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形成和传播模式分析

合集下载

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作者:汪利娟李晓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7期摘要: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形式,其信息传播的情绪性与渗透性给当前新媒体面临的舆论引导环境提出了挑战。

本文在分析微博传播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利用微博引导舆论的困境及局限,探析其发展策略,助力微博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

关键词:微博传播舆论引导策略微博,俗称“围脖”,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它是基于Web3.0新兴起的一种供用户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共享信息的平台,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等超文本形式发送到个人微博首页上,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字符以内。

①微博最早起源于2006年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网站Twitter,该网站集传递信息、社交服务、微小博客等功能于一体,为人们随时随地分享观点、见闻提供及时分享的交流平台。

②继2007年5月校内网(即现在的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个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似Twitter网站饭否网后,国内的微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如叽歪网、腾讯滔滔、新浪微博等。

在这些微博网站中,尤以新浪微博表现最为突出、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

在争取用户上,新浪微博不断采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用户,如策划“万能微博助你买房”的活动,紧扣当今社会百姓的现实需求,在活动启动后短短一个月就吸引了20多万用户参与。

从用户规模看,截至2011年3月2日,仅新浪微博的用户总数就已突破1亿。

③用户规模的急速增长带来了信息流的几何式扩张,使微博成为多样信息集散地的同时,也让其发展成多元声音的意见场。

各种观点的角力导致其舆论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加,尤其是部分虚假甚至被刻意歪曲的信息,也在这个更新快、扩散强的信息循环链中悄然生长且影响着受众。

作为拥有强大效力的微博传播,加强舆论引导,构建良好舆论生态应当是其快速发展中的现实要求。

微博的传播特性自微博在中国大陆诞生三年多时间以来,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新生事物迅速变身为用户上亿的流行品,跻身重要的信息载体之列,这与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是分不开的。

微博时代:大V的舆论影响

微博时代:大V的舆论影响

微博时代:⼤V的舆论影响2019-10-29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140字以内的简短信息的⼴播式的社交⽹络平台。

微博凭借其便捷性、原创性、实时性等特征⼀度成为制约公权⼒、反抗信息霸权、⾃民粹主义的⼯具。

但是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在貌似⾃由、平等的背后,微博话语权实质上正越来越向少数⼈集中,话语权垄断趋势越来越明显。

其表现是不同博主的粉丝数量出现⾼度分化,有的数以千万计,⽽⼤部分则只有⼏⼗上百。

这种极度悬殊的差距,使微博⽤户分化成两个不同的群体――⼤V群体与草根群体(沉默的⼤多数)。

在数万、数⼗万甚⾄上千万粉丝的关注下,⼤V群体常常能⼀语激起千层浪,⼀举⼀动影响粉丝的思考与⾏动。

⽽⼤部分草根博主往往是“话落⽆声”、⾃说⾃话的追随。

⼀、⼤V的界定⼤V是指在新浪、腾讯、⽹易等微博平台上获得个⼈认证,在微博上⼗分活跃的微博⽤户。

由于经过认证的微博⽤户,在微博昵称后都会附有类似于⼤写的英语字母”V“的图标。

因此,⽹民将这种经过个⼈认证并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户称为“⼤V”。

获得实名认证的微博⽤户在现实⽣活中有⼀定的影响⼒,实名所带来的名⼈效应更容易提⾼其受关注度,微博有没有加“V”成为⼈们衡量信息可信度的⼀个标准。

⼆、⼤V的舆论影响1.⼤V绑架舆论被认证的⼤V在公共舆论中具有很⾼的公信⼒和权威感,特别是在⼀个个公共事件的背后,被⼤批粉丝追随的⼤V的意见形成了所谓的“政治压⼒集团”。

这个“压⼒集团”以批评公共权⼒为预设,以明星崇拜为润滑,对“民意”进⾏绑架,从⽽控制舆论。

例如:“富⼆代”、“官⼆代”这些词就明显是利⽤仇富或者仇官的⼼理在制造舆论。

如果只是动⼿打⼈的新闻是抓不住眼球的,但如果是⼀个富⼆代打了⼀个相对穷⼀些的⼈,那么很容易引起注意,甚⾄就算打⼈动机和富有没有关系,也很容易就煽动起⽹民的仇富“态度”,发起更多对有钱⼈的批判。

