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读后感
以《伊利亚特》为读后感

以《伊利亚特》为读后感
《伊利亚特》是维克多·雨果写的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伊利亚特在叛逆、奋斗和追求理想的故事。
从小就遭受着剥夺人权、专制统治的他,勇敢的走出自己的穷困而成为了真正的自由者。
《伊利亚特》的情节十分扣人心弦,它让我重新思考人生,发现自己有责任去挽救被剥夺了权利的受害者,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伊利亚特一样,不畏强权,勇敢追求自由。
小说中,伊利亚特彰显出了他的勇敢和无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追求自由,最终成功获得自由,他成为了一个可以被后人敬仰的英雄。
尽管他有时会困惑,有时会担心,但他从来不放弃自由的奋斗,凭借勇敢和坚韧的意志和令人瞩目的行为,他赢得了自由。
《伊利亚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让我更加意识到要勇敢追求理想。
一个人若要获得自由,就一定要有勇气去拒绝权力,勇敢的把握自己追求的理想。
究竟能否追求自由我们无法确定,但只要有了信念,只要有勇气,就一定能坚持到最终,最终捍卫自由法则。
伊利亚特读后感(通用6篇)

伊利亚特〔通用6篇〕伊利亚特1日前,重读《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引出一些感想:特洛亚战争,____只为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美丽妻子海伦被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诱走,墨涅拉俄斯组合希腊联军而发动的战争。
这场战争,日神阿波罗、智慧雅典娜、海上忒提斯、爱神阿佛洛狄忒、战神阿瑞斯、主神宙斯悉数到场,却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暗斗:在众神操纵下,希腊军队同特洛亚军队展开持续10年之久的争战,许多无辜的年轻战士因此而命丧沙场,令人扼腕叹息!为一个女人发动这么长久的战争实属不该!倾一国之力,让许多生命消亡,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妻离子散,让广阔的人民受穷,这一切的一切为了什么?只为追回一个不忠的女人!更可恨、可恶的是隐藏在战争双方背后那些众神,因他们的教唆与推动,让战争变得长远而凶残!其实后期战争已让敌我双方疲倦,初达共识,准备缔结和约,却触犯某些神的利益,被搅局,造成人类历史的劫难!纵观当今世界,《伊利亚特》的故事和如今的某些大国的嘴脸是多么的相似!有他们的后台操纵,在前台的小国纷纷变色、变脸,苦难的却是广阔的人民!利比亚、叙利亚就是极好的例子,据说近期乌克兰的疯闹就有大国背后怂恿的影子,本来好好的一个国家被揉成一盘散沙,克里米亚的议会大楼也飘起俄罗斯的国旗,不知内战又何时将开起?唉,那些灾难深重的人民!伊利亚特2一部流传万年的珍贵史诗,一本诸神与战争的唯美著作,一首唱不尽的英雄赞歌。
翻开扉页,仿佛在那圣洁的云端之上,天使吟唱着圣歌,洒落黎明的曙光之中太阳之神驾着马车奔驰而过,云层雾霭下的英雄,卷着滚滚黄沙对峙在宽阔的平原之上。
神与神之间的妒忌,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神对人的主宰,人对神的挑战——在古希腊思想的无限想象拓宽之中,一场乱世的讴歌拉开帷幕。
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荣耀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
”在《伊利亚特》中,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英雄。
英雄不畏于战争的残酷,却鄙恨战争的杀戮;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片城池,一个国家。
伊利亚特优秀阅读心得感悟作文

伊利亚特优秀阅读心得感悟作文伊利亚特优秀阅读心得感悟作文《伊利亚特》一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人物传记的书籍。
伊利亚特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情节很感人。
现在就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伊利亚特的读后感吧。
伊利亚特的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伊利亚特>。
它是古希腊大文学家荷马写的。
这本书描述了特洛伊战争是十分残酷的,情节很感人。
本书讲的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爱神阿佛罗狄忒的帮助下,拐走了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由此引发特洛伊战争。
希腊军队由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统率,战争一直打了十年。
阿伽门农和希腊军队最强大的英雄阿基琉斯为争夺一个战俘而发生争执,阿基琉斯受辱,愤而退出战斗,并要求母亲女神忒狄斯请求主神宙斯惩罚希腊军队。
特洛伊人进攻希腊军队,在宙斯的保护下连连获胜,一直把希腊军队逼到海边船寨。
阿伽门农主动与阿基琉斯求和,遭到拒绝。
结果他的好朋友帕特罗出战阵亡,后悔自己的固执,重新出战。
在大家的努力下,希腊军队获胜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朋友只间要和平共处、团结一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伊利亚特的读后感篇2《伊利亚特》叙述的是古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战争。
特洛伊人居住在小亚细亚西北隅,神话传说把这场战争的原因归结于神明之间的争执,争执又涉及于凡人。
据说万神之王宙斯从普罗米修斯那里得知,他若同女神比忒提斯结婚,生下的孩子将会推翻他的统治。
宙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决定把忒提斯下嫁凡人。
在忒提斯与米尔弥冬人首领佩琉斯举行婚礼时,争吵女神因未受邀请而行报复。
她向席间扔下一个写有“给最美的女神”的金苹果,引起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女神阿佛罗狄忒的争吵。
