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题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姓名蒋乐学号2008306202472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教师单玉红职称中国·武汉二○一一年九月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

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

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

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

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对策 。
关 键词 : 土地 资 源 ; 益 ; 调度 ; 效 协 实证 分 析
中图分 类号 :2 3 2 F 9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2—9 5 (0 9 0 0 1 0 10 7 3 2 0 ) 5— 0 5— 6


问题 的提 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城市化进程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发展工业反哺农业 , 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的根
与评价是一个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命题 ,
虽 然 国 内学者 已经取 得 了一 些 研 究 成 果 , 相 应 但
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综合评价 的理论 , 完善其评
价指标体系和方 法 以及运用 于城市土 地资源管 理的具 体 实 践 , 有 一 定 的 理 论 价 值 和 现 实 具
意义 。 二 、 市 土 地 资 源 利 用 效 益 的 综 合 评 价 与 城
本途径。根据美国学者诺瑟姆 s 曲线 的变动规律 , 形 中国己经进入 国际上公认的城市化率从 3 %向 7 % 0 0
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 , 今后 2 0年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还会更快 。从 国内外一些大城市 的发展经验来
看 , 市迅 速扩 张后 现 了诸 多 问题 , 在 土地 利 用 上 存 在着 城 市 规 模 扩展 过 快 , 地 面 积 锐 减 、 市 内 城 如 耕 城
程如下 :
准确定 了指标值 。其次 , 运用德 尔菲法 ( e h) Dl i p
与层次 分 析 法 ( H 对评 价 指 标 进 行 了分 层 量 A P) 化 并确 定 了指 标 权 重 。再 次 , 城 市 土地 资 源 利 对
用效益 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 , 并具 体分析了影 响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 障碍 因素 。最后 , 针对城市土地资源利 用中存在 的问题 , 提 了实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高效利用 城市 土地 .
必 须综合考 虑其 经济 、 会和 环境 意义. 社
1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1 1 评 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的 组 织 体 系 .
土地 集 约利 用 的经 济 意义 主 要体 现 在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转 变 上 , 根 本 上 改 变 消 耗 高 、 量 差 的 从 质 生 产 发 展 的 粗 放 方 式 , 变 成 集 约 化 增 长 方 式 以 提 转
发 展.
城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是 在综 合 考虑 影 响城 市 土
地利 用诸 多因素 的基础 上 , 现城市 土地 利用综 合 实 效益 的最优 化. 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的实 质 是 : 合 城 在 理布局 、 优化 用地 结 构 和可 持 续发 展 的前 提下 , 通 过增加 存量 土地 投入 、 改善 经 营管 理 等 途径 , 断 不 提高土地 的使用 效率 和经 济效益 . 市土地 集约 ]城 利 用不仅 与经 济效益 有关 , 与社 会效 益和环 境效 还
高 经济效益 , 土地是 人类进 行其 他物质 生产 的 ]而 基 础. 因此 , 变土地 的利用 方式 , 改 对经济 增长方 式
的转 变有重 要 的意义. 随 着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深 入 ,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城
模迅 速扩 张 , 建设 用 地 需 求不 断 增 长 , 用地 尤 其 农 是耕 地被大 量 占用 , 同时城市 土地粗 放利用 问题 也 日渐 严重. 国土 地资 源有 限 , 中 耕地 资源 紧缺 , 均 人
建设用 地规模 快速 扩张 , 口数 量激增 , 2 0 人 从 0 3年

武汉市城郊土地闲置问题研究

武汉市城郊土地闲置问题研究

武汉市城郊土地闲置问题研究摘要:武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近些年城市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武汉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部地区的持久发展力,武汉城郊出现的土地闲置、弃耕抛荒现象,浪费了土地资源,破环了资源节约理念,阻碍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解决城郊土地闲置,提高耕地利用率对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发挥武汉市在中部崛起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城郊地区;土地闲置;对策建议1 绪论1. 1土地闲置的定义国土资源部2012年颁布的新《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土地。

有以下情形之一可认定为土地闲置: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日期,自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生效或者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二、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者已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一年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此类情形在城郊地区较为显著。

随着近几年武汉城市化加快,武汉市城郊土地闲置、荒废问题也逐步暴露。

[6]1.2武汉市江夏区土地闲置现状江夏区地处武汉南大门,东接鄂州,南通咸宁,西临长江,北连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总面积2018.98平方公里。