2.⼤V成为谣⾔的助推器⼤V凭借其众多的粉丝关注占据了微博舆论场的⾦字塔尖,随着商业⼒量的介⼊,⼤V不再单纯是影响⼒的代名词,开始滑向⼀个混杂了商业利益、私欲的集合。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一、本文概述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它不仅是公众意见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其形成的背景、传播的方式、影响的范围等。

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我们将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表达。

本文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公众的影响力巨大。

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机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它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等的关注和态度。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涵盖了其产生的环境、主体、客体以及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

从产生的环境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于互联网这一特定的信息传播平台。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意见。

这种特殊的环境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从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广大网民。

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形成网络舆情。

由于网民群体庞大、构成复杂,因此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再次,从客体来看,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各种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

微博升堂背后的舆论场域构建

微博升堂背后的舆论场域构建

声屏世界2022/1传媒e 时代点击新媒体摘要:社交媒体、移动和互联三重革命正在影响中国的网络空间,庞大的信息数据使得用户的媒介接受习惯正在变迁。

近年来,微博升堂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泛滥成灾,用户信任被消费,平台吸取“毒流量”现象明显。

文章基于该现象,对微博舆论场域构建提出了策略。

文章表明,微博舆论场域构建与客户端、媒体、用户离不开关系,微博平台的转型将推动舆论场域的良好运行,维护舆论生态网。

关键词:舆论场域微博升堂意见领袖微博升堂背后的舆论场域构建阴宣田恬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一股新生的媒介力量打开全民市场。

在微博上,所有人都可以表达自我和陌生人社交,发布与浏览信息……微博自由开放、即时交互的特点,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利用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可以发出个人声音,聚集社会力量,通过操控舆论甚至可以决定事件的走向。

近年来,“微博升堂”现象愈演愈烈,网络舆论生态网络被破坏。

如何构建合理有序的微博舆论场域,是一个亟需以系统视角探析的议题。

本文将从“微博升堂”现象出发,由群体情绪切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基于该现象,提出平台监管制度、媒体舆论引导、重视草根用户等建构策略,由此推进微博舆论场域的良性运行。

关键概念界定微博升堂,就是微博用户通过讲述个人或他人遭遇进行传播来凝聚社会力量,以便实现维护个人权益的目的。

所谓的社会力量,在很大程度是指网络舆论。

微博用户借助舆论对遭遇进行夸大,其他网民则把自己放在互联网法官的地位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致使舆论发酵。

“微博升堂”的维权方式,有时可以成为推动公平正义的“利器”,有时也有可能成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戾器”。

微博升堂现象的兴起微博升堂的产生。

首先,微博监管机制下舆论的过度自由。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信息的传播每秒以上千万条在传播。

随着微博热搜的兴起,任何热点、爆点新闻都能进入互联网使用者的视线,一些涉及到犯罪的社会事件,网民就很自然而然地当起了“法官”,在上面拼尽全力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失焦原因及对策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失焦原因及对策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公共性往往能引起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的媒体的极大关注。

传统媒体时代由媒体主导议题是主流,然而新媒体时代,“受众”演变为“用户”,信息生产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其自主设置议题的能力毋庸置疑,导致传统媒体主导议题的能力降低,用户主动设置议题成为常态。

由此,舆论生态纷繁复杂,潜藏的社会矛盾和心理情绪也凸显出来,难免出现舆论失焦现象。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失焦的危害突发公共事件因其不可预测和突发性往往带有强烈的破坏性或威胁性,因其常涉及公共事务或公共利益,相较于普通事件更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平台提供了便捷的发声渠道,网络用户的表达权得到释放,各种自媒体应运而生,在不同利益诉求的驱动下,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局面。

诉诸情感进行“狂欢式”表达而不是以事实为准绳进行理性讨论的“后真相”特征影响了舆论场。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多元声音以及对各种议题的关注,对提供新的报道视角、发掘事件线索、倒逼真相、纾解公众情绪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各传播主体出于不同诉求进行情绪化表达而不是追问事实真相,关注无关紧要的衍生趣味话题而不是关注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造成舆论分化、撕裂、失焦。

愈发复杂的舆论环境成为割裂社会共识、加深圈层鸿沟和群体对立冲突、加剧社会不信任感的主要原因,干扰了正常的舆论环境,使得媒体公信力下降,网络舆论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给社会风险应对和社会治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失焦的原因舆论失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的特有现象。

