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雷雨》--- 周繁漪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简述曹禺戏剧《雷雨》中蘩漪的形象特征

简述曹禺戏剧《雷雨》中蘩漪的形象特征

简述曹禺戏剧《雷雨》中蘩漪的形象特征曹禺的戏剧作品《雷雨》中,蘩漪是一个富有否定意义的形象,她在
剧中展现了自信、独立和追求自由的个性,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怀疑和不满。

蘩漪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她拥有独特的思想和追求,对于传统
家庭观念和封建礼教持有怀疑的态度。

她年轻美丽,聪慧机智,善于表达
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剧中她同领事的对话中展现了她对婚姻的看法,她不
愿意为了结婚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这种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的特征
使得蘩漪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除此之外,蘩漪在剧中也展示了坚定的意志和追求自由的人格特征。

她以自己对事物的敏感度和独立思考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困境。

她不愿意接
受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与领事的交流中,她公开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决定宣布放弃婚事,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


漪展现了一个坚持自我的女性形象,不受传统道德和社会规则束缚,追求
自由和个性的真实表现。

此外,蘩漪也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怀疑。

她对现代社会的政治
和道德的虚伪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她在剧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表达了对
社会舆论和权力的质疑,她不愿意为了所谓的名利和社会地位而违背自己
的原则。

蘩漪以敢于发声的形象展现了对社会的质疑,对社会弊病的揭示,从而展示了一个有见识、有思想的现代女性形象。

综上所述,曹禺戏剧《雷雨》中,蘩漪是一个独立、自信和有才华的
女性形象,她具备追求自由、抨击社会不公和对现实社会的怀疑的个性特征。

她以自己独立思考和追求真实的行动使得自己在剧中成为一个引人注
目的女性角色。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话剧,揭示了晚清时期上海滩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其中,繁漪是一位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繁漪的爱情繁漪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孩,家庭条件也很好。

她深爱自己的表哥陈发科,即使知道他是个花花公子,对待其他女人都十分无情,但她仍然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献给他。

她一度认为自己和陈发科有着共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能够理解他和照顾他,在她看来这就是真正的爱情。

然而,在王熙凤的挑拨下,繁漪知道了陈发科曾经的背叛和抛弃。

她绝望了,认为自己的爱情是个笑话,再也无法继续下去。

这时,廖若海走进了她的生命,他并没有像陈发科一样浪漫和优雅,却是一个值得托付给的男人。

繁漪在危机中换了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生命,她学会了珍惜爱情,并且找到了一个真正懂她、关心她的人。

二、繁漪的人格特质繁漪性格复杂,有时会让人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

她比较自我,对待其他女人不够友好甚至带有敌视情绪,这跟她自认为是陈发科唯一的真正爱人有关。

此外,繁漪还有些傲慢自大,喜欢炫耀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但在情感方面,繁漪十分专一,对陈发科的爱会让她放弃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并且她对待廖若海也非常真诚。

三、繁漪的命运繁漪的命运暗示了晚清时期女性的普遍处境。

繁漪在婚礼前夕得知陈发科的背叛,被迫面对一个不幸的结局,最终选择了离婚。

她深情而无助的表演也让她成为了《雷雨》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婚姻是管辖她们一生的命运。

繁漪的遭遇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残酷和无奈,而她在灵魂层面的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女性走上平等道路提供了启示。

综上所述,繁漪是一个非常具有深度和多维度的角色,她的爱情、人格特质和命运都表现出了这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处境。

她的复杂性格和遭遇也为观众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和启示。

爱是与命运徒劳的抗争——《雷雨》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爱是与命运徒劳的抗争——《雷雨》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爱是与命运徒劳的抗争——《雷雨》繁漪人物形象分析繁漪1、繁漪的相对中心性曹禺先生在《谈雷雨》中对于繁漪这个人物形象说道:“如若以寻常的尺来衡量她,她实在没有几分赢人的地方。

