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ppt课件

简析
使诗人吃不下、坐不着、拔剑击柱、叹息不已的,不正是
因为自己有才不能为国家效力,有翼不能在蓝天奋飞吗?结 句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作了不平之 鸣,写得情横古今,感慨淋漓。在封建门阀等级制度的桎梏 下,或因身世寒微,或因为人正直,曾使多少圣贤、志士困 顿终身,壮志难酬。“弃官”以下六句,尽力发挥想象,以 还家的乐趣陪衬出行路多艰,仕途多险。语言愈通俗,意思
老杜评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 参军……【俊逸:豪放飘逸】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
1、这首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愁?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4、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 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6、七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愈高雅;极沉痛的感情,用极诙谐的语调表现出来,收到强
烈的艺术效果。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情感
抒悲愤
语言风格
自信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四、阅读拓展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②?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③!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诗歌鉴赏《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作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所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首先,诗的前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诗人鲍照以水为喻,说明像水一样各自向不同方向流去,人生亦有命,不能行叹复坐愁。
这既是对当时门阀制度下,人们各自不同命运的写照,也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的倾诉。
接着,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通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在困境中试图以酒自宽,但又无法摆脱内心痛苦的挣扎。
这种挣扎,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门阀制度下的无奈和苦闷。
最后,“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两句,诗人鲍照以木石无情来反衬自己是有情感的,内心是激荡不平的。
然而,由于社会现实的压迫,诗人却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轻易言说。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更是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人们对诗人的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整首诗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
诗人鲍照以泻水为喻,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抒发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我情感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这首诗成为了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一篇杰作。
总的来说,《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充满悲愤和抗争精神的诗歌,它通过对泻水现象的描绘和诗人自身境遇的抒发,深刻揭示了门阀制度下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鲍照高超的艺术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视角。
《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诗人鲍照的作品。
原文如下: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如下: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逢事忧愁叹息呢?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
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
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
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流逝到何方?是平坦无阻?还是一路颠沛?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也没有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拟行路难(其四)》 ppt课件

思考:“命”指什么?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
进之路。
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 鲍照虽才华横溢,但因出
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
身寒微,即使因献诗受临
面对门阀制度的不合理,
川王刘义庆赏识,但也只 能担任太学博士及县令等
虽抨击,却——认命
低级官职。
探究: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情的?(表现手法)
三读诗歌,思考问题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 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何而愁?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 2.如何解愁? (结合诗句) 3.愁的结果? (结合诗句)
1.为何“愁”?
联系社会背景、作者生平:
泄水至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士族,造成了“上品无寒
运不公的愁苦心情。(难点)
走近鲍照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山东郯
tán城西南)。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 鲍庾”或 “ 南照北信 ”,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 元嘉三大家”。其诗气 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chā)下农” 。二 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 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xū)参军, 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 鲍参军 。 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 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 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自我安慰——发展 借酒浇愁——转折 倾泻悲愤——高潮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 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 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 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愁绪,举 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 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高考古诗文名句默写《拟行路难(其四)》

原文呈现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名句默写 1.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几分酒意反而激发了愁海的狂 澜,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诗人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悲歌的诗句是:“ 酌 酒以自宽 , 举杯断绝歌《路难》 。” 2.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 心非木石岂无感 ? 吞声踯躅不敢言 ” 两句写诗人无从排遣忧怀,在愁闷中自我煎熬,表现了诗人难以言表的哀痛。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是一首直抒胸臆、沉郁悲愤之作,令人读后深为作者怀才不遇、饱受压抑的人生处境深深掬一捧同情之泪。
诗歌首二句从泻水于地起兴,以水的流向四面八方、不一而同来隐喻人生命运走向的不可预期,生动形象而耐人寻味,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三、四句,紧承上文,由水之流向而论及人生命途之变幻莫测,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作自我宽慰。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是诗人的强颜欢笑与自嘲、调侃,也是失遇者彷徨无据的愤懑而无奈的牢骚。
如此坦率道出,真切动人。
五、六两句以特写镜头描画酌酒自宽的场景。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寂寞、抑郁苦闷,如何消解呢?他只能以酒消愁,痛饮狂歌,狂歌《行路难》,以此抚慰自我;而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发悲愁而黯然中断、难以维继。
这样一个逼真的场景,让读者能更直截地触摸到诗人内心中那种岩浆般沸腾的愤怒,仿佛看到一座就要汩汩喷发的火山一样。
七、八两句呈现的本诗情感洪峰舒缓下泄且复归平静的过程。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句发自肺腑的真言道出了上文他那样躁动、勃然的郁怒的原因:人性非同草木,怎能没有感情呢?他无法矫情地掩饰自己遭遇的不公,也无法阻挠自己心灵的呐喊。
从这里,读者不难看出一个有血性的真君子的率真。
但是,他终究还是“吞声踯躅不敢言”,为何会如此?这要联系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鲍照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就阻截了寒门子弟的仕进道路。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北州衰沦,身地孤贱”、“孤门贱生,操无迥迹”、“负锸下农,执羁末皂”,空怀高才与宏图,却“英俊沉下僚”,始终郁郁不得志。
如此令人窒息的时代大环境,他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自然是如影随形地纠结着,但是他终究无力去推翻大山般重压的门阀制度,除了哀怨、郁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欲语不能,欲说还休,无法真正彻底地宣泄内心的痛苦与幽怨;而只能忍气吞声,不敢畅言:这才是最最凄惨的。
全诗虽有形象的比兴与场景的烘托,但汩汩滔滔的胸臆的直陈,心迹的裸露,占据主导的位置。
《拟行路难》(其四)课件