宙斯让三位女神去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裁判。
帕里斯因出生时有异兆,被父王普里阿摩斯抛弃伊达山中,长大后在山中放牧。
三位女神分别给帕里斯权利,武功,美女,帕里斯把美誉判给了阿佛罗狄忒。
帕里斯一次去希腊做客,在阿佛罗狄忒的帮助下,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世间最美的女子海伦拐回特洛伊。
读荷马的《伊利亚特》的读后感

读荷马的《伊利亚特》的读后感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史诗,由荷马所著。
书中描写了罗马英雄伊利亚特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特洛伊王室的坎坷爱情纠葛。
读完《伊利亚特》,我感到很感动。
伊利亚特是一位勇敢坚强的英雄,他不畏惧任何挑战,勇敢地投身于战斗,从容地面对灾祸和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感动,他和特洛伊公主的爱情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却可以获得满足,这也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到最后,就可以获得成功。
《伊利亚特》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了古希腊文化,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爱情的真谛,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勇敢坚强的精神,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坚持到最后,就可以获得成功。
《伊利亚特》读后感

在分析《伊利亚特》的结构和语言方面,我认为荷马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技艺。
首先,从结构来看,《伊利亚特》具有严密的布局和紧凑的叙事节奏。荷马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围绕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展开叙述。他巧妙地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手法,使故事层次分明,引人入胜。例如,在叙述阿基里斯的故事时,荷马先介绍了他的英勇和骄傲,然后通过他的参与和退出,展现了战争的进程和英雄的命运。这种结构使故事更加连贯,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伊利亚特》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当我翻开这部书的时候,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史诗格局,展示了古希腊社会的风俗民情,战争与和平的冲突,以及人性的善恶美丑。
《伊利亚特》的故事背景是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是古希腊神话中最为著名的战争之一。作者荷马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英雄时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英雄们为了荣誉和尊严,不惜一切代价去战斗。他们的勇敢和智慧,他们的忠诚和背叛,他们的爱情和仇恨,都被荷马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主题深度方面,《伊利亚特》探讨了战争、英雄主义、人性等多重主题。作品中,战争不仅仅是英雄们展示勇气的舞台,更是对人性、荣誉和尊严的考验。荷马通过战争这一背景,揭示了英雄主义背后的悲剧和战争的残酷。这种主题深度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考价值。
在评论方面,我认为《伊利亚特》是一部值得称赞的杰作。荷马通过这部作品,成功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他让我们看到,英雄主义并非仅仅是战场上的英勇,更是对人性的坚守。此外,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也值得赞赏。虽然她们在战争中的地位被动,但她们的存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反映了古希腊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后感——主题与个人感受
伊利亚特观后感100字

伊利亚特观后感100字
阅读完《伊利亚特》后,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部史诗作品,其叙事风格和用词功力都值得赞扬。
荷马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英雄人物的形象,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烈。
同时,他对古希腊神话的创作也是耐人寻味的,展现出了古希腊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
另外,《伊利亚特》中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主人公阿喀琉斯的形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他既是英勇无畏的战士,又是一个忧郁敏感的人。
在战争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但在面对宿命和命运时,他又显得无比脆弱和迷茫。
这种对人性的丰富描写,使作品更加饱满和有力。
同时,《伊利亚特》还深刻地探讨了命运和宿命的主题。
在古希腊神话中,命运被看作是不可逆转的力量,人们无法逃脱它的束缚。
作品中主人公阿喀琉斯也为宿命所困扰,他的英雄事迹和悲剧命运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
这种宿命论的思想让人深思,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还是一切都受到了上天的控制?
