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与今天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意义探析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意义探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意义探析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当年丝绸之路的声声驼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如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必将再次见证中国新一轮的辉煌。
9月13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
峰会上,面对多国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谈到丝绸之路:“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
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对此,分析人士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通道重新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通道,那么,内陆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会上升,全球经济格局将随之改变,开创内陆和沿海共同发展、更加平衡的新局面。
回归到A股市场上,8月份以来至今,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的火爆成为反弹的最要推手之一,而“丝绸之路经济带”让内陆成开放新前沿,相关概念股有望成为下一个具有震撼性的主题投资热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的区域大合作。
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也有积极意义。
当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意义重大,但困难也非常大。
因此,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的,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五个方面先做起来;因为只有切实做到这“五通”,陆上通道的种种不利条件才有望被克服。
据悉,近三个月以来,作为“新丝绸之路”倡议的发起方,中国派代表前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达成了一系列合作项目,总金额达数百亿美元。
故此,分析人士表示,贸易、旅游、基建、油气资源、管道等板块将受益“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个股有望受到市场资金青睐。
第一,贸易板块。
上合峰会力推的国际道路便利化协定会促使贸易和物流大幅度增长。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04/23一、“一带一路”基本情况及意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倡议,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的重大举措。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至西亚并通往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经东南亚延伸至印度洋、阿拉伯海和海湾地区,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普惠经济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传承和弘扬古代丝绸之路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实现了亚欧大陆各国间的商品、技术、人员和思想交流,推动了各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
当前,国际社会应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迎难而进的丝路精神,赋予其时代内涵,焕发其时代活力,实践其时代价值,为人类社会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次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欧大陆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也有利于亚欧国家挖掘域内和本国内需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自身发展和对外合作的要求。
“一带一路”涵盖中国中西部和沿海省区市,紧扣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有助于扩大和加快内陆沿边开放,助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亮点,有助于拉紧中国与亚欧国家的利益纽带,实现共同发展。
二、“一带一路”主要内容“一带一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坚持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
它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倡议,旨在加强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和基础设施投资。
该倡议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历史背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
自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5世纪,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峰。
这条商路涵盖了现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波斯、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
贸易商品除了丝绸外,还包括陶瓷、玻璃、金属器皿等。
这条古老的商路带来了文化、地理和政治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开始寻求一种更广泛的国际呈现形式。
中国的目标是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扩展到更广泛的地区和更多的国家,以推动其国内外政策目标的实现。
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发展历程一带一路倡议最初是中国大力推进的一系列外交和贸易倡议,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总体战略。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想法。
这一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连接中国、中亚、南亚、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区,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合作。
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这一倡议演变成“一带一路”倡议。
在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会议上,正式介绍了这一计划。
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一份白皮书,详细描述了这一倡议的政策框架和具体安排。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扩大到了超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在贸易、基础设施和资金等各方面大力投入,并力图打造一个统一的区域互连网络。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这一巨大的计划。
总结在过去的数千年中,古人们通过海上和陆地的商业活动以及文化交流,为不同国家之间建立了联系。
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改善和促进这些古老的贸易路线,建立更强大的文化和贸易联系的努力。
未来,中国还将继续推动这一倡议,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更多地区之间的发展和合作。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范文_作文3000字_观后感_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一带一路》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带一路纪录片,希望大家喜欢!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篇一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涉及沿线30多个国家及20多个国内省市自治区,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轨迹,呈现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金融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生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第一集:《共同命运》曾经跋涉大漠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横渡重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缔造了东西方合作交流的辉煌历史。
但随着世界版图发生巨变,丝绸之路渐渐沉寂下去。
数百年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随着这一倡议的实施,沿线各国正在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共同努力。
第二集:《互通之路》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互联互通的愿景,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开互利合作。
