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赏析

合集下载

骆宾王《咏鹅》诗词原文及赏析

骆宾王《咏鹅》诗词原文及赏析
表现手法相似
在表现手法上,骆宾王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拟人化的手法,将 动物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化内涵相通
骆宾王的《咏鹅》与其他同类诗词一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
与骆宾王其他作品的比较
风格独特
骆宾王的《咏鹅》与其他作品相比,风格更加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流畅,更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
对后世的影响
艺术风格
该诗表现出的清新自然、活泼可爱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 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1
启发创作
该诗在启发儿童观察、感受大自然,以 及进行诗歌创作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02
03
文化传承
该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
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传承中华文化
06
CATALOGUE
结论与启示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01
描绘生动
骆宾王的《咏鹅》诗以其生动描绘鹅的形态和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
印象。这对文学创作启示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抓住其特点,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2
简练明快
该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鹅的观察和感受,没有冗余的词语
。这告诉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要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观察生活
骆宾王通过对鹅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创作出 了这首诗。这启示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从 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热爱自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 热爱。这告诉我们要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 相处,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力量。
THANKS
感谢观看
该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弘 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经典诗句】唐诗《咏鹅》古诗 赏析

【经典诗句】唐诗《咏鹅》古诗 赏析

【经典诗句】唐诗《咏鹅》古诗赏析咏鹅①鹅,鹅,鹅,曲项②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③拨清波。

??唐?骆宾王注释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据说《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②项: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鹅的脖子。

③掌:指鹅的脚掌。

解读翻译鹅,鹅,鹅,高昂着弯弯的脖子朝天唱着歌。

洁白的羽毛浮动在碧绿的水面上,鲜红的鹅掌滑动着清清的水波。

赏析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描绘了鹅游水嬉戏时生动活泼的神态特征。

第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

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

那一群白鹅悠闲的游来,正昂这脖子高声叫着,像是在聊天,更像是向天歌唱,爱情语录。

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清清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

小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真是令人喜爱。

而且,骆宾王这种善于观察的能力,也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题美丽的大白鹅在水面游泳时是什么样子呢?请你在图上画一画,并涂上颜色。

趣味阅读骆宾王与武则天的故事公元684年春天,轮宾王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十分愤怒。

他抑郁的离开了京城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骆宾王起草了讨伐武则天的宣言。

宣言的前半部分历数了武则天的罪行,而后半部分则号召天下人响应起义。

武则天读了这篇文章,开始并没有当回事,可是,当她读到文末“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时候,忙问身边的人,这文章是谁写的?当她知道是出自骆宾王之手时,先是赞叹,然后十分惋惜的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真是宰相的过错啊!”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咏鹅》骆宾王古诗解析

《咏鹅》骆宾王古诗解析

《咏鹅》骆宾王古诗解析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简介《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赏析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那一年他只有7岁。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赏析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赏析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赏析出自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咏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咏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咏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咏鹅骆宾王〔唐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客人跟着骆宾王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鉴赏三:《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鉴赏二: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原诗内容,注释及鉴赏

骆宾王《咏鹅》原诗内容,注释及鉴赏

骆宾王《咏鹅》原诗内容,注释及鉴赏咏鹅作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⑴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⑵项: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脖子。

⑶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拨:划。

赏析《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骆宾王七岁作诗的故事骆宾王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

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

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鉴赏二作者:佚名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诗咏鹅赏析

唐诗咏鹅赏析

唐诗咏鹅赏析原文:《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简介:《咏鹅》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诗作。

此诗展示了一幅白鹅戏水图。

开篇连用三个“鹅”字,写出鹅的声响美,表达了对鹅的热爱;接着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

全诗将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完美结合,活灵活现地显示出鹅的形神情态。

创作背景:《咏鹅》相传是骆宾王七岁时创作的诗歌。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七岁的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解释:1、咏:用、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2、项: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脖子。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拨:划。

赏析:《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鹅赏析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他的诗辞采华胆,格律谨严。

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诗文大意】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

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诗文赏析】《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