不过聚许多所谓“可爱的”女人在一起,便可以鉴别出她是最富于魅惑性的。

这种蛙惑不易为人解悟,正如爱嚼姜片的才道得出辛辣的好处。

所以必需有一种明白蘩漪的人始能把握着她的魅惑。

不然,就只会觉得她阴鸷可怖。

平心讲,这类女人总有她的“魔”,是个“魔”便有它的尖锐性。

也许蘩漪吸住入的地方是她的尖锐。

她是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愈要划着深深的创痕。

”雷雨中的繁漪是心理最为复杂和矛盾的人物,有着疯子一般执着的偏激和神经病一样的疯狂。

在戏的一开始便给予了观众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同时她也成为了开启雷雨剧场大幕的核心钥匙。

雷雨的剧情自开始到结束都与繁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虽然自《雷雨》问世以来其主角便一直没有定论,但从《雷雨》的剧情发展来看,依然可以看出繁漪这个角色在所有人物中,不可替代的相对中心地位。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角色:繁漪、四凤和鲁侍萍,他们之间既相互关联也相互排斥,而正是因为她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排斥的关系才不断地将更多的人牵扯到她们之间,进而一步步的将周家,鲁家所有的人搅进这一潭历史的浑水中,无法逃离,不可自拔。

繁漪因为四凤与周萍的恋情而对四凤产生了一种羡慕、嫉妒,乃至于愤恨的情绪。

面对抢夺自己“爱人”的四凤,繁漪在自己心中感到十分的羞辱与悲伤。

她作为周萍的后母与周萍发生了乱伦的关系本就是她心中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而爱人的背叛更使得她几近疯狂,更加使她感到不堪的夺走他爱人的居然是每日服侍她,地位低下的四凤。

而她又自持身份不屑于与四凤这个自己的下人竞争,因而想通过自己的身份与权势来逼迫四凤放弃与离开。

与四凤的母亲鲁侍萍面谈,让她带着四凤离开无疑是最明智与最体面的方式。

由此,雷雨的冲突与矛盾便逐渐开始并全面升级。

四凤、繁漪、周萍,周冲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繁漪与周萍的不伦之秘、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恩怨、周朴园与鲁大海的血缘与阶级矛盾,周萍与鲁侍萍之间的母子关系……种种的人物关系彼此交织最终演绎出了一场绚丽华美的人性悲剧。

《雷雨》中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雷雨》中,繁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

繁漪的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因为她既是一个坚强的女性角色,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梦想的女孩。

在小说中,繁漪的形象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她的故事和成长经历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首先,繁漪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孩。

她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愿意受到别人的束缚和控制。

在小说中,她对庄子的爱情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坚持和毅力。

她在庄子家里的日子并不轻松,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爱情和梦想。

她会为自己的选择而战斗,而且总是能够取得胜利,这让读者感到非常振奋。

其次,繁漪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女孩。

虽然她生活在一个非常艰苦的时期,但她总是能够把自己的爱和关心无私地付出给别人。

她非常照顾庄子的妹妹瑶瑶,也关心和支持自己的好友杨玉芬。

在小说中,繁漪的爱心和关心就像一缕清风,让读者感受到了温暖和感动。

最后,繁漪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孩。

在小说中,她不仅面对着自己的爱情问题,还要应对时代的巨变和家庭的困顿。

然而,她从未退缩或泄气,而是勇敢地面对每一个困难。

无论是学员运动还是家庭变故,繁漪都能够克服困难,坚定地前行。

总之,《雷雨》中的繁漪形象具有非常深厚的内涵和情感,她的坚韧、爱心和勇敢,不仅感染着读者的心灵,还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时代的女性,以及女性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繁漪的形象在小说中也表现出了许多复杂的人性和情感。

在她深爱的庄子背叛她的时候,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情,而是选择了坚强和宽容。

她没有责备庄子的背叛和放弃,而是选择面对和原谅,体现了她的高度成熟和智慧。

这种宽容和理解也让她赢得了庄子的敬爱和感激,表现出她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

此外,在小说中,繁漪的形象也展现出了许多痛苦和矛盾。

尤其是在学生运动中,她面对着自己的亲情和爱情,同时还要体现出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责任。

她在这场运动中失去了自己的哥哥繁良,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然而,她并没有失去追求正义和公正的信念,而是更加坚定和勇敢地站在了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上。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深刻动人的人物形象。