依托自身在基础设施领域强大的建造实力,中国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合作,相继参与铁路、公路、港口、油气管道、电力线路的建设,促进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
伴随着道路联通、管道联通、电网联通、电缆联通,人们正在以各种现实的成果,建造起互联互通的前景。
第三集:《光明纽带》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一带一路”倡议所要达成的愿景和使命之一。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这一领域共同努力,中国在沿线国家相继合作建造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电站,通过电力开发,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
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中埃苏伊士自由贸易区等标志性项目的建立,彰显着中国与沿线国家通过开放合作,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第四集:《财富通途》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
在意大利著名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杰作《诸神的盛宴》中,用的都是中国的青花瓷器。
那时候中国明朝的青花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不断运往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98621)

专题04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1.民族团结,民心所向;国家统一大势所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辖彰显主权地区朝代机构新疆西汉设置①______ ,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西藏元朝设立②______ ,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台湾清朝设置③______ ,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文物见证历史(1) 写出材料一中①②③的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推动民族融合的不同方式。
(3)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1) 根据材料一中图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
图二、图三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有何历史意义?(2) 材料二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3) 材料三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这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改革有关?结合所学回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写出一点)?材料二:阅读如图《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载: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2) 材料二图片内容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写出其中两件)材料三:读图(3)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今天我国哪个省份有关?(4) 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向世界证明了什么?(5)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的认识。
丝路精神的内涵范文

丝路精神的内涵范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还是建立未来新型世界格局的东方智慧结晶。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不忘本来、以史为鉴,弘扬丝路精神、开辟美好未来。
和平合作精神。
崇尚和平、友好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综观丝绸之路发展史,凡是战争时期,丝绸之路基本是中断的;凡是和平时期,丝绸之路都是畅通的。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有赖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稳定,其兴盛源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和平合作。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上来往着形形色色的人,但有一类人构成文明互动的主体:大量移民。
由于战争或政治动荡等因素,大量移民迁入和平地区,他们带来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推动着文明交流进步。
汉唐时期,行走在陆上丝绸之路的各国使臣携带本国统治者的礼物和国书,传递着各国希望和平的理念。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也希望向海外各国宣传“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理念,进一步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中华民族崇尚“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这使得和平合作精神世代相传。
开放包容精神。
中国的开放包容精神有别于西方非此即彼的理念,是促进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交汇的“大熔炉”。
中国的发展壮大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形成。
从历史上看,这种氛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丝绸之路来体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群的交流、交往、交融,带来了隋唐的大发展;同时,隋唐文化也影响了周边各国。
据统计,唐朝仅留居广州的外国客商就达12万多人;宋朝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明朝永乐时期有4个国家的国王先后7次来华,留下了中外友谊的佳话。
古代中国之所以具有庞大的丝绸之路“朋友圈”,得益于开放、受惠于包容。
历史一再说明,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可以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开放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包容是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的必然选择。
不同国家和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才能创造引领时代的文明成果;自我封闭、盲目自大,必然导致落后。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感悟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感悟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历史感悟和当代启示:
文明交流互鉴: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桥梁。
它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了解与融合,证明了开放包容、和平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
“一带一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理念,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
经济共赢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旨在通过强化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它借鉴古代丝路精神,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连接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网络,而“一带一路”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传统友好关系的现代化拓展,致力于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新平台。
国际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倡议提倡共建共享,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出新型国际关系中合作共赢的新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一带一路”项目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反映了在全球化进程中对
环境友好、和谐共生的追求。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智慧的传承和创新运用,旨在携手沿线国家共同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挑战,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

收 穑 日期 :9 9— 6 3 19 0 0
这 样 , HB 1 0 5保 护 管 为例 , 小 的安 全 系 以 B 5/ 最
数 为 5 8 其 它 保 护 管 安 全 系 数更 大 。 , 参 考 文 献
I 哈尔滨 玻璃 钢研 究所等
2 【3] 村 益 扶 主 编 1 植
同理 , B 0 / HB 2 0 8电 缆 保 护 管 的弯 矩 为
i s l t n u a n t m, r v n o r so , t. h s p p r h s c luae te gh u d r g o n o r sin u - n ua i , mn g ei o s p e e t c ro in ec T i a e a ac ltd srn n e r u d c mp eso s b t
ice 0 t h a y tu k o RP c be rtc u e e td 2 e v r c fr F a l poe t tb .