全区共有12个乡、镇、街,总人口63.03万,乡村人口40.26万,城镇人口22.77万。

2008年,江夏区因农村劳动力短缺与基础设施不足、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闲置土地面积达2.3138万亩。

呈现出了“利用效率低,空心村多,空闲地多”的“一低两多”的特点。

有的村落,空心村比例超过了30%。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村建设用地逆向扩张,两种合力挤压下,各级政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红线”之间左右为难。

据统计,1997~2008年全区减少土地面积2642.97公顷,年均减少528.59公顷/年。

数据和结论-武汉市分区土地利用情况

数据和结论-武汉市分区土地利用情况

一 原始数据2004年武汉市分区土地利用情况2004年武汉市人口和产值情况 城郊区 人口数量(人)城市人口数(人) 粮食总产量(吨) 农业总产值(万元) 工业总产值(万元) 江岸区 636463615026 0 2108635 21690632 江汉区 460112 451132 0 0 160319936 硚口区 537199 526089 0 496801 78991772 汉阳区 482990 424051 0 855867 6915688 武昌区 977036 950751 0 0 11027851 青山区 455872 455601 0 0 44554256 洪山区 790622 605453 24161 369060 1357359 东西湖区 245721 72376 36324 149160 677211 汉南区 105628 22814 66981 98755 181098 蔡甸区 462646 120558 166154 66660 98748 江夏区 648695 194582 320273 57214 84696 黄陂区 1099019 196479 395438 88790 63183 新洲区95701421205830553614223695950城郊区 土地总面积(亩) 耕地面积(亩) 园地面积(亩) 林地面积(亩) 牧草地面积(亩) 建设用地(亩) 水域面积(亩) 江岸区 14861371 155**** **** 175364 0 8849947 836695 江汉区 20645169 30967 0 243612 0 18694201 437677 硚口区 17370091 1472983 0 326557 0 12002733 2139995 汉阳区 6687142 1291287 16717 123043 0 2541783 1077299 武昌区 18044250 0 0 0 0 18044250 0 青山区 14930306 0 0 0 0 14930306 0 洪山区 2329927 678241 35181 123020 0 603218 291939 东西湖区 839230 367079 40534 22239 0 156432 119086 汉南区 550719 271725 14483 15254 0 49785 61184 蔡甸区 626269 291277 1878 36135 438 85172 44026 江夏区 484100 205161 7890 42019 0 54267 22123 黄陂区 729114 339111 5395 127522 22238 79619 54100 新洲区957014505781210546086610488869287二通过以下指标计算得到的数据P: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面积/土地总面积×100%1P: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2P:园地指数=园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3P:林地指数=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4P:牧草地指数=牧草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5P:建设用地指数=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6P:水域指数=水域面积/土地总面积×100%7P:人口密度(人/亩)=人口数量/土地总面积8P:人均耕地(亩/人)=耕地面积/人口数量9P: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10P:人均占有粮食(千克/人)=粮食总产量/总人口11P:单位土地农业总产值(元/亩)=农业总产值/土地总面积12P: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元/亩)=工业总产值/土地总面积13武汉市土地利用开发利用程度指标值p1(%)p2(%)p3(%)p4(%)p5(%)p6(%)p7(%)江岸区78.96 10.44 0.05 1.18 0.00 59.55 5.63 江汉区95.59 0.15 0.00 1.18 0.00 90.55 2.12 硚口区94.86 8.48 0.00 1.88 0.00 69.10 12.32 汉阳区79.72 19.31 0.25 1.84 0.00 38.01 16.11 武昌区100.00 0.00 0.00 0.00 0.00 100.00 0.00 青山区100.00 0.00 0.00 0.00 0.00 100.00 0.00 洪山区77.51 29.11 1.51 5.28 0.00 25.89 12.53 东西湖区90.65 43.74 4.83 2.65 0.00 18.64 14.19 汉南区80.23 49.34 2.63 2.77 0.00 9.04 11.11 蔡甸区77.85 46.51 0.30 5.77 0.07 13.60 7.03 江夏区73.81 42.38 1.63 8.68 0.00 11.21 4.57 黄陂区90.94 46.51 0.74 17.49 3.05 10.92 7.42 新洲区85.30 52.85 2.20 6.36 0.00 10.96 7.24武汉市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值p8 p9 p10(%) p11 p12 p13 江岸区 5.45 0.02 96.63 0.00 1418.87 14595.31 江汉区 13.52 0.00 98.05 0.00 0.00 77654.94 硚口区 7.62 0.01 97.93 0.00 286.01 45475.74 汉阳区 2.97 0.07 87.80 0.00 1279.87 10341.77 武昌区 8.08 0.00 97.31 0.00 0.00 6111.56 青山区 6.34 0.00 99.94 0.00 0.00 29841.49 