其中繁漪作为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之一,她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外貌、性格、命运等方面对《雷雨》中的繁漪进行分析,探究她的形象在剧情中的重要性。

就繁漪的外貌来看,她是一个长相漂亮、娇小玲珑的女子。

在剧中,她总是打扮得精致优雅,行动温柔娴静。

这样的外貌给人一种柔弱、温柔的感觉,与其他一些角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的外貌不仅是对她个人形象的刻画,更是与她内心世界相印证的一种表现。

她的外表温文尔雅,而内心却经历着种种困苦和煎熬。

繁漪的性格也是剧中的一大亮点。

她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形象。

在剧中,她时常显得柔弱、退缩,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在与孟云卿的感情纠葛中,她展现出了顽强和不甘屈服的一面。

她不愿意被身份和家族的束缚所限制,因此在剧情中也经常有突破传统的表现,这让她成为剧中的一大亮点。

她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繁漪的命运是整部剧的重要线索之一。

她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受到了家族和礼教的束缚。

她的命运似乎被早早地注定了,她注定要嫁给自己不爱的人,注定要忍受身份的局限和家族的压力。

但在剧情的发展中,繁漪并没有被这样的命运所击倒,她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

她愿意冲破一切的束缚,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这种对命运的顽强抗争,也是她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

繁漪是一个在《雷雨》中形象最为丰满和立体的角色之一。

她的形象既有着传统女性的柔弱和退缩,又具备着现代女性的独立和坚强。

她在剧中的表现,既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又是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

她不仅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封建礼教的一种抨击。

在《雷雨》这部戏剧作品中,繁漪的形象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一个,她的命运、性格和外貌都成为了整部戏剧的一大看点。

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

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借鉴
繁漪形象的意义: 揭示了女性在封建 社会中的困境与抗 争
繁漪对后世文学创 作的影响:提供了 深入探讨女性命运 和抗争的素材
繁漪形象的启示: 文学创作应关注女 性命运,揭示社会 问题
繁漪形象的借鉴: 如何塑造丰满、 立体的女性形象
对观众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繁漪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女性地位的低下 繁漪的个性特点:独立、坚强、勇敢,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繁漪对观众心灵的震撼:通过她的悲剧命运,引起观众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繁漪对观众的启迪:启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繁漪是周萍的 后母,她在家 庭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
繁漪在《雷雨》 中是一个具有 深刻内心矛盾
的人物。
她的角色定位 体现了当时社 Biblioteka 伦理道德和 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家庭矛盾的集中体现者
繁漪是周朴园的妻子,与周萍、周冲等人有复杂的家庭关系。
繁漪的命运被周朴园所控制,她对周朴园的专制和虚伪深感不满。
在家庭矛盾中,繁漪与周萍、周冲等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成为了家庭矛盾的集中体现 者。
Part Three
繁漪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与周朴园的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繁漪是周朴园的第二任妻子,两人之间存在一定的感情纠葛。 家庭地位:繁漪在周家地位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 性格冲突:繁漪性格刚烈,追求自由和爱情,与周朴园的专制性格产生冲突。 情感纠葛:繁漪对周朴园抱有复杂的情感,既有爱又有恨,这种纠葛贯穿了整个剧情。
与周萍的母子关系
繁漪与周萍的关系是母子,两人之间存在深厚的感情纽带。 繁漪对周萍的成长和性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爱与关怀让周萍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在剧情中,繁漪与周萍的母子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考验,但两人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 繁漪作为母亲,对周萍的未来充满期望,希望他能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雷雨》人物鉴赏

《雷雨》人物鉴赏

《雷雨》人物鉴赏1.繁漪的形象繁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繁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1 繁漪性格特征及种种表现繁漪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

