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 部编版语文(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鉴赏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观书有感》诵读指导教案

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观书有感》诵读指导教案

《观书有感》诵读指导教案诵读目标:1、朗诵这四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

2、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重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突出诵读训练,借助诵读达到领会诗歌意境之美以及背诵的目的。

2.示例引导,借助教师示范,学会欣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词句质疑拓展欣赏空间,训练联想与想象能力。

诵读指导过程:一、预习指导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相信你能做到。

2.资料储备:诗与作者介绍。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

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

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诵读训练小组内诵读,组内每个同学读一首,其他同学评价并提出诵读意见。

诵读小竞赛: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诵读,老师评价。

听录音同学模仿再朗读一次。

三、解读诗歌第一步:同学结合预习提示的资料,逐字逐句理解诗句含义,尽力用自己话表达出来。

不理解的地方划下来。

第二步:小组内研讨解决疑难。

第三步:教师巡回,帮助释疑。

提示:注意课文下面重点的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四、赏析示范1.教师提示: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第八单元-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生字复习和古诗词默写(统编版)

第八单元-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生字复习和古诗词默写(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成绩______一、读拼音,写词语。

jiù fù jīn jīn yǒu wèi yīng xióng wú xiàn shù shuōyì zhī bàn jiě yàn fán huāng táng xīn suān fǎng wènshū kān fán suǒ zhēn qíng shí gǎn zhì pǔ kān wù二、古诗词背诵及书写。

guān shū yǒu gǎnsòng zhū xī·qí yī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wèn qú nà dé qīng rú xǔ,wé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qíèr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méng chōng jù jiàn yī máo qīng。

xiàng lái wǎng fèi tuī yílì,cǐ rì zhōng liú zìzài háng .。

订正与练习参考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舅父津津有味英雄无限一知半解述说厌烦荒唐辛酸访问书刊烦琐真情实感质朴刊物二、古诗词背诵及书写。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鉴赏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1.《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4.《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1.《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2.《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9.《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的译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的译文

一、观书有感的译文1. 观书有感是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以及对读书的感悟和体会。

2. 本文首先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对书籍的向往和迷恋,他形象地描绘了书籍对他的吸引力,以及书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智慧。

这些叙述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书籍的热爱之情。

3. 随后,作者叙述了自己在读书中的感悟和体会。

他认为,书籍就像是一扇窗户,为人们打开了无限的视野和思想空间。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走进作者的思想世界,感受不同的情感和经历,从而获取知识和智慧。

4. 作者还提到了阅读的益处。

他认为,阅读可以开拓人的视野,丰富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养。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素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5. 作者向读者呼吁要多多读书。

他相信,通过不断地阅读,人们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素养水平,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二、观书有感的翻译过程1. 在翻译观书有感的文章时,首先要对原文进行逐句逐段的理解和解读。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感悟。

2. 要注重语言的精准和表达的流畅。

在翻译时要注意选词用语,力求忠实原文的表达,同时要让译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让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和接受。

3. 另外,要注意保持译文的客观性和正式性。

在翻译时要避免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入,保持客观中立的语气,让译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4. 要做好译文的润色和修改工作。

在翻译完成后,要对译文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保证译文的质量和流畅性,力求做到字字铿锵,句句有力。

三、观书有感的译文作用1. 观书有感的译文,是对原文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和延伸。

通过译文的翻译和阐释,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进而受益和成长。

2. 观书有感的译文还可以教育和启迪人们的思想。

通过译文的传播和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3. 观书有感的译文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小学五年级语文《观书有感》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观书有感》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观书有感》备课教案《观书有感》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观书有感》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观书有感》备课教案一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 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品味情感。

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一、激趣渲染,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自古以来,文人辈出。

昨天,我们认识了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感知诗文内容出示:(无题目)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自读自悟、层层深入1、出示:一读要读通(即把诗文读准确);二读要读懂(即弄懂诗的意,明白诗中所讲的道理);三读要读好(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文的意境)2、交流自学情况(1) 配乐范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观书有感》笔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诗,全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以池塘为喻,阐述了读书的深刻道理。

1. 比喻的应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池塘作为比喻,将读书的过程比作池塘的蓄水过程。

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深层含义。

2. “源头活水”的哲理:诗人通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

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和明净,才能不断进步。

3. 学习的持续性:这首诗也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新鲜和活力。

4. 感知自然与人生: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和自然景色的美丽,诗人暗示了从自然和生活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这使我们明白,自然和人生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池塘为载体,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读书的道理。

它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智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澈和明净,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含蓄,具有哲理。
(《观书有感》其二)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体裁:七言绝句
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有会
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后悔。
这正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
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
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这正是

),(
)。
选择: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 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 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 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 当中。
【赏析】 原诗是说:江边停泊着一艘大战船, 水不深,船搁浅,怎样也移不动;昨天 夜里江边春水涨高了,只见那大船已如 羽毛般轻轻飘浮在水面上;想到早先浅 水时的想尽办法来推移战船,实在白费 力气,看!现在水满了,那船不是在江 心自由自在地行驶了吗?
【赏析】
朱子此诗以泛 舟作比喻,深含哲 理。一方面可用来 比喻悟道时豁然贯 通的自在快乐,一 方面也用来比喻行 事在时势未到时的 盲动无益,和时机 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观书有感 • [宋] 朱 熹
• 昨夜江边春水生, •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 此日中流自在行。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
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 册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
而不学。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词意
1、蒙冲:也写作“艨 艟”,古代战舰名,这里 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 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 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 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 挽而行。
3、中流:江心。
【译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 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 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 羽毛那样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