洪山区 0.91 0.32 77.56 30.56 1584.00 5825.76 东西湖区 0.33 1.32 29.45 147.83 1777.35 8069.44 汉南区 0.25 2.01 21.60 634.13 1793.21 3288.39 蔡甸区 0.28 1.66 26.06 359.14 1064.41 1576.78 江夏区 0.21 1.97 30.00 493.72 1181.86 1749.57 黄陂区 0.33 1.42 17.88 359.81 1217.78 866.58 新洲区0.441.2122.16319.261486.251002.60三 通过极差正规化公式:}min{}max{}min{x ij 'ij ij ij ij x x x x --=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土地利用开发利用程度指标标准化值 p1’p2’ p3’ p4’ p5’p6’p7’江岸区 0.803 0.803 0.991 0.932 1.000 0.445 0.651 江汉区 0.168 0.997 1.000 0.933 1.000 0.104 0.868 硚口区 0.196 0.839 1.000 0.892 1.000 0.340 0.235 汉阳区 0.774 0.635 0.949 0.895 1.000 0.681 0.000 武昌区 0.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000 1.000 青山区 0.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000 1.000 洪山区 0.859 0.449 0.688 0.698 1.000 0.815 0.222 东西湖区 0.357 0.172 0.000 0.848 1.000 0.894 0.119 汉南区 0.755 0.066 0.456 0.842 1.000 1.000 0.310 蔡甸区 0.846 0.120 0.938 0.670 0.978 0.950 0.563 江夏区 1.000 0.198 0.663 0.504 1.000 0.976 0.716 黄陂区 0.346 0.120 0.847 0.000 0.000 0.979 0.539 新洲区 0.5610.0000.5440.6361.0000.9790.550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标准化值p8’p9’p10’p11’p12’p13’江岸区0.607 0.990 0.040 1.000 0.209 0.821 江汉区0.000 1.000 0.023 1.000 1.000 0.000 硚口区0.443 0.994 0.024 1.000 0.841 0.419 汉阳区0.793 0.968 0.148 1.000 0.286 0.877 武昌区0.409 1.000 0.032 1.000 1.000 0.932 青山区0.539 1.000 0.000 1.000 1.000 0.623 洪山区0.947 0.842 0.273 0.952 0.117 0.935 东西湖区0.991 0.346 0.859 0.767 0.009 0.906 汉南区0.998 0.000 0.955 0.000 0.000 0.968 蔡甸区0.995 0.175 0.900 0.434 0.406 0.991 江夏区 1.000 0.018 0.852 0.221 0.341 0.989 黄陂区0.991 0.294 1.000 0.433 0.321 1.000 新洲区0.983 0.397 0.948 0.497 0.171 0.998四聚类程序data cai;input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cards;0.803 0.803 0.991 0.932 1.000 0.445 0.651 0.607 0.990 0.040 1.000 0.209 0.8210.168 0.997 1.000 0.933 1.000 0.104 0.868 0.000 1.000 0.023 1.000 1.000 0.0000.196 0.839 1.000 0.892 1.000 0.340 0.235 0.443 0.994 0.024 1.000 0.841 0.4190.774 0.635 0.949 0.895 1.000 0.681 0.000 0.793 0.968 0.148 1.000 0.286 0.8770.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000 1.000 0.409 1.000 0.032 1.000 1.000 0.9320.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000 1.000 0.539 1.000 0.000 1.000 1.000 0.6230.859 0.449 0.688 0.698 1.000 0.815 0.222 0.947 0.842 0.273 0.952 0.117 0.9350.357 0.172 0.000 0.848 1.000 0.894 0.119 0.991 0.346 0.859 0.767 0.009 0.9660.755 0.066 0.456 0.842 1.000 1.000 0.310 0.998 0.000 0.955 0.000 0.000 0.9680.846 0.120 0.938 0.670 0.978 0.950 0.563 0.995 0.175 0.900 0.434 0.406 0.9911.000 0.198 0.663 0.504 1.000 0.976 0.716 1.000 0.018 0.852 0.221 0.341 0.9890.346 0.120 0.847 0.000 0.000 0.979 0.539 0.991 0.294 1.000 0.433 0.321 1.0000.561 0.000 0.544 0.636 1.000 0.979 0.550 0.983 0.397 0.948 0.497 0.171 0.998;proc cluster data=cai method=FLEXIBLE outtree=tree0;proc print data=tree0;proc tree n=3;run;五 SAS运行结果武汉市土地利用分区聚类图OB1:江岸区 OB2:江汉区 OB3:硚口区 OB4:汉阳区 OB5:武昌区OB6:青山区 OB7:洪山区 OB8:东西湖区 OB9:汉南区 OB10:蔡甸区OB11:江夏区 OB12:黄陂区 OB13:新洲区根据图3-4-1聚类结果,结合武汉市行政区划,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区域:Ⅰ区: 中心城城市建设及近郊蔬菜副食品生产区;Ⅱ区: 城市郊区综合农业生产区;Ⅲ区: 北部林农多种经营及旅游区。