聪明、美丽、狂热、人性、渴望自由、追求爱情。

她热情时像一团火;孤独冷酷时又像一柄犀利的刀。

她企图冲破一切桎酷,做一次困兽的斗争,但又深受着种种压制和精神折磨。

她竭力摆脱令人窒息的处境而又屈从于这种处境。

她的行为有时令人不能理解,她的处境又令人同情怜惜。

所以作者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又称她是最“雷雨”的性格。

繁漪久已受压抑的情绪,在周家父子软硬兼施的联合进攻下,不可忍耐的爆发了。

先是追求爱情与比她小六岁的前妻的儿子欢愉异常,以致“客厅闹鬼”;后与四凤争夺情人,施巧计,辞退鲁贵父女,企图夺爱;雨夜不辞辛劳跟踪追击,倒扣窗子迫使周萍在鲁家出丑;回归后又公然吓退周朴园,傲然而立。

四凤周萍欲双飞时,她不顾一切人伦关系,撕破面纱,暴露周家鲁家的一切隐私,而使人触目惊心,致使四凤周冲触电而死,周萍枪下亡。

敲响了标榜为“最完满家庭”的周家的丧钟。

从这个角度讲,繁漪不愧是一位封建家庭出色的叛逆。

2 造成繁漪性格的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诞生。

典型环境是通过特定的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典型性格总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孕育、成长起来的。

所谓“一定的生活条件”就是受时代、阶级制约的具体社会关系。

繁漪的典型性格也只能产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在于周朴园、周萍、四凤等人的矛盾纠葛中加以显现。

剧本《雷雨》以1923年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那时中国已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和“五四”运动,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但国家政权仍被封建军阀把持着。

封建势力仍统治着中国的社会和家庭,反动势力仍甚嚣尘上。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讲述了三个家庭的纠葛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其中繁漪是小说中的一位女性形象,她是女主人公冯云峰从军前的未婚妻,也是他从军时留下的背负重担的女子。

首先,繁漪的形象特点是倔强而执着。

她虽然知道自己未必能够等到冯云峰回来,但是不管怎样她还是执意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她倔强的性格和执着的信仰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的主要力量。

一直到故事最后,她仍然坚守着心中最初的理想和信念,虽然最终遭遇失败,但是这种精神韧性和执着态度却令人钦佩。

其次,繁漪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女子。

她能够在言语间洞察人心,可以看出别人的真正想法和情感,这种能力是很难得的。

在小说中,她可以察觉到宝玉对自己的感情,并且看出了张生欣赏周冬雨这一点,从而顺势展开了自己的计划。

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让她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她在小说中立足之处。

最后,繁漪是一个内心丰富的女性。

她在等待冯云峰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人生沧桑,因此她的内心十分丰富。

虽然她故作坚强,但内心却是脆弱的,她需要关怀和爱,而张生在这方面帮助了她。

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归属和幸福,最后也在这个追求自由的年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

综上所述,繁漪是一个勇敢坚强、善于察言观色、内心丰富的形象。

她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去追求自由和光明,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雷雨》--- 繁漪的人物形象【摘要】蘩漪是曹禺先生《雷雨》剧作中最具“雷雨”性格、最丰满的角色。

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家庭的牢笼,她既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同时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抗争精神,她企图摆脱周朴园精神和肉体的控制,她紧紧抓住与周萍一种阴鸷的爱,却又被无情的抛弃,最终导致了她对一切的报复。

蘩漪是新旧时低交接的产物,她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人,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而实现自我理想,即使反抗,也将以悲剧告终的悲惨命运。

一、引言蘩漪是主人公周朴园第三房妻子、周萍的后母,但同时却扮演着周萍地下情人的角色。

在临界于新旧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曹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蘩漪。

她是个活在新社会和旧社会交叉的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一个纠结于新旧民主专制的畸形产物。

曹禺笔下的蘩漪,是个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她拥有受生命深处的欲望控制的性格,但又有封建落后的思想。

虽然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却仍摆脱不了封建女性依赖性、自贬性。

二、生于“旧时代”的女人繁漪出场的介绍,繁漪“一望就知道是一个果敢阴鸷的女人。

她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

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她通身是黑色⋯⋯眼眶略微有点塌进”。

这些描写让我们知道繁漪是一个忧郁而深沉的女人,并且也独具中国旧式美人的风采。

可是,繁漪“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川”,使她的性格逐渐走向极端,她显示出来的是一种深郁的黑,代表着死亡、诱惑,也是控诉。

繁漪身处的社会,妇女的地位非常低,社会要求女人做无条件的牺牲,很少有就业机会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恩格斯曾说,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私有劳动。

