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博苑03-05 1130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学目标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

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比较《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反问、动作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深入体会鲍照诗歌中所蕴含的悲愤情感与无奈心态。

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待人生困境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艺术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比较法:对比《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分析它们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杜甫《春日忆李白》中对鲍照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引出鲍照这位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鲍照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关信息。

2.知作者详细介绍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讲述鲍照的文学成就。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他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强调鲍照所处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鲍照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教案:《拟行路难其四》相关教学活动一、活动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动内容1.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2.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3.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4.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5.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三、活动过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列举与诗歌背景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简短的讲解。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讨论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在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3. 学习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歌的形式、韵律和格律。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转喻等。

4. 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中的精彩语言表达和形象描写。

•学生进行赏析,找出自己认为最有力和感人的诗句。

5. 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参考《拟行路难其四》的形式和风格,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资源•诗歌《拟行路难其四》的文本•讲解课件和PPT•学生手册和学习笔记五、评价方式•参与度: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表达能力:学生在分析和赏析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水平: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形式进行诗歌创作,如词、曲等。

七、安全提示•注意保持教室安静和秩序,避免打扰他人。

•课堂讨论要尊重他人意见,避免争吵和冲突。

八、教学目标分解与教学流程1. 学习诗歌背景和朗读•学习诗歌背景知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学生做简短的笔记。

•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

2. 分析诗歌内容和意境•小组合作,将诗歌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分析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指导下,整理和总结诗歌的意境与内涵。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明白沙发文学与古典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够看到文学创作的时代变迁以及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融合、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感受中全面领会诗词文学的魅力,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2. 掌握《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和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三、教学内容:1. 沙发文学的诞生。

2. 《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

3. 《拟行路难》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诗词鉴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文学之美。

3. 学生朗诵与韵律感悟。

五、教学过程:1. 欣赏沙发文学代表作,介绍沙发文学的发展。

2. 谈论《拟行路难》的语言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学生在其中逐渐领会韵律之美。

3. 通过学生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拟行路难》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文学诵读活动,检验其对诗词文学的领悟和表达。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拟行路难》进行诗词鉴赏,并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反馈。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较好地处理好古典文学与沙发文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与领悟,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应该在多媒体鉴赏和学生朗诵中得到充份锤炼和发展。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1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1时。

鲍照《拟行路难》10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108首中的第4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12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1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1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3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5、6句塑造了1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1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7、8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7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武艳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把握“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请学生提前背诵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阮籍《咏怀(其一)》、李白《行路难(其一)》。

熟读成诵,产生初步理解。

阅读《拟行路难(其六、七)》、左思《咏史(其二)》。

教学过程:一、初步理解1.请同学们参照注释,解释《拟行路难(其四)》。

2.何为“行路难”?何为“拟”?乐府诗标题,意思是道路难行。

原作已不存。

效仿,意思是效仿乐府诗行路难写作诗歌。

顾名思义,从标题看,作者是要写人生之路的困难、忧患。

3.一二句与三四句意思有何关联?你见过这种写作手法吗?明确:水因地势高低而向不同方向流淌。

与人的命途各异,有贵贱穷达之分,有相似之处。

这是比喻。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起、兴、起兴:发端。

比兴:比喻和发端。

4.作者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明确:愁。

行叹、坐愁、酌酒、歌、徘徊、不敢言。

作者表现的是如影随形、无可排遣的愁。

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为什么“不敢言”呢?从诗歌本身,包括作者标题正文,找不到或不容易找到明确答案的,怎么办?二、知人论世,再次理解。

1.你还记得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有时候没有注释,有时候有注释吗?注释里一般写了什么内容呢?明确:作者的生平与时代等背景。

文学鉴赏有个常用方法是知人论世。

人就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世就是作者生活的时代。

2.以“鲍照,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

才秀人微,诗文负盛名,一生沉沦下僚。

死于乱兵”为全诗的注释,请同学们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揣摩理解鲍照的“愁”。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家与作品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

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

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有《鲍参军集》传世。

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

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1、《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2、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

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

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

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这个主要是说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制度。

只要你出生在上等人家,不管才能和品德如何差都能顺利做大官;如果你出生在下等人家,不管你才能和品德再好也没办法做大官。

三、朗诵诗歌,思考讨论诗人的情感基调: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愁思和愤懑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比”与“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技巧。

除诗歌外,现代散文、小说等也常用比兴手法。

所谓“比”,按照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

它通过具形具色的事物比所要写的事物,使之形象、生动、具体。

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用形象思维,离不开比兴两法。

因此,比与兴构成了诗的两种技巧。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总结:借物起兴,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运用反嘲笔法,在质朴平淡的诗句中寄寓了深沉的叹喟。

这是不公平的命运,也是无法改变的命运。

面对现状,叹与愁又能起什么作用呢?不如饮酒。

举杯为浇愁,但满怀悲愁又岂是杯酒所能驱散?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击节高唱一曲《行路难》,长歌当哭,是何等悲烈景况!
无论是以理劝谕,还是酌酒自宽,都是在竭力压抑内心的情感。

但此句如天雷震荡,滚滚而来,冲破了自我克制的堤防,情感于此达到了高潮。

高潮之后急转直下,如瀑布跳崖,让慷慨义愤与无可奈何强烈对比,“岂无感”越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深沉。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接下去写借酒浇愁: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

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

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拓展:
背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的不同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