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根据武汉市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08年武汉市 农用地面积为8297.3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 面积的64.34%,建设用地面积为2353.15平方公 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25%,未利用地面积 为2244.62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7.41%,详细的上地利用结构,如下图。
(1)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 突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粗放,土地集约利用低下。根据武 汉市土地变更数据,2008年武汉市耕地面积5041.62平方公 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9.82%,建设用地面积为2353.15平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18.25%。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 1990至2008年间,武汉市新增建设用地538.21平方公里,其中 363.45平方公里为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67.53%, 导致武汉市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粮食安全受到威胁。针 对这种情况,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大纲(2005 — 2020年)》,提出了 “保护耕地、安全发展和生 态保护”的指导思想,争取到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不得少 于338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持在2645平方公里,以确保粮 食安全。因此,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挖掘城市内 部存量土地是保证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唯一途 径。
近几年来,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依托雄厚的工业 基础,不断的幵拓创新优化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以 “青山-阳逻”板块为主的钢铁、电力、石油、化工的 工业园区,以“东湖开发区-洪山-江夏”板块为主的电 子科技、医药等的高新产业区,以“沛口开发区一汉阳 一蔡甸”板块为主的汽车制造、零部件加工、显示器 生产的经济幵发区,以“东西湖”板块为主的食品、农 副产品加工等的农业工业园、以“5乔口-江汉-江岸” 板块为主的商业、金融等中心商务区。为了加快经济 发展,武汉市虽然也不断地实施“退二进三”等置换土 地的措施,但是由于过去大量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区, 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缓慢,导致土地置换的速度 相对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依然面临低下。在 城市环境方面,武汉市绿地面积较少,仅占城市 建设区面积的5.42%,人均绿地面积不足 1.98m2,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依然有很大差 距,城市环境亟待改善

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与特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与特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第42卷 第4期2023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42 No.4July 2023,74~85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与特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常铭鑫1,曾晨1,解鹏2,刘述密11.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2.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淄博 255000摘要 为寻求国土空间最优碳减排路径,实现低碳绿色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武汉市作为案例区,采用线性规划与Markov 模型,形成不同情景下武汉市2035年土地利用结构,将空间自相关效应融入到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不同用地结构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分析未来不同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下的碳排放,提出低碳土地利用模式。

结果显示:自然发展情景和经济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有明显变动,总碳排放量分别增加8.25%和29.06%;低碳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增速放缓,林地明显增加,总碳排放量增加5.46%。

从空间形态上来看,自然发展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围绕中心城区向外扩张态势明显,远城区零散建设用地逐步合并;低碳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增加受限,远城区林地增加明显,多生态绿楔和生态廊道的全域生态框架逐步成型。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均能表现不同发展策略对武汉市国土空间格局的影响,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优先情景碳排放情况不容乐观,融入低碳理念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能够在实现绿色减碳目标的同时兼顾经济增长速度。

关键词 碳排放; 国土空间优化; 土地利用; 情景模拟中图分类号 F301.0 ;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2023)04-0074-12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气候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 )第6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100多年以来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利用、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的结果,加快采取相关气候行动,对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