总的来说,《伊利亚特》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智慧的史诗作品。
荷马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描绘了一个关于英雄、战争和命运的史诗画卷。
读完这部作品,我被其瑰丽的叙事和深刻的内涵所震撼,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古希腊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这部作品将继续激励后人,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伊利亚特》的读后感

《伊利亚特》:英雄与命运的交织当翻开《伊利亚特》这部流传万年的史诗,我仿佛被带到了那个古老的世界,与英雄们共同经历了战争、爱情与命运。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战争叙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命运和英雄的壮丽赞歌。
故事中,英雄们与命运之间的纠葛始终贯穿始终。
无论是阿基琉斯、赫克托耳,还是帕特罗克洛斯,他们都在命运的安排下,为了荣誉、家族和爱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命运对于他们而言,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力量。
它决定了他们的生死、荣辱,但也赋予了他们超越常人的力量和智慧。
在这部史诗中,我特别被阿基琉斯的故事所吸引。
他是一个既英勇又悲壮的英雄,他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尽管他深知自己的命运,但他仍然选择了勇敢地面对,为了挚友和荣誉,他决定与命运抗争到底。
这种勇气和决心,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对命运的挑战与超越。
与此同时,《伊利亚特》还展现了战争对于英雄们的影响。
战争对于他们而言,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磨砺。
在战争中,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死、如何坚守信仰。
但战争也带给他们无尽的痛苦和牺牲,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除了英雄与命运的交织,《伊利亚特》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在战争的背景下,英雄们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
有的为了荣誉和家族而战,有的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
这种复杂性的人性描写,使得这些英雄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伊利亚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英雄和战争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命运和人性的哲学思考。
它教会了我如何勇敢地面对命运,如何在战争中坚守信仰和人性。
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行。
《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读后感引言《伊利亚特》是古希腊著名史诗作品,全名为《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
作为古希腊最早、最受欢迎的史诗之一,它描述了特洛伊战争中发生的一系列英雄壮举和恩怨情仇,以及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我近日读完了这部史诗,深受其情节和内涵的震撼,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人性的复杂性《伊利亚特》通过众多英雄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中的英雄们既有勇敢无畏、伟大无双的一面,也有软弱、自私和狂妄的一面。
例如,主角阿喀琉斯是一位具有超凡战力的半神英雄,他拥有无敌的躯体,但他的性格却骄傲而自私。
他因为自己的荣誉受到伤害而拒绝参战,导致了希腊军队的挫败。
然而,当他的挚友巴特洛休斯被杀后,他的内心又被悲痛所填满,愤怒之下他重新投入到战斗之中,最终为巴特洛休斯复仇。
阿喀琉斯的个性矛盾和复杂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战争的残酷《伊利亚特》通过描写特洛伊战争,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作品中的战争描写详实而生动,战场上的杀戮和伤亡让人触目惊心。
例如,在希腊军队围攻特洛伊城期间,双方的英雄们以残酷而血腥的方式相互厮杀,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在这样的残酷环境下,人性中的善恶也得到了放大。
有些英雄因为荣誉、财富或夺取美女而参战,他们失去了人性的底线,不顾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同时,作品中也描写了一些英雄们的正义和仁慈,他们在战场上救助受伤的敌人或捐献财物给需要的人,展现出战争背后人性的光辉。
英雄的传奇《伊利亚特》通过对英雄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壮丽传奇。
这些英雄都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人心。
每一个英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典故,有的以勇猛著称,有的以智慧聪慧而闻名。
例如,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是一位勇猛无畏的战士,他为了保卫自己的城市,不惜一战而死。
而奥德修斯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他在战争中以智谋和计策屡屡击败敌人。
这些英雄的传奇事迹,在史诗中娓娓道来,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叹和敬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利亚特》我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古代希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在人们中间传诵着,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英雄的结局,每个人都知道奥德修斯经过多年漫长的漂流,终会返回家乡,和妻儿团聚,过上和美的生活,也都了解在特洛伊城下赫克托耳一定会杀掉阿喀硫斯忠诚的伙伴帕特洛克罗斯,以至于阿喀硫斯在无法忍受的悲痛之下发誓为战友报仇,最终呼唤来自己死在特洛伊的命运,下到地府,永远无法返回家乡…所以史诗本身的任务从一开始就和现代那些侦探小说有所不同。
