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叉手礼分解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示范课件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示范课件
以上三种礼节均属“吉事之拜”。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
吉拜,就是正拜,男尚左,女尚右。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时行'吉拜礼'。郑玄注:“吉拜,拜而后稽颡。”就是说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凶拜,服丧三年期内,或丧礼用的礼节,男尚右,女尚左。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
抱拳不是正规礼仪,通常为江湖豪杰的见面时招呼方式。抱拳非常简单,两臂端起,双手握成拳状,身体不动,手也不用上下移动。
抱拳揖礼:(1) 抱拳合臂向前上下移动三次,表示求见抱拳不是
2.揖礼分类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揖礼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1)土揖(下揖)拱手前伸而稍向下,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身体跪立,双手抱拳,左手在外,右拳在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
(4)特揖、旅揖、旁三揖(5)长揖
3.叉手礼叉手礼是古代汉族拱手揖礼中的一种姿势,叉手示敬,唐、宋、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宋代《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四指,左手姆指在右手腕内,左手四指皆直,以右手大指向上。方为叉手法也。叉 手礼也演变成双手交叉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置于左手拇指与其他四只之间的简单手法。一般用于年纪较大,手脚不便的人。
(5)长揖肃立,俯身,拱手高举(高过眉心),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是谓“长揖至地”。行礼时站立俯身,两手合抱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虽然恭敬,但有时表示倨傲。《史记》记载“郦生不拜,长揖”的故事。《明史●海瑞传》载:“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反映了他不媚权贵的性格。后来长揖成了不分尊卑的主客相见礼。

唐代叉手礼的正确手势图片

唐代叉手礼的正确手势图片

唐代叉手礼的正确手势图片古代人们见面时,礼仪有很多种。

水浒中就提到过一些见面礼仪,常见的一种是拜四拜。

比如,王进见到做太尉的高俅,是拜四拜;刘唐见到晁盖和宋江时,也是下了四拜;武松第一次与宋江见面,因感宋江的情义,纳头拜了四拜,两人后来分别,武松又拜了四拜……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几处。

除了拜四拜的见面礼仪外,还有一种是“叉手”。

高俅叉手跪复道:“小的叫做高俅。

胡踢得几脚。

”杨志叉手向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

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个人统计了一下,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中,共提到15次“叉手”。

高俅回复端王时是叉手,杨志问梁中书时,也是叉手;潘金莲见到武松,是叉手向前万福,潘金莲失手打到西门庆,叉手后深深地万福;西门庆贿赂何九叔,何九叔连忙叉手;武松为哥哥报仇后,跟邻居说话,邻居们也是叉手等等。

可以说,叉手礼在水浒中相当常见。

那么,叉手起源于何时,什么时候消失?具体动作是哪样,是不是两个大拇指相交?叉手礼的使用人群有什么讲究,宋代到底有没有这种礼仪呢?接下来就说说叉手礼。

叉手礼的起源和发展叉手礼的起源很早,个人检索了一下史料,在《后汉书》中已经出现“叉手礼”。

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后汉书》引《献帝春秋》中,也提到张让等人向灵帝“叉手再拜叩头”,随后投河自杀的事。

至于《三国志》、《晋书》《北史》《魏书》《隋书》等史料中,记录的“叉手”则更多了。

这说明,至迟在汉代,“叉手礼”就相当很普遍了,至少宫中已经流行。

据此推测,叉手礼的起源,还应该更早。

所以,一些资料中说“叉手礼起源于西晋”,这是不对的,因为早在东汉就已经出现。

不惟汉代、三国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叉手礼,事实上,直到明朝这种礼仪依旧存在,《明史》中还出现过。

明朝之后,叉手礼便不再使用。

由此可见,从叉手礼出现开始,一直使用了1500年左右才消失。

叉手的具体做法了解了叉手礼的起源和发展,再来说说叉手礼的具体做法。

唐朝的礼仪制度

唐朝的礼仪制度

唐朝的礼仪制度
唐朝的礼仪制度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唐朝的礼仪制度包括很多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礼仪制度:
1.叉手礼:叉手礼是唐朝常见的礼仪之一,是后辈对长辈的敬重礼仪。

2.跪拜礼:跪拜礼是唐朝重要的礼仪之一,是表示恭敬,屈从的一种礼节。

3.名刺:名刺是唐朝时期身份和职务的标志,是身份牌的一种,通常由木牌或竹简制成,上面刻着自己的姓名、官职和职务等。

4.饮茶礼:唐朝时期饮茶文化器行,饮茶礼仪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礼仪制度。

5.婚姻礼仪:唐朝的婚姻礼仪非常繁琐,包括求婚、定亲、迎亲等多个步骤。

以上只是一些唐朝礼仪制度的简单介绍,不同的礼仪制度还有具体的细节和规定。

这些礼仪制度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之一正德立己礼乐相和_国医-泉溪鲁先生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之一正德立己礼乐相和_国医-泉溪鲁先生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之一正德立己礼乐相和_国医-泉溪鲁先生正德立己礼乐相和X国学论道之四月青年吉恩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硕士研究生中华传统礼仪源自周礼、礼记等三礼以及后来相关记录,部分可以参考电视剧孔子传。

拱手一般为打招呼的万能性礼节;作揖礼是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古代中国揖礼与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古礼法对女子是相对自由的,特别是唐宋之后,主要是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手拜或叫素拜。