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的。

在那样的社会,繁漪要么依附男子,要么去富人家当佣女,是没有任何经济独立可言的。

所以出身于封建门第的繁漪,却在十八岁花样年华阴差阳错地嫁给了大她十几岁的周朴园。

当繁漪带着爱的憧憬嫁给周朴园,但是年龄和思想上的巨大差距使这场婚姻令人窒息,夫妻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相互的爱恋,繁漪成了周家一个摆设,像一只铍关在笼中的小鸟。

同时,周朴园也只是把她作为一个名分上的妻子,一个门当户对的花瓶,她是被排除在周朴园的感情世界之外的。

周朴园不仅在内心深深地怀念侍萍,而且还要在家里,当着繁漪的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无论搬家到哪里,都要带上鲁侍萍喜欢的家具,放上鲁侍萍的照片;鲁侍萍喜欢关窗户的习惯也要保留善;下雨时,还要穿上鲁侍萍缝过的旧雨衣孤独时经常看侍萍的照片。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弥漫于整个家庭空间。

对繁漪是巨大的伤害。

繁漪不仅要忍受这种伤害,而且还要忍受周朴园的家庭专制。

在家里,周朴园的意见就是法律,任何人不得违抗。

他拿着家长的架子,命令繁漪。

应当”这样,“不该”那样。

吃药这一细节,就是繁漪多年来痛苦生活的缩影。

在“阴沟里讨生活”的繁漪不仅享受不到一个人爱的权利,而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也受到无情的践踏。

造成繁漪不满封建专制的压迫,渴望生活的自由,家庭的温暖。

在怨恨中迷失了自我,从而忘记自己的正确位置,进而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最终破坏了人伦关系,破坏了周家的尊卑长幼的道德。

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这主要通过繁漪对侍萍、四风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现)表现出来。

繁漪明明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风,却对周冲的选择大加阻挠,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 出自《雷雨》同时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因为四风与周冲的相爱对她有利,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三、新时代的旧式女人“繁漪作为一个旧式妇女形象, 她身上也有者许多旧式女性形象所没有的值得赞赏的精神品质———不甘禁锢, 不甘凌辱, 热情大胆, 敢于为追求真实的生活而反抗”( 李树凯, 1984: 66) 繁漪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新式女性,但身上还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

繁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旧中国,同时她又经历了新时代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影响着她的思想观念。

繁漪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文弱、聪明和智慧,却又读过私塾,喜欢诗文,还接受过新式教育,因此,她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细腻的感情,丰富的精神世界,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所以当资产阶级掀起革命的浪潮以后,受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她开始反抗封建礼教,挣脱束缚。

繁漪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 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

改变悲惨的命运,希望人的感情,他人的关爱,做一个真正的女人,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这一声声高呼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

繁漪生活了十八年的周家,其阶级属性对她的性格也有很大影响。

周家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有明显的封闭性和凝固性。

周朴园作为封建式的家长,他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无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他在家中是“天然尊长”,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扼制一切有生气的东西。

周家对繁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对她的个性解放是个极大的限制。

繁漪没有任何社交的自由,她完全是周朴园生活中的一个附属品。

虽然在物质上她应有尽有,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资产阶级太太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

周朴园的凶横以及繁漪自身的地位,都使她再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

这使得她只能把自己的追求局限在家庭以内,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她不该爱的周萍,最终导致了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的结局。

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繁漪反抗的对象,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

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的能力和思想的人繁漪的反抗性,主要表现在对周朴园的反叛上。

在《雷雨》整部戏剧中,繁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

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但这属于消极抵御。

这可以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

如:“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

虽然这主要不是为了周朴园。

➢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促繁漪去看病。

这次繁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

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繁漪去看病,繁漪都没有去,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但他没有想到,繁漪并没有被他吓住,她仍没有去看病,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

这次冲突中繁漪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优势仍在周朴园一方。

因为最后他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

➢第三次冲突是繁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

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对周朴园的每一落千丈次问话的回答,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繁漪到楼上去,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轻蔑)我不愿意,告诉你,我不愿意。