_圈地运动_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分析_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_圈地运动_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分析_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

科技创业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月刊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0期1引言郊区化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郊区的现象。

洪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东西长47km,南北宽35km,辖区总面积501.7km2。

洪山区于1949年11月建制,1986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调整为以城带郊的城区,现辖6街、6乡、两镇和5个国营渔场,有139个行政村。

该区是一个由近郊区发展而成的新型带郊城区,是武汉市边缘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激烈、城市化最为迅速的地区,对洪山区内土地利用进行分析,研究其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及动态变化,可以揭示武汉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并为其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问题的提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最明显的标志是土地扩张,城市郊区则承受着这种剧烈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全国每年耕地净减少量都在20多万hm2以上,同时土地浪费严重,尤其是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各种园区,圈占土地,竞争激烈,可以用“圈地运动”来描述此种情境。

“圈地运动”原指工业革命时期新兴资本家为敛聚生产资料而把农民赶出土地,把土地圈起来养羊的一种活动。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即在城市蔓延的过程中,盲目地将边缘郊区的土地分割成若干个圈,购买者各占己圈,在建设利用上缺乏效率和整体布局。

申报土地时计划用于各种用途的土地被卖出后或者闲置或者浪费或者低效使用。

在规划中,地方生态与环境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考虑。

这严重地削弱了土地的价值,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和郊区的发展。

在城市化的洪流中,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城乡过渡带,正在被“圈地运动”所困扰,打开这个圈,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3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问题解析3.1城市蔓延引发城郊土地利用矛盾城市郊区是各类用地矛盾的集中之地,因为城市蔓延不但占用大量的良田,使生产城市必需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空间减少,而且工业区、住宅区往往在郊区建设,布局不合理,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和建设投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研究区概况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

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

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

海拔19.2~873.7米。

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

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

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

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

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

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

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1001⨯⨯-=T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 为研究时段。

计算得到的武汉市各辖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如表1所示:表 1 1996-2008年间武汉市各辖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耕地 园地 林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江岸区 -0.0568 -0.0769-0.0381 0.0311 0.0306 0.0069 江汉区 -0.0769 -0.0661 0.0124 -0.0194 -0.0455 硚口区 -0.0559 -0.0519 0.0105 0.0234 0.0309 汉阳区 -0.0365 -0.0409 -0.0429 0.0371 0.0528 0.0546 洪山区 -0.0219-0.0148-0.01420.0345 0.0093-0.0105武昌区 -0.0366 青山区 -0.0143 东西湖区 -0.0190 0.0096 0.0472 0.0547 0.0844 -0.0102 汉南区 -0.0120 -0.0201 0.0738 0.0186 0.1053 0.0562 蔡甸区 -0.0133 0.0277 0.0079 0.0418 0.1020 0.0014 江夏区 -0.0128 0.0038 0.0232 0.0410 0.1411 0.0243 黄陂区 -0.0095 0.0977 0.0316 0.0168 0.2462 -0.0052 从表1可以得出,1996-2008这13年间,武汉市除武昌和青山这两个区的耕地从无到有增加外,其他的11个区的耕地都在以不同的速率减少,江汉区耕地减少速率最快,其次是江岸区和硚口区,速率最慢的是新洲区和黄陂区;对于园地,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青山区在1996年就没有园地,到2008年仅武昌区从无到有,增加了23.21333公顷,江岸区、汉阳区、洪山区、汉南区园地都减少,其中江岸区和汉阳区减少速率最快,除此以外的区园地有所增加,增加速率最快的属新洲区。

对于林地,武昌区、青山区从无到有,到2008年分别增加了391.48公顷和120.3933公顷,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洪山区林地减少,其中江汉区减少速率最快,其次是硚口区。

除此以外的其他区,林地有所增加,其中汉南区林地增加的速率最快,其次是东西湖区;对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武昌区、青山区两个区层减少态势,其他的区都在增加,其中东西湖区增加的速率最快,其次是蔡甸区,最慢的属江汉区和硚口区;对于交通用地,武昌区、青山区从无到有,到2008年分别为97.66公顷和42.58公顷,除江汉区的交通用地减少外,其余的都有所增加,其中黄陂区增加的速率最快,其次是江夏区,最慢的是洪山区;对于水利设施用地,武昌区和青山区从无到有,2008年分别为51.75公顷和29.55公顷,江汉区、洪山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的水利设施用地减少,其中江汉区减少的速率最快,其余的有所增加,其中汉南区、汉阳区增加的速率最快。

