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二、学生的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等等。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运用这些方法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研究,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史。
本册教材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安排了众多的探究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下,一步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获得感知和体验,不断积累、内化与顿悟。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如下:
提出问题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即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如教材选择了学生常见的大树、叶、蜗牛、蝗虫、蚂蚁,人体,水,各种各样的纸,大米、米饭和各种食品等作为载体,设计成一个个科学探究的典型活动,供不同区域的孩子进行学习、研究,有利于孩子对它们的认识。
例“纸”单元中,由学生选择三种不同质地的纸各三张,分别进行吸水的性能、承受拉的伸性、承受弯曲的性能三个典型探究活动,在实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E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蚂蚁对环境的反应(蚂蚁在水中迷宫桥面上的爬行情况)
④收集信息
A 记录下调查小动物的情况。
B 用尺子量出蜗牛外壳的长度、蝗虫的身体及其展翅的长度。

新旧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目录(教科版)

新旧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目录(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目录三年级上册(新版)一、水1、水到哪里去了2、水沸腾了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6、加快溶解7、混合与分离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二、空气1、感受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3、压缩空气4、空气有质量吗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6、我们来做“热气球”7、风的成因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三、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认识气温计3、测量气温4、测量降水量5、观测风6、观察云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物体的运动1.运动和位置2.各种各样的运动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7.我们的“过山车”8.测试“过山车”二、动物的一生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3.蚕长大了4.蚕变了新模样5.蚕中钻出了蚕蛾6.蚕的一生7.动物的繁殖8.动物的一生三、太阳、地球和月球1.仰望天空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3.影子的秘密4.月相变化的规律5.月球——地球的卫星6.地球的性状7.地球——水的星球8.太阳、月球和地球一、植物1.我到了什么2.校园的树木3.大树和小草4.观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叶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7.植物的共同特点二、动物1.寻访小动物2.蜗牛(一)3.蜗牛(二)4.蚯蚓5.蚂蚁6.金鱼7.动物的共同特点三、我们周围的材料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2.谁更硬一些3.比较柔韧性4.它们吸水吗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6.砖和陶瓷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四、水和空气1.水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3.谁流得更快一些4.比较水的多少5.我们周围的空气6.空气占据空间吗7.空气有重量吗一、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种植我们的植物3.我们先看到了根4.种子变成幼苗5.茎越长越高6.开花了,结果了7.我们的大丰收二、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蚕的生长变化3.蚕变了新模样4.蛹变成了什么5.蚕的生命周期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我们的生命周期三、温度与水多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2.测量水的温度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珠从哪里来6.水和水蒸气7.水的三态变化四、磁铁1.我们知道的磁铁2.磁铁有磁性3.磁铁的两极4.磁极的相互作用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6.指南针7.做一个指南针一、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二、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7.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三、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的传播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四、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一、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点亮小灯泡3.简单电路4.电路出故障了5.导体与绝缘体6.做个小开关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二、新的生命1.油菜花开了2.各种各样的花3.花、果实和种子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5.种子的萌发6.动物的卵7.动物的繁殖活动三、食物1.一天的食物2.食物中的营养3.营养要均衡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面包发霉了6.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四、岩石和矿物1.各种各样的岩石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岩石的组成4.观察、描述矿物(一)5.观察、描述矿物(二)6.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7.岩石、矿物和我们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萌发实验(一)2.种子萌发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瓶二、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四、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一、沉与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二、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三、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四、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二、性状与结构1.抵抗弯曲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6.建高塔7.桥的形状和结构8.用纸造一座“桥”三、能量1.电和磁2.电磁铁3.电磁铁的磁力(一)4.电磁铁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电动机6.电能与能量7.电能从哪里来8.能量与太阳四、生物的多样性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微小世界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微小世界和我们二、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铁生锈了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三、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2.月相变化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5.太阳系6.在星空中(一)7.在星空中(二)8.探索宇宙四、环境和我们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溶解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声音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听听声音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3课声音的变化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天气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第2课天气日历第3课温度与气温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第6课云的观测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我们的身体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第1课身体的结构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四、教学案例五、参考资料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
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 灵活使用。
02
教材内容与特点
知识体系与结构
80%
综合性
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工程、数 学等多个领域,构建完整的知识 体系。
100%
系统性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 入深、由易到难地组织教材内容 。
80%
科学性
确保所传授的知识科学、准确, 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跨学科融合
未来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数学、技术、工 程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STEM教育理念
STEM教育将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趋势,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 数学的综合运用。
个性化学习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可能,教材将更加注重满 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思考
互动性
教材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供了多样化的 教学活动和合作学习机会。
创新性
教材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供了丰富 的教学资源和拓展内容。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
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验探究,提升了观察、实验、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实践性实验
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让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科 学原理。
科学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 推理等科学探究方法,培 养科学思维。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究式学习理念
强调学生主体
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 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科学思维。
问题导向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教材目录)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教材目录)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教学目标】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教学过程】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