那些侦探小说总是试图将罪犯写得平易近人,以至于你读到最后几页发现某个人畜无害的老太太是某个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时,会吓得头发都站起来然后受到极大的震撼,不,不是这样,荷马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不这样的,《伊利亚特》——他的结局是所有希腊人了然于心,早有准备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荷马处处都好像在提醒听众,就好像我们将要和阿喀硫斯共同迎来最后的那个显而易见的结局。
和永恒的神明相比,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终究要受到各种限制,这个观点在故事中反复渲染着,白天到来战士们在战场上一个个倒地身亡,就连赫克托耳也哀叹着神拥有无限,而人类却没有办法得到。
阿喀硫斯的所有疑惑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来,他看到人类的生活本身就有这种种矛盾和无法调和的无奈,所以他一直在犹豫在迟疑,为什么人的痛苦是如此漫长?年轻人在战场上夭折,而战争这种带给人无数痛苦的东西本身又是毫无道理的,少女们被随便塞给某个人,就好像是一个物品,老年人享受安静的一生,到老的时候却惨遭厄运。
荷马他带出了很多著名的希腊神话来烘托那种疑惑,在那些故事里妄图和神明还有命运对抗的凡人免不了遭受厄运,而这样的厄运是理所当然的吗?阿喀硫斯试图躲避这样的厄运,但是在希腊人看来害怕死亡不是好的品质,正如白天人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夜晚却会极度狂欢,对悲惨的事情加以消解一样。
然而尽管死亡对于每个战士而言都是近在咫尺,他们也绝对不会让死亡的恐怖和战争的惨痛伤害生活的乐趣,即使是面对一场理亏的战争,赫克托耳也终究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即使是不理性的代价惨痛的战争,也不能改变他保卫国家的愿望。
他们都实践着希腊曾经存在但是现在消亡掉的某些伟大的精神。
对我而言阿喀硫斯实践了希腊最伟大的精神,他明知道自己会死去,但是他还是迎着命运走了上去----他不是像一头小猪一样被动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是经历了思考,主动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那就是他愿意为帕特洛克罗斯奉献自己的生命,就连神明也不能阻止他的脚步,这是阿喀硫斯作为人为自己赢得的所有的尊严。
我相信这是荷马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起码是他想告诉我们的很多东西中的一部分。
在古希腊,《伊利亚特》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一首诗,这是一个教材,它讲述了最伟大的英雄们,他们有着最强健的体魄,在一场让人绝望的战争中坚持到了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英雄的故事将要教育那些孩子们何为真、善、美,这是非常重大的任务,所以它本身也包含了很多真实复杂而艰深的内容。
通观全书,会让人惊奇地发现,最初的时候人类的战场和俄林波斯的神殿是一样的,每个凡人和神明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是最后不管是天上还是人间都归于和谐,阿伽门农和阿喀硫斯最初的争执在更重大的现实困境面前被妥善解决了。
全书赞扬的是有所牺牲然后顾全大局的品德。
为了保卫自己的城邦而牺牲的赫克托耳也是书中仅次于阿喀硫斯的英雄,荷马并没有吝啬对他的赞扬,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他献出一切,无疑是最美好的品质。
同样,帕特洛克罗斯也受到很多赞扬,在他活着的时候。
他的和善和亲切获得了广泛的尊敬,他的性格是如此温柔,以至于他冒着危险假扮阿喀硫斯上了战场,他死去之后,也有无数的希腊战士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受特洛伊人侮辱而献出生命。
荷马他在不遗余力地赞美这些真正的优良品质。
好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受到赞扬。
艺术就是为了记录人类的这些美好品质。
然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英雄之中的英雄阿喀硫斯,在帕特洛克罗斯死去之后,他是那么深情,那么坚决,为了复仇他宁肯陷于暴躁而不理智的境地,作者对这些场景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他变得那么暴躁,不肯让帕特洛克罗斯下葬,不肯吃饭喝水,不肯放过所有特洛伊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失去帕特洛克罗斯的痛苦。
荷马对他的不理智充满了同情,他并没有任何贬低阿喀硫斯的想法,因为在古希腊为了给自己的伙伴报仇是非常高尚的行为,而阿喀硫斯不仅是为伙伴报仇,更是用自己的生命献祭,尽管现代人很难想象为一个人付出生命的那种激情,也许放弃生命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是不可在理性上加以理解的,因为生命是人最为宝贵的东西。
但是希腊人的理想很大程度系于丰沛的激情而不是理性,也就是如狄德罗所说,一切文雅理性的东西在艺术上都不会成功,他喜欢的是原始的、愿意为了激情献出生命的那种疯狂。
我认为他的爱好和对“美”的理解,也是对《伊利亚特》最好的注解。
《伊利亚特》揭示了真正的至善至美。
阿喀硫斯自己一刻都没有忘记悲伤,他无法让帕特洛克罗斯复活,无法扭转某种不可捉摸的命运,但是“他不可以活,我却可以去死”,帕特洛克罗斯不能复活,阿喀硫斯却可以自己主动去地府与他相伴。
这其实是很高尚的品质,和为了国家奉献生命,为了拯救别人甘愿牺牲自己的那些人同样高尚,也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想到,也很难达到的境界。
有时候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太文明了,拥有太多了,享受也太多了,太现实了,所以反而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崇高吧。
我真的很想知道,现在世界上,到底会有多少人觉得阿喀硫斯为了帕特洛克罗斯付出生命的行为是纯粹的傻子的行为呢?会有多少人,会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为了荷马曾经写过的悲剧感动?但是我也相信无论世事如何,无论人们多么浮躁,总有一些人,他们追求理想和真挚的那种心意不会改变。