2.3 武汉市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差异研究武汉市13个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于整个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计算公式为ab a a a b C C K C K K R -⨯⨯-=式中:K a 、K b 为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基期和报告期末的面积;C a 、C b 为全区域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基期和报告期末的面积;R 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

R>1,说明变化速率快,R<1,说明变化速率慢。

计算得到武汉市13个区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如表2:表 2 武汉市各辖区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江岸区 6.8124 1.7024 1.3719 0.3927 0.1743 0.8760 江汉区9.2260 2.3810 0.1561 0.1106 5.8145 硚口区 6.7076 1.8687 0.1324 0.1334 3.9460 汉阳区 4.3836 0.9060 1.5446 0.4684 0.3006 6.9753 洪山区 2.6222 0.3274 0.5108 0.4362 0.0528 1.3438 武昌区0.4626青山区0.1809东西湖区 2.2845 0.2133 1.7023 0.6905 0.4804 1.3055 汉南区 1.4342 0.4458 2.6606 0.2353 0.5998 7.1784 蔡甸区 1.5918 0.6123 0.2836 0.5279 0.5806 0.1783 江夏区 1.5392 0.0837 0.8347 0.5178 0.8036 3.1072 黄陂区 1.1378 2.1613 1.1397 0.2118 1.4020 0.6699 新洲区 1.1209 5.5463 0.0066 0.2521 0.5612 2.6192从表2可以得出,对于耕地,除武昌区、青山区外,其他区耕地减少速率相对于整个武汉市都要快,其中减少最快的是江汉区,其次是江岸区、硚口区,最慢的是新洲区;对于园地,黄陂区、新洲区园地在增加,并且速率相对于整个武汉市的变化要快,而江岸区的园地在减少,速率相对来说也较快,而汉阳区、洪山区和汉南区园地在减少,速率相对较慢,东西湖区、蔡甸区和江夏区在增加,速率也相对较慢;对于林地,江汉区减少的速率相对最快,江岸区、硚口区、汉阳区也在减少,速率相对与整个武汉市较快,而洪山区则相对较慢地减少,除此以外,汉南区林地增加,且相对速率最快,其次是东西湖区和黄陂区相对较快,而蔡甸区、江夏区和新洲区则相对较慢地增加;对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变化率都较慢,最快的属蔡甸区和江夏区;对于交通用地,只有黄陂区相对于整个武汉市增加速率快;对于水利设施用地,汉南区和汉阳区相对于整个武汉市增加速率最快,而江汉区则是减少得最快。

3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3.1 武汉市农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分析根据土地详查数据统计,武汉市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854908.83公顷,2008年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市农用地占了较大比重,2008年农用地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市耕地也很多,2008年其他农用地分类结构如图3,结合三个图可以得出,武汉市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次是林业、渔业。

图 1 2008年武汉市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图2 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土地利用分类结构图图3 2008年武汉市其他农用地分类结构图3.2 武汉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分析2008年建设用地分类结构如图4:图4 2008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分类结构图从图4可以看出武汉市城市化程度、工业化程度、交通便利度反映在用地数量上的特征:在居民点用地总量中,城市居民点用地仅占17%,而农村居民点达到34%之多,说明武汉市的城市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工矿用地仅占建设用地总量的18%,说明武汉市是一个工业特征明显的县市,武汉市的交通用地有公路用地、铁路用地,说明武汉交通多样发达。

3.3 武汉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分析2008年武汉市未利用地分类结构如图5:图5 2008年武汉市未利用地分类结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武汉市的未利用地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比例较大,超过了建设用地所占比例。

结合图6进行具体分析发现,未利用地中数量最大的是湖泊水面,占了未利用地总量的55%之多,其次是河流水面,占了20%,再其次是滩涂,占了12%,荒草地占了7%。

说明武汉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但是土地的后备资源不足,开发潜力不大。

3.4 运用区位熵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上的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区位熵是指某一区域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与该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例与该地区总土地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计算公式为AbQ(Ba))//(/式中:Q为土地利用类型区域熵;a为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A为全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b为该地区土地总面积;B为全区域土地总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