比较阅读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 诗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异同?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理 解
鲍照——才子
寒士
品读诗文
2、如何解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借酒消愁,悲歌断愁,能够解愁吗?
不能。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 《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 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 闷, 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 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 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情感 语言风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李白
比较鲍、李的《行路难》
写作缘由 鲍照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情感 抒悲愤 深受乐府影响,语 言清新质朴,气势 连贯,笔力酣畅淋 漓 语言风格
李白
抒悲愤 + 明豪情 + 展自信
知人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 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 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 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作者一代才子,但 出身寒门 ,不被朝廷重 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 后死在战乱中。
品读诗文
1.“愁”什么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命”
“愁”
“命”指什么?什么手法来写?
《拟行路难(其四)》ppt课件

抓关键词体会全文作者的感情
• 命—劝慰----叹---愁 • 酒---排遣--- 消---愁 前三句自我克制的痛苦 寒士不平的悲愤 • 歌---倾泻----断----愁 • 感---不敢----言----愁 最后一句无力抗争的无奈 乱世不保的忧患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 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 ,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 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 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 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 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 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 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 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 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 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 1、 论世:门第决定人生走向,门阀制度阻塞 了寒士的进仕之路。 • 2、 知人:鲍照努力抗争,积极进取,争取机 会;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怀才不遇。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 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 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 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 不平之情。
•赏析诗句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写作特点
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此诗以真情动人。
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 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意象
读现实 中的诗 人 读时代
愁
满腹愁绪,无处宣泄
愁、失意
满腹愁绪,但潇洒 自如,乐观积极
怀才不遇
魏晋的门阀制度 压制了人才
怀才不遇 唐代开明的思想和 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拓展:
• 鲍照——南朝刘宋社会动荡—怀才不遇—无奈
• 李白——盛唐———————怀才不遇—乐观
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一、时代背景
•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 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 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 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 色。
二、作者简介
•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一生沉 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 对后来的作家更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两句诗运用 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什么传统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 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 ②诗人用泻水流淌,各自东西这一自然 现象作为比兴,喻人生因为门阀不同而
最终贵贱穷达不一致,引出对社会人生
的无限感慨,抨击了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2.在理性承认“人生亦有命”的前 提下,作者展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为借酒浇愁,自我安慰,但也说明作者认识到对
不公平的命运感叹哀怨没有用,决定不再哀叹。
• ②与上一句的思想是一致的,从行动的角度说明 自己不再哀叹和忧愁。
4.既然明白了道理,在行动上也停止再唱《行路难》,
但为何还要说出“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的话来?
• 情感上:难以抑制内心的悲愤。从情 感的角度,展现驱不散的愁苦,对世 事的感慨 .“心非木石岂无感”,反问手
想象,以还家的乐趣陪衬出行路多艰,仕途多险。语言愈
通俗,意思愈高雅;极沉痛的感情,用极诙谐的语调表现 出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
见
• ①出身寒微,怀才不遇; • ②情感丰富,悲愤自抑; • ③不满现实,无奈屈从。
6.说说本诗的语言风格。
• 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
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 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四、阅读拓展
• 拟行路难(其六)
• • • • • • • • • •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②?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③! 注释: ①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 ②垂羽翼:指失意丧气的样子。 ③孤且直:孤寒而又正直。
简析
• 使诗人吃不下、坐不着、拔剑击柱、叹息不已的,不正是
因为自己有才不能为国家效力,有翼不能在蓝天奋飞吗?
结句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作了不 平之鸣,写得情横古今,感慨淋漓。在封建门阀等级制度 的桎梏下,或因身世寒微,或因为人正直,曾使多少圣贤、 志士困顿终身,壮志难酬。“弃官”以下六句,尽力发挥
法,展现敏感的诗人心情激荡、百感俱生。 诗人虽竭力压抑内心的情感,强迫自己不 愁叹,但是“心非木石”,感慨深广。理 的劝喻、酒的麻醉,也不能使心如槁木! 全诗的情感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 “吞声踯躅不敢言”,重在“不敢”。 “不敢”是压抑,是无奈。在鲜明对比中, 展现出无法改变现实的悲愤与无奈。社会 政治的黑暗,门阀制度的无情,使像诗人 一样才华横溢却出身寒微的人,最终也只 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 肚里,展现了人间极大的不幸,无限的感 叹。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 么道理? •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诗人对 “命”有怎样的看法? 第五 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 作者用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表
现了他虽因门阀不同而不能受到重用的 人生态度:不哀叹,不忧愁。
3.如何理解“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它与上一句是什么关系?
• ①“举杯断绝歌路难”,说明诗人实际是先唱着
《行路难》,感叹着人生的失意而忧愤不已。现
在想通了,决定接受现实。“酌酒”“举杯”虽
行路难
• • • • • •
李白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知人论世 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
善乐府,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作品风格俊逸,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
李白的诗和鲍照的诗同样具有俊逸之美。其作品留芳后
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三、作品解析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 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 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 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 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 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几句诗最能 看出来? • 悲愤
•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 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领悟诗歌主旨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 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