就像希腊那些伟大的人一样,即使是在很浮躁的时代,仍然回去追求那古老的史诗上铭记的真正的真、善,还有美。
《伊利亚特》读后感曾经认为小说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明。
但《伊利亚特》却带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未必所有战争都是崇高壮丽的,未必所有英雄最后都能拥有完美的结局。
两军交战的喊杀、万马奔腾的嘶鸣、血肉横飞的厮杀,这勾勒出的战场除了气势,更有悲凉,战鼓声中,无数战士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抑或是自己的城门前,为自己的国家战到最后一刻也许他们无怨无悔,但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们心中必定还有对这个人世的依恋和不舍,也许他们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挚爱的情人在翘首以盼他们的归来,却还不知此时他们挚爱的人与他们已阴阳相隔,再也无法说上一句安慰的话。
战争,不会纯粹伟大的,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太多恋人的生离死别,这些对人而言刻入骨髓的痛,使得无论目的多崇高、结果多辉煌的战争,也会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
凡有战争,必定会出英雄,就如“乱世出豪杰”一般。
我想,未必是战争塑造了英雄,因为英雄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战争之前的成长岁月中就早已积淀起来的,但战争却让这些英雄身上的光华得到一种契机以最耀眼盛大的姿态绽放出来,被一代代人传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身上的美无限扩大,不再去介怀他们的不足,最终成就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
我想,此时的英雄已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人们精神的追求与寄托。
但不可否认,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的名字能够名垂千古,必定是有他们的勇气、英武、谋略作为最坚固的基石在背后支撑着的。
特洛伊之战最初的起因是女神之间的纷争,却造成了希腊与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旷日战争。
《伊利亚特》的战场上主角是人,它尽情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诸神却又一直在白云缭绕之间用他们不朽的双眼注视着这一切,也干涉着战争的进程。
冥冥之中是注定无法逃脱的命运,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尔刺死,赫克托尔又倒在了特洛伊城门前阿基琉斯的长枪下。
这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搏击命运的勇气和力量。
即使已经知道有些东西自己无力掌控,即使知道天上的诸神已然宣判自己的死刑,依旧不失英雄本色,在死神面前舞剑冲杀,最后一次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展现给诸神给世人,留证这一生的光彩。
我想,这是人类的尊严与骄傲。
小说中的战争只是一个宏伟的背景,就如舞台华丽的幕布与音效一般,而舞台上真正上演的,是那些借战争而展现出的至真至美的人性。
那一幕幕血光剑影间士兵们为国家不顾生死的奋战,那一出出城墙后面女子们痛失亲友的哭泣,那些交织进生命深处的爱与痛,萦绕在滚滚历史长河上空,唱出叩击灵魂的悲歌。
诸神掌控时间与永恒,人类的生命却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学会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和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去;正是因为生命被设置了太多无奈,人们才不甘心就这样诚服于命运,才想要放手一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华。
战鼓喧喧,一座座城池覆灭了又重建,但人性的光辉永恒不灭。
《伊利亚特》:荷马著,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002年版,游飞、蔡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一、对比:《伊利亚特》叙事方式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System),又被尼尔·巴奇(Noel Burch)在《实用电影理论》(Theory of Film Practice)一书中称为“表达的程序性格式”(The Institutional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MR)。
著名电影人安德烈·巴赞说:“理解影片表达什么,最好先懂得它是怎么表达的。
”赫曼·G·温伯格则说,叙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伊利亚特》是一部较为古老的西方文学经典,美国好莱坞电影则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二者在叙事方面却有着某种惊人的一致性。
莎士比亚说:“阳光下面无新事。
”这是否又是一次对经典的回归呢?1、在经典叙事结构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围绕着谜和解谜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
故事开始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虚构的业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静与和谐。
现在,叙事的任务就是要着手对付失衡的世界,并重新找回世界的平静与和谐。
《伊利亚特》虽然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个片断,却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团结到分裂,再到团结的故事,或者说是由愤怒到愤怒消解的故事。
《伊》开篇,希腊联军已经和特洛伊及其盟友对峙九年,“阿尔戈斯人并不松懈,只是因为特洛亚人养精蓄锐,对于他们很少攻击,所以他们转而侵略特洛亚城附近的地区”。
这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但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打破了这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