Ke wo ' s F a l y i : RP c b e d tb ue s e gh t n t r s f c e ce t ae o m in
(h nliF P Reerh Istt) ( n hu Xi h C m oi o L D) S ag1 R sac ntue Hag Z o n Si o p s a i  ̄sC . T
Ab t a t F s r c : RP t b e y s i s c b e prt c u e d e t t w t d a tg s o te g h h g we g t l h , u e v r u t a l o e t t b , u o i a v n e e f sr n t ih, lh i t e i h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史为鉴合作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与今天
作者:雷钰《光明日报》(2015年06月21日05版)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向西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符合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
丝绸之路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全新的地缘政治、资源优势和经济价值,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及其凝结的精神财富,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
丝绸之路源自“秦中自古帝王州”的长安(今西安市),开辟于西汉,昌盛于隋唐。
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看,丝路是一条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陆路交通干线,也是东西方之间互利互惠的贸易通道和文明交往的纽带。
公元一至二世纪,沿着欧亚内陆交通干线,古罗马、安息、贵霜和中国的汉朝自西向东并列其间,国势昌盛。
罗马帝国在图拉真统治期间(公元98—117年)疆域最辽阔,把版图扩大到幼发拉底河上游一带。
安息进入“反希腊化”时期,回归波斯传统文化,盛极一时。
贵霜帝国在迦腻色迦在位期间(约公元78—102年),国势鼎盛,称霸中亚和南亚。
汉朝则成功抗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进驻天山南路。
这四个国家正是通过丝路——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联系起来,这既是张骞和甘英等时代英雄的创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此后丝路绵延不绝,把古老的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以及亚欧草原带的游牧文明连接起来,使任何文明的发展都不再相对孤立地进行。
多元文明不断地交流与碰撞,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方面,对于西方文明而言,丝路的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丝路沿线的商贾通过接力似的贸易,将中国丝绸贩运到中亚西亚,进而远销欧洲。
同时,中国的漆器、瓷器、茶叶、纸张、铜器、竹器、药材等日用品,以及桑树、茶树、梨树、甘蔗和高粱等物种,连同四大发明中的三项: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以及缫丝、冶铁、凿井、灌溉等科技精华也传到西方。
15世纪后,西方的文化传播和军事征服,在很大程度上都凭借了对这些发明创造以及实用技术的学习、改进和创新。
另一方面,丝路不仅是中国文化作用于世界历史的主要途径,中国也从中获益颇丰。
汉初以来,自西传入的不仅有苜蓿、葡萄、石榴、胡椒、胡萝卜、芝麻等可食植物品种,还有毛织品、玻璃、宝石、香料等物品。
此外,丝路是中国人接触和吸纳外来文化的主要通道。
到了东汉末年,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后汉书》卷十三《五行志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272页)此当是后来唐都长安“胡化”风气之滥觞。
尤为重要的是,沿丝路传入的宗教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在两汉之际已传入内地的佛教之外,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其中,波斯的摩尼教,在本土受到镇压,几乎绝迹,但在中国广为传播,九至十世纪甚至被建都于吐鲁番的西州回鹘王国立为国教。
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汉文和各种伊朗语、回鹘文的摩尼教文献,与埃及发现的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一样,都是研究摩尼教向外传播的重要文献资料。
中国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敢于并善于吸取外来文化。
漫漫丝绸之路,阵阵驼铃之声。
千百年来,东西方的多元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借鉴吸收,积淀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而以此作为我国推动与亚欧区域合作的“倡议”,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合作诚信”的开放理念,沿线各国共同参与,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生机。
对中国而言,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持久魅力的象征。
对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堪称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
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相对落后,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形成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对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维护国家安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调整城市结构和人口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各国的经贸联系与文化交流,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借助经济合作的深化,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势必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和能源供应。
对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南亚,乃至中东和欧洲部分地区各国友好交流、促进区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
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开展的务实的、互动的区域合作,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前景广阔。
上合组织六个成员国和五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惠及近30亿人。
21世纪的高科技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断修建完善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等公共设施,宛如古丝绸之路上的现代商队,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最终成为共同发展的合作带和命运共同体。
事实证明,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是首例跨国联合申报成功的申遗项目,成为中国与上述中亚国家合作共赢的最好明证。
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古老丝路的延续,以史为鉴,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势在必行。
因此,我们要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拓展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开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局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合作共赢,再创辉煌。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