首先,在传统媒体时代,议题由传统媒体主导,公众互相交流的平台和空间有限,意见的自由传播难以实现;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各个平台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技术,在用户画像、算法推荐成为各个平台的主流推送机制后,用户被束缚在“信息茧房”和“社交茧房”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失焦原因及对策分析○吴欣欣汪莉【摘要】随着媒介化社会程度的逐渐加深,媒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媒介传播中的突发公共事件比以往受到更多的关注、引起更大的重视、激起更广的讨论。

我国微博舆论风险社会因素、作用范围及化解机制

我国微博舆论风险社会因素、作用范围及化解机制

我国微博舆论风险社会因素、作用范围及化解机制吴闻莺;蔡尚伟【摘要】微博用户量在2013年下降后于2014年后回升。

微博依然在公共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2016年河北邢台洪灾事件中,微博处于信息传播链的最前端。

本文从技术变革、生活方式变迁与价值冲突三个方面揭示了微博舆论风险的社会成因,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分法结构模型理解公共事件微博舆论风险效果。

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可以引入多元主体公共参与的具体操作,促进人们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认知,从而有利于增强凝聚力,也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共同寻找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案。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5【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微博舆论风险;社会因素;作用范围;化解机制【作者】吴闻莺;蔡尚伟【作者单位】[1]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06.2(一)技术变革促进人们介入公共事件微博为人们广泛卷入公共事件提供了一种高级的技术支持平台。

在中国的网络空间中,公民卷入政治性公共事务(如关注司法案件)的技术支持平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个划分其实也适用于人们在网络上卷入非政治性公共事务(如关注自然风险)的情形。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在互联网发展初期,门户网站、e-mail、BBS等应用拓展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但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参与的扩大主要体现在知情权得到更好保障;随着即时通讯(QQ、MSN、手机短信等)、新闻组(newsgroup)、群组(QQ群、UC群、飞信群等)工具的应用,人们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捷,参与渠道更加丰富;现阶段博客、播客、微博及其他各种SNS(社会化网络)工具的普及、移动网络的发展,使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协同互动特性更加明显,参与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1]。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处在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

微博对公共舆情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微博对公共舆情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研 究 并 遵 循 微 博 传 播 规 律 ,建
捷 、碎片 化 、随 时 随地 的 媒体 特 性发 负面 的社 会 影 响 。此 外 ,由于微 博 的 立微 博 舆 情评 估 机 制 。随 着微 博 应 用 挥 到 了极 致 。一 条 微博 往往 可 以演 变 巨大 影 响力 ,当虚 假信 息 被 广 泛传 播 的 日益 发 展和 完 善 ,其 对 社会 舆 论 的
程 。 因 此 , 只 有 了解 微 博 传 播 的 特 接 收信 息 的人 数 呈几 何级 数 增长 ,且 播 ; 另一 方 面 ,微 博 最 多 1 4 0 个字 ,
点 ,深入探究微博传播规律 ,才能正 人 员 在 地 域 、身 份 等 方 面 具 有 多 样 且图片 、视频等的上传也有一定的技
可 以形 成对 某 事件 的信 息 集聚 和 集 中
传播 速度 快 。 由于移 动 互联 网的 砰沦 ,形成 强 大的 舆 论场 。但 是 ,徽
的用 户 通过 移动 终 端登 录 。新 浪微 博 迅速 发 展 ,在 事件 发生 时 .当事 人或 博也 有 其局 限性 ,叮能 产 生的 f L J J 题 也
_

微 博 对 公 共 舆 情 的影 响 及 应 对 策 略
文/ 璩 静
2 0 0 9 年8 月 ,新 浪 推 出 “ 新 浪 微 式 微 博 则是 以草 根 阶层 为 主 ,普通 人 评 论功能 使 用 户可 以随 时发 表 自已的 博 ”内测 版 ,成 为 门 户网 站 中第 一 家 用微 博 } 己 录 生活 点 滴 ,博 主 的受 关注 意见 ,微 博 用 户之 间 叮以 随时 互动 和 提 供微 博 服 务 的嘲 站 ,微 博 正 式进 入 度 较 低 ,如 学 微 博 。这 两 种微 博 交流 ,在 微博 上信 息 和 观点 的 反馈 及 网络 用 户的视 野 。随着 移动 互 联 网的 传 播模 式 受 到不 同网络 用 户的 青睐 , 时高 效 。这种 双 向 交流模 式 改 变 r传 兴 起 ,微 博发 展 愈 加迅 速 。 以新浪 微 都具 有 强大 的传 播 力和 影 响 力。总 体 统 媒 体 的单 向 交流模 式 ,在 短 时 I ' H J 内 博 为例 ,截 至 2 0 1 2 年5 月份 ,新 浪 微 来看 ,两种 模式 均 具有 以下 特 点 . 博 注 册 用 户数 已超 过 3 亿 ,超 过 半 数

