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合集下载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拟行路难》是南北朝鲍照的作品,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拟行路难十八首奉君金卮之美酒,璜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新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踝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铿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璜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葬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拟行路难·其六》注释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又,案,即古“椀”字。

②会:能。

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③安能:怎能。

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

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

戏: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拟行路难·其六》赏析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包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包含答案)

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一、古诗阅读(30分)(一)(6分)拟行路难(其六)[南朝]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本诗在思想感情上与李白的《行路难》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6分)得乐天书[唐]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6分)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鲍照

鲍照

山川的秀美
四、鲍照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一)慷慨激昂 (二)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 (三)七言体
(三)代白头吟
直如朱比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 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 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 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 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 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 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 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 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 角弓不可张。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小结
描写边塞战争, 反映征夫戍卒生活。
(一)《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新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小结
建功立业的愿望
备受压抑的痛苦 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与抗争
(二)代出自蓟北门行
游子、思妇和弃妇
的离愁别绪。
(四)拟古(其六)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小结
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
(五)山水诗


一、生平:《南史》
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
“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 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 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 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 是奏诗 。

唐诗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原文译文简析

唐诗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原文译文简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原文|译文|简析'《拟行路难·其六》是南朝诗人鲍照仿写古乐府“行路难”的第六首作品。

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艰辛的感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北朝: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译文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像蝴蝶六足落地时一样垂下翅膀。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像我这样的人,清高又正直。

注释1. 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又,案,即古“椀”(碗)字。

2. 会:能。

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3.安能:怎能。

4.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

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5.弄儿:逗小孩。

6.戏:玩耍。

7.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

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

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

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原文译文鉴赏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原文译文鉴赏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原文|译文|鉴赏《拟行路难·其六》是南朝诗人鲍照仿写古乐府“行路难”的第六首作品。

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艰辛的感慨,自己本就是一介布衣,出身寒门,功名利禄对自己来说只不过是浮云一般,身份地位的贵贱这只不过是上天安排的。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译文及注释译文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注释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又,案,即古“椀”(碗)字。

②会:能。

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③安能:怎能。

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

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

戏: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鉴赏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

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

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拟行路难.鲍照.上交

拟行路难.鲍照.上交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 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 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 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 代的血统论。 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 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 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探究:1本诗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形象? 2结合全诗,理解标题:“行路 难”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 么深沉的象征意味?
1.思家思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相思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试题 第1题
第2题 展示人 评讲人
第一组 B1 第九组A1
第七组 第四组A2 C1
本诗的主旨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 言愁,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 的文化现象,但所言之愁又 有何不同?请举例说一说。
大意翻译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 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 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 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想学 姜尚在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 又像伊尹在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 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 渡过大海。 。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六》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拟行路难·其六》原文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释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又,案,即古“椀”(碗)字。

②会:能。

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③安能:怎能。

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

这句是说怎幺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

戏: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拟行路难·其六》原文翻译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幺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拟行路难·其六》诗歌赏析 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 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作品】对案不能食①,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②?安能蹀躞垂羽翼③!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④,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⑤!
【注释】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

又,案,即古“椀”(碗)字。

②会:能。

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③安能:怎能。

蹀躞(diéxié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

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

戏: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

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象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赏析】
鲍照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的诗歌思想内容较丰富,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热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

但也有的作品流露了乐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

鲍照的七言诗和杂言乐府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具有感情慷慨奔放,词采新奇丰盛,音节激昂顿挫的特点。

尤其是他的七言诗,对于当时诗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南齐书·文学传论》说他“发言惊挺,操调险危”,这种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于唐代诗人产生过重要影响。

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

和前一首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全诗分三层。

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

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

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

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

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

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

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

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

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进发。

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难道不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吗?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

还可注意的是,
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

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

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

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

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

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本诗较之上一首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本诗也并非一泻到底。

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

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

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

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

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

《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

从鲍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