”这可以看出优势转到了繁漪一方。

➢第四次冲突是在剧尾。

这次繁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将周朴园叫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揭露了他虚伪的道德面具,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

而周朴园此时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

每次冲突之后,都使她们的关系发生变化。

繁漪对周朴园的反抗,也由消极到积极,最后发展到越来越不可遏制,而且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最后终于完全撕碎了周朴园的“尊严”,彻底破坏了周家的“秩序”,显示出刀子“雷雨”般的性格。

--- 出自《曹禺剧作论》田本相四、畸形的爱情正当繁漪在艰难寻找和殷殷渴求真正情爱之时,周萍闯入了繁漪的情感世界,带入了现代性爱色彩与血缘伦常纠葛而形成畸型情爱。

在这个畸型情爱的围城中,周萍与繁漪之特定的逃离与阻拦的关系取代了周朴园与繁漪的那种逼迫与摆脱的关系,并因周萍的始乱终弃而死死抓住周萍不放,用其脆弱生命演绎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繁漪向往自由,把他视为追求的生活目标和情感归宿,希望自己能与周萍一起远走高飞,当遇到周萍表白心迹和热切示爱之时,她几乎是变态地盲目性地爱上了周萍,在这个“弱不禁风的小草”上寻求精神寄托,情爱的疯狂性和冲动性使这种畸型之恋失重失衡而带有苦涩和悲凉。

她置名誉、地位甚至性命于不顾,以一个后母身份倒向继子周萍的怀抱之中,不惜以“闹鬼”方式委曲求全地与周萍幽会私通。

繁漪无奈地堕入畸型恋爱屏蔽道德谴责而无怨无悔,不顾什么天理人伦,用人本具的一切原始野性大胆地狂热地进行这种比较卑微的情感追求。

虽然陷入“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尴尬境地而无所顾虑,只要周萍善待相好相依相伴,她很情愿过着这种难堪的情感生活。

她大声宣称:“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下去的女人。

”历经严酷压抑而申明“我的心并没有死”,坚定地维护着自己的爱与被爱的权利。

尽管如此,繁漪与周萍在情感付出上有相当差距,在关系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她在情感上安于依附周萍,沉溺于失衡之爱而难以自拔。

应该指出的是,繁漪毕竟是受时代新思潮和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年轻女性,对于这种特殊的畸型之恋,她自己并不介意于伦理道德的精神拷问,并在这种畸型之恋中得到了精神上安慰和情感上满足,体验到纯真、甜蜜的爱情生活,得到了情感心理上的补偿;而且只要周萍能够与她保持这种情感关系,她宁可苟且地活下去。

然而她将自家性命系于一个不能敢作敢为不敢担当的怯懦者,也就决定了她的情爱选择是前定错误的,昙花一现的爱情最终沦为一场惨烈的悲剧。

随着四凤的出现,繁漪的希望破灭了,周萍的移情别恋令,繁漪心慌意乱。

对于周萍的始乱终弃想一走了之,繁漪首先是立足于挽救。

当她发现周萍的移情别恋爱上四凤时,感到惊惧、愤恨、痛苦甚至哀求,处于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境地,并且想千方百计地挽回,甚至表示愿意有条件的让步(如同意周萍带她和四凤一起逃走) 。

在最后不可挽救彻底失望之时,繁漪不惜采用多种手腕和心计并周密安排连环实施,与周萍打起了逃离与阻拦的关系之仗。

当周萍要带上四凤远走矿山时,她不择手段地盘问四凤与周萍之事;为了缠住周萍,不惜从中破坏,利用自己亲子周冲对四凤的爱情,强迫其插手于周萍与四凤之间,利用兄弟火代并夺其所爱;出其不意地将鲁侍萍(周朴园罪孽的见证者) 召来接女儿四凤回家,以干预和斩断周萍与四凤的恋情,趁周萍在四凤房内道别,将窗户反扣,致使鲁家发现周萍,获知周萍即将离开家庭,便不顾一切质问周萍并当众宣布:自己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他才要了我整个的人,可是他现在不要我”;为了能与周萍长相厮守,她决绝地不承认自己有丈夫,也不承认自己有亲生儿子,只愿永远成为周萍的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