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

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

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第4课 给动物建个“家”
本课以蜗牛的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更丰富的理解。将通过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的进食,在长时间观察中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了解动物在栖息地的生活情况,并借此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说明
及教学建议
主要内容
教材整体介绍《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分析《动物》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
分析与教学建议内容
课标对应学习内容
科学探究目标
科学态度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理解和把握单元的三条主要逻辑 认识对象由一般到特殊。先探究常见的固态类物体,再去认识比较特殊的两种物体:一瓶水和一袋空气。认识目标从物体的一般特征逐渐转向物体的基本属性。即由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等特征转向重量和形状两个基本属性。探究方法从感官观察到简单的对比分类,再到反复运用。
第1课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建议
1.确定一个观察和描述的对象。2.统筹安排单元的探究材料。3.指导学生分组活动。4.提醒学生及时进行科学记录。
这张表格将贯穿整个单元,逐步添加,不需要用特定模式完成,填写时可剪贴,也可写字。
本课聚焦到认识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轻重。在课中,学生只需要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和排序,认识到“物体有轻有重”即可。学生会对几种物体的轻重进行多次比较,在观察、预测、手掂、 简易工具测量加深对“物体有轻有重 ”的认识 。
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设计的整体逻辑
2.要提前做好整个单元的材料准备
• 材料的整体性• 材料的结构性• 材料的充足性
• 教科版教材的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科学学习连贯性的最好体现。教材设计的连贯性希望能转化为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希望老师们要注意课与课之间、课内四板块活动之间,科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间都保持一定的连贯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优化教学质量。• 其次,需要注意单元学习累积性。学习的累积性的外在表现就是学习成果的积累,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的个人记录表、班级记录表不要被遗忘,要不断地记录、更新和回顾,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根据地思考,更有目的探索,更有见地的表达,学习发生在学习之上,外在的累积才会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内在学习的累积。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整体结构表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整体结构表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整体结构表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个单元,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

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供学生阅读。

教科版科学三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植物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

