颔联是“却无少壮身,但有羁栖迹”的倒装,表达了人至暮年、只好归隐的无奈。 C. 首联点题,情景并提,颔联承“行路难”,后两联承“登楼”,结构严密,思路清晰。 D. 本诗颔、颈联,先情后景,这样安排与杜甫《春望》中间两联的衔接关系不同。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意为成双成对的新燕,在这春天时节,与往常一样,已经开始衔泥筑巢,准备安家;②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无可安居的感伤之情和对归乡安居的渴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达自己即使遭受肢解的酷刑也不改变心志的坚定信念的两句是:“______, 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3)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_____和《琵琶行》中的“______”。 【答案】 (1).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 岂余心之可惩 (3). 陟罚臧否 (4). 不宜异同(5). 望帝春心托杜鹃 (6). 杜鹃啼血猿哀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4—15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① 黄庭坚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写真寄外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 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 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诗人简介 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 【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 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②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①诗人面对贬谪途中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②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③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斥贬谪,对此有着愤懑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总结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青牛:《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②白鹤:《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峭”字写出群峰高耸的姿态,“碧”字描绘摩天峭壁的青绿,景象甚是壮观。 B.颔联调动读者听觉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所闻:山路古朴,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C.“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的细节,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凝练。 D.全诗格调清幽飘逸,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笔法娴熟而又细腻,有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B[B项,应该是视听感官,呈现诗人途中见闻。] (2)这首诗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颈联中,“花”“青”“白”等五彩交映,画面静美和谐;尾联中“暮”“寒烟”等以素冷色调为主,画面清幽而寒气袭人。(2分)后两联画面色调截然不同,颈联表达了诗人寻师访友的欢快,而尾联则写出别后诗人的离愁与无奈。(2分)既照应了诗题,又巧妙地写出了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以及羁旅之恨。 B.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也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落寞和苍凉。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成大[注]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成大(1126-1193),今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 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轼①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 ①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②茜罗裙:红色的罗裙。③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④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⑤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 (1)两首词的上阕同是写农村的女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说“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简单细节,含蕴不尽,既写出了现实,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前一首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农村女子化妆后穿上红裙争着看太守的热闹欢快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青春活泼。②后一首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农村女子雨后煮茧络丝的紧忙碌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勤劳淳朴。 (2)①现实: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捋青捣麨软饥肠”,运用细节描写一位老

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就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②. 【注】①此诗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清政府流放充军新疆,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所作。②“断送老头皮"意思为断送了老头得性命。尾联典故来源: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不禁大笑,放她还山。苏轼在湖州因作诗被下诏狱,妻子送她出门,皆哭。苏轼回头对妻子说起这个典故,妻子不觉失笑,苏轼于就是离开。 14.下列对这首诗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3分) A.首联表面上就是说自己力量微薄担当重任早感疲惫,衰弱得体质与平庸得才干不堪大用,实际上与孟浩然得“不才明主弃”相似,都就是正话反说。 B。颔联对仗工整、灵活。既用“以”字得实词义(“做”或“从事”)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得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文字功力深厚。 C.“君恩厚”与“戍卒宜”,表达了林则徐对君王得感激与顺从。自己犯罪却只就是被贬,这就是君主得恩赐,她觉得自己正好去当一个戍卒。 D.林则徐被贬边疆,临出发之前,却给老伴开玩笑地讲古人得故事,让她吟诵旧诗来送送自己,这就是戏言,苦涩之中显出诙谐与豁达.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得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得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2018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标准答案)

2018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③节下书。 竹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 ①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③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⑤交戛:交错缠结。⑥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一句中的“终然”暗示出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 E.“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