拜时揖礼后跪双膝,两手先作揖,后额手头部,俯身头不动,手再分别触地三次,直身再作揖平手,故又称“手拜”。

隋唐前常礼还有作揖;唐宋之后就皆是万福礼,应是:从拱手礼演化来的:左手半握拳,尚右手手掌覆盖拳上,置靠于胸腹正前,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万福,更加符合我们华夏文明的要求。

“女道万福男作揖。

”这是宋明之后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的“万福”不仅表现为口说,而且还配以叉手,形成了女性祝拜之礼。

对此,唐宋以后很多文字记载均可作为佐证。

汉族的“万福”礼是:妇女彼此相见口称“万福”,同时双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半握拳),置于正胸腹前不可偏左右,略作鞠躬的姿势。

对于中华礼仪,女士的礼是什么?唐宋之后女童尚有揖礼,从唐宋到新中国成立的一千多年,女性只行万福之礼。

现代版适合女性的为拱手加鞠躬较为适宜,也可万福式的微鞠躬礼。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三跪九叩之:先秦之前有稽首:多用于上天或祖先,先做一个揖礼,再退右脚一步。

唐朝女子叉手礼仪

唐朝女子叉手礼仪

唐朝女子叉手礼仪
唐朝女子的叉手礼仪是一种传统的礼节,具体动作如下:
双脚并拢,保持站立姿势。

双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及手掌根部。

右手虚握,左手小拇指上翘,右手大拇指上翘。

俯身低头,双手往前推,但要注意双手不能实按在胸上,要悬空着。

这种礼仪体现了唐朝女子的恭敬和优雅,是当时社交中的一种常见礼节。

叉手礼兴起于唐,盛于宋明时期。

是一种表示恭敬、尊敬的礼节。

由于每个人的手都不一样,不用太过计较手指的角度,只要姿势对就行,以自己舒适为主。

礼仪是对对方的尊重,不必过分精扣手势细节哦!。

古代汉族人行礼的方式都有哪些

古代汉族人行礼的方式都有哪些

古代汉族人行礼的方式都有哪些
古代汉族人行礼的方式都有哪些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历史上的举案齐眉的说法,就用的`是这个揖礼。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这个行礼主要用于正规场合,主要是对朋友行的礼。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这个行礼,用的场合稍为正规,行礼比较随意。

唐朝与人问好的手势

唐朝与人问好的手势

唐朝与人问好的手势
唐代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为叉手礼,叉手礼是我国古代平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礼仪,出现于西晋,流行于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时期。

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

如遇地位很高者,则需下跪向对方叉手行礼。

人们在行叉手礼时,可伴随着口中唱喏,通常多在回话时叉手唱喏。

行礼的同时要说话,光行礼不说话也就两个哑巴碰见了。

还有叉手礼行完之后,双手并不放开,仍可维持在胸前呈行礼状,用以表示尊敬之意,直至聊天结束。

中国古代社交礼仪

中国古代社交礼仪

中国古代社交礼仪揖礼拱手行礼,是为揖。

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据《周礼》记载,根据行礼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天揖、时揖、土揖、长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拱手礼据说揖礼随着不断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引手向上”的动作,即双手合抱向上,类似拱形,由此引申出拱手礼。

拱手,亦称捧手,双手合抱举胸前,立而不俯,表示恭敬。

拱手,又被称为作揖,是汉族传统的相见礼,使用十分广泛。

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姿态庄重而友好。

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两手位置正好相反。

另外,古人以左为敬,又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表示真诚与尊敬。

相见礼相见礼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礼节,属于“宾礼”的一种。

如今我们与他人见面时打招呼,通常是点头微笑、口头问候等,稍微正式一些的场合会行握手礼,且无论这个对象是长辈、老师或是领导,我们都是用一样的礼去对待,完全没有等级之分。

但在古代,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们相互见面时,有着诸多与握手截然不同的,被严格规范的礼节。

趋礼“趋”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后辈、地主,自觉遵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跪拜礼拜礼是中国传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用于表达尊敬、感激或致歉等情绪。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场合,有不同的拜礼方式。

古代的拜其实并不是一种,而是有九种之多,即所谓“九拜”。

《周礼·春宫·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九拜中,前四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节,后五种只有特殊情况才使用,其中吉拜、凶拜是丧葬中的拜礼,肃拜是军旅和妇人所行的拜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叉手礼分解发表于2008-10-19 17:26:35 转载
本帖展示的是唐代叉手礼的分解动作。

有感于各朝代汉礼无法统一,就如同当今各代形制的汉服纷杂,鄙人整理了这个帖,希望能帮助选择了唐式汉服的同袍们消除一点点行礼上的困惑。

另外感谢这段时间以来真水姑娘对汉未央的支持以及对汉礼的关注,希望这个帖子对你能有帮助。

叉手礼是一种下对上、卑对尊者行的礼,由于恭敬,女子也通行这种礼。

我觉得“礼”背后的等级制度今天已没有意义,但是这种恭敬谦和却仍值得学习,所以着唐式汉服的同袍选择叉手礼也未尝不可。

以下是分步动作(甲姑娘示范):
一,左手紧把右手拇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二,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三,右手四指皆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四,左手拇指向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整体效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去胸二、三寸许
出处:万建中、周耀明、陈顺宣著,《汉族风俗史》第三卷,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