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教学方法与技巧
启发式教学
总结词
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和思考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 主学习的能力。
实验教学
总结词
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 动手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 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05
教学资源推荐
图书资源
《科学探索者》系列图书
这是一套美国中学主流科学教材,内容涵盖了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 ,适合作为科学四年级下册的辅助教材。
《小小科学家》系列图书
该系列图书专为小学生设计,内容生动有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科学知识, 适合作为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配套读物。
网络资源
第2章: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 基础,这一节将介绍生物的分类 方法和分类体系,以及不同分类
等级的特征。
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是生物界的重要组成之一, 这一节将介绍植物的多样性和植
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动物的多样性
动物是生物界中种类最多、形态 最复杂的类群,这一节将介绍动 物的多样性和动物的生态适应性
使用建议
教师指导
建议教师在使用本教科书 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实验 活动。
学生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积极参与实验和活动,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家长参与
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 过程,共同关注孩子的科 学素养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①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②体积与多少等
③混合物
3、问题的焦点是儿童如何学习科学知识。
传授?记忆?探究? 自主学习?被动学习?主动接受式学习?
(二)、在教学中牢牢把握科学这一核心。
1、教师应当理解一堂课中最具有科学性
的成分,这些内容的教学将会促成儿童科学素
养的提高。
例:;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在不同温度的水中鱼的呼吸次数具有完全 不同的科学内涵。
2、充分挖掘活动中的科课有什么区别?
①制定计划:设计、选材、试验、改进。
②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 ③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货?
④同现实中的船比较。
例2:种凤仙花与养蚕
①制定计划 ②细致观察,发现细小的变化。
更多资源
意的猜测。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
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2、观察、实验后的信息处理与思考。 统计:例1: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
图表分析:例2:凤仙花生长高度的变化规律。
反思:例3: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3、识别和控制变量 ①小学生适宜做变量较少的实验 ②识别变量是实验的难点。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③知识遗忘论
2、科学知识是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素养: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 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
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思和能力。(郝京
华:《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讲座》
例: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②怎样加快溶解 ③烟带来的消息
思考:是不是应该让儿童建立科学概念。
(小学四年级)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
一年后的思考
金华市金东区教研室
Tel:2344636
汪旭光
E—mail: jhwxg@
思考:
你在一年的科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发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哪些不足?
一、科学课要有科学味。
(一)充分认识科学知识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 性。 1、流行的三种片面观点 ①知识无用论 ②知识变化论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强调“科学探究 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 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进行的各种 活动。” 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 我的体会是: 科学探究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 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探究知识、即通过探
究掌握科学概念、规律等仍然是首位的。
(1)探究性思维; (2)探究性活动能力: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 探究活动、利用有关工具和技术去收集数据、证 据和解释、分析和交流等
3. [美]丹尼斯 M。巴特尔斯在介绍《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同 时指出: 科学探究纳入到目前的科学教育标准中原因:把科学 探究看作是实现科学学习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途径。
我们在强调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同时, 一定要注重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构建。
(二)、科学探究的内容
(三)、应十分重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1、猜想与假设
① 猜想不等于瞎猜,应重视猜想的依据。(理由)
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小苏打与醋混合
②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活动中自然产生的。
例:杯子倒扣水中,纸会湿吗? ③ 猜想与假设应是后续实验设计的重要依据。 例:热胀冷缩 如果水……那么……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①定量
实验结果 组数 溶解 克数 2 3 5 18 7 19 3 20 2 21
16 17
②对误差的分析 如果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再上一节,你准备如何上?
例2: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①调查统计的方法 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例3:测量一条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与测量
科学假设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者说 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回答。而且,假说之 后必定有验证的活动,通过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理论。因此 可以看出,假说必定包含有这样几个特点: 1、有一定的观察根据。
2、有相关的实验或其他研究工作紧随其后。
3、假说是有一定的理论准备的,是符合逻辑的,而不是随
③及时记录的习惯。
④在活动中不断产生疑问(思考)。
⑤现象及数据分析。
⑥学习和拓展学习相关知识。
(三)、科学教师应站得更高。
1、加深对科学性质的理解。
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依靠证据;可重复性;
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假说与预测;创造性;
科学与提出问题;合作与协作;科学史、科学 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科学
用酒精灯加热。
二、再谈科学探究
(一)让学生探究些什么? (张建芳老师的观点)
(1)探究学习——英文Inquiry 一词,按照《牛 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求索知识或信息特 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 的活动;是提问和质凝的活动。” (2)科学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能够帮助学生 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这里指的是“探究”是指“科学探究”,即 “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 获得的证据提出各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与技术的关系(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么》)。
例1: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研员培训公开课);
水里溶解了什么?
例2:神秘的盒子
2、加深对科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例:水、清水、盐水;
混合物、分离混合物; 浮力:潜水艇与学生活动中的“潜水 艇”; 风与空气的流动
3、提高实验的设计与操作能力 例:过滤、蒸发与结晶、用滴管加液体、
A.科学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 B 完成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技能; C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运用的方法。
4、[美]林恩。兰金(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探索馆科学探究所 主任,《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开发科学探究增刊专家委员 会成员)指出: 理想情况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过程与获得概 念性理解和知识这两者是协调一致、齐头并进的。
从一些专家的话中也可找到旁证:
1. 布鲁纳和肯尼《认知发展研究》(1966): “要用金币填充这7个记忆槽”。他的意思是我们要帮助 学生掌握学科的深层次概念结构,而不是让学生记忆那些 互不关联的事实。(事实就是一个个探究活动中获得信息、 观察到现象等)
2. 成功的科学教育:既能让学生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帮助他 们发展科学的思维能力。 (美国研究理事会1966制定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 书指出:包括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