“两微一端”舆情传播特征与潜在风险分析

“两微一端”舆情传播特征与潜在风险分析

“两微一端”舆情传播特征与潜在风险分析作者:林婷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多发的转折期。

在这些重大转这种,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攻击发挥着越来越大舆论引导作用,成为重要的舆论场。

本文通过对“两微一端”传播特点与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索“两微一端”的独特的舆情状况、潜在的风险及其相关管理对策。

关键词:“两微一端”;社交媒体;潜在风险;“小粉红”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以其成本低、范围广、主动性强等特点,加剧了传媒业的融合、重塑,改变着舆论格局,成为沟通对话的新通道和新的重要舆论场。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信息从稀缺到泛滥,舆论从单一到多元,可以说社会舆论相当程度上是在中国人的手机上生成的。

一、“两微一端”的独特舆情状况(一)微博传播的舆情发展态势与“小粉红”微博促使某个事件升温,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而将其提上议程。

1、微博传播下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这两年,突发事件频发,而在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中,微博已经成为第一时间发布公共信息的平台,成为突发事件的舆论聚焦点。

“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也即“弯弯事件”自4月5日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一度成为新浪微博热搜榜首。

草根博主弯弯的微博曝光,便是对传统单向话语权的突破,充分体现了自媒体的双向互动性,催生了“弯弯事件”的形成。

舆论的形成包括事件的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产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等6个阶段。

而微博活跃分子用户的介入俨然成为了舆情爆发的加速器:微博活跃分子也称为“意见领袖”,他们拥有较多粉丝,在微博平台上与其他活跃分子和粉丝互动频繁,因此经他们转发或评论的信息会被更多人看到并关注。

“弯弯事件”中博主弯弯的前几条信息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而后来的一些女明星和网红的参与转发,使得她的微博成为热搜微博,她的遭遇才被更多人知道,从而形成舆论的源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事件中微博舆论场的形成和传播模式分析
【摘要】:微博正在改变什么?这个问题学界已经讨论了多年。

阅读方式的转变、阅读习惯的大变革、微博化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模式,所有这些所带来的影响几乎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还没来得及思考,微博时代就已经来了。

然而,有一些变化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舆论广泛、深入,甚至是即时的传播打破了百年来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传播格局,“围观改变中国”已经深入人心。

不过,微博中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微博强大的舆论浪潮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在微博舆论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有的舆论形成了更加强大的规模,而有的舆论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本文通过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使用定性、定量两大分析方法对微博舆论场进行了全景式分析,着重探讨了微博舆论场的定义、组成要素、构成模型,从宏观层面对微博舆论场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系统界定。

同时,本文通过分析发端于微博、并产生广泛影响的PM2.5事件,着重探讨了微博舆论场的形成机制、内部传播模式、与外部舆论场的互动模式三大理论模型。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旨在为微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舆论的良性互动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分析微博舆论的形成——传播——演变这一舆论链条,为今后的微博舆论引导和控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微博舆论场PM2.5事件意见形成机制内部传导机制外部作用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0引言10-19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0二、研究现状10-13三、研究方法13-19第一章微博舆论场的概念界定及组成要素19-301.1什么是微博舆论场?19-231.2微博舆论场的舆论主体及其作用23-271.3微博舆论场的舆论构成模型27-30第二章微博舆论场的意见形成机制30-422.1“PM2.5事件”的舆论形成节点和事件解码30-352.2形成微博舆论场的要素35-402.3微博舆论场的形成模型40-42第三章微博舆论场的内部传导机制42-593.1微博舆论场的传播特性分析42-463.2舆论高峰期微博舆论场的作用机制46-493.3舆论低谷期微博舆论场的承接机制49-533.4微博舆论场的信息特点及传播渠道53-563.5微博舆论场内部的意见传输模型56-59第四章微博舆论场在社会舆论场中的作用模式分析59-664.1社会活动和社会舆论对微博舆论场的作用59-634.2微博舆论场在社会舆论场中的作用模型63-66结语66-69参考文献69-7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1